防母嬰感染 港初生兒須打3劑疫苗 目標2030年消滅乙肝


世界衞生組織目標在2030年或之前消除病毒性肝炎帶來的重大公共衞生威脅,將今日(28日)訂為「世界肝炎日」,本港衞生署亦積極配合,以「斷絕乙肝母嬰傳播,實現無乙肝新一代」為主題,向公眾宣揚預防乙型肝炎母嬰傳播的重要性。

母嬰傳播是乙型肝炎的主要傳播途徑,根據2019年的數據,本港有約4%的孕婦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更有90%機會發展為慢性乙型肝炎。為預防乙肝母嬰傳播,所有初生嬰兒應完成接種3劑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帶病毒母親則應接受適當產前護理和長期跟進肝臟情況,乙型肝炎疫苗注射計劃的覆蓋率一般達到99%。

本港自2020年8月起,患有乙型肝炎且病毒載量高的孕婦會獲提供抗病毒藥物,以進一步降低乙型肝炎母嬰傳播的風險;2020年10月更訂立《2020–2024年香港病毒性肝炎行動計劃》,制定整體策略及具體行動,以減少病毒性肝炎的傳播及降低患病和死亡數字。

香港自80年代起推行孕婦乙型肝炎篩查及兒童普及乙型肝炎疫苗注射計劃。若母親帶有乙型肝炎病毒,所生的嬰兒需接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注射,以提供額外保護,免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資料:on.cc



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攜手康泰生物防控乙肝



病毒性肝炎是一個世界性的公共衛生問題,目前全球大約有3.25億人感染慢性乙肝病毒或丙肝病毒,每年有90萬人死於乙肝病毒感染導致的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和肝癌等相關疾病。為此,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全球衛生部門病毒性肝炎戰略》,提出了“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為公共衛生威脅”的目標。

為貫徹落實《“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助力實現《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任務目標,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攜手深圳康泰生物製品有限公司共同開展“2030消除肝炎科普教育公益項目”,項目為期4年,康泰生物將合計向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捐贈人民幣2000萬元用於乙肝防治學術活動、乙肝科研項目、學術培訓、欠發達地區肝炎防控等公益合作事項。

同時,會上宣布由中國疾控中心牽頭實施的國家“十三五”重大專項課題《中國成人高危人群和社區人群乙肝疫苗優化免疫策略》項目按期完成,與會領導、專家分享了該課題研究成果和經驗,研討在新形勢下我國病毒性肝炎的綜合防治策略。

蔣宇揚表示,肝炎防治任重而道遠,是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動員全社會共同關注,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他由衷希望該公益項目合作能夠構建公共衛生公益新模式,切實提高病毒性肝炎防治成效。

鄭忠偉指出,消除病毒性肝炎威脅離不開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政府領導、科學指引、多部門參與是達成目標的重要途徑。相信在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有關科研機構和企業社會力量的支持、努力、配合下,我國在重點人群和全人群乙肝疫苗接種、陽性者檢測診斷和規範治療等防控策略將不斷完善,助力實現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衛生威脅”的目標。

王宇表示,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聚全國肝炎防治領域之精英,形成了立足民間投入、爭取政府支持、發揮專家優勢、依靠專業隊伍、發動群眾、廣泛宣傳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組織發展模式。未來,基金會將動員更多社會力量加入,共同為肝炎防控事業貢獻智慧與力量。



資料:Science Net



19歲女無胃口皮膚眼白泛黃 揭染急性乙型肝炎醫生拆解原因


性行為也有機會感染乙型肝炎。台灣一名19歲女生早前因身體不適求醫,及後醫生發現其皮膚和眼白部分偏黃,檢查後證實感染急性乙型肝炎。由於19歲感染乙型肝炎的患者較少,對此醫生建議女生的男友也做檢查,後來發現男方患有慢性乙型肝炎,估計是與他們有性接觸有關。


台灣肝膽腸胃科醫生陳炳諴日前在《醫師好辣》中分享病例,指曾經有一名19歲女生求醫,當時女生表示自己沒有胃口,且皮膚和眼白顏色偏黃。最初醫生第一眼以為是黃疸,惟照超聲波後未有發現異常;至抽血檢查時發現肝功能破千,而黃疸指數約2至3,及後證實是急性乙型肝炎。

陳醫生解釋,急性乙型肝炎都是由母子垂直傳染,亦曾有慢性肝炎急性發作的情況,惟在19歲感染急性乙型肝炎就非常罕見。對此,陳醫生就再進一步向女患者了解情況,確定患者沒有吸食毒品打針,後來得悉女生最近談戀愛,因此請男友做檢查,結果證實男友患有慢性乙型肝炎。

陳醫生相信是女生與男友有親密接觸性行為繼而被傳染,所幸經抗病毒藥物治療後,女生目前狀況良好,治療後也恢復健康。

乙型肝炎嚴重可演變成肝癌

據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資料所示,乙型肝炎是由過濾性病毒引起的疾病。病毒能令大量肝細胞死亡,損害肝臟功能。部分受感染人士會終身成為帶菌者,日後更可能發展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據統計,香港約有百分之八人口是乙型肝炎帶菌者。

乙型肝炎病毒存在於血液和體液內,而體液包括唾液、精液、陰道分泌,和其他身體分泌物等。因此只要與患者的血液或體液有接觸,便有機會受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包括性接觸、母親傳染胎兒或血液接觸。

急性乙型肝炎潛伏期為6星期至6個月。有部分患者病徵輕微,甚至毫無病徵;只有極罕見的情況下,患者會因病情惡化而死亡。大部分急性患者可以完全康復,並在體內產生抗體,得到免疫能力,但卻約有6%患者會終身成為帶菌者。

而預防乙型肝炎的最有效方法,是接受防疫注射。若經血液化驗結果顯示體內沒有「乙型肝炎抗原」及「乙型肝炎抗體」者,均可考慮接受疫苗注射。所謂「乙型肝炎抗原」化驗,即測試體內是否帶有乙型肝炎病毒;若結果顯示有陽性反應,即表示曾受感染,並有病毒潛留體內,而終身成為帶菌者,不需接受防疫注射。

至於「乙型肝炎抗體」化驗,即測試體內是否帶有乙型肝炎抗體。如從來未接受疫苗注射而體內有抗體者,即表示雖曾受感染,卻能完全康復,並且在體內產生抗體,終身有免疫能力。母親若是乙型肝炎帶菌者,很可能會把病毒傳給嬰兒;而受乙型肝炎感染的嬰兒,亦會有約70%至90%機會成為帶菌者。因此計劃生育的夫婦,應盡力保障自己及下一代,免受此病毒威脅。


資料: skypost



市民切勿嘗試接觸野豬


對於有團體提出市民可引導野豬離開市區,漁農自然護理署呼籲市民切勿主動走近,或嘗試以任何方式接觸或干擾野豬,免生危險。市民遇上野豬應保持鎮定,並盡量與牠們保持距離。

漁護署表示,野豬是具危險性的野生動物,尤其是習慣在市區覓食、被人餵飼或體型龐大的野豬,牠們向市民索食時可能會噬咬或撞傷人。

野豬也有可能傳播結核病、戊型肝炎、甲型流感和豬鏈球菌等人畜共通疾病,對公眾健康構成風險。




資料:政府新聞網



兒童急性肝炎成因仍然是謎 腹痛同時出現黃疸必須求醫


世界衛生組織在5月3日,指已收到20個國家呈報的228宗不明兒童肝炎個案,並主要集中在歐美地區。但相關的肝炎似乎已傳染至東南亞,在印尼、日本等均發現個案。


肝炎是什麼?

肝炎是肝臟發炎的現象,普遍會出現黃疸、食慾減低及腹痛的病徵。造成肝炎的原因有很多種,其中病毒性肝炎為最常見,包括由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造成的肝炎。而酒精中毒、藥物、誤吃化學品中毒或含毒傘肽的毒菇亦會造成肝炎。急性肝炎可致命,而慢性肝炎可導致肝硬化以致肝癌,同必須治療。

首宗通報何時出現?

首宗通報在英國4月初出現,一群兒童先後患上急性肝炎,但他們健康紀錄良好,也沒有外遊或接觸化學品物品其他紀錄。醫生亦很快排除了常見的各種肝炎病毒成因,肝炎發生原因不明。此後,奧地利、比利時、丹麥、法國、德國、愛爾蘭、以色列、意大利、日本、荷蘭、挪威、波蘭、羅馬尼亞、西班牙和美國都報告了類似的病例。


不明肝炎的病徵是什麼?

大部分的患者都出現了腸道症狀,包括嘔吐、腹瀉和腹痛,同時皮膚及眼白發黃,俗稱黃疸。同時他們的肝酵素水平很高,這是肝臟受損或發炎的跡象。

大部分的患者經治療後已痊癒,但亦有少量患者出現肝衰竭,需要肝臟移植,事件亦造成最少1人死亡。另外印尼有3名兒童在近日因肝炎逝世,當局正調查原因,是否與這一系列的不明肝炎有關。有專家指出兒童患上腸道疾病十分常見,但若出現黃疸症狀,便需立刻求醫。



資料:

香港01



乙肝+三高 「腎」防損傷


雖然香港政府於1988年開始為初生嬰兒免費提供乙型肝炎疫苗,本港仍有約7.2%人口是慢性乙肝帶菌者。根據衛生防護中心數字,約有40%的40歲以上本地人曾受感染,而乙肝又常於中年發病,故必須密切關注,因為乙肝病人患肝癌風險比常人高100倍。

乙肝患肝癌風險高100倍

即使有抗病毒藥物面世,乙型肝炎仍無法治癒。對於慢性乙肝的藥物治療和病情管理,醫生會因應病人併發症風險及其他共病來選擇藥物。治療乙肝藥物,由早年干擾素和利巴韋林,到現時口服抗病毒藥,無論在療效以至副作用都大有進步。若病人依從醫生指引服藥,定時覆診,可有效控制病情,預防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肝癌。

個別藥物或影響腎功能

在為病人制訂治療方案時,醫生會特別留意其他慢性疾病,因個別藥物可能影響腎功能及增加骨質流失,因此腎功能較差的病人在藥物選擇上要格外小心,以免加重腎臟負擔。若病人患有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和高血糖,就要特別注意,因這些長期病患本來亦會損害腎功能。以高血壓為例,若乙肝患者同時患有高血壓,乙肝病毒會影響免疫系統,產生抗體攻擊腎小球細胞,導致腎小球炎。腎小球腎炎也可能導致高血壓,因為腎小球腎炎會損害腎功能,並影響腎臟處理鈉質(鹽分)。

定期檢查 依指示服藥

醫生要按病人情况和病情演變,處方合適的抗病毒藥物。因此病人(尤其是年紀大,患有三高人士)必須要定期檢查跟進病情,遵照醫生指示服藥。


資料:

明報


乙型肝炎|乙肝帶病毒者 九成唔知自己中招

研究指出7.2%人口是乙型肝炎帶病毒者,推算香港約有五十多萬人帶有此病毒,可是目前只有約一成人知道並定期跟進。為提高大眾對乙型肝炎的認知及定期監察的重要,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及香港肝康會合作舉辦「全城無肝炎」活動,並於昨日世界肝炎日(7月28日)正式展開。

外科專科醫生徐家強表示,乙型肝炎帶病毒者中,約有25%會演變成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肝癌等後遺症,「臨床上常見後遺症的後期患者,治療過程很痛苦、很昂貴,亦『好唔抵』,因為這些後遺症可透過疫苗等防範措施有效預防。」

可致嚴重後遺症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病,香港大學腸胃及肝臟科講座教授袁孟峰指,不少人在胎兒或者幾歲的時候已感染病毒,「大多情況為家人是帶病毒者,長時間接觸下傳染了給小朋友,又或母親直接傳給胎兒。」其他傳播途徑包括性接觸、血液接觸等。「如成為帶病毒者,便一世『與病毒共存』,不能『清零』。」

乙型肝炎徵狀不明顯,若錯過治療機會,多年後或引致肝硬化等嚴重疾病。「肝臟反覆發炎,就好像不斷鎅損皮膚一樣會形成疤痕,這些硬化了的細胞愈來愈多時,肝臟便不能正常工作,引起腹水、腸胃出血、肝昏迷等問題,可以致命。」

疫苗有效預防
1988年開始,本地初生嬰兒已可免費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將本港帶菌者人口由約10%減低至現時7.2%。袁孟峰認為要再壓低數字,必須繼續此疫苗計劃,「而計劃開始前出生的人士,亦可先檢驗是否帶有病毒,如果沒有的話也應該接種疫苗。雖然疫苗接種後相關抗體會隨時間下降,不過免疫系統有記憶細胞,若接觸到乙型肝炎病毒亦會產生免疫反應,毋須再接種加強劑。」

現時乙肝快速測試流程簡單,只要於手指頭採一滴血,並滴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測試劑,等數分鐘便有結果,準確度達95%,如檢測陽性應做進一步測試確認。

須半年跟進一次
乙型肝炎帶病毒者即使沒有任何徵狀,亦應該定期檢查,監察病情。袁孟峰認為,「帶病毒者首先要告訴家人,因為病毒有可能在家中傳播;其次是必須每半年一次檢測病毒、肝功能、肝酵素、肝癌指數,以及肝臟聲波檢查等,從而及早發現後遺症及早處理。另外,現時亦有有效藥物可以壓抑病毒,將後遺症風險減到最低。」



資料: am730


英國研究:兒童不明原因肝炎可能與同時感染兩病毒相關


英國研究團隊今天宣告好消息,他們研究不明原因的幼兒肝炎病例有了突破,發現這些孩子的嚴重肝炎與同時感染兩種常見病毒有關,與新型冠狀病毒無關。

世界衛生組織(WHO)自去年10月以來,記錄了至少1010起不明原因的兒童肝炎病例,包括46人需要移植肝臟和22人死亡。

先前的推論集中在這些病例背後常見的腺病毒感染暴增現象。不過,兩項同時但分別在蘇格蘭和倫敦執行的新研究發現另一種「腺相關病毒2」(AAV2)扮演重要角色,在所有接受檢驗的患者中,有96%的人身上有這種病毒。

AAV2通常不會致病,也無法在沒有另一種病毒存在的情況下自我複製。兩個研究團隊都認為,同時感染AAV2和腺病毒,或有時是皰疹病毒HHV6,替嚴重肝炎病例提供了最佳解釋。

率領蘇格蘭研究團隊的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傳染病教授湯姆森(Emma Thomson)在聲明中說:「AAV2病毒的存在與莫名的兒童肝炎有關。」但她也提醒,目前還不確定AAV2是否引發肝炎,或只是潛在腺病毒感染的生物標記(biomarker);腺病毒感染更難發現,卻是主要的病原體。

兩項研究都已上傳到預印本伺服器,須待同儕審查後才會登上期刊。

兩項研究都聚焦在肝炎患者和未感染者,發現AAV2更常出現在患者身上。

蘇格蘭團隊的研究進一步檢驗罹病兒童和未罹病兒童的基因,專注在人類白血球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不同的地方,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有些人較易罹病。

兩個研究團隊都排除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為直接病因。

研究員均未在患者肝臟內發現新型冠狀病毒。蘇格蘭團隊雖然發現2/3的患者擁有COVID-19抗體,但比例與當時兒童的整體人口盛行率差不多。

目前還不清楚近期肝炎病例驟增的原因,但兩個團隊都強調了COVID-19防疫封鎖措施降低兒童免疫力或改變病毒傳播模式而導致這種情況的可能性。

伯明罕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兒科肝病教授凱利(Deirdre Kelly)說:「我認為這似乎合理解釋了這些病例。看起來同時感染似乎是關鍵。」凱利並未參與研究。

但她也說,還需要更多研究才能瞭解為何有些孩子出現嚴重症狀,甚至需要接受移植手術。

湯姆森說,更瞭解AAV2的季節性傳染也很重要。她表示:「可能是腺病毒感染的高峰與AAV2暴露的高峰同時出現,導致較敏感的幼兒不尋常地罹患肝炎。」



資料: AFP


【乙型肝炎】本港約7.2%人患乙肝 港大研新藥注射半年可達功能性治癒 減長期服藥後遺症


港约有7.2%人患乙型肝炎,惟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HBsAg)会抑制患者免疫系统,需要定期覆诊、服用抗病毒药物等减低出现肝硬化、肝癌等长期并发症的风险。港大医学院团队正研发的针剂药已完成第2B期试验,发现约一成患者连续半年注射新药后可达「功能性治愈」、免疫系统得以复苏。港大内科学系肠胃及肝脏科讲座教授袁孟峰表示,只有极少患者在现有技术下持续用药近10年可达上述成效,形容药物成效显著,惟新药仍需下一轮试验,预料5年后方可面世。


港大新药注射半年 减长期服药及后遗症 料5年后面世
团队在2020年7月至今年3月中,为各地共457名乙肝患者进行研究,其中227人正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团队随机将参加者分成4组,当中一组连续半年注射300毫克新药「bepirovirsen」,其余组别则先后接种安慰剂、300毫克或150毫克新药等,停药后再观察半年。

研究数据显示,在连续半年注射300毫克新药的患者中,约10%人HBsAg及乙肝病毒载量持续下降,其HBsAg及乙肝病毒检测均呈阴性,属功能性治愈,免疫系统得以复苏并可抗击病毒。研究上月已在《新英伦医学杂志》刊登。


乙肝患者毋须长期服药 可减覆诊次数
有份负责带领研究的袁孟峰向本报称,现时大部分乙肝患者要终身每日服用抗病毒药,其中只有约3%人用药8至10年后可达功能性治愈,而只需半年就有一成人达同一效果,形容新药成效好「remarkable(卓越)」。他补充,仍需时试验新药疗效及安全性,估计明年开展下一期试验,其中会将停药后的跟进时间进一步加长至近3年,目标将「功能性治愈」比率提升至30%;估计新药仍需5年才可面世。

袁又指新药可令乙肝患者毋须长期服药,减低其出现长期后遗症的死亡率,并减省他们到公立医院覆诊次数,认为长远可减轻公立医疗系统负担。


资料:明报



肝炎|男子不烟不酒突患肝炎 医生揭日饮1健康饮品惹祸


任何食品都应有节制地进食,否则可能得不偿失。台湾一名男子一直不烟不酒,亦无不良尝好,惟肝功能指数却在数月内超出正常水平,更出现轻微的肝脏发炎情况,求医后才揭发原来是男子每日饮1款健康饮品惹祸。

饮1款健康饮品致肝炎
台湾家医科医生李思贤在其Facebook专页表示,他曾经遇过一位男患者,虽然他一直不烟不酒,但肝功能指数却在数月内飙升至超出正常水平,并出现轻微肝脏发炎,导致肝功能受损。经询问后,得知男子习惯每日饮用果汁,医生建议对方先戒掉饮果汁的习惯。3个月后,男子再度抽血检查,报告显示肝脏已恢复正常。

李思贤医生表示,果汁与一般水果存在差异,果汁相较完整水果纤维较少,通常是「滤掉纤维」的,而纤维是肠内益生菌的食物,拥有足够的纤维才能令益生菌大量生长,顺利排便。如果身体缺乏纤维,果糖进入身体的速度更快,令体内无法应付大量果糖。最终导致大量果糖瞬间涌入,令肝脏只能以脂肪形式将其储存。

果汁易致心血管疾病
李医生又补充,过多的果糖容易导致「高尿酸」,而高尿酸又会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痛风、肾脏疾病的风险。他续指,进食水果维持身体健康是好方法,但要紧记切勿过量进食水果或饮果汁。


肝炎可演变肝硬化及肝癌
肝炎情况恶化,可演变为肝硬化,甚至肝癌。临床肿瘤科专科医生区兆基早前接受《星岛头条》访问时指,早期的肝癌大部份均无征状,因为肝脏是身体第2大内脏,没有神经感官细胞。至发展到较后期时,肝部肿瘤体积比较大,此时征状相对明显。


资料:头条日报



37歲男吃生牛扒誘肝炎?嗅覺有變險引發肝衰竭

一名37歲男子吃了一份生牛扒,時隔不久患上乙型肝炎,醫生無法確定該男子乙型肝炎發作和生吃牛肉是否有必然因果關係,但提醒平日有身體檢查習慣十分重要,可及早知道肝臟的狀況。

 

台灣胃腸肝膽科醫生錢政弘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案例,早前一名37歲男子到一間連鎖平價牛扒店,點了一份5成熟牛扒,但來了3成熟,勉強吃幾口然後放棄。後來,隔日感到胃酸嚴重倒流,又有發燒的情況,當時被診斷為急性腸胃炎。

 

情況一直沒有改善,更胃口變差,當聞到油味重的食物如鍋貼,更有作嘔、心悶的感覺,身體更愈來愈疲勞,狀況大概持續2星期,遂再求醫檢查,發現有黃疸情形,肝指數ALTGPT)高達2500 U/L,總膽色素7.9 mg/dl,判定是急性乙型肝炎,須緊急住院治療。醫師稱若男子再晏一點才就醫,可能會肝衰竭,便需要換肝。

 

急性乙型肝炎 嗅覺味覺有變

 

錢表示食慾變差、噁心、嗅覺及味覺有變是急性肝炎的徵兆,每年約有10%30%乙型肝炎帶菌者有不同嚴重程度的發炎,其中23%-38%會出現黃疸、肝硬化、甚至肝衰竭。乙型肝炎其實主要由過濾性病毒引起,甲型、戊型則可透過受污染的食物或食水而傳播。但錢指出部分乙型肝炎的病人病因不明,長期睡眠不足、壓力太大,造成身體免疫力低可能亦有關連。錢指出這次男子乙型肝炎發作無法確定和生吃牛肉有必然的因果關係,但此男子本身是乙肝帶菌者,平時沒有定期做身體檢查,故無法得知這次發病前是否跟已有慢性的肝臟發炎相關。

 

錢提醒平日有身體檢查十分重要,及早知道肝臟的狀況。同時,提醒乙肝病者日常生活作息要有規律、勿隨意用止痛藥、睡眠要充足等,防止肝功能再受損引發嚴重肝衰竭。

 


資料:https://www.hk01.com/%E6%95%99%E7%85%AE/889838/%E8%82%9D%E7%82%8E%E9%A3%B2%E9%A3%9F-37%E6%AD%B2%E7%94%B7%E5%90%83%E7%94%9F%E7%89%9B%E6%89%92%E8%AA%98%E8%82%9D%E7%82%8E-%E5%97%85%E8%A6%BA%E8%AE%8A%E9%9A%AA%E8%82%9D%E8%A1%B0%E7%AB%AD%E6%80%A5%E6%80%A7%E8%82%9D%E7%82%8E8%E7%97%87%E7%8B%80
女子作息飲食正常肝病毒量卻急升?懶人運動養肝靠一招

三餐飲食正常,休息正常都傷肝?有胃腸肝膽科醫生分享病例指,一位乙型肝炎女患者作息飲食正常,7年來乙肝病毒量持續下降,半年前卻反彈,險患急性肝炎。但做1種懶人運動半年後,病毒量大減,比以前更低,同時也減低了演變為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醫生指出,做這種運動時要留意4件事,護肝的同時亦可避免受傷。

 

飲食作息定時 肝病毒量不跌反升 

 

胃腸肝膽科錢政弘醫生在其facebook專頁發文指,已追蹤該名乙型肝炎女患者的病情7年,每年乙肝病毒量持續下降。而且,她平時作息正常、三餐定時,也有注意營養均衡。

 

惟在半年前,對方乙肝病毒量不跌反升。錢醫生指,該名女患者雖沒即時生命危險,但這代表身體免疫力正在下降。若乙肝病毒量繼續增加,必得會引發急性肝炎,屆時則須要服用抗病毒藥。

 

為何乙肝病毒量會上升?錢政弘醫生指出,乙肝病毒量增加的原因,通常是熬夜或飲食不正常。不過,對方已很注意睡眠或飲食,惟因疫情緣故,少了外出,亦不知道在家裡做甚麼運動好,休息了好一陣子。

 

錢政弘醫生建議患者,考慮改變做運動的方式,半年後再抽血檢查。結果,在半年後覆診,病毒量不但下降,而且數值比以前更低。錢醫生接受傳媒訪問指,該名女患者半年內病毒量減少了30%

 

到底用了甚麼方法?原來,該患者在家慢跑,靠這種懶人運動改善肝臟健康。該患者表示:「這幾個月都在家裡『超慢跑』……在客廳原地跑,或是繞著客廳跑,我規定自己每天要跑半個小時,盡量做到!」

 

養肝懶人運動 運動時注意4大事項

 

錢政弘醫生指出,「超慢跑」已經流行了23年,算是溫和的運動。何謂「超慢跑」?醫生解釋如下:

 

「超慢跑」的定義

「超慢跑」是強度低、速度慢、步幅小的慢跑。

跑的時候心跳每分鐘110120下,比一般健步行80100下再快一點,屬於在家就可以做的懶人運動,也適合銀髮族。

 

「超慢跑」4大注意事項

錢醫生指出,「超慢跑」就像用「小碎步」在慢跑,跑的時候要留意4件事:

1.跑步時膝蓋保持微曲狀態,避免膝蓋受傷

2.前腳掌先著地,再腳後跟著地,避免跕腳跑

3.步伐要輕,腳落地的聲音要愈輕愈好

4.步伐小,速度快,每分鐘180

 

 

資料:https://www.bastillepost.com/hongkong/article/12648963-%E5%A5%B3%E5%AD%90%E4%BD%9C%E6%81%AF%E9%A3%B2%E9%A3%9F%E6%AD%A3%E5%B8%B8%E8%82%9D%E7%97%85%E6%AF%92%E9%87%8F%E5%8D%BB%E6%80%A5%E5%8D%87%EF%BC%9F-%E9%9D%A01%E6%87%B6%E4%BA%BA%E9%81%8B%E5%8B%95%E9%A4%8A

極疲倦代表肝臟嚴重受損?出現3症狀恐致命 專家教7招護肝

早前新聞報道再提及2017年肝炎病毒帶菌者鄧桂思女士病發身亡的不幸事件。患有慢性肝炎的鄧女士,因只獲處方類固醇而未獲處方抗乙肝病毒藥物,引發肝炎及急性肝衰竭,需要緊急接受肝臟移植,獲年青的善心人鄭小姐捐出肝臟。可惜天意弄人,鄧女士前後接受兩次肝臟移植均失敗,終告失救。此事除了說明肝炎的危險性,也帶出醫療失誤可令病人喪命。不過鄭小姐捐肝的義舉,引證了肝臟的強大生命力,亦提醒大家肝臟健康不容忽視。


肝臟6星期復原重生 急性肝衰竭可奇蹟好轉


當年鄭小姐捐出三分二肝臟給鄧女士,自己只剩下三分一。這小部分的肝臟不但可維持鄭小姐基本的身體需要,還能重生,回復至原來體積。據醫學文獻論述,剩餘的肝臟可於6星期至數個月內,生長至原本大小。要確定肝臟狀況並不容易,需要進行超聲波或電腦掃瞄等影像檢查。抽取血液化驗肝臟功能,即使正常,也不能反映肝臟的實際形態。


肝臟的自我修復能力有多強? 在本港,2019年一名20歲少女、2021年一名14個月大男嬰,本來都患有急性肝衰竭,生命處於垂危狀態,並在醫院等候合適的肝臟移植,以延續生命。不過,他們的肝臟竟在「藥石無靈」下「奇蹟」地好轉。這兩位病人的共通點是,本身健康而患上突發性肝衰竭,與慢性的肝臟受損情況有很大分別。


肝臟受損 出現3症狀恐致命


肝臟受損的原因,除了肝炎之外,亦有些患者因服食藥物,如降膽固醇藥或抗腦癇藥,導致肝功能下降。患者停服這些藥物後,肝功能可逐漸回復正常。若長期服食此類藥物的人士,又未有合適的醫療監察,或會造成肝臟慢性受損,後果堪虞。


皮膚是全身體積最大的器官,其次便是肝臟。肝臟有強大的功能,包括消化排毒、新陳代謝、調節血液和免疫能力等。由於肝臟具自我修復能力,所以早期肝臟受損的徵狀並不明顯,患者可能只有異常疲倦及消化不良等徵狀。


當患者出現疲倦不堪、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尿液顏色轉深、皮膚或眼白轉黃等,證明肝臟損傷已很嚴重。若有異常出血、腹部脹大或右上腹脹痛,已達到隨時有生命危險的境況。


維護肝臟健康,必須防患於未然。筆者建議讀者考慮以下方法:


1. 預防肝炎

避免進食不潔食物或接觸血液,以防被傳染。肝炎病毒有多種,目前長期性預防疫苗只能針對乙型肝炎病毒。可是,一些患有慢性肝炎病人,即使服用抑制肝炎病毒藥物,定期超聲波監察,亦有機會轉為肝硬化,甚至肝癌。


2. 均衡營養

均衡飲食對整體身體健康很重要。維護肝臟健康,食物應包括綠色蔬菜和健康脂肪。綠色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K,有助凝血功能;健康脂肪則讓肝膽系統運作暢順。


3. 避免肝臟持續負荷

肝臟雖然有排毒功能,但持續或過量的肝臟工作都會損害肝臟。酗酒、進食加工食物、飲食過量、吸煙,都會令肝臟持續發炎,造成脂肪肝,以至肝硬化。


4. 保持大便順暢

有害物質或毒素會經腸道進入靜脈血管,再入肝臟,時間愈久,毒物進入肝臟或循環系統愈多,會引致肝昏迷。對於患嚴重肝病患者,維持每天大便是十分重要。


5. 恆常做全身運動

全身運動,改善身體整體狀況;若然時間不夠,或空間不足,可作大幅度腰腹運動,如扭腰、腹式呼吸等,建議速度保持低於心跳率,改善肝臟血液循環。


6. 睡眠充足

睡眠是身體修復的重要過程,研究指出每天睡眠少於7小時會增加患上脂肪肝的機會;研究亦發現睡眠不足和肝臟受損形成了惡性循環關係。


7. 間歇式斷食

根據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研究發現,斷食能產生「自噬」機制,重組健康細胞;近年有不少研究發現,間歇式斷食有助改善脂肪肝。

即使早期肝臟受損,患者若能對症下藥,採取健康生活方法,會大大減少肝臟情況惡化的機會。


撰文:香港都會大學護理及健康學院 高級講師 朱賢文



資料:https://news.mingpao.com/pns/%E5%89%AF%E5%88%8A/article/20230612/s00005/1686501603399/%E5%AF%A6%E5%BF%83%E5%AF%A6%E6%84%8F-%E6%89%93hpv%E7%96%AB%E8%8B%97-%E4%B9%9F%E9%A0%88%E5%AE%9A%E6%9C%9F%E6%AA%A2%E6%B8%AC

香港2025年可望推出廉價低風險的血液篩檢 及早發現癌症


作為發達國家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的癌症,可望自後年起,以不高於200美元的血液檢測服務在早期篩檢出來,以便及早識別及治療。研發有關血液檢查的公司表示,會先在中國內地丶香港和其他亞洲地區推出檢測服務。該項測試由有「無創產前檢測之父」之稱的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研究)盧煜明研發,其團隊將於明年在亞洲招攬5000人進行臨床測試,以便2025年正式推出這項簡便價廉而且準確度高的癌症篩檢服務,期望在2027年時可以透過一次血液檢查便篩查到十種癌症。


傳統檢測癌症方法是透過超聲波丶電腦斷層掃描或活體組織檢查等方式進行,常見問題是成本高昂丶較不便利和有風險,且須待癌症細胞出現病變才可檢測出來。新篩檢方法主要透過血液測試當中的去氧核糖核酸(DNA)碎塊而作出,原理是腫瘤細胞會定期將其細胞的一部分DNA釋放到人的血液中。但若血液中的DNA含量太少,化驗結果便不足以作為診斷根據,這缺點在腫瘤較小的情況下尤為明顯。但盧煜明指出,透過其去年發表的「FRAGMA」技術,新技術在檢驗肝癌丶大腸癌及肺癌的準確度分別為約0.98丶1.0及0.9,當中,1.0是為最準確,0.5則屬表現差。


根據公開資料,已發現的癌症有超過一百種。在2020年,最常見的癌症是乳腺癌丶肺癌丶結腸癌丶直腸癌以及前列腺癌。而致死癌症則以肺癌(180萬例死亡)丶結腸和直腸癌(91.6萬例死亡)丶肝癌(83萬例死亡)丶胃癌(76.9萬例死亡)及乳腺癌(68.5萬例死亡)為多。但中國人則有較高的肝癌風險,因為中國有一成人口是乙型肝炎帶菌者,故盧煜明研發的一個檢測目標是肝癌。


為方便研發,盧煜明昨(26日)與港資檢測公司Prenetics公布,成立2億美元的合資企業Insighta。Insighta引述世界衛生組織數據指出,癌症每年導致全球1000萬人死亡,單是亞洲便造成600萬人死亡,而及早發現癌症有助提高患者存活率。該公司的新技術由抽血到儀器分析,只須兩丶三天便知道檢測結果。


盧煜明在1997年回港發展,加入中文大學,主攻基國與醫學,自2005年起獲不少獎項,去年獲頒被喻為美國諾貝爾獎的「拉斯克獎—臨牀醫學研究」,以表揚他利用血漿DNA診斷技術開創孕婦「無創產前診斷」,這項技術現已在全球九十多個國家或地地區應用。



資料:

https://www.rfi.fr/tw/%E4%B8%AD%E5%9C%8B/20230627-%E9%A6%99%E6%B8%AF2025%E5%B9%B4%E5%8F%AF%E6%9C%9B%E6%8E%A8%E5%87%BA%E5%BB%89%E5%83%B9%E4%BD%8E%E9%A2%A8%E9%9A%AA%E7%9A%84%E8%A1%80%E6%B6%B2%E7%AF%A9%E6%AA%A2-%E5%8F%8A%E6%97%A9%E7%99%BC%E7%8F%BE%E7%99%8C%E7%97%87

受潮食物可隱藏最強致癌物!無色無味點防備?


現在正是夏日雨季,食物容易受潮發霉,有一種劇毒物質需要重點警惕,即黃麴毒素(aflatoxin,又稱黃曲霉毒素)。其無色無味,是肝硬化和肝癌的重要元兇,小心它趁機滋生!

 

肝硬化肝癌元兇之一

 

黃麴毒素是目前為止最強的致癌物質,可令人體急性或慢性中毒,導致急性肝臟受損、肝硬化甚至肝癌。黃麴毒素較常見於發霉的花生、小米、穀物和其製品當中,動物也可通過食用受污染的飼料,令毒素積存體內,因此動物乳製品及肉類製品中也會發現黃麴霉毒素。如果在短時間內攝取較大量黃麴毒素,可導致急性中毒,患者會出現肚痛、嘔吐,同時肝酵素急劇上升等,顯示肝臟正在受損,嚴重甚至可以致命。不過,在目前嚴格的食物安全監察標準下,急性中毒個案已經少之又少。

 

如果持續誤服含有黃麴毒素的食物,即使劑量不大,也有可能出現慢性中毒,導致肝臟逐步受損。世衛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指出,黃麴毒素具有基因毒性(破壞基因),並將黃麴毒素B1B2G1G2M1列為第一類致癌物,當中以B1的致癌作用最強。如果本身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攝入黃麴毒素後的肝癌風險,較非乙肝感染者高出約30倍。

 

高溫殺不死 做好防潮措施

 

黃麴毒素無色無味,更是一種「煮不死」的致癌毒素;食物發霉容易察見,大眾應避免食用任何發霉食物,應整個丟棄。有些人誤以為,去除食物表面肉眼可見的黴菌後,食物可照常食用,其實菌絲可能已侵入食物深層,毒素甚至可能蔓延到整個食物,所以還是不吃為好。

 

夏天來到,大家記得做好防潮措施,包括把食物放入乾淨容器,存放於乾燥通風地方,降低食物受黴菌感染的風險,保障食用安全。

 

 

撰文: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寬耀

 

 

資料:https://www.stheadline.com/columnists/health/501295041/%E8%82%9D%E7%99%8C%E5%8F%97%E6%BD%AE%E9%A3%9F%E7%89%A9%E5%8F%AF%E9%9A%B1%E8%97%8F%E6%9C%80%E5%BC%B7%E8%87%B4%E7%99%8C%E7%89%A9%E7%84%A1%E8%89%B2%E7%84%A1%E5%91%B3%E9%BB%9E%E9%98%B2%E5%82%99
成功突破乙肝功能性治癒的根本性障礙 星漢德生物全球首創雙特異性抗體獲獎


在剛剛結束的2023年歐洲肝髒研究協會(EASL)年會上,星漢德生物與來自德國漢堡大學艾本多夫醫學中心和慕尼黑工業大學的研究人員,共同公布了一項針對其全球首創的雙特異性抗體(Anti-HBs×CD3和Anti-HBs×CD28)的臨床前研究,在超過2000項報告中脫穎而出,獲得了大會最佳報告獎(Best Presentation Award of EASL 2023)。


該項研究顯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雙重人源化小鼠在接受了短暫的Anti-HBs×CD3和Anti-HBs×CD28雙抗的聯合治療後,有效激活了人源淋巴細胞,表現出強大的體內抗病毒免疫活性;HBV DNA、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等所有病毒血清學標志物以及肝內HBV前基因組RNA(pgRNA)和共價閉合環狀DNA(cccDNA)均顯著降低,表明感染的肝細胞得到了有效清除。研究結果展示了該雙抗組合實現乙肝功能性治癒的巨大潛力。


慕尼黑工業大學/德國亥姆霍茲研究中心病毒學研究所所長、星漢德生物科學創始人Ulrike Protzer教授表示:「Anti-HBs×CD3和Anti-HBs×CD28雙抗有效將T細胞特異性重定向於肝髒內被感染的肝細胞,並觸發T細胞針對HBV感染細胞的直接殺傷活性,以及由T細胞分泌細胞因子所介導的非細胞殺傷性病毒清除,這一機制對於實現真正可持續的乙肝治癒至關重要。研究團隊在人源化小鼠模型中觀察到雙抗組合能有效調動CD8+和CD4+ T細胞,激發高效的抗病毒免疫應答和清除效應,充分展現了乙肝治癒所需的核心機制。」


重建乙肝病毒特異性免疫反應是實現功能性治癒的關鍵。為了實現最優化的局部性T細胞重定向與激活,SCG設計了兩種新型的T細胞「銜接器」雙特異性抗體(Anti-HBs×CD3和Anti-HBs×CD28),可以橋接HBV感染的肝細胞與表達CD3和CD28的T細胞。同時,CD3和CD28雙重組合提供了T細胞充分激活所需要的雙重信號。初始的「識別」信號(第一信號)由T細胞通過其T細胞受體/CD3復合物識別外來抗原所啟動;CD28則作為最有效的共刺激受體,提供殺傷性T細胞的「共刺激」信號(第二信號)完成激活。此外,Anti-HBs×CD3和Anti-HBs×CD28還可以靶向游離的HBsAg,發揮其強效的中和抗體活性,同步清除外周血中的HBV病毒及HBsAg亞病毒顆粒,解除免疫耐受。


星漢德生物首席科學官張柯博士表示:「患者體內高滴度的HBsAg會顯著抑制和損害HBV特異性抗病毒免疫應答,導致免疫耐受。而我們的雙抗組合,無論患者基線水平如何,均能有效地靶向和清除外周血HBsAg、核內cccDNA儲存庫以及永久整合的HBV DNA片段,從而徹底掃除乙肝功能性治癒的根本性障礙。」


乙肝感染是最常見的肝臟感染性疾病,全球有接近3億慢性乙肝感染者,其中超過25%患者會最終發展為肝癌,每年導致約82萬人死亡。而中國是乙肝大國,乙肝感染者超過8600萬,每年導致約40萬肝癌患者死亡。盡管中國已經實現全面接種預防性疫苗,但每年仍然有超100萬新發乙肝感染者,存量和增量數字龐大,乙肝負擔超重,而且缺乏有效的治癒性療法。


星漢德生物首席執行官王樹立先生表示,星漢德首創的雙抗組合驅動T細胞徹底清除HBV感染的顯著作用和突破性成果,為實現攻克乙肝成功邁出了裡程碑的一步,星漢德生物將加快產品開發和臨床步伐,盡早惠及更多乙肝患者並實現「乙肝清零」計劃。



資料:https://portal.sina.com.hk/finance/finance-prnewswire/prnasia/2023/07/12/418842/%E6%88%90%E5%8A%9F%E7%AA%81%E7%A0%B4%E4%B9%99%E8%82%9D%E5%8A%9F%E8%83%BD%E6%80%A7%E6%B2%BB%E6%84%88%E7%9A%84%E6%A0%B9%E6%9C%AC%E6%80%A7%E9%9A%9C%E7%A4%99%EF%BC%8C%E6%98%9F%E6%BC%A2%E5%BE%B7%E7%94%9F/


中大醫學院成功破解肝癌療法失效關鍵 開創新型聯合免疫療法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成功破解肝癌適應免疫療法的關鍵,並針對該耐藥機制,成功研發出增強免疫治療功效的方法,已於動物模型上證實了其臨床潛力;此外團隊亦同時研究開展新一代「聯合免疫療法」,望能將研究成果轉化為臨床治療。

 

肝癌為世界上最常見的癌症之一,亦是全球死亡率排名第三的癌症。惟對於肝癌的免疫治療法卻處於有效率低、且容易出現抗藥性的困境。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成功破解了肝癌適應免疫療法而產生抗藥性的關鍵,並針對該癌細胞耐藥機制成功研發出增強免疫治療功效的方法,更已在肝癌動物模型上證實了其在臨床上的潛力,團隊已將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雜誌《Gut》上。此外,研究團隊亦正研究開展嶄新一代的「聯合免疫療法」,將進行二期臨床試驗,望能將研究成果轉化為臨床治療,讓病患更快受惠。

 

建立耐藥性的小鼠模型重現「冷」腫瘤肝癌免疫環境


中大指出,免疫療法是目前最先進的癌症療法,惟對於肝癌人士只有20%的治療有效率,且腫瘤會逐漸適應免疫療法的環境,使治療失效。有見及此,中大以超過一年時間、通過繁瑣的測試過程,建立了對免疫治療耐藥的小鼠模型,以達到能生動呈現人類對於免疫治療耐藥時,所出現的肝癌「冷」腫瘤環境的效果,再利用最新的單細胞測序技術進行分析,發現了肝癌細胞繞過免疫治療的新分子途徑。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研究)兼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鄭詩樂教授形容,在「熱」腫瘤環境中,因免疫T細胞活化、而免疫抑制細胞失效,使肝癌小鼠對於免疫治療敏感;而在「冷」腫瘤環境下,腫瘤會釋效出訊號,活化免疫抑制細胞,使T細胞竭盡,最終導致抗藥性出現。

 

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可用作改善免疫治療的靶點

 

研究團隊透過先進的電腦分析,發現了免疫治療耐藥的新分子途徑,因肝癌細胞則會繞過免疫治療的新分子途徑,研究人員以此找出克服免疫治療耐藥性的精確方法及使肝癌腫瘤重新對免疫治療有反應的關鍵。團隊發現了對於免疫治療新型「聯合療法」的靶點,IHDACPPARγ,經過小鼠實驗,確認使用PPARγ抑制劑與現有臨床用免疫治療藥物PD-L1抗體單藥的聯合療法,對於腫瘤消除有顯著效果;在小鼠模型的存治率上亦可見顯著地增加,使用聯合療法的小鼠有超過7成可存活至120日以上。

 

研究確認新型IHDAC藥物用於聯合療法的安全及有效性


研究團隊及後進一步利用其新小鼠模型,以證明新型IHDAC藥物與「免疫檢查點抑製劑」的聯合使用對肝癌免疫治療存在著有效性和安全性,確認新型IHDAC藥物,亦同樣可作為免疫治療耐藥新分子途徑這些「逃生路線」的「路障」,並通過聯合免疫療法以成功消除癌細胞。基於IHDAC藥物現時已於臨床上被用於治療直腸癌,其用於人體上的安全性得以被確保,因此研究人員在過去4年時間中開展了「實驗室」與「臨床」的融合研究,採集乙型肝炎病毒肝癌病人的腫瘤樣本組織進行活檢化驗,以引證小鼠與人之間相通及有分別的地方。最終證實,肝癌患者與小鼠模型表現出一致的分子改變。

 

下一步開展加入IHDAC的聯合療法臨床試驗

 

是次研究發現,加入新型IHDAC藥物與PPARγ抑制劑到PD-L1抗體單藥的聯合藥物治療於肝癌病人的免疫治療上有效,惟PPARγ抑制劑目前仍處於小鼠試驗的階段,是以研究團隊下一步將開展新型IHDAC藥物與PD-L1抗體聯合療法的第二期臨床試驗,望可將實驗室的研究成果應用在臨床上,讓更多患者受益於免疫療法。 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醫療系統)兼腫瘤學系教授陳林教授表示:「基於臨床前研究結果,我們將針對單獨對免疫療法產生耐藥性的肝癌患者開啟第二期臨床試驗,有機會將研究成果轉化為針對『冷』 腫瘤患者的有效及安全的新一代免疫療法。」

 


資料:https://today.line.me/hk/v2/article/MLEaQXa


肝酵素過高代表什麼?


很多時候大家在例行檢查中,會有抽血檢查這個部分,而肝功能裏,我們希望看到肝酵素是否處於正常水平。肝酵素其實是肝臟細胞內一種化學物質,通常分為谷丙轉氨酶(ALT)及谷草轉氨酶(AST)兩種。若果肝酵素過高,可能代表肝臟受到損害,這些酵素便被釋放出來,在一般抽血檢查時,就會發現它過高的情況。

 

簡單來說,即肝臟正在發炎。

 

什麼原因會導致肝酵素過高呢?很多因素都有機會。所以當見到肝酵素過高時,便會進行更多詳細檢查,看看是急性或慢性肝炎引起。常見的例如病毒性肝炎(包括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酒精性肝炎、脂肪肝、結構上引起膽汁閉塞如結石或胰臟問題等。當然肝臟本身有否腫瘤亦要被排除。另外藥物也是引致肝酵素過高的常見原因,不論中藥或西藥,如降膽固醇藥、抗生素、消炎止痛等藥物,皆會影響肝臟。不過,簡單如一般傷風感冒或者發燒的狀態下,肝臟都會受牽連,肝酵素會升高。因此,如有問題一定要找醫生跟進。

 

醫生通常會安排抽血檢查、超聲波或電腦掃描等影像檢驗外,同時可能會安排肝臟脂肪及纖維化掃描。會檢查一下結構上的狀況,以及會否有肝硬化問題。

很多時候肝酵素過高並沒症狀,因為除非它到達4位數水平,否則病人沒感覺,但這不代表身體沒問題,所以一定要再跟進。要因應不同病因去處理肝酵素過高。

 

如果有慢性肝炎如乙肝或丙肝,現在有非常有效的藥物去控制。若然是因為酒精影響,當然要戒酒。如果是脂肪肝,便要注意飲食、多做運動,情況嚴重的可能要服用一些輔助性藥物。

 

大家要保持肝臟健康,盡量進食經徹底煮熟的食物、避免喝酒、飲食清淡,控制體重及做適當運動。定時進行身體檢查,亦可及早處理相關問題。

 

 

資料: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culture/article/3515535/%E8%82%9D%E9%85%B5%E7%B4%A0%E9%81%8E%E9%AB%98%E4%BB%A3%E8%A1%A8%E4%BB%80%E9%BA%BC%EF%BC%9F


盧寵茂︰全港有約50萬名乙肝患者 盼加強篩查達「早發現早治療」


香港目前有約50萬名乙型肝炎病毒的帶菌者。香港乙肝基金會今舉辦「翡翠絲帶擊退乙肝2023」活動,醫務衛生局長盧寵茂表示,香港在控制乙型肝炎方面相當成功,未來希望在基層醫療方面提供更大作用,包括早在35年前為初生嬰兒接種乙型肝炎疫苗,減年輕一代受感染的風險;下一階段,希望在基層醫療方面提供更大保障,除醫管局外,亦向家庭醫生推廣,透過不同方案加強檢測及篩查,盼有效治療及預防慢性肝病,如肝硬化及肝癌,務求能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盧寵茂表示,乙型肝炎不但只在香港,甚至在全個國家都是嚴重的健康問題,期望可消除「中國是乙肝大國」這不好的稱號。


出席同一場合行政會議成員高永文指,自1988年起,本港實施兒童普及乙型肝炎疫苗接種計劃,但在1988年出生人士,仍有很多人未接種肝炎疫苗及接受檢測,提醒市民有機會便做乙型肝炎檢查。香港乙肝基金會會長黎青龍則提醒乙型肝炎患者,每半年要進行一次超聲波檢查。



資料:

https://www.am730.com.hk/%E6%9C%AC%E5%9C%B0/%E7%9B%A7%E5%AF%B5%E8%8C%82-%E5%85%A8%E6%B8%AF%E6%9C%89%E7%B4%8450%E8%90%AC%E5%90%8D%E4%B9%99%E8%82%9D%E6%82%A3%E8%80%85-

%E7%9B%BC%E5%8A%A0%E5%BC%B7%E7%AF%A9%E6%9F%A5%E9%81%94-%E6%97%A9%E7%99%BC%E7%8F%BE%E6%97%A9%E6%B2%BB%E7%99%82-/389777


本港約40萬人患乙型肝炎 衞生署籲及早檢測及治理


衞生署表示,根據最新的本地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約6%的香港人口已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即約40萬人患有乙型肝炎。約15%40%未有接受治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長遠會發展至可致命的晚期肝臟疾病,例如肝硬化和肝癌。

衞生署提醒較高風險人士可諮詢家庭醫生以進行乙型肝炎血液測試,採取適切的預防措施包括接種乙型肝炎疫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應諮詢醫生以決定合適的治療方案,並定期接受跟進與檢查,及早察覺和治理肝臟的變化。

慢性乙型肝炎屬終身感染,患者可持續數十年沒有症狀,直至肝臟嚴重受損。較高風險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人士,包括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家庭成員、性伴侶、注射毒品人士、男男性接觸者、性工作者及愛滋病病毒感染者,應進行測試以確定其乙型肝炎狀況。

 

 

資料: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1711037-20230728.htm
驗乙肝 救你命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肝病。根據最新的本地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約6%的香港人口已感染乙肝病毒,即約40萬人患有乙型肝炎。


在香港,大部份乙肝患者於嬰幼兒時期已受感染,當中母嬰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乙肝病毒亦可透過接觸患者的血液或體液,以及性接觸而傳播。大部分嬰幼童及約5 % 成人受感染後未能清除病毒,繼而發展為終身的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可致肝癌


慢性乙肝患者可持續多年沒有症狀,直至肝臟受嚴重損害後才出現徵狀。如果沒有接受適當的治療和跟進,約15 – 40% 的患者長遠會出現可致命的肝硬化或肝癌。


肝癌是本港第三大致命癌症,於2021年共有1447宗肝癌登記死亡個案。本地研究顯示,香港的肝癌病人中,約八成屬乙型肝炎患者。


較高感染風險人士應及早進行乙型肝炎測試


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及子女)和性伴侶感染乙肝的風險一般較高。注射毒品人士、男男性接觸者、性工作者、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及工作上會接觸病人血液或體液的醫護人員等亦有較高的感染風險。


較高感染風險人士應及早進行乙型肝炎測試,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體(anti-HBs)的血液測試,以分別評估乙肝感染及免疫情况;以及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包括接種乙型肝炎疫苗。


慢性乙肝患者須定期跟進和檢查


抗病毒藥物能有效抑制病毒複製,大大減低乙肝患者患上肝硬化、肝衰竭及肝癌的風險。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個別情況作評估及決定何時需要抗病毒藥物治療。


不論是否需要藥物治療,所有乙肝患者都應定期覆診及進行檢查,如抽血檢驗肝功能、甲胎蛋白及病毒量,及進行肝臟超聲波檢查,以及早察覺及處理肝臟的變化。



資料:https://health.mingpao.com/%E4%B9%99%E5%9E%8B%E8%82%9D%E7%82%8E-%E9%A9%97%E4%B9%99%E8%82%9D-%E6%95%91%E4%BD%A0%E5%91%BD-%E8%A1%9B%E7%94%9F%E8%99%95%E6%96%B9/


糖尿患者小心惹乙型肝炎 免變腎病肝硬化肝癌 小心3大高危症狀


慢性腎衰竭的成因眾多,但大多數個案也與糖尿病有關。另一方面,乙型肝炎亦可引致腎小球發炎。因此若然同時出現這兩個問題,又沒有加以控制,腎衰竭風險便會增加。

 

小心3大乙肝症狀 疲勞也高危

 

未惡化至肝硬化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一般沒有症狀,大部分病者在出生時感染,身體無法自我清除乙肝病毒,病毒一直寄存於體內,並對肝臟造成慢性傷害。急性乙肝症狀相對明顯,可出現右上腹脹痛、疲勞和黃疸等。不少年老患者一直沒有接受身體檢查及未見乙肝症狀,很易忽略潛藏健康問題,往往直至衍生肝硬化、肝癌或腎病,有明顯症狀才知曉。若然乙肝患者於老年時出現糖尿病,更會加劇對腎臟的傷害。幸好,隨著身體檢查流行,愈來愈多人提早發現肝酵素升高,發現乙肝感染,可以及早治療。

 

慢性乙型肝炎一樣,腎病進展緩慢,僅得部分人出現早期腎病症狀,例如膜性腎小球發炎,可出現水腫和蛋白尿。但除非蛋白尿明顯增加,尿中有泡沫,患者才較易察覺不妥並求醫。不過,並非所有腎病患者都有蛋白尿,另有些病人會出現疲勞、食欲下降和身體痕癢等無指向性的症狀,患者可能疏忽了事,以致未能及早求醫。

 

糖尿患者一旦感染乙肝 須早求醫

 

乙型肝炎患者特別是年長或同時有糖尿病或高血糖的人士,應該定期進行腎功能檢查,包括血液和小便檢查、計算腎絲球過濾率(eGFR)等。如果乙肝病毒患者確診糖尿病或腎病,在展開乙肝治療前,首先應審視以往治療乙型肝炎的藥物(如有),近期的肝、腎功能指數,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藥物副作用。

 

舊一代乙型肝炎抗病毒藥物副作用較大,有可能影響腎功能、電解質數字和導致骨質流失。新型乙型肝炎抗病毒藥物抑制病毒有效性高,抗藥性低,對腎臟影響不大。如果患者本身腎功能不佳,可考慮直接使用新一代抗病毒藥物。若患者一直使用舊一代藥物,而又察覺到腎功能逐漸下降,便可能需要更換新一代抗病毒藥物。因此,長期使用乙肝抗病毒藥物的患者,隨年老可能出現糖尿病和腎病併發症時,需要與主診醫生商量制定新的治療方案。

 

乙型肝炎患者如無肝硬化等嚴重併發症,過去亦沒有明顯的健康問題,使用糖尿病藥物的選擇便更多。醫生可根據病人糖化血紅素(HbA1c)數值得悉患者過去三個月的血糖狀況,再根據病人的舊有病歷,制訂適合患者的糖尿病藥物或人工胰島素。

 

維持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有助控制血糖和血壓,減少對腎臟的傷害。乙型肝炎患者應定期進行身體檢查,包括驗血及驗尿等,向主診醫生了解腎功能的數值變化,以保護腎臟健康,及早選擇最適切的治療方案。

 

 

撰文:腸胃肝臟科醫生 馮玨樑

 

 

資料:https://www.stheadline.com/health-edu/3263538/%E7%B3%96%E5%B0%BF%E6%82%A3%E8%80%85%E5%B0%8F%E5%BF%83%E6%83%B9%E4%B9%99%E5%9E%8B%E8%82%9D%E7%82%8E-%E5%85%8D%E8%AE%8A%E8%85%8E%E7%97%85%E8%82%9D%E7%A1%AC%E5%8C%96%E8%82%9D%E7%99%8C-%E5%B0%8F%E5%BF%833%E5%A4%A7%E9%AB%98%E5%8D%B1%E7%97%87%E7%8B%80


「肝腎」相照


相信大家聽過「肝膽相照」,但原來「肝腎」都可以相照。


首先,在本港常見的乙型肝炎帶菌者,除了要定期監測肝臟狀況外(因為比平常人有較高風險患上肝癌及肝硬化問題),亦要留意腎臟情況。原來乙型肝炎患者會有「腎共病」。


「共病」意思指在主要診斷的病症以外,病人同時患有由主要診斷疾病而產生的長期問題。


就乙型肝炎病人而言,香港中文大學較早前有研究顯示,在過去十多年間,乙肝共病情況有所增加,例如高血壓、糖尿病、腎病及骨質疏鬆等。


在乙型肝炎患者身上可能出現的腎病,常見包括膜性腎病變(Membranous Nephropathy)、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MPGN)及結節性多動脈炎(PAN)。因此,患者要留意自己有沒有以下症狀,例如小便帶血、帶泡沫、混濁和水腫問題等,它們可能是慢性腎病的徵兆。


另外,服用治療乙肝的核苷和核酸之類藥物時,也有小部分病患腎功能有機會受到影響。所以在服用這些藥物時,醫生通常會監察腎功能。


肝腎綜合症(Hepatorenal syndrome)是一種有機會危害生命的疾病,一般在患有晚期肝病的患者中出現,尤其有嚴重肝硬化及腹部有積水的病人。


肝腎綜合症也有機會發生在暴發性肝炎或急性肝衰竭的病患中。


雖然肝腎綜合症可以在晚期肝病患者裏出現,然而,它的確切原因和發病機率仍屬未知之數。所以如患上了肝硬化,便要盡量留意,以免傷腎。


例如避免服用一些非類固醇的消炎藥、注意鹽份攝取,減輕腎臟負擔。若果有其他長期病患,如糖尿病、高血壓等,要好好控制,因為這些疾病皆會讓腎功能轉差。



作者為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資料: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culture/article/3540758/%E3%80%8C%E8%82%9D%E8%85%8E%E3%80%8D%E7%9B%B8%E7%85%A7


糖尿患者小心惹乙型肝炎 免变肾病肝硬化肝癌 小心3大高危症状
糖尿患者小心惹乙型肝炎 免变肾病肝硬化肝癌 小心3大高危症状

慢性肾衰竭的成因众多,但大多数个案也与糖尿病有关。另一方面,乙型肝炎亦可引致肾小球发炎。因此若然同时出现这两个问题,又没有加以控制,肾衰竭风险便会增加。

乙型肝炎|小心3大乙肝症状 疲劳也高危!
未恶化至肝硬化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一般没有症状,大部分病者在出生时感染,身体无法自我清除乙肝病毒,病毒一直寄存于体内,并对肝脏造成慢性伤害。急性乙肝症状相对明显,可出现右上腹胀痛、疲劳和黄疸等。不少年老患者一直没有接受身体检查及未见乙肝症状,很易忽略潜藏健康问题,往往直至衍生肝硬化、肝癌或肾病,有明显症状才知晓。若然乙肝患者于老年时出现糖尿病,更会加剧对肾脏的伤害。幸好,随着身体检查流行,愈来愈多人提早发现肝酵素升高,发现乙肝感染,可以及早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一样,肾病进展缓慢,仅得部分人出现早期肾病症状,例如膜性肾小球发炎,可出现水肿和蛋白尿。但除非蛋白尿明显增加,尿中有泡沫,患者才较易察觉不妥并求医。不过,并非所有肾病患者都有蛋白尿,另有些病人会出现疲劳、食欲下降和身体痕痒等无指向性的症状,患者可能疏忽了事,以致未能及早求医。

乙型肝炎|糖尿患者一旦感染乙肝 须早求医
乙型肝炎患者特别是年长或同时有糖尿病或高血糖的人士,应该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查,包括血液和小便检查、计算肾丝球过滤率(eGFR)等。如果乙肝病毒患者确诊糖尿病或肾病,在展开乙肝治疗前,首先应审视以往治疗乙型肝炎的药物(如有),近期的肝、肾功能指数,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

旧一代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副作用较大,有可能影响肾功能、电解质数字和导致骨质流失。新型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有效性高,抗药性低,对肾脏影响不大。如果患者本身肾功能不佳,可考虑直接使用新一代抗病毒药物。若患者一直使用旧一代药物,而又察觉到肾功能逐渐下降,便可能需要更换新一代抗病毒药物。因此,长期使用乙肝抗病毒药物的患者,随年老可能出现糖尿病和肾病并发症时,需要与主诊医生商量制定新的治疗方案。

乙型肝炎患者如无肝硬化等严重并发症,过去亦没有明显的健康问题,使用糖尿病药物的选择便更多。医生可根据病人糖化血红素(HbA1c)数值得悉患者过去三个月的血糖状况,再根据病人的旧有病历,制订适合患者的糖尿病药物或人工胰岛素。

维持健康的饮食及生活习惯有助控制血糖和血压,减少对肾脏的伤害。乙型肝炎患者应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包括验血及验尿等,向主诊医生了解肾功能的数值变化,以保护肾脏健康,及早选择最适切的治疗方案。

撰文:肠胃肝脏科医生 冯玨梁

资料:
https://www.singtao.ca/6350985/2023-08-23/news-%E7%B3%96%E5%B0%BF%E6%82%A3%E8%80%85%E5%B0%8F %E5%BF%83%E6%83%B9%E4%B9%99%E5%9E%8B%E8%82%9D%E7%82%8E+%E5%85%8D%E8%AE%8A%E8 %85%8E%E7%97%85%E8%82%9D%E7%A1%AC%E5%8C%96%E8%82%9D%E7%99%8C+%E5%B0%8F%E5%BF %833%E5%A4%A7%E9%AB%98%E5%8D%B1%E7%97%87%E7%8B%80/?variant=zh-hk
肝炎肝癌——无声杀手如何应付?
肝炎肝癌——无声杀手如何应付?

撰文:01论坛出版:2023-12-22 10:30

在玛丽医院的肝脏移植中心内,当中七成病人都患有肝癌,其他则是肝硬化或是由肝炎引致的严重肝衰竭。晚期肝病病人通常有一些明显的病征,包括面部发黄和腹胀,有些亦因为肝硬化或肝癌引发食道或胃静脉瘤破裂而出血。对这群病人而言,过一天正常生活都是奢望。

来稿作者:「肝脏疾病关注组」黄龙辉、陈伟杰

本港约八成肝癌病人同时是乙型肝炎患者,然而大部分患者确诊肝硬化或肝癌前根本不知自己患有乙型肝炎,因此从来没有求医。其实现时已有药物有效控制乙型肝炎病变,如果及早发现,乙肝患者可以使用药物减低该病演变为肝硬化或肝癌的机会,免受痛苦的慢性肝病折磨。普及筛查 尽早抽查出乙肝个案

陈先生有一天突然在街上昏倒,被送往医院期间一直昏迷。原来他一直患有乙肝而没有任何征兆,到昏迷时肝脏已经衰竭,幸得女儿捐出活肝并成功进行移植手术。陈先生康复后,于香港肝脏移植协康会积极投入义工服务,希望以过来人身份提醒更多人关注肝脏健康。

月前有组织为124名35至78岁市民进行乙型肝炎及肝癌筛查,成功找出10名乙型肝炎呈阳性及高风险人士,比例与政府公布的数据吻合,即全港约有7 - 8%人为乙肝带菌者。根据香港大学2019的研究结果,香港乙型肝炎未确诊率高达48%,而约八成肝癌患者也是乙肝病人,相比亚洲其他同样先进的地方,统计数字反映香港的情况较为严峻。因此,尽早识别乙肝患者,以「早发早治」为方针展开治疗以防止后期病变,对减少肝硬化和肝癌个案有非常直接的帮助。

关注组建议:碍于肝病一般不容易被察觉,很多肝硬化或肝癌的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政府已为1986年或以后出生的初生婴儿提供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及补种,因此,政府应向1986年前在港出生的市民,以及1986年后来港居住的人士提供乙型肝炎检查以抽出乙型肝炎患者或高危人士,尽早安排药物治疗,控制其乙型肝炎出现病变,或进一步跟进缺乏乙型肝炎抗体的人士。肝硬化及肝癌病人应定期接受肠胃镜检查

慢性肝病患者同时面对另一个问题,肝硬化及肝癌容易令血管及动静脉畸形,加上肝硬化患者常出现门静脉高压症,以及肝脏凝血功能受损,这些均会增加消化系统出血的风险。为减低     出血并发症风险     ,患者须定期进行肠胃镜检查以确定没有消化道出血或肝癌患者常见的食道静脉曲张,同时降低因药物副作用引致的     出血风险。但目前公营医疗体系的肠胃镜检查(食道、胃及十二指肠消化道检查)的轮候期非常长,不少肝硬化及肝癌病人未能获安排定期检查,影响患者的药物治疗,令病情更难于管理。

关注组建议:肝硬化及肝癌会增加消化系统出血的风险,两种疾病的患者定期接受肠胃镜检查对监控病情非常重要。若有关当局增加肠胃镜检查的服务容量,或向私营医疗机构购买肠胃镜服务名额,缩短整体轮候时间,确保肝硬化及肝癌病人能够定期接受肠胃镜检查,尽早发现及治疗消化系统出血的问题,可以减少出现并发症并作出适切的治疗。优化肝癌筛查技术 尽早发现肝癌患者

根据医学研究,若病患能在早期发现肝癌,整体存活率可达5年以上。在日本和台湾,超过六成和四成肝癌个案均在初期发现,这对于病情管理和药物治疗效果有正面作用。然而,香港现时约七成肝癌患者首次诊断时已为肝癌晚期或末期。

现时本港主要依靠超声波(US)和甲胎蛋白生物标记(AFP)检测高风险人士(包括乙肝、丙肝及肝硬化患者)的肝脏情况,但面对资源紧拙的问题,医管局提供超声波检查的服务量不足,而两项检测方法亦有其自身的局限。再者,虽然香港与日本和台湾都会为高风险人士提供定期筛查,但在执行上,香港多数以每12个月为一个检测周期,远较日本和台湾的6个月长。

有些乙肝患者因为只接受AFP检测,而未能发现原来已经患上肝癌。到确诊时已经是晚期。其实在筛查技术方面,中国、日本、台湾已加入甲胎蛋白异质体生物标记检测(AFP-L3)及异常凝血酶原生物标记检测(PIVKA-II),程度明显较为深入,准确性亦能进一步提升。同路人同盟及香港肝脏移植协康会于今年6月为94 名高风险人士进行AFP 和PIVKA-II检测,发现当中4 名参加者很大机会已患上肝硬化或肝癌,需要作进一步医学跟进。

关注组建议:如果采用 AFP混合PIVKA-II,为患有乙肝或肝硬化等高风险人士定期检测,将有效填补现时因超声波检查量不足的缺口。有研究指出,如果能够在AFP 和US两种检测的基础上加入PIVKA-II,并定期为高风险人士提供检测,将可令本港成功找出肝癌患者的比率由大幅提升,令肝癌患者病情更早及更容易受控制。

近年出现更多对肝癌具良好治疗效果的方案,肝癌患者的存活率相较以前高。但面对日益增加的癌症个案,公营医疗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若要纾缓负担,就必须从源头着手,例如进行普及乙肝筛查,以及为肝硬化与肝癌患者定期进行肠胃镜检查以评估身体状况是否适合接受治疗。

如果政府能够增拨资源进行普及筛查,同时在上游(乙型肝炎)及中游阶段(肝硬化)提升确诊率,就可以及早堵截慢性肝病患者演变为肝癌病人。虽然普及筛查将衍生医疗开支,但相对治疗肝癌的医疗开支,筛查更有效减省长远的公共医疗支出,做到病人与政府双双「战胜」肝癌。

原文网址: 汇思医创|肝炎肝癌——无声杀手如何应付?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974028?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医健事/41万港人染乙肝 70%患者未就医
医健事/41万港人染乙肝 70%患者未就医
大公报 A8:港闻
2023-12-29

乙肝有机会演变成肝硬化,甚至肝癌,市民不能掉以轻心。右图:卫生署昨日发表报告,推算本港约有41万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当中35至54岁的中年人士感染率占最多。

乙肝有机会演变成肝硬化,甚至肝癌,市民不能掉以轻心。右图:卫生署昨日发表报告,推算本港约有41万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当中35至54岁的中年人士感染率占最多。

乙型肝炎有机会演变成肝硬化,甚至肝癌,预防和早期治疗非常重要。卫生署昨日发表报告,推算本港约有41万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35至54岁的中年人士感染率占最多,达到8.4%,另有70%受访患者没有就医。 \大公报记者 赖振雄

卫生署在2020年11月至2022年2月期间,访问超过16000名15岁或以上的非住院港人,当中超过2000名年龄15至84岁的受访者,进一步完成身体检查,分析病毒性肝炎的调查结果,以及四种主要肝炎病毒(甲型、乙型、丙型和戊型)的血液样本检测结果。

高风险者应及早检测

四种肝炎病毒中,以乙型肝炎对本港公共卫生造成重大负担。完成身体检查的参与者中,6.2%受访者感染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当中近40%在调查时,并没有自述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并有约70%受访者没有就其肝脏疾病进行医疗跟进,显示本港有相当比例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不清楚自己的感染状态。

按照是次调查结果作推算,全港整体人口约5.6%,即约41万人患有乙型肝炎。

此外,调查同时发现,35至54岁人士的感染率占最多,35岁以下的年龄组别的阳性率则明显较低,当中15至24岁及25至34岁的年龄组别人士,分别只有0.3%及1.5%,反映本港自1980年代实施普及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计划,和其他预防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措施后,有效降低年轻一代的乙型肝炎感染率。

卫生署高级名誉顾问黎青龙表示,乙型肝炎可透过母婴传播、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体液、性接触而传播,部分患者未能清除病毒会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长远或会出现可致命的肝硬化或肝癌。

肝癌是本港第三大癌症杀手,肝癌病人中约80%属乙肝患者,感染风险较高的人士应及早进行检测及医治乙型肝炎。

注意个人卫生防感染

卫生署控制病毒性肝炎办公室建议,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定期检查,及早察觉肝脏的变化,例如抽血检验肝功能,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评估,决定何时需要抗病毒药物治疗,从而降低患上肝硬化、肝衰竭及肝癌的风险。

至于丙型肝炎,调查发现0.26%参与者受感染,根据调查结果作推算,本港约17000人患有丙型肝炎,与过去的本地研究综合分析,香港一般人口中的丙型肝炎感染率,在过去数十年持续处于低水平。卫生署指出,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一般经由受污染食物和水传染,可引致急性肝炎,市民应注意个人、食物和环境卫生。

原文网址: 
https://www.tkww.hk/epaper/view/newsDetail/1740441653631651840.html
乙型肝炎|卫生署指香港41万人患乙肝 近四成患者不知自己受感染
乙型肝炎|卫生署指香港41万人患乙肝 近四成患者不知自己受感染

撰文:余月明出版:2023-12-28 17:52

卫生署今(28日)发表病毒性肝炎主题性报告(2020-22年度人口健康调查),并首次纳入关于病毒性肝炎的调查问题及测试,以评估目前香港人口的病毒性肝炎状况。 调查结果发现,本港有约41万人口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占整体人口5.6%。
本港有约41万人口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占整体人口5.6%。 (卫生署图片)

为评估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患者于本港的疾病活跃程度,卫生署早前于2020年11月至2022年2月期间进行人口健康调查,当中访问超过1.6万名15岁或以上的非住院 香港人口。 35岁以下的年龄组别感染率低 料预防措施有效

卫生署按调查结果推算,全港有约41万人患有乙型肝炎,占整体人口5.6%。 调查当中发现,35至54岁人士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最高,达8.4%;35岁以下的年龄组别则较低,只有不足2%,由此可见港府由1980年代起,就 儿童乙型肝炎及其他相关预防措施有效降低年轻一代的乙型肝炎感染率。

卫生署指,四种主要肝炎病毒(甲型、乙型、丙型和戊型)中,乙型肝炎对本港公共卫生造成重大负担。 是次调查有超过2,000名15至84岁受访者进一步完成身体检查,其中有6.2%参与者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测试呈阳性,当中有近四成受访者并未有于住户调查中 自述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反映本港有一定比例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未知自己感染。 丙型肝炎感染率处低水平

另外,调查亦发现有0.26%参与者对丙型肝炎病毒核酸测试呈阳性反应,从结果推算,本港有约1.7万人患有丙型肝炎,感染率于过去数十年持续处于低水平。 卫生署表示,市民应采取适切的措施预防感染病毒性肝炎。

卫生署表示,市民应采取适切的措施预防感染病毒性肝炎,建议较高感染风险人士,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家庭成员和性伴侣等进行测试,而慢性肝炎患者应及早进行医疗跟进。 卫生署亦会进一步加强监测工作,提高诊断和治疗覆盖率。

原文网址: 乙型肝炎|卫生署指香港41万人患乙肝 近四成患者不知自己受感染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975662?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卫生机构呼吁亚裔 务须关注肝炎防治
卫生机构呼吁亚裔 务须关注肝炎防治
2024-05-01 

多个卫生组织宣传五月「肝炎意识月」。 主办方提供
2024年5月被市参事会定为三藩市「肝炎意识月」,三藩市众多健康组织在市府门前举行发布会。 东北医疗服务(NEMS)、「三藩市湾区无乙肝」(SF Hep B Free Bay Area)等组织,携手市参事殷嘉立(Joel Engardio)、东华医院CEO张建清、加州公共卫生局局长阿拉贡( Tomas Aragon)与会。 三藩市公共卫生局、阿拉美达县公共卫生局、「三藩市停止丙肝」(End Hep C SF)等机构也参加。

与会者强调,面对乙肝和丙肝发病率上升,加强公众意识非常主要,乙肝对亚裔美国人的影响尤为严重。 三藩市是全美亚太裔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必须列入公共卫生优先事项。

乙肝是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肝脏感染,可导致急性和慢性疾病。 20年前每10个亚裔美国人中就有1个患有乙肝。 如今下降到每12人有1个。 在加州88%患乙肝成年人是亚太裔。

加州公共卫生局宣布,向东北医疗服务、向「三藩市湾区无乙肝」和爱滋病健康基金会和东华医院提供300万元,向全市因语言隔阂等因素难以接触的群体开展乙肝宣传,以 进一步消除肝炎在湾区的传播。

殷嘉立的已故华人男友Mark Lim于2001年死于慢性乙肝引起的肝癌,生前积极参与史丹福大学亚洲肝脏中心创建「湾区三藩市无乙肝」非牟利机构。 殷嘉立提出5月是三藩市的肝炎意识月,在市参事会上获得通过。 本报记者黄伟江三藩市报导



原文网址: 
https://www.singtaousa.com/2024-05-01/%e8%a1%9b%e7%94%9f%e6%a9%9f%e6%a7%8b%e5%91%bc%e7%b1 %b2%e4%ba%9e%e8%a3%94-%e5%8b%99%e9%a0%88%e9%97%9c%e6%b3%a8%e8%82%9d%e7%82% 8e%e9%98%b2%e6%b2%bb/4842889#google_vignette
【接种疫苗】全港约41万人患乙型肝炎 卫生署呼吁高危人士进行检测
【接种疫苗】全港约41万人患乙型肝炎 卫生署呼吁高危人士进行检测
2024年2月21日

根据最新的本港的人口健康调查结果推算,全港有约41万人患有乙型肝炎(乙肝)。 卫生署呼吁高危人士进行检测。

卫生署特别预防计划顾问医生黄骏君表示,由于慢性乙肝无明显病征,往往难以发现已经受感染,呼吁包括父母或兄弟姐妹或伴侣患有乙型肝炎的高危人士,应该进行测试,如果无抗体保护应 接种疫苗。

处方公布的数据显示,15至34岁人士的乙肝感染率明显较低,相信主要与当局80年代起,采取向患病孕妇提供抗病毒药等一系列预防母婴传播的措施有关。

另外,为应付可能有大量的乙型肝炎患者求诊,署方与医管局已制订指引于医管局部份联网试行基层医疗与专科合作,治理乙型肝炎病情稳定的患者。

乙型肝炎可由性接触、输入带病毒的血液或血液制成品、纹身、穿耳或针炙中使用受污染的仪器等等而传染;带病毒母亲于分娩期间或于襁褓期间亦可把病毒传 给婴儿。

乙型肝炎的常见症状包括:发烧、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眼白变黄、小便深色及大便呈泥土色或变浅色。 大约5至10%的成人患者及95%受母体感染的婴儿均不能清除这种病毒,因而变成慢性带菌者,并可能在日后患上慢性肝炎,肝脏永久损坏或肝癌。

制图/文字:Health Concept
原文刊登: https://hk.news.yahoo.com/%E6%8E%A5%E7%A8%AE%E7%96%AB%E8%8B%97-%E5%85%A8%E6%B8 %AF%E7%B4%8441%E8%90%AC%E4%BA%BA%E6%82%A3%E4%B9%99%E5%9E%8B%E8%82%9D%E7%82%8E -%E8%A1%9E%E7%94%9F%E7%BD%B2%E5%91%BC%E7%B1%B2%E9%AB%98%E5%8D%B1%E4%BA%BA% E5%A3%AB%E9%80%B2%E8%A1%8C%E6%AA%A2%E6%B8%AC-080000469.html?guccounter=1&guce_referrer=aHR0cHM6Ly93d3cuZ29vZ2xlLmNvbS8&guce_referrer_sig=AQAAABpTxdO7wC74lM2IpZAMymFkZeNyTSxi1hP40fLZd0Vl37V82Y0FtaBkF1zxgs2lIl7eCes9AtWtuHvknbL_i7YMEkrJE5EfdvjdrETI_rpQBSPrs35H2BEZihF2I0DzVGwjc4h8M4lyq45ygWKhJ3rleEdOMmn2eo9Z3rxOgGpQ
孕妇带乙肝病毒婴儿接种疫苗九成半见效 未见抗体或因免疫系统未成熟
孕妇带乙肝病毒婴儿接种疫苗九成半见效 未见抗体或因免疫系统未成熟
22/02/2024

【明报专讯】卫生署推算本港有41万人患乙型肝炎,而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时年纪愈小,风险愈高,若初生婴感染乙肝病毒,有九成机率发展成为慢性乙型肝炎。卫生署顾问医生(特别预防计划)黄骏君表示,本港大部分乙肝感染途径为母婴传播,该署近年已为母亲是乙肝患者的婴儿安排接种疫苗后的血清测试,又为患乙肝且病毒载量高的孕妇提供抗病毒药,有信心达至「无乙肝新一代」目标。


料港有41万乙肝患者 母婴传播 已打疫苗婴九成半见效
卫生署据2020至22年度人口健康调查结果,推算本港有41万人患乙型肝炎。黄骏君指感染乙肝无明显病征,部分患者可能直至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等并发症才会发现。

黄骏君表示,去年约2.4%孕妇在公营机构验出对乙肝表面抗原测试呈阳性。针对母婴传播,卫生署自2020年8月起每年为800至1000名患乙肝且病毒载量高的孕妇,提供抗病毒药物以降低母婴传播风险。截至去年底,该署为1990名母亲是乙肝患者的婴儿安排接种乙肝疫苗后的血清测试,当中近九成半婴儿对疫苗产生免疫反应,已受保护,约4.9%则未有对疫苗产生免疫反应;0.4%发现感染乙肝,将转介至儿科跟进及治疗。

半成未见抗体 或因免疫系统未成熟
对于少数婴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仍未产生抗体,黄骏君指婴儿年纪小,免疫系统相对未成熟,即使接种疫苗「都未谷得出抗体」,同时不排除因正在演变成慢性乙肝感染,或是先天身体免疫系统毛病,建议家人照顾上多加注意,以降低婴儿感染乙肝风险。

卫署:目标「无乙肝新一代」
黄又称,7名接种疫苗后仍染乙肝的婴儿,大部分源于母亲未有参与服药降病毒载量等服务,相信随着计划推进,加上自1980年代实施的预防乙肝母婴传播措施,令目前15至34岁年轻一代感染率少于2%,有信心未来患有乙型肝炎的人数将减少,「无乙肝新一代」是可达到的目标。

卫生署据2020至22年度人口健康调查结果,推算本港有41万人患乙型肝炎。黄骏君指感染乙肝无明显病征,部分患者可能直至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等并发症才会发现。她说目前乙肝治疗上已有突破,口服药副作用少且抗药风险低,有助减低患上肝衰竭和肝癌等风险。

原文网址: https://health.mingpao.com/%e5%ad%95%e5%a9%a6%e5%b8%b6%e4%b9%99%e8%82%9d%e7%97%85% e6%af%92%e5%ac%b0%e5%85%92%e6%8e%a5%e7%a8%ae%e7%96%ab%e8%8b%97%e4%b9%9d%e6% 88%90%e5%8d%8a%e8%a6%8b%e6%95%88-%e6%9c%aa%e8%a6%8b%e6%8a%97%e9%ab%94/
世界肝炎日|卫生署推算逾40万港人患慢性乙型肝炎 前年1412人死于肝癌
世界肝炎日|卫生署推算逾40万港人患慢性乙型肝炎 前年1412人死于肝癌
am730
2024年7月28日

卫生署推算逾40万港人患慢性乙型肝炎。
世界卫生组织把每年7月28日订为世界肝炎日,希望提升公众对肝炎的重视。本港卫生署表示,根据去年发表的病毒性肝炎主题性报告推算,全港整体人口当中约5.6%,即约41万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同时发现近四成患者未发现自己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约七成患者没有就其肝脏疾病进行医疗跟进,显示有相当比例的感染者不清楚或不重视自己的肝炎情况。

吁慢性乙肝患者定期检查跟进
卫生署发言人称,肝癌为香港第三位癌症杀手,前年共有1,412人死于肝癌,亦有本地研究显示大部分肝癌个案与慢性乙型肝炎有关。他补充,患有慢性乙肝人士应定期接受检查和跟进,以及早察觉和处理肝脏的变化,而有关药物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大大减低患者出现肝硬化和肝癌风险。

此外,卫生署指市民如不确定自己乙型肝炎感染及免疫状况,特别是较高风险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人士,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家庭成员和性伴侣,应咨询家庭医生以进行乙肝测试,并采取适切预防措施,包括接种乙肝疫苗。

原文刊登于 AM730 https://www.am730.com.hk/本地/世界肝炎日-卫生署推算逾40万港人患慢性乙型肝炎-前年1412人死于肝癌/473692?utm_source=yahoorss&utm_medium=referral
食之无味是警讯! 4旬男反胃想吐…以为是诺罗 医示警「2症状」
食之无味是警讯! 4旬男反胃想吐…以为是诺罗 医示警「2症状」
编辑:陈煜浚 2024-10-15 10:42


「食之无味」是警讯!有1名40多岁的男子先前因吃东西尝不到味道,且一闻到油炸食物等异味就反胃想吐,于是急忙就医看诊,且以为是感染诺罗病毒,最后才知原来是急性A型肝炎病毒感染。对此,肝胆肠胃科医师钱政弘也指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会造成味觉失调和恶心,有急性肝炎的病患还会「食之无味」,「对策是找胃肠肝胆科诊治、验肝功能。」

钱政弘近日在脸书发文列举「为什么常觉得的嘴巴很苦」的原因:包括牙周病、蛀牙、牙龈炎会影响味觉;口干、口水分泌不足、干燥症;胃食道逆流;口腔霉菌感染,舌头有白苔;新冠感染;贺尔蒙改变;抗生素、口服避孕药等药物;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微量元素缺乏等等。


其中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部分,他半年前曾遇过1名40多岁的男子,对方因为持续恶心、呕吐去诊所就医,原以为是食物中毒或诺罗病毒感染,但是吃了3至4天的肠胃药,症状依然没有缓解,于是转诊到他的门诊检查。

钱政弘询问他的症状后发现,有2点特别像是急性肝炎的表现,也就是「吃东西都没有味道!」「闻到异味(如油炸)的东西会想吐」,结果后来抽血证实,果真是急性A型肝炎病毒感染,ALT高达1700,「持续有3周的时间,他吃东西都没有办法分辨食物的味道,一直等肝功能正常后,味觉和食欲才恢复。」

疾管署也指出,A型肝炎是由A型肝炎病毒感染所造成的急性肝脏发炎。其症状包含:突然出现发烧、全身倦怠不适、食欲不振、呕吐、恶心、肌肉酸痛及腹部不舒服等,数天之后发生黄疸。恢复期有时会拖延,但会完全康复不留后遗症。

6岁以下儿童感染约有70%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而较大的儿童或成年人感染后,约70%会出现症状,且通常临床症状的严重度会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A型肝炎虽然不会导致慢性肝炎,但有10至15%的病人在急性发病后6个月内有可能症状复发。 A型肝炎的致死率低(约千分之三);造成死亡的情形多半为猛爆型肝炎,通常发生于老年患者或慢性肝病患者(包括慢性B型、C型肝炎病毒感染者)。



原文网址: https://www.ctwant.com/article/369374/
【非常医生】乙肝疫苗或无效隐藏肝癌危机 最年轻4岁肝癌死亡
【非常医生】乙肝疫苗或无效隐藏肝癌危机 最年轻4岁肝癌死亡

 中大儿科学系教授李志光指,婴儿接受3剂乙肝疫苗后,仍有机会抗体不足,并因慢成乙肝变成癌症。

100个港人中约有8人感染乙型肝炎,本港现时已为初生儿于出生、1个月及半岁大时已接种乙肝预防疫苗,儿童癌症专家、中大儿科学系教授李志光指,大部分儿童接种乙肝预防疫苗后均有成效,但有不足1成儿童打齐3针仍未能起效,须补打疫苗,但目前欠缺跟进。李志光每隔数年就确诊一童感染乙肝致癌个案,最年轻仅得4岁。

李志光自己是其中之一,接种3剂乙肝预防疫苗亦未有产生抗体,需接种第4剂才产生保护。他直言本港为儿童接种疫苗后,未有跟进是否已产生足够抗体,临床所见每隔数年就发现有儿童因乙肝成癌的个案,单是受访前一天又获悉多一宗类似个案,患童仅得8岁。

他表示,部分患童确诊肝癌时不足10岁,数年前更曾有4岁最年轻男患童,经母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属接种疫苗后仍无效的那一群,经验血报发现肝酵素高,且又有肝癌常见的肚涨症状,左右肝叶亦有有肿瘤,不能以手术切除。

李指,男童带有乙型肝炎病毒,即使换肝后仍受病毒影响,化疗电疗亦无效,「挨了大半年到5岁就救不回了。」

他又指,视乎发病时肿瘤大小,即使可以接受切除手术,患童亦仅可生存多10年或20年:

见到这类个案都感到好唏嘘,因为可以预防,而早期慢性肝炎亦可以用抗病毒药治疗。

他称,海外有地区会就带有乙肝的母亲,为其初生婴接种预防疫苗之余,同时恒常跟进其乙肝情况:

香港政府策略就是接种完疫苗就不跟进,觉得不需要,但对我们来说一宗都是多。

他认为,港府亦应仿效,一旦发现疫苗无产生抵抗力,就要补打1、2针,并要紧密监察,避免发展成慢性肝炎。



原文网址: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2318788/%E3%80%90%E9%9D%9E%E5%B8%B8%E9%86%AB%E7%94%9F%E3% 80%91%E4%B9%99%E8%82%9D%E7%96%AB%E8%8B%97%E6%88%96%E7%84%A1%E6%95%88%E9%9A% B1%E8%97%8F%E8%82%9D%E7%99%8C%E5%8D%B1%E6%A9%9F%E3%80%80%E6%9C%80%E5%B9%B4% E8%BC%954%E6%AD%B2%E8%82%9D%E7%99%8C%E6%AD%BB%E4%BA%A1
打错针|天水围母婴健康院为两婴儿错打肺炎链球菌疫苗 涉事时段共7婴儿打针
打错针|天水围母婴健康院为两婴儿错打肺炎链球菌疫苗 涉事时段共7婴儿打针


天水围母婴健康院发生错误为婴儿接种疫苗事件。卫生署今日(20日)公布,天水围母婴健康院于本周一(17日)为两名原定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儿童错误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正严肃调查和跟进事件,并已向受影响儿童的家长解释及致歉,有关儿童目前没有不良反应,经儿科专科医生的评估,事件不会对涉事儿童构成健康风险。

初步调查显示事件涉及人为错误,涉及事件的母婴健康院护士已被暂停注射疫苗的职务。

天水围母婴健康院按照恒常监察机制在本月17日服务时段结束后,覆核疫苗纪录,发现在当日下午4时至5时30分服务时段已使用的疫苗,与应接种疫苗的数量不一致,因此发现事件。

上述时段内有7名儿童需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但在覆核已使用的疫苗时察觉少用了两剂乙型肝炎疫苗,多用了两剂肺炎链球菌疫苗。经反覆与疫苗存货量核对后,确定该时段其中两名儿童被错误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

初步调查显示,该时段接受了疫苗接种的儿童年龄由1至7个月大。在「香港儿童免疫接种计划」下,儿童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剂乙型肝炎疫苗,其后分别于1个月及6个月大接种第二及第三剂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方面,基础接种应在2个月大和4个月大进行,及后在12个月大时接种一剂加强剂。

卫生署的医护人员已联系全部7名受影响儿童的家长,向他们致歉和讲解卫生署的跟进工作,亦已安排儿科专科医生尽快为有关儿童进行详细检查,并会在适当时间为他们补种乙型肝炎疫苗,及按「计划」完成接种三剂肺炎链球菌疫苗。

卫生署医护人员已征询儿科专科医生的意见,并参考相关的资料,经仔细评估后,相信事件不会对儿童构成健康风险。

调查工作仍在进行。初步调查显示,事件属人为错误。卫生署已责成所有母婴健康院加强前线人员的培训,确保他们严格遵照内部指引,在注射疫苗前,仔细核对疫苗和病人资料,并与陪同儿童接种的人士核实,避免同类事件发生。

卫生署再次向受影响人士衷心致歉。涉及事件的母婴健康院护士已被暂停注射疫苗的职务,如证实有关人员涉及违纪,会按既定程序处理。视乎进一步的调查结果,卫生署不排除将事件转介香港护士管理局作适当跟进。

原文网址: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903917/%E6%89%93%E9%8C%AF%E9%87%9D%EF%BD%9C%E5%A4%A9%E6%B0%B4%E5%9C%8D%E6%AF%8D%E5%AC%B0%E5%81%A5%E5%BA%B7%E9%99%A2%E7%82%BA%E5%85%A9%E5%AC%B0%E5%85%92%E9%8C%AF%E6%89%93%E8%82%BA%E7%82%8E%E9%8F%88%E7%90%83%E8%8F%8C%E7%96%AB%E8%8B%97%E3%80%80%E6%B6%89%E4%BA%8B%E6%99%82%E6%AE%B5%E5%85%B17%E5%AC%B0%E5%85%92%E6%89%93%E9%87%9D
肝癌|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肝癌风险高!定期追踪检查才能保健康
肝癌|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肝癌风险高!定期追踪检查才能保健康

出版:2025-02-13

48岁的李先生,年轻时候就知道自己有乙型肝炎,前几年新冠疫情打乱了生活习惯,忘记之前医师叮咛的规律追踪,直到最近食欲变差、常常疲累不堪,且家人发现李先生肚子愈来愈大,才急忙至门诊求治。

诊断后发现,李先生的肝脏里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肿瘤,确诊为末期肝癌,治疗后仍无法挽回生命。


台湾卫生福利部公布最新台湾人死因统计结果,癌症仍位居10大死因之首,而肝癌已经连续44年名列前2名,台湾每年约有1万3,000人死于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主因皆为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而死于肝癌的病患中,超过3分之2的人为乙型与丙型肝炎带原者。乙型肝炎带原者如持续有肝炎发作,有15-20%会发生肝硬化,大幅增加肝癌的机率;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至少会有1半以上变成慢性肝炎,其中约20%会导致肝硬化,而肝硬化者每年有3-5%会变成肝癌。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中兴院区消化内科主任谢文斌认为,除了常见的乙型与丙型肝炎,脂肪肝也逐渐成为医学界重视议题。在台湾,平均每3个人就有1人有脂肪肝,因为大多无症状,所以许多人也不以为意,然而放着不管,若引发慢性肝炎,还是会伤害肝脏,甚至导致肝癌。


谢文斌特别建议有肝硬化者,每3个月找消化内科医师抽血并接受腹超检查;有慢性肝炎者(乙、丙肝带原者、脂肪肝、酒精肝),则每6个月追踪1次;其余40岁以上民众,也建议规律定期健康检查、特别要接受腹部超声波检查。

肝癌是一个「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就可以活很久的疾病;但中晚期肝癌的治疗常常不如人意。谢文斌深深体会出,每一个癌症患者的死亡不只是一个病人本身的痛苦,也包含了一整个家庭无尽的泪水与数个破碎的心,与其事后的懊悔、千金难买早知道,倒不如一年之中花一点点时间,敲敲消化内科医师的门,多重视一下自己的身体,规律的追踪检查,才能活得健康、活得久。

原文网址: 肝癌|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肝癌风险高!定期追踪检查才能保健康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1102084?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返回

立即測試骨質疏鬆風險

完成測試後,有機會獲免費骨質密度檢查 (DEXA) 乙次骨質密度檢查優惠券乙張

閣下資料將會用作此推廣活動聯絡用途,如因資料有誤而未能聯絡閣下,本公司一概不負上任何責任。

action success
×

web design by Inspi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