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歲三孩媽患乳癌復發惡化至第4期 哭訴:我到底做錯了甚麼?|拆解5大病徵


女士要特別注意提防乳癌!台灣一名45歲三孩媽媽8年前患上三陰性乳癌,經化療和手術治療後卻兩度復發,甚至發生轉移,病情在去年演變為第4期。對此,她擔心無法陪伴3名年幼孩子成長,「我到底做錯了甚麼?」


45歲媽乳癌復發 惡化至第4期
綜合台媒報道,台灣一名45歲康姓女子於2015年、37歲時確診三陰性乳癌,當時其二女才剛滿4個月。她一邊照顧孩子,一邊進行化療、手術和放射治療,撐過治療期1年多後,另一邊乳房卻又發現三陰性乳癌。康女好不容易捱過3年的治療和復發高峰期,還誕下了三女兒;惟2022年2月卻再次復發,甚至發生轉移,病程進展至第4期。她接受訪問時哭訴:「我到底做錯了甚麼,才會罹患三陰性乳癌......」


她透露,不斷復發的三陰性乳癌宛如夢魘,而且傳統化療容易產生抗藥性,如再復發有很大機會會遇上無法治療的窘境,而最讓她擔心的是:「擔心無法陪伴3個年幼的孩子長大,希望有活下去的機會。」



三陰性乳癌5年存活率奇低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彰化基督教醫院全方位乳房腫瘤醫學中心協同主任陳守棟指出,乳癌為當地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其中三陰性乳癌僅佔乳癌總體的15%,但有著高抗藥性、高復發與高轉移的特性,導致5年存活率僅剩11.5%,他直言:「許多患者確診就如同被判處死刑。」
陳守棟指出,三陰性乳癌缺乏治療標靶,無法針對癌細胞進行精準治療,使其治療選擇少,存活期亦較其他類型的乳癌來的更短,例如乳癌治療常用的荷爾蒙療法,對三陰性乳癌患者就無效;大多三陰性乳癌患者主要採用化療、再化療,但傳統化療藥物容易產生抗藥性,隨著更換化療藥物的次數增多,藥效持續時間也越來越短,最後患者將面臨無藥可用的困境。



乳癌5大症狀
據香港癌症基金會網站資料,乳癌成因暫時成疑,但年齡增長、家族病史、高齡首次懷孕、沒有子女、不曾哺乳、更年期後肥胖、缺乏運動及酗酒等,均會增加患上乳癌的風險。以下為乳癌的5大症狀:


1.乳房皮膚變厚或出現硬塊

2.乳房出現皺紋、凹陷或皮疹

3.乳房或腋下出現持續的不適或疼痛

4.乳房形狀或大小有所改變

5.乳頭形狀改變、出現分泌物或皮疹



自我乳房檢查方法
據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資料,自我乳房檢查的目的是提高對自己乳房的認識及對乳房疾病的警覺性,大部分的乳房腫塊都是在自我檢查時發現。自我檢查應在乳房並無疼痛或腫脹的情況、如經期後進行;停經後的婦女則可在任何時候進行。任何女性一旦發現乳房腫塊,應盡早找醫生檢查,獲取專業的意見和診斷。



資料: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3621716/%E5%81%A5%E5%BA%B7%E6%96%B0%E5%A5%B3%E6%80%A7-45%E6%AD%B2%E4%B8%89%E5%AD%A9%E5%AA%BD%E6%82%A3%E4%B9%B3%E7%99%8C%E5%BE%A9%E7%99%BC%E6%83%A1%E5%8C%96%E8%87%B3%E7%AC%AC4%E6%9C%9F-%E5%93%AD%E8%A8%B4-%E6%88%91%E5%88%B0%E5%BA%95%E5%81%9A%E9%8C%AF%E4%BA%86%E7%94%9A%E9%BA%BC-%E6%8B%86%E8%A7%A35%E5%A4%A7%E7%97%85%E5%BE%B5



老是腹脹竟罹「無聲癌」 悄長7公分腫瘤!醫曝5大高危險群


一名52歲女子因已邁入更年期,體重快速增加,且老感覺肚子脹,某次健檢意外發現,竟罹患卵巢癌。醫師表示,卵巢癌被稱為「寧靜殺手」,因為初期症狀無特異性,常是腫瘤長大壓迫到鄰近器官,出現腹痛、腹脹等症狀才會發現。醫師提醒,卵巢癌好發於停經後婦女、肥胖、有家族史等5類族群,這類人都必須定期健檢,以便及早發現、治療。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表示,上述女子去年已完全停經,邁入更年期後最大改變就是迅速肥胖,不到一年就胖了10幾公斤,老感覺肚子脹,近日進行健檢,透過骨盆腔磁振造影檢查,意外發現左側卵巢有大約7公分的腫瘤,到婦科做進一步檢查確認罹患卵巢癌。

錢政平表示,卵巢癌初期症狀不明顯,通常是腫瘤長大壓迫到鄰近器官,才會發生輕微症狀,如腹部脹痛、消化不良、食慾不振、便秘、頻尿等,即使感覺不舒服也常被誤會是腸胃疾病,容易延誤救治時間。

錢政平表示,卵巢癌雖死亡率高,但早期發現都有不錯的存活率表現,第一期存活率可達93%、第二期存活率可達70%。所幸該女子及早發現,病灶只發生在一側,也未有腹水發生、未擴散轉移。

他表示,人在50歲後,會因為老化及生活不良習慣導致腫瘤發生率明顯提升,尤其是更年期後的婦女,因為身體失去荷爾蒙的保護,若未控制生活作息、飲食,最明顯的變化就是肥胖,肥胖是常見癌症的背後危險因子。

他表示,婦女卵巢癌發生率和死亡率有逐年攀升現象,卵巢癌好發於停經後或55~75歲間的婦女,除了肥胖為危險致病因子,如果家族中有人「罹患過卵巢癌、一等親有乳癌家族病史(母親、姊妹、女兒)、30歲以後生第一胎或不曾哺乳或生育、初經在12歲前發生或55歲後停經」都屬於高危險族群,應積極定期健檢。

資料: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30929002030-260418?chdtv


美国研究亚麻籽助预防乳癌!降胆固醇兼保护心脏 日食几多有用?
美国研究亚麻籽助预防乳癌!降胆固醇兼保护心脏 日食几多有用?

撰文:黄伟麟出版:2023-12-27 08:00更新:2023-12-27 

乳癌是本港女性常见癌症,2020年占本港女性癌症新症总数接近3成,全球就有68万人死于乳癌,病人数量更在近年正不断上升,美国有研究发现,亚麻籽有助预防乳癌,即睇下文!
AdChoices广告美国最新研究发现,雌性老鼠食用亚麻籽有助于降低乳癌风险。

美国最新研究:食用亚麻籽有助于降低乳癌风险

近日在Microbiology Spectrum网站进行了一项关于人类肠道中的微生物如何影响其他健康领域,并发布了一项研究报告,研究人员研究肠了道微生物组与乳癌风险之间的关系,以雌性老鼠作研究对象,发现肠道微生物组与基因表现之间存在关联。他们进一步发现,雌性老鼠食用亚麻籽有助于降低乳癌风险。肠道微生物组怎样影响乳癌风险?

今次研究的主管Elena M Comelli博士指出,她们发现雌性老鼠肠道中的微生物与乳腺microRNA有关,而乳腺MicroRNA是调节基因的重要微核糖核酸,她们发现其中一些乳腺microRNA影响了乳癌的出现率及扩散。

研究人员及后再研究肠道微生物组改变,与乳腺microRNA的关系。她们发现,雌性老鼠食用亚麻籽有助于改变肠道细菌,从而影响乳腺MicroRNA。亚麻籽含有木脂素,这是一种需要由肠道微生物代谢并释放的化合物,木脂素是一种植物雌激素,具有清除体内自由基,抗氧化的作用。研究结果发现,食用亚麻籽改善肠道菌群,最终有助于降低乳癌风险。亚麻籽有助抗氧化及对抗癌症

每15克亚麻籽只有55卡路里,更富含不饱和奥米加3脂肪酸,也是少数米加3脂肪酸的植物, 非常适合有高血脂问题的人食用。而亚麻籽的膳食纤维非常丰富,每每15克亚麻籽有2.8克膳食纤维,其丰富的纤维和抗氧化物,有助对抗大肠癌,皮肤癌,肺癌,前列腺癌等等的疾病。台湾营养师郭家恩表示,进食亚麻籽有效改善胆固醇或心血管健康,建议每天可食用3汤匙亚麻籽。

日本专家防乳癌8大饮食原则:

即使出现上述征状,亦毋须过分担心是否患癌,因为可能是不同的成因所导致,例如在月经来潮之前,乳房会感到肿胀及敏感。某些种类的良性乳房肿瘤也会疼痛。不过预防胜于治疗,为健康着想,可从饮食中吸收营养,有助预防癌症的发生。日本拥有多年治疗癌症经验的西台院长及外科医生済阳高穂就提出预防「乳癌」的饮食规则。

1. 蔬菜和水果1天要吃350公克

蔬果可以消除在血液中的活性酸素。 (现在为止有九成的病患佪案都被指与活性酸素有关) 不过,蔬果一旦加热,内含的维他命就会被破坏,建议洗净后生吃,如沙律菜。

2. 减少摄取动物性脂肪

由于体内大肠分解动物性脂肪后会出现「二次胆汁酸」,这些二次胆汁酸中含有致癌物质,令罹患癌症的风险增加。

3. 一天一餐菇菌海藻类食物

菇菌类类食物中有着增加血液中的淋巴球,能让增强免疫力。海藻类则有着消灭体内坏死细胞以及癌细胞的作用。
海藻类则有着消灭体内坏死细胞以及癌细胞的作用。

4. 多摄橄榄油

有研究实验,用初榨橄榄油喂饲白老鼠,6星期后关节炎情况不但得到改善,就连关节肿胀与软骨损坏等病情都一样减少。在饮食中加入橄榄油,患关节炎的机率较低,但有研究比较两组食用橄榄油与鱼油达24周的人,前者的发炎指数下跌了38.5%、后者则是40-55%。橄榄油可保护细胞,避免细胞DNA受损,进一步有助防癌。

5. 多吃胚芽米或全麦面包

内含丰富的食物纤维和维他命、矿物质,有助稳定血糖,可好好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素,以达致防癌。

6. 柠檬和蜂蜜增免疫力

柠檬有着维他命C和柠檬酸,跟蜂蜜中的花粉,均有助增强免疫能力。

7. 多饮用豆浆

豆浆富含可提高免疫力的乳酸菌,对于提升免疫力有莫大帮助!

8. 尽量维持少盐饮食

摄取过多盐分加重身体负担,从预防癌症的观点来看,不要加重身体负荷,令所有器官能正常运作。

原文网址: 美国研究亚麻籽助预防乳癌!降胆固醇兼保护心脏 日食几多有用?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974095?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养和港大研究:乳癌卵巢癌逾4%带非BRCA基因突变 带TP53或年轻发病、双侧乳癌
养和港大研究:乳癌卵巢癌逾4%带非BRCA基因突变 带TP53或年轻发病、双侧乳癌
15/11/2023

在2020年录得女性的癌症新症中,乳癌和卵巢癌共占约32%,亦是本港女性因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有10至15%的乳癌患者是由基因突变遗传所致,最常见基因突变出现在BRCA1或BRCA2。养和医疗集团、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及香港遗传性乳癌家族资料库综合过去10多年发表112项研究显示,4.3%乳癌或卵巢癌患者及高危者带有其他基因突变,例如PALB2、TP53及PTEN等基因突变,当中带有个别基因突变者的患癌风险更达八至九成。研究团队指出,识别和了解BRCA以外的基因突变十分重要,能为乳癌和卵巢癌患者及其家人在管理癌症风险方面提供更全面的实证和支持,让他们选择切合自己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案。

研究:乳癌卵巢癌等患者逾4%带非BRCA基因突变 带TP53或致双侧乳癌
香港遗传性乳癌家族资料库现时有向市民提供免费遗传咨询服务,若属罹患乳癌或卵巢癌的高风险者,可免费作基因测试。资料库于2007年起与养和及港大医学院合作发表112项研究,搜集并分析4897名乳癌或卵巢癌患者及高危者数据,发现10.9%带有BRCA1或BRCA2,该两款基因突变者80岁前罹患乳癌风险约为四至六成。

研究显示,另有4.3%患者及高危者带有其他基因突变,包括PALB2(1.2%)及TP53(0.6%),两者在80岁时罹患乳癌的风险分别为52.8%及约八至九成。值得关注的是与乳癌相关的基因TP53,带有此基因突变的女性通常在35岁或以下发病,更有可能出现双侧乳癌。

养和港大研究:筛查或忽略由其他基因突变引发潜在风险
研究团队指出,在遗传基因筛查过程中,若只关注BRCA基因突变,有机会忽略由其他基因突变引起的潜在患癌风险。本身为香港遗传性乳癌家族资料库主席的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外科学系临床教授兼养和医院乳房外科名誉顾问医生邝霭慧教授称,现时政府辖下专家小组的乳癌筛查建议只将带有BRCA1或BRCA2基因突变列为高风险因素,下次会议将提出考虑加入其他基因突变。

邝教授说,医管局现向卵巢癌患者提供免费基因测试,以使用抑制剂治疗,资料库则会为其他高风险者提供免费基因测试,与公营机构互补,亦正与局方商讨扩展基因测试范围至涵盖乳癌患者,令资料库可将资源投放在其他范畴。

采用多基因组合测试等技术 全面了解高危人士及早制定个人化治疗
养和医院临床病理科及分子病理科主任、血液学专科医生马绍钧医生表示,研究中养和采用了多基因组合测试技术(multigene panel tests),结合次世代基因排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简称NGS)及第三代基因排序(third-generation sequencing, 简称TGS)技术,可同时快速地检测多个基因组,有助更全面了解高危人士易于罹患乳癌和卵巢癌的遗传基因因素。

「多基因组合测试可以在单一测试中侦测发生于不同基因的突变外,更有助找出适用于标靶治疗的肿瘤标记,从而制定更有效和个人化的治疗策略。至于次世代基因排序可同时分析多个基因;目前最先进的第三代基因排序更可同时读取较长序列片段(long-read length),并提供实时结果和达到更快的基因排序速度。」

三方协作助及早诊断、预防介入
马医生表示,研究团队的三方协作,有助为高风险群组及其家庭成员作持续监察和癌症风险评估,以达致及早诊断。邝教授亦强调,通过与养和及港大医学院合作,运用先进的实验室技术,借以重新审视过去不能确定致病性的基因突变(VUS)病例,亦透过深入了解本地华人群组的乳癌和卵巢癌基因突变频谱,可以为患者提供预防介入措施。

卫生署于2021年推行为期两年的乳癌筛查先导计划,并拟今年底前推行下一阶段计划。邝教授称首阶段先导计划集中为中风险者筛查,据其了解专家小组正探讨下阶段计划转为集中资源筛查高风险者,其中一个方向是由资料库转介带有基因突变者,料今年内未必能推出。

原文网址: 
https://health.mingpao.com/11-14%e4%b8%96%e7%95%8c%e7%b3%96%e5%b0%bf%e7%97%85%e6%97%a5- %e5%af%a6%e8%b8%90%e5%81%a5%e5%ba%b7%e9%a3%b2%e9%a3%9f-%e6%b8%9b%e6%82%a3% e7%b3%96%e5%b0%bf%e7%97%85%e9%a2%a8%e9%9a%aa/
女医35岁罹「最凶乳癌」! 「1习惯」酿祸:很多人这样做
女医35岁罹「最凶乳癌」! 「1习惯」酿祸:很多人这样做

三立新闻网
2025年6月2日
记者郑玉如/台北报导

乳房外科医师郑伃书35岁时被诊断罹患第二期三阴性乳癌。她回顾发病前5年,认为长期熬夜、压抑情绪,可能是导致罹癌的原因。
不良的生活习惯,恐提高罹癌的机率。乳房外科医师郑伃书提到,她在35岁时罹患乳癌,而且是最恶性的「三阴性乳癌」第二期。回顾过去生活,她坦言长期睡眠不足、情绪压抑,可能是罹癌的关键因素,发病前5年,她每天几乎只睡3、4个小时。

郑伃书近日在节目上表示,她确诊罹患乳癌时仅35岁,乳癌类型为第二期三阴性乳癌,这类乳癌最容易复发、转移,而且死亡率最高,治疗也非常棘手。她坦言,当时听到诊断结果后极度崩溃,内心惊呼「怎么可以这么倒楣?就抽到下下签。」

郑伃书指出,面对罹癌的患者时,他们都会提及5年存活率,因此得知自己罹癌后,她也输入相关资料,算出5年存活约88%,旁人都认为不低,但当时她却认为,5年后有12%机会可能离世,「我开始去思考,以前都不担心死亡,觉得我年轻又健康,那个离我很远,现在开始发现,它其实跟我很靠近」。

郑伃书检视过往的生活习惯后,认为「长期睡眠不足」可能是致癌原因。罹癌前她经常熬夜,长达5年几乎都是半夜3、4点才睡,早上7、8点就起床,睡眠严重不足,每天仅睡3到4小时。由于睡眠不足、经常外食,她也没时间运动,蔬菜摄取量又偏低。另外,因为身边很多人都有类似生活习惯,所以她当时并未特别在意。

除了睡眠不足,情绪压抑也可能是重要诱因。郑伃书透露,为了维持医师专业与坚强形象,她几乎不曾在外人面前表露负面情绪,自认没有情绪问题。但在接受心理咨商后,她才发现自己经常闷在心里、不愿宣泄情绪,长期下来可能促发慢性发炎反应。

原文网址: https://tw.news.yahoo.com/%E5%A5%B3%E9%86%AB35%E6%AD%B2%E7%BD%B9-%E6%9C%80%E5%85%87%E4%B9%B3%E7%99%8C-1%E7%BF%92%E6%85%A3-%E9%87%80%E7%A6%8D-%E5%BE%88%E5%A4%9A%E4%BA%BA%E9%80%99%E6%A8%A3%E5%81%9A-075800601.html

返回

立即測試骨質疏鬆風險

完成測試後,有機會獲免費骨質密度檢查 (DEXA) 乙次骨質密度檢查優惠券乙張

閣下資料將會用作此推廣活動聯絡用途,如因資料有誤而未能聯絡閣下,本公司一概不負上任何責任。

action success
×

web design by Inspi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