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染新冠流感死亡率大增
本港將踏入流感高峰期,醫學會指,同時感染新冠肺炎及流感會大增死亡率,呼籲市民盡快接種流感疫苗,預防雙重夾擊。
新冠疫苗及流感疫苗2針應分隔14日
醫學會表示,就新冠疫苗及流感疫苗2針分隔時間,兩針應相隔14日接種,有助監察2款疫苗的副作用。
同時染新冠及流感大大增加死亡率
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聯席主席曾祈殷表示,市民如同時感染新冠病毒和流感,併發症及死亡率均會大大增加。研究指,同時染新冠及流感的死亡風險,比只感染新冠的人高出1倍以上,強調打新冠疫苗和流感疫苗同樣重要。
流感疫苗需時2周發揮作用
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聯席主席陳以誠醫生表示,不少人誤以為流感病徵輕微,但也有機會引發嚴重併發症如腦炎、心肌炎等,或可致死。另外流感疫苗需時2周才能有效發揮作用,因此市民應盡快接種。
半年前已打兩針科興疫苗人士 下周二起可預約打第三針
政府擴大接種第三劑新冠疫苗安排,市民若已接種兩劑科興疫苗,第二劑接種已超過6個月,不論是否屬優先組別,均可於下星期二開始預約及由當日起接種第三劑疫苗。
發言人表示,當局由本月11日起為特定組別人士優先接種第三劑新冠疫苗,運作暢順,經評估接種中心和接種站的能力和服務需求後,決定擴大接種安排,讓更多符合資格的市民可以接種,加強保護力。
至於現時為免疫力弱人士接種第三劑疫苗的安排將維持不變。而已接種兩劑復必泰疫苗的18歲或以上人士,現行安排仍然是為較高風險人士等類別,接種第三劑疫苗。
資料來源:RTHK
5間學校爆流感 明愛沙田幼兒學校、己連拿小學上榜
食物及衞生局周二(16日)深夜公布強制檢測公告,5間學校爆發上呼吸道感染及/或流感樣疾病個案,因病徵與新冠肺炎相似,被納入強制檢測公告。涉事學校包括明愛沙田幼兒學校、明愛堅尼地城幼兒學校、元朗聖公會聖約瑟堂幼稚園等。
強制檢測公告列明,共有5間學校爆發上呼吸道感染及/或流感樣疾病個案,為謹慎起見,相關學校或其指明級別,被納入強制檢測公告,包括明愛沙田幼兒學校、明愛堅尼地城幼兒學校、灣仔鄧肇堅醫院社區日間醫療中心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摩理臣山兒童發展中心、元朗聖公會聖約瑟堂幼稚園。
任何在11月3日至11月16日期間,曾身處以上地方超過兩小時人士(包括但不限於全職、兼職和替假員工、學生及訪客),須於本月18日或之前接受檢測。如受檢人士選擇使用衞生防護中心派發的樣本瓶進行檢測,則須於本月20日或之前,交回已採樣本的檢測樣本收集瓶。
此外,香港半山區香雪道7號己連拿小學一年級被納入強制檢測公告,11月3日至11月16日期間,於以上指明學校就讀指明級別的學生,以及曾面授該等指明級別學生的老師(包括但不限於全職、兼職和替假老師),須於11月18日或之前接受檢測,不接受交樣本瓶。
受檢人士若在本月7日至9日期間已進行檢測,或已經完成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接種,會獲視為已遵從強制檢測公告的規定。
資料來源:HK01
葵涌醫院發現多一名病人感染副流感三型病毒
葵涌醫院發現再多1名病人感染副流感三型病毒。
葵涌醫院早前一個精神科女病房有病人組群確診感染副流感三型病毒,並發現病房內1名較早前出院的84歲病人,於本月14日出現呼吸道感染徵狀,並於本月16日入住瑪嘉烈醫院內科病房,有關病人已於今日出院。
醫院已根據既定指引加強感染控制措施,並繼續密切監察有關病房其他病人的健康情況。醫院已將個案呈報醫管局及衞生防護中心跟進。
資料來源:RTHK
科興接種年齡降 劉宇隆:中學生接種率或可超八成 許樹昌:3針科興才算完成接種
食物及衛生局宣布,批准科興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接種年齡降至3歲或以上,12至17歲青少年優先。衛生防護中心轄下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主席劉宇隆今日(20日)在商台節目《政經星期六》表示,昨(19日)得悉聯合科學委員會通過有關建議後,有「開心、如釋重負的感覺」,認為反應好的話中學生接種率可增至八成、甚至九成以上,讓更多中學恢復全日面授課。
劉宇隆指出,目前香港已接種新冠疫苗的人口中,接種復必泰或科興的比例是六比四,中學生的接種率則達至約七成,但「陷入樽頸」,估計「剩餘的三成學生都是想打科興」。他透露上周有家長電郵聯絡他,提及13歲的女兒正在等待打科興,因而無法參加學校下午的課外活動,政府優先安排青少年接種科興是「順應民情」。
出席同一節目的政府專家顧問、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則表示,由於接種科興疫苗產生的抗體濃度相對沒復必泰般高,相信隨時間會跌得更快,認為不論大人還是小童,若接種科興均要打3針才算完成接種。
被問及第五波疫情的風險,許樹昌形容香港算「守得好」,在外防輸入的政策下未見有特別問題。但他指出,隨着將來與內地以至海外國家通關,「病毒入到來(香港)機會高,引起爆發機會又高」,又提及即使「內地防守犀利,之前都有幾個城市爆發」,因此本港有必要推動打第三針新冠疫苗及提高接種率。
資料:MingPao
抵港人士檢測安排 當局明起不接受深喉唾液樣本檢測
政府宣布,由明日
(23日)起,將調整抵港人士接受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安排,不再接受深喉唾液樣本檢測。政府將刊憲更新《預防及控制疾病(對若干人士強制檢測)規例》(第599J章)下的相關指明,以由明天起落實有關措施。
一般而言,現時只有兩類抵港人士可採用深喉唾液樣本進行核酸檢測,包括曾逗留內地或澳門但並非按「回港易」或「來港易」計劃抵港的人士,以及只曾逗留B組指明地區而尚未接種疫苗,但在符合指定條件的情況下,獲容許與陪同人士於家居繼續自我隔離的12歲以下小童。
在新安排下,於明天(23日)或以後到達香港的上述人士必須到社區檢測中心,以鼻腔和咽喉合併拭子樣本進行檢測,而不可再使用深喉唾液樣本。他們前往檢測時須以直接的交通工具來往檢疫或隔離地點和社區檢測中心。他們如需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只可選乘的士,中途不得下車。有關人士須記錄所乘搭車輛的車牌號碼,並由乘搭該車輛當日起計保留該紀錄30天,或利用其手機上的「安心出行」流動應用程式掃描「安心出行」的士二維碼。
資料:RTHK
外展催谷學童打流感針趨升
本港自2018年開始推行學校外展流感疫苗接種計劃,2019年擴展至幼稚園。港大醫學院收集學校的流感疫苗接種率並比較入院率,昨發表調查結果,發現推行外展計劃後學童的接種率大幅提升。小學學童流感疫苗接種率由2017年的15.7%,升至去年的68.1%;幼稚園學童接種率亦由2019年的41.1%,升至去年的60.5%,因流感而入院的人數亦呈下降趨勢。
港大團隊在2019年向2,379名來自本港17間小學的小學生調查流感疫苗接種狀況,並於2020年初再收集其疫苗接種率的資料。團隊同時收集2017至2020年政府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計劃的疫苗接種率數據,以及公立醫院因流行性感冒或其併發症而入院的人數。
成年人接種率不足16%
結果發現,實施外展學校接種計劃後,學童接種比率大幅提升,而與其他沒有參與任何疫苗接種計劃的年齡組別比較,其他年齡組別人士的流感疫苗接種率沒有顯著變化。研究亦發現2020年18至39歲成年人口之流感疫苗接種率只有15.7%,遠比有外展計劃的學童低。首席研究員劉宇隆表示,目前香港急需大幅增加新冠疫苗的接種率,此計劃可作為推廣學童接種新冠疫苗的參考,並拓展到其他年齡組別,提高接種率。
資料:東方
世衛指醫護短缺及疫苗接種率低令非洲疫情處於巨大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非洲區域辦事處舉行網上記者會,指非洲大陸累積超過860萬宗新型肺炎確診個案,死亡人數在22萬1千以上;醫療人員長期短缺,以及新冠疫苗接種率低,令當地仍處於疫情反覆的巨大風險之中。
世衛非洲區域主任莫提表示,基於來自非洲25個國家的資料,世衛分析後發現,只有約四分之一醫療人員完成接種新冠疫苗,而世衛近期針對22個最高收入國家進行的研究顯示,有關國家超過八成醫療人員完成疫苗接種。莫提指每當疫情反彈,醫護的感染人數亦會激增,目前新一波疫情逼在眉睫,各國須盡力加快為前線醫護接種疫苗。
根據非洲各國提供的資料,當地絕大部分國家都面對醫護人員短缺情況,同時自去年3月以來,醫療人員中出現的病例數目超過15萬宗,其中阿爾及利亞、加納、肯尼亞、南非及津巴布韋被感染的醫護人員,約佔總數七成。
資料:RTHK
新冠疫苗流動接種站周五啟用
政府下月3日起推出新冠疫苗流動接種站,讓市民特別是長者在社區聚腳點方便快捷地接種新冠疫苗,首站服務沙田新翠邨附近居民。
流動接種站以接種車模式運作,開放時間為上午10時至下午5時,最後即場報名時間為下午4時30分。
合資格人士可即場報名接種疫苗。查詢及報名可致電熱線5193 0375,熱線周一至周五上午9時至下午5時運作,公眾假期除外。市民可利用熱線報名以減少等候時間。
接種車每次提供一款疫苗,即復必泰疫苗或科興疫苗的接種服務,市民可利用流動接種站接種第一劑、第二劑或第三劑疫苗。
工作人員會在接種車附近空地設立臨時等候區和休息區,流程與社區疫苗接種中心相同;現場並有醫生免費為準備接種的市民提供諮詢服務。接種車備有輪椅升降台,方便行動不便人士。
政府指,新冠疫苗流動接種站可於短時間內服務不同地點的市民,是一個新嘗試。有關服務時間表會上載至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接種計劃專題網站,並不時更新。
資料:news.gov.hk
疫苗接種車到觀塘提供服務 有長者稱方便
新冠疫苗流動接種車到觀塘樂華南邨為市民提供疫苗接種服務,上午10時前,已有10多名長者排隊輪候,亦有市民排隊接種。
有居於附近屋苑的長者表示,不清楚其他接種中心位置,認為接種車的位置方便。亦有市民表示,疫苗接種安排方便順暢。
負責營運服務的盈健醫療醫務總監鄺健鴻表示,會從首兩日的情況汲取經驗,對於有行動不便的長者擔心病情及藥物影響,希望諮詢醫生再決定是否接種,流動接種站正可提供一站式服務予長者諮詢及接種。
資料:RTHK
生理鹽水充HPV疫苗 護士涉嫌詐騙被捕
內地疫苗普及接種政策滯後,民間搶打HPV疫苗(又稱子宮頸癌疫苗),衍生騙案。重慶市江北區大石壩護士周X婧早前以生理鹽水冒充HPV疫苗,吸引大批女士付費預約,以此牟利。區衞健委周一(6日)通報,周女因涉嫌詐騙被警方刑事拘留。
據受害人士反映,目前四價HPV疫苗和九價HPV疫苗在內地難以接種;她們經朋友得悉周女可代為安排,遂向其支付約2,000多元人民幣(約2,449港元)費用,並獲接種。然而,有受害人後來因查詢接種紀錄不果,懷疑受騙,向大石壩社區衞生服務中心詢問才得知周女早已被停職。
江北區衞健委調查指,周女以生理鹽水、二價子宮頸癌疫苗冒充四價、九價子宮頸癌疫苗,私自收取他人費用、自行接種。她因未遵守預防接種工作規範,已於今年4月30日被停職。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將代為向受害者退款,並履行相關責任和義務。
資料:on.cc
實驗室證打3劑復必泰與輝瑞共同研發疫苗
中和抗體增25倍抗Omicron
美國藥廠輝瑞(Pfizer)與德國生物新技術公司(BioNTech)12月8日稱,實驗室測試顯示,接種3劑由他們共同研發的新型冠病毒疫苗,能有效中和變種病毒株Omicron。
輝瑞和BioNTech發聲明指,接種3劑他們研發的新冠疫苗,可將血清中針對Omicron的中和抗體水平提高25倍。測試顯示,1個月前接種第三劑疫苗的人士提供的血清有效中和Omicron,其效力與已接種兩劑疫苗人士的血清對抗原始病毒株的效力相若。
新冠病毒靠「棘突蛋白」(Spike protein)來與人體細胞膜的受體結合,以入侵人體細胞。中和抗體(Neutralizing antibody)可阻止它們結合,從而阻止病毒入侵。輝瑞和BioNTech稱,他們會繼續研發針對Omicron的疫苗,如有需要,他們可在2022年3月推出這種疫苗。
資料:頭條日報
兩間學校爆發上呼吸道感染或流感被納入強制檢測公告
政府表示,由於秀茂坪寶達邨香港學生輔助會寶達幼兒園和藍田基督教香港信義會靈安幼兒學校,爆發上呼吸道感染或流感樣疾病個案,因此被納入強制檢測公告,有關人士需要在本周六或之前接受強制檢測。
資料:RTHK
旺角空運業界嬰兒園爆上呼吸道感染 19學童及1職員中招
位於旺角砵蘭街387號1樓的「香港保護兒童會香港空運業界嬰兒園」爆發上呼吸道感染,個案涉及19名學童,包括11男8女,年齡介乎24個月至5歲;另有1名職員同樣中招。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今日(9日)表示,他們自11月19日起先後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和流鼻水,其中18名病人已經求醫,當中7人須入院,4人經治療後已出院。現時全部病人情況穩定,該幼兒園正接受醫學監察。
防護中心已派員向該校提供有關預防呼吸道感染的建議,為謹慎起見,該校已於11月22日納入強制檢測公告,以排除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性。防護中心提醒市民應注意良好個人和環境衞生,以防感染流感及其他呼吸道疾病,市民尤其是小童、長者及長期病患者,若發現有呼吸道感染病徵,應立即佩戴口罩,盡早求醫。
資料:on.cc
本港密切監察廣東惠州68歲男子染禽流感H5N6
廣東省惠州市發生一宗人類感染甲型禽流感H5N6個案,一名家中有飼養家禽的68歲男子,上星期五出現病徵,本周二入院治療,情況危殆。
本港衞生防護中心表示,正密切監察個案,並呼籲市民,不論在本地或外遊期間,應時刻保持個人、食物和環境衞生。
自2014年至今,內地衞生當局通報共53宗人類感染甲型禽流感H5N6個案。
資料:rthk
H3N2現變異 削流感疫苗效力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周四(16日)發表的研究指,今年流行的H3N2流感病毒株近月出現變異,削弱目前流感疫苗的保護率。專家憂慮,該名為「2a2」的新病毒株短期內或將與新冠病毒引致交叉感染,增加重症住院和死亡風險。
領導研究的微生物學教授漢斯萊(Scott Hensley)稱,數月來其團隊追蹤研究H3N2的演變,發現它能避開流感疫苗誘發人體產生的抗體,但人類免疫體系內的「T細胞」仍能有效預防由2a2帶來的重症和死亡情况。漢斯萊解釋指,流感病毒的演變速度比新冠病毒等其他任何病毒都要快,且恆常持續;現有疫苗生產往往需時半年,其間流感病毒或已出現突變,可能威脅人體。CNN的報道指,上月美國密歇根大學校園爆發流感,逾700人染病,或跟今季流感疫苗錯配有關。該批患者中有26%已接種流感疫苗。
防疫措施減民眾流感免疫力
過去兩年未出現全球流感大爆發,或與各地嚴格的新冠防疫措施有關,但民眾因此對流感病毒免疫力也因此減少。面對未來防疫措施或隨疫情減退放鬆,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憂慮會出現兩種病毒交叉感染。
資料:MingPao
HPV疫苗包裝破舊 醫院違規採購罰停業
內地疫苗普及接種政策滯後,民間搶打HPV疫苗(又稱子宮頸癌疫苗),亂象頻出。陝西咸陽市有市民投訴,當地的楊凌朝陽醫院為其接種來歷不明HPV疫苗。楊陵區衞健局上周二(14日)指出,涉事疫苗合規,惟醫院存在違規採購,已責令其停業整頓。
據多名市民近日反映,她們在楊凌朝陽醫院注射了來歷不明的HPV疫苗;其中一名秦姓女子表示,她本月7日到醫院接種時,發現疫苗包裝破舊,故質疑其來歷。楊凌區政府周日(12日)成立調查組。公開資料顯示,楊凌朝陽醫院是由楊陵區民政局批准登記的民辦非企業單位,業務主管單位為楊陵區衞健局。
楊陵區衞健局周二通報,經初步調查,涉事醫院接種的四價HPV疫苗均為合規疫苗。調查發現,楊凌朝陽醫院存在違規採購疫苗行為,且疫苗接種工作不規範。目前,區市場監管、衞生健康等部門已立案查處相關涉事單位,下一步將對全區所有疫苗接種情況進行全面檢查。
資料:on.cc
3校爆發上呼吸道感染或流感樣疾病個案 納入強檢
政府表示,由於3間學校爆發上呼吸道感染或流感樣疾病個案,相關學校被納入強制檢測公告,包括長沙灣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培殷幼兒學校、油麻地香港保護兒童會滙豐銀行慈善基金幼兒學校,以及屯門友愛邨鄰舍輔導會友愛育嬰園。
任何人在本月8日至21日期間,曾身處有關地方超過兩小時的人士,須於本月23日或之前接受檢測。
資料:RTHK
防母嬰感染 港初生兒須打3劑疫苗 目標2030年消滅乙肝
世界衞生組織目標在2030年或之前消除病毒性肝炎帶來的重大公共衞生威脅,將今日(28日)訂為「世界肝炎日」,本港衞生署亦積極配合,以「斷絕乙肝母嬰傳播,實現無乙肝新一代」為主題,向公眾宣揚預防乙型肝炎母嬰傳播的重要性。
母嬰傳播是乙型肝炎的主要傳播途徑,根據2019年的數據,本港有約4%的孕婦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更有90%機會發展為慢性乙型肝炎。為預防乙肝母嬰傳播,所有初生嬰兒應完成接種3劑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帶病毒母親則應接受適當產前護理和長期跟進肝臟情況,乙型肝炎疫苗注射計劃的覆蓋率一般達到99%。
本港自2020年8月起,患有乙型肝炎且病毒載量高的孕婦會獲提供抗病毒藥物,以進一步降低乙型肝炎母嬰傳播的風險;2020年10月更訂立《2020–2024年香港病毒性肝炎行動計劃》,制定整體策略及具體行動,以減少病毒性肝炎的傳播及降低患病和死亡數字。
香港自80年代起推行孕婦乙型肝炎篩查及兒童普及乙型肝炎疫苗注射計劃。若母親帶有乙型肝炎病毒,所生的嬰兒需接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注射,以提供額外保護,免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資料:on.cc
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攜手康泰生物防控乙肝
病毒性肝炎是一個世界性的公共衛生問題,目前全球大約有3.25億人感染慢性乙肝病毒或丙肝病毒,每年有90萬人死於乙肝病毒感染導致的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和肝癌等相關疾病。為此,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全球衛生部門病毒性肝炎戰略》,提出了“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為公共衛生威脅”的目標。
為貫徹落實《“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助力實現《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任務目標,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攜手深圳康泰生物製品有限公司共同開展“2030消除肝炎科普教育公益項目”,項目為期4年,康泰生物將合計向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捐贈人民幣2000萬元用於乙肝防治學術活動、乙肝科研項目、學術培訓、欠發達地區肝炎防控等公益合作事項。
同時,會上宣布由中國疾控中心牽頭實施的國家“十三五”重大專項課題《中國成人高危人群和社區人群乙肝疫苗優化免疫策略》項目按期完成,與會領導、專家分享了該課題研究成果和經驗,研討在新形勢下我國病毒性肝炎的綜合防治策略。
蔣宇揚表示,肝炎防治任重而道遠,是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動員全社會共同關注,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他由衷希望該公益項目合作能夠構建公共衛生公益新模式,切實提高病毒性肝炎防治成效。
鄭忠偉指出,消除病毒性肝炎威脅離不開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政府領導、科學指引、多部門參與是達成目標的重要途徑。相信在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有關科研機構和企業社會力量的支持、努力、配合下,我國在重點人群和全人群乙肝疫苗接種、陽性者檢測診斷和規範治療等防控策略將不斷完善,助力實現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衛生威脅”的目標。
王宇表示,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聚全國肝炎防治領域之精英,形成了立足民間投入、爭取政府支持、發揮專家優勢、依靠專業隊伍、發動群眾、廣泛宣傳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組織發展模式。未來,基金會將動員更多社會力量加入,共同為肝炎防控事業貢獻智慧與力量。
資料:Science Net
疫下癌症篩查率跌 照大腸鏡人數減7成
新冠疫情令市民對出入醫院或診所卻步,香港防癌會調查發現,參與癌症篩查的人數大跌,其中接受大腸鏡人數跌7成,篩查率亦由疫前12%跌至去年的6%;另接受柏氏抹片測試者亦少近一半。
專家指,延遲發現病情可影響治療成效,建議市民趁疫情緩和,恢復篩查。
防癌會於今年10月底到上月中訪問1,002名市民,結果發現大腸鏡篩查率由疫情前約32%,跌至去年16%,受訪者中有124人稱疫情前有做大腸鏡,到去年只有37人,跌幅達7成,而今年截至上月中亦僅回升至70人。
另有235人稱疫前有接受柏氏抹片檢查,去年跌近半至121人,今年則回升至142人;在60歲以上受訪者的跌幅更明顯,去年疫下接受檢查的人數跌65%,僅得14人。另外,乳房檢查及大便隱血篩查率均有下跌。
拖延檢查誤病情 做足防疫可放心
對於疫下減少體檢及篩查原因,55%受訪者稱擔心診所或醫院人多聚集,增染疫風險,36%人則認為篩檢非必需,可以「拖下先」,34%人稱有徵狀才會檢查。
防癌會癌症教育小組委員會主席廖敬賢醫生指,部分癌症若及早發現,可有更多治療方法,其中大腸癌篩查可減少死亡率達68%,子宮頸癌篩查亦可減發病率65%,惟拖延檢查隨時影響病情,「長者到好唔舒服先睇醫生,(癌細胞)通常已轉移了」。
廖續稱,明白長者或子女擔心疫下到醫院或增染疫風險,但強調只要「做足防疫措施就可去檢查」,籲大眾趁疫情放緩恢復檢查,另就部分目前仍暫停或有限度服務的篩查項目,建議政府考慮全面恢復。
資料:Skypost
【德國麻疹】港中斷風疹病毒傳播至少3年 世衞確認香港已消除風疹
風疹(德國麻疹)曾經在香港是風土病,1977年流行起流行,在早年個案數目偶爾會出現高峰。世界衞生組織(世衞)西太平洋區域消除麻疹及風疹核查委員會今日(21日)確認,香港已達至中斷風疹病毒在本地傳播的目標。
香港於1978年開始風疹疫苗接種。自1990年起為所有一歲兒童接種「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及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疫苗),並於1996年引入接種兩劑MMR疫苗的方案,風疹個案宗數大幅下降。接種兩劑MMR疫苗的方案已被確立並取得高接種覆蓋率。
根據世衞核實消除風疹的準則,當一個國家/地區在至少36個月內沒有證據顯示風疹病毒於當地傳播,並備有良好的監測系統,便會被視為已消除風疹。
衞生署署長陳漢儀歡迎世衞公布香港已達至消除風疹的目標,她指:
香港能夠獲得這成果實在值得鼓舞,但我們不能因此自滿而鬆懈。我們會保持警覺,繼續致力將人口中的免疫缺口彌合。
衞生署表示,香港具有完善的風疹個案監測系統、有效的流行病學監測和化驗室監測,以便在個案或爆發出現時能快速應變。
衞生署提醒市民接種疫苗,以保護自己、子女、家人及社區免受風疹感染。生育年齡的婦女如未接種風疹疫苗,應在懷孕前檢查免疫狀況,並按需要接種風疹疫苗。
確認全港消除麻疹和風疹委員會在2012年成立,以監察在消除麻疹和風疹方面的工作進度,委員會指,要維持中斷風疹病毒在本地傳播是一項長遠的挑戰。在全球成功消滅風疹之前,偶發個案和群組爆發仍會不時出現。
在現今國際旅遊及人口流動頻繁的時代,可能存有部分未接種風疹疫苗而較易感染的人士,令輸入個案引致爆發的潛在風險持續,這表明了適時為易受感染人士接種疫苗的重要,包括幼童、旅客、未完成疫苗接種的新來港人士和外籍家庭傭工。
西太平洋其他已達至消除風疹的國家/地區分別為:澳洲、文萊、澳門、新西蘭和韓國。
資料:TOPICK
韓男星接種BNT後全身冒紅疹?醫揭罕見副作用帶狀皰疹
韓國天團Super Junior隊長利特接種BNT疫苗,驚見罕見副作用!利特日前透露罹患帶狀皰疹,11月7日又在IG發文表示,經醫師診斷,很有可能是接種BNT疫苗後,免疫力崩壞導致「帶狀皰疹」發作。
利特說,除了自己罹患帶狀皰疹外,周圍許多年輕朋友也都出現帶狀皰疹,「聽說可能與接種BNT有關,醫生說還在研究中」。有可能是接種疫苗後免疫力下降導致。利特最後也呼籲粉絲「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狀況,如果不舒服不要忍耐,一定要到醫院吃藥打針,維護身體健康」。發文一出,引發粉絲們關心,但隨後利特又將發文刪除。
「接種BNT疫苗後確實有可能罹患帶狀皰疹」。台灣台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小兒科主任、兒童感染科醫師顏俊宇表示,接種新冠疫苗後約45%左右的人,白血球中的淋巴球會降低,身體免疫調節的細胞激素也會作用,進而降低身體抗病毒的免疫力。顏說,據資料顯示,雖然約6至8天會恢復正常值,但這段時間可能會誘發潛伏的帶狀皰疹病毒活化。
顏俊宇指出,根據歐洲藥物管理局COVID-19通報資料庫顯示,接種BNT疫苗後,產生帶狀皰疹的機率約是1.3%,莫德納(Moderna)疫苗則約是0.7%,AZ疫苗約0.6%,嬌生疫苗約為0.3%。
而在美國疫苗不良反應通報系統中,接種BNT疫苗後發生帶狀皰疹為1.3%,莫德納疫苗為0.7%,嬌生疫苗為0.7%。由此可見,確實有可能在接種新冠疫苗後出現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俗稱「皮蛇、生蛇」,顏俊宇說,帶狀皰疹好發族群,一般來說是50歲以上年紀較大者、身心壓力大、使用免疫抑制劑患者及免疫力不好的病人,如慢性病、癌症、HIV及自體免疫疾病等。症狀多為劇烈痠麻抽痛、紅疹、密集帶狀小水泡。
顏俊宇說,治療帶狀皰疹,多以緩解疼痛,避免後續細菌感染,以及預防併發症發生為主,尤其是眼睛、耳朵、生殖器周圍的帶狀皰疹要特別注意。顏說,通常會給予病人口服抗病毒藥,一般來說,72小時內使用可以縮短病程、降低疼痛,並且能有效抑制病毒繁殖;因此,民眾若出現不適,務必儘早就醫。除此之外,針對皰疹傷口也會給予治療,合併止痛藥使用。
接種疫苗後多休息 ,增強自身免疫力,減少帶狀皰疹發生
顏俊宇也呼籲,在疫苗接種前3天,應該保持生活作息正常及充足睡眠,若有發燒、上呼吸道感染或拉肚子等狀況,應暫緩接種。施打疫苗後,也應多休息,維持正常作息,充分睡眠,均衡飲食,多喝水,增強自身免疫力,才能減少帶狀皰疹纏身。
資料:HK01
成人也要施打百日咳疫苗? 醫:保護家中嬰幼兒
接種新型冠狀病毒病疫苗可以防止重症,不過醫師建議民眾,也應施打「百日咳三合一疫苗」,避免將百日咳病毒傳染給嬰幼兒與孩童,接種完新冠疫苗後,間隔7天即可施打。
新竹市張益豪耳鼻喉專科診所醫師張益豪在臉書粉專「張益豪醫師/張益豪耳鼻喉專科診所」發文分享,成人罹患百日咳症狀輕微,容易忽略,但5歲以下兒童確診時會咳嗽持續超過2週至數月,6個月以下嬰幼兒則是重症高危險群,症狀有肺炎、呼吸停止、缺氧、癲癇等,嚴重甚至死亡,傳染方式為飛沫傳染,由同住家人帶回家傳給免疫力較差的嬰幼兒。
百日咳疫苗副作用低
張益豪指出,百日咳疫苗全名為破傷風類毒素/減量白喉類毒素/非細胞性百日咳三合一疫苗,保護效果大約維持5-10年,主要用於青少年或成人的追加接種,可同時提高對於破傷風、白喉及百日咳的免疫力;不僅保護個人,亦可降低罹患百日咳傳染嬰幼兒與孩童,造成嚴重併發症之機率。
目前的三合一疫苗中百日咳的成分為「非細胞性百日咳」,和傳統的全細胞性百日咳疫苗相比,不良反應減少許多,副作用如發燒、注射部位腫痛的發生率約10-20%以下,且仍具有良好的保護效果,以下8大類族群適合接種百日咳疫苗:
1、滿11歲兒童建議自費補打(新版寶寶手冊有寫)。
2、孕婦每一胎都建議打,懷孕28~36週時(孕婦手冊有寫)。
3、常下廚,有風險被菜刀或海產誤傷的煮夫煮婦。
4、要去美國照顧孫子的長輩(國外相當重視)。
5、新手爸媽,防止將百日咳傳染給嬰幼兒。
6、要去美國念書的小孩,學校通常會要求施打此疫苗。
7、等不到「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民眾(廠商表示缺貨到11月),接種疫苗可以預防呼吸道被百日咳感染,減少新冠病毒與百日咳交叉感染的情況。
8、10年內未施打過此疫苗的成人,都可以考慮追加施打一劑。
孕婦接種可幫助胎兒獲得保護力
張益豪建議,成人原則上每10年接種一次,尤其是嬰幼兒照顧者及孕婦,不論過去的疫苗接種史,每次懷孕應接種1劑Tdap疫苗,可在任何孕程接種,為使抗體傳遞給嬰兒的效益最大化,建議於懷孕第28-36週接種;若懷孕時未接種,則應於生產後立即接種,「一人施打、兩人受惠」,可降低新生兒感染百日咳的機會,降低敗血症的風險。
張益豪表示,就算曾經感染過百日咳,也無法終生免疫,近年統計,部分已開發國家的成人百日咳病例有增加現象,2019年美國疫苗接種諮詢委員會(ACIP)建議11歲以上民眾追加接種一劑Tdap混合疫苗,且每10年接種一次,此三合一疫苗可以同時預防破傷風、白喉疾病。
資料:SKYPOST
除了新冠疫苗外,還有別的「肺炎疫苗」需施打嗎?
肺炎鏈球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雙球菌,此菌分為數10種類型,其中幾種有莢膜的會導致肺炎或更嚴重感染症,早在1880年代就開始威脅人類健康,不可不慎。
傳染途徑
直接「接觸」到帶菌的口鼻分泌物,或「吸入」含有此病原菌之飛沫。通常需要長時間或密切接觸才可能遭受感染。肺炎鏈球菌引起之疾病每月均有病例發生,以「冬季至春季」發生最多。
感染的表現
感染肺炎鏈球菌可能會導致「肺炎」,或是更嚴重的菌血症、敗血症及腦膜炎。病患會有高燒,加上不同感染部位而出現不同症狀,譬如咳嗽、氣喘、胸痛或是頭痛、頸部僵硬、嘔吐、意識不清等症狀。
感染風險這族群人要小心
感染風險最高的是「未滿5歲的嬰幼兒」以及「65歲以上的老年人」。其他「高風險族群」包括: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脾臟切除、慢性腎病變、慢性心臟疾病、慢性肺臟病、糖尿病、慢性肝病與肝硬化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者或器官移植者等。
好險可以治療
目前主要治療方式為抗生素,但身體條件不佳的人仍有死亡風險。隨著抗生素廣泛使用,肺炎鏈球菌的抗藥性也不斷提高,在未來很可能遇到治療困難。
預防勝於治療
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Pneumococcal Polysaccharide Vaccine, PPV23):內含23種血清型,免疫反應持續時間較短,且無法產生免疫記憶。保護力約5年。可用於一般成人與兩歲以上兒童。
肺炎鏈球菌結合型疫苗(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 PCV13):內含13種血清型,能產生持久的免疫記憶,是目前嬰幼兒常規接種的疫苗之一。保護力約10年。
目前有二種疫苗可以預防此病發生,都是不活化疫苗,可和任何疫苗同時接種。而最佳的保護方法是聯合使用PPV23和PCV13。建議18-65歲的高風險族群及65歲以上老年人,這兩個族群來施打疫苗。
建議18-65歲的高風險族群,先施打一劑PCV13,8週後再打一劑PPV23
資料:yahoo news
新冠疫苗接種安排進一步擴大
政府公布,已接種兩劑復必泰疫苗而第二劑疫苗接種滿六個月的18歲或以上人士,由元旦日起可預約接種第三劑新冠疫苗,又或到社區疫苗接種中心領取即日籌。
政府自11月11日起為特定組別人士優先接種第三劑新冠疫苗,其後擴至所有已接種兩劑科興疫苗滿六個月的人士。因應兩個科學委員會的建議,政府進一步擴大接種安排。由元旦日起,早前接種兩劑復必泰或科興疫苗的市民,只要相隔六個月,均可接種第三劑疫苗。
凡接種新冠疫苗和其他疫苗,例如季節性流感疫苗,兩者須相隔最少14日,市民預約前應留意此點。
癌症病人、器官移植病人、晚期愛滋病患者、需服藥壓制免疫系統者等須於接種當天出示醫生證明,才能在接種第二劑疫苗後四星期至三個月內,接種第三劑疫苗。
此外,1月1日起,接種一劑疫苗已滿六個月的新冠康復人士,可前往社區疫苗接種中心接種第二劑疫苗。
接種一劑復必泰疫苗已滿12周的12至17歲青少年,可由1月1日上午8時起預約接種第二劑復必泰疫苗。因應專家建議,該日起接種復必泰的青少年會被安排於大腿位置注射疫苗。
配合新安排,九間社區疫苗接種中心元旦起延長開放時間,即為每日上午8時至晚上8時。
大埔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荃灣仁濟醫院12月30日起增設新冠疫苗接種站,提供即時接種復必泰服務。另外,以貨櫃箱形式運作的新冠疫苗流動接種站1月7日起再增一個新站。
資料:政府新聞網
全港40萬男女患骨質疏鬆症 兩高危群組應定期檢查
骨質疏鬆是否只與長者有關?如不幸患上骨質疏鬆是否能治療?事實上,骨質疏鬆早期並無明顯臨床徵狀,但估計全球每3秒便發生一宗骨質疏鬆脆弱性骨折,而本港亦有30萬名停經婦女及10萬名50歲以上男士患有骨質疏鬆症,除了令生活質素下降以及容易發生意外,嚴重的更可引發各種併發症,絕對不能忽視。
骨質疏鬆是一種常見的疾病,雖然早期無明顯臨床徵狀,但可引致嚴重的健康問題,估計全球每3秒便發生一宗骨質疏鬆脆弱性骨折。骨質疏鬆症令患者的骨質密度減少,骨骼結構變得脆弱,容易導致骨折,以及喪失部分活動能力及自我照顧能力,令生活質素下降,甚至可能引發各種併發症,而發生脆弱性骨折的部位當日,以髖骨、脊椎和橈骨遠端(手腕骨)最為常見。據資料顯示,本港有30萬名停經婦女及10萬名50歲以上男士患有骨質疏鬆症。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認為,普遍市民對骨質疏鬆的警覺性不足,並有不少迷思,例如誤以為骨質疏鬆是不可避免的老化現象,而脆弱性骨折也是年紀增長的必然後果。事實上,骨質疏鬆是可以治療,而骨折也有方法預防。骨質疏鬆的高危群組包括更年期婦女以及長者,建議他們可透過定期進行骨質疏鬆風險評估,減低脆弱性骨折的風險,如果骨質密度已屆稀薄或疏鬆程度,在排除其他病理引起的骨質流失後,醫生會考慮處方骨質疏鬆藥物,減慢患者骨質流失速度,以防止脆弱性骨折發生。
吸收足夠維他命D可減慢骨質流失
要預防骨質疏鬆,年輕人或低風險群組可每日吸收1,000至1,200毫克鈣質及800至1,000國際單位維他命D,鈣質可減慢骨質流失,減低患上骨質疏鬆症的風險,而維他命D則有助人體吸收鈣質,以及其他有助建立骨質的礦物質起了重要的作用。
資料:HK01
28歲女滑倒…「骨頭全斷插出肉」血染病床!醫看傻:都不運動
台灣一名28歲女子被送到急診室時小腿脛骨、腓骨全斷掉,甚至「插出皮肉外」,救護車推床全是血,醫護人員原以為是車禍導致,追問下才發現,她在家中浴室滑倒,難以置信。豈料住院1個多月,她不僅難以復健、傷口也不易癒合,醫師無奈地說,「她會這麼容易骨折,因為她真的不運動、骨質很疏鬆。」
急診科醫師柯世祐在《醫師好辣》節目中分享,曾收治一名28歲女子,送醫時不斷哀嚎、救護車推床全是血,救護技術員已先幫她加壓止血,為小腿開放性骨折,脛骨、腓骨通通斷掉,還往後面插出皮膚,畫面相當驚悚。女子因末端循環血管被折到,因此先打止痛麻醉後,再做復位、以彈性繃帶纏起來,後續進行傷口處理。
柯世祐追問女子後才得知,她在家中浴室滑倒,「啪」一聲骨頭整個斷掉。接著會診骨科接手治療,他也沒再追蹤後續。
過了1個月後,骨科醫師詢問柯世祐,「你上次收的那個開放性骨折的女生還記得嗎?」表示自己正在寫公文,忍不住抱怨女子很誇張,因為不運動造成骨質很疏鬆,開刀也不好開、傷口不易癒合,重點是很難復健。
柯世祐解釋,這種病例開完刀後腳都會萎縮,必須用另一隻健康的腳去支撐,之後慢慢站立。一般會先坐在床上練習腳部力氣,「要給她站發現她完全站不起來,拿平常的枴杖也沒辦法拿。」進階到四腳拐應該要站起來,「他說她上肢沒有力氣,四腳拐也撐不起來。」
柯世祐轉述骨科醫師無奈心情,「她真的是肌力也差、骨質也差、體力也差」,還相當沒有毅力。因為女子住院超過1個月,且才28歲,搞得他必須要寫申覆文件。
人體骨骼的骨量大約在20歲至30歲達到最高峰,之後逐漸減少,如果骨流失過多,就會骨質疏鬆,因此年輕時就該提早存好「骨本」,以預防老年「骨鬆」。營養師魏洋樺曾分享,想要預防骨質疏鬆症,可以先從以下3大方面著手,包括攝取足夠的鈣:每日建議1000~1200毫克、維生素D每日建議800 IU(約20微克)以及運動每週累計150分鐘。
資料:ETtoday
鈣質骨質正常一樣易骨折?吃太甜骨頭脆預防4招食豬腳
骨質疏鬆近年有年輕化的趨勢,要預防骨骼脆弱,最先想起的可能是「補鈣」,但在日本節目《名医のTHE太鼓判!》,專家就提到骨質疏鬆症都有可能會出現在鈣和磷充足的年輕女性身上。為了預防骨折,不妨參考專家提供的改善方法。
以往大家理解的骨質疏鬆症,患者主要是上年紀的女性。因為停經後荷爾蒙失調,導致鈣質流失,骨質密度亦因而急速下降。不過,日本節目《名医のTHE太鼓判!》中則提出,近年在年輕女性身上,即使骨質密度正常,骨頭卻脆弱易斷。該節目的主持人山瀨麻美,就正正是個例子。
吃碳水化合物 膠原蛋白劣化
47歳山瀨麻美,在某天穿着高跟鞋走路的時候,一個不小心失平衡,最終導致左腳腳趾側面骨折,以及右膝骨折。由於她經常骨折的關係,所以曾經做過身體檢查,但結果卻發現她的鈣和磷質都正常,加上她喜愛碳水化合物的習慣,專家推斷山瀨麻美是因為糖分攝取過量,骨骼的膠原蛋白劣化而變得容易骨折。
專家解釋,人體的骨骼由鈣質組成,而膠原蛋白就負責連接鈣質,保持骨骼強度,同時有軟墊的特性,可以幫助緩衝外來的撞擊,防止骨折。假如膠原蛋白失去彈性,就無法替骨頭避震,那就更容易骨折。
改善及預防方法
1. 減少糖分攝取
膠原蛋白變硬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糖分的過量攝取。由於膠原蛋白和糖分結合後,會變質並劣化,繼而失去彈性。因此大量進食甜食,引致血糖上升,亦有可能連帶增加骨折的風險。
2. 攝取膠原蛋白
適當攝取膠原蛋白可維持骨骼彈性和強度,防止骨折,可從食物攝取,如:豬腳、牛筋等。
世界衞生組織(WHO)建議,每人每日糖分攝取量不應超過總熱量的5%,最多亦不應超過總熱量的10%。以成人每日攝取2,000千卡熱量計算,每日來自的糖分的熱量應少於100至200卡路里。1克糖含4卡路里,即每日糖分攝取量應少於25至50克(即約5至10粒方糖)。
3. 進食菇類
專家建議攝取維他命D。在眾多的食物當中,菇類含有的維他命D相對較多。
4. 曬太陽
除了透過食物攝取,其實日照都是非常有效補充維他命D的方法,專家建議露出大約一隻手掌的皮膚吸收陽光便可,以夏天的陽光為例,只要曬足5分鐘就能補充足夠的維他命D。如果是冬天的時候,亦只是需要曬20分鐘便可。
資料:hk01
繞身一圈可致命?解開生蛇的6大疑問
相信大家都有聽聞過俗稱「生蛇」的帶狀皰疹,以為這只是常見於中年人及長者身上,其實一般人生活壓力大、身體免疫力低下的時候,也有可能發作。而你一定也聽說過「生蛇圍繞一圈會死」的迷思,事實到底是怎樣?
所謂「生蛇」到底是什麼?
帶狀疱疹(英文:Herpes Zoster / Shingles),俗稱「生蛇」,因為發作時會在身上出現一長串的紅斑和水泡,看起來就像是蛇而得名。其病毒與引致水痘(Chickenpox)的病毒屬同一種類。水痘康復後,病毒會一直潛伏在人身體裡面,潛伏期可長達數十年之久。當身體免疫力降低時,病毒就會從某一條神經的神經節甦醒,並順著這一條神經擴散到皮膚表面。
「生蛇」有什麼症狀?
受感染的部位首先會出現痕癢或微痛,帶有灼熱感覺;1-3天後才出現紅疹,疼痛程度因人而異,有些人只會感到輕微痛楚;有些人則將其形容為極度灼痛或劇痛。然後紅疹會變成水泡,再蔓延成帶狀(出現位置根據受感染的神經線分佈)。水泡可持續1-14天,期間或會出現膿皰或血水。 然後水泡會潰破或萎縮,乾水後結痂,為期2-3星期。在皮疹消失之前皮膚仍會感到痛楚。
「生蛇」會傳染嗎?
帶狀疱疹具傳染性,但比水痘的傳染性較低。不過「生蛇」傳染給曾經出過水痘的人極微,近乎不會。因為曾經出過水痘的人,身體會有抗體,達到終生免疫的效果。特別注意,患者有機會令沒有出過水痘的人出水痘,所以患者應避免接觸家中免疫力低的人、孕婦、幼童,尤其是1歲以下的嬰兒。
「生蛇」環繞身體一周就會死?
這個實屬是坊間謠傳的謬誤。雖然每次發作,通常是一條神經線受感染,背部及腰部的一側是最常見的發病部位,所以水泡會出現在身體的左邊或右邊。有時候亦會感染手、腳和面部的神經線,而身體兩邊同時「生蛇」亦偶有發生,代表左右兩邊的神經線均受感染,這並不代表病情特別嚴重,亦不會直接造成死亡。
「生蛇」會引發嚴重後果嗎?
雖然「生蛇」鮮有死亡個案,不過其併發症絕對不容忽視。皮膚傷口發炎是較常見的併發症,而約兩成人「生蛇」後會出現持續神經痛楚,這些痛楚有機會於數個月內消失;但亦有患者的痛楚會伴隨餘生,需要長期服用止痛藥以減輕痛楚。
另外,若病毒「上眼」,則會影響視力,嚴重會導致失明;病毒「入耳」則影響聽覺,甚至會導致失聰;病毒「上腦」則有機會發展成腦膜炎;病毒入侵肝臟則有機會演變為「肝炎」。惟以上併發症發生的機會相對較低。
如何治療?
治療帶狀疱疹一般都是使用抗病毒藥,但要注意的是病發頭三天是治療的「黃金時期」,用藥後會迅速降低病毒的數量,讓皮疹變乾以及減輕神經疼痛。
治療藥物有針劑及口服兩種,口服藥一般維持七至十天。「生蛇」會復發,一般是1-6%;另外「生蛇」有年輕化及普 遍化的趨向,高發期是五十歲後,預防的方法是注射疫苗;疫苗可以降低帶狀疱疹的發病率,臨床研究顯示接種疫苗後的預防率達五至七成。然而,即使接種後仍有機會發病,但痛楚會較輕。
資料:Yahoo! 新聞
生蛇|蔡一傑風球下求診嘆痛到無命 可經空氣傳播把握72小時求醫
歌手蔡一傑近日在YouTube分享自己早前痛苦的「生蛇」(帶狀疱疹)經歷,其水泡及紅疹更向身體各處蔓延,直呼:「痛到命都冇」,病況更嚴重至需要在打風的情況下到診所求醫。事實上,其實只要出過水痘,就有機會「生蛇」,因為「生蛇」和水痘源於同一種帶狀疱疹病毒,而曾出水痘的人身體會留有病毒,一旦免疫力出現問題,就有可能中招。
疑睡眠不足致「生蛇」
蔡一傑在自己的YouTube頻道分享指,因為早前住所附近的單位不時裝修,讓他一直也睡得不好,於是便決定由以往凌晨2、3時提早至晚上11、12時睡覺睡覺,但此舉卻讓他總是在清晨約三、四時就醒過來,無法入睡的他於是便開始在清晨時份上山跑步,但頸部及肩膀肌肉其後開始出現疼痛。
最初他以為只是一般運動後的肌肉痠痛,但經按摩師按摩後痛楚卻更為加劇,其後又感覺自己的頸痛似發炎,初次求醫時醫生已提醒這有機會是「生蛇」的症狀,不過當時他仍然未有為意,當晚繼續跟朋友吃飯。
然而,當晚蔡一傑回家後身體情况就趨嚴重,當時更已掛上八號風球,醫生更專程為他回診所看診,讓他大嘆:「真的命都無,又痛,又癢,又打風又無嘢食。」後幸經過約一星期的藥物治療後,其「生蛇」症狀雖已痊癒,蔡一傑在YouTube亦有公開自己「生蛇」時的皮膚狀況,不過他亦透露自己頸部現在仍留有深色疤痕。
1)「生蛇」是什麼?
生蛇,其實是一種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有時會簡稱為「水痘病毒」或「帶狀疱疹病毒」)所引致的傳染病,只有曾經出過水痘的人才有機會「生蛇」。
當水痘痊癒後,病毒依然會潛伏在身體的神經節(位於脊椎附近,是神經線結構的一部分)中,像冬眠一樣躲藏起來。正常情況下,人體自身的抵抗力會將病毒抑壓,令其不能復發,但一旦身體抵抗力下降,病毒就會乘機復甦。
2)生蛇有什麼徵狀?
甦醒後的帶狀疱疹病毒會沿着神經線一路波及皮膚,形成紅色的帶狀疱疹,更會帶來如針刺、電擊般的神經痛,令外觀和日常生活都備受影響。
由於病發位置是從受感染的神經線所對應的部位開始,理論上有神經線的部位都有機會長出帶狀疱疹,包括頭、臉、頸、手腳等,但最常見會從上背位置一路向下彎,或影響至前胸,形狀像蛇一樣,所以被稱為「生蛇」。
如病毒影響到頭部,患者有機會感頭痛,甚或影響眼睛致盲;如果病毒在腹部發作,則有機會造成腹痛。另外,有少數患者可能會發燒,但此情況並不常見。
3)生蛇會傳染?
由於生蛇與水痘均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起,所以一樣會傳染他人,更可以經空氣傳播,傳播範圍能達一米以外!可是,生蛇的傳染性較水痘低,所造成的皮疹數量較少,發作位置亦較易被覆蓋。
人體的免疫能力可經「訓練」,如你本身抵抗力良好,偶然再次接觸到病毒,並不會立即變為生蛇,反而會重新啟動身體的防疫機制,原有的抵抗力會進一步提升,某程度上反而能降低生蛇的風險。所以如果身邊有朋友生蛇,其實並不需要刻意迴避。
4)生蛇的高危原因?
生蛇有以下的高危因素:
年齡(50歲以上)、正接受化療、患免疫系統疾病、患愛滋病、長期面對壓力
生蛇的原因始於免疫力下降,未能遏止潛伏體內的帶狀疱疹病毒,所以高風險人士主要是曾經出過水痘且身體免疫力受影響的人。
5)生蛇要在黃金時間內求醫?
醫治生蛇並不困難,現時已有針對水痘帶狀疱疹病毒的特效藥可以處理,但最好於發病後72小時內接受合適治療,延誤醫治可能會令神經線被病毒破壞,為身體留下長期痛楚。
6)水痘出過,生蛇機會高啲?
未出過水痘的人,可接種水痘疫苗,只要預防了出水痘,將來就自然不會生蛇。目前水痘疫苗已被納入「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內,2013年後出生的小朋友都會被安排接種。
另外,特別建議未出過水痘而又計劃懷孕的女士補打水痘疫苗,因為如在懷孕期間感染病毒,有機會傳染至嬰兒,後果可大可小。
7)生蛇生到圍繞身體會死,是真的嗎?
生蛇每次發作,通常是一條神經線受感染,背部及腰部的一側是最常見的發病部位,所以水泡會出現在身體的左邊或右邊。有時候亦會感染手、腳和面部的神經線。
身體兩邊同時「生蛇」亦偶有發生,代表左右兩邊的神經線均受感染,但並不代表病情特別嚴重,亦不會直接造成死亡。
8)生蛇可否預防?
年過50歲、出過水痘的成人亦可以考慮接種為生蛇而設的帶狀疱疹疫苗,疫苗可以提供約七成保護率。
9)生蛇會復發?
生蛇患者仍有復發的機會,因此要維持好的免疫力。另外,亦建議接受帶狀疱疹疫苗注射,以減低復發率、復發時的疼痛感及病發時間。
10)生蛇痊癒後會有後遺症?
「生蛇」患者中,有四分之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併發症,包括「生蛇」後遺神經痛。即使水泡結痂痊癒後,神經疼痛仍可持續數月或數年。痛楚像被針刺,感覺比較深入。有時即使輕輕觸碰皮膚,患者都會感覺異常劇痛。可靠服用由醫生處方的止痛藥作紓緩。另外,患處或會出現色素沉澱,皮膚呈現瘀黑色,要數個月才會消失,甚至永久不消散,嚴重者可能會留下疤痕。
資料: hk01
19歲女無胃口皮膚眼白泛黃 揭染急性乙型肝炎醫生拆解原因
性行為也有機會感染乙型肝炎。台灣一名19歲女生早前因身體不適求醫,及後醫生發現其皮膚和眼白部分偏黃,檢查後證實感染急性乙型肝炎。由於19歲感染乙型肝炎的患者較少,對此醫生建議女生的男友也做檢查,後來發現男方患有慢性乙型肝炎,估計是與他們有性接觸有關。
台灣肝膽腸胃科醫生陳炳諴日前在《醫師好辣》中分享病例,指曾經有一名19歲女生求醫,當時女生表示自己沒有胃口,且皮膚和眼白顏色偏黃。最初醫生第一眼以為是黃疸,惟照超聲波後未有發現異常;至抽血檢查時發現肝功能破千,而黃疸指數約2至3,及後證實是急性乙型肝炎。
陳醫生解釋,急性乙型肝炎都是由母子垂直傳染,亦曾有慢性肝炎急性發作的情況,惟在19歲感染急性乙型肝炎就非常罕見。對此,陳醫生就再進一步向女患者了解情況,確定患者沒有吸食毒品打針,後來得悉女生最近談戀愛,因此請男友做檢查,結果證實男友患有慢性乙型肝炎。
陳醫生相信是女生與男友有親密接觸性行為繼而被傳染,所幸經抗病毒藥物治療後,女生目前狀況良好,治療後也恢復健康。
乙型肝炎嚴重可演變成肝癌
據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資料所示,乙型肝炎是由過濾性病毒引起的疾病。病毒能令大量肝細胞死亡,損害肝臟功能。部分受感染人士會終身成為帶菌者,日後更可能發展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據統計,香港約有百分之八人口是乙型肝炎帶菌者。
乙型肝炎病毒存在於血液和體液內,而體液包括唾液、精液、陰道分泌,和其他身體分泌物等。因此只要與患者的血液或體液有接觸,便有機會受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包括性接觸、母親傳染胎兒或血液接觸。
急性乙型肝炎潛伏期為6星期至6個月。有部分患者病徵輕微,甚至毫無病徵;只有極罕見的情況下,患者會因病情惡化而死亡。大部分急性患者可以完全康復,並在體內產生抗體,得到免疫能力,但卻約有6%患者會終身成為帶菌者。
而預防乙型肝炎的最有效方法,是接受防疫注射。若經血液化驗結果顯示體內沒有「乙型肝炎抗原」及「乙型肝炎抗體」者,均可考慮接受疫苗注射。所謂「乙型肝炎抗原」化驗,即測試體內是否帶有乙型肝炎病毒;若結果顯示有陽性反應,即表示曾受感染,並有病毒潛留體內,而終身成為帶菌者,不需接受防疫注射。
至於「乙型肝炎抗體」化驗,即測試體內是否帶有乙型肝炎抗體。如從來未接受疫苗注射而體內有抗體者,即表示雖曾受感染,卻能完全康復,並且在體內產生抗體,終身有免疫能力。母親若是乙型肝炎帶菌者,很可能會把病毒傳給嬰兒;而受乙型肝炎感染的嬰兒,亦會有約70%至90%機會成為帶菌者。因此計劃生育的夫婦,應盡力保障自己及下一代,免受此病毒威脅。
資料: skypost
中年男子冬至亡 死前14日內曾打疫苗 初步涉心臟病
衞生署今日(29日)公布新冠疫苗接種計劃的最新監測數據,截至本月26日,累計有52宗涉及曾經於離世前14日內接種疫苗,按周增加一宗。衞生署表示,個案為一名55歲男子,他在12月21日(冬至)死亡,死前曾接種科興疫苗。據衞生署記錄,該中年男子患有高血壓及膀胱結石,初步解剖發現是主動脈撕裂引致的心包充血,須待因果關係評估結果。
累計52人死前兩周內曾打疫苗
衞生署表示,截至12月26日,本港約486萬港人已打首針疫苗,佔全港12歲或以上人口的的72.1%。截至12月26日的過去一星期,衞生署共接獲43宗涉及曾經接種新冠疫苗人士的異常事件報告,當中並沒有醫院管理局呈報涉及曾經於離世前14日內接種疫苗人士及與接種疫苗有潛在關聯的死亡個案。
不過該周多了一宗死前14日內曾打疫苗個案,累計增至52宗。署方表示,無死亡個案顯示與接種疫苗有關聯。
截至12月26日,衞生署在過去一周無接獲12至15歲青少年在打針後出現懷疑心肌炎或心包炎的報告。
資料: hk01
政府續為特定群組免費檢測
食物及衞生局公布,繼續為合資格特定群組人士於社區檢測中心提供免費的2019冠狀病毒病檢測服務至下月底。因應教育局下月起進一步收緊檢測規定,未接種第一劑疫苗的學校教職員每三天可到社區檢測中心免費檢測一次。
世界各地疫情持續嚴峻,特別是最新的Omicron變異病毒株在全球急速擴散,為進一步減低輸入風險,政府本月15日起進一步加強極高暴露風險群組的檢測安排,特定群組機場員工須每兩天進行一次檢測。
至於檢疫中心或檢疫酒店、指定檢疫酒店或設施及有關專車的員工,未完成接種疫苗者須每天檢測一次,已完成接種疫苗者兩天一檢。
合資格特定群組人士主要為有接種新冠疫苗或因健康原因而不適宜接種新冠疫苗的人士,他們須出示有效醫生證明書或疫苗接種紀錄或身分證明,方可接受免費檢測。
他們須在網上預約到社區檢測中心接受免費檢測,未有預約或不符合資格者須自行繳付240元檢測費用。
資料:政府新聞網
疫苗接種服務進一步加強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本港接種首劑新冠疫苗的人口到下月疫苗氣泡擴大措施生效時有望增至近九成。為配合需求,社區疫苗接種中心月底會增加兩間,另12間長者健康中心會擴展疫苗接種服務。
林鄭月娥今日出席行政會議前會見傳媒時說,近日接種首劑新冠疫苗的市民明顯增多,截至昨日,接種首劑疫苗的合資格市民已升至74.7%,長者接種率也持續上升,此乃可喜現象。
她表示,下月24日疫苗氣泡擴大措施生效,距今尚有約44天,如能維持每天兩萬劑首劑接種量,已接種疫苗的合資格市民可望增加13個百分點,屆時接種率會高達87.7%,即接近九成。她相信市民都很想看到這現象,從而恢復正常生活,並為日後通關創造更好條件。
為進一步加強疫苗接種服務,政府月底會增加中山紀念公園體育館、界限街體育館(一號及二號)兩個社區疫苗接種中心,屆時共14間社區疫苗接種中心為市民提供服務,令每月能提供的疫苗接種量超逾130萬劑。
此外,衞生署轄下三間長者健康中心本周起擴展新冠疫苗接種服務,林鄭月娥表示,已要求另外12間條件合適的長者健康中心同樣擴展疫苗接種服務,屆時估計15間中心每天可為長者接種2,000劑疫苗,衞生署稍後公布詳情。
長者接種新冠疫苗另一重點為安老院舍。林鄭月娥表示,業界會進行更多主動評估,即邀請到診醫生為院友進行評估和向家人講解,以期住院長者接種疫苗。她已要求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加強該項到診醫生服務,有需要時可提供津貼。
林鄭月娥並宣布,因應專家早前批准兒童可接種科興疫苗,政府會把疫苗接種擴展到5至11歲兒童。若疫情受控,小學和幼稚園都在農曆年假後才復課,屆時當局會在學校逐步為學生接種疫苗。
資料:政府新聞網
市民切勿嘗試接觸野豬
對於有團體提出市民可引導野豬離開市區,漁農自然護理署呼籲市民切勿主動走近,或嘗試以任何方式接觸或干擾野豬,免生危險。市民遇上野豬應保持鎮定,並盡量與牠們保持距離。
漁護署表示,野豬是具危險性的野生動物,尤其是習慣在市區覓食、被人餵飼或體型龐大的野豬,牠們向市民索食時可能會噬咬或撞傷人。
野豬也有可能傳播結核病、戊型肝炎、甲型流感和豬鏈球菌等人畜共通疾病,對公眾健康構成風險。
資料:政府新聞網
以色列首例 孕婦同時染新冠與流感病毒症狀輕微
以色列12月底證實,一名孕婦同時染上這兩種病毒,症狀相對較輕且已出院,當局指出,可能有更多類似個案。「以色列時報」(The Times of Israel)今天報導,位於貝達蒂克法(Petah Tikva)的貝林森醫院(Beilinson Hospital)表示,一名未接種疫苗的孕婦同時染上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和流感病毒。
以國當局證實,這是該國首例同時感染此兩種病毒的個案。一些報導認為這是世界上首例Flurona(流行性感冒Flu加上冠狀病毒Coronavirus)病例,但早在2020年春季,美國就出現了同時得流感和COVID-19患者的報導。在擔憂這兩種病毒恐掀起「雙重流行病疫情」(twindemic)之際,以色列近幾週的流感病例激增,近2000人住院治療。
「雙重流行病疫情」意指擔心大量流感病例和COVID-19個案恐使醫院不堪負荷,而非很多人會同時感染這兩種病毒。去年冬天,COVID-19防疫限制措施大致上消除了流感病例,因此「雙重流行病疫情」並未發生。然而,事實證明今年情況有所不同。
新消息報網站(Ynet)報導,衛生官員表示,可能還有許多人也染上這兩種病毒,但尚未被診斷出來。貝林森醫院醫生指出,該名Flurona個案症狀相對較輕微。醫院婦科主任維茲尼策(Arnon Vizhnitser)表示,流感和COVID-19都是病毒性疾病,兩者皆會攻擊上呼吸道,導致呼吸困難。
這名同時染上COVID-19和流感的孕婦已於12月30日出院,院方表示她狀況良好。儘管如此,以國衛生部仍在研究這名病例,以確定同時感染這兩種病毒是否會導致更嚴重的病症。
資料:中央通訊社
醫生倡逾50歲打針防生蛇
俗稱「生蛇」的帶狀皰疹令人聞風喪膽,它會讓人經歷「畀火燒」的痛楚,醫生形容「生蛇或會痛到入醫院,甚至抑鬱」。除了痛楚外,「生蛇」會引發後遺症,例如視力受損及後遺神經痛,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若散發性帶狀皰疹令內臟發炎,最嚴重會致命。由於其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醫生建議逾50歲的人士,無論有否接種過減活疫苗或曾否生蛇,都應接種重組疫苗,預防生蛇及其併發症。
罹疾後心血管病風險高70%
「生蛇」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引起的疾病,故任何感染過水痘的人,都有機會「生蛇」。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黃天祐強調,逾九成本地成年人帶水痘病毒;另有研究指大概每3名帶病毒的人就有一人中招。泌尿外科專科醫生麥肇敬表示,潛伏體內的病毒會在身體免疫功能減弱時發作,沿着神經線連接至皮膚表面,產生痕癢、痛楚及水泡。背及腰部是最常見的發病部位,亦有可能由上背位置影響至前胸。他表示,50歲或以上者、以及患有長期病、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等高危人士,有較大風險。
心臟科專科醫生謝德新指,「生蛇」併發症包括面癱及後遺神經痛,「生蛇上眼」後或會喪失視力。最近有研究指,「生蛇」後的短期內,出現心臟病發及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正常人高七成。他續指,抗病毒特效藥雖可縮短康復時間,但要病發後的72小時內使用才是理想,且不能阻截後遺症出現,亦不能預防日後復發。最有效的預防方法是接種疫苗,分別是減活及重組疫苗。
資料:東方日報
【生蛇】5旬婦「生蛇上眼」誤以為皮膚敏感
俗稱「生蛇」的帶狀皰疹除了引起如針拮火燒的劇痛外,亦可能會影譽多個主要器官引起後遺症。一名50多歲的女患者今年初發現眼眉痕癢,起初以為只是皮膚敏感,惟其痛楚持續一段時間並出現水泡,求醫後揭是「生蛇上眼」,幸好及早接受治療,現時已經康復。有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提醒,生蛇或可增加心臟病發及中風等心血管疾病風險,建議50歲以上及長期病患、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等高風險人士,應及早接種「蛇針」。
現年50多歲任職地產的Didi於今年一月底經歷生蛇的折磨。她憶述當時左眼眉出現痕癢及刺痛的感覺,起初以為是大掃除引起皮膚過敏,但由於痛楚持續加劇,患處亦冒出皰疹,故馬上求醫。由於她當時已「生蛇上眼」,醫生馬上為其轉介眼科醫生,生怕她因生蛇會影響視力。幸好她及時用藥,病情才沒有進一步惡化,惟現時仍有長過皰疹的痕跡。
星級嘉賓主持盧覓雪亦曾於去年11月生蛇,她憶述當時腰間出現「一粒粒」,且十分痕癢,至後來感到痛楚便馬上求醫。她說,當時臨近「開騷」,怕因生蛇無法出場,坦言原來是因為自己很大壓力而不自知,直言得知生蛇後「嚇到癲咗」,又形容是「痛到你唔信」幸好她在黃金治療期72小時內接受治療,現時已經康復。
資料來源:Topick
HPV疫苗|政府接種計劃僅涵小五小六女生 適齡男童貧苦基層望「針」興嘆
世界衞生組織(WHO)建議,應把年齡介乎9歲至14歲、仍未性活躍的青少年,列為HPV(人類乳頭瘤病毒)疫苗接種的主要目標群組。因為處於該時期的青少年接種HPV疫苗,為產生最高抗體的黃金時期。港府在2019學年開始推行「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但只限向小五和小六兩個年級的女童免費接種,令適齡男童被拒門外,需要自費接種。有學校反映,相關疫苗價格高昂,基層家庭難以負擔,貧苦學生只能望「針」興嘆。
本港人氣偶像姜濤,近日為九價HPV疫苗拍攝宣傳片,形容接種HPV疫苗「是對自己及將來另一半應盡的責任」。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梁植偉中學校長黃秀儀亦有同感。由於黃校長希望可好好保障學生健康,故該校早於2012年,已參加當時由中大舉辦的HPV疫苗宣傳計劃,「其實之前喺唔同渠道,我都了解咗HPV疫苗到底係咩嘅一回事。因為計劃入面第一針免費,所以嗰陣家長同學生都好樂意打,反應好好。而計劃完咗,學校都有繼續推廣呢樣嘢。」
適齡男生及基層家庭望「針」興嘆
但由於中學不屬政府HPV疫苗接種計劃服務範圍,故此家長需要自費接種。即使藥廠提供較優惠價格,不少有特殊經濟需要或申領綜援的基層家庭,亦只能望「針」興嘆。黃校長說:「政府HPV疫苗兩針計劃,最好至少涵蓋埋中一、二學生,因為嗰款疫苗打兩針,適合年齡係9歲至14歲,換言之即係適合小五至中二學生。我唔明點解只會喺小五、六年級推行,如果過咗14歲就需要打三針。三針講緊係三千幾蚊,即使家長有心,但都未必有力負擔。」
黃校長憶述,過去有家長收到HPV疫苗注射活動的通告時,曾致電學校指因家中經濟拮据,但又十分關心子女健康,詢問校方能否提供資助,「最後我哋好抱歉,只可以答嗰位家長,現階段學校都實在難有咁嘅資源做到。我哋教育理念主張有教無類,但原來打疫苗,係會有貧富懸殊,有錢先可以得到保障,自己都覺得好無奈。」
護士:HPV疫苗可防陰莖癌
香港防癌天使服務協會執行總幹事兼護士陳麗玲表示,HPV疫苗在2019學年開始,專為小五至小六的女童免費注射,惟同齡男童卻被拒之門外,做法實在令人費解。她說:「我哋去學校做演講,都會特別提及面對HPV病毒,男性並不比女性安全。注射HPV疫苗,除咗預防女性會患上嘅子宮頸癌之外,好多男性會有嘅疾病,例如陰莖癌、肛門癌或者生殖器官濕疣(俗稱「椰菜花」)等,亦同樣可以預防。」
陳麗玲續指,過往曾有男生在講座後向她反問,為何接種HPV疫苗對男女均有好處,但男生沒有機會接受免費接種,「我當然答唔到政府喺政策上點解會咁決定,只希望政府唔好忽略咗佢哋(男生)。因年幼時抗體較強,只需注射兩針已有效,若喺15歲或之後注射,則需要打3針。」
衞生署回覆指,首劑及第二劑HPV疫苗,分別會在女童就讀小五及小六年級時接種。在計劃推出的首個學年,就讀小五年級的女童,於2019/20學年的下學期接種第一劑疫苗,第二劑疫苗於下一學年,女童升讀小六年級時接種。至於在2019/20學年就讀小學六年級或以上的女童,不會透過計劃接種HPV疫苗;未符合計劃資格接種HPV疫苗的人士,可向家庭醫生作出查詢。
資料:am730
【HPV疫苗】被男友害慘!清秀女得菜花崩潰「自己好骯髒」
高雄一名40多歲的女子因為年輕時被男友傳染到菜花,從那分手後就一直覺得自己很骯髒,走不出陰影,也不敢再談感情。不過,醫生表示,菜花就是一種病毒感染,可以透過藥膏、手術等方式治療,並施打HPV疫苗,可以好到偵測不到病毒的存在。
收治病患的泌尿專科醫師蘇信豪表示,這名案例是一名40多歲的清秀女性,她因出現陰道炎、尿道炎症狀跑來就醫,很擔心菜花再度復發。該女性稱,她在年輕時被當時的男友傳染到菜花,在2人分手後,她仍一直感覺自己很骯髒,怎麼會得到性病,之後走不出陰影。
蘇信豪表示,在治療菜花感染個案時,會先了解患者的生活病史、接觸者以及伴侶,並進行相關檢查,也會一併檢查是否有梅毒、愛滋病等。起初先幫該名女性施打HPV疫苗,另外也給予她抗病毒藥膏抑制菜花生長,一個月後再度施打第二劑疫苗,並觀察菜花減少的狀況。
其實菜花就是一種病毒感染,蘇信豪說,菜花可以透過藥膏抑制,如果沒好轉,則可以進行電燒或雷射手術進行治療。他也推廣女性要施打HPV疫苗,除了可以預防子宮頸癌,也可以降低感染到菜花的狀況。
蘇信豪強調,菜花治療可以好到偵測不到病毒的存在,如果病毒沒有殘留,也就不會傳染給伴侶,可以放心進入下一段感情。
資料:
ETtoday新聞雲
肺炎球菌疫苗 迷思知多啲
接種疫苗後仍會生病,為何要接種?肺炎球菌疫苗要每年接種嗎?又流感又肺炎球菌,分開接種會不會很麻煩?相信大家都聽過上述種種對疫苗及肺炎球菌的疑問。事實上,肺炎球菌感染無分年齡,接種疫苗是為了讓身體打好預防基礎,以上種種迷思,莫昆洋醫生為大家逐一擊破。
迷思一:接種疫苗後仍然有機會感染肺炎球菌,為何還要接種?
疫苗的作用是刺激人體的免疫力,讓免疫系統能識別病菌,一旦身體遭受真正的病菌侵襲時,免疫系統的反應能更快及更有效地把它們消滅。肺炎球菌疫苗的確無法100%保證人體不受感染,但能大大降低感染風險,即使不幸受到感染,亦能減低病菌對人體的影響。
迷思二:人人都打針,唔通人人都要打針?
事實上,肺炎球菌疫苗並非小朋友的專利。13價肺炎球菌結合疫苗在2011年才納入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因此很多青少年、成人及長者均未有接種,身體內並未有能夠對付肺炎球菌的抗體。任何人都有感染肺炎球菌的風險,尤其是長者及長期病患者的免疫系統隨著年齡漸長或因自身的疾病而變弱,感染後出現嚴重併發症的風險及死亡率較一般人更高。
近日疫情影響下,相信大家對「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一詞已不陌生,當社區大部分人對某種病菌產生抗體後,不但可減少接種者自身的感染風險,社區帶菌者數目亦有所下降,能有效降低交叉感染的風險。
迷思三:市面上的肺炎球菌疫苗不只一種,要如何選擇接種?
現時市面上分別有13價及23價肺炎球菌疫苗可供選擇。顧名思義,13價可覆蓋13種血清型,而23價則可覆蓋23種。研究指出,13價肺炎球菌結合疫苗雖然包含較少血清型,但能有效同時防止入侵性及非入侵性肺炎球菌感染,其結合疫苗技術更能促成免疫記憶,提供更長效保護。
香港政府已為初生嬰兒接種13價肺炎球菌疫苗,並為高危的長者提供資助。衞生防護中心建議,沒有高危因素的65歲或以上長者,可選擇接種一針13價或23價疫苗;而兩歲或以上有高危因素的人士,建議先接種一劑13價,一年後,再接種一劑23價疫苗,以達致最全面的保護。
迷思四:又要打流感針,又要打肺炎針,應分開兩次接種嗎?
流感疫苗及肺炎球菌疫苗即使同時接種,也十分安全。再者,肺炎球菌疫苗並不需要每年接種。研究顯示,流感併發繼發性肺炎球菌感染的嚴重性及死亡率都較高,而同時接種流感疫苗及肺炎球菌疫苗可減低長者的入院及死亡風險。因此,政府早年提倡「左流右肺」,提醒市民可以同時接種流感及肺炎球菌疫苗,加強保護。
資料:
am730
15%死亡率 侵入性肺炎球菌疾病不容忽視
公共衛生醫學專科醫生譚一鴻指出,「侵入性肺炎球菌疾病屬細菌性感染,新冠肺炎則由病毒引起。肺炎球菌常見於人體的鼻咽裡,並不一定致病,但帶有傳染性。自2009年起,肺炎球菌疫苗被納入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感染數字明顯下降。」
高危族死亡風險較高
譚一鴻引述相關數字,「於2019年,侵入性肺炎球菌疾病在本港的死亡率約為15%,新冠肺炎的死亡率則約為1.7%。與新冠肺炎一樣,大部分死者均為長者。」由於長者的自身免疫力較差,感染及死亡風險都較其他人高。除長者以外,免疫力受損人士、長期病患者(包括心臟、肺部、肝臟、腎臟疾病及糖尿病)、植入了人工耳窩及曾接受腦部手術的人士也是感染肺炎球菌的高危一族。
經飛沫或接觸傳播
停留在鼻咽的肺炎球菌會經由飛沫或接觸傳播,故應勤洗手、清潔家居及戴口罩預防感染。可是肺炎球菌並沒有明顯高峰期,在新冠肺炎疫情以外的期間,難以長時間戴著口罩。為加強對長者的保護,政府早年把肺炎球菌疫苗納入疫苗接種計劃,為合資格的65歲或以上長者及高危人士提供免費或受資助的肺炎球菌疫苗接種,惟接種率並不理想。
接種率未如理想
按衛生防護中心的數字,過去3年間,只有約四成65歲或以上長者接種肺炎球菌疫苗,相比發達國家如美國約七成的接種率相距甚遠;50至64歲人士接種率估計更只有一成。譚一鴻表示,「接種肺炎球菌疫苗除了能減低感染及死亡風險外,更大大減低病菌在社區的流通量,能間接令其他人得到保護,達致群體免疫。」
現時市面上分別有13價及23價肺炎球菌疫苗可供選擇,13價肺炎球菌疫苗顧名思義涵蓋13種血清型,23價則涵蓋23種。研究指出,13價肺炎球菌疫苗能較有效同時預防侵入性及非侵入性的肺炎球菌疾病,並且可能較長效。譚一鴻續指,「現時的疫苗已十分安全,而常見的副作用包括針口位紅腫痛、低燒、頭痛及疲倦,但大多會在一星期內自行痊愈。」
分開14日接種
新冠肺炎疫苗已經抵港,與肺炎球菌疫苗一樣,建議長者及高危人士優先接種。譚一鴻提醒,「新冠肺炎疫苗的臨床數據較少,故仍存有未知之數。若有意同期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及肺炎球菌疫苗,可參考美國疾控中心建議兩種針之間相隔最少14日。若出現副作用時,臨床上亦較能分辨由哪一種疫苗引起。」另外,在接種肺炎球菌疫苗前,市民應向醫生透露過去對疫苗的過敏反應,及當天的身體狀況。亦要留意如從未接種肺炎球菌疫苗,應先接種13價再補種23價,彼此相隔一年。
資料:
am730
兒童急性肝炎成因仍然是謎 腹痛同時出現黃疸必須求醫
世界衛生組織在5月3日,指已收到20個國家呈報的228宗不明兒童肝炎個案,並主要集中在歐美地區。但相關的肝炎似乎已傳染至東南亞,在印尼、日本等均發現個案。
肝炎是什麼?
肝炎是肝臟發炎的現象,普遍會出現黃疸、食慾減低及腹痛的病徵。造成肝炎的原因有很多種,其中病毒性肝炎為最常見,包括由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造成的肝炎。而酒精中毒、藥物、誤吃化學品中毒或含毒傘肽的毒菇亦會造成肝炎。急性肝炎可致命,而慢性肝炎可導致肝硬化以致肝癌,同必須治療。
首宗通報何時出現?
首宗通報在英國4月初出現,一群兒童先後患上急性肝炎,但他們健康紀錄良好,也沒有外遊或接觸化學品物品其他紀錄。醫生亦很快排除了常見的各種肝炎病毒成因,肝炎發生原因不明。此後,奧地利、比利時、丹麥、法國、德國、愛爾蘭、以色列、意大利、日本、荷蘭、挪威、波蘭、羅馬尼亞、西班牙和美國都報告了類似的病例。
不明肝炎的病徵是什麼?
大部分的患者都出現了腸道症狀,包括嘔吐、腹瀉和腹痛,同時皮膚及眼白發黃,俗稱黃疸。同時他們的肝酵素水平很高,這是肝臟受損或發炎的跡象。
大部分的患者經治療後已痊癒,但亦有少量患者出現肝衰竭,需要肝臟移植,事件亦造成最少1人死亡。另外印尼有3名兒童在近日因肝炎逝世,當局正調查原因,是否與這一系列的不明肝炎有關。有專家指出兒童患上腸道疾病十分常見,但若出現黃疸症狀,便需立刻求醫。
資料:
香港01
乙肝+三高 「腎」防損傷
雖然香港政府於1988年開始為初生嬰兒免費提供乙型肝炎疫苗,本港仍有約7.2%人口是慢性乙肝帶菌者。根據衛生防護中心數字,約有40%的40歲以上本地人曾受感染,而乙肝又常於中年發病,故必須密切關注,因為乙肝病人患肝癌風險比常人高100倍。
乙肝患肝癌風險高100倍
即使有抗病毒藥物面世,乙型肝炎仍無法治癒。對於慢性乙肝的藥物治療和病情管理,醫生會因應病人併發症風險及其他共病來選擇藥物。治療乙肝藥物,由早年干擾素和利巴韋林,到現時口服抗病毒藥,無論在療效以至副作用都大有進步。若病人依從醫生指引服藥,定時覆診,可有效控制病情,預防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肝癌。
個別藥物或影響腎功能
在為病人制訂治療方案時,醫生會特別留意其他慢性疾病,因個別藥物可能影響腎功能及增加骨質流失,因此腎功能較差的病人在藥物選擇上要格外小心,以免加重腎臟負擔。若病人患有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和高血糖,就要特別注意,因這些長期病患本來亦會損害腎功能。以高血壓為例,若乙肝患者同時患有高血壓,乙肝病毒會影響免疫系統,產生抗體攻擊腎小球細胞,導致腎小球炎。腎小球腎炎也可能導致高血壓,因為腎小球腎炎會損害腎功能,並影響腎臟處理鈉質(鹽分)。
定期檢查 依指示服藥
醫生要按病人情况和病情演變,處方合適的抗病毒藥物。因此病人(尤其是年紀大,患有三高人士)必須要定期檢查跟進病情,遵照醫生指示服藥。
資料:
明報
WHO警示全球麻疹病例暴增80%!免疫負債問題顯現?
不少國家歷經新冠肺炎浪潮後,逐漸恢復正常化的生活,但看在專家眼中未來要更注意「免疫負債」的問題。世界衛生組織警示,因為疫情大流行導致醫療資源轉移、減少常規疫苗注射,發現光是麻疹傳播風險大幅增加,與 2021 年相比 2022 年麻疹病例已經增加近 80%。
WHO:傳染疾病「完美風暴」即將到來
因應疫情高強度的防疫好習慣,讓台灣這兩年流感、腸病毒等常規流行疾病大幅下降,但不代表這些傳染疾病都消失了,像是麻疹傳播已經開始在其他國家顯現。
世界衛生組織表示:「疫情大流行下,讓疫苗接種不平等加劇、疏忽常規疫苗接種,導致太多兒童無法預防麻疹和其他疫苗可預防傳染興疾病。加上隨著各國放鬆 Covid -19 防疫措施,極有可能讓麻疹大規模爆發。」
光是 2022 年 1 月至 2 月期間,全球報告了近 17,338 例麻疹病例,相較去年同期僅有 9665 例。世界衛生組織認為:「由於麻疹具有很強的傳染性,當疫苗接種水平下降時,病例往往會迅速出現。麻疹爆發也可能警示著,其他傳播速度沒那麼快的傳染性疾病也可能爆發。」
錯失常規疫苗讓兒童感染風險大增
尤其許多民眾感受到 COVID-19 疫情趨緩,可以重返更多的社交活動,但兒童沒有接受常規疫苗接種情況下,讓麻疹等傳染疾病製造完美傳播的條件。美國 CDC 免疫部副主任 Shannon Stokley 博士說:「擔憂錯過常規疫苗接種會使兒童容易感染麻疹、百日咳等可預防的疾病,這些疾病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可能非常嚴重,尤其是對嬰兒和幼兒極大傷害。」
即使全球疫情趨緩不代表可以鬆懈,免疫負債的問題將是下個難題,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提醒:「免疫負債問題是一定會來,只要疫情一過成年人不戴口罩,防疫作為開始鬆懈,依照常理免疫負債一定會出現。」
馬偕兒童醫院醫務部主任邱南昌也認同:「免疫負債的問題,每 3-5 年就會有一波,比較擔憂腸病毒、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等感染早產兒或是有先天性疾病的孩子,常規疫苗家長一定不要忘了打!」
資料:
Heho健康
全球麻疹病例激增8成 UN:恐為其他疾病爆發前兆
聯合國今天表示,今年全球麻疹病例數已激增近80%,警告這可能是其他疾病也即將爆發的前兆。法新社報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在聲明中表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大流行阻礙了其他疾病的疫苗接種,威脅到數百萬名兒童的生命安全。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疾病,傳染性極強,主要攻擊兒童,最嚴重的併發症包括失明、腦水腫、腹瀉和嚴重的呼吸道感染。根據UNICEF與世衛的新數據,今年1月和2月,世界各地通報1萬7300例麻疹病例,去年同期則為9600例左右。
數據顯示,在截至今年4月的過去12個月,一共爆發 21次大規模、具破壞性的麻疹疫情,大多發生在非洲和東地中海地區。
UNICEF免疫部門官員葛瑞格里(Christopher Gregory)告訴法新社,由於麻疹是「最具傳染性的疫苗可預防疾病」,因此通常被用來當作警訊,「麻疹是我們所謂的『示蹤劑』(tracer),顯示出疫苗接種系統的弱點在哪裡」。他表示,在西非通報病例數增加後,黃熱病是接下來可能爆發的疾病。
數據顯示,索馬利亞過去12個月的麻疹病例數最多,累計超過9000例,其次是葉門、阿富汗、奈及利亞和衣索比亞,這些國家內部都爆發衝突。烏克蘭2017至2019年間記錄到歐洲最高的麻疹發病率後,目前的戰爭可能會使烏克蘭的麻疹疫情捲土重來。
隨著COVID-19疫情蔓延,2020年有超過2300萬兒童錯失常規疫苗接種,創下10多年最大數字。UNICEF與世衛表示,疫情爆發之初,在43國的57個疫苗接種行動遭到擱置,時至今日仍未完成,衝擊約2.03億人,其中大多數是兒童。此外,COVID-19持續對醫療機構造成壓力,讓投入致命疾病疫苗接種工作的人力和注意力必須有所移轉。
葛瑞格里說,兒童疫苗接種優先等級,起碼應和完成COVID-19疫苗接種平起平坐。
資料:
東森新聞
百日咳疫苗只有十年效力 家有老人、新生兒更要留意定期補打
百日咳是一種細菌性的疾病,因為感染範圍在氣管、肺部,造成這些組織的傷害,患者會不停咳嗽,透過飛沫再傳染給周遭的人。根據統計,1個人感染百日咳,就能成功傳染給14-17個人,超強的傳染力是新冠病毒的6倍,流感的15倍。
「百日咳是一種很常見、而且有一定嚴重程度的疾病。」感染科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提醒,老人和小孩是感染百日咳最危險的族群,未施打疫苗的新生兒感染後死亡率更高達10%以上,「我們最怕一歲以下的小孩感染百日咳,因為會引起肺炎、呼吸中止、缺氧、癲癇,甚至導致死亡。另一種會比較嚴重的是六七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可能造成肺炎需要住院。」
如果是青少年或成人感染百日咳,每個人症狀嚴重程度不同,大部分人屬於中等的嚴重程度,最明顯的症狀就是咳不停,雖然沒有生命之憂,但可能會連續咳上兩三個月,夜裡睡不好,白天上班、上課也沒精神,咳嗽聲還會吵到旁人,依舊會帶來不小的困擾。國外曾經做過統計,小學階段學童感染百日咳後,平均要請假在家休息一周以上,有些甚至是被老師「勒令休息」,因為咳嗽聲會影響課堂進行。更嚴重的情況,黃立民說,還有的患者會咳到眼睛出血、椎間盤突出、更年期後婦女施進加劇,雖然是少數較嚴重的案例,但誰都沒辦法確保自己不是那少數的「幸運兒」。
整間辦公室都咳不停?小心百日咳就在你身邊
雖然百日咳對大部分成年人而言風險不高,但也正因為如此,許多民眾、甚至醫師都容易失去警覺,沒有作進一步採檢。根據全球統計,百日咳沒被通報出來的病患「黑數」高達100倍,也就是只要有100個百日咳通報案例,實際至少有10,000個。
因為成人感染百日咳不太會發燒,只有咳嗽症狀,依舊可以照常工作生活、四處走動,也就讓百日咳桿菌有持續「擴張領域」的機會。就算患者因為咳嗽到診所就醫,也經常會被當作氣管不好、氣管發炎、氣管過敏處理,病人回去吃止咳藥後沒有改善,又去看其他醫生。「所以很多百日咳的病人就在醫生間跑來跑去,然後等到一兩個月時間到慢慢就好了,一直沒有被診斷出來。」不自知的患者,加上百日咳的高傳染力,才造成百日咳桿菌持續在社區裡橫行。
百日咳疫苗只有十年效力 家有老人、新生兒更要留意定期補打
黃立民說明,目前使用的是第二代百日咳疫苗,保護力佳,施打後超過90%的人都能成功產生抗體,也沒有嚴重副作用,但缺點是持續時間不長,保護力在打完3年左右效果就開始下降,「10年後基本上就沒效了。」黃立民說。目前臺灣的疫苗政策是新生兒從出生後到小學前要施打5劑,目的是讓學齡前的「脆弱期」儘量不要感染,「入學之前打完,到小四的時候免疫力又慢慢不見了,所以很多在小學中高年級又開始出現感染百日咳。」近年也開始建議孕婦在懷孕中期就施打百日咳疫苗,經過胎盤把抗體傳給胎兒,讓新生兒在初生的期間也得到保護。
資料:
康健
產婦接種疫苗,母胎等同受保護!
孕期接種相關疫苗,可降低孕媽咪罹患傳染性疾病的風險,也能將抗體傳給胎兒,提供保護力,並延續到出生後。然而,許多孕媽咪擔心注射疫苗,是否對自身及胎兒造成不良的影響,若能了解施打的原因及適合接種的時期,可有助於減少內心的不安,而提高接種願意。
任一孕期皆可打.8~40週
流感疫苗
孕媽咪及產後6個月內的新手媽媽,為我國公費補助的流感疫苗接種對象。每年的10月至隔年的3月,是流感高峰期,因懷孕期間會產生荷爾蒙的變化、營養素的改變及產前壓力等,身體的抵抗力會相對脆弱,所以施打流感疫苗,能避免成為死亡的高風險群、出現嚴重的併發症、減少胎兒流產、早產的機率。
新冠肺炎疫苗
張伊醫師說明,依目前全球施打疫苗的趨勢,已建議孕婦可以在懷孕任何週數注射新冠疫苗,能降低孕婦感染新冠肺炎進而引發重症及死亡的機率,不用擔心會增加胎兒先天畸形、流產、早產的風險。不過,建議孕婦以mRNA類型疫苗為主,如:BNT、莫德納,能減少血栓風險的併發症。
懷孕後期.29~40週
白喉百日咳疫苗
百日咳會藉由飛沫傳染,是高度傳染性的急性細菌性疾病,症狀為嚴重的咳嗽,連帶造成呼吸困難、睡眠問題等。施打目的為預防嬰幼兒百日咳,因此,建議孕媽咪於懷孕後期接種,於28週過後施打,孕婦狀況相對穩定,在36週前接種完,還能由胎盤傳輸抗體給胎兒。另外,新生兒滿2個月後,應接種五合一疫苗,以獲得完整的保護。
產後是接種HPV疫苗好時機
現今,子宮頸癌能透夠過定期抹片檢查篩檢,好發機率逐漸下降,張伊醫師表示,接種HPV(人類乳突病毒)疫苗,能預防子宮頸癌,男性接種可預防菜花、陰莖癌等。因HPV為活性病毒疫苗,不能在孕期間接種,因此,產後為最佳施打時機,建議產後6個月內完成三劑注射。
資料:
《媽媽寶寶》
三萬名醫護人員研究,打流感疫苗降COVID-19重症率
當醫學專家呼籲,各年齡層應將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苗「打好打滿」,有助減少重症與死亡率,除此之外,是否有其他方法能降低新冠病毒威脅?
國際權威期刊《Nature》報導指出,一項針對三萬多名醫護人員的研究發現,接種流感疫苗的人在數個月時間內,發生COVID-19感染重症的可能性降低約90%,該研究之結論與疫苗問世前的文獻呈現一致性,表示各種疫苗在增強免疫系統上,有協助身體對抗COVID-19病毒的作用。該研究目前公佈在medRxiv預印本中。
早在COVID-19疫苗問世之前,就有施打流感疫苗能提供保護力的相關研究。不過當時被認為這些族群本身健康意識就高,未必真是流感疫苗帶來的保護效果。為進一步研究兩者之間的相關性,康乃爾大學傳染病學教授Laith Jamal Abu-Raddad分析美國3萬774名醫護人員的健康記錄,該群體的行為差異性較小,可看出是否具有顯著差異。
結果顯示,與未接種過流感疫苗的醫護人員相比,有接種過季節性流感疫苗的人,陽性率降低了30%。罹患COVID-19重症的機率則降低了89%。雖然重症個案數相對少,但該項研究被認為證據力相較其他過去的研究更充份,足以反應流感疫苗對減少COVID-19感染率與降低重症率的真實效益。
流感疫苗抗COVID-19只有六個月?這些人最好流感疫苗打滿
不過,流感疫苗施打後的「好處」能維持多久並沒有清楚答案。Laith Jamal Abu-Raddad指出,感染COVID-19的醫護人員,平均是在打過流感疫苗之後的六個月左右發生感染。因此,研究宣稱流感疫苗帶來的保護力並不持久。
荷蘭奈梅亨大學醫學中心的傳染病專家Mihai Netea指出,目前尚不清楚施打流感疫苗對COVID-19的保護力機制為何,不過,疫苗的確能訓練免疫系統識別特定的病源體,也增強了身體的廣泛抗病毒能力。接下來研究團隊將進行麻疹疫苗是否也與流感疫苗一樣,能協助對抗COVID-19病毒的研究。
Netea表示,如果研究發現流感和其他疾病疫苗,可以提供身體對抗COVID-19病毒的益處,即使維持的時間並不長久,仍可能作為阻絕大流行、減少損害的一種武器。
據美國CDC資料指出,COVID-19是新興的呼吸道疾病,在大流行期間應盡可能降低高風險族群發生呼吸道疾病的重症與死亡率,因此,建議醫護工作人員、COVID-19高危險群(65歲,患有慢性病、潛在疾病)以及流感高風險族群(六個月以上五歲以下的兒童、患有神經系統疾病的兒童、孕婦、患有各種基礎疾病)都應該接種流感疫苗。
美國CDC也提醒,施打流感疫苗並不會引起COVID-19常見的呼吸道症狀,如咳嗽、呼吸急促等,如果施打流感疫苗後出現COVID-19症狀,或是72小時內高燒不退,或出現呼吸困難、胸痛、意識混亂、昏迷、皮膚、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等,應盡速就醫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資料:
The News Lens
Flu vaccine could cut COVID risk
新冠後遺 |港大全球首發可致嚴重骨質流失 康復後續增骨折風險
長新冠後遺症引發的長期健康問題惹關注,有康復者持續出現骨痛或腳痛不適,香港大學醫學院一項研究成功解破痛症之謎,全球首次發現感染新冠病毒可致嚴重骨質流失,增加康復者患上骨質疏鬆或骨折風險。研究團體在感染新冠病毒的敘利亞倉鼠發現,可導致長骨及椎骨等部位內的小梁骨結構,出現20%至50%的嚴重骨質流失,更在染疫第60日已完全康復情況下流失仍持續。相關研究結果已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發表。
由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楊偉國教授和陳福和醫生共同領導的研究團隊,為了解新冠病毒對骨組織代謝的影響,研究團隊在敘利亞倉鼠模型鼻內注入新冠病毒,並收集牠們受感染後的骨組織樣本。通過三維微米級計算機斷層成像技術,團隊發現感染新冠病毒會引起長骨及椎骨等部位內的小梁骨結構,出現20%至50%不等的嚴重骨質流失。
研究發現急性感染所引起的骨質流失,更會持續較長時間。研究進一步發現骨質流失與因感染新冠病毒誘導的細胞因子失調有密切關係。這種病理上的骨質缺乏與破骨細胞(一種負責骨組織吸收的細胞)的炎性息息相關;由感染新冠病毒引起的細胞因子失調不單影響破骨細胞分化,更在骨骼組織中引起促炎症反應,增強其促進破骨細胞生長的影響。
以接近人類感染狀況敘利亞倉鼠作模型 港大:需持續跟進
是項研究是全球首次利用接近人類感染新冠病毒狀況的敘利亞倉鼠模型,研究新冠病毒對骨組織代謝的影響。研究結果證明,新冠病毒引發的病理性骨質流失可能是一種被忽視的併發症,未來需要持續跟進。
新冠病毒對手及腳長骨影響較大
負責有關研究的楊偉國教授表示,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對手及腳的長骨影響較大,可引發較高比率的骨質流失,對腰骨等椎骨的影響則較細。研究又顯示在感染初期的炎症期流失較嚴重,但到染疫第60日倉鼠已完全康復,骨質流失仍未停止。
楊偉國稱,曾有40、50歲的康復者在覆診時稱,大腿位置的骨骼持續痛楚,相信或與嚴重骨質流失有關,故呼籲有相關症狀的康復者要注意。已有骨質疏鬆問題的長者在康復後,或會出現「疊加」情況,加劇原本的骨質流失問題,骨折風險亦會相對提升。未來會研究可否透過藥物,阻止染疫後的骨質流失。
資料:
香港01
30歲後易變玻璃人 4類超級水果 預防骨質疏鬆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骨質流失狀況就越嚴重,而中高齡患者容易患骨質疏鬆症,但並不容易發現,因為患者僅出現身高變矮、駝背等外觀變化,直到摔倒或用力過猛導致身體骨折,才會意識到不對勁,營養師朱瑞君對此分享水果4大營養素,表示想要預防骨質疏鬆,除了喝牛奶或保健食品外,吃水果也能強化骨骼。
根據衛福部統計,人體在約20歲至30歲階段時,骨骼的骨量會達到最高峰,之後骨量逐漸減少,而且女性在停經後,荷爾蒙減少會導致骨量流失速度加快,假若骨質流失過多,會使骨骼呈現中空、疏鬆現象,變得又脆又弱,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症狀不明顯難以察覺,但跌倒或搬重物用力過猛時,容易造成骨折,引發疼痛、難以行動等後遺症,還可能因此殘疾,影響健康生活品質,嚴重甚至導致死亡。
對此,營養師朱瑞君在臉書粉專提到,有些人想靠喝牛乳補充鈣質,但卻患有乳糖不耐症,讓人相當困擾,除了喝牛奶外,其實吃水果也有強化骨骼的效果,因為水果富含4大營養素,分別是檸檬酸、維生素C、類胡蘿蔔素及鉀,能夠預防骨質疏鬆,例如檸檬、柳橙、橘子富含檸檬酸,而鈣質在酸性環境下吸收率較高,因此可攝取含檸檬酸的水果。
再者,維生素C能夠提高鈣質的吸收率,還可促進膠原蛋白生成,有助於強化骨骼,可選擇柑橘類、鳳梨、奇異果;而類胡蘿蔔素能抑制成熟破骨細胞的生存和骨吸收功能,並促進骨質合成,例如木瓜、芒果、番茄;鉀則是有助於維持骨骼礦物質密度,降低骨質疏鬆危機,例如香蕉、鳳梨、榴槤。
資料:
中時新聞網
接種HPV疫苗「要睇父親意願」 巴裔女童接種率遠低其他族裔
衞生署轄下「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由2019/20學年起為小五及小六女童免費接種人類乳頭瘤病毒(HPV)疫苗,減低罹患子宮頸癌的機會,中大護理學院去年就接種疫苗普遍率訪問華裔、印巴裔及尼泊爾裔等家庭,結果發現巴基斯坦裔家庭因父系社會主導、宗教因素,個人認知不足等原因,受訪巴裔女童的接種率不足10%,遠低於其他族裔20至30%的接種率,團隊建議增加少數族裔的資訊發佈與接收渠道、以及接種前半年舉行講座,減低少數族裔對注射HPV疫苗的抗拒度。
巴裔女童HPV疫苗接種率遠低於印度、尼泊爾家庭
中大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去年5月至9月期間,進行一項研究關於南亞族裔家庭對女兒接種HPV疫苗決定的影響,透過新家園協會、小童群益會賽馬會南葵涌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香港尼泊爾人聯會、醫護行者等非政府機構招募,成功訪問73名原籍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並至少育有一名9至17歲未成年女兒的家庭,並與12名條件相約的華裔家庭作比較,以了解南亞裔母親對女兒接種疫苗面對的挑戰。
研究發現,若細分73名南亞裔家庭的原國籍,再與華裔家庭比較HPV疫苗接種率,結果發現受訪巴基斯坦裔女童接種率低於10%,印度裔、尼泊爾裔女童接種率介乎20至30%,與華裔女童的接種率25%相若。
中大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博士生兼項目研究員李佩琪分析,與巴裔婦女進行深入訪談後,發現她們較其他少數族裔更為重視丈夫的意願,若丈夫不同意,會令她們難以為女兒接種HPV疫苗下決定,其次亦有宗教認知誤區如穆斯林要求女性婚前不可發生性行為,女信眾誤以為既然沒有性行為,罹患子宮頸癌的可能性相對偏低,便不需要早於小學時便安排女兒接種疫苗。
倡增撥資源培訓醫療傳譯員協助溝通
研究又發現,少數族裔對人類乳頭瘤病毒或HPV疫苗缺乏認知,例如受制於語言障礙,不知道從那裏接收相關疫苗資訊,甚至預約接種時,難以與說中文的醫護人員溝通,最終放棄機會;有部分少數族裔婦女對疫苗存在誤解,例如疫苗會否引起不育,經期紊亂等副作用,加上私人注射疫苗費用高達4,000至6,000元,令她們對接種卻步。
團隊建議,政府應加強宣傳子宮頸健康及HPV疫苗接種的安全性,例如提供南亞語言版本,並透過少數族裔經常接觸的社交平台如facebook、YouTube等發放,政府亦應增撥資源加強傳譯服務,例如培訓額外的醫療傳譯員,協助南亞裔人士與醫療人員有效溝通,並鼓勵醫護人員善用健康諮詢及問診時間,向家中育有9至17歲女兒的南亞家庭提供接種HPV疫苗的建議。
資料:
HK01
https://www.hk01.com/sns/article/796744
先花6000元打HPV疫苗 男友酸:那個根本騙錢
HPV疫苗除了能預防子宮頸癌,還能預防菜花、梅毒等性病。近日有網友表示,她跟男友交往1年多,第一次要獻給男友,而她去打了HPV疫苗9價花了6000元。男友卻說,「那個根本就是騙錢的。」
原PO近日在《Dcard》發文說,「我跟男友目前交往1年多左右,然後我第一次給男友。」她知道男友有跟2個前女友發生性行為,而且還是無套,「我就很害怕得到什麼菜花啊、愛滋阿之類的(他前女友同時劈腿2、3個人)。」
原PO表示,她最近去做了抹片檢查,順便打了HPV疫苗9價花了6000元。原PO跟男友說,雖然疫苗有點小貴,但是如果能保護彼此就值得。沒想到男友回,「我覺得那隻針不值得6000,你看全台灣那麼多人哪有那麼多人得到,你看父母那代也沒甚麼人得到過啊,那個根本就是騙錢的。」
原PO指出,「你怎麼會這樣說話,為什麼你不是先為我著想,而是譴責我的行為,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連打新冠疫苗都會哭,還是逼自己忍著痛打這隻爆幹痛的針。」她跟男友說打HPV疫苗的好處有哪些,以及為什麼她要去打,最後男友也跟她道歉,「只是就在剛剛我第一次對男友感到很失望,甚至是到分手的地步了,但下意識又覺得我是不是對他太嚴苛。」
此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回應「你認為值得的事,他有什麼立場好覺得HPV貴,還是他擔心妳會跟他索取一半或什麼之類的費用」、「HPV就是防HPV防不了HIV阿姐」、「怕得愛滋就乖乖戴套吧」、「你知道HPV總共要打三劑嗎」、「男生也要打HPV疫苗不要覺得只是女生的事而已」。
資料:
https://www.ctwant.com/article/198441?utm_source=yahoo&utm_medium=rss&utm_campaign=198441
生蛇或持續痛楚逾年 社企倡議政府資助中年人接種蛇針
相信患過帶狀疱疹(生蛇)都知道,生蛇不單是皮膚上長出水疱,這個水痘病毒會因身體免疫力減弱而重新活躍引發急性神經炎症,帶來像電擊、火燒、刺痛或跳動的痛楚,更重要是在病發後4個月或紅疹消退後3個月,有些病人會持續疼痛數個月甚至數年。近年有預防生蛇疫苗,新一代疫苗保護率更逾90%,對於50歲以上的生蛇高危群組是個佳音,但無奈疫苗價格高昂,基層市民未必負擔得起。最近社企團體銀騎士倡議政府將「蛇針」納入疫苗接種計劃,免費為 50 歲或以上人士接種疫苗。
幾乎人人有可能生蛇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朱偉星指出,預防水痘疫苗香港在2014年才全面推行,換言之香港幾乎每個成年人都有可能生蛇,「病人年幼時感染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潛伏在體內。直至年長時,身體免疫力下降,病毒再次活躍,引發帶狀疱疹,年紀愈大發病率愈高;有些成年人會說自己沒有生過水痘,認為自己生蛇風險低,但出水痘有可能沒有病徵,病毒已存在身體內,所以同樣有生蛇的風險。值得一提有調查指出,曾患Covid-19的人士,生蛇風險會高15%,所以50歲以上人士廣泛性接種疫苗是十分重要的。」
基層醫療重要一環
立法會議員陳凱欣亦支持將「蛇針」納入疫苗接種計劃,陳分析指,「疫苗預防是基層醫療重要的一環,中年基層人士往往是家庭經濟支柱,萬一生蛇發病就完全不能工作一星期或以上,甚至有後遺症。但『蛇針』價格較貴,普羅大眾未必能負擔。」
期望長遠納入疫苗接種計劃
銀騎士聯合創辦人林淑華女士倡議政府可循序漸進,先可就提供帶狀疱疹疫苗資助進行效益評估和可行性研究,包括受惠的組群和資助模式等,並檢視現有疫苗接種計劃;及後考慮以公私營合作模式推行先導計劃,可先為50至64歲人士提供資助或免費帶狀疱疹疫苗。長期策略是將計劃恆常化,納入疫苗接種計劃,免費為50歲或以上人士接種疫苗。
資料來源:am730
醫學會推公眾教育計劃 消除外界對疫苗誤解
香港醫學會推出「成人免疫接種」公眾教育計劃,期望透過提供更多資訊,消除外界對疫苗的誤解。
醫學會表示,計劃提供部份相關疾病資料,呼籲巿民接種疫苗,除新冠疫苗外,亦包括季節性流感、肺炎球菌、百日咳及俗稱「生蛇」的帶狀疱疹的疫苗。
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聯席主席曾祈殷表示,50歲以上人士免疫系統開始衰退,接種疫苗能加強保障。
相關計劃設有專題網頁,解釋有關疫苗知識,亦會於8月至10月期間,每月舉行一場網上公眾講座。
資料:RTHK
新冠肺炎疫情連環爆,肺炎鏈球菌趁亂攪局?!
短短三個多月,台灣本土新冠肺炎死亡案例破七千例,近九成是60歲以上的年長者,絕大多數是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癌症、慢性肺病、慢性肝病的慢性病病友。除了目前正在台灣流行的BA.2病毒株,BA.5病毒株也已在社區現蹤。日前(5月5日),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佈,一名確診新冠肺炎疫苗的年長女性,在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同時,併發肺炎鏈球菌肺炎,引起呼吸衰竭、敗血性休克,不幸離世。
不管有沒有新冠肺炎疫情,肺炎鏈球菌肺炎都是常見社區性肺炎
根據一項薈萃分析顯示:新冠肺炎合併細菌感染的機會高達二成,其中又以肺炎克雷伯氏菌、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最為常見。輔大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劉偉倫醫師說,「就算在沒有新冠肺炎的年代,肺炎鏈球菌肺炎也是重症加護病房,一個蠻常見的狠角色,是台灣最常見的社區性肺炎。其實任何病毒感染都一樣。不管是流感病毒或者是新冠肺炎病毒,都會造成呼吸道的表皮細胞受傷,就好像我們呼吸道的城牆被病毒打破,接下來的細菌就很容易穿過去。病毒感染之後,再接續的細菌感染,往往才是真正致命的原因。」
劉偉倫主任表示,病人不一定會在第一波病毒感染時發生器官損傷,但第一波的病毒感染,已經讓呼吸道的上皮細胞受損、免疫力下降,後續的細菌感染攻勢,就會特別的凌厲。而肺炎鏈球菌平常就會潛藏在我們鼻咽腔裡面,一旦上皮細胞破損、抵抗力變差就趁機侵入。
新冠肺炎病毒的可怕之處,在於對於呼吸道的傷害特別的嚴重,別的病毒可能只是在吸呼道裡的防護牆上,打一、二個洞,新冠病毒偏偏會把整個城牆給打穿,後續的細菌性感染,就會特別猛烈。就算Omicron的毒性沒有像之前的Delta那麼的恐怖,還是比一般流感病毒感染力強,不能輕忽。
嚴重肺炎的事前預防比病危積極搶救,更能防範未然
劉偉倫主任說,「可以治療肺炎鏈球菌肺炎的抗生素有好幾種,但我們在加護病房看到長輩感染肺炎鏈球菌肺炎,往往會形成一大片的大葉性肺炎,有時候連抗生素,都還來不及發生作用,就已經呼吸衰竭、快速進展到敗血性休克,然後多重器官衰竭而離世。所以,我們應該要先預防,而不是得了病,再積極搶救。像有一些病人在康復出院後,一個月內會再入院的原因,細菌性肺炎如:肺炎鏈球菌的感染,也很常見。這是在第一波感染新冠肺炎以後,免疫力下降,身體的重要器官又接連受損;等於是第一個敵人打完,還沒有機會完全恢復,又來第二個更凶狠的惡棍。」
如果我們先打了新冠肺炎疫苗,那病毒入侵的強度,就會下降;如果也同時打了肺炎鏈球菌疫苗,那合併肺炎鏈球菌感染的機會,也會相對減少。
目前台灣提供2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分別是13價結合型疫苗、23價多醣體疫苗,而政府主要針對71歲以上年長者公費提供23價多醣體肺炎鏈球菌疫苗。劉偉倫主任提醒,65歲以上族群,本身有慢性肺病、慢性肝病、慢性腎臟病、糖尿病、心衰竭、或正在接受免疫治療、化療的這些病友,都是感染肺炎的高風險族群,如果還不符合公費接種資格,也可以考慮自費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
先13價後23價,對減少併發肺炎鏈球菌,更具保護力
劉偉倫主任更指出,依據國際文獻顯示,可先打有免疫記憶力的13價結合型疫苗,有助降低鼻咽帶菌的情況,就算日後不幸得任何一種肺炎,也能減少後續併發肺炎鏈球菌感染的風險可。未來若符合公費23價疫苗接種資格,在接種13價後隔一年,也可再施打2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讓自我保護力更加完整。
劉偉倫主任門診曾收治一名年紀50出頭,罹患慢性B肝、中度肝硬化的中年男性,某次出現類流感的症狀,仍不以為意,等到喘起來到急診,胸部X光看到右上肺葉有大葉性肺炎,一下子就進展到敗血性休克,甚至差點送命。經過多重治療後,患者更花了很長時間復健,才成功脫離呼吸器,他出院後回來的第一件事就是馬上打肺炎鏈球菌疫苗,避免下次再次得到這種常見的社區型肺炎。
在新冠肺炎疫情屢創新高的時刻,劉偉倫主任強烈建議,「第一,先做好防護,減少病原菌侵入。除了戴口罩、勤洗手外,宜減少非必要的社交,少去人多擁擠的場所。第二,自我的免疫力要加強,能打新冠疫苗的人,建議都要打。除了新冠肺炎疫苗外,肺炎鏈球菌疫苗,甚至,流感疫苗也建議都要在回診時一併施打。因為有不小比例的病友,得了新冠肺炎是輕症,反而是後續的細菌肺炎或其他病毒性肺炎,造成生命危險,那就有點可惜。」
資料: UDN
醫管局新增慢阻肺病遙距診療服務 疫情下網上會診免病人舟車勞頓
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病)為香港十大疾病殺手之一,醫院管理局設有「慢性阻塞性肺病中央委員會」,聯合跨專業團隊醫護人員,制定綜合護理模式,以一條龍方式提供專科門診服務,減輕病人因慢阻肺病所帶來的不適和困難。新冠疫情下,更新設視像會診,為病人提供遙距醫療,有效減低病人院次數,善用醫療資源。
醫院管理局慢性阻塞性肺病中央委員會主席黃慕蓮指出,慢性阻塞性肺病中央委員會於2015年成立,透過包括醫生、護士等跨專業醫護團隊合作,提供一條龍服務包括評估症狀丶加強病人自我護理丶出院後支援等,減輕病人因慢阻肺病所帶來的不適和困難。成立委員會後五年間,入院病人數目持續下降,由2015年時,5萬人內有一萬人要入院,五年後減至6600人。經評估,約77%病人病情受控。
九龍中醫院聯網顧問護師(呼吸科)列碧琪表示,今年6月試行遙距醫療服務,利用「HA Go」流動應用程式進行視像會診服務,病人足不出戶便可接受服務,減輕醫院擠迫和增加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距離,有效防疫。
「有病人住得遠,拎住成桶氧氣,的士都未必搭到。遙距會診免卻咗呢種奔波,病人亦無需輪候同等待覆診。未有呢個服務之前,病人有一啲病徵,都唔識分係唔係需要睇醫生,就去哂急症室。」列碧琪指,護士會幫助缺乏電腦知識的長者下載應用程式和登入等,讓他們亦能使用服務。
資料:
香港01
本地麻疹再現 36歲男子報稱曾接種疫苗 不遵從醫生勸告自行出院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表示,一名36歲男子對麻疹病毒免疫球蛋白M抗體呈陽性反應。他報稱曾接種麻疹疫苗,情況穩定,於7月2日不遵從醫生勸告自行出院。衞生署發言人說,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傳染性極高,病人從出疹前4日至出疹後4日內可把病傳染給別人。現時衞生防護中心已進行接觸者追蹤,調查仍然繼續。
6.22開始出疹 情況穩定
個案涉及一名36歲男子,過往健康良好。他於6月14日開始發燒、頭痛及疲倦,並於22日開始出疹。病人的血液樣本經檢測後對麻疹病毒免疫球蛋白M抗體呈陽性反應。
6.30入住廣華醫院 7.2自行出院
他分別於6月27日及29日到明愛醫院及廣華醫院的急症室求醫,於6月30日入住廣華醫院接受治療。病人情況穩定,於7月2日不遵從醫生勸告自行出院。
他報稱曾接種麻疹疫苗,於潛伏期及病毒傳染期內均沒有外遊。根據病人提供的資料,他於潛伏期內沒有接觸麻疹病人。
衞生署:麻疹可透過飛沫傳播
衞生署發言人說,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傳染性極高,可透過空氣中的飛沫或直接接觸病人的鼻喉分泌物而傳播,透過被鼻喉分泌物弄污的物件傳播的機會則較低。病人從出疹前四日至出疹後四日內可把病傳染給別人。
出現病徵應戴上口罩
發言人提醒,麻疹的潛伏期(即由感染後到發病的時間)為7至21日。病徵包括發燒、皮膚出現紅疹、咳嗽、流鼻水和眼紅等。當出現相關病徵,應戴上外科口罩,停止上班或上學,避免前往人多擠逼的地方和避免與未有免疫力人士接觸。懷疑受感染的人士應盡早向醫生求診及告知醫護人員有麻疹接觸史。
發言人強調,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的最有效方法。任何未完成接種兩劑含麻疹的疫苗、疫苗接種紀錄不明或對麻疹免疫力有疑問的人士,應該就接種疫苗事宜諮詢醫生意見。
資料:
hk01
腮腺炎讓臉頰腫起來!腮腺炎症狀、併發症,最關鍵一招預防
大家應該都聽過「腮腺炎」這個病名。臉頰會像豬頭的雙頰一樣鼓起來,所以俗稱為「豬頭皮」。 為什麼罹患「腮腺炎」會臉頰腫脹呢?
它的正式名稱為「流行性腮腺炎」。正如其名是因為「腮腺」發炎所以起的感染症狀。 腮腺是唾液腺之一。唾液腺是分泌唾液器官的總稱,除了腮腺之外,還包括下頷下腺、舌下腺。 唾液腺每天會製造一∼二公升的唾液,通過導管(唾液的通道)分泌到口中。其中七十%來自下頷下腺,二十五%來自腮腺。
腮腺位於耳朵前方,臉部的正側邊,所以腮腺一旦腫脹,就會變成「豬頭」的模樣。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症狀和感冒很類似,但是恐怖的卻是不會僅止於此。病毒進入血液後會跑遍全身,讓各個器官產生各種發炎症狀。
資料:
EDH
只有嬰兒害怕百日咳?研究顯示:青少年為第二高風險族群 快追加疫苗!
新冠疫情從社區蔓延校園,班級學童天天直接面對風險,在「停課、復學」無奈循環之中,終於迎接暑假。然而醫師還不敢鬆懈,因為社區環境還存在其它高傳染力病菌,像是長久潛伏社區的百日咳,不只威脅新生嬰幼兒健康,更悄悄伸入青少年族群,傳播鏈恐怕在家庭與校園間擴散。
百日咳高度潛伏社區 青少年風險僅次嬰幼兒
「百日咳的實際發病率可能遠高於確診案例」專長疫苗、兒童感染症的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邱政洵表示,幼童入學前會陸續接種4劑五合一公費疫苗、1劑四合一疫苗,「但畢竟疫苗不是終生保護」,抗體保護力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遞減,導致青少年、甚至成年人一旦接觸百日咳桿菌,仍有很高機率染病。
的確,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傳染病統計,2010-2020年台灣百日咳確診案例中,11歲至19歲青少年有75例、占15%,僅次於高風險族群10歲以下嬰幼童的321例、64%。台灣2002-2003年臨床研究更指出,咳嗽超過一週的病患,百日咳發生率高達7.2%至21%。
對此,邱政洵醫師表示,青少年確診百日咳,常以慢性咳嗽表現症狀,很容易與感冒混淆,導致診斷確診困難,只能確定的是,高度傳染性的百日咳桿菌確實存在社區,且R0值接近10-12,「代表在沒防護的情況下,1人確診可能傳染12人。」傳染力不輸新冠肺炎。
學童染病百日咳 中斷學習、家庭暴露風險
臨床指出,百日咳桿菌主要經由飛沫傳染,全年均可能發生病例,且只要高風險族群接觸致病飛沫,一般而言,百日咳桿菌潛伏期為9至10天後,幾乎難逃確診發病,還沒辦法避免二次感染風險。
百日咳會破壞纖毛運動,衍生呼吸道分泌物阻塞風險,對於慢性阻塞性肺炎、氣喘等患者而言,呼吸道症狀更容易加劇咳嗽反應,劇烈到可能出現癲癇、抽筋,甚至常會併發鼻竇炎、肺炎、中耳炎。
雖然與嬰幼兒染病致命風險相比,青少年慢性咳嗽症狀較為和緩,但美、加研究指出,學童感染百日咳,38%的患者平均咳嗽天數長達106天,意味著染病後三個月內都擺脫不了久咳不適,且有83%學童因染病而被迫停學5.5天,惱人症狀間接影響學童作息、干擾學習。
青少年需定期接種疫苗
延續疫苗保護力 兒科醫籲:11歲自費追加接種1劑Tdap
世界衛生組織(WHO)就曾估計,全球約有68萬7千人受惠百日咳疫苗而免於死亡。按照台灣現行疫苗接種做法,新生兒在出生18個月內陸續接種4劑五合一公費疫苗,入學前再追加1劑四合一疫苗,預防百日咳發生。
但疫苗保護力畢竟不是永久,因此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建議,青少年自費接種1 劑減量破傷風白喉百日咳混合疫苗;2021年兒童手冊、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正式建議,11歲-18歲兒童再追加接種1劑Tdap,最佳年齡為11歲-12歲,可維持疫苗保護力。
資料:
EDH
百日咳|高傳染隱形傳播鏈威脅50齡人士 嚴重可致肺炎
新冠肺炎襲港,至今已令香港陷入共五波的疫情,曾單日錄得近8萬宗確診。新冠肺炎令港人深深體會到高傳播力病毒的可怕之處。事實上,不少早已存在的病毒細菌同樣具有高傳染力 ,部分同樣可引致肺炎,嚴重更會導致生命危險;而百日咳就是其中一種。值得留意的是,本港於 1957年前尚未引入百日咳疫苗到兒童免疫接種計劃 。現年65歲以上長者很可能從未接種百日咳疫苗、50歲以上長者即使曾經接種亦因抗體保護下降,容易受這種經飛沫傳播的病毒感染,後果可大可小。
經飛沫傳播 百日咳近年現捲土重來趨勢
百日咳又名「雞咳」,病原體稱為「百日咳博德氏桿菌」。家庭醫學專科醫生黃慶琳醫生指,百日咳經由飛沫傳播,傳染力極高,後果不容忽視。「這個病本身亦是法定呈報傳染病,因此衞生防護中心一直有監測香港的感染情況。 」百日咳的潛伏期由4至21天不等,通常為7至10天。患者初時未必有特別病徵,只會流鼻水、打噴嚏、輕微發燒和咳嗽;之後咳嗽會日益加劇,嚴重至妨礙飲食和呼吸。「病菌能夠令肺部受感染,引發肺炎等併發症,嚴重會導致抽搐。」
黃醫生指在1997年至2014年間,香港的百日咳病例不超過50宗,其中1998年更只有3宗,「感染人數少之又少,因此很多人都傾向輕視這個病。」然而,百日咳近年在香港以至全球不少國家都有捲土重來的跡象。
自2014年至2019年,香港的百日咳個案數字幾乎逐年上升,這幾年的個案數字一度接近百宗。
從未曾接種百日咳疫苗 年長人士屬高危
百日咳有機會出現在任何年齡人士身上;但與新冠肺炎及不少疾病一樣,百日咳對於體弱人士的傷害力更大,黃醫生指「嬰幼兒」和「五十歲以上人士」這兩個群組屬最高危。「六個月以下的嬰幼兒容易因感染而引致併發症,例如肺炎、痙攣或嚴重腦病變,甚至死亡;其中新生兒的發病率高、症狀較嚴重,出現併發症和死亡風險亦相當高。」
不過香港的嬰幼兒其實早已受到疫苗的保護,因為現行的「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規定嬰兒必須在出生後二、四及六個月時接受混合疫苗「白喉、破傷風、無細胞型百日咳及滅活小兒麻痺混合疫苗」注射,並在18個月、6歲及12歲時接受加強劑。
然而,黃醫生指另一個高危群組「五十歲以上人士」的情況卻需要重新審視。「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是在1957年開始實行,即1957年前出生、現時約65歲的人士,很大機會從來未曾接種百日咳疫苗,加上有些長者於內地出生,未曾接種百日咳疫苗的可能性更高。」
而50至65歲、在港出生的長者或許曾受惠於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但疫苗是有時效,即體內抗體會隨時間而消失。而百日咳疫苗的有效保護期為十年。」他補充,年紀漸長使長者的抵抗力下降,容易令百日咳病菌乘虛而入。他更強調,一旦長者感染百日咳,重症比例會較其他年齡層高,因為不少長者都患有三高、心臟病、哮喘等慢性疾病,免疫力和心肺呼吸功能都較減,會令百日咳的呼吸道症狀加劇,甚至引致肺炎等嚴重併發症。
1957年前出生、現時約65歲的人士,很大機會在過去從來未曾接種百日咳疫苗。年紀漸長使長者的抵抗力下降,容易令百日咳病菌乘虛而入。
預防百日咳 降低嚴重併發症風險
除保持個人及環境衛生外,接種疫苗是其中一個有效方法預防百日咳 。因此黃醫生高度建議50歲以上接種或補種百日咳疫苗。「接種百日咳疫苗可為長者提供保護,減低肺部併發症的風險。」
此外,長者接種百日咳疫苗不止可保護自己,同時也可避免將百日咳傳染給家中免疫力較弱的嬰幼兒身上。最後,黃醫生提醒,除了接種疫苗,其他預防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衞生、經常保持雙手清潔、保持家居環境空氣流通,以及避免到人多擠迫的地方。
資料:
香港01
預防失智症有疫苗可打? 研究:流感疫苗降低失智症風險40%
失智症的病因除了基因,還包括後天的生活習慣及諸多因素,例如肥胖、酗酒等,不過科學家開始探究免疫力和失智症之間的關聯性。
打流感疫苗活化免疫力 能大幅降低失智症風險
如果腦部的免疫力和清除老廢代謝物的能力不佳,例如細胞代謝產生的類澱粉蛋白不斷堆積,就可能引發失智症,且隨著年齡增長,清除腦部垃圾的能力會愈來愈差,因此科學家開始探究那些方式可以活化腦部的免疫細胞。
美國德州大學健康科學中心從國家資料庫中找到65歲以上、過去10年間不曾罹患失智症的人,分成兩組,一組有打過流感疫苗,另一組則沒有,兩組各約94萬人,並排除了用藥和其他併發症。
結果發現,這10年間至少接種過一次流感疫苗的人,得到失智症風險的風險降低了40%,且如果每年都接種的人,失智症的風險愈低。
「這是出乎意料的結果,」該研究共同作者、德州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神經認知疾病中心博士舒茲(Paul Schulz)表示,原因還要探究,是因為流感疫苗預防感染,還是疫苗本身就有助預防失智症。該研究刊登在《阿茲海默症期刊(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中。
疫苗活化腦部免疫系統 增加清除老廢垃圾的能力
研究推測,是流感疫苗活化了免疫細胞和它們清除廢物的能力,舒茲指出,從顯微鏡和核磁造影可以發現,每一個可能造成失智症的斑塊旁,都有大量的免疫細胞。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蔡睿蘋指出,流感疫苗可能活化了中樞系統的巨噬細胞的清除能力,「腦部內的巨噬細胞稱為『小膠質細胞』,它可以幫助清除會導致失智症的類澱粉蛋白和斑塊,這兩者會使腦中的神經傳遞物質濃度下降或使神經元死亡,導致記憶力和認知功能率退。」
蔡睿蘋指出,也有研究發現,流感疫苗可以降低T細胞毒性,毒性太高會使腦部細胞死亡,推測這也是疫苗能降低失智症的原因之一。
除了流感疫苗 其他疫苗也能防失智嗎?
曾有研究發現,皰疹病毒與阿茲海默症有關,研究團隊解剖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樣本,發現當中有大量會引起玫瑰糠疹或肝炎的皰疹病毒。
2018年國防醫學院研究發現,感染單純疱疹(唇皰疹)的人,失智症風險是沒有感染過的2.5倍,若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可以大幅降低失智症風險;台北醫學大學也發現帶狀皰疹(俗稱皮蛇)也會提高失智症罹患風險。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一般神經科主治醫師王培寧解釋,皰疹病毒特別喜歡攻擊海馬迴,海馬迴受損、萎縮跟阿茲海默症有關。
資料:
Commonhealth
【兒童接種】許樹昌指新冠疫苗可流感疫苗等同步接種 自行稀釋復必泰有困難
本港新冠疫情持續,確診個案維持每日數千宗。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醫院管理局總行政經理(質素及標準)劉家獻和衞生防護中心轄下新發現及動物傳染病科學委員會主席許樹昌今日(2日)下午出席疫情記者會。
聯合科學委員會昨(1日)開會審視兩間藥廠資料,同意將接種年齡降至6個月大嬰兒。許樹昌表示,近期數據顯示0至2歲染疫後重症、死亡為0.14,而3至4歲是為0.11,是一個不低的數目,接種疫苗有助減重症及死亡風險。
至於關於接種復必泰有心肌炎風險,許樹昌指為減低與信使核糖核酸疫苗相關心肌炎或心包炎的輕微風險,首2劑疫苗間距應為8星期,並於接種第2劑疫苗最少3個月後接種第3劑。
許樹昌指,新冠疫苗可以與流感疫苗及肺炎鏈球菌疫苗等,同步接種;至於疫苗副作用,他稱兩間藥廠報告指,主要副作用為針口痛、疲倦、輕微發燒等,又建議嬰兒在大腿接種疫苗,減低出現心肌炎風險。
張竹君指示,政府暫時傾向採購復必泰「嬰兒版」,與專家商討認為自行稀釋復必泰有困難。
資料:
topick
骨質疏鬆|美研究:維他命D難降骨折風險 一日三餐如何攝取高鈣?
預防骨質疏鬆,不少人都有服用維他命D的習慣。不過,美國近日有研究發現,就一般健康的中年和老人而言,補充維他命D並未明顯降低骨折風險,研究結果打破維他命D的營養神話,引起學界高度關注,有關研究日前並已獲國際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刊登。
研究歷時5年 涉逾2.5萬人
上述研究為全美至今關於補充維他命D3的最大型、最長期隨機研究,並獲美國政府資金支持,專家從全美五十州找到逾2.5萬名身體健康的受試者作為研究樣本,男女約各半。他們被隨機分配成兩組,試驗組有12,927人,而對照組則有12,944人。試驗組的人每天吃2,000單位的維他命D補充劑,而對照組的人則每天吃安慰劑,共吃了約5年又4個月。
研究最終發現,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的受訪者髖部、腕部或骨盆骨折等狀況在5年後並未出現明顯減少。據研究作者、哈佛醫學院教授Meryl LeBoff指,這研究結論不適用維他命D缺乏症、低骨量或骨質疏鬆症患者。
不過她指出,美國50歲以上婦女中,一半都有因為骨質疏鬆問題而導致的骨折,因此這類病人應該接受專業評估以了解導致骨質疏鬆的原由,以及是否有治療方法。此外,她也警告,住在安養院的老人也不適用該研究結論,因為許多老人可能無法曬到足夠陽光以在體內產生維他命D。
資料: 香港01
女性50歲後每3人有1人骨質疏鬆!做到2件事挽救鈣質流失
「每天起床到平均磨損膝蓋3千次,你的骨骼健康還好嗎?」這句耳熟能詳的廣告詞道出了現代人的通病,由於都市生活缺乏陽光的滋養,加上國人普遍鈣質攝取不足,骨質疏鬆症成為了台灣人大宗的隱形疾病。
女性骨鬆比例高達3成
日走萬步也會高尿酸?做錯運動恐釀痛風、心血管疾病!
研究顯示[1]台灣50歲以上女性,約有高達1/3人口罹患骨質疏鬆症,但大眾對骨質疏鬆診斷及治療的認知卻相對薄弱,導致潛在罹患族群被忽略,直到有一天因為跌倒、骨折才被診斷出有骨質疏鬆症,這時骨質密度多半已經大幅降低,僅能依靠鈣補充劑及維生素D來維持密度,減緩骨本流失。為什麼女性容易出現骨質疏鬆呢?
骨骼生長的奧妙平衡
我們先從骨骼的「平衡機制」說起。你知道都市更新嗎?當一座建築過於老舊,我們必須將舊有的結構拆除、重新建起新的建物,這就是大眾所知的都更。而人體的骨頭也是如此,骨骼當中有兩種細胞負責骨骼的都更:成骨細胞(osteoblast)與蝕骨細胞(osteoclast)。蝕骨細胞將骨骼分解成鈣與磷酸根離子、而成骨細胞則將鈣與磷酸根重組成新的骨頭;一般狀況下,兩相消長的速率達成平衡,使人體骨骼保持強健[2]。到了25-30歲,人體的骨質密度達到一生的高峰,接著會開始下降。
性激素影響骨質密度
然而骨骼的成長不只牽涉成骨細胞與蝕骨細胞,還有「性激素」哦!女性體內的雌激素與男性體內的睪固酮,都肩負著阻擋蝕骨細胞過於強盛的任務。不過到了更年期,人體內的性激素濃度會自然下降,這時蝕骨細胞受到的阻擋較少,於是消滅骨骼的速度也加快。以女性為例,停經後骨質密度下降的速率達到1~3%/年!這是什麼概念呢?
請想像有棟海砂屋,每年隨著風化,鋼筋漸漸外漏、致使氧化愈發嚴重,最後建物結構完全毀壞。更年期後的骨頭就像逐漸外漏的鋼筋,沒有性激素阻擋蝕骨細胞的作用,快速崩解。停經五年後的婦女體內雌激素濃度,比一個中年男子體內的還低,趨近於零。
當心!男性也有更年期
而這樣的更年期症狀不只發生在女性身上,男性的睪固酮濃度也會隨著年歲增長消逝。大概到65~70歲,男性的骨質流失速度與同齡女性差不多,甚至因為男性的骨質疏鬆症通常發作得較晚,所以骨折的情形更為嚴重、難以復原。(美國國衛院,2018)
預防骨鬆,從補充鈣質與規律運動開始
幸好骨質疏鬆是一種十分容易預防的疾病。建議50歲以上女性及70歲以上男性每日補充鈣質1千毫克、維生素D8百毫克,隨餐服用鈣片是最簡便的方式,因為胃酸的分泌可以幫助鈣質的吸收。除了飲食,負重運動也有助於維持骨骼強壯,因為可以加速成骨細胞與蝕骨細胞的平衡進行。
最後也呼籲國民,將篩檢骨質密度視為每年定期健檢項目之一,透過早期的追蹤及適當的補充鈣質,避免快速崩解的骨骼,影響老後的生活品質。
資料: edh
乙型肝炎|乙肝帶病毒者 九成唔知自己中招
研究指出7.2%人口是乙型肝炎帶病毒者,推算香港約有五十多萬人帶有此病毒,可是目前只有約一成人知道並定期跟進。為提高大眾對乙型肝炎的認知及定期監察的重要,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及香港肝康會合作舉辦「全城無肝炎」活動,並於昨日世界肝炎日(7月28日)正式展開。
外科專科醫生徐家強表示,乙型肝炎帶病毒者中,約有25%會演變成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肝癌等後遺症,「臨床上常見後遺症的後期患者,治療過程很痛苦、很昂貴,亦『好唔抵』,因為這些後遺症可透過疫苗等防範措施有效預防。」
可致嚴重後遺症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病,香港大學腸胃及肝臟科講座教授袁孟峰指,不少人在胎兒或者幾歲的時候已感染病毒,「大多情況為家人是帶病毒者,長時間接觸下傳染了給小朋友,又或母親直接傳給胎兒。」其他傳播途徑包括性接觸、血液接觸等。「如成為帶病毒者,便一世『與病毒共存』,不能『清零』。」
乙型肝炎徵狀不明顯,若錯過治療機會,多年後或引致肝硬化等嚴重疾病。「肝臟反覆發炎,就好像不斷鎅損皮膚一樣會形成疤痕,這些硬化了的細胞愈來愈多時,肝臟便不能正常工作,引起腹水、腸胃出血、肝昏迷等問題,可以致命。」
疫苗有效預防
1988年開始,本地初生嬰兒已可免費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將本港帶菌者人口由約10%減低至現時7.2%。袁孟峰認為要再壓低數字,必須繼續此疫苗計劃,「而計劃開始前出生的人士,亦可先檢驗是否帶有病毒,如果沒有的話也應該接種疫苗。雖然疫苗接種後相關抗體會隨時間下降,不過免疫系統有記憶細胞,若接觸到乙型肝炎病毒亦會產生免疫反應,毋須再接種加強劑。」
現時乙肝快速測試流程簡單,只要於手指頭採一滴血,並滴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測試劑,等數分鐘便有結果,準確度達95%,如檢測陽性應做進一步測試確認。
須半年跟進一次
乙型肝炎帶病毒者即使沒有任何徵狀,亦應該定期檢查,監察病情。袁孟峰認為,「帶病毒者首先要告訴家人,因為病毒有可能在家中傳播;其次是必須每半年一次檢測病毒、肝功能、肝酵素、肝癌指數,以及肝臟聲波檢查等,從而及早發現後遺症及早處理。另外,現時亦有有效藥物可以壓抑病毒,將後遺症風險減到最低。」
資料: am730
英國研究:兒童不明原因肝炎可能與同時感染兩病毒相關
英國研究團隊今天宣告好消息,他們研究不明原因的幼兒肝炎病例有了突破,發現這些孩子的嚴重肝炎與同時感染兩種常見病毒有關,與新型冠狀病毒無關。
世界衛生組織(WHO)自去年10月以來,記錄了至少1010起不明原因的兒童肝炎病例,包括46人需要移植肝臟和22人死亡。
先前的推論集中在這些病例背後常見的腺病毒感染暴增現象。不過,兩項同時但分別在蘇格蘭和倫敦執行的新研究發現另一種「腺相關病毒2」(AAV2)扮演重要角色,在所有接受檢驗的患者中,有96%的人身上有這種病毒。
AAV2通常不會致病,也無法在沒有另一種病毒存在的情況下自我複製。兩個研究團隊都認為,同時感染AAV2和腺病毒,或有時是皰疹病毒HHV6,替嚴重肝炎病例提供了最佳解釋。
率領蘇格蘭研究團隊的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傳染病教授湯姆森(Emma Thomson)在聲明中說:「AAV2病毒的存在與莫名的兒童肝炎有關。」但她也提醒,目前還不確定AAV2是否引發肝炎,或只是潛在腺病毒感染的生物標記(biomarker);腺病毒感染更難發現,卻是主要的病原體。
兩項研究都已上傳到預印本伺服器,須待同儕審查後才會登上期刊。
兩項研究都聚焦在肝炎患者和未感染者,發現AAV2更常出現在患者身上。
蘇格蘭團隊的研究進一步檢驗罹病兒童和未罹病兒童的基因,專注在人類白血球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不同的地方,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有些人較易罹病。
兩個研究團隊都排除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為直接病因。
研究員均未在患者肝臟內發現新型冠狀病毒。蘇格蘭團隊雖然發現2/3的患者擁有COVID-19抗體,但比例與當時兒童的整體人口盛行率差不多。
目前還不清楚近期肝炎病例驟增的原因,但兩個團隊都強調了COVID-19防疫封鎖措施降低兒童免疫力或改變病毒傳播模式而導致這種情況的可能性。
伯明罕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兒科肝病教授凱利(Deirdre Kelly)說:「我認為這似乎合理解釋了這些病例。看起來同時感染似乎是關鍵。」凱利並未參與研究。
但她也說,還需要更多研究才能瞭解為何有些孩子出現嚴重症狀,甚至需要接受移植手術。
湯姆森說,更瞭解AAV2的季節性傳染也很重要。她表示:「可能是腺病毒感染的高峰與AAV2暴露的高峰同時出現,導致較敏感的幼兒不尋常地罹患肝炎。」
資料: AFP
孔繁毅指新冠降低免疫力有機會激活疱疹病毒包括生蛇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及臨牀教授孔繁毅表示,新冠病毒會降低免疫力,有機會激活疱疹病毒,包括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致的「生蛇」。
孔繁毅引用美國研究顯示,新冠病人「生蛇」比一般「生蛇」個案比率高出最多5倍。他說,本港97%的39歲以上成人帶有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每3人便有一人有機會「生蛇」,風險隨年齡增長而增加。他指出,市民對「生蛇」存在不少謬誤,包括曾出水痘會減低「生蛇」風險,他說正正是相反,曾出水痘就是誘發「生蛇」的主要原因。
孔繁毅表示,保持健康生活習慣、飲食均衡、規律作息和運動等,有助增強免疫力,降低「生蛇」風險,注射疫苗亦能有效預防,建議政府考慮將「生蛇」疫苗納入長者接種計劃。
資料:RTHK
【HPV】研究揭HPV造成口咽癌超越子宫颈癌 医生︰9岁以上男女童可接种疫苗
说起HPV疫苗,许多爸妈想到女孩子才要接种,去预防日后患上子宫颈癌的风险,的确在「香港儿童免疫接种计划」,女学童会在小五、小六接种「人类乳头瘤病毒疫苗」(HPV)。不过,医生指出据美国流行病学的研究,每年HPV引致口咽癌的新症已多过子宫颈癌,男女生皆有均等机会感染,建议不论女童或男童宜及早接种HPV疫苗,预防胜于治疗。
男女均会感染HPV
耳鼻喉科专科医生林伟雄受访,解释「人类乳头瘤病毒」HPV(Human Papillomavirus)很普遍,是一种接触传染的传染病,身体接触到此病毒就有机会感染,而性接触属比较常见的感染途径,男女都有均等的机会受到感染。
HPV此病毒有过百种不同类型,基本可将它们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低危型指感染后会产生患癌的机会相对低,但所引发的良性疾病都会对人类健康构成影响,包括生殖器出现「湿疣」,俗称「椰菜花」,或在皮肤会生疣等。
高危型则是指感染它有大机会产生癌症,高危型主要是HPV16、18,其他比较常见还有31、33、45这几种类型。很多人知道HPV病毒会引致子宫颈癌,林伟雄医生指出它还会引致其他癌症,影响生殖器包括外阴和阴道,而近年在欧美国家很热门的公共卫生议题,就是HPV病毒引致头颈癌中的「口咽癌」。
资料: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384560/
【HPV】年轻一代愈来愈早熟 医生破解6大父母对HPV迷思
一提起HPV,不少人联想到是女生患子宫颈癌,有关的预防疫苗女生才接种,以上是误解。其实HPV男女生也有机会感染,而且高危型病毒有机会引起其他癌症如口咽癌。此外,有些父母亦对HPV有不少迷思,譬如不明白为何小学生就要预防?男孩子也有关?预防HPV代表鼓励提早性行为?TOPick找来医生逐一破解父母对HPV迷思。
耳鼻喉科专科医生林伟雄指出,「人类乳头瘤病毒」HPV(Human Papillomavirus)很普遍,是一种接触传染的传染病,身体接触到此病毒就有机会感染,而性接触属比较常见的主要感染途径,男女都有均等的机会受到感染。林伟雄医生逐一解答家长的疑问。
迷思1︰女儿是小学生,不会那么快结识男友有性行为,HPV应该跟她没关?
林伟雄医生︰如受到HPV病毒感染,在现时的医疗科技没有一些抗病毒药可彻底清除HPV病毒,换句话代表预防是最好的方法。而HPV病毒最佳的预防方法就是接种预防疫苗,年纪较后生及未开始有性经验的小朋友接种此疫苗,效果最理想。家长可跟孩子解释,提早接种预防疫苗是有保护作用。
迷思2︰在小五、小六女童已有2针有足够保护?小朋友长大之后要再补打?
林伟雄医生︰足够!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及预防中心,在2013年发表过疫苗信息,HPV预防疫苗只需跟接种的时间去适当接种,其实已有足够的保护,毋须日后要用加强剂。
迷思3︰想待孩子成年时决定是否打针,如此早打针会很快没有效用吗?
林伟雄医生︰不可忽视新一代早熟的问题,打HPV预防疫苗最理想的时间就是有性经验之前,无论所有男女开始有性经验的话,就会增加了接触HPV病毒感染的机会,受过不同类型HPV病毒感染后,再打此预防疫苗,效果会大打折扣。
迷思4︰我有跟女儿提及性教育,如果让她一早注射HPV疫苗,好似默许可提早有性行为,怎么办?
林伟雄医生︰我自己是3女儿的爸爸,女儿常识科已学到一些疾病的感染途径,包括「接触传染」,家长可以用此角度,解释HPV病毒的感染途径是接触传染,虽然性接触是最常见的途径,但人的身体任何一部分接触此种病毒,理论上是有机会受感染,这样他们会容易理解,易接受得多。
迷思5︰如果迟了或补打针可以吗?
林伟雄医生︰也不是绝对不行,因为HPV疫苗在2000年头出现,即现今有些约40岁的成年男士女士,未必有机会在那时接种HPV预防疫苗,他们现时都可以接种。
HPV预防疫苗在香港最常用的是「九价疫苗」,即可预防9种HPV类型,包括7种高危型、2种低危型。如果有性经验是会增加患HPV病毒的机会,但不代表所有类型都有感染过,譬如有人感染了HPV 16型,再打疫苗,9价里面本来可以预防16型,那此功能就不理想,但它仍有8种类型可预防。
迷思6︰我的儿子都要预防HPV?
林伟雄医生︰其实无论男女,一般由9岁开始已可以接种HPV预防疫苗。HPV病毒经常在父母思维里面,跟子宫颈癌有根深蒂固的理解,其实家长在教育小朋友时,HPV病毒不单止只引致子宫颈癌,亦会引致其他癌症,男女也会感染上,譬如「头颈癌」也是跟HPV病毒息息相关,另外有一些良性的病毒,如皮肤病,或者生殖器官的毛病。
资料: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385582/
压力大免疫力下降诱发「生蛇」 捉紧治疗黄金72小时避免留疤
提起蛇,大家会联想起剧毒,原来在医学上引发「生蛇」的病毒同样危险,患者的皮肤会出现大大小小的红疹及水泡,痛楚级数更直逼分娩!有皮肤科医生指出,若患者能把握病发72小时内处理,可控制病情之余,更可避免终身留疤影响外观!
据皮肤科专科医生王庆荣解释,「生蛇」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发的一种疾病,当水痘痊愈后,这些病毒仍会潜藏于神经系统之中,待人体免疫力下降,这些寄居已久的病毒就会变得活跃,沿着神经线于皮肤上发病,故任何曾经感染过水痘的人,都有机会「生蛇」。
皮肤如火烧针刺 痛楚直逼分娩
有曾经「生蛇」的患者形容,发病时皮肤像被火烧般又痕又痛,痛楚甚至比分娩更加剧烈。「带状病毒会沿着神经线游走,患者受感染的皮肤部位会出现如火烧、针刺、电击及刀割般的痛楚。随着感染范围扩大,身体任何有神经线的地方也有机会出红疹及小水泡,如面部、手、脚、腰及脊椎等,痛楚亦会加剧。」
由于「生蛇」的关键是免疫力下降,故年过50岁、年纪愈大、「生蛇」的机会就愈高。曾经有研究指出,80岁以上的长者之终生风险大约为50%。另外,由于带状疱疹病毒是趁免疫力弱时作出攻击,故正服用类固醇、接受化疗、患有慢性病如糖尿病、肾病、艾滋病等也属高危一族。
王医生观察到近年「生蛇」有年轻化趋势,相信与工作压力、睡眠不足、烟酒过多而令免疫力下降有关,增加「生蛇」风险。
神经痛可持续数月 留疤痕影响外观
「生蛇」除了痛,原来也会引发其他后遗症,最严重更会威胁生命。「后遗症分为急性及慢性,若病毒上眼,可能会引发角膜炎或视膜网坏死,严重者会丧失视力。如果颜面神经受影响的话,严重情况可引致面瘫。不过这类并发症的机率较细。而部分患者亦会出现后遗神经痛 (postherpetic neuralgia),即使康复后也会感到疼痛,痛楚可以持续数星期至数月不等,对日常生活造成困扰。」另外,王医生指由于「生蛇」会令皮肤表面出红疹及水泡,有机会留有疤痕,故他建议患者康复后应多涂润肤膏,并避免于烈日下暴晒,以免令色素加深。
把握治疗黄金期 服药缩短发病日数
「生蛇」令人闻风丧胆,不过王医生指大众毋须过虑,因为只要能把握黄金治疗期服药,即可大大缩短发病时间。「上一代的抗病毒药物肠胃吸收率较差,患者每日需要服用的次数较多,容易引起依从性不足问题。新一代的抗病毒药物于这方面大有改善,药效得以延长,只要把握发病后的黄金72小时内服用,可以有效阻止病毒感染蔓延,缩短发病的日数。据外国的研究显示,服用新一代抗病毒药物的患者,平均5至6日水泡已收干结焦。而服用安慰剂的群组则需要7日始痊愈,故愈早服药对加快复原速度愈有帮助。另外,即使患者真的错过了黄金72小时,只要皮肤仍有新生的红疹及水泡,代表体内的病毒仍然活跃,故服药仍可有助控制病情。」
最后,王医生重申,由于免疫力是「生蛇」的关键,故恒常运动、作息定时、维持均衡的饮食习惯及减少烟酒,对预防「生蛇」 绝对有帮助。
资料:压力大免疫力下降诱发「生蛇」 捉紧治疗黄金72小时避免留疤 | etnet经济通
https://www.etnet.com.hk/www/tc/health/author/healthnews/LA81725?list=latest?utm_source=website&utm_medium=copied-text
【肺炎球菌】细菌化脓脑压高致「头顶长角」 4岁女童染肺炎球菌引发脑膜炎亡
幼儿生病未必可清楚表达出来,若果有异常哭闹,家长要多加留意!台湾日前举行了儿科医学会,有医生分享了4岁女童感染肺炎球菌的案例。女童突然头痛、持续发烧和呕吐送院,证肺炎球菌入侵脑部引致脑膜炎,出现皮下脓疡令头顶似长角,女童最后不治。
4岁女童脑膜炎急送院
综合台湾传媒报道,台中荣总儿童感染科主任、小儿科专科医生陈伯彦日前参加儿科医学会,他分享了幼童受肺炎球菌(肺炎链球菌)感染的个案,一名4岁女童因异常哭闹,没有活力、食欲差,在清晨突然头痛、发烧及不停呕吐,家长将她送至医院急诊。
当时该名女童经医生急诊检查发现颈部僵硬,被诊断出脑膜炎,病因是受肺炎球菌感染「上脑」。陈伯彦医生展示女童的脑部X光照片,解说女童情况出现肺炎球菌上脑,更化脓形成皮下脓疡,本应是引流脓液,但由于难以排出,令女童头上突起犹如「长角」,脑压过高更压迫脑干。当时有紧急使用抗生素,但细菌量过高,最后不幸离世。
肺炎球菌专攻幼童
该名女童接种了台湾公费肺炎球菌疫苗,却因为感染未涵盖的血清型菌株,加上本身装有人工耳,令感染一发不可收拾。陈医生解释台湾有提供幼童公费链球菌疫苗注射,但因为肺炎球菌的血清型菌株多达90多种,疫苗不涵盖所有,如果幼童一旦感染疫苗未涵盖、侵袭性高的血清型菌株,细菌容易入侵到血液、脊椎液、脑部,导致中耳炎、鼻窦炎、肺炎,甚至脑膜炎,严重甚至危及性命。
此外,陈伯彦医生指出孩童的肺炎球菌带菌量是20到40%,病毒会透过黏膜屏障破损,进入体内,而台湾的肺炎球菌常见感染2至5岁儿童,因为小孩子抵抗力还没完全发育成熟。陈医生提醒家长要留意,脑膜炎症状是典型的头痛和呕吐,但是年幼的小孩不会讲出有何不适,他们只会一直哭闹不安和呕吐去表现出来,家长要留神。而医生建议0至5岁的幼儿宜接种相关疫苗去防范。
资料: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401394/
【肺炎球菌】细仔染肺炎球菌入ICU死过翻生 张欣欣心痛儿留「肺花」后遗症
孩子健康是无价!中文补习名师张欣欣育有一女一子,大约3年前,当时2岁半细仔受肺炎链球菌感染,严重至入ICU游走生死边缘,至今历历在目,有感孩子健康得来不易,更要好好珍惜家人相处的时光。他提醒家长要留意孩子不适,病向浅中医,把握治疗黄金时间,不想再有爸妈经历类似的苦况。
2019年中秋夜,对于张欣欣和太太来说是难忘的一夜,当天医生指2岁半儿子受肺炎链球菌(又称「肺炎球菌」)感染需紧急入ICU。儿子随后入住ICU近一个月,可说是「执返条命」。起初儿子出现发烧,当刻爸妈没有想过是肺炎球菌,儿子病况时起时跌,没精神,看过家庭医生给了退烧药没效,张欣欣回想该医生曾经用听诊器听到儿子肺部有少少杂音,建议想安心些可再到医院检查,当下他跟太太未有为意是警号。
感染肺炎链球菌入ICU
随后张欣欣联络一位儿科医生朋友,安排儿子入医院详细检查,他很记得当天是中秋节,吃中秋饭时收到来电指儿子可能感染肺炎链球菌,需紧急安排入深切治疗部,他曾听过「肺炎链球菌」,但没想过儿子会中招。
张欣欣不确定儿子感染的途经,有一事回想或许有关系。儿子患病前曾跟一大班10多位小朋友在吹气池玩水嬉戏,玩乐后有2、3位小朋友同告不适,但不确实他们是否感染肺炎球菌,而相较之下,儿子病况严重得多。至今,他跟太太对于有喷雾的玩乐设施都有阴影,避免给儿子玩,生怕雾化易传细菌病毒。
一度自责让儿子受苦
太太对于儿子患病一度自责向儿子「妈妈对你不起」,经常以泪洗脸,张欣欣都感内疚,难以接受儿子病危。年纪小小的儿子入住沙田韦尔斯亲王医院,爸爸形容入院时儿子状态是「奄奄一息」,紧接的廿多天的住院可说是与死神搏斗。病在儿身,痛在父母心。
肺花严重抽水达4公升
儿子入ICU首1、2星期情况危急,张欣欣知道肺炎球菌可引发其他的并发症,如败血、肾衰竭、脑膜炎等,甚至会致命,他跟太太都很惊慌。儿子「肺花」受损很严重,出现肺积水需用喉管引流导出,抽水多达4公升。医生指其血指数出问题,预计要换血,不幸中的大幸是在换血前一刻检查,指数回复正常。儿子搏斗了20多天,可说是死过翻生「执返条命」,护士长也称「入来时如此严重的,其实十个已走了九个半」。
肺受损留后遗症
出院之后迎来其他挑战,张欣欣回想儿子约一星期行不到路,因为在医院躺了一整个月,尤其是首1、2星期全身插满喉动弹不得。至第三星期儿子依然留在ICU,虽然已可转去非独立房,但卧床时间仍很多,依旧不能随处走动,大抵出院后不习惯致行不到路。
此外,由于「肺很花」受损,儿子有气无力似的,出院后很多时间说话气若游丝、有气喘,每说2、3个生字就需停顿。张欣欣模仿儿子慢慢及断续地说话︰「嗲哋……想要玩具……」,加上他没气力去说话而咬字不清,例如「食饭」说成「滴饭」,我跟太太没有在意,大病后没气之下能够表达意思已很好,这情况有好转,但持续了约一年,需要言语治疗。
儿子病后向学校请假一年,加上疫情少了外出社交活动,种种原因下或加剧影响儿子说话能力。此外,儿子的体力差了,爸爸让他打跆拳道慢慢练回体力,也有看中医调理身体,更少不得饮汤水等等。问及可会考虑再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加强剂,张欣欣表示当时儿子已有接种政府计划相关疫苗,医生曾指「好在有打针打了少少底」有抗体。
「儿子经历令我们父母有反思,要珍惜家人相处时间,不要等下次之外,父母更要在意小朋友有任何不适,不要低估发烧、伤风、感冒等。」
张欣欣指太太有留意其他自费疫苗,肺炎链球菌如此少人中,儿子也中,是次经历后不会抗拒防疫针,会去多了解如日本脑炎疫苗等,太太有安排女儿及儿子自费打针,希望多方面保护孩子。
资料: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381003/
【乙型肝炎】本港約7.2%人患乙肝 港大研新藥注射半年可達功能性治癒 減長期服藥後遺症
港约有7.2%人患乙型肝炎,惟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HBsAg)会抑制患者免疫系统,需要定期覆诊、服用抗病毒药物等减低出现肝硬化、肝癌等长期并发症的风险。港大医学院团队正研发的针剂药已完成第2B期试验,发现约一成患者连续半年注射新药后可达「功能性治愈」、免疫系统得以复苏。港大内科学系肠胃及肝脏科讲座教授袁孟峰表示,只有极少患者在现有技术下持续用药近10年可达上述成效,形容药物成效显著,惟新药仍需下一轮试验,预料5年后方可面世。
港大新药注射半年 减长期服药及后遗症 料5年后面世
团队在2020年7月至今年3月中,为各地共457名乙肝患者进行研究,其中227人正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团队随机将参加者分成4组,当中一组连续半年注射300毫克新药「bepirovirsen」,其余组别则先后接种安慰剂、300毫克或150毫克新药等,停药后再观察半年。
研究数据显示,在连续半年注射300毫克新药的患者中,约10%人HBsAg及乙肝病毒载量持续下降,其HBsAg及乙肝病毒检测均呈阴性,属功能性治愈,免疫系统得以复苏并可抗击病毒。研究上月已在《新英伦医学杂志》刊登。
乙肝患者毋须长期服药 可减覆诊次数
有份负责带领研究的袁孟峰向本报称,现时大部分乙肝患者要终身每日服用抗病毒药,其中只有约3%人用药8至10年后可达功能性治愈,而只需半年就有一成人达同一效果,形容新药成效好「remarkable(卓越)」。他补充,仍需时试验新药疗效及安全性,估计明年开展下一期试验,其中会将停药后的跟进时间进一步加长至近3年,目标将「功能性治愈」比率提升至30%;估计新药仍需5年才可面世。
袁又指新药可令乙肝患者毋须长期服药,减低其出现长期后遗症的死亡率,并减省他们到公立医院覆诊次数,认为长远可减轻公立医疗系统负担。
资料:明报
肝炎|男子不烟不酒突患肝炎 医生揭日饮1健康饮品惹祸
任何食品都应有节制地进食,否则可能得不偿失。台湾一名男子一直不烟不酒,亦无不良尝好,惟肝功能指数却在数月内超出正常水平,更出现轻微的肝脏发炎情况,求医后才揭发原来是男子每日饮1款健康饮品惹祸。
饮1款健康饮品致肝炎
台湾家医科医生李思贤在其Facebook专页表示,他曾经遇过一位男患者,虽然他一直不烟不酒,但肝功能指数却在数月内飙升至超出正常水平,并出现轻微肝脏发炎,导致肝功能受损。经询问后,得知男子习惯每日饮用果汁,医生建议对方先戒掉饮果汁的习惯。3个月后,男子再度抽血检查,报告显示肝脏已恢复正常。
李思贤医生表示,果汁与一般水果存在差异,果汁相较完整水果纤维较少,通常是「滤掉纤维」的,而纤维是肠内益生菌的食物,拥有足够的纤维才能令益生菌大量生长,顺利排便。如果身体缺乏纤维,果糖进入身体的速度更快,令体内无法应付大量果糖。最终导致大量果糖瞬间涌入,令肝脏只能以脂肪形式将其储存。
果汁易致心血管疾病
李医生又补充,过多的果糖容易导致「高尿酸」,而高尿酸又会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痛风、肾脏疾病的风险。他续指,进食水果维持身体健康是好方法,但要紧记切勿过量进食水果或饮果汁。
肝炎可演变肝硬化及肝癌
肝炎情况恶化,可演变为肝硬化,甚至肝癌。临床肿瘤科专科医生区兆基早前接受《星岛头条》访问时指,早期的肝癌大部份均无征状,因为肝脏是身体第2大内脏,没有神经感官细胞。至发展到较后期时,肝部肿瘤体积比较大,此时征状相对明显。
资料:头条日报
【流感疫苗】流感季节高峰期来临 专科医生吁公众接种流感及新冠疫苗减重症风险
冬天即将到来,除了新冠疫情外,有医生亦提醒大众亦要为季节性流感做好准备,又强调流感疫苗的保护力约持续一年,而且每年保护的病毒株均有差异,因此巿民须每年接种。至于有市民担心同时接种两种疫苗的安全性,医生亦解释指两种疫苗之免疫原性与安全性亦不受影响,故小童及长者也可以放心接种。
何学工医生表示愈来愈多证据显示,同时感染新冠和流感病毒会增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率,而接种流感疫苗可减少住院的可能性和缩短住院期。尤其幼童感染新冠病毒的数字持续攀升,他们又是流感的高危群组,为保障幼童健康,家长应及早带子女接种两项疫苗。
世界卫生组织 (WHO)建议两种疫苗可于不同身体部位接种,例如左右手臂各打一针。巿民可按意愿同时或分开接种。由于接种疫苗后身体约需两星期才能产生抗体,郭宝贤医生鼓励市民把握接种时机,尽早于10月接种疫苗,以确保身体有足够抗体抵御冬季流感及新冠肺炎。
12岁以下及50岁以上免费接种 「左流右新」
政府资助的新一季流感疫苗接种计划将于10月6日开始,新启用的西环新冠疫苗接种站、佐敦官涌体育馆及荔枝角公园小区疫苗接种站,除了备有两款新冠疫苗﹙复必泰疫苗和科兴疫苗﹚,即日起更增设四价流感疫苗接种服务。年龄介乎6个月至未满12岁的儿童或12岁以上的小学生,50岁或以上人士等合符政府资助计划者,均可免费同时接种两项疫苗,即日起可透过政府网站预约。
资料: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368820/
港大專家:新冠、流感與呼吸道合胞病毒三重夾擊 確診兒童重症增
本港近期疫情回升,港大医学院儿童及青少年科学系临床副教授叶柏强今早(10日)在电台节目表示,外国已有新冠、流感及呼吸道合胞病毒三重夹击情况,担心幼儿及长者受多种病毒袭击,现时冬季确诊上升,故不是适当时候放松防疫措施。
港大医学院儿童及青少年科学系名誉临床副教授关日华亦指出,近期儿科病房有爆满情况,确诊儿童中重症比例增加,呼吁家长尽快带儿童打针。
冬季来临外国面临三重病毒包围
叶柏强表示,冬季来临,外国已出现新冠、流感及呼吸道合胞病毒三重夹击,担心市民在冬季容易受不同病毒影响,未接种疫苗的长者及幼童一旦确诊,如同身体打开缺口,对其他病毒免疫力亦会大大减低,重症率和死亡率也会大大增加。
他指,现时仍要小心应对疫情,未到合适时机放宽社交距离措施,但等冬季过去,疫情进入稳定阶段后,政府可逐步检视放松防疫措施,包括允许学生返全日及参与户外活动等。
儿童接种率低儿科病房爆满
关日华表示,近期儿科病房爆满,重症儿童增加,观察到最近不少确诊小朋友有不同类型的并发症出现,现时6个月至3岁幼童疫苗接种率只有22%,并不理想,呼吁家长尽快带小朋友接种新冠及流感疫苗。
资料: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845573?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百日咳传染力劲过新冠 50岁以上高危
新冠肺炎持续近3年,卫生防护中心数据显示,不少国家如日本的百日咳个案也有上升趋势,今年中国个案升势更是3年来最高。有医生指百日咳传染力比新冠肺炎高,严重者可致肺炎或肋骨骨折等并发症;1成至1成半新冠患者更同时患百日咳。
惟1956年或之前出生人士,或从未接种百日咳疫苗,欠缺免疫力,或更易感染及传染家人。医生倡成人每10年应补打疫苗,甚至同时接种流感和百日咳疫苗,以获得双重保护。
呼吸系统科专科医生王君玲表示,百日咳是由百日咳博德氏杆菌引发、由飞沫传播的传染病,并因患者往往有尖锐的咳嗽声,被称为「鸡咳」。患者初时仅会流鼻水、打喷嚏、轻微发烧和咳嗽,惟咳嗽会日渐加剧,甚至导致肺炎,严重者或因血氧低而抽搐及昏迷不醒。
王续指,百日咳没有季节性高峰期,传染力比流感、新冠肺炎和肺炎链球菌等也要高,1人可传染14至17人,吸入相关飞沫后的发病率近乎100%,而且「大人细路都会中招」;潜伏期一般为9至10天。
本港及邻近地区 近年个案趋升
近年香港邻近地区的百日咳个案持续上升,中国今年首两个月的累积个案已超过去年一半,达4,800宗,本港个案亦由2016年的31宗,逐年攀升至2018年的110宗。
王君玲医生引述外国研究指,85%的婴儿百日咳个案是由家人传染,但香港儿童的免疫接种计划于1957年才实施,即1956年或之前出生人士,或从未接种百日咳疫苗。分析2014至2019的本地百日咳个案后亦发现,近9成成人个案从未接种百日咳疫苗或接种纪录不明,可见不少港人欠缺免疫力,或易受感染及传染家人,特别是未够年龄接种疫苗的婴儿。
感染及传染病专科医生曾祈殷亦称,由于免疫系统会随年纪增长而减弱,故50岁以上为百日咳高危人士。成人感染后平均会咳嗽5至12周,且多为机关枪般密集、难以回气的严重咳嗽;40%老年患者会出现尿失禁、肋骨骨折和昏厥等并发症,12%人更要住院。曾续说,百日咳毒素会影响先天性免疫系统,使患者对流感等抵抗力大打折扣;有研究更发现,1成至1成半新冠患者会同时患有百日咳,不可掉以轻心。
至于如何识别百日咳,曾说,除了听咳嗽声,最准确的方法是在首次咳嗽后的4周内,做细菌血液培养和核酸测试。惟相关测试动辄要上千元,且成人较少出现典型「呼哮声」症状,故常错过诊断黄金期,令真实个案远高于呈报个案,例如中国个案比通知率高43倍,美国更高42至105倍。
倡成人每10年 补打百日咳疫苗
曾祈殷料百日咳等传染病传播必会在疫后急升,但儿童现仅需在12岁接种最后一针百日咳疫苗,而疫苗效力只维持5至10年,故倡政府参考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建议,让市民在19岁接种成人百日咳混合疫苗,并每10年再补打,甚至推资助和推广「左流右咳」,即左手打流感针,右手打百日咳针,以获双重保护。
资料: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3369953/
百日咳飞沫传染 吁免疫力弱者尽快打疫苗
百日咳是主要经由飞沫传播的高度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旦婴儿受到感染,甚至有可能暂停呼吸,非常危险。保护孩子健康,建议孕妇在孕期内施打百日咳疫苗,提供孩子完整的保护。免疫力较弱以及肺部功能较差的人,更应该积极接种百日咳疫苗,避免严重并发症。
咳嗽咳不停,别认为只是单纯感冒而轻忽,看不见的病毒敌人,有可能是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百日咳。
高医妇产部主治医师詹德富表示,「有些人得到百日咳后可能咳一两个月,都还持续在咳咳到有人说,咳到上下不接下气咳到要断气。」
百日咳主要经由飞沬传播,而且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同住家人染病不但可能造成群聚感染,一旦传染给家中婴幼儿,严重时可能致命。
高医妇产部主治医师詹德富提及,「最容易被传染的其实就是六个月以下,尤其是三个月以下的小朋友,咳嗽反应会比较强烈会咳到忘记呼吸,所以会发绀可能整个人就停止呼吸,在两个月以下他其实没有抗体,也是最脆弱的一段时间。」
不到2个月婴幼儿没有疫苗能施打,得靠周遭大人积极建起防护网,尤其孕妇更该把握孕期28~36周施打疫苗,提供宝贝完整保护。
高医妇产部主治医师詹德富指出,「28周到36周之间我们去施打的时候,百日咳抗体会在妈妈身体产生,然后把抗体传给小朋友,照顾他的人全都做一个全面性的施打,做一个保护网把他包覆起来。」
医生提醒,除了一般民众,免疫力较弱以及肺部功能较差的人,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更应该积极接种百日咳疫苗,建构多重保护力。
资料:民视新闻网
近4000万儿童没打疫苗!WHO、美国CDC示警:麻疹将是全球「迫在眉睫的威胁」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CDC)于11月23日发表联合报告示警,由于COVID-19疫情肆虐,导致麻疹疫苗接种覆盖率下降,麻疹(Measles)疫情将是全球「迫在眉睫的威胁」。
麻疹可透过空气中的飞沫或直接接触病人的鼻喉分泌物而传播,是传染性极高的病毒之一,初期症状又容易与感冒混淆,前驱症状包括发烧、鼻炎、结膜炎(畏光、流眼泪、眼睛发红)、咳嗽等;在前驱症状3到4天后会出现红疹,较严重者会并发中耳炎、肺炎或脑炎。
在疫苗尚未普及以前,超过99%的人一生中都难逃麻疹侵袭,而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据美国CDC数据显示,完整接种2剂MMR疫苗的保护力可达97%,不过疫苗覆盖率需达95%以上才能防止疫情爆发。
据WHO和美国CDC的联合报告中指出,2021年全球仅81%儿童接种了第1剂疫苗、71%完整接种2剂疫苗,也就是说有近4000万儿童错过麻疹疫苗,包含约2470万名儿童没打第1剂疫苗和1470万名没打第2剂。
研究人员进一步说明,2021年全球有约900万例麻疹通报病例和12万8千例死亡病例,至少22个国家爆发大规模疫情,随着新冠疫情肆虐多年,连带影响麻疹疫苗接种率,意味着2022年全球都将面临迫在眉睫的威胁。
据美国CDC统计,2019美国爆发27年以来最严重麻疹疫情,当年度共有1274例通报病例,大部分个案皆是未接种疫苗,到了2020年病例数创10年来新低,下降至13例,2021年共有49例,而今年截至11月17日统计,有55例病例。
世卫的麻疹疫情负责人Patrick O 'Connor表示,虽然今年麻疹病例与前几年相比尚未大幅增加,但「我们现在正处于十字路口」,若要防止疫情大爆发,未来的12至24个月将是关键期。
近4000万儿童没打疫苗!WHO与美国CDC示警:麻疹将是全球「迫在眉睫的威胁」
资料:
https://times.hinet.net/news/24271626
俄州哥伦布爆麻疹疫情 官员敦促民 接种疫苗
俄亥俄州哥伦布市公共卫生局局长罗伯茨说,哥市的麻疹病例,超过一半涉及1至2岁的幼童,但许多家长对于让自己孩子接种疫苗充耳不闻,使得控制疫情变得更困难。 电视截图
俄亥俄州的官员们正在加大力度,以控制在该州大哥伦布地区的麻疹疫情,该地区现在成为全美麻疹病例最集中的地区。
根据《华尔街日报》和《哥伦布邮讯报》网站的报道,根据哥伦布市公共卫生局提供的数据,官员们在哥伦布及周边地区发现了46例麻疹病例,比两周前的24例增加了不少。感染麻疹的都是未接种疫苗的儿童,包括19名已送医治疗的儿童。截至11月24日,全美麻疹病例共有55例,这是联邦疾控中心所能提供的最新数字,病例数依然远低于过去10年的水平。
哥伦布市麻疹病例有超过一半涉及1至2岁的幼童,染病的年龄从不足1岁到15岁不等。哥伦布市公共卫生局局长罗伯茨(Mysheika Roberts)说,她最担心的是家长对于让自己孩子接种疫苗充耳不闻,这可能使得控制疫情变得更加困难,如在富兰克林县(Franklin County),2岁幼童接种疫苗比例大约为75%,而在3年前,接种比例则为80%。
罗伯茨警告说,哥伦布地区麻疹疫情严重,其他地区控制疫情所需时间从3至10个月不等,她担心哥伦布因愿意接种疫苗的人不多使得控制疫情所需时间将会更长。在11月30日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罗伯茨敦促所有未接种过疫苗的人都去接种疫苗,她说,「不管你多大年龄,如果你是未接种的成年人,去接种MMR疫苗,如果你是小孩而且有资格接种,去接种MMR疫苗。」
在6月份之前,哥伦布市20多年来一直未发现麻疹病例,当地卫生官员正在跟CDC的流行病学家合作以追踪病例,他们相信其中4名小孩是在今夏前往国外旅行时染上这种病并将它带回哥伦布的。
据罗伯茨介绍,与国外旅行无关的首例麻疹病例是在11月7日被发现的,可能是原先染病的这4名小孩中的其中1名将麻疹传给了一名官员们尚未确认身分的中间人。
美国早在2000年宣布已消灭了麻疹,不过,根据联邦疾控中心所提供的资料,每年,这种疾病被在其他国家染上这种病且未接种疫苗的美国人和外国游客带入美国境内。
资料:
星岛
骨质疏松|50岁以上患病率高如何预防?做齐5步骤加强骨骼保健
世界卫生组织(WHO)订定每年10月20日为世界骨质疏松日,并由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会(IOF)在全球响应,呼吁民众正视骨松问题,采取行动守护骨骼健康。
人体的骨质含量约在30岁时到达高峰,随着年龄增长骨量逐渐减少,骨质疏松(Osteoporosis)就英文字面含意即为「多孔的骨骼」,也就是因为骨质密度下降,而使骨骼变薄、易脆的疾病。
骨质疏松来得悄然无声,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多半是因为骨折、骨裂才发现,一旦长者跌倒而造成髋关节骨折,便有很大的风险丧失自理能力必须卧床,甚至提升死亡率1-2成。
根据IOF数据显示,50岁以上人口中,男性有5分之1罹患骨质疏松,女性更是每3位就有1位。不只老化易造成骨质疏松,停经后的荷尔蒙变化、不良生活作息也是骨质疏松的成因。
为防止骨质疏松与骨折,今年IOF订定主题「Step up for bone health」,呼吁男女老少都该为自己「挺」身而出, 以5骤加强骨骼保健:
1. 摄取有益骨骼健康的食物
钙质是骨骼的重要成分,成人每日应摄取1000毫克的钙存骨本,牛奶、芝士、传统豆腐、深绿蔬菜、黑芝麻等都是很好的来源;优质蛋白也是构成骨骼的关键,建议摄取每公斤体重1-1.2克的蛋白质;而维他命D可促进钙质吸收,除了从蛋、鲑鱼、菇类摄取,每天日晒10-20分钟有助于身体合成维他命D。
2. 运动强壮骨骼与肌肉
每周运动3-4次,每次至少30-40分钟。其中「负重运动」可增强骨密度、肌肉力量,像是爬楼梯、慢跑、跳绳、挥球拍等;而「阻力训练」可运用自身体重、哑铃、弹力带等方式,给予身体阻力以锻炼肌肉;若再搭配平衡练习,如单脚站立、太极,可以加强动作的控制,进一部预防跌倒。
3. 维持健康体重
过轻、过重、肥胖者有较高的骨质疏松比率。过度减肥不仅造成营养不良,也会减少女性荷尔蒙分泌,加速骨骼流失;过重及肥胖则加重骨关节的负担,若反应不及易跌倒骨折。应维持正常体重范围,保持健康体位于18.5≦BMI<24。
4. 戒烟、避免饮酒过量
实验证实吸烟会导致成骨细胞活力下降,造成骨钙素流失,降低5-10%的骨密度;酒精也会抑制成骨细胞,影响钙、镁的吸收,使骨质陷入「入不敷出」的窘境。应戒烟并控制饮酒量,男性每日不超过20g酒精,女性不超过10g酒精为宜。
5. 注意危险因子
若父母曾发生骨折、服用类固醇药物、患有糖尿病者,则有较高机率发生骨质疏松,尤其是停经后、接受卵巢切除,或45岁前进入更年期的妇女,因缺乏雌激素而使骨质流失加剧。骨质疏松是沉默的疾病,若有身高变矮、弯腰驼背、下背疼痛等症状应多加留意,及早检查预防。
资料:
骨质疏松|50岁以上患病率高如何预防?做齐5步骤加强骨骼保健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830564?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骨松无声的疾病! 医:脊椎、髋部最易骨折
骨质疏松症是全球第2大的流行病,几乎每3秒就会发生一起因骨质疏松症所导致的骨折,医师表示,骨质流失没有不适症状,常见大多数人都是在骨折之后,才发现自己早已罹患骨质疏松症,因此骨质疏松症也常被称为无声的疾病。而常见的骨折发在在脊椎体或髋部,一旦发生髋部骨折死亡率更高达20至24%。
北投健康管理医院副院长钱政平指出,人体骨骼的骨量大约会在20至30岁达到最高峰,之后便开始逐渐减少。若骨量流失过多,就会使得原本致密的骨骼形成许多孔隙,呈现疏松的现象,造成「骨质疏松」。
每3秒就会发生因骨松所导致的骨折
钱政平表示,骨质疏松症是全球第2大的流行病,几乎每3秒就会发生一起因骨质疏松症所导致的骨折,常见的骨折发在在脊椎体或髋部,一旦发生髋部骨折死亡率更高达20至24%。
钱政平说,在台湾根据卫福部统计数据显示因骨质疏松症导致髋骨骨折的发生率高居亚洲第一,且每年有4成5的骨松患者会于当年度发生骨松骨折。骨质疏松带来的负面影响除了引起并发症(如背部疼痛、骨折、脊椎压迫性骨折、驼背、身高变矮等),还对个人、家庭、生活质量与医疗花费有巨大影响。
骨松不分男女 更年后女性需更加留意
钱政平指出,骨质疏松不分男女都会面临到这样的问题。以骨质流失速度来看,30岁后男性以每年0.3%速度流失,女性以每年0.5%速度流失,停经(缺乏雌激素)后流失的速度会更快。而根据卫福部统计,60岁以上的人口中,16%患有骨质疏松症,其中80%是女性,预防骨质疏松更是每一位更年期以及停经后妇女不可不注意的健康课题。
钱政平强调,骨质流失虽是正常老化的一部分过程,但以目前的医学进展来说,骨质疏松只能预防,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式,尤其一但发生骨折,很难复原,所以最重要的是要趁早掌握骨质状态,及早保骨本。骨质流失无法从外观上去做判别,只能仰赖影像检查才能得知。
资料:自由健康网
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129418
研究:脂肪肝全球爆發、增年長女士肝病死亡風險
香港中文大學肝臟護理中心兩項研究,分別統合全球和本港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數據,發現全球各大洲的脂肪肝患者均大幅增加,而香港的數據則顯示70歲以上脂肪肝患者的肝病死亡率顯著上升,尤以女性更為明顯。
各大洲脂肪肝患者與日俱增
香港中文大學肝臟護理中心醫療統計學者葉卓風教授聯同美國、意大利、澳洲、阿根廷等地的學者統合全球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數據,顯示儘管全球各大洲的種族和人口結構、社會經濟發展有差異,但近二十餘年,脂肪肝的患病率均大幅增加。
據美國國家健康和營養檢查調查(NHANES),1988-1994年的脂肪肝患病率為19%,到2017-2018年,則估計為57%,即使採用較寬鬆的計算法,也有38%。那非洲呢?從 1990 年到 2017 年,估計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的年增長率為 0.58%,穩步上揚。
而東亞地區也不能倖免,愈來愈多人患上脂肪肝。比如日本近三十年,估計脂肪肝患病率由22.2%上升至29.6%。香港的數字也差不多,曾在2008-2010年的一項篩查研究,推算有27.3%,即本港約四分一成年人患有脂肪肝。
資訊: 香港中文大學肝臟護理中心
糖尿三高增脂肪肝及肝纖維化風險
由於生活壓力大,加上港人缺乏運動及飲食不均衡,患脂肪肝的風險增加,嚴重更會引發肝炎和肝纖維化,甚至演變成肝癌。要預防患上肝臟疾病,定期檢查十分重要。
根據2012年的研究發現,本港的脂肪肝患者約佔成年人口的27%,而七成以上糖尿病患者都有脂肪肝問題。而在2019年,本港共有277宗死於慢性肝病和肝硬化的登記死亡個案,其中男性的登記死亡人數較女性高。
忽視脂肪肝隨時致癌
常見的肝臟疾病有脂肪肝、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癌。其中脂肪肝的成因可分為酒精性和非酒精性,前者主要由酗酒引致,後者則與飲食不均衡、缺乏運動、糖尿病及三高等問題有關。當過量脂肪長期積聚在肝臟,會對肝臟造成負擔,影響肝功能之餘,更會引發炎症,若發炎情況持續,肝臟有機會形成肝纖維化。當肝臟逐漸纖維化,便會慢慢變硬,若在初期未能及時發現及根治而進入晚期或肝硬化階段,肝臟硬度便難以逆轉,令肝功能受損,嚴重更可能變成肝癌。
肝纖維化掃描減低風險
根據衞生防護中心資料,肝硬化患者初期的徵狀,包括食慾不振、噁心、體重下降、感覺疲倦及虛弱。這些病徵不易察覺,定期檢查可監察肝臟的健康情況。傳統的肝穿刺技術,需抽取活組織樣本進行診斷,過程具有創傷性,有一定風險。
隨住科技進步,現今已可利用無創技術肝纖維化掃描進行檢驗,檢測出肝臟軟硬度、脂肪含量及纖維化的程度。整個過程完全無創無痛,
【肺炎球菌】孔繁毅:近年血清3型成港主流 新15价疫苗 有效对付
儿童免疫、过敏及传染病科专科医生关日华忧虑,待流感高峰期过后,肺炎链球菌感染将增加。政府抗疫专家孔繁毅称,本港近年肺炎链球菌感染以血清3型为主,卫生署疫苗可预防疾病科学委员会(下称科委会)将商讨引入近年新研发的15价肺炎链球菌疫苗,可更有效对付血清3型,冀可加快审批和引入。
关日华忧老幼现继发性感染
按卫生防护中心数据,今年截至3月31日本港共录得14宗肺炎链球菌感染,其中5宗涉未满18岁儿童及青少年,血清3型占两宗(见表)。本港4个医学会昨公布一项港人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的调查结果(见另稿),孔繁毅在记者会上提到,血清3型为本港最常见肺炎链球菌感染,在新冠疫情前占儿童个案逾六成,感染后可引致肺水肿、脑膜炎及严重肺炎等。
出席同一记者会的关日华表示,解除口罩令后暂未见肺炎链球菌感染增加,但「一老一幼」感染上呼吸道病毒后,气管黏膜或受破坏,令细菌有机可乘造成「继发性感染」,忧虑流感高峰期后会出现更多肺炎链球菌感染。
孔繁毅称13价对血清3型效果欠佳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2022年批准使用15价肺炎链球菌疫苗,准用于6个月大或以上者,2021年则批准另一款20价疫苗用于成人。身兼科委会成员的孔繁毅称,13价和23价疫苗针对血清3型效果欠佳,15价疫苗则能产生更好免疫反应,对其他血清型亦与现有疫苗效果相若,效力可维持逾10年。
资料:
http://www.mingpaocanada.com/van/htm/News/20230425/HK-gma1_r.htm
男子旅遊回家疑水土不服 肚瀉現黃疸揭患肝炎
出外旅遊腹瀉肚痛未必是水土不服,台灣一名男病人自旅遊回台後一直腹瀉,最初以為亦只是水土不服,但由於症狀持續遂求醫,最後竟證實自己患上甲型肝炎,有機會導致急性肝衰竭的風險。有台灣醫生指水土不服(Traveler's Diarrhea)與甲型肝炎初期的症狀相似,患者容易忽視。
水土不服、甲型肝炎大不同
台灣胃腸肝膽科醫生張振榕於當地健康節目《健康2.0》解上述病例,指該名男病人自印度返台後即開始上吐下瀉,最初他以為水肚不服,故不作理會,豈料後來開始出現黃疸,茶色尿等症狀,此時發現事態嚴重求醫,患上甲型肝炎。張振榕醫生指,水土不服與甲型肝炎初期的症狀雖然相似,但臨床上亦有分別:
1. 水土不服(Traveler's Diarrhea)
定義:一天內腹瀉3次或以上。
徵狀:不成型糞便,腹絞痛,噁心,嘔吐等。
成因:大多數是由細菌誘發,例如大腸桿菌,志賀菌、沙門桿菌;少數會因為寄生蟲;極少數是因為病毒。
出現周期:在旅行第一周出現。
2. 甲型肝炎
定義:初期症狀與水土不服相似,難以分辨。
徵狀:腹痛、腹瀉、噁心、頭痛,黃疸、茶色尿。
成因:甲型肝炎病毒。
出現周期:感染後一個月出現症狀,潛伏期平均28-30天。
據本港衞生防護中心資料顯示,甲型肝炎雖然不會造成慢性肝病,也很少致命,但亦有機會出現使人衰弱的症狀和可引致高死亡率的暴發性肝炎(急性肝衰竭)。
甲型肝炎主要是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即透過接觸或進食受感染者糞便污染的物件、食物或水而傳播。另外,與感染者有緊密接觸或性接觸(不限於肛口接觸)亦可傳播甲型肝炎病毒。男男性接觸者之間亦曾經爆發甲型肝炎傳染。水源受污水污染或沒經足夠處理也可傳播甲型肝炎,但並不常見。
預防水土不服飲食貼士
至於如何預防水土不服?台灣中山醫院家醫科醫生陳欣湄於節目中表示,旅遊到埗後首兩天因身體腸道菌還沒適應新環境,因此盡量不要讓敏感的腸道一下子接觸大量生冷食物菌種,例如刺身、未經煮熟的蔬果等。她補充,雖然初到埗需忌吃生冷食物,但可以飲用當地出產的酸奶和乳酪,讓腸道接觸當地的好菌,幫助腸道適應新菌種,讓旅程後半部可放心品嚐當地美食。
資料: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3532694/%E4%B8%8A%E5%90%90%E4%B8%8B%E7%80%89%EF%BD%9C%E7%94%B7%E5%AD%90%E6%97%85%E9%81%8A%E5%9B%9E%E5%AE%B6%E7%96%91%E6%B0%B4%E5%9C%9F%E4%B8%8D%E6%9C%8D%E3%80%80%E8%82%9A%E7%80%89%E7%8F%BE%E9%BB%83%E7%96%B8%E6%8F%AD%E6%82%A3%E8%82%9D%E7%82%8E%E3%80%80%E6%8B%86%E8%A7%A3%E7%94%B2%E8%82%9D%E3%80%81%E6%B0%B4%E5%9C%9F%E4%B8%8D%E6%9C%8D%E5%88%86%E5%88%A5%EF%BD%9C%E9%99%843%E5%A4%A7%E6%B1%82%E9%86%AB%E8%AD%A6%E8%99%9F
馬桶沖出病毒高達1米半 多做這一動作防傳染
很多人在公廁小心翼翼,生怕不小心沾染病毒、細菌。究竟馬桶沖水時可以將病菌噴多遠?這些病菌會在空氣中、物品上存活多久?又容易讓人感染哪些疾病?
研究發現,如果沖馬桶時沒有蓋上蓋子,沖水時可能會將馬桶裡的病菌噴到空中,還可能散落在毛巾、牙刷、漱口杯上。
根據2022年科羅拉多大學團隊發表的一項研究,按下馬桶沖水鈕2.5秒之後,裡面一些微小的以微米來計的水霧,也就是氣溶膠,開始往上擴散,到7.5秒的時候,高度可以達到離地面約1.5米(公尺)。這些氣溶膠會漂浮在空中大約20分鐘,隨著氣流水平移動,最後就附著在物體的表面。
在戶外,這種氣溶膠可能飄1米就蒸發了,細菌或病毒也就失去了傳染疾病的能力。但是在廁所潮溼的環境裡,落下後附著在潮溼的物體表面,可以存活較久。常見的消化道致病菌,如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可以存活四小時,而金黃色葡萄球菌可以存活幾天甚至幾個星期。所以當我們如廁完畢後,應該多加一個動作,也就是先合上蓋子再沖馬桶是比較衛生的做法。
小孩用公廁 更易感染2類病毒
過去有許多惡名昭彰的疾病包括傷寒、霍亂、小兒麻痺、甲型肝炎、志賀氏菌的痢疾,還有許多寄生蟲的疾病是公共衛生條件不好的地方容易傳染的。
但是在現代化城市仍然會有糞口傳染的疾病,所謂的糞口傳播,是指患者的糞便污染了食物、水等,然後進入人體消化道感染人。
常見的糞口傳染病毒主要是腸病毒、諾如病毒、輪狀病毒、甲型肝炎,新冠病毒在理論上也是可以經由糞口傳染的。不過,因為社會整體的公共衛生條件好,沒有遇到足夠猛烈的微生物,或是數量不夠多,所以人們一般沒有生病。
但是如果遇到諾如病毒或像腸病毒這兩類病毒,只要幾十個病毒顆粒入侵就會感染,小孩子比較不能確實執行洗手等衛生習慣的話,每年仍有很多人感染。
資料:https://www.epochtimes.com/b5/23/6/1/n14008336.htm
香港醫學會呼籲接種6種疫苗預防重症
香港醫學會由去年起推出「成人免疫接種」公眾教育計劃,呼籲市民因應年齡及身體狀況,接種新冠肺炎、流感、肺炎球菌、帶狀疱疹、HPV及百日咳6種疫苗。醫學會指出,市民往往小看疾病的嚴重性,但嚴重時足以致命,而接種疫苗是預防感染及患上重症的最有效方法。該會會長鄭志文亦指,現時不少市民抱有「疫苗猶豫」的情況,對接種疫苗持懷疑及擔心。
指技術成熟 安全效用被肯定
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曾祈殷表示,肺炎是香港的第二大殺手,由HPV病毒引致的子宮頸癌在女性致命癌症中排第8位;而去年的新冠疫情更造成1.3萬多人死亡。他表示,醫學會建議的6種疫苗技術十分成熟,在安全性和效用上均受肯定。
心臟科專科醫生蘇睿智表示,接種疫苗與心臟健康息息相關;「生蛇」及呼吸道感染等均會增加中風及心臟病風險。即使生蛇康復後,未必有永久免疫力,一世人有可能「生幾次蛇」,因此即使生蛇康復後仍建議接種。
醫學會副會長楊協和則提醒年輕男士也需要打HPV疫苗,因根據美國的統計數字,男士感染高危HPV病毒的比例為25.7%,女性為20.7%。他認為男女均應接種HPV疫苗,以預防子宮頸癌、肛門癌、陰莖癌、口咽癌等多項男女癌症。
資料:https://orientaldaily.on.cc/content/%E8%A6%81%E8%81%9E%E6%B8%AF%E8%81%9E/odn-20230603-0603_00176_043/%E9%86%AB%E5%AD%B8%E6%9C%83%E7%B1%B2%E6%8E%A5%E7%A8%AE6%E7%A8%AE%E7%96%AB%E8%8B%97%E9%98%B2%E9%87%8D%E7%97%87
全球民調:香港呼吸道傳染病調查 發現民眾認知度高但憂慮情緒低
香港民意研究所公佈了民眾的呼吸道傳染病認知調查,結果發現,雖然大多數港人都對新冠、流感、肺炎鏈球菌、百日咳等呼吸道傳染病認知明確,但真正對這些疾病懷有憂慮情緒的香港市民卻偏少,顯示自從疫情趨緩後,香港民眾對傳染病的擔憂也跟著下降了許多,但認知度未減。
自從新冠肺炎疫情於2020年爆發後,全球各國便因此陷入了惶惑憂急的情緒當中,然隨著防疫政策落實,疫苗普及率並不斷上升後,大多數港人對新冠、流感、肺炎鏈球菌、百日咳等呼吸道傳染病的「染疫擔憂度」便也下降了許多,甚至未來也還有持續回落的趨勢,值得關注。
調查顯示,當前在港,共有45%的市民都表示,自己現在已經不擔心感染新冠肺炎,並有47%的港人同步表明不擔憂自己或家人染上流感,加上另有55%的香港市民大膽表示他們絲毫不覺自己有感染肺炎鏈球菌的可能,顯示大多數港人都對這些呼吸道傳染病不再憂慮,原先的負面情緒已降。
此外,當被問及對各呼吸道傳染病的認知程度時,也有35%的港人感覺肺炎鏈球菌的感染機率是「一半半」,加上另有高達75%的市民清楚認知到2歲以下的嬰幼兒是易染肺炎鏈球菌的群體,顯示港人對部份呼吸道傳染病的認知度高,與憂急情緒不同。
本次香港民眾的呼吸道傳染病認知調查,是香港民意研究所於4月25日公佈、3月2日至8日執行的民意調查,針對香港18歲以上的成年民眾進行電話訪談,共完成3600份有效樣本,在95%的信賴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1.6個百分點。
資料:
https://tw.news.yahoo.com/%E8%87%BA%E7%81%A3%E8%AA%BF%E6%9F%A5%E7%B6%B2-%E5%85%A8%E7%90%83%E6%B0%91%E8%AA%BF-%E9%A6%99%E6%B8%AF-%E6%B8%AF%E6%9B%9D%E5%91%BC%E5%90%B8%E9%81%93%E5%82%B3%E6%9F%93%E7%97%85%E8%AA%BF%E6%9F%A5-%E7%99%BC%E7%8F%BE%E6%B0%91%E7%9C%BE%E8%AA%8D%E7%9F%A5%E5%BA%A6%E9%AB%98%E4%BD%86%E6%86%82%E6%85%AE%E6%83%85%E7%B7%92%E4%BD%8E-095153447.html
2023年世界免疫周主題為「疫苗補種」 衞生署建議家長為子女復常接種疫苗
世界衞生組織(世衞)舉辦的世界免疫周於每年4月最後一周舉行,其目的是促進疫苗使用,讓所有年齡組別的人群都得到保護,以預防疫苗可預防疾病。
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大流行導致各地常規免疫接種計劃嚴重受阻,數以百萬計的兒童因而錯失了基本疫苗接種以預防疾病。今年世界免疫周的主題為「疫苗補種」,呼籲全球重新合力加快行動,使常規免疫接種重回正軌,提升疫苗接種率,以確保更多人,特別是兒童,免因受感染而可能導致嚴重疾病和殘疾的侵害。
疫苗行之有效
免疫接種是公認最成功、最安全和最具成本效益的公共衞生措施之一,每年保護全球數以百萬計的人免受麻疹、乙型肝炎以致某些癌症等致命疾病所帶來的威脅。香港的兒童免疫接種計劃一直行之有效,自1980年全球消滅天花後,本港於2000年消滅小兒麻痺症,並分別於2016年及2021年成功消除麻疹及風疹(又稱德國麻疹)。
根據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轄下「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的建議,初生嬰兒至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在「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下須接種不同種類的疫苗及加強劑,以預防結核病、小兒麻痺症、乙型肝炎、白喉、百日咳、破傷風、肺炎球菌感染、水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及德國麻疹。 此外,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亦為合資格的小學女學生接種子宮頸癌疫苗,以預防子宮頸癌。
接種疫苗 走出疫情
新型冠狀病毒病大流行期間,衞生署母嬰健康院如常為嬰幼兒童提供免疫接種服務,至於小學的疫苗接種則由衞生署的學童免疫注射小組(小組)到校提供接種服務,於學校停課期間,學童獲安排到小組分區辦事處接種疫苗,因應需求增加,分區辦事處亦延長服務時間。同時,學生健康服務中心會為中學生補種所需疫苗。由於延遲接種疫苗會減低對兒童預防相關傳染病的保護,家長應按時為子女安排免疫接種,以得到全面和適時的保護。
接種疫苗是走出疫情的重要關鍵之一。市民應按年齡接種相應劑量的新冠疫苗,以取得足夠保護,尤其當新冠病毒仍流行於社區時。家長和幼兒照顧者亦應考慮為合資格兒童接種新冠疫苗,衞生署轄下指定的母嬰健康院及學生健康服務中心均有為合資格兒童提供新冠疫苗接種服務。本港自2023年4月初進入流感高峰期,有較高風險患上流感及其併發症的人士,特別是長者、兒童及慢性病患者,應盡早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以保障個人健康。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是其中一種預防季節性流感及其併發症的有效方法,亦可減低因流感而入院留醫和死亡的數字。除個別有已知禁忌症的人士外,所有年滿六個月或以上的人士均應接種流感疫苗以保障個人健康。
為方便行政安排和提高接種率,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轄下的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和新發現及動物傳染病科學委員會聯同行政長官專家顧問團建議,在知情同意下,新冠疫苗可於同一到訪期間與季節性流感疫苗或其他兒童免疫疫苗同時接種。
資料:https://www.chp.gov.hk/tc/features/106780.html
英國麻疹病例增加 專家擔憂兒童間傳播
英國衛生安全局(UKHSA)表示,近日麻診病例顯著增加,呼籲家長確保自己的孩子接種疫苗。
英國衛生安全局公布的數字顯示,今年1月至4月,麻疹確診病例為49例,而去年全年的病例只有54個。
麻疹很容易傳播,而且速度很快,主要徵狀是發燒和出疹子,但是也可能導致比較嚴重的併發症,比如腦膜炎,甚至可能因為腦膜炎而出現生命危險。英國通常為兒童接種麻疹、風疹和腮腺炎的聯合疫苗,也就是MMR。但近年英國兒童接種麻疹疫苗的人數顯著減少,而前幾年COVID-19疫情導致接種的情況進一步下滑。
當局表示,痲疹可以人傳人,人群中需要有95%的人接種疫苗,才能阻止廣泛傳播,但是目前英格蘭五歲兒童中只有85%接種了兩劑疫苗。相關專家表示:「今年病例增加的情況讓人非常擔憂。我們呼籲所有的家長和監護人確保他們的孩子已經接種了兩劑MMR疫苗。」
當局指,目前增加的病例主要集中在倫敦,但是其他地方也出現感染個案,其中有12個病例屬於海外感染,其餘屬於英國本土感染。因此,在夏季之前接種疫苗尤其重要,因為麻疹在其他國家可能更為普遍,海外旅行亦比較容易導致麻疹感染,節慶活動也容易引發痲疹病例爆發。
資料:https://www.epochtimes.com/b5/23/5/11/n13993689.htm
提防夏日蚊出沒!蚊怕水成分天然都可能有副作用?
近日天氣已經變得炎熱,大眾已急不及待換上短袖背心,但尤其在效外或公園等地方時,我們也須小心蚊叮。本港常見有約70種蚊,如常提到的白紋伊蚊、微小按蚊及三帶喙庫蚊等,當受這些雌性蚊子叮呅時,皮膚不但可以出現紅腫,身體更有可能感染登革熱、瘧疾或日本腦炎,所以防蚊實在刻不容緩。
戶外除了可以穿著長袖淺色衣物外,驅蚊以使用蚊怕水為主,當中含避蚊胺(DEET)最為常見,因為驅蚊效果強,產品濃度越高一般維持時間亦較長。正常使用情況下對身體安全,但仍可引起皮膚刺激發紅等。而本港衛生防護中心亦不建議六個月大以下嬰兒使用,小孩使用的話亦應選用濃度較低的產品。另外,不含避蚊胺的蚊怕水、驅蚊貼及手帶等多以天然香油(如檸檬桉油、香茅油等),以其氣味驅蚊。成分雖然天然,但不代表沒有副作用,這些產品仍可以刺激皮膚,而且揮發性一般較避蚊胺高,所以維持效果時間也較短。
室內驅蚊的話,蚊網蚊帳等仍屬不錯的有效安全方法。傳統蚊香於燃燒時所產生的煙也可對氣管敏感、幼兒及年長人士產生不良反應。使用電蚊香雖然没有煙,但使用時仍應保持空氣流通,避免化學物質積聚。
即使使用各種驅蚊方法,蚊也有可能找上門來。當被蚊咬後可以用凍毛巾敷,搽含薄荷產品或以肥皂清洗紓緩痕癢。嚴重的話醫生可能會處方口服抗組織胺藥及類固醇藥膏止痕。
資料:https://www.etnet.com.hk/www/tc/health/author/dermatology/LA84912?list=latest
台灣6旬男確診日本腦炎 累計2例 幼童應儘速接種疫苗
台灣高雄市繼上月初爆發首例日本腦炎病例後,本週再增1例,為美濃區60多歲男性,目前住院治療中。當地衛生局提醒,家中若有滿15個月之幼童,請家長務必儘速施打日本腦炎疫苗。
衛生局表示,該名60多歲男性個案於5月14日出現高燒、抽搐等症狀,經醫院採檢通報,6月2日確診,目前住院治療中。
經一番調查,個案居住地周圍有為數甚多的水稻田且2公里範圍內有2處豬舍,防疫團隊已啟動緊急防治工作並持續加強疫情監測,截至今(6)日未發生相關疑似個案。
由於傳播日本腦炎的病媒蚊(三斑家蚊)常孳生於水稻田及灌溉溝渠,提醒民眾,避免在黎明及黃昏於豬舍附近活動,避免被病媒蚊叮咬,以降低感染風險,若出現高燒、頭痛、意識不清之症狀,應儘速就醫。提醒家中若有滿15個月之幼童,請家長務必儘速施打日本腦炎疫苗。
資料:https://www.taiwannews.com.tw/ch/news/4911417
6歲大仔感染兩種病毒高燒入院 黎諾懿稱病徵似感冒籲家長勿輕視
黎諾懿6歲大仔黎峰睿(峰峰)近日患上人類偏肺病毒與乙型流感嗜血桿菌感染,入院接受治療。諾懿與太太非常擔心,在社交平台提醒家長要注意小朋友的健康。前日諾懿在社交平台上載峰峰插了吊針後被紗布包住手仔照片,寫道:「最近峰峰不幸患上『人類偏肺病毒HMPV』,因病毒感染令峰峰持續高燒並令肺部發炎,希望各位家長要多加留意自己的孩童,如有咳嗽感冒發燒病徵,應盡快求醫,請教醫生意見。」
諾懿接受訪問時透露,兒子除患人類偏肺病毒,同時受乙型流感嗜血桿菌感染,因峰峰同時中了兩種病毒,比較嚴重,要入院治療,「他有兩日高燒40度不退,要吊鹽水,幸好現在已退燒,不用再吊針,但含菌量仍高,未回落安全水平,仍要住院」。他稱這個病對小朋友與長者影響較大,故要小心處理。
據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網頁資料,人類偏肺病毒是一種單鏈的核糖核酸病毒,可在任何年齡人士引致急性呼吸道感染。人類偏肺病毒一般影響兒童,成年人尤其是長者及抵抗力弱的人士亦會受感染。病毒在兒童患者中會引致不同嚴重性的病徵,如發燒、咳嗽、鼻塞、呼吸困難或氣促。有些兒童或會出現中耳炎、腹瀉、嘔吐、出疹及發燒抽筋。
資料:https://ol.mingpao.com/ldy/showbiz/news/20230608/1686162629256/6%E6%AD%B2%E5%A4%A7%E4%BB%94%E6%84%9F%E6%9F%93%E5%85%A9%E7%A8%AE%E7%97%85%E6%AF%92%E9%AB%98%E7%87%92%E5%85%A5%E9%99%A2-%E9%BB%8E%E8%AB%BE%E6%87%BF%E7%A8%B1%E7%97%85%E5%BE%B5%E4%BC%BC%E6%84%9F%E5%86%92-%E7%B1%B2%E5%AE%B6%E9%95%B7%E5%8B%BF%E8%BC%95%E8%A6%96
26歲女打邊爐喉嚨痛翌日10分鐘窒息亡
內地一名26歲女子打邊爐後喉嚨痛,翌日自行服藥後,情況急轉直下。她突然呼吸困難,求醫僅10分鐘就身亡。醫生揭死因是「急性會厭炎」,有1種飲食習慣容易引發。若出現7種症狀,快則可於數小時內奪命。
綜合內地媒體報道,事發晚上,該名26歲葉姓女子在火鍋店打邊爐為朋友慶祝生日。事後她感到喉嚨有點疼痛,以為是火鍋太辣所致,沒多理會。翌日早上,她喉嚨痛得更嚴重,呼吸也有困難。她服用消炎藥後就上班,惟不久出現畏寒、呼吸不順等症狀,隨即往醫院求診。抵達醫院後,她大口喘氣,呼吸愈來愈困難,突然倒地不起,心臟驟停、停止呼吸。醫護人員立即搶救,惟10分鐘內宣告不治身亡。
事後醫生綜合種種症狀,經檢查後發現該女子會厭充血腫脹,堵塞聲門,判斷她是因「急性會厭炎」喪命。杭州師範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咽喉科醫生周國文指出,急性會厭炎可致會厭嚴重水腫,若不及時處理,可於短時間內令人窒息,有致命風險。
周醫生指,細菌及病搏感染是急性會厭炎常見成因,不過飲食習慣亦是誘發因素之一。不少人喜歡吃火鍋等高溫、辛辣的食物,再配上凍飲。但他指出,若不小心燙傷黏膜,可致會厭水腫;同時,一冷一熱的飲食會令血管迅速收縮和擴張,容易引發炎症和水腫。
急性會厭炎成因
根據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資料,會厭軟骨位於聲帶氣管上方,若細菌、病毒感染,外傷、咽喉局部刺激、急性過敏,都可能會引起會厭發炎,一旦化膿腫脹導致上呼吸道阻塞,就有生命危險。
急性會厭炎初期可能喉嚨痛 快則數小時內窒息
根據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資料,急性會厭炎初時可能只是輕微喉嚨痛,但進展非常快速,可能在數小時內引發急性上呼吸道阻塞而窒息。至於造成會厭急性發炎的細菌,以B型嗜血流感桿菌最為常見。一開始幾乎都出現咽喉吞嚥疼痛症狀,有的伴隨發燒,甚至出現聲音沙啞、呼吸喘鳴聲、無法平躺呼吸及胸悶、流口水,其病程進展迅速,快者幾小時內就會窒息死亡。
會厭炎風險因素 出現2情況要求醫
根據美國梅奧診所(Mayo Clinic)資料,某些因素會增加患會厭炎的風險,包括:
1. 免疫功能低下
如果免疫系統因疾病或藥物而減弱,則更容易發生可能引起會厭炎的細菌感染。
2. 未完成全程疫苗接種
不接種疫苗或不按時接種疫苗會使兒童容易感染 B 型流感嗜血桿菌(Hib),並增加會厭炎的風險。
資料:
https://www.stheadline.com/health-care/3236377/26%E6%AD%B2%E5%A5%B3%E6%89%93%E9%82%8A%E7%88%90%E5%96%89%E5%9A%A8%E7%97%9B%E7%BF%8C%E6%97%A510%E5%88%86%E9%90%98%E7%AA%92%E6%81%AF%E4%BA%A1-1%E9%A3%B2%E9%A3%9F%E7%BF%92%E6%85%A3%E9%AB%98%E5%8D%B1%E6%95%B8%E5%B0%8F%E6%99%82%E5%85%A7%E5%8F%AF%E8%87%B4%E5%91%BD
幼兒哭鬧發燒非小事 醫生:3成人帶致命腦膜炎雙球菌
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可帶來嚴重後遺症如智力遲緩、失聰甚至死亡,尤其常見於幼童及青年身上。在香港,大部分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均是由B型腦膜炎雙球菌引致,大家是時候來了解多一點。
腦膜炎雙球菌由接觸傳播
其實經由接觸傳播的腦膜炎雙球菌,可分為不同的血清型,常見有A、B、C、W、X和Y型,當中又以B型佔最多本地呈報個案。香港惠澤長者基金主席、疫苗學堂召集人麥肇敬醫生指出,腦膜炎雙球菌十分常見,因為大約有4%至35%的健康成年人,鼻咽都帶有這病菌,隨時可以成為幼兒及年青人染病的源頭。根據衞生防護中心的數據,2019年本港共有14宗侵入性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個案,即病菌入侵血液、腦部或脊髓,至於較輕微的感染則不屬於法定呈報疾病。
可引發敗血症 死亡率高達10%至15%
麥醫生表示感染病菌的人病情可於短時間內惡化,由清醒到失去知覺只是數小時的事,而且此病可引發敗血症,死亡率高達10%至15%。他分享個案:「曾有小朋友因發燒入院,醫護人員如常替他治療,當時他仍能夠玩耍,以為只是普通感冒很快會康復。之後小朋友想休息,怎料護士替他量度體溫時發現呼吸微弱、血含氧量下跌,要入深切治療部用呼吸機幫助呼吸,檢查並確診為腦膜炎雙球菌感染。隨後更發現細菌入血,小朋友最後死亡,即使康復亦有兩成人受永久殘障影響。」因此,市民要認識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及時察覺病患及即時求醫,而採取適當的預防更為重要。麥醫生續稱,目前治療腦膜炎雙球菌感染以抗生素為主,並視乎情況加入類固醇,曾經與病人接觸的醫護人員亦需要接受監察和預防治療。
幼兒染病症狀難察覺
感染B型腦膜炎雙球菌後可出現高燒、頭痛、頸部僵硬、嘔吐、怕光及嗜睡等症狀。兒科專科醫生馮卓文提醒家長,感染此症的幼兒徵狀不明顯,可能只是胃口不佳,食一、兩安士奶便不肯進食,有時其他病患如玫瑰疹也會令小朋友出現類似症狀,確實不易分辨。而他們亦無法表達身體不適,令人難以察覺。「嬰幼兒染病後可能會出現持續哭喊、暴躁、拒絕進食等看似扭計的症狀,一旦拖延處理,可能會帶來遺憾的結果。B型腦膜炎雙球菌感染若未有及時治理,可產生嚴重後遺症,包括記憶和學習障礙、腦部損害、癲癇、腎衰竭、休克甚至死亡。」馮醫生說。
接種疫苗可及早預防
要預防腦膜炎雙球菌感染的最有效方法是接種疫苗,其中針對B型腦膜炎雙球菌的疫苗的保護率超過九成,適合超過兩個月大的嬰幼兒及其他年齡人士接種。另有結合疫苗可對付其他血清型腦膜炎雙球菌,至於常見副作用則與其他疫苗相若。B型腦膜炎雙球菌可經由飛沬及日常接觸傳播,例如同枱食飯都有機會將病菌傳染他人,馮卓文醫生指,很多健康成年人都帶有B型腦膜炎雙球菌,但一般也不會做病菌檢測,因為即使驗出帶菌,也難免會接觸家中小朋友,「唔通唔掂家中小朋友?」所以最有效的預防措施是接種疫苗。
資料:https://www.stheadline.com/child-health/3226219/%E8%A6%AA%E5%AD%90%E5%81%A5%E5%BA%B7%E5%B9%BC%E5%85%92%E5%93%AD%E9%AC%A7%E7%99%BC%E7%87%92%E9%9D%9E%E5%B0%8F%E4%BA%8B-%E9%86%AB%E7%94%9F%E6%8B%86%E8%A7%A33%E6%88%90%E4%BA%BA%E5%B8%B6%E8%87%B4%E5%91%BD%E8%85%A6%E8%86%9C%E7%82%8E%E9%9B%99%E7%90%83%E8%8F%8C
23歲澳女外遊染惡菌致腦膜炎亡 醫生建議接種疫苗防中招
23歲澳洲女大生Bella Fidler與友人到峇里島畢業旅行,豈料回國後一周突然開始發燒,最初以為只是患上流感,但情況竟急速惡化,詳細檢查後被診斷出感染「B型腦膜炎雙球菌」,由病發到去世不足一日。到底甚麼是腦膜炎?哪類人又是高危群組?
腦膜炎雙球菌可傳播?醫生:病徵不易察覺、嚴重或致死
腦膜炎雙球菌是一種因細菌感染導致的疾病,主要由其中6種最常見的血清群,包括A、B、C、W、X及Y型所引起,可透過打噴嚏、咳嗽的飛沫、密切的身體接觸如親吻,以及共享食物和飲品傳播,潛伏期約為3至4天。全球大概有十分之一人口是長期帶菌者,當中以嬰幼兒、青少年和較年輕的成年人比例最高。
兒科專科醫生鄧秀碩指出,感染腦膜炎雙球菌初期,患者或會出現發燒、頭痛、嘔吐、頸部僵硬、肌肉酸痛等,與一般感冒的病徵相似,所以不易被察覺;及後可能會出現紅色或紫色的皮疹。一旦細菌入血則會隨著血液破壞身體器官,甚至「壞腦」,身體狀況有機會於24小時內急轉直下並引致神智不清,若不及時醫治,有機會導致嚴重併發症或死亡。
據統計,腦膜炎雙球菌感染當中,每10個就有一個死於此疾病;而每5個患者就有一個可能有永久殘疾,包括:腦部損害、失聰、肝臟或腎臟衰竭,以及截肢。
本港病例逾半屬B型 嬰幼兒染病風險最高
根據衛生防護中心的資料顯示,2019年香港腦膜炎雙球菌感染的發病數字創十年新高,達14宗,當中有一半個案都屬於B型。而有研究報告更指出,2016年上海的B型腦膜炎雙球菌感染佔比更錄得63.2%,數字近年更持續上升。
而任何人都有機會腦膜炎雙球菌,但嬰兒、5歲以下的幼童為高危族群;因為嬰幼兒的免疫系統尚未成熟,而且失去母親抗體,加上腦部血管保護層未完全發育,所以發病率為最高。另外,青少年、60歲以上的長者、患有慢性病或免疫系統疾病人士也較高風險。
腦膜炎雙球菌在英美澳及中東等地區的發病率遠高於香港,所以打算到外遊、海外升學或移民的人士,絕對不能忽視潛在風險,應事先做好準備,保障個人健康。
疫苗提供安全保護 有效預防腦膜炎雙球菌
鄧醫生表示,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保持良好衛生及接種疫苗是最有效預防腦膜炎雙球菌感染的方法。平日勤洗手,不適時需要帶上口罩,更要保持家居環境清潔。
而目前市場上提供的疫苗分為兩種,包括:ACWY型4價腦膜炎雙球菌疫苗和B型腦膜炎雙球菌疫苗。家長們要留意的是,現時並沒有單一疫苗可預防所有類型的腦膜炎雙球菌;而視乎疫苗品牌,注射的時間及劑數均有不同,最早可在出生6週後接種;須合共接種2-4針,才能全面發揮疫苗保護作用。
部分國家如英國、澳洲、新西蘭、美國及台灣都強烈推薦嬰兒、青少年、遊客和高危人士接種腦膜炎雙球菌疫苗,並且為特定群組提供資助。
本港診所早已有腦膜炎雙球菌型疫苗供應,數據顯示保護率可達95%至100%,惟沒有加入於政府兒童疫苗資助計劃內,因此家長需要自費為嬰幼兒接種。注射疫苗後,或會出現輕微不適反應,如:針口疼痛、疲倦等,症狀很快消退。
雖然本港每年感染腦膜炎雙球菌的個案並不多,但數據顯示仍有上升的趨勢。一旦中招後果可大可小,建議家中有幼童或同住親友需經常往返世界各地,不妨考慮接種腦膜炎雙球菌型疫苗保障健康。
資料:https://www.hk01.com/%E5%81%A5%E5%BA%B7Easy/899730/%E8%85%A6%E8%86%9C%E7%82%8E-23%E6%AD%B2%E6%BE%B3%E5%A5%B3%E5%A4%96%E9%81%8A%E6%9F%93%E6%83%A1%E8%8F%8C%E8%87%B4%E8%85%A6%E8%86%9C%E7%82%8E%E4%BA%A1-%E9%86%AB%E7%94%9F%E5%BB%BA%E8%AD%B0%E6%8E%A5%E7%A8%AE%E7%96%AB%E8%8B%97%E9%98%B2%E4%B8%AD%E6%8B%9B
病毒性腸胃炎有群聚感染力 小心一人中標全家遭殃
一名8歲男童從學校下課回來後上吐下瀉,因而帶來醫院就診。媽媽說班上最近也好多同學有嘔吐腹瀉的症狀,經檢查發現是諾羅病毒造成的腸胃炎,經過治療後症狀改善許多。
腸胃炎是兒童常見的疾病之一,尤其最近氣候變得溫暖潮溼,食物容易腐壞,小朋友一不小心吃到不新鮮的食物,常常就會有嘔吐,腹瀉等腸胃炎的症狀出現。台北榮總新竹分院兒童過敏免疫風溼科醫師郭秉洋表示,大部分的腸胃炎通常是因為吃到不潔的食物或水造成的。其中以病毒性腸胃炎占大多數。常見的病毒有輪狀病毒、諾羅病毒和腺病毒,會造成發燒,腹瀉,腹痛嘔吐等症狀,有時大便會有酸臭味。病毒性腸胃炎也常有群聚感染,常常一個人得到,結果全家人都有腸胃不適的症狀出現。
郭秉洋提醒,腸胃炎也可以是細菌引起的。常見的細菌像是沙門氏菌、曲狀桿菌、桿菌性痢疾、大腸桿菌等等。而細菌性腸胃炎的症狀通常比較嚴重,常有高燒數天、腹瀉、腹痛嘔吐、倦怠,大便常有血絲與黏液。另外,如果有飲用山泉水或常吃生食,也要小心寄生蟲感染造成的腸胃炎。
一般來說,腸胃炎治療並沒有特效藥,主要以補充流失的水分與電解質為主,搭配一些症狀治療的藥物。郭秉洋建議飲食上可採取少量多餐,選擇清淡好消化的食物如稀飯,白吐司,避免食用太油或太甜的食物,而乳製品像是牛奶豆漿等等,在腸胃炎期間也應減少食用。如果沒有胃口,也可以用醫療用口服電解質補充液來做補充。
雖然大多的腸胃炎屬於輕症,會慢慢復原,仍有部分的患者會表現出比較嚴重的徵候,需要住院治療。郭秉洋表示,如果小朋友持續高燒、活力食慾不佳、有脫水的徵象如皮膚乾燥、眼淚減少、尿量減少、囟門凹陷等等,
或是有嚴重的腹脹腹痛嘔吐等情形,建議盡速就醫治療。
如何預防腸胃炎?郭秉洋表示,平常宜注意食物飲水的衛生,避免生食,不飲用山泉水或地下水等未經充分過濾消毒的水源。食物應保持新鮮,盡量避免使用隔夜飯菜。接觸腸胃炎病患需注意個人衛生,常常洗手消毒。另外,
嬰兒可接種口服輪狀病毒疫苗,預防輪狀病毒腸胃炎。
資料: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30510001601-260418?chdtv
兩病毒傳染力強 兒科醫示警:得了很不舒服
自從口罩解封後,家中的孩童是否常常生病呢?台灣兒科醫生「柚子醫師」陳木榮提醒家長們,要特別注意2種高傳染力的病毒,分別是「水痘病毒」與「輪狀病毒」,其中輪狀病毒「只要10隻」就能感染孩童,不得不謹慎防範。
陳木榮在臉書專頁分享,近日有許多家長擔憂,口罩解封後孩子返校上課,容易被同學傳染各種病毒,回家又將病毒傳染給年幼弟妹,導致孩子輪流生病,提醒家長們,水痘病毒與輪狀病毒具高度傳染力,最好讓孩子們施打疫苗提升保護力,「針對這些會造成嚴重症狀的病毒,盡量讓孩子打疫苗來預防。」
陳木榮指出,水痘病毒除了透過校園群聚傳染外,也可能因家中長輩得到帶狀疱疹(生蛇)遭到感染,即使大部分孩童已經接種過第1劑公費水痘疫苗,但還是可能出現突破性感染,「研究顯示接種1劑水痘疫苗的保護力僅有81%,接種2劑水痘疫苗則可達到約92%的保護力」,因此衛福部建議4至6歲入小學前孩童,可以接種第2劑水痘疫苗。
此外,陳木榮透露,5歲以下幼兒感染腸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輪狀病毒」,同樣具有高度傳染力,「只要10隻病毒就能感染你我的孩子,更誇張的是,受感染兒童每公克的糞便可排出1000億隻病毒」,更可怕的是,目前尚未研發出有效對抗輪狀病毒的藥物,只能補充水分讓孩子自行康復,「孩子得了輪狀病毒,身體真的很不舒服!」建議家長們及早帶孩子接種口服輪狀病毒疫苗,降低感染病毒的發生率。
資料:https://news.ebc.net.tw/news/living/368687
流感可致心肌炎或突然死亡 醫生:35歲後猝死3大主因:隱性心臟病、心室顫動、腦出血
東涌一間小學任職的38歲女教學助理,前日(5日)傍晚伏於其辦公桌上,沒有反應,懷疑暈倒,送院後不治。據悉她上周曾因肌肉疼痛求醫,醫生診斷她因流感引致肌肉發炎。有急症科專科醫生指出,流感可以導致心肌炎,或會導致突然死亡,但機率低於萬分之一。
有急症科醫生表示,醫學界通常以35歲為界,35歲前猝死可能源於患者的先天疾病,但35歲後猝死的三大主因多與心腦疾病有關。
嗇色園主辦可譽中學暨可譽小學一名38歲姓詹女教學助理在教員室伏於其辦公桌上,沒有反應,懷疑暈倒,其他同事報警。救護員到場將她送往北大嶼山醫院,經搶救後證實不治。警方將案列作送院時死亡,死因有待驗屍後確定。
據了解,該名教學助理上周一(5月29日)因肌肉疼痛,前往北大嶼山醫院求醫,醫生當時診斷她為流感引致肌肉發炎,並處方藥物。事發當日早上她如常出門上班,沒有異樣,至傍晚近5時仍與同事聊天。
該校校長麥敏潮表示,死者在該校任職一年多,主要處理文書行政工作,例如收集試卷等,過往不常請病假。麥表示事出突然,「同事真係難過,大家共事一段時間」,並引述辦學團體表示會與死者母親保持聯絡,如有需要會向對方提供協助及支援。
急症科專科醫生馮顯達表示,流感可以引致心肌炎,影響心臟輸出血液功能,或導致心跳不規律,最終心臟衰竭致死,但他形容情况罕見。一般來說,輕微心肌炎患者可能會出現呼吸急促、氣喘、胸口不適等症狀,但若出現急性兼嚴重的心律不正,患者可能在短短幾秒已經削弱心臟泵血功能,若數分鐘內沒有血液到達腦部,已經可以引致死亡。
另一名急症科專科醫生則表示,猝死有很多原因,真正死因要留待法醫驗屍後才能確定。但流感或過濾性病毒的確有可能引致心肌炎,誘發突發心律不正或心臟衰竭,導致死亡,但機率低於萬分之一。
普通體檢難發現 需有症狀進行特定檢查
急症科專科醫生彭繼茂表示,醫學界通常以35歲為界,35歲前猝死可能源於患者的先天疾病,但35歲後猝死的三大主因分別為隱性心臟病、心室顫動及腦出血,例如患者心血管收窄,剛巧有血塊經過堵塞血管,導致沒有血液流到心臟;心跳紊亂,出現異常的心臟脈搏,令心室顫動,最終導致死亡;或腦部爆血管,造成腦出血。
彭續稱,即使患者定時檢查身體,通常亦難以發現以上問題,因為檢驗上述疾病需要做特定檢查,例如心血管閉塞檢查要透過心臟造影、心導管檢查發現;心室顫動要靠入侵性心臟檢查;腦出血要靠腦及腦血管造影檢查。以上檢查通常在病人出現相關症狀,例如心臟驟停、經常頭痛,並向醫生求助,醫生診斷認為有可能出現相關疾病,才會再安排檢查。
資料:https://health.mingpao.com/%E6%B5%81%E6%84%9F%E5%8F%AF%E8%87%B4%E5%BF%83%E8%82%8C%E7%82%8E%E6%88%96%E7%AA%81%E7%84%B6%E6%AD%BB%E4%BA%A1-35%E6%AD%B2%E5%BE%8C%E7%8C%9D%E6%AD%BB3%E5%A4%A7%E4%B8%BB%E5%9B%A0/
日本今年已爆7麻疹病例 創下近三年新高
新一波疫情還未完全消減,日本關東地區,現在又頻頻傳出有民眾染上麻疹,目前全國已有7名病例,創下近3年新高。
國立感染症研究所多屋馨子說,「1位痲疹患者平均能傳染12至18人,病毒傳染力非常強。」由於麻疹病毒的傳染力相當強,有人只是和患者乘坐同一班新幹線,或是購物時和確診的店員接觸,就不幸染疫。
染病症狀為發燒、咳嗽和起紅疹,嚴重甚至會引發肺炎和腦炎。先前受到新冠疫情影響,海外旅客減少,日本2021年和2022年的麻疹染疫人數,都只有6個人,今年(2023年)為止的病例,卻已經增加到7人,其中5人都集中在關東地區。
日本專家就呼籲高風險族群,以及準備前往麻疹流行地區的民眾,要盡快接種疫苗。
資料:https://www.ftvnews.com.tw/news/detail/2023524I17M1
新冠疫後隱憂 全球6700萬童漏打常規疫苗
綜合法新與路透社報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一份最新報告指出,「過去10多年來,在兒童常規疫苗接種方面得來不易的成果已遭到破壞」,重回正軌「將是一大挑戰」。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表示,這群疫苗接種受到「嚴重中斷」的6700萬名兒童當中,有4800萬人是所有常規疫苗都沒打,憂心可能會爆發小兒麻痺症及麻疹疫情。
據統計,112個國家或地區的兒童常規疫苗覆蓋率下降,全球接種疫苗的兒童比例下滑5個百分點至81%,創下2008年以來最低覆蓋率,非洲及南亞受到的打擊特別嚴重。報告指出:「令人擔心的是,疫情期間接種情況退步帶來的影響是在這10年的尾端出現,廣義來說,兒童免疫接種覆蓋率的增長已停滯。」
疫苗每年可挽救440萬條寶貴性命,如果實現「不遺漏任何人」的遠大目標,到2030年將有望挽救580萬人的性命。
此外,報告也指出,世界各地的人們在新冠疫情期間,對於預防麻疹、小兒麻痺症等兒童常規疫苗的重要性失去信心。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表示,在接受調查的55個國家中,有52國民眾在2019年至2021年間,對於兒童疫苗的認識有所降低。
基金會指出,這項數據是個「令人擔憂的警訊」,顯示錯誤資訊、對政府的信任度下降以及政治兩極化都會讓人們對疫苗接種感到猶豫。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執行董事羅素(Catherine Russell)在聲明中表示:「我們不能讓接種常規疫苗的信心,成為另一個疫情下的受害者⋯⋯否則,下一波喪命的可能是更多罹患麻疹、白喉或其他可預防疾病的兒童。」
資料:https://www.singtaousa.com/2023-04-20/%E7%88%86%E7%96%AB%E5%8D%B1%E6%A9%9F%EF%BD%9C%E6%96%B0%E5%86%A0%E7%96%AB%E5%BE%8C%E9%9A%B1%E6%86%82-%E5%85%A8%E7%90%836700%E8%90%AC%E7%AB%A5%E6%BC%8F%E6%89%93%E5%B8%B8%E8%A6%8F%E7%96%AB%E8%8B%97/4473604#page3
生蛇痛不欲生 醫生:接種疫苗保護力長達19年
台灣一位45歲男性,因左胸長皮疹至皮膚科就診,經安南醫院皮膚科醫生陳郁蓁細問之下,得知其左胸劇痛已將近一週,起初以為是心肌梗塞,還曾至心臟內科求診,卻查不出原因;直到胸前開始出現紅疹,接著產生水疱,才驚覺可能為「生蛇」在作怪。
俗稱「生蛇」的帶狀疱疹,發作時疼痛難耐,且傷口會有灼燒感,因此又被稱作「百痛之王」。陳郁蓁說明,皮蛇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感染所造成,只要患者曾經得過水痘,病毒就會潛藏在脊椎的背根神經節內,當免疫功能不佳或抵抗力下降時,病毒就會活化並沿著神經跑出來,進而產生神經痛、癢、刺等各種不適;與此同時,因為神經皮節為帶狀分布,皮膚會出現帶狀分布的紅疹及群聚水疱而得其名「帶狀疱疹」。
陳郁蓁表示,罹患帶狀疱疹無須過度擔心,只要接受適當治療,皮膚病灶可於2至4週內痊癒,惟神經修復能力與年紀有關,年紀越大,所需的修復時間就越長,且神經不適的症狀也會更久、更嚴重。陳郁蓁解釋,若帶狀疱疹發作90天後仍有神經不適症狀,醫學便定義為「疱疹後神經痛」,短則幾個月,長則可達數年,導致患者生活品質大受影響,還可能引發視力、聽力受損、暫時排便或排尿不順等併發症。
根據美國及台灣統計資料顯示,得過水痘的患者,終其一生有超過三成的機會罹患帶狀疱疹,若想預防或減少帶狀疱疹帶來的不適,施打疫苗是最有效的方式。陳郁蓁分享衛生福利部的政策,2003年以後出生、滿12個月以上的嬰幼兒全面施打水痘疫苗;而在2004 年之前出生的民眾,九成以上都已得過水痘,也就是目前20歲以上的民眾,體內大都具有潛伏的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因此,建議50歲或以上的成人、或18 歲或以上且為罹患帶狀疱疹風險較高的族群,都應接種疫苗。在疫苗的選擇上,陳郁蓁提及美國已於2018年之後,以Shingrix取代舊有的Zostavax。陳郁蓁解釋兩者區別,「Shingrix為非活性的基因重組疫苗,對免疫力不佳者而言,Shingrix比活性減毒的Zostavax安全之外,保護力的表現也優越不少。」
陳郁蓁補充文獻指出,Shingrix注射 7年後的疫苗保護力可維持91%以上,且推估可持續大約19年;反觀Zostavax,注射 7年後大約只剩40%。她表示,台灣也於2022年8月引進新款帶狀疱疹疫苗Shingrix,若民眾為50歲以上、或18 歲以上且為高風險罹病族群,可及早至皮膚科門診諮詢,預防帶狀疱疹找上門。
資料:https://ctinews.com/news/items/q6xV90mGa7
「菜花」得過就甩不掉 害男性罹患2種癌
性病疣,俗稱椰菜花,是一種常見的性傳染病,也被稱為人類乳突瘤病毒(HPV)感染。泌尿科醫生表示,男性遭感染機率高於女性,會有4種症狀,例如在陰莖周圍的疣塊,或輕微的皮膚變化,由於大多不痛而易被輕忽。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得到此病,治療後也易復發,且男性可能會於年紀漸長或免疫力差時,罹患陰莖癌或肛門癌。
新店慈濟泌尿科醫生戴定恩在其臉書表示,菜花病毒會在皮膚和黏膜上引起生長,通常以性行為傳播,男性得到的機率通常高於女性。
他受訪時表示,男性罹患菜花,雖可於外生殖器觀察到,但通常沒有不適感,且治療(電燒治療)後仍可能復發,病毒持續存在於皮膚表層,等人體免疫力較差時再度反撲,「可能會讓男性在60歲後引發陰莖癌、肛門癌。」因此預防勝於治療,也就是性行為時要做好防護措施。
性病疣4種症狀:
1. 生長的疣塊:生長在外生殖器或肛門周圍的疣塊,常為粉紅色或灰色,表面光滑或凸起,有時如同樹枝般分叉。疣塊通常不會疼痛,但可能會在性行為或排便時感到不適。
2. 皮膚變化:有時菜花不會形成明顯的疣塊,而是引起輕微的皮膚變化,可能是紅斑、斑點或小凸起,通常出現在外生殖器周圍,也可能出現在肛門周圍。
3. 不正常的出血:因疣塊可能會在摩擦時破裂,在性行為後菜花可能會引起不正常的出血。這類出血通常不嚴重,但若持續存在,應儘速就醫。
4. 肛門不適 :若疣塊生長在肛門周圍,可能會引起肛門不適,例如痛、灼熱感、搔癢或刺痛感。
資料: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30526001841-260418?chdtv
全球民調:香港呼吸道傳染病調查 發現民眾認知度高但憂慮情緒低
香港民意研究所公佈了民眾的呼吸道傳染病認知調查,結果發現,雖然大多數港人都對新冠、流感、肺炎鏈球菌、百日咳等呼吸道傳染病認知明確,但真正對這些疾病懷有憂慮情緒的香港市民卻偏少,顯示自從疫情趨緩後,香港民眾對傳染病的擔憂也跟著下降了許多,但認知度未減。
自從新冠肺炎疫情於2020年爆發後,全球各國便因此陷入了惶惑憂急的情緒當中,然隨著防疫政策落實,疫苗普及率並不斷上升後,大多數港人對新冠、流感、肺炎鏈球菌、百日咳等呼吸道傳染病的「染疫擔憂度」便也下降了許多,甚至未來也還有持續回落的趨勢,值得關注。
調查顯示,當前在港,共有45%的市民都表示,自己現在已經不擔心感染新冠肺炎,並有47%的港人同步表明不擔憂自己或家人染上流感,加上另有55%的香港市民大膽表示他們絲毫不覺自己有感染肺炎鏈球菌的可能,顯示大多數港人都對這些呼吸道傳染病不再憂慮,原先的負面情緒已降。
此外,當被問及對各呼吸道傳染病的認知程度時,也有35%的港人感覺肺炎鏈球菌的感染機率是「一半半」,加上另有高達75%的市民清楚認知到2歲以下的嬰幼兒是易染肺炎鏈球菌的群體,顯示港人對部份呼吸道傳染病的認知度高,與憂急情緒不同。
本次香港民眾的呼吸道傳染病認知調查,是香港民意研究所於4月25日公佈、3月2日至8日執行的民意調查,針對香港18歲以上的成年民眾進行電話訪談,共完成3600份有效樣本,在95%的信賴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1.6個百分點。
資料:
https://tw.news.yahoo.com/%E8%87%BA%E7%81%A3%E8%AA%BF%E6%9F%A5%E7%B6%B2-%E5%85%A8%E7%90%83%E6%B0%91%E8%AA%BF-%E9%A6%99%E6%B8%AF-%E6%B8%AF%E6%9B%9D%E5%91%BC%E5%90%B8%E9%81%93%E5%82%B3%E6%9F%93%E7%97%85%E8%AA%BF%E6%9F%A5-%E7%99%BC%E7%8F%BE%E6%B0%91%E7%9C%BE%E8%AA%8D%E7%9F%A5%E5%BA%A6%E9%AB%98%E4%BD%86%E6%86%82%E6%85%AE%E6%83%85%E7%B7%92%E4%BD%8E-095153447.html
37歲男吃生牛扒誘肝炎?嗅覺有變險引發肝衰竭
一名37歲男子吃了一份生牛扒,時隔不久患上乙型肝炎,醫生無法確定該男子乙型肝炎發作和生吃牛肉是否有必然因果關係,但提醒平日有身體檢查習慣十分重要,可及早知道肝臟的狀況。
台灣胃腸肝膽科醫生錢政弘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案例,早前一名37歲男子到一間連鎖平價牛扒店,點了一份5成熟牛扒,但來了3成熟,勉強吃幾口然後放棄。後來,隔日感到胃酸嚴重倒流,又有發燒的情況,當時被診斷為急性腸胃炎。
情況一直沒有改善,更胃口變差,當聞到油味重的食物如鍋貼,更有作嘔、心悶的感覺,身體更愈來愈疲勞,狀況大概持續2星期,遂再求醫檢查,發現有黃疸情形,肝指數ALT(GPT)高達2500 U/L,總膽色素7.9 mg/dl,判定是急性乙型肝炎,須緊急住院治療。醫師稱若男子再晏一點才就醫,可能會肝衰竭,便需要換肝。
急性乙型肝炎 嗅覺味覺有變
錢表示食慾變差、噁心、嗅覺及味覺有變是急性肝炎的徵兆,每年約有10%至30%乙型肝炎帶菌者有不同嚴重程度的發炎,其中23%-38%會出現黃疸、肝硬化、甚至肝衰竭。乙型肝炎其實主要由過濾性病毒引起,甲型、戊型則可透過受污染的食物或食水而傳播。但錢指出部分乙型肝炎的病人病因不明,長期睡眠不足、壓力太大,造成身體免疫力低可能亦有關連。錢指出這次男子乙型肝炎發作無法確定和生吃牛肉有必然的因果關係,但此男子本身是乙肝帶菌者,平時沒有定期做身體檢查,故無法得知這次發病前是否跟已有慢性的肝臟發炎相關。
錢提醒平日有身體檢查十分重要,及早知道肝臟的狀況。同時,提醒乙肝病者日常生活作息要有規律、勿隨意用止痛藥、睡眠要充足等,防止肝功能再受損引發嚴重肝衰竭。
資料:https://www.hk01.com/%E6%95%99%E7%85%AE/889838/%E8%82%9D%E7%82%8E%E9%A3%B2%E9%A3%9F-37%E6%AD%B2%E7%94%B7%E5%90%83%E7%94%9F%E7%89%9B%E6%89%92%E8%AA%98%E8%82%9D%E7%82%8E-%E5%97%85%E8%A6%BA%E8%AE%8A%E9%9A%AA%E8%82%9D%E8%A1%B0%E7%AB%AD%E6%80%A5%E6%80%A7%E8%82%9D%E7%82%8E8%E7%97%87%E7%8B%80
女子作息飲食正常肝病毒量卻急升?懶人運動養肝靠一招
三餐飲食正常,休息正常都傷肝?有胃腸肝膽科醫生分享病例指,一位乙型肝炎女患者作息飲食正常,7年來乙肝病毒量持續下降,半年前卻反彈,險患急性肝炎。但做1種懶人運動半年後,病毒量大減,比以前更低,同時也減低了演變為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醫生指出,做這種運動時要留意4件事,護肝的同時亦可避免受傷。
飲食作息定時 肝病毒量不跌反升
胃腸肝膽科錢政弘醫生在其facebook專頁發文指,已追蹤該名乙型肝炎女患者的病情7年,每年乙肝病毒量持續下降。而且,她平時作息正常、三餐定時,也有注意營養均衡。
惟在半年前,對方乙肝病毒量不跌反升。錢醫生指,該名女患者雖沒即時生命危險,但這代表身體免疫力正在下降。若乙肝病毒量繼續增加,必得會引發急性肝炎,屆時則須要服用抗病毒藥。
為何乙肝病毒量會上升?錢政弘醫生指出,乙肝病毒量增加的原因,通常是熬夜或飲食不正常。不過,對方已很注意睡眠或飲食,惟因疫情緣故,少了外出,亦不知道在家裡做甚麼運動好,休息了好一陣子。
錢政弘醫生建議患者,考慮改變做運動的方式,半年後再抽血檢查。結果,在半年後覆診,病毒量不但下降,而且數值比以前更低。錢醫生接受傳媒訪問指,該名女患者半年內病毒量減少了30%。
到底用了甚麼方法?原來,該患者在家慢跑,靠這種懶人運動改善肝臟健康。該患者表示:「這幾個月都在家裡『超慢跑』……在客廳原地跑,或是繞著客廳跑,我規定自己每天要跑半個小時,盡量做到!」
養肝懶人運動 運動時注意4大事項
錢政弘醫生指出,「超慢跑」已經流行了2至3年,算是溫和的運動。何謂「超慢跑」?醫生解釋如下:
「超慢跑」的定義
「超慢跑」是強度低、速度慢、步幅小的慢跑。
跑的時候心跳每分鐘110到120下,比一般健步行80到100下再快一點,屬於在家就可以做的懶人運動,也適合銀髮族。
「超慢跑」4大注意事項
錢醫生指出,「超慢跑」就像用「小碎步」在慢跑,跑的時候要留意4件事:
1.跑步時膝蓋保持微曲狀態,避免膝蓋受傷
2.前腳掌先著地,再腳後跟著地,避免跕腳跑
3.步伐要輕,腳落地的聲音要愈輕愈好
4.步伐小,速度快,每分鐘180步
資料:https://www.bastillepost.com/hongkong/article/12648963-%E5%A5%B3%E5%AD%90%E4%BD%9C%E6%81%AF%E9%A3%B2%E9%A3%9F%E6%AD%A3%E5%B8%B8%E8%82%9D%E7%97%85%E6%AF%92%E9%87%8F%E5%8D%BB%E6%80%A5%E5%8D%87%EF%BC%9F-%E9%9D%A01%E6%87%B6%E4%BA%BA%E9%81%8B%E5%8B%95%E9%A4%8A
年輕女三餐飲食清淡仍患脂肪肝 揭常吃1類食物惹禍
有營養師分享病例指,一名年輕女工程師三餐飲食清淡,但最終竟患上脂肪肝、膽固醇過高。營養師後來詢問其全日的飲食餐單,結果發現她常進食1類食物,最終導致患上脂肪肝。
營養師李婉萍在節目《醫師好辣》中表示,該名女工程師每日早餐只吃牛角包配一杯黑咖啡,中午時因工作忙碌,因此經常在辦公室內吃多士當作午餐,到了晚餐時就吃清湯麵作為晚餐。後來女子求醫檢查時,竟被發現患有脂肪肝、膽固醇過高等問題。
營養師李婉萍表示,該名女工程師常吃的牛角包、多士、清湯麵等食物,都是由精製澱粉所製成的食物,而且不含維他命B群,無法代謝體內脂肪,而且其飲食習慣缺乏蛋白質、膳食纖維等營養素,因此導致患上脂肪肝。李婉萍後來建議她改變飲食習慣,降低飲食中的澱粉含量,多補充其他營養素,最終成功改善情況。
營養師李婉萍又指,進食澱粉類食物時要選擇含有維他命B群的食物,例如番薯、五穀雜糧等;另外,如果選擇吃麵包當作正餐時,也應該配搭豆漿或急凍雞胸肉等食物,保障營養均衡。
資料:
https://www.bastillepost.com/hongkong/article/12904089-%E5%B9%B4%E8%BC%95%E5%A5%B3%E4%B8%89%E9%A4%90%E9%A3%B2%E9%A3%9F%E6%B8%85%E6%B7%A1%E4%BB%8D%E6%82%A3%E8%84%82%E8%82%AA%E8%82%9D-%E9%81%AD%E6%8F%AD%E5%B8%B8%E5%90%831%E9%A1%9E%E9%A3%9F%E7%89%A9%E6%83%B9?current_cat=8
後疫情時代細菌病毒重新活躍 小心肺炎球菌感染來襲
天氣回暖,細菌病毒也隨之而活躍起來,加上口罩令撤銷讓社會各類活動復甦,令與呼吸道相關的感染增多,估計肺炎球菌感染與及相關的侵入性肺炎球菌疾病個案也會颷升,故此幼兒及長者等高危人士應儘快接種疫苗,減低肺炎球菌對健康的威脅。
三老家庭齊感染肺炎球菌遇併發症
這是一個發生在新冠肺炎疫情前的故事。那時候的農曆新年,是親戚好友互相聚頭的好日子,男女老幼聚首一堂,熱熱鬧鬧地閒話家常。陳氏(化名)一家也不例外,六、七十歲的陳氏兄妹與九十歲高齡母親同住,他們每年最期待的節日正是農曆新年,親戚會帶着可愛的小朋友來拜年,讓平日冷清的居室增添生氣。豈料春節過後,三人陸續病倒,先後出現發燒及咳嗽症狀。經過化驗他們的分泌物樣本,證實他們都感染了肺炎球菌,估計在拜年期間被親友傳染。在這三位長者中,以六十多歲的妺妹病情最嚴重,她花白的X光肺片顯示她的肺部受到嚴重感染,需要進入深切治療病房,以「人工肺」協助呼吸。翻查紀錄,這三名長者均沒有接種肺炎球菌疫苗。
肺炎球菌是社區性肺炎的常見致病原之一。但在過去三年,由於嚴厲的防疫措施阻截了大部份病毒及細菌的傳播,所以肺炎球菌感染個案不多,不過隨着解除口罩令及回復正常社交生活,醫學界估計肺炎球菌感染個案數目將會回升,前文提及的「三老感染」的情況有機會再次出現。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醫生指出,隨着社交活動變得頻繁,肺炎球菌的傳播再次活躍,其中一個常見例子就是健康兒童身上帶有肺炎球菌,透過普通的社交接觸把病菌傳予長者,令長者受到感染。
疫情過後 肺炎球菌感染數目或上升
另一方面,林緯遜醫生指出最近根據臨床觀察,發現原本在冬季流行的致病原,到了春天仍持續活躍,故此原本在冬天較為流行的肺炎球菌,有機會仍然持續肆虐;此外,肺炎球菌疾病與呼吸道病毒感染關係密切,當病毒感染爆發,有機會令潛藏於鼻腔黏膜的肺炎球菌入侵身體,造成肺炎球菌疾病,輕則造成肺炎、中耳炎等,重則會帶來侵入性肺炎球菌疾病,包括入侵性肺炎、腦膜炎或菌血症等。另外,最近醫學界有「免疫負債(immunity debt) 」的說法,指出由於過去三年在各種防疫措施的保護下,大眾甚少接觸各類致病原,令身體欠缺訓練免疫系統的機會,以致在放寛防疫保護後,脆弱的免疫系統在暴露於各種細菌病毒包括肺炎球菌之下,身體便容易受到感染。
由於上述各種因素都有機會帶來肺炎球菌感染爆發,故此高危人士包括長者與幼兒,特別是患有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肝病、腎病或免疫力不佳的人士,應做好預防措施。除了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及作息有序以增強免疫力外,接種肺炎球菌疫苗也是預防肺炎球菌感染的有效方法。
資料:https://www.stheadline.com/cm/3236691/%E5%BE%8C%E7%96%AB%E6%83%85%E6%99%82%E4%BB%A3-%E7%B4%B0%E8%8F%8C%E7%97%85%E6%AF%92%E9%87%8D%E6%96%B0%E6%B4%BB%E8%BA%8D-%E5%B0%8F%E5%BF%83%E8%82%BA%E7%82%8E%E7%90%83%E8%8F%8C%E6%84%9F%E6%9F%93%E4%BE%86%E8%A5%B2-%E6%8E%A5%E7%A8%AE%E7%96%AB%E8%8B%97%E6%B7%BB%E4%BF%9D%E8%AD%B7
小朋友幾時可以接種疫苗?一文看清幾時去打針
每一個小朋友都是父母的心頭肉,幼兒的健康,自然是父母眼中一大要事,尤其是新觀疫情剛過,子女剛剛脫下口罩,很容易就會感染嚴重傳染病。要預防各種傳染病,最好的方法就是接種疫苗,衛生署提供的免費疫苗注射計劃,由初生、幾個月大至五歲的孩子,均可在衞生署轄下各母嬰健康院接受免疫接種,而小學兒童則由衞生署注射員到學校提供服務。但每種疫苗接種的時間表均不同,其實都幾考父母記性,因此我們就詳細列出不同年紀應接種的疫苗,供各位父母儲起方便查看。
本年度「疫苗資助計劃」及「政府防疫注射計劃」已於去年10月6日展開,計劃會為6個月至未滿12歲合資格兒童提供資助或免費季節性流感疫苗及肺炎球菌疫苗接種。
除了以上疫苗,父母也可透過「兒童免疫接種計劃」讓合資格幼童可免費接種可有助預防嚴重病症的疫苗注射。
初生嬰兒、未滿兩歲小孩和小學生分別要接種哪些疫苗?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轄下的「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提出不同年齡的兒童應接種的疫苗的建議。
兒童免疫接種計劃時間表:
*2018年7月1日或以後出生的兒童會於18個月大在母嬰健康院接種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德國麻疹及水痘混合疫苗。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出生的兒童會於小學一年級接種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德國麻疹及水痘混合疫苗。
*由2019/20學年起,合資格的女學童會於小學五年級接種「九價人類乳頭瘤病毒疫苗 – 第一次」,並於下一學年(小六)接種第二次。
當然,並非所有兒童適宜接受免疫接種。衛生署提醒家長,若子女發燒,應在痊癒後才接種疫苗,而在一般情況下,如子女有輕微不適,例如流鼻水,但其他表現如吃、玩、休息和大便習慣都是正常,均可接受免疫接種。另外,接種前也可先諮詢醫生,並將身體狀況告知相關人員。
如有以下情況,或不適宜接受免疫接種,應先請教醫護人員:
1. 任何免疫力減退的情況,(例如:先天免疫力失調‧ 患上白血病、腫瘤)及需要長期服藥或治療,(例如正接受電療、化療或服用類固醇等)
2. 上次接種疫苗後有任何嚴重反應
3. 對某些抗生素或其他物質曾有嚴重的過敏反應
4. 經由醫生診斷後認為不適宜接種疫苗的情況
接種疫苗的副作用大嗎?
兒童在接種疫苗後一般的反應都很輕微,例如表現煩躁、輕微發燒及注射部位有輕微紅腫或疼痛。家長可以讓兒童服食退燒、止痛藥物(切勿服用阿斯匹靈),亦可以凍毛巾敷注射部位來減輕痛楚。若不適反應持續或趨嚴重,例如煩躁現象持續24小時以上、發燒體溫高達40°C(104°F)或以上、注射部位的紅腫疼痛情況在24小時後仍沒有減退或反而有增加現象等,便應請教醫生。
另外,因為接種一些疫苗後產生的免疫能力會慢慢減弱,所以衛生署建議,必須在一段時間之後再接種該疫苗的加強劑,使身體能保持免疫能力,因此家長千萬別錯過任何一劑疫苗。
現時亦有私家診所或醫院提供「五合一疫苗」(可預防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小兒麻痺、乙型流感嗜血桿菌)和「六合一疫苗」(可預防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小兒麻痺、乙型流感嗜血桿菌和乙型肝炎)供父母選擇。父母若對兒童疫苗有疑問,可向家庭醫生或醫護專業人士查詢。
溫馨提示:
「兒童免疫接種計劃」並不包括季節性流感疫苗及肺炎球菌疫苗接種。若家長想為子女注射計劃以外的疫苗(如輪狀病毒疫苗、甲型肝炎及日本腦炎等),可前往個別私家診所或醫院,詳情可諮詢醫生。
如果子女為初生至五歲,家長可攜同子女到衞生署轄下各母嬰健康院接受免疫接種。至於小學學童,衞生署會派注射員到子女就讀的小學,提供免疫接種服務。
資料:https://www.hk01.com/%E5%81%A5%E5%BA%B7Easy/901505/%E5%85%92%E7%AB%A5%E7%96%AB%E8%8B%97%E6%8E%A5%E7%A8%AE-%E5%B0%8F%E6%9C%8B%E5%8F%8B%E5%B9%BE%E6%99%82%E5%8F%AF%E4%BB%A5%E6%8E%A5%E7%A8%AE%E7%96%AB%E8%8B%97-%E4%B8%80%E6%96%87%E7%9C%8B%E6%B8%85%E5%B9%BE%E6%99%82%E5%8E%BB%E6%89%93%E9%87%9D
急性腸胃炎活躍度升近一倍 上周錄130人感染 衞生署籲提高警覺
衞生防護中心今日(21日)表示,根據中心最新監測數據,院舍/學校爆發急性腸胃炎個案在過去數周有所增加,由截至6月3日一周的9宗上升至上星期的17宗,當中涉及130人感染,而本周截至昨日(20日),三天內已錄得13宗爆發個案(涉及124人)。
中心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上述急性腸胃炎爆發較大機會屬人傳人或環境污染引致,已排除涉及食物中毒。衞生防護中心呼籲市民提高警覺,預防感染。
本港急性腸胃炎的活躍程度近日有所上升,根據中心最新監測數據,院舍/學校爆發急性腸胃炎個案在過去數周有所增加,由截至6月3日一周的9宗上升至上星期的17宗,當中涉及130人感染,而本周截至昨日(20日),三天內已錄得13宗爆發個案(涉及124人)。
大部分個案在幼兒中心或幼稚園發生
由截至6月3日一周至昨日,大部分個案在幼兒中心或幼稚園發生,當中最少三分之一,即有13宗個案(涉及232人)都是由諾如病毒引起。中心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上述急性腸胃炎爆發較大機會屬人傳人或環境污染引致,已排除涉及食物中毒。
衞生防護中心表示,急性腸胃炎多數由病毒引致,最常見的為諾如病毒、輪狀病毒,腺病毒等,一般於冬季較常見,感染途徑包括接觸患者的嘔吐物或糞便、接觸受污染的環境或物品,亦可經嘔吐時產生的帶病毒噴沫傳播,籲市民提高警覺,預防感染。
兒科醫生:由諾如病毒引起 要小心處理嘔吐物
兒科醫生劉成志表示,急性腸胃炎活躍度近月以來一直都反反覆覆,「由2月到依加一直無停過」。他估計,此非與天氣改變有關,而是因新冠肺炎疫情平穩,小朋友除下口罩及回校上學增加了交叉傳播的可能性。
他又指,留意到近日不少個案爆發源頭都是有人先染疫並在學校嘔吐,提醒一些經常引起急性腸胃炎的病毒如諾如病毒,未必可以透過酒精有效殺死,故在處理嘔吐物及排泄物時,酒精搓手液並不能代替使用梘液和清水潔手。
資料:https://www.hk01.com/article/911437?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疫後上呼吸道感染增 孕婦成高危群組 專科醫生提醒兩種疫苗極重要
自本港防疫措施解除,市民毋需強制戴口罩,各種上呼吸道感染橫行,孕婦是罹患傳染病高危群組,婦產科專科醫生建議,孕婦懷孕期間接種百日咳及流感疫苗,可將抗體傳給胎兒,讓嬰兒出世後獲得保護屏障,平安度過未適齡接種的空窗期。孕婦產後若餵哺母乳,更可降低嬰兒感染風險。坊間常對孕婦打針有迷思,憂慮有畸胎,醫生指事實正好相反,孕婦若感染流感或百日咳後得重症,反增加早產或流產風險。
孕婦針後嬰兒百日咳感染率急跌
「孕婦可否接種疫苗?」、「打針會影響胎兒發育?」坊間一直對孕婦打針存有迷思,擔心接種疫苗對胎兒有安全性問題。世衞及國外已有研究指出,孕婦可接種百日咳及流感疫苗,而孕婦更被列為接種流感針的優先對象。當孕婦抗體不足,嬰兒隨時成為中招族群。根據衞生署回覆《Yahoo 新聞》的數字,百日咳於 2017 年起有上升趨勢,該年錄得 69 宗感染個案,1 歲以下嬰幼兒佔近半,錄得 31 宗。2018 年整體個案大幅升至 110 宗,嬰幼兒佔 46 宗。
衞生署母嬰健康院由 2020 年 7 月 2 日起向合資格的孕婦提供百日咳疫苗接種服務,於 2021 及 2022 年接種疫苗的孕婦分別佔整體 94% 及 96%。計劃推行後感染個案大幅下降,2021 年錄得的百日咳個案僅 2 宗,沒有任何嬰兒受感染。2022 年錄得 3 宗,嬰兒佔 1 宗。
嬰兒染百日咳易現重症
婦產科專科醫生靳嘉仁表示,嬰兒多數透過照顧者的直接接觸或飛沫感染百日咳,初時病徵可能不明顯,出現流鼻水、打噴嚏、發燒及咳嗽等一般呼吸道疾病症狀,嚴重可引致肺炎、窒息、腦部損傷或呼吸衰竭等。嬰幼兒發病率及死亡率最高,但本港嬰幼兒要在兩個月大時才適齡接種第一劑含百日咳的疫苗,變相出世後有2個月空窗期。
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建議,孕婦無論過去有否接種過百日咳疫苗或受感染,均應在每次懷孕時接種一劑無細胞型百日咳疫苗,抗體可傳給胎兒,為嬰兒出世後的數個月內提供保護。一般建議孕婦在妊娠第 2 或 3 期接種,並以懷孕 35 周前為佳。目前醫管局的產科門診及衞生署母嬰健康院會為懷孕 26 至 34 周的孕婦提供百日咳疫苗接種。
懷孕後期及產後 2 周染流感最高危
除了百日咳,另一個更常見的傳染病威脅是季節性流感。靳嘉仁醫生指出,孕婦懷孕時荷爾蒙變化令免疫力下降、心肺功能負荷上升,較易患上流感,並增加重症發生率,令胎兒早產、流產及死產風險相繼上升。有研究更顯示,孕婦在妊娠後期及產後 2 周,患流感後出現併發症及死亡風險較高。
最多人關心是孕婦打針後會否有副作用,靳嘉仁醫生表示,有少數孕婦由於體質關係,打針後可能有輕微發燒,但一般而言,懷孕中後期接種疫苗,幾乎已不會出現副作用。若果懷孕時遇上流感高峰期,最好及早接種流感針,因為注射後仍需 2 至 4 周始能產生抗體,待懷孕中後期才接種可能太遲。此外,本身有接種疫苗的禁忌症、對疫苗成分過敏、曾因接種疫苗產生嚴重不良反應等,均不建議接種。
餵母乳助增強嬰兒抗體
嬰兒出世至少 6 個月後才建議接種流感疫苗,因此透過母體輸送抗體是最能保護嬰兒免於中招的最佳方法。孕婦除了接種疫苗,亦可於產後餵哺母乳,有助將更多抗體傳給嬰兒,減低嬰兒的感染風險。百日咳疫苗及流感疫苗可同時接種;雖市面有噴鼻式流感疫苗,但不適合孕婦接種。
孕婦接種疫苗迷思 Q&A
問:是否所有孕婦均要接種百日咳疫苗?
答:孕婦無論過往是否曾接種百日咳疫苗或受感染,均應在每次懷孕時接種一劑含無細胞型百日咳疫苗,讓抗體傳送給胎兒。
問:孕婦什麼時候接種百日咳疫苗為佳?
答:孕婦可在妊娠第 2 或 3 期的任何時間接種,並以懷孕35周前為佳。孕婦最好在妊娠期完結前至少15日打針,以讓抗體有夠時間產生。
問:百日咳疫苗有副作用嗎?會否影響胎兒?
答:百日咳疫苗對胎兒沒有負面影響,而孕婦接種後的副作用一般較輕微,如注射部位腫脹、發紅或輕微痛楚等,嚴重副作用極為罕見。只有少部分人士不適宜接種,包括對任何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過去接種百日咳疫苗曾出現嚴重反應、過去接種百日咳疫苗後7天內曾有未知原因的腦病變。
問:孕婦接種百日咳疫苗後,嬰兒出世後需否接種?
答:需要。孕婦體內傳給嬰兒的抗體會隨時間減少,嬰兒仍需按照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在兩個月大時接種疫苗。
問:是否可與其他疫苗同時接種?
答:可以,百日咳疫苗可與流感針同時接種。若孕婦最近接種破傷風 (TT) 或含白喉類毒素 (Td) 疫苗,可在安全接種百日咳疫苗 (dTap) 。
問:孕婦什麼時候接種流感針為佳?
答:任何懷孕階段均可接種流感針,愈早打愈好,因流感針需時 2 至 4 周產生抗體。
問:孕婦打流感針會否有副作用?
答:流感針的常見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紅腫、痕癢或疼痛,其他較少見的副作用可能包括發燒、肌肉疲勞、流鼻水或喉嚨痛等,一般 1 至 2 日就會恢復。
問:打流感針會影響胎兒發育?
答:孕婦打流感針並不會對胎兒造成健康問題,眾多研究反而指出,接種疫苗的孕婦,其胎兒對疾病抵抗力較佳。
問:接種疫苗後,可否餵哺母乳?
答:可以,餵母乳有助傳送抗體給嬰兒,更有效保護寶寶健康。
問:孕婦可否接種噴鼻式流感疫苗?
答:孕婦並不適合接種噴鼻式流感疫苗,需要接種針劑。
資料來源:婦產科專科醫生靳嘉仁
資料:https://hk.news.yahoo.com/%E4%B8%8A%E5%91%BC%E5%90%B8%E9%81%93-%E6%84%9F%E6%9F%93-%E5%AD%95%E5%A9%A6-%E9%AB%98%E5%8D%B1%E7%BE%A4%E7%B5%84-%E5%B0%88%E7%A7%91-%E9%86%AB%E7%94%9F-%E7%96%AB%E8%8B%97-%E5%A9%A6%E7%94%A2%E7%A7%91-%E7%99%BE%E6%97%A5%E5%92%B3-%E6%B5%81%E6%84%9F-%E8%83%8E%E5%85%92-010012601.html
飛沫傳播 46歲漢染腦膜炎雙球菌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調查一宗侵入性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個案,這疾病是經由直接接觸帶菌者或受感染者的飛沫而傳播。個案涉及46歲男子,他於6月13日被發現失去知覺,同日送往瑪麗醫院急症室,並入院接受治療。臨床診斷為腦膜炎雙球菌血症,病人情況穩定,腦脊液樣本經化驗後,證實有腦膜炎雙球菌。
失知覺送院治療
初步調查顯示,病人潛伏期內沒有外遊,其家居接觸者至今無病徵。衞生防護中心表示,腦膜炎雙球菌感染是由腦膜炎雙球菌所引起,主要經由直接接觸帶菌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包括口鼻分泌物)而傳播。潛伏期由2至10日,一般為3至4日。
腦膜炎雙球菌血症的病徵包括突發性發燒、劇烈頭痛、皮膚出現瘀斑及休克,嚴重者甚至會致命。流行性腦膜炎的病徵包括發高燒、劇烈頭痛、頸部僵硬及嗜睡等情況。若情況嚴重更可造成腦部損害或死亡。腦部損害可導致智力受影響、智力發展遲緩、失聰及電解質失衡。侵入性腦膜炎雙球菌感染更可引致關節炎、心肌炎、眼內炎或肺炎。腦膜炎雙球菌感染是一種嚴重的疾病,病人須盡快接受抗生素治療。
資料:https://orientaldaily.on.cc/content/news/odn-20230617-0617_00176_025/
執業藥劑師協會:冀政府資助所有長者接種肺炎球菌疫苗
香港執業藥劑師協會會長鄭綺雯表示,市面上有一種新疫苗,為20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簡稱PVC20,能更全面預防肺炎鏈球菌。她指,過往長者要罹患高風險疾病、長期病患者、居住在安老院等要求,方可以獲得政府資助,認為社會上所有長者均有需求,希望政府可以資助所有65歲或以上長者接種。
資料:https://www.881903.com/news/local/2490468
不是新冠!3歲女童高燒不退 醫揪出「這病毒」作祟
台中3歲女童連續5天高燒40度不退,醫師排除新冠病毒、A型流感、黴漿菌及腸病毒等常見疾病後,女童發炎指數仍飆高且食慾不佳,醫師察覺狀況有異,經X光檢查與驗尿發現是肺炎鏈球菌所致,幸給予抗生素治療後,24小時內退燒,精神及食慾也恢復正常。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科主治醫師陳劍韜表示,近3個月兒科門診與急診發燒就醫的兒童人數明顯增加,最近5大「魔王等級」病毒包括新冠病毒、A型流感、副流感、hMPV(人類間質肺炎病毒)和腸病毒等,共同點都是發燒;日前收治3歲女童因5天反覆高燒40度、食慾及活力下降就醫,抽血檢驗發現白血球數值高達27000/ul,發炎指數也大於10,但安排多種病毒檢驗都為陰性。
他說明,患者沒有明顯咳嗽,經安排X光檢查發現女童右下肺葉明顯肺炎,再送「尿液肺炎鏈球菌快速抗原檢驗」呈陽性,證實為肺炎鏈球菌引發右下肺炎,幸經抗生素治療24小時內即退燒,精神及食慾也恢復正常。
陳劍韜指出,過去兒童因肺炎鏈球菌感染出現肋膜積水、膿胸等併發症,病程迅速,小朋友呼吸急促困難、咳不停,到院後幾天就住進加護病房插胸管治療;由於肺部無法再生,一旦出現嚴重肺部感染,日後即使出院也可能造成終生呼吸困難後遺症。自從公費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自2016年起常規施打後,感染人數明顯下降、嚴重度也降低。
陳劍韜提醒,目前肺炎鏈球菌公費疫苗施打時間是在新生兒2個月、4個月及12至15個月大,除了公費提供3劑外,有1劑目前採自費的方式於6個月大施打,建議家有5歲以下小朋友的家長考慮施打,完整建立身體的免疫力。
資料: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30620003601-260418?chdtv
有醫學團體倡預防「生蛇」疫苗納入接種計劃
有本地研究發現,在沒有廣泛疫苗接種的情況下,本港每 7人就有2人會患上「帶狀疱疹病毒」,即俗稱「生蛇」,每20名患者會有1人出現後遺神經痛。研究又指出,如接種預防疫苗可有效減少「生蛇」個案及相關後遺症。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曾祈殷表示,人口老化持續,生蛇個案只會有增無減,將增加增醫療負擔,建議分階段推行「帶狀疱疹疫苗」接種計劃。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表示,香港人接種相關預防疫苗並不積極,相信與未被納入疫苗接種計劃有關。他又說外國有研究顯示,感染新冠病毒會增加「生蛇」風險,建議本港將相關疫苗納入資助計劃,先為65歲或以上人士及免疫力低的人士接種,再擴展至50歲或以上高風險群組及該年齡組別的其他人士。
資料: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1703737-20230606.htm
50歲屬生蛇高危期!3成患者持續後遺神經痛,逾1成生上眼致盲!專家倡分階段打預防針
年紀愈大,感染俗稱「生蛇」的帶狀疱疹機會愈高,50歲更是踏入生蛇高危期。在本港,97%的39歲以上人士曾患水痘,每3人便有1人有機會在一生中生蛇,當中每2名85歲或以上長者,更有1人發病。據人口推算,本港50歲或以上佔人口比例將於2039年突破50%,有專家料生蛇個案將倍增,建議當局盡早安排分階段式蛇針接種計劃。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曾祈殷解釋,生蛇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發,只要曾患水痘,病毒就會潛伏於體內,並在免疫力低、壓力大時重新活躍。本港97%的39歲以上人士曾患水痘,每3人便有1人有機會在一生中生蛇,每2名85歲或以上人士更有1人發病,部分患者亦會重覆生蛇;而除了「痛過生仔」、出紅疹等,部分患者有機會出現併發症,包括3成人患可持續數周至數年的後遺神經痛,12.4%人更因生蛇上眼而失明。
3成患者
持續後遺神經痛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引述本地研究指,若不接種任何「蛇針」,每7人便有2人生蛇,每20人有1人出現後遺神經痛,每100人有1名生蛇上眼。本港目前有減活疫苗(ZVL)和重組疫苗(RZV)2種蛇針,其中雖然肌肉注射含有結合抗原及助劑的RZV,有機會引致針口紅腫痛、輕微發燒等,但10年整體保護效能達89%,較ZVL高75個百分點。若RZV接種率達40%,更可減少逾20萬宗生蛇個案,相關併發症和死亡個案亦能大減,比接種ZVL多4至5倍。
他指,每7人接種RZV有1人能預防生蛇;但接種ZVL,每27個人才有1人能預防,建議當局首階段為65歲或以上,及18歲或以上免疫力低下人士接種,後再擴展至50歲或以上高風險人士、及50歲或以上所有人,降低生蛇對中老年人士的風險。
資料:https://www.etnet.com.hk/www/tc/lifestyle/health/healthyd/84875
中醫建議健康茶飲湯水 日常飲用炎夏消暑抗流感
步入七、八月的盛夏,潮濕多雨加上氣溫升高,讓人經常易感疲累,食慾不振。加上都市人經常出入辦公室及商場,甚至交通工具等冷氣場所,室內外溫差大,導致容易感染流感病毒。今次請來註冊中醫師溫再強提供三款健康茶飲及湯水,助你對抗埋暑熱及舒緩流感不適症狀。
根據衛生防中心資料,於香港,季節性流感一般於三/四月及七、八月較為流行,流感病毒一般會經飛沫傳播,潛伏期多為一至四天,患者會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鼻塞流鼻水、肌肉痛、疲倦和頭痛等徵狀,如患者有充足休息和多喝水,病情可望於七天內自行痊癒。不過,對於長者或免疫力較弱人士而言,如染上流感或有機會成為嚴重疾病,有可能會出現肺炎或支氣管炎等嚴重併發症,甚至會死亡。建議宜盡快接種流感疫苗,亦要經常保持個人和家居清潔衛生,如常潔手及繼續佩戴口罩,均有助預防感染流感。此外,平日亦可飲用以下由中醫師建議,適合於夏季飲用的健康食療湯水。
對抗夏日流感都市健康食療湯水
麥茯山楂茶
•山楂─6克
•炒麥芽─15克
•茯神─15克
•萊菔子─15克
•烏梅─3枚
功效:消暑生津、寧神開胃、行氣消滯。
用1,500ml清水煮滾,熬煮至約1,000ml,加入適量蔗糖/冰片糖調味即可,日常可當茶飲。
佛手葛根湯
•粉葛根─半斤
•合掌瓜─1-2個
•佛手─6克
•杏仁─10克
•生薑─3片
•大棗─10粒
•肉桂/桂皮─6克
•陳皮─1/4個
•瘦肉/豬腱─250克
功效:對於感冒、流感、肩頸酸痛、肌肉酸痛、胃腸炎等具有療效。
用清水2,000ml煲滾後,調細火煲約1小時30分鐘,待粉葛熟透即可,加入小許鹽調味。
注意:脾胃虛弱、容易出汗及多汗均不宜飲用。
烏梅洛神飲
•洛神花─10克
•烏梅─2-3個
•鮮薄荷葉─2-3片
•蔗糖 / 蜂蜜─適量
功效:消暑、生津止渴、有助消化。
將烏梅、洛神花放保溫杯裡加300-500ml熱水燜焗3-5分鐘,加入薄荷葉及蜂蜜即可飲用。
注意:胃腸功能差不建議飲用。
資料:https://www.am730.com.hk/%E7%94%9F%E6%B4%BB/%E7%89%B9%E5%88%8A/%E4%B8%AD%E9%86%AB%E5%BB%BA%E8%AD%B0%E5%81%A5%E5%BA%B7%E8%8C%B6%E9%A3%B2%E6%B9%AF%E6%B0%B4-%E6%97%A5%E5%B8%B8%E9%A3%B2%E7%94%A8%E7%82%8E%E5%A4%8F%E6%B6%88%E6%9A%91%E6%8A%97%E6%B5%81%E6%84%9F/383001
打HPV疫苗 也須定期檢測
都市女性生活繁忙,為工作、為家庭,往往忽略照顧自己身體,癌症偷偷來襲也可能全然不知。女士們對乳癌及子宮頸癌並不陌生,新增個案合共佔整體女性常見癌症約三成。定期篩查,及早診斷和治療,可降低癌症威脅與死亡風險。
2020年乳癌及子宮頸癌新增個案分別為4956及556宗。這兩類癌症都可透過篩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以減低死亡威脅。惟衛生署在最新2020年人口健康調查報告指出,接受過乳癌篩查或子宮頸篩查的適齡婦女,分別只有41.6%及52.1%,意味着檢查的普及程度仍有增加的空間。
乳癌篩查「風險為本」
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專家小組)於2021年修訂乳癌篩查建議,採用「風險為本」方式為一般風險婦女做乳癌篩查。何謂風險為本?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分析了本地數據,並制訂本港華裔女性「乳癌風險評估工具」,44至69歲一般風險女性,考慮每2年接受1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專家小組亦按初經年齡、第一次生產年齡、直系親屬(母親、姊妹或女兒)乳癌病史、良性乳腺疾病歷史、體重指標及體能活動量等,評估罹患乳癌風險。
中度風險的女性,包括直系親屬有1名女性在50歲或之前確診乳癌,或2名直系親屬曾在50歲之後確診乳癌,應每2年接受1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至於高風險婦女,包括帶有與乳癌相關基因突變(BRCA1或BRCA2),或家族有嚴重乳癌或卵巢癌病史,應詢問醫生意見,並每年接受1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
疫苗不能除已感染HPV病毒
至於要預防子宮頸癌,定期接受子宮頸篩查是有效方法,因為能夠及早發現子宮頸病變。近年子宮頸篩查亦有新建議,除了子宮頸細胞檢測(即柏氏抹片)外,亦加入人類乳頭瘤病毒(HPV DNA)檢測,女性接受檢測時,會從子宮頸採集細胞樣本,分別接受子宮頸細胞檢測和HPV病毒基因測試。
雖然子宮頸癌疫苗可有效預防子宮頸癌,但疫苗不能覆蓋所有引致子宮頸癌的HPV病毒,也不能清除已感染的HPV病毒。因此即使曾注射疫苗,仍要定期接受柏氏抹片檢查。專家小組建議所有25至64歲有性經驗婦女,都應該接受子宮頸篩查。
25至29歲女性,連續2年接受柏氏抹片檢查,若檢查結果正常,以後每3年接受1次子宮頸癌篩查。
30至64歲女性:若連續2年柏氏抹片檢查結果正常,可每3年接受1次篩查,或每5年接受1次HPV檢測,或每5年接受1次合併子宮頸細胞及HPV檢測。
65歲或以上女性,過去10年常規篩查結果正常,可停止接受子宮頸細胞篩查。如從未接受過子宮頸篩查,應盡快接受篩查。
資料:https://news.mingpao.com/pns/%E5%89%AF%E5%88%8A/article/20230612/s00005/1686501603399/%E5%AF%A6%E5%BF%83%E5%AF%A6%E6%84%8F-%E6%89%93hpv%E7%96%AB%E8%8B%97-%E4%B9%9F%E9%A0%88%E5%AE%9A%E6%9C%9F%E6%AA%A2%E6%B8%AC
極疲倦代表肝臟嚴重受損?出現3症狀恐致命 專家教7招護肝
早前新聞報道再提及2017年肝炎病毒帶菌者鄧桂思女士病發身亡的不幸事件。患有慢性肝炎的鄧女士,因只獲處方類固醇而未獲處方抗乙肝病毒藥物,引發肝炎及急性肝衰竭,需要緊急接受肝臟移植,獲年青的善心人鄭小姐捐出肝臟。可惜天意弄人,鄧女士前後接受兩次肝臟移植均失敗,終告失救。此事除了說明肝炎的危險性,也帶出醫療失誤可令病人喪命。不過鄭小姐捐肝的義舉,引證了肝臟的強大生命力,亦提醒大家肝臟健康不容忽視。
肝臟6星期復原重生 急性肝衰竭可奇蹟好轉
當年鄭小姐捐出三分二肝臟給鄧女士,自己只剩下三分一。這小部分的肝臟不但可維持鄭小姐基本的身體需要,還能重生,回復至原來體積。據醫學文獻論述,剩餘的肝臟可於6星期至數個月內,生長至原本大小。要確定肝臟狀況並不容易,需要進行超聲波或電腦掃瞄等影像檢查。抽取血液化驗肝臟功能,即使正常,也不能反映肝臟的實際形態。
肝臟的自我修復能力有多強? 在本港,2019年一名20歲少女、2021年一名14個月大男嬰,本來都患有急性肝衰竭,生命處於垂危狀態,並在醫院等候合適的肝臟移植,以延續生命。不過,他們的肝臟竟在「藥石無靈」下「奇蹟」地好轉。這兩位病人的共通點是,本身健康而患上突發性肝衰竭,與慢性的肝臟受損情況有很大分別。
肝臟受損 出現3症狀恐致命
肝臟受損的原因,除了肝炎之外,亦有些患者因服食藥物,如降膽固醇藥或抗腦癇藥,導致肝功能下降。患者停服這些藥物後,肝功能可逐漸回復正常。若長期服食此類藥物的人士,又未有合適的醫療監察,或會造成肝臟慢性受損,後果堪虞。
皮膚是全身體積最大的器官,其次便是肝臟。肝臟有強大的功能,包括消化排毒、新陳代謝、調節血液和免疫能力等。由於肝臟具自我修復能力,所以早期肝臟受損的徵狀並不明顯,患者可能只有異常疲倦及消化不良等徵狀。
當患者出現疲倦不堪、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尿液顏色轉深、皮膚或眼白轉黃等,證明肝臟損傷已很嚴重。若有異常出血、腹部脹大或右上腹脹痛,已達到隨時有生命危險的境況。
維護肝臟健康,必須防患於未然。筆者建議讀者考慮以下方法:
1. 預防肝炎
避免進食不潔食物或接觸血液,以防被傳染。肝炎病毒有多種,目前長期性預防疫苗只能針對乙型肝炎病毒。可是,一些患有慢性肝炎病人,即使服用抑制肝炎病毒藥物,定期超聲波監察,亦有機會轉為肝硬化,甚至肝癌。
2. 均衡營養
均衡飲食對整體身體健康很重要。維護肝臟健康,食物應包括綠色蔬菜和健康脂肪。綠色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K,有助凝血功能;健康脂肪則讓肝膽系統運作暢順。
3. 避免肝臟持續負荷
肝臟雖然有排毒功能,但持續或過量的肝臟工作都會損害肝臟。酗酒、進食加工食物、飲食過量、吸煙,都會令肝臟持續發炎,造成脂肪肝,以至肝硬化。
4. 保持大便順暢
有害物質或毒素會經腸道進入靜脈血管,再入肝臟,時間愈久,毒物進入肝臟或循環系統愈多,會引致肝昏迷。對於患嚴重肝病患者,維持每天大便是十分重要。
5. 恆常做全身運動
全身運動,改善身體整體狀況;若然時間不夠,或空間不足,可作大幅度腰腹運動,如扭腰、腹式呼吸等,建議速度保持低於心跳率,改善肝臟血液循環。
6. 睡眠充足
睡眠是身體修復的重要過程,研究指出每天睡眠少於7小時會增加患上脂肪肝的機會;研究亦發現睡眠不足和肝臟受損形成了惡性循環關係。
7. 間歇式斷食
根據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研究發現,斷食能產生「自噬」機制,重組健康細胞;近年有不少研究發現,間歇式斷食有助改善脂肪肝。
即使早期肝臟受損,患者若能對症下藥,採取健康生活方法,會大大減少肝臟情況惡化的機會。
撰文:香港都會大學護理及健康學院 高級講師 朱賢文
資料:https://news.mingpao.com/pns/%E5%89%AF%E5%88%8A/article/20230612/s00005/1686501603399/%E5%AF%A6%E5%BF%83%E5%AF%A6%E6%84%8F-%E6%89%93hpv%E7%96%AB%E8%8B%97-%E4%B9%9F%E9%A0%88%E5%AE%9A%E6%9C%9F%E6%AA%A2%E6%B8%AC
港人夫婦北上食燒蠔 丈夫又痾又嘔險送院網民教1招免中伏
天氣炎熱要小心食物變質!有港人夫婦北上按摩後到燒烤店品嘗燒蠔,不料用餐2小時後丈夫卻出現嚴重肚瀉,之後更再次衝進廁所嘔吐,幾乎需要送院治理。有網民就勸諭,吃燒蠔前應確保食物已熟透,亦有人教路吃海鮮前可以聞一聞,確認沒有變壞的味道才進食。
事主於Facebook群組「深圳大灣區吃喝玩樂開心分享區」發文,指自己與丈夫周一(12日)北上按摩,之後前往附近一間名為「水圍蚝燒」的餐廳用膳。兩人原本打算吃串燒,但侍應表示串燒只在晚上供應,於是他們便點了最大尺寸的燒蠔。事主憶述,當時將蠔放進口中能感覺到溫度「唔算好熱」,不像是即燒,但味道足夠。
然而用餐2小時後,女事主的丈夫便表示肚痛,更出現肚痾的情況,在廁所裡逗留長達20分鐘。事主表示當時心中已「怯一怯」,不料幾分鐘後,丈夫再次衝進廁所嘔吐2至3分鐘,聲音大到連外面的事主都能清楚聽到。事主指,丈夫嘔吐完之後滿頭大汗,遂詢問對方是否需要到醫院求醫,但他就表示嘔完已有好轉。兩人稍作休息,待丈夫臉色「冇咁白」後便連忙起程回港。
帖文引來不少網民回應,有人點出夏天炎熱,容易影響食物,最好少吃蠔類這些容易變壞的「高危食物」;亦有人指事主夫婦幫襯的餐廳早有前科,「又係呢間出事」、「呢間巳知有多人中招,出po fb 最少有兩篇貼文」、「我睇過幾次,都話食完呢間都唔舒服!」
另外,有網民就建議在進食海鮮前先聞一聞氣味,一旦發現有問題就應該請店員作更換處理。亦有人分享過往經驗,指在事主夫婦惠顧的同一間餐廳點了6隻蠔,其中2隻「冇乜滾」,便即時請店員拿回廚房「補一補火」,確保煮熟才吃。
根據食安中心資料,未經煮熟的蠔是高風險食物,因為蠔本身屬濾食性動物,會經常過濾海水,體內累積水中的物質,包括弧菌、諾如病毒及甲型肝炎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如果進食未煮熟的蠔,有可能會受感染並引致食物中毒。
資料: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553141/%E3%80%90%E9%A3%9F%E7%94%A8%E5%AE%89%E5%85%A8%E3%80%91%E6%B8%AF%E4%BA%BA%E5%A4%AB%E5%A9%A6%E5%8C%97%E4%B8%8A%E9%A3%9F%E7%87%92%E8%A0%94%E3%80%80%E4%B8%88%E5%A4%AB%E5%8F%88%E7%97%BE%E5%8F%88%E5%98%94%E9%9A%AA%E9%80%81%E9%99%A2%E7%B6%B2%E6%B0%91%E6%95%991%E6%8B%9B%E5%85%8D%E4%B8%AD%E4%BC%8F
這時間點喝手搖飲最危險 營養師:加速肝包油
不少人習慣飯後喝一杯手搖飲,營養師蔡正亮表示,剛吃飽飯體內會分泌胰島素,這時喝人工果糖調製的手搖飲,其所產生的代謝物在胰島素的推波助瀾下會快速形成三酸甘油脂,最後導致肝包油,長期讓肝細胞浸潤在脂肪偏高的環境,恐導致肝硬化,因此飽餐後喝珍珠奶茶等手搖飲最危險,空腹時飲用相對較佳。
蔡正亮日前於個人社交平台指出,多數的手搖飲店使用的果糖是混合果糖及葡萄糖溶液,是一種人工果糖,也就是廉價的玉米澱粉製成,看似不易引起血糖上升,但添加一小匙就很甜,甜度可抵一大匙砂糖。
蔡正亮表示,這類果糖進入體內走超級捷徑,由小腸吸收後,再通過肝門靜脈,9成的果糖持有「優先票」,無須胰島素指揮官命令,全自動送往肝臟,產生大量的甘油及代謝物。剛吃飽飯體內會分泌胰島素,這時再喝含果糖的茶飲,在胰島素推波助瀾下,大量果糖的代謝產物將合成三酸甘油脂,即俗稱的血油。
蔡正亮說,形成的血油會儲存在肝臟細胞,逐漸形成肝包油,肝細胞長期浸潤在脂肪偏高的環境,會導致血管病變及扭曲,最後惡化成非酒精性的肝硬化,這樣過程可能需數年時間,但脂肪肝的脂肪最難減,特別是活動量少、攝取高熱量的族群,因此飯後喝含有果糖的手搖飲比空腹更危險。蔡正亮強調,並非買無糖的就沒事,因珍珠奶茶的珍珠也含有少量果糖,提醒空腹時喝相對較好。
資料: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30621001742-260405?chdtv
體脂愈低愈好?大錯特錯! 醫示警「4個健康風險」恐連皺紋也狂長
台灣新竹國泰醫院婦產科主診醫生張瑜芹在自己最新著作中指出,一般來說女性的體脂率正常值約為20-30%,若是低10%可能對身體會有很大的影響,並分享幾項女性體脂過低會產生的問題:
生殖系統問題:脂肪細胞太少可能會導致雌激素的分泌量也變少,進而造成荷爾蒙不平衡,會有無法順利排卵的狀況,使月經紊亂或停經。
骨質疏鬆:體脂率低會影響女性荷爾蒙分泌,女性的骨質就會出現嚴重的流失。
皮膚變差:體脂過低可能會造成皮膚鬆弛,且皮下脂肪不足時,皮膚容易失去光澤,會有乾燥、長皺紋的問題。
免疫力變差:體脂過高、過低都會有免疫力下降的問題,在這期間也會增加病毒入侵的機率。
資料:https://tw.news.yahoo.com/%E9%AB%94%E8%84%82%E6%84%88%E4%BD%8E%E6%84%88%E5%A5%BD-%E5%A4%A7%E9%8C%AF%E7%89%B9%E9%8C%AF-%E9%86%AB%E7%A4%BA%E8%AD%A6-4%E5%80%8B%E5%81%A5%E5%BA%B7%E9%A2%A8%E9%9A%AA-%E6%81%90%E9%80%A3%E7%9A%BA%E7%B4%8B%E4%B9%9F%E7%8B%82%E9%95%B7-014350254.html
50歲後骨質流失加劇 應每天吃這食物預防
人體可能在30歲就逐漸流失骨質,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醫學院老人醫學與緩和醫療助理教授葛利森(Lauren Gleason)說,骨質疏鬆症通常屬於「無聲疾病」,因為出現骨質疏鬆的民眾可能根本沒發現自己有任何改變,直到發生骨折才恍然大悟,而骨折通常發生於髖部、脊椎或手腕。
葛利森說,隨著年齡老化,骨量與骨密度跟著流失,男女都一樣,女性步入更年期之後由於雌激素降低,骨量與骨密度流失加速。此外統計顯示,50歲以上男性當中,平均每8人就有1人將出現骨質脆弱的問題。
老年醫學專家杜德(Katie Dodd)指出,如果要避免骨質流失,要注意鈣質與維他命D這兩大營養素的攝取。然而,絕大多數成年人都沒有攝取足夠的鈣質與維他命D。美國飲食指南(Dietar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資料顯示,30%成年男性與60%成年女性並沒有攝取足夠的鈣質,90%美國成年人則對維他命D攝取不夠。
葛利森說,飲食均衡、攝取大量鈣質是很重要的。她說,50歲以下女性及70歲以下男性鈣質的建議攝取量為每天1000毫克,50歲以上女性及70歲以上男性攝取量則增加到每天1200毫克。男女超過70歲之後,維他命D攝取量每天要有800國際單位(IU)。
杜德說,基於骨質健康考量,民眾每天都應該要喝牛奶。她說,能夠喝牛奶的民眾如果選擇強化牛奶(fortified milk),對於補充鈣質與維他命D來說都是富含營養的飲料。
杜德指出,牛奶還是蛋白質、鉀、維他命A等營養素的良好來源。葛利森也說,在促進骨質健康的超市採購清單上,牛奶排在第一位,並列的還有乳酪與芝士,因為牛奶同時還有鈣質與維他命D。
無法食用乳製品的民眾,葛利森建議,可用深綠色葉菜促進骨質健康,例如富含鈣質的羽衣甘藍、花椰菜、瑞士甜菜(Swiss chard)、寬葉羽衣甘藍(collard greens)等 ,維他命D則可從鮭魚、沙丁魚、青花魚以及雞蛋當中攝取。
資料: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2981/7246690
疫後其他呼吸道病毒再現 人類偏肺病毒、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知多點
藝人黎諾懿的6歲兒子黎峰睿近日感染人類偏肺病毒與乙型流感嗜血桿菌感染,需入院治療。兩病夾擊會特別嚴重?有沒有預防方法?明報電子平台組訪問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名譽臨床教授韓錦倫,解釋病毒及細菌特性、預防與治療方法。
人類偏肺病毒
人類偏肺病毒是一種呼吸道病毒。今次黎峰睿同時感染病毒及細菌,韓錦倫表示,人類偏肺病毒通常黏住其他細菌,很少「單獨行事」,因此很多時都會同時化驗出兩種病毒或細菌。人類偏肺病毒並非不常見,但又未是主流。它一般影響兒童,成年人尤其長者及抵抗力弱的人亦會受感染。
病徵
.發燒、咳嗽、鼻塞、呼吸困難或氣促
.兒童或會出現中耳炎、腹瀉、嘔吐、出疹及發燒抽筋
.引致支氣管炎或肺炎
治療及預防
.沒有特定的治療方法,亦沒有疫苗
.用藥物紓緩不適的病徵
乙型流感嗜血桿菌
乙型流感嗜血桿菌是引致嚴重侵入性感染的細菌,尤其影響幼童。它不會引起流感,5歲以下幼童、年齡較大兒童受感染的風險相對較低。
病徵
.腦膜炎,發燒、頭痛、頸部僵硬,細菌入血也經常同時出現
.食慾不振、惡心、嘔吐、畏光、精神昏亂和嗜睡
.可影響身體多個部位,如肺、喉嚨的上部、關節及骨骼
治療及預防
.須盡快接受抗生素治療
.現有能夠有效預防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的疫苗
韓錦倫補充,即使同時驗出上述兩種病毒及細菌,治療也很簡單,處方抗生素已能有效治療乙型流感嗜血桿菌。人類偏肺病毒則靠一般藥物控制病情,紓緩病徵。
資料:https://news.mingpao.com/ins/%E7%86%B1%E9%BB%9E/article/20230609/s00024/1686276846385/%E7%96%AB%E5%BE%8C%E5%85%B6%E4%BB%96%E5%91%BC%E5%90%B8%E9%81%93%E7%97%85%E6%AF%92%E5%86%8D%E7%8F%BE-%E4%BA%BA%E9%A1%9E%E5%81%8F%E8%82%BA%E7%97%85%E6%AF%92-%E4%B9%99%E5%9E%8B%E6%B5%81%E6%84%9F%E5%97%9C%E8%A1%80%E6%A1%BF%E8%8F%8C%E7%9F%A5%E5%A4%9A%E9%BB%9E
兒科醫生:往外地預2至3日「平安藥」足夠
做父母最擔心子女在外地「頭暈身㷫」,到底要帶什麼藥物傍身?出發前又是否要先吃維他命或接種疫苗來減低染病風險?
少吃生冷食物 避免腸胃炎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兒科專科醫生韓錦倫指,除了政府建議接種、針對COVID-19(2019冠狀病毒)的疫苗及季節性流感疫苗,其他如輪狀病毒疫苗、乙型肝炎疫苗等,本地兒童大都已完成接種,只是一般感冒並無正式「預防藥」或「預防針」,「即使吃10種維他命,也不能防止感冒發生,反而注意旅行期間避免進食生冷食物,有助減少患上腸胃炎的風險」。
很多家長希望帶同一些「平安藥」出門,韓錦倫指家長切勿自行購買成藥,一定要按醫生指示服用,「有些家長會想請醫生多開幾天藥『看門口』,但其實一般2至3日分量已經足夠,因過量誤服會有危險」。
1.
退燒藥 目的減身體不適
「小朋友發燒時家長一定很徬徨,多會給子女吃退燒藥,但(家長)要明白發燒是身體的自我保護機制,有時候可能會持續數天,用藥的目的是希望令小朋友身體感到舒服一些,消炎退燒藥、止痛藥亦有助減輕發炎導致的不適或高燒。而一般退燒藥要吸收半小時後才會發揮藥力,亦不會長時間殘留在身體裏,所以有需要時可按指示持續服用,盲目過量使用可引致肝臟受損。」韓錦倫認為當小朋友發高燒時,可每數分鐘用溫水替他們抹身一次,目的是擴張皮膚毛孔,隨着溫水的蒸發帶走身體的熱氣;同時不要給孩子穿太多衣服,並保持空氣流通。「若有持續高燒(40℃以上)便不要等,一定要在當地求醫。」
2.傷風感冒藥 配合休息多喝水
由感冒病毒引起的流鼻水、咳嗽,可以服用傷風感冒藥減輕症狀,家長也不要怕小朋友吃了藥昏昏欲腄,「其實染了感冒,身體必會感到疲累,與是否吃了藥沒有太大關係,只是要提醒大家不要繼續玩,要多休息、多喝水」。
3.止屙止嘔藥 必要時才服用
「屙嘔原因多為病毒感染,屙嘔亦是把污物排出體外的最快方法,較輕微的屙嘔對病人身體其實沒有大害,若真的趕着上飛機,使用小量止屙、止嘔藥也無不可。」
資料:https://ol.mingpao.com/ldy/family/parentchild/20230620/1687198588794/%E5%81%A5%E5%BA%B7%E7%AF%87-%E5%85%92%E7%A7%91%E9%86%AB%E7%94%9F-%E9%A0%902%E8%87%B33%E6%97%A5%E3%80%8C%E5%B9%B3%E5%AE%89%E8%97%A5%E3%80%8D%E8%B6%B3%E5%A4%A0
暖濕氣候食物易腐 童染諾如病毒
台灣一名8歲男童從學校下課回來後上吐下瀉,經醫師檢查發現是諾如病毒造成的腸胃炎,經過治療後症狀改善。醫師表示,最近氣候溫暖潮溼,食物容易腐壞,小朋友一不小心吃到不新鮮的食物,常常就會有嘔吐,腹瀉等腸胃炎的症狀出現,家長要特別注意。
北榮新竹分院兒科醫生郭秉洋指出,大部分的腸胃炎通常是因為吃到不潔的食物或水造成,其中以病毒性腸胃炎佔大多數,常見的病毒有輪狀病毒、諾如病毒和腺病毒,會造成發燒,腹瀉,腹痛嘔吐等徵狀,有時大便會有酸臭味。病毒性腸胃炎也常有群聚感染,常常一個人得到,結果全家人都有腸胃不適症狀出現。
另外是細菌引起的腸胃炎,常見的細菌像是沙門氏菌、曲狀桿菌、桿菌性痢疾、大腸桿菌等等。而細菌性腸胃炎的症狀通常比較嚴重,常有高燒數天、腹瀉、腹痛嘔吐、倦怠,大便常有血絲與黏液。另外,如果有飲用山泉水或常吃生食,也要小心寄生蟲感染造成腸胃炎。
一般來說,腸胃炎治療並沒有特效藥,主要以補充流失的水分與電解質為主,搭配一些徵狀治療的藥物。飲食上可採取少量多餐,選擇清淡好消化的食物如稀飯,白吐司,避免食用太油或太甜的食物,而乳製品像是牛奶豆漿等等,在腸胃炎期間也應減少食用。如果沒有胃口,也可以用醫療用口服電解質補充液來做補充。
雖然大多的腸胃炎屬於輕症,會慢慢復原,仍有部分的患者會表現出比較嚴重的徵糾狀,需要住院治療。如果小朋友持續高燒、活力食慾不佳、有脫水的徵象如皮膚乾燥、眼淚減少、尿量減少、囟門凹陷等等,或是有嚴重的腹脹腹痛嘔吐等情形,建議盡速就醫治療。
郭秉洋提醒民眾平常宜注意食物飲水的衛生,避免生食,不飲用山泉水或地下水等未經充分過濾消毒的水源。食物應保持新鮮,盡量避免使用隔夜飯菜。接觸腸胃炎病患需注意個人衛生,常常洗手消毒。另外, 嬰兒可接種口服輪狀病毒疫苗,預防輪狀病毒腸胃炎。
資料:https://tw.news.yahoo.com/%E6%9A%96%E6%BF%95%E6%B0%A3%E5%80%99%E9%A3%9F%E7%89%A9%E6%98%93%E8%85%90-%E7%AB%A5%E6%9F%93%E8%AB%BE%E7%BE%85%E7%97%85%E6%AF%92-220033371.html
出遊注意防蚊 疑似登革熱、日本腦炎症狀速就醫
目前正值登革熱和日本腦炎的流行期,傳染途徑皆為病媒蚊傳播,台灣已有6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其中1例為花蓮縣民眾,花蓮縣衛生局呼籲民眾提高警覺,做好防蚊措施。
隨著學生暑假將近,家長安排出遊的機會逐漸增加。然而目前正值登革熱和日本腦炎的流行期,加上各地氣溫偏高且時有降雨,病媒蚊在環境中的密度已經上升。
花蓮縣衛生局發布訊息表示,民眾外出或前往東南亞等登革熱流行地區旅遊時,務必落實防蚊措施,同時在國內高風險地區出遊後或返國後也要進行自我健康監測。若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皮膚出疹等疑似症狀,應儘快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活動史。
花蓮縣衛生局長朱家祥指出,依據疾病管制署統計,國內今年截至6月26日累計72例本土病例,因此民眾規劃出遊時,應事先查詢了解各地的疫情情況,並在登革熱流行區域實施相應的防蚊措施。
另外,國內已有6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其中1例為花蓮縣民眾,且該個案活動地附近有豬舍等高風險場域。登革熱和日本腦炎的傳染途徑皆為病媒蚊傳播,且各年齡層都存在感染風險。
朱家祥表示,登革熱是一種傳染病,主要由登革病毒通過病媒蚊傳播,蚊子叮咬對象無選擇性,一旦有登革病毒進入社區且周圍環境存在病媒蚊的孳生源,就有可能引發登革熱流行。
登革熱的潛伏期通常為4至7天,典型症狀包括突發性高燒(≧38℃)、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和皮膚出疹等。如果連續感染不同型別的登革病毒,可能導致更嚴重的症狀。沒有及時就醫或治療的情況下,登革熱的死亡率可高達20%以上。
花蓮縣衛生局呼籲民眾按時接種疫苗,包括接種日本腦炎疫苗是預防日本腦炎最有效的方法,幼兒一般接種時程為出生滿15個月接種第1劑,間隔12個月接種第2劑。住家或活動地鄰近豬舍、水稻田等高風險環境的民眾應落實防蚊,如自覺有感染風險的成人,可前往花蓮慈濟或部立花蓮醫院掛旅遊醫學門診評估自費接種日本腦炎疫苗。
資料: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306290053.aspx
姊弟曾打疫苗仍生水痘 求醫揭被生蛇嫲嫲傳染
水痘屬於急性傳染病,傳染性極高,雖然在政府提供的免費疫苗接種計劃中,已涵蓋水痘疫苗,但家長切勿掉以輕心,以為小朋友就不會生水痘。台灣兒科醫生分享案例,有一對小姊弟來看醫生,發現身上出疹就是水痘,而感染源頭相信是來自生蛇的嫲嫲,嫲嫲將帶狀疱疹病毒傳染給孫仔女。
台灣兒科醫生歐淑娟在網站及社交平台專頁分享兒童患水痘的案例,有位嫲嫲帶同2位孫兒來看醫生,嫲嫲表示他們姊弟放假外出玩,回來之後身上長了一些會癢的疹子,以為是蚊叮蟲咬擦藥膏,但疹子愈生愈多,小朋更愈來愈痕,看醫生前一晚就整晚都在抓癢。
唇上水痘流出液體
歐淑娟醫生見到小朋友一直忍不住抓,發現他們身上全是癢疹,而且其中一半更被抓破流出液體,經仔細幫小朋友全身檢查後,發現唇上的水痘皮疹充滿液體、肚皮背部都出疹,診斷他們患有水痘。
嫲嫲難以相信,提及兩孫兒已注射疫苗。歐醫生為找出感染源頭,問小朋友班上有沒有同學生水痘而請假,小朋友說沒有,再問嫲嫲最近家人有否生「帶狀皰疹」,即俗稱「生蛇」/「皮蛇」。嫲嫲表示自己上星期生蛇,自覺已康復就沒複診,她不明白自己生蛇跟孫兒生水痘有甚麼關係。加上,他們小時候都長過水痘。
醫生解釋兩者同是帶狀皰疹病毒,嫲嫲生蛇就是水痘病毒造成的,在痊癒之前都有傳染力。嫲嫲以為吃藥一星期後康復,而家中還有一位孫兒,醫生建議他打水痘疫苗,可能還來得及保護,不被傳染了。
水痘Q&A
1. 為甚麼會得水痘?
水痘好發於冬季及早春,傳染力極強,接觸水痘病者要洗手,病毒亦可經飛沫傳染、空氣傳染。
2. 如何預防水痘?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建議接種兩劑疫苗,滿1歲第一劑,4歲左右自費接種第二劑。
在香港的「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12個月大兒童第一次接種水痘疫苗,到18個月大(適用於2018年7月1日或以後出生的兒童)或小學一年級時(適用於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出生的兒童)就接種「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德國麻疹及水痘混合疫苗-第二次」。
3. 為甚麼要打兩劑疫苗?
研究顯示接種一劑水痘疫苗的保護力約81%,打滿二劑水痘疫苗的保護力大約可達92%。
4. 同住家人一定會被傳染嗎?
研究顯示若罹患水痘,其家人被傳染水痘的機率高達85至90%!相互傳染的風險很高,同班同學、老師們也有風險!
5. 水痘患者的家人、同學或老師怎麼辦?
從來沒有得過水痘的孩子,可在與患者接觸的72小時內趕快補打水痘疫苗,可以大大降低被傳染的機會,最慢5天內接種疫苗大概都還有7成的保護力。
得過水痘的人體內有抗體了,再感染的機率很低。不過水痘病毒會潛伏體內,若將來免疫力下降可能會有帶狀皰疹發作的風險,因此歐醫生建議滿20歲的人可以考慮接種帶狀皰疹疫苗。
6. 大人抵抗力好,不用怕?
水痘不算小病,一般年齡愈大,感染後的症狀愈嚴重,成人一旦水痘感染可能引發肺炎、腦炎、續發性感染和敗血症等,需要住院治療,甚至嚴重者有死亡風險。
7. 除了打疫苗之外的預防方法?
接種疫苗預防還是重於治療,而維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衞生,包括飯前徹底洗手、徒手不摸眼口鼻、咳嗽時用手臂摀住嘴巴等。此外,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避免長期處於密閉空間內,覺得必要時可戴口罩。
8. 誰不能接種水痘疫苗?
孕婦,而非懷孕婦女接種者,打完疫苗需避孕1個月,因接種水痘疫苗曾發生嚴重副作用者,因本身疾病不適合接種「活性減毒疫苗」者。
9. 常見的迷思:水痘不是說長過就免疫了?
錯!得過水痘的人會埋下終生的隱憂!因為水痘病毒會留在身體裡一輩子,而且會在免疫低下時,不一定要年老時,年輕人也會發作成「帶狀皰疹」。「帶狀皰疹」患者可能傳染給家人、讓孩子得水痘。此外,帶狀皰疹有一些嚴重的併發症,例如失明、失聰、可能造成抑鬱的「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等。
資料: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478677/%E3%80%90%E6%B0%B4%E7%97%98%E5%82%B3%E6%9F%93%E3%80%91%E5%A7%8A%E5%BC%9F%E6%9B%BE%E6%89%93%E7%96%AB%E8%8B%97%E4%BB%8D%E7%94%9F%E6%B0%B4%E7%97%98%E7%97%95%E7%99%A2%E9%9B%A3%E8%80%90%E3%80%80%E6%B1%82%E9%86%AB%E6%8F%AD%E8%A2%AB%E7%94%9F%E8%9B%87%E5%AB%B2%E5%AB%B2%E5%82%B3%E6%9F%93%E3%80%90%E9%99%84%E7%96%AB%E8%8B%97%E8%B3%87%E8%A8%8A%E3%80%91
全球首部宮內兒科學英文專著在上海發布
從生命初始那刻起,胎寶的健康狀況蘊含著將決定其一生的健康密碼。很多疾病其實可以追溯到胎兒期,但問題是,胎兒生病了,誰來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呢?如今,胎兒的專科醫生來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將兒科團隊的診治范圍向前延伸,與產科交叉,形成新的學科——宮內兒科學。
昨天舉行的第十四屆中國婦兒健康發展促進高峰論壇上,全球首部宮內兒科學英文專著正式發布,該專著主編、新華醫院院長孫錕教授表示,團隊將直面最小年齡“病人”,專注起源於子宮的兒科疾病,包括所有胎兒結構畸形、生長發育異常和先天性器官功能缺陷。從受精卵到青春期,將連續性地圍繞疾病進行篩查、診斷、治療和預防。
胚胎(胎兒)發育是遺傳信息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編程過程。新華醫院宮內兒科團隊認為,健康和疾病的發育起源理論強調了生命早期事件對后期健康的重要性。這一概念促使兒科醫生關注胎兒的健康,並將兒科的前沿推向了胎兒、胚胎階段。例如,妊娠期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妊娠並發症,影響世界上10%以上的孕婦,是兒童肥胖和神經發育障礙的重要風險因素。早期干預控制妊娠期糖尿病,可以避免對后代長期健康的有害影響。
這樣的干預措施同樣可以應用於在子宮內開始免疫接種。新華醫院宮內兒科團隊張軍教授介紹,比如,為母親接種破傷風、白喉和百日咳疫苗,可以保護兒童免受百日咳的侵害。
另一方面,胎兒期的發育特性決定了一些特殊疾病如果從胎兒期就干預甚至手術,可以提高治療成功的效率和概率。孫錕帶領宮內兒科醫生們自2018年完成亞洲首例單中心重度主動脈瓣狹窄胎兒介入治療后,持續為在媽媽肚子裡的重症先天性心臟病胎兒治療,實現了單中心重症先心宮內介入治療病種全國之最,孕母均足月分娩,胎兒零死亡,打破該技術歐美近20年的壟斷。而及時干預胎兒主動脈瓣狹窄,不僅可以改善心肌發育和心室功能,也增加了出生后寶寶雙心室修復的可能性。
同時,新華醫院近年已在胎兒巨大頸部腫塊、胎兒膈疝、胎兒嚴重肺部病變、胎兒嚴重胸腔積液等疾病的分娩中,廣泛應用不斷臍胎兒手術(EXIT)、子宮外產時治療等。兒科醫生越來越多地參與胎兒期的基因咨詢、多學科診療,並制定早期治療計劃,更精准地在保障母胎安全的前提下,參與胎兒的疾病管理,讓更多寶貝健康出生。
放眼未來,如何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新華醫院宮內兒科團隊認為,宮內兒科就是胎兒的專科醫生。宮內兒科專家們將無縫銜接兒科現有體系,打通從胚胎到青春期的健康閉環管理,集預防、治療、康復等學科優勢於一體。
資料:http://sh.people.com.cn/BIG5/n2/2023/0618/c134768-40461253.html
子宮頸癌可預防 HPV DNA檢測助早期發現
HPV病毒感染的情況在本港十分普遍,每12名香港女性中,便有1名HPV感染者,而高風險的HPV病毒更可引致子宮頸癌。婦產科專科醫生陳嘉倫醫生指出,子宮頸癌是香港女性常見癌症中排行第七位,患者年齡中位數是55歲。要降低患上子宮頸癌的風險,定期進行子宮頸篩查是其中一個方法。政府於本年宣布,由4月3日起,以HPV DNA檢測為30至64歲的婦女進行子宮頸篩查。
根據政府統計,約52%的女士曾經接受子宮頸癌篩查,更甚的是,只有約40%的女士認為自己有需要進行子宮頸癌篩查。陳醫生指出,只要曾經有過性經驗的人士,不論任何年齡均有機會患上子宮頸癌。
研究指出,定期進行子宮頸檢查的女士,患癌的風險可降低超過九成。宮頸塗片是一直沿用的檢查方法,在降低宮頸癌發病率方面非常有效。近年,國際和本地大規模隨機對照試驗發現,HPV檢測比細胞學檢測(宮頸塗片)能檢出更多高級別病變。去面衞生署亦將會為30至64歲婦女,採用HPV DNA檢測作為主要篩查子宮頸癌的方法。至於25至29歲的婦女,則會仍然利用子宮抹片檢查作子宮頸癌篩查。
資料:https://inews.hket.com/article/3558662/%E5%AD%90%E5%AE%AE%E9%A0%B8%E7%99%8C%E5%8F%AF%E9%A0%90%E9%98%B2%E3%80%80HPV%20DNA%E6%AA%A2%E6%B8%AC%E5%8A%A9%E6%97%A9%E6%9C%9F%E7%99%BC%E7%8F%BE
中學生研究太空種中藥 緩太空人骨質疏鬆症
航天科技在多個國家都獲得大力發展,年輕人亦不遑多讓,聖保祿學校有三隊學生去年參加太空實驗遴選,成功獲得國際太空站的「飛行狀態(Flight Status)」,可將由自己編程控制的數據收集器放於太空站收集數據,成為香港首隊學生「飛上太空」。
「飛行狀態(Flight Status)」是國際太空站的實驗存取權,參賽者向NASA或歐洲太空總署(ESA)提交提案,最終獲選者可在太空進行短期實驗收集數據。經過多輪評估和審批後,在來自全球22個成員國771隊中,最終有294隊獲選,而聖保祿學校成為香港首隊勝出的隊伍。
太空種中藥緩太空人骨質疏鬆症
其中一隊學生研究在太空種植中藥維持太空人健康,她們表示,因為太空人長期處於無重力狀態,骨骼不需要支撐身體行走,容易患上骨質疏鬆症。經多番研究後,她們提出在太空試驗種植補骨脂及淫羊藿兩種抗骨質疏鬆,且較易生長的藥材,讓太空人在太空即摘即煲。
學生先學習編程和數據分析,其後開始自己設計及編寫代碼,將數據收集器送上國際太空站運作,自動收集站內的環境數據,再進一步研究。實驗初步結果顯示,太空站的氣溫和濕度未完全符合種植,團隊隨即研究改良方法。她們指,國際太空站設有植物培植系統(Advanced Plant Habitat),專門用於植物生物科學研究,如果使用該系統調節出中藥最佳的生長環境,有機會種植成功。
團隊表示,由於每人體質不同,同一款西藥未必配合到所有太空人需要,而中藥治根的特性就可針對免疫系統作治療,對太空人更有成效,亦希望將中國文化傳去國際。
負責指導學生的STEM教育公司60Pins導師鄧詠琪表示,比賽前準備了與太空站完全相同的數據收集器,讓學生模擬在太空中收集數據時可能遇到的各種情況,培訓學生實驗設計、太空知識、電子技術、編程能力、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等領域,參賽過程中亦反覆研究可行性和改良方案。今次學生成功獲得「Flight Status」是很大的鼓舞,希望藉此鼓勵更多年輕人探索太空,學生在研究過程中亦獲得到不同得著。
資料:https://www.hk01.com/article/911951?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蛋黃維他命D豐富防骨鬆1種蛋最好 D2、D3不同未必有用
維他命D是重要的微量營養素之一,對患有骨質疏鬆症的中老年人特別重要。維他命D能增加鈣質吸收,幫助骨骼與牙齒的生長,以及維持肌肉及神經系統的正常運作。維他命D也有分植物來源及動物來源,當中動物來源的活性較高,如蛋黃的維他命D3對人體非常有益。
維他命D有幾重要?
維他命D能夠增強小腸對鈣的吸收,維持血液中鈣和磷的濃度,以保護正常的骨質量,並調整副甲狀腺激素來維持血液中鈣質的平衡。缺乏維他命D會引起鈣、磷代謝異常,導致骨質疏鬆、骨密度降低,嚴重甚至會引起骨折,肌肉亦會因低血鈣量而容易抽筋。
維他命D的吸收方式
一般來說,維他命D可透過陽光與食物補充,曬太陽可攝取的維他命D,也可從植物或動物中得到:
1)植物來源(維他命D2)
菇類、豆漿、五穀類及燕麥等植物性食品,都能補充維他命D2。可是,維他命D2的穩定度較低,在血液中維持維他命D的平衡效果不如維他命D3。
2)動物來源(維他命D3)
高脂肪魚類如三文魚、鯖魚、鮪魚、沙丁魚,或牛肉、雞蛋、乳製品等食品。動物來源的維他命D3活性較高,比植物來源的維他命D2更有效。而且維他命D3在體內留存時間較長,有較好的作用。
雞蛋是最好的維他命D3來源
雞蛋是少數富含維他命D3的食物之一,不少人為了健康會棄掉蛋黃,只食蛋白,但其實蛋黃的各種營養素,例如蛋白質及維他命D3,都比蛋白豐富。雞蛋為什麼含豐富維他命D3?跟人類一樣,如果雞接觸陽光愈多,就能產生更多的維他命D的雞蛋。如標籤上寫著走地雞蛋就會更好,這很可能意味著雞可以在白天自由地在外面漫步,吸取維他命D的機會也高。
維他命D的每日攝取量
成年人每日需補充600單位的維他命D,來加強身體維他命D的濃度,老年人甚至可以每日補充600至800單位的維他命D。根據美國農業部(UDSA)指,一隻雞蛋的維他命D3佔每日攝入量的11%。換言之,兩隻雞蛋就得於每日需求的約22%。
資料:https://www.hk01.com/article/913694?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生蛇可再復發?72小時黃金治療期?接種疫苗可減後遺症?拆解5個生蛇常見問題
帶狀皰疹(Shingles)俗稱「生蛇」,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所引起,初期出現的徵狀或會被誤以為是皮膚敏感、蚊蟲叮咬所致。視乎生蛇位置,部分病人更有機會出現跟偏頭痛、心臟病發等相似的徵狀!生蛇令人疼痛難耐,更有機會引發後遺症,例如視力受損、面癱及長期神經痛等。有醫生提醒,勿以為曾經生蛇便等同終生「免疫」,患者可能因壓力、免疫力下降或其他因素而反覆病發,故要把握72小時的黃金治療期。不想被「蛇」纏繞,除了接種「蛇針」外,還要注意什麼?由養和醫院急症科專科醫生黃建華醫生拆解5個關於生蛇的常見問題。
1. 生蛇可以再復發?生蛇成因?
黃建華醫生指出,生蛇的主要成因是感染水痘後,帶狀皰疹病毒仍潛伏在體內的神經元,當免疫力下降便有機會誘發生蛇。根據衞生防護中心數據,四十歲或以上的香港人當中,有超過九成人都曾患上水痘,因此不少人都有生蛇的風險。年長人士、生活壓力大、吸煙飲酒、休息不足,或患有自體免疫疾病、愛滋病、正接受壓抑免疫功能的治療等,都屬於生蛇的高危族群。
別以為生蛇像出水痘般,感染過一次便能終生「免疫」。黃醫生表示,曾有健康良好的病人自廿多歲開始,每當遇到巨大壓力便會生蛇:「病人第一次病發是因為讀書壓力,第二次病發則是因為照顧孩子。」他提醒,每個人雖然一生只會出一次水痘,但生蛇卻可以反覆病發。
2. 生蛇有何徵狀?
生蛇一般可分為3個不同階段,病人一般會出現皮膚痕癢及皰疹,更會感到疼痛難忍。
生蛇初期:感覺像感冒,患者可能會發冷,容易疲倦。
發病1至2天:患處的皮膚開始痕癢和疼痛,由於痛楚是源於神經發炎,故此皮膚變得敏感,即使穿衣服時擦過皮膚,其痛楚比拍打更為劇烈。
發病3至4天:皮膚會出現紅點,慢慢發展成水泡狀的皰疹。
黃醫生強調,要診斷生蛇需要非常小心,因出現典型皰疹前,有機會誤以為是其他病症。「例如初起的皮膚紅點看似是過敏或蚊叮蟲咬;若面部生蛇,則與偏頭痛發作相似,甚至產生如面癱的徵狀;更有病人會因為胸口生蛇而感到胸口疼痛,擔心是心臟病發、肺炎或爆肺等嚴重問題,直至作深入檢查和皰疹出現後,才確診是生蛇。」
3. 生蛇有72小時黃金治療時間?錯過或會有後遺症?
對於生蛇患者來說,及早發現和治療十分重要。黃醫生解釋,若能在生蛇徵狀出現後的72小時內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有助病人加快康復及減低出現後遺症的風險,即使已過黃金治療時間,若仍然出現新的皰疹,都應該用抗病毒藥治療。
然而,若錯過了72小時黃金治療期,則有機會出現長期影響病人健康的後遺症,例如眼睛附近生蛇,可引起角膜結痂令視力受損;面部生蛇則可引致「拉姆齊亨特綜合症」,有機會令患者出現口眼歪斜、口齒不清等面癱症狀;若發生在肛門附近,更有可能影響排泄功能。
「有不少人因為神經發炎而出現後遺神經痛,患者持續出現火燒及觸電般的痛楚,嚴重時甚至無法入睡,要服用多種止痛藥才能控制。」
4. 坊間流傳生蛇圍纏身體一周會有致命危險,真的嗎?
黃醫生表示,感染水痘會令全身皮膚出現皰疹,而生蛇則主要影響皮節。皮節是指單一脊神經支配的皮膚區域,並分為左右兩邊。「生蛇通常發生在單邊皮節,兩邊皮膚同時生蛇的情况十分罕見,出現這情况反映病人的免疫力十分差,或會有擴散性或瀰漫性生蛇,這可能影響不止一條神經線,甚至入侵其他器官造成嚴重腦炎或肺炎等,有致命風險。」
5. 如何能減低生蛇的機會?
醫學界目前未有完全清除潛伏體內水痘病毒的方法,但可以接種帶狀皰疹疫苗(俗稱「蛇針」)以預防生蛇。黃醫生稱,免疫力會隨年紀漸長而下降,故年過50歲或曾經生蛇的人都適宜接種,配合良好的生活模式,包括有足夠休息及減低壓力影響等,都有助減低生蛇的風險。
資料:https://health.mingpao.com/%E7%94%9F%E8%9B%87%E5%8F%AF%E5%86%8D%E5%BE%A9%E7%99%BC%EF%BC%9F72%E5%B0%8F%E6%99%82%E9%BB%83%E9%87%91%E6%B2%BB%E7%99%82%E6%9C%9F%EF%BC%9F%E6%8E%A5%E7%A8%AE%E7%96%AB%E8%8B%97%E5%8F%AF%E6%B8%9B%E5%BE%8C/
盧寵茂:無法完全將流感疫苗接種計劃用於應對新冠病毒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接受港台《上任一周年》系列訪問,指本港抗疫工作已開展新模式,如果再出現新一波新冠疫情,需要再採取社交距離措施和隔離政策的機會很微,但如果有另一種病毒出現,有可能要再採取較嚴峻的方法應對。 盧寵茂說,暫時無法完全將流感疫苗接種計劃,套用於應對新冠病毒,日後的疫苗接種方案,有待更多數據再研究。
資料:https://hk.news.yahoo.com/%E7%9B%A7%E5%AF%B5%E8%8C%82-%E7%84%A1%E6%B3%95%E5%AE%8C%E5%85%A8%E5%B0%87%E6%B5%81%E6%84%9F%E7%96%AB%E8%8B%97%E6%8E%A5%E7%A8%AE%E8%A8%88%E5%8A%83%E7%94%A8%E6%96%BC%E6%87%89%E5%B0%8D%E6%96%B0%E5%86%A0%E7%97%85%E6%AF%92-042838267.html
解析流感流行特徵 提升高危人群預防效力
今年春季,中國經歷了一波流感高峰,其活動強度明顯高於往年。根據監測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各個省份的流感活動水準下降,但隨著流感夏季高峰的臨近,流感威脅仍不容小覷。近日,新華網《醫防大咖談流感》欄目邀請了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余宏傑教授和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結合今年流感的流行情況,為大家解讀流感科學防控的相關話題。
流感季節性流行 周而復始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每年具有周而復始的季節性。相關研究數據顯示,每年流感季節性流行在全球可導致300萬至500萬重症病例,以及29萬至65萬呼吸道疾病相關死亡。余宏傑介紹,一般情況下,流感在中國的季節性非常規律,比如北方地區的流行高峰在11月到次年的1至2月份,南方和中部地區分別在冬春季和夏季有兩個流行高峰。
今年春季,根據中國流感監測數據顯示,流感以往的活動規律被打破,較正常的冬春流感季約晚了2至3個月。
今年的流感疫情為何出現了偏差?余宏傑表示,針對新冠所採取的控制措施不但防控了新冠,對流感等其他呼吸道傳染病也有一定的防控效果。去年年底,新冠疫情防控政策進行了優化調整,此時新冠病毒競爭性地佔居了人群的呼吸道感染與免疫係統,流感病毒的流行高峰比以往出現了一定延遲。
余宏傑介紹,在人群中引起季節性流行的流感病毒通常為甲型中的H1N1、H3N2亞型及乙型病毒的Victoria和Yamagata係,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説的甲流、乙流。今春流感高峰,主要為甲型H1N1亞型和甲型H3N2亞型流感病毒共同流行。
為什麼流感每年都會流行,但感染的輕重程度不同?張文宏認為,流感病毒非常善變,自從1918年流感大流行以來,人類對流感已經有了較為充分的認識,流感病毒會發生抗原漂移,導致病毒每年都會發生變異,當年接種的流感疫苗所獲得的免疫力,無法應對下一年的流行毒株。
「自1918年流感大流行以來,經過這100多年的觀察,我們發現流感不同的型/亞型,在不同地區、不同時間節點,所引起的重症程度存在一定差異。差異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流感病毒每年都可能發生變異;二是人群既往感染後所獲得的免疫無法覆蓋新的變異毒株,同時免疫力有個體性差異,流感症狀的輕重,取決於宿主的免疫功能和流感病毒之間的博弈。
儘管這些變化很難預測,但整體上有一定的規律,我們可以採取科學有效的方式來應對。例如,世衛組織每年都會對下一季的流行毒株做預測,以生産相應的疫苗。」張文宏説。
老年人等體弱群需格外警惕
流感與普通感冒不可相提並論。余宏傑表示,對健康成年人來説,流感病毒是自限性感染,以發熱、咳嗽等呼吸道症狀為主,經過7天左右可自我康復。但對於一些高危人群而言,如孕婦、嬰幼兒、老年人和慢性疾病患者等人群,患流感後出現嚴重疾病和死亡的風險較高。
事實上,流感病毒一直處於嚴密的監控之下,例如,國家流感中心每周會發布《中國流感監測周報》,以指導流感防控。張文宏提示,大眾要及時關注相關機構發布的流感預警,在流感高發期做好個人防護,及時接種流感疫苗,尤其是體弱的人群。
「老年人和有慢性疾病的人要盡量避免患上流感,因為這部分人感染流感之後的危害是非常嚴重的。」張文宏再次強調。
隨著國內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流感帶來的疾病負擔會變得越來越沉重。
加強研發新流感疫苗 提升接種水平
每年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的最有效手段,可以顯著降低接種者罹患流感和發生重症的風險。張文宏表示,一旦感染流感病毒,是否接種流感疫苗所導致的重症率和死亡率是截然不同的,流感疫苗可以減少重症和死亡,這對於保護體弱人群來説意義重大。
然而中國流感疫苗接種率並不理想。2022全國疫苗與健康大會披露數據顯示,在2020年至2021年和2021年至2022年兩個流感流行季,中國流感疫苗接種率分別為3.34%和2.46%。
張文宏認為,中國流感疫苗的接種水準仍有很大提升空間,尤其是對於流感感染後重症和死亡高發的老年人來説,亟待提升疫苗接種率。世衛組織對於老年人接種疫苗有非常強的推進計劃,希望65歲以上人群的接種率達到75%,但現時跟這目標尚有一段距離。
據余宏傑介紹,人類使用流感疫苗已經有60多年的歷史,其安全、有效性得到驗證。由於流感病毒變異、抗原漂移,導致每年迴圈的毒株是不一樣的,需要每年都接種疫苗。疫苗廠家會根據世衛組織每年對流感毒株的預測生産相應的疫苗。
根據最新發布的《中國流感疫苗預防接種技術指南(2022-2023)》,優先推薦疫苗接種的人群包括五類:流感高風險人群,包括60歲及以上的居家老年人、6月齡至5歲兒童、慢性病患者、6月齡以下嬰兒的家庭成員、醫務看護人員、孕婦和備孕期婦女。
資料:http://big5.news.cn/gate/big5/www.news.cn/health/xhhkt/20230620a/index.html
揭秘:比馬桶坐墊還髒的6大物品
說起家裡最髒的地方,大家即時想到廁所和馬桶。然而,與馬桶相比,家裡有些容易被您忽視的物品才真正藏污納垢、更容易滋生細菌。研究表明,我們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用品是細菌事實上的聚集地,甚至比馬桶更髒。
1. 洗碗海綿或抹布
2011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對22個志願者家庭的30件常見物品進行了拭子分析。結果發現,在超過75%的家庭中,他們的廚房海綿和抹布上有大腸菌群,這個菌群包括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等細菌。相比之下,僅5%家庭的馬桶坐墊上有大腸菌群。
研究還發現,86%的家庭在洗碗海綿和抹布上有酵母菌和霉菌,18%的家庭在洗碗海綿和抹布上有葡萄球菌。研究結果表明,準備食物的廚房比家裡的許多其它地方含有更多的細菌和糞便污染。
根據2017年發表在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項研究,廚房環境比廁所擁有更多的微生物。這主要是由於廚房海綿的「貢獻」,事實證明它們代表了整個家庭中最大的活性細菌庫。
更糟糕的是,研究發現即使用可靠的清潔海綿方法,比如煮沸或用微波爐加熱,實際上對細菌的殺滅效果也不是很好。因此,研究人員建議最好每週更換一次海綿,以避免傳播細菌。
2. 廚房水槽
浸泡在洗碗槽裡的杯子、盤子,還有準備洗的碗碟上都有很多的食物殘渣,而這些殘渣就是細菌繁殖的絕佳場所。細菌會在潮濕、溫暖的地方繁殖,稍不注意,這些細菌就會沾到你的手上或者跑到食物裡去。
根據NSF的研究,45%的家庭廚房水槽含有大腸菌群,27%的家庭廚房水槽含有霉菌。作為家中第二受細菌污染「重地」,每平方厘米平均存有11,380萬個各類細菌(包括葡萄球菌、大腸菌群、酵母菌和霉菌)。而馬桶坐墊以其每平方厘米平均存有5,150個各類細菌,排在第11位。
為了保持廚房水槽清潔、避免致病菌傳播,《食品與營養雜誌》(Food & Nutrition Magazine)建議,每天使用廚房專用的洗滌劑和消毒劑清潔水槽,殺死有害病原體。
3. 調味瓶
雖然大多數人都會擦拭廚房的桌子,但很少有人使用消毒濕巾清潔鹽瓶和胡椒瓶。人們每天都會多次使用鹽和胡椒等調味料,如果在接觸瓶子前忘記洗手,細菌就很容易附著在瓶子上進行傳播。
在2008年的一項研究中,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要求30名開始出現感冒跡象的成年人說出他們在過去18小時內在家中接觸過的10個地方。隨後,研究人員對這些地方的感冒病毒進行了檢測。
結果發現,約40%的被測物表面有病毒,而所有被測的鹽瓶和胡椒瓶都對感冒病毒呈陽性。該研究於2008年10月在華盛頓特區舉行的全國頂級傳染病會議上公佈。
對此,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建議,要勤洗手以防止交叉污染。用肥皂在手上塗抹出泡沫(不要忘記指甲、手指之間和手背),擦洗雙手至少20秒,然後用紙巾擦乾。使用後立即將用過的紙巾扔掉,不要重復使用。
4. 電視遙控器
電視遙控器是最常被忽視的家居用品之一,人們每天都會接觸多次。遙控器經常被掉在地上、丟在沙發上,在咳嗽或打噴嚏時污染到,大多數帶有按鍵和縫隙的電視遙控器都無法好好清潔。
在2020年由英國沙發和地毯專家ScS委託進行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各種家用物品,包括電視遙控器、垃圾箱蓋、地毯和馬桶坐墊等。結果發現,電視遙控器比馬桶座圈髒20倍,含有大量霉菌、細菌和酵母菌。
研究顯示,電視遙控器是迄今為止測試過的最髒的物品,細菌和酵母菌水平達到每平方厘米290個菌落形成單位,還有「重度」霉變。相比之下,馬桶坐墊被發現每平方厘米只有12.4個菌落形成單位,並且只有「輕度」霉變。
研究還發現,大約三分之二(67%)的英國人從未清潔過他們的電視遙控器。這意味著由家庭成員們共享的電視遙控器,可能被潛在的有害細菌所覆蓋。
5. 浴簾
幾乎永遠潮濕的浴簾是霉菌的理想滋生地,霉菌會產生過敏原、刺激物,有時還會產生有毒物質。按照英國國民保健服務(NHS)的說法,如果家中有潮濕和霉菌,出現呼吸道問題、呼吸道感染、過敏或哮喘的可能性更高。此外,潮濕和霉菌還會影響人體的免疫系統。
美國家庭安全解決方案公司SafeHome在2021年進行了一項調查研究,研究人員擦拭了三個家庭浴室的一系列物品,以測試是否存在潛在的有害微生物。
研究人員還調查了504人(274名女性和230名男性,平均年齡為37歲)的如廁習慣,以瞭解導致這種細菌數量的可能原因。結果發現,浴簾容納的細菌是馬桶坐墊的60倍。
6、毛絨玩具
在2017年由玩具定制公司Build-A-Bear委託進行的一項美國成年人調查中發現,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表示他們仍然擁有毛絨玩具,4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仍然和毛絨玩具一起睡覺。此外,有72%的人表示他們計劃永遠保留他們的毛絨玩具。
2013年12月發表在《Infection and Immunity》的一項研究顯示,日托中心有80%的毛絨玩具檢測出肺炎鏈球菌陽性。而肺炎鏈球菌是兒童耳部感染、兒童和老年人呼吸道感染髮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是醫院感染的常見原因。
資料:https://www.epochtimes.com/b5/23/6/20/n14019306.htm
香港2025年可望推出廉價低風險的血液篩檢 及早發現癌症
作為發達國家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的癌症,可望自後年起,以不高於200美元的血液檢測服務在早期篩檢出來,以便及早識別及治療。研發有關血液檢查的公司表示,會先在中國內地丶香港和其他亞洲地區推出檢測服務。該項測試由有「無創產前檢測之父」之稱的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研究)盧煜明研發,其團隊將於明年在亞洲招攬5000人進行臨床測試,以便2025年正式推出這項簡便價廉而且準確度高的癌症篩檢服務,期望在2027年時可以透過一次血液檢查便篩查到十種癌症。
傳統檢測癌症方法是透過超聲波丶電腦斷層掃描或活體組織檢查等方式進行,常見問題是成本高昂丶較不便利和有風險,且須待癌症細胞出現病變才可檢測出來。新篩檢方法主要透過血液測試當中的去氧核糖核酸(DNA)碎塊而作出,原理是腫瘤細胞會定期將其細胞的一部分DNA釋放到人的血液中。但若血液中的DNA含量太少,化驗結果便不足以作為診斷根據,這缺點在腫瘤較小的情況下尤為明顯。但盧煜明指出,透過其去年發表的「FRAGMA」技術,新技術在檢驗肝癌丶大腸癌及肺癌的準確度分別為約0.98丶1.0及0.9,當中,1.0是為最準確,0.5則屬表現差。
根據公開資料,已發現的癌症有超過一百種。在2020年,最常見的癌症是乳腺癌丶肺癌丶結腸癌丶直腸癌以及前列腺癌。而致死癌症則以肺癌(180萬例死亡)丶結腸和直腸癌(91.6萬例死亡)丶肝癌(83萬例死亡)丶胃癌(76.9萬例死亡)及乳腺癌(68.5萬例死亡)為多。但中國人則有較高的肝癌風險,因為中國有一成人口是乙型肝炎帶菌者,故盧煜明研發的一個檢測目標是肝癌。
為方便研發,盧煜明昨(26日)與港資檢測公司Prenetics公布,成立2億美元的合資企業Insighta。Insighta引述世界衛生組織數據指出,癌症每年導致全球1000萬人死亡,單是亞洲便造成600萬人死亡,而及早發現癌症有助提高患者存活率。該公司的新技術由抽血到儀器分析,只須兩丶三天便知道檢測結果。
盧煜明在1997年回港發展,加入中文大學,主攻基國與醫學,自2005年起獲不少獎項,去年獲頒被喻為美國諾貝爾獎的「拉斯克獎—臨牀醫學研究」,以表揚他利用血漿DNA診斷技術開創孕婦「無創產前診斷」,這項技術現已在全球九十多個國家或地地區應用。
資料:
https://www.rfi.fr/tw/%E4%B8%AD%E5%9C%8B/20230627-%E9%A6%99%E6%B8%AF2025%E5%B9%B4%E5%8F%AF%E6%9C%9B%E6%8E%A8%E5%87%BA%E5%BB%89%E5%83%B9%E4%BD%8E%E9%A2%A8%E9%9A%AA%E7%9A%84%E8%A1%80%E6%B6%B2%E7%AF%A9%E6%AA%A2-%E5%8F%8A%E6%97%A9%E7%99%BC%E7%8F%BE%E7%99%8C%E7%97%87
受潮食物可隱藏最強致癌物!無色無味點防備?
現在正是夏日雨季,食物容易受潮發霉,有一種劇毒物質需要重點警惕,即黃麴毒素(aflatoxin,又稱黃曲霉毒素)。其無色無味,是肝硬化和肝癌的重要元兇,小心它趁機滋生!
肝硬化肝癌元兇之一
黃麴毒素是目前為止最強的致癌物質,可令人體急性或慢性中毒,導致急性肝臟受損、肝硬化甚至肝癌。黃麴毒素較常見於發霉的花生、小米、穀物和其製品當中,動物也可通過食用受污染的飼料,令毒素積存體內,因此動物乳製品及肉類製品中也會發現黃麴霉毒素。如果在短時間內攝取較大量黃麴毒素,可導致急性中毒,患者會出現肚痛、嘔吐,同時肝酵素急劇上升等,顯示肝臟正在受損,嚴重甚至可以致命。不過,在目前嚴格的食物安全監察標準下,急性中毒個案已經少之又少。
如果持續誤服含有黃麴毒素的食物,即使劑量不大,也有可能出現慢性中毒,導致肝臟逐步受損。世衛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指出,黃麴毒素具有基因毒性(破壞基因),並將黃麴毒素B1、B2、G1、G2和M1列為第一類致癌物,當中以B1的致癌作用最強。如果本身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攝入黃麴毒素後的肝癌風險,較非乙肝感染者高出約30倍。
高溫殺不死 做好防潮措施
黃麴毒素無色無味,更是一種「煮不死」的致癌毒素;食物發霉容易察見,大眾應避免食用任何發霉食物,應整個丟棄。有些人誤以為,去除食物表面肉眼可見的黴菌後,食物可照常食用,其實菌絲可能已侵入食物深層,毒素甚至可能蔓延到整個食物,所以還是不吃為好。
夏天來到,大家記得做好防潮措施,包括把食物放入乾淨容器,存放於乾燥通風地方,降低食物受黴菌感染的風險,保障食用安全。
撰文: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寬耀
資料:https://www.stheadline.com/columnists/health/501295041/%E8%82%9D%E7%99%8C%E5%8F%97%E6%BD%AE%E9%A3%9F%E7%89%A9%E5%8F%AF%E9%9A%B1%E8%97%8F%E6%9C%80%E5%BC%B7%E8%87%B4%E7%99%8C%E7%89%A9%E7%84%A1%E8%89%B2%E7%84%A1%E5%91%B3%E9%BB%9E%E9%98%B2%E5%82%99
世衛宣布:阿斯巴甜為可能致癌物 拆解無糖汽水安全攝取量
早前有消息指世界衛生組織(WHO)有意將甜味劑「阿斯巴甜」(Aspartame)列為「可能致癌物質」。世衛轄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今日(14日)正式宣布,將阿斯巴甜列為「第2B類致癌物」,指透過人類及動物研究發現有限度證據,顯示阿斯巴甜可能與肝癌有關,但就未公布人類攝取多少阿斯巴甜才會構成危險。
一般體重成人 日飲9至14罐無糖汽水才「超標」
阿斯巴甜是廣泛被使用的甜味劑之一,多被無糖汽水及香口珠(香口膠)採用。世衛與聯合國糧農組織下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表示,未發現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阿斯巴甜對健康造成危險,並建議將阿斯巴甜每日最高攝取量控制在每公斤體重40毫克以下。
聯合專家委員會表示,評估數據當中未有充分理由改變以往對阿斯巴甜每日攝取量建議,強調人們仍可有限度下放心食用,而體重60至70公斤的成年人,每日飲9至14罐含阿斯巴甜飲品才會超出安全限制。
世衛駐日內瓦總部營養健康和發展司司長Francesco Branca試圖向受研究困惑的消費者解釋,指如果消費者要在「一般可樂」以及「添加了阿斯巴甜的可樂」之間做選擇,「我認為應該考慮第三種選擇,就是喝白開水。」
專家拆解無糖汽水風險
TVB節目《東張西望》訪問多位專家分享對阿斯巴甜被世衛列為2B級致癌物意見。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食品科學及安全課程講師文嘉敏指出,阿斯巴甜建議每日最高攝取量因應體重而定,以體重60公斤為例,每日不應攝除多於2,400毫克(即2.4克)代糖,分量約等於18罐無糖汽水。
對於有糖及無糖汽水如何取捨,資深註冊營養師葉俊言受訪時指出,傳統汽水所含糖分始終較無糖汽水為高,如必須二擇其一就比較建議選擇無糖汽水。他補充指無論有糖或無糖汽水都含有碳酸,過量攝入會影響骨質,可能導致骨質疏鬆,「(無糖汽水)飲得,但唔可以太多。」
資料: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3569588/%E4%BB%A3%E7%B3%96%E8%87%B4%E7%99%8C-%E4%B8%96%E8%A1%9B%E5%AE%A3%E5%B8%83-%E9%98%BF%E6%96%AF%E5%B7%B4%E7%94%9C%E7%82%BA%E5%8F%AF%E8%83%BD%E8%87%B4%E7%99%8C%E7%89%A9-%E6%8B%86%E8%A7%A3%E7%84%A1%E7%B3%96%E6%B1%BD%E6%B0%B4%E5%AE%89%E5%85%A8%E6%94%9D%E5%8F%96%E9%87%8F
李夏茵對擴大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持開放態度
政府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協助45歲或以上、無已知高血壓或糖尿病和相關症狀的市民盡早管理慢性疾病,建議採納政府與參加者共同付費模式。
在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會議上,民建聯議員葛珮帆關注會否擴大計劃至其他慢性疾病,例如骨質疏鬆等。醫務衞生局副局長李夏茵表示,現時計劃剛起步,所以先涵蓋較常見的疾病,即高血壓及糖尿病,聽到不少意見要求擴大計劃至肺炎、骨質疏鬆等,認為要視乎多少人患病及成效等,強調會持開放態度。
對於計劃會否豁免領取綜援人士的收費,李夏茵指出,計劃使用共同付費模式,是希望市民有為自己健康負責的感覺,又透露政府將來會補貼經濟條件不太優厚的人士,正與醫管局普通科門診討論。
李夏茵說,推出計劃後會有兩層檢討,包括內部檢討成效,亦會邀請大學協作檢討,研究計劃長遠對市民的影響。
資料: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1708859-20230714.htm
產後媽媽易生「疣」點處理最好?醫生為你解答5大問題
由懷孕到產後,所有媽媽的身體猶如進行了一場「戰役」,身體由內而外都會出現不少變化,除了最明顯的體重增加外,更會出現貧血、脫髮、胸部下垂及妊娠紋等問題,其中媽媽可能好易就忽略了身體上、臉頰或頸部皮膚出現類似油脂粒的皮膚傳染病「疣」。原來產後的媽媽身體好易就會患上疣,更有機會越生越多影響外表,以及傳染給家人朋友,相信各位媽媽心中對疣都有好多疑問,今次就找來有多年臨床皮膚學經驗的香港註冊普通科醫生盧麗晶醫生跟大家解答5大問題!
問題1:疣其實是什麼?感染疣之後要注意甚麼?
盧醫生解答:疣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通常由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疣有不同分類,一般大細幾毫米至1厘米,甚至更大。常見的「疣」包括扁平疣、尋常疣、足底疣和生殖器疣。可以出現在身體的任何部位,但最常見於面部、頸部、胸部、腹部。疣屬於病毒感染,如生長在腳掌位置,走路時,或會感到痛楚;部份疣亦會令人痕癢不適。若證實感染疣之後千萬不要抓受感染的部位,避免感染面積擴大;如果皮膚有傷口,HPV病毒會從傷口部位入侵。
問題2:為何媽媽在懷孕期間或產後生疣的機率會上升?
盧醫生解答:因為在懷孕期間,媽媽的免疫系統會發生變化,加上荷爾蒙影響,容易增加感染病毒的風險。產後婦女缺乏休息,免疫系統進一步失調,容易被疣毒人乘虛而入。很多婦女在懷孕或產後容易生疣,包括我自己和很多朋友,產後全身生疣的情況都很普遍。
問題3:媽媽患上疣病毒會容易傳染給寶寶嗎?是否要停止餵哺母乳?
盧醫生解答:產後媽媽容易患疣,但扁平疣傳染給寶寶的機會相對不大,如果疣的位置不是在乳房附近,風險會更低。母乳包含媽媽的抗體,可以保護寶寶免受多種感染,所以權衡利害後,建議繼續餵哺母乳,不應停止。但如果疣長在乳頭上面,影響寶寶吸吮,建議尋求醫生意見,盡早處理病患。因為餵哺母乳期間,也有合適方法處理病毒疣。
問題4:疣容易根治嗎?有哪幾種治療方法?哪一種最好?
盧醫生解答:疣的治療一般需要取決於疣的類型、大小、數量和位置等因素,因此最好向醫生尋求建議,以確定最適合的治療方案。而其中最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使用含有水楊酸、A酸或免疫系統調節劑等外塗藥物。但這方法需時較長,效果不一,不適合敏感皮膚或大範圍皮膚長疣。另外可以使用冷凍治療,常用於生在手掌腳掌的疣。但治療次數較多,而且痛感較強。最後可以使用電灼或二氧化碳激光。電灼較難控制熱量輸出,容易產生疤痕。而二氧化碳激光,操作前需要使用麻醉藥膏,但能量控制比較準確,而且也能大範圍快速去除病毒組織。至於那一個方法最好,建議因應個人情況,諮詢醫生意見。
問題5:治療後,疣是否會復發?應如何預防再次患上疣?
盧醫生解答:疣是有可能會復發的,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疣容易在我們抵抗力差的時候發作,所以免疫力較弱的人士,容易反覆感染。第二,除了疣的患處有病毒,其他皮膚完整的位置也可能藏着病毒,加上疣的潛伏期較長,可長達2至6個月,甚至數年,不同身體位置可能會在不同時間爆發疣。要預防再次患上疣,要注意以下三點:首先要注意個人衛生,在接觸公共場所的物品後,必須要徹底清潔雙手。例如在健身室使用器械前後,要勤洗手。因為疣病毒有時會透過汗液留在皮膚表面。第二,不要與人共用私人物品,包括毛巾、拖鞋、化妝掃或頸鏈。床單被鋪建議 1星期洗1次。第三,在公眾場合,包括游泳池或健身室,建議穿着拖鞋。
資料:https://www.hk01.com/article/898619?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蘇丹難民營爆發麻疹疫情 非政府組織稱至少13童死亡
無國界醫生在蘇丹的分部周日(2日)表示,在蘇丹白尼羅省的一個難民營,近日爆發麻疹疫情。組織表示,至今已有最少13名兒童死亡。
無國界醫生在周日表示:「情況很嚴峻,懷疑麻疹病毒與營養不良都是目前兒童最緊迫的健康問題。」組織在Twitter表示:「蘇丹的白尼羅省持續接收逃避衝突的人們。9個營地接收了數以十萬計的人,主要是婦孺。」
組織憂雨季爆瘧疾
組織透露,自上月6日至27日期間,治療了223名懷疑感染麻疹的兒童,當中有72人需要入住組織的兩個診所,並有13人在之後死亡。組織指:「我們每日在接收懷疑感染麻疹的病童,大部份出現併發症。」組織又指,單在6月兩個診所已經接收了3,145名病人,他們表示:「在更多人抵達,這裡就更迫切需要援手,包括增加疫苗、營養支援、庇護站、水以及過濾器等。」他們又指隨着雨季的到來,他們更擔心可能爆發由水引發的疫症或瘧疾。」
聯合國方面指,在4月15日蘇丹爆發衝突以來,有近280萬人逃亡。當中有2,152,936人在蘇丹國內流離失所,另外有644,861人跨越蘇丹邊境進入鄰國尋求庇護。
資料:https://www.am730.com.hk/%E5%9C%8B%E9%9A%9B/%E8%98%87%E4%B8%B9%E9%9B%A3%E6%B0%91%E7%87%9F%E7%88%86%E7%99%BC%E9%BA%BB%E7%96%B9%E7%96%AB%E6%83%85-%E9%9D%9E%E6%94%BF%E5%BA%9C%E7%B5%84%E7%B9%94%E7%A8%B1%E8%87%B3%E5%B0%9113%E7%AB%A5%E6%AD%BB%E4%BA%A1/386043
流感再活躍H3型主導佔78% 5歲以下幼童入院率飊成重災
衞生防護中心上月底宣布流感高峰期結束後,流感活躍度近日再攀升。據新一期的新冠肺炎及流感速遞的最新監測數據顯示,流感過去一周整體活躍程度持續上升,由前周的3.13%上升至5.71%,增幅升逾八成,但仍低於9.21%的基線水平。
另外,公立醫院主要診斷為流感的入院率亦有上升,由前周的0.15上升至 0.21,當中0至5歲入院率為「重災區」,每一萬人有1.28人需要入院。
據新一期新冠肺炎及流感速遞顯示,在7月2日至8日期間整體活躍程度上升,由前周的3.13%上升至5.71%,增幅升逾八成,但仍低於9.21%的基線水平。與上次的流感高峰期以H1流感主導不同,甲型(H3)流感佔78%,而甲型(H1)流感只佔22%。另外,同期亦錄得7宗在學校或院舍發生的流感樣疾病爆發的報告,涉33人染疫。
過去一周錄得11宗成人流感嚴重個案 3人死亡
公立醫院主要診斷為流感的入院率亦有上升,由前周的0.15上升至 0.21,接近0.25的的基線水平。當中0至5歲入院率為「重災區」,每一萬人有1.28人需要入院。衞生防護中心過去一周共錄得11宗成人流感嚴重個案,當中3人死亡;同期沒有錄得兒童流感相關之重症及死亡個案。
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表示,最近季節性流感活躍程度呈現的上升趨勢,可能與夏季流感高峰將至有關。以往的監測數據顯示,流感活躍程度一般於一至三/四月到達高峰,而過往有些年份的七至八月亦有機會出現另一次流感高峰。中心會繼續密切監測本地流感情況。
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關日華表示, 預料因為上次流感高峰期為甲型(H1)流感主導,社會上對H1流感有一定抵抗力,故今次更多個案感染H3流感。他估計,現時仍未到流感的高峰,相信未來兩星期會繼續增加,呼籲盡快接種疫苗。他又指,由於不少疫苗將會在8月到期,故9歲以下從未打針的市民或未必可以打夠兩針,「但唔緊要,打一針好過無打針。」
他亦提到,雖然現時未有太多因染流感而出現重症的個案,但多了不少流感個案出現繼發性的細菌感染,據衞生署最新的數據顯示,染肺炎鏈球菌的個案都較數年前高,故呼籲市民勿掉以輕心。
資料:https://www.hk01.com/article/919112?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肺炎球菌患者同時感染新冠死亡率增近8倍 接種疫苗抵禦致命威脅
新冠病毒及其他呼吸道傳染病個案仍持續威脅市民的健康,有研究發現,倘若新冠患者同時感染常見的肺炎球菌,死亡風險會大幅增加。除了新冠及流感疫苗外,亦建議考慮及早接種肺炎球菌相關疫苗,有助降低感染風險。
肺炎球菌、新冠雙感染增死亡風險
儘管新冠疾病的威脅較以往低,但仍不容輕視,尤其是如果同時感染其他疾病,有機會帶來嚴重後果。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徐詩駿醫生引述英國研究指,倘若新冠患者同時感染肺炎球菌而引致侵入性肺炎球菌病,其死亡率較只患上侵入性肺炎球菌病的患者高7.8倍[註一]。
肺炎球菌是常見的細菌,感染後可能引起不同症狀,輕則可引致中耳炎及普通肺炎,重則可引致嚴重肺炎、腦膜炎、細菌入血等侵入性肺炎球菌病,嚴重可以致命。幼童及長者都是感染肺炎球菌的高危人士,一旦感染,病情通常較為嚴重。
長者及幼童可獲免費或資助接種肺炎球菌疫苗
由於幼童及長者屬感染肺炎球菌的高危族群,故此政府為這兩類人士提供免費或資助肺炎球菌疫苗接種。目前共有兩種肺炎球菌疫苗獲納入政府資助計劃,分別是13價的結合型疫苗及23價多醣型疫苗,兩者的機理稍有不同,效能亦有差異:
13價結合型疫苗
•針對13種常見的肺炎球菌血清類型
•有效減少肺炎球菌存活於鼻腔黏膜
•預防肺炎球菌感染包括普通肺炎及侵入性肺炎球菌病
•比較有效刺激幼兒及年長者免疫系統產生抗體
23價多醣型疫苗
•針對23種常見的肺炎球菌血清類型
•有效預防侵入性肺炎球菌病,但未必能預防肺炎球菌引起的普通肺炎
因應兩種疫苗的不同功效,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亦針對肺炎球菌疫苗的接種提供建議,例如2歲以下的幼兒需接種共三劑13價結合型疫苗;65歲或以上未曾接種肺炎球菌疫苗人士,以及有其他高風險因素人士,如患有高血脂、糖尿病、腎病等,建議先接種13價結合型疫苗,一年後再接種23價多醣型疫苗。
徐詩駿醫生補充:「先接種13價結合型疫苗,可為免疫系統帶來啟動效應(Immune Priming),之後再接種23價多醣型疫苗,有助產生更理想的免疫反應。」另外,不論是13價或23價疫苗,均已在香港及世界各地應用多年,鮮有出現嚴重不良事件報告,接種後一般可能會出現輕微副作用,例如輕微發燒或針口位置紅腫疼痛,故安全性甚高。
新型肺炎球菌疫苗涵蓋更多血清類型 保護範圍擴至境外
肺炎球菌疫苗不斷推陳出新,最新的15價及20價肺炎球菌疫苗亦已面世,這兩種均屬於結合型疫苗,較13價疫苗能針對更多血清類型。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於5月表示,將開會商討引入15價或20價肺炎球菌疫苗。
徐詩駿醫生表示:「15價及20價疫苗額外涵蓋了在其他國家較常見的血清類型,換言之接種這些疫苗後,所提供的保護範圍會更大。」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已發出指引,建議65歲或以上從未接種任何肺炎球菌疫苗的人士,如選擇接種15價疫苗,需要在一年後再接種23價疫苗;如選擇接種20價疫苗,則只需接種一劑20價疫苗,便能得到足夠的保護,毋須再注射其他肺炎球菌疫苗。
註一:Amin-Chowdhury Z, et al. Impact of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Pandemic on Invasive Pneumococcal Disease and Risk of Pneumococcal Coinfection With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 Prospective National Cohort Study, England. Clin Infect Dis. 2021 Mar 1;72(5):e65-e75.
資料:https://www.stheadline.com/cm/3252111/%E8%82%BA%E7%82%8E%E7%90%83%E8%8F%8C%E6%82%A3%E8%80%85%E5%90%8C%E6%99%82%E6%84%9F%E6%9F%93%E6%96%B0%E5%86%A0-%E6%AD%BB%E4%BA%A1%E7%8E%87%E5%A2%9E%E8%BF%918%E5%80%8D-%E6%8E%A5%E7%A8%AE%E7%96%AB%E8%8B%97%E6%8A%B5%E7%A6%A6%E8%87%B4%E5%91%BD%E5%A8%81%E8%84%85
本港新冠及流感疫情回落 專家料年底或再現雙疫夾擊
本港新冠及流感疫情已回落。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及臨床教授孔繁毅今早(8日)在電台節目表示,全球的新冠疫情整體逐漸緩和,香港亦不例外,譬如瑪麗醫院的留醫新冠疫患,已降至20人以下的水平,且患者主要為長者及長期病患,認為夏季疫情相對緩和,惟待至今年底或現新一波疫情高峰,及同時爆發流感疫情。
孔繁毅續指,南半球的新冠高峰剛過去,惟當地正值冬天,合胞病毒處於高峰期,流感個案亦有升勢,他提醒到該區旅遊的市民要注意衞生,高危人士應在室內多人的地方戴口罩,長者等易感染人士也應接種疫苗。他提到,本港的肺炎鏈球菌感染個案沒有明顯升幅,籲長者及兒童接種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未來會有15和20價疫苗供長者接種。
另外,孔繁毅指港大和兩間內地藥廠,已相繼研發Omicron變種株滅活疫苗,他透露兩藥廠已完成研究,希望短期內可在學術期刊刊登研究分析報告。不過,由於現時XBB才是現時的主流病毒,註冊使用Omicron疫苗追不上主流變種株的變化速度,他料藥廠會進一步研究XBB滅活疫苗。而使用mRNA平台比滅活疫苗容易,他又認為各大藥廠短期內會推出XBB單價新冠疫苗,料本港年底已有相關疫苗可供接種。
資料: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30708/bkn-20230708084433170-0708_00822_001.html
支氣管擴張清痰之必要
大家或也知道氣管收縮會引致咳嗽、氣喘。但為何當支氣管擴張,這些症狀卻會持續並且惡化,而不是令氣管更暢順?趁著7月1日「世界支氣管擴張日」即將來臨,是時候對此病多些認識,萬一患上也可及早就診控病,減慢肺功能衰弱的速度。
其實支氣管擴張症在香港並非罕見,根據本地公營醫院的臨床數據,因呼吸系統科疾病而求診的人士之中,逾兩成是支氣管擴張症的患者。
支氣管是主氣管左右分支的部分。當出現支氣管擴張,呈現的是單一或多處不規則的擴張,令支氣管變形,而這些不規則擴張位置,內壁會增厚,並隨日子積存大量痰涎,導致炎症或細菌感染。
因此,支氣管擴張最大的特性就是痰多且濃,濃痰量可達至一杯甚至一包,比患慢性氣管炎或肺氣腫還要多,以致患者每天早上都需要咳痰,尤其冬季,一早一晚「吹親」,或患感冒、流感時,反覆咳嗽及多痰的情況更甚。另約有四至七成的患者兼有氣促、喘鳴等症狀。當炎症惡化,弄傷支氣管旁邊的血管,更會容易咳出血絲或甚咳出血。
另一方面,支氣管擴張病人容易感染非結核性的分支桿菌,導致出現肺炎症狀,包括:發高燒、發冷、呼吸時胸口痛、疲累乏力、體溫低、消瘦等。
支氣管擴張症,確切成因仍未明,惟臨床上大多跟曾經感染有關,例如:幼年時曾患百日咳;或曾患感炎性肺炎而治療不不夠徹底,導致肺部留下疤痕、結節;又或進食時曾嗆倒。少數患者則可能跟先天免疫系統不足、球蛋白不足、缺乏某些酵素有關。
支氣管擴張症的擴張情況不可逆轉,所以肺功能衰退變差比-般人來得快。是以治療目標首要清除積存的痰,避免病情惡化。因為當痰積聚在肺部時,身體本能會想趕走污物(包括病菌),而產生大量抗炎細胞。惟這些抗炎細胞未必能有效清除污物,反而卻會攻擊自身器官,令炎症惡化。
治療需要服消炎藥醫好氣管發炎,從而有效減痰,並同時跟物理治療師學習咳痰動作和拍痰,讓痰更易吐出。有需要時按醫生指示完成整個抗生素療程。另亦強烈建議患者接種流感針及肺炎鏈球菌針。
此外,建議在症狀受控時,可做-些慢跑、急步行、游泳等不太劇烈的帶氧運動,透過吸氣、呼氣及深呼吸的動作,也能幫助痰涎自然排出。惟患者緊記須把痰吐在紙巾,然後包好丟進垃圾桶。
萬一不幸發現肺前葉位置遭徹底破壞,令濃痰、咳血加劇,或需要做手術切除遭破壞的位置。若咳血嚴重到血液浸著肺部,影響呼吸,則或需要做堵塞血管手術來制止咳血。
資料: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5%81%A5%E5%BA%B7/%E6%94%AF%E6%B0%A3%E7%AE%A1%E6%93%B4%E5%BC%B5%E6%B8%85%E7%97%B0%E4%B9%8B%E5%BF%85%E8%A6%81/384463
「生蛇」後致神經痛 痛楚可持續多年
不少人也聽聞過「生蛇」所帶來的痛楚非常強烈,但原來「生蛇」後引致的疱疹後神經痛,可比「生蛇」期間更痛苦,痛楚程度甚至有機會比癌症更劇烈,而且可持續多年,藥物亦未必完全有效。醫學界呼籲市民應及早接種新一代帶狀疱疹疫苗,減少被「蛇」纏身及出現疱疹後神經痛的機會。
穿衣、洗澡、睡眠都劇痛難耐
我們平日俗稱的「生蛇」,即是帶狀疱疹。帶狀疱疹病毒在感染水痘後潛伏體內,當身體免疫力下降時便重新活躍,誘發疾病。一名50多歲患有糖尿病的女病人,她7年前確診癌症,並於3年前發現左邊背部近肩胛骨的位置,長出帶狀疱疹。她的皮疹在數星期內痊癒,但隨後卻患上疱疹後神經痛,皮膚全日持續有針刺的痛楚,衣物磨擦也令她非常痛楚,需要服用多種止痛藥,包括抗癲癎藥、類嗎啡止痛藥及局部麻醉藥膏等等,但副作用令她經常昏睡眩暈,大大影響生活質素。
多達三成患者受神經痛折磨
香港疼痛學會會長黃河山醫生解釋,「生蛇」通常現在腰部及背部,患者會發燒、頭痛、發冷、個別部位皮膚灼熱或痕癢、出皮疹、凸起的水泡形成帶狀等,痛感猶如灼痛、刺痛、射擊、隱痛或電擊,甚至連輕觸或涼風吹過患處都會痛。有多達三成「生蛇」患者有疱疹後神經痛,疼痛更可持續數月至數年,50歲以上患者的嚴重性更會倍增。他說:「千萬不要小看疱疹後神經痛,它會影響患者日常生活,有時連輕輕觸碰到外物,都會感到劇痛難當,連穿衣、洗澡及睡眠都成問題。患者平日會較難集中注意力、感到焦慮,甚至要減少社交聚會,嚴重影響生活質素。」
新一代疫苗能預防神經痛
黃醫生指,有97% 39歲以上的香港成年人帶有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每三人中便有一人有患病風險。一項美國研究顯示,帶狀疱疹或與2019冠狀病毒感染有明顯關聯,有1.8%的感染者同時患有帶狀疱疹,患病率比一般醫院記錄的病例高出最多五倍。
大部份疱疹後神經痛患者都要接受藥物治療以緩解疼痛,部份人甚至需要使用多達五種藥物,可是成效卻未必理想。美國疾控中心建議,50歲或以上人士,以及19歲或以上免疫力低的人士,無論是否接種過上一代疫苗,都應接種新一代帶狀疱疹疫苗,以降低帶狀疱疹及疱疹後神經痛的風險。
黃醫生提到,新一代疫苗對預防「生蛇」整體效果高達9成。他呼籲市民接種:「2019冠狀病毒疫情中,許多人的免疫力有機會受到影響,接種新一代疫苗成為保護自己和家人的重要措施。」
資料:https://www.hk01.com/article/914461?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50歲以上或免疫力低易中招 新一代疫苗預防生蛇減風險
生蛇最痛,莫過於生蛇時異常疼痛,還包括常見的生蛇併發症「帶狀疱疹後遺神經痛」(簡稱後遺神經痛),康復後仍被痛症纏擾。而且只要出過水痘,無論男女,均有機會生蛇,風險更隨着年齡提高。新一代「蛇針」有助預防生蛇及後遺神經痛,減低中招風險。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黃卓力醫生解釋,俗稱生蛇的帶狀疱疹,原自「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ZV),「幼童出水痘後,病毒潛伏在感覺神經元,待年紀漸長或免疫系統轉差,病毒會活躍起來,引發生蛇。」
於是「蛇蹤」就像沿着感覺神經線的分布,於身體其中一邊發作。黃醫生說,生蛇部位多為胸部和腰部皮節(故較常影響胸、腹、背、臀部和下肢),當然也可以是頭部和頸部皮節(面部、眼睛和上肢),初期感到刺痛或灼痛,容易被患者誤作普通痛症(如股肌肉關節痛、心絞痛、腎石,膽石等),直至出現紅疹,反映神經線發炎,壞死後變成帶狀水泡,才知道患上帶狀疱疹。治療時,患者若可於發病後72小時內服用口服抗病毒藥,有助加快康復。
然而痛楚有可能在紅疹癒合後持續,約一至一成半患者在中招三個月後仍感痛楚,出現「後遺神經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生蛇常見的併發症。
併發後遺神經痛影響生活
六十多歲的糖尿病人文女士(化名),一次感到腰部劇痛,誤以為腰骨痛掉以輕心,直至洗澡時發現腰部和大腿後側長出水泡,經醫生確診生蛇,服用抗病毒藥及神經線止痛藥後,病情稍見緩和,卻出現後遺神經痛,痛到走路要一拐一拐,影響生活,多個月後仍需服用抑制神經痛的藥物,幸好後來痛症慢慢改善,文女士亦安排去接種蛇針,預防復發。
黃醫生指出,糖尿病人生蛇風險,比一般人高3成;亦有臨床研究顯示,糖尿病人生蛇後,出現後遺神經痛的機會亦較高。其它生蛇併發症包括腦炎/腦膜炎、面癱、眼部發炎(如角膜炎、虹膜炎、視網膜炎等,嚴重可致盲)、脊髓炎、中風和細菌感染等。
50歲以上高危族群
七十歲糖尿病人張女士(化名)早前入院,生蛇後發燒並神智不清,說話和行動異常。醫生透過脊椎穿刺,獲取腦脊髓液化驗,配合其他臨床和造影檢查,發現她因生蛇併發腦炎,需要住院打針3星期治療。出院後記憶力衰退,認知能力亦大不如前。
究竟生蛇有多普遍?黃醫生指出,有研究顯示一般人生蛇的終生風險約30%,即每3個人當中,就有1人會生蛇,85歲以上長者,更有一半人會遇上這情況。另外,50歲以上的人士,比50歲以下人士的發病率高出約 2-4 倍不等,佔所有曾生蛇的人士6成以上。「臨床觀察研究顯示,50歲後的人士,體內的帶狀病毒抗體水平大減,令潛伏已久的病毒有機可乘,男女皆不例外。」
新一代蛇針預防生蛇
除了50歲以上及糖尿病人外,其他高危風險包括:癌症(尤其是正接受治療,白血病和淋巴癌)、慢性腎病/肺病、器官移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炎性腸道疾病等),和其他需要長期服用類固醇或其他免疫系統抑制劑等情況。
接種疫苗可以預防生蛇。黃醫生解釋,「蛇針」分為舊式的減活疫苗,以及新式的重組疫苗。減活疫苗的保護率,三年後只得50%。至於新式重組疫苗需打兩針,所刺激的免疫抗體水平較高和持久。臨床數據顯示,50歲至69歲人士,以及70歲以上接種新式疫苗,10年內分別有95%及90%保護力,有效預防生蛇以及後遺神經痛。
籲納入疫苗資助計劃
黃醫生引述美國疾控中心(CDC)建議,50歲或以上人士,以及19歲或以上免疫力低者,均建議接種重組疫苗。即使曾經生蛇,或曾接種減活疫苗,也可接種重組疫苗,以減少生蛇或復發的風險。另一方面,希望政府可考慮把帶狀疱疹疫苗納入疫苗資助計劃,令更多市民受惠。
最後黃醫生提醒,不同人士身體情況各異,治療的成效及副作用亦不盡相同。如有疑問,患者應向其主診醫生查詢。
資料: https://www.hk01.com/article/914299?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口罩鬆綁水痘再度浮現 醫警示這些人是高危險群
疫情趨緩後口罩政策也跟著鬆綁,不過這讓很多近幾年來消失的病毒又慢慢浮現,如水痘。醫生表示,水痘為帶狀疱疹病毒,屬於高傳染性疾病,可經由皮膚接觸、空氣或飛沫或黏膜分泌物傳染,高危險群為小於1歲的嬰兒、孕婦及免疫缺陷者,提醒民眾如家中有新生兒,出生滿半年要去接種第1劑公費水痘疫苗。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分享個案狀況,上月中有名女童因頭、臉、身軀及四肢長出小水泡及疹子,起初家人以為是過敏,就醫後才發現是水痘。桃園醫院感染科醫生陳正斌表示,水痘疹出現前傳染力就會達最高峰,初期會有輕微發燒、食慾不振、疲倦、頭痛及肌肉關節痠痛等症狀,由臉、頭皮往軀幹四肢延伸出現紅疹,漸漸發展成水泡、膿泡後結痂,最後留下痂皮,整個病程約2至4星期。
陳正斌說,只要是未感染過水痘的人都有風險,曾經施打過疫苗也可能罹患水痘,而水痘康復後病毒也不會消失,則會存留在人體內,如遇到免疫力低下時,可能會活化引起帶狀泡疹,也就是俗稱的皮蛇。另也提醒,高危險群為不滿1歲的嬰兒、孕婦及免疫缺陷者,易併發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腦炎等,致死率高達5%至10%。
護士張姿婷提及,民眾有3個時機點可以接種水痘疫苗,包括新生兒出生滿12個月可公費接種第1劑水痘疫苗、4至6歲入學前建議接種第2劑水痘疫苗、13歲(含)以上,未曾接種疫苗且未得過水痘者,應接種2劑水痘疫苗,2劑疫苗的接種時間應間隔4至8周。此外也呼籲罹患水痘的患者,應避免到公共場所,要採取居家自我隔離至水痘全部結痂或出疹後7天。
資料: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30713004017-260418?chdtv
長輩記性變差可能不是失智症 水腦症3大警訊1次了解
許多人會認為老人家記憶力變差、走路經常跌倒是身體老化的現象,更會將其與失智症、帕金森氏症等神經系統疾病畫上等號,但事實上,長輩有可能是因罹患了水腦症,才會使腦部無法正常運作,而出現上述症狀。究竟水腦症是什麼?跟失智症有何不同?台中長安醫院朱彥澤醫生將帶你一起了解水腦症的成因、症狀與治療方法,以利及早發現、儘早治療。
水腦症是什麼? 跟失智症差別在哪?
水腦症俗稱腦積水,是指腦脊隨液(又可稱作腦水)不正常地堆積在腦部的疾病,朱彥澤醫生表示,水腦症若以機器功能來比喻,指的就是工廠的機器雖正常,但由於整個空間充斥著脊髓液,以致機器無法正常運作,而失智症則與腦神經細胞退化有關,兩者都會導致腦部功能下降,所以患者容易忘東忘西,還可能因平衡較差,而導致走路不穩。
不過,失智症患者的年紀通常為70、80歲,年齡較大的長輩,儘管失智症也有年輕化的趨勢,但年齡仍以中、老年人居多,而水腦症病患除了會受到年紀大影響腦部老化,而使腦水循環變慢之外,患者的年齡分佈不太一定,從年輕人到老年人都可能因外傷、病毒感染等原因,而罹患此種疾病。
水腦症4大成因
水腦症不僅因老化所致,還可能由於外力重擊、罹患出血性疾病等原因,而引發水腦症。4種可能造成水腦症的常見原因如下:
▸1.外傷:若頭部因跌倒、車禍、被打、手術而出現外傷,甚至出血,皆可能因此引發水腦症。尤其出血的比例愈高,脊隨液在循環時受到的影響就會愈大,進而導致水腦症發生的機率便會大幅提升。
▸2.自發性腦出血疾病:如腦中風所致,而其中腦中風又可分成2種類型,1種是血管阻塞所致,另1種則為出血性腦中風,像是動腦瘤出血(學名:蜘蛛膜下腔出血),會造成自發性出血,通常發生出血後的1周或2至3個月,腦水就會延遲性地累積,進而引發水腦症。
▸3.病毒感染:例如腦膜炎、日本腦炎等腦炎,患者容易因感染導致的發炎現象,影響腦部內脊髓液的循環,進而罹患水腦症。
▸4.老化:如果年紀較大,可能會因腦部退化,而影響腦水循環,最後造成腦水堆積。
走路不穩 出現3症狀別輕忽
若民眾平時在日常生活或接受體檢的過程中,察覺了以下3個症狀,建議請儘快至各大醫院的腦神經外科接受進一步的檢查:
▸1.記憶力衰退:一旦罹患水腦症,不論是短、中、長期的記憶都可能因此而缺損。
▸2.行走步態不穩:如走路歪斜、不穩,甚至跌倒等狀況。
▸3.大小便失禁:控制人體大小便的系統,主要位於腦部額葉,若腦水壓迫到腦部中的額葉系統,便會導致患者出現大小便失禁的症狀。
水腦症常見治療方法
由於水腦症是因腦部出血或感染等原因所致,一般而言,醫生是無法藉由藥物有效治癒水腦症,大多需透過外科手術,將導管的一端接在腦室,另一端則接入胸腔或腹腔,替堆積於腦部的腦水進行分流,以重新建立腦部循環系統。
朱彥澤醫生指出,針對尚未確定是否為水腦症的病患,通常醫生會以放置暫時性導管的方式,協助醫生進一步確認是否為水腦症。醫生會先在病患腰椎的部分使用穿刺用的針,放入暫時性導管,以進行檢查及為腦水進行分流,直到確認為水腦症後,醫生才會進行以下2種常見治療:
▸放入長期性導管:暫時性導管僅能作為判斷是否為水腦症的方法,若確定為水腦症,醫生就會為患者放入長期性導管,建立新的管道使腦水重新循環,以有效治療水腦症。而接上導管後,導管並不會顯露於外,而是會隱沒在體內,所以患者不須擔心自身外表會受到影響。
▸藥物治療:除了導入引流管為病患治療外,神經內科醫生可能也會開立內含微量元素或幫助腦內小血管循環的內服藥給患者服用,以利縮短療程。
透過上述方法加以治療水腦症,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不適症狀,最後還能達到幾近完全恢復的程度。此外,由於多數水腦症患者為中老年人,可能會同時罹患多種疾病於一身,所以因應患者狀態適時補充多巴胺,即可有效提升患者的體力。
資料:https://www.ftvnews.com.tw/news/detail/2023628W0127
蚊蟲大軍來襲 防蚊妙招你要知
踏入7月,天氣悶熱潮濕,是蚊蟲繁殖的季節。進行戶外活動除了汗流浹背之外,還會招惹蚊蟲叮咬,引致痕癢、紅腫等令人不適的症狀。究竟哪類人士最招惹蚊蟲?大家應該如何防蚊呢?今次就為大家整理了多種防蚊妙招。
甚麼類型人士最惹蚊?
香港有超過70種不同的蚊子,而最新常見的是中華按蚊、多斑按蚊、白紋伊蚊、致倦庫蚊和三帶喙庫蚊等。日本害蟲防除技術研究所的所長白井良和曾在節目上提出,人體溫度與體味都能夠吸引蚊子,因此多汗味、體液重人士、體溫較高人士、腳臭等人都非常惹蚊。而且大家被叮咬後更有機會患上瘧疾、登革熱、日本腦炎等可致命疾病,因此大家做好防蚊措施。
驅蚊小貼士
一般人被叮咬後,數天就可消除紅腫痕癢的症狀,而免疫系統較差人士,如小孩、長者就有機會出現發燒、細菌感染等的嚴重反應。
1. 使用有效驅蚊劑
在戶外活動時,最好選用含有效驅蚊物質『避蚊胺』(DEET)的蚊怕水,透過散發出蚊討厭的氣味來驅趕蚊蟲。濃度達20%以上的蚊怕水可以有效保護大家5個小時以上,不過兒童皮膚較易敏感,因此建議使用濃度10%以下的產品便可。大家可以在衣物上使用,又或者直接塗抹或噴於皮膚上,但有皮膚病、皮膚破損、敏感人士慎用。
2. 以天然物料驅蚊
想要更天然方式去驅蚊,柚子皮、薰衣草、薄荷、丁香以及香茅氣味芳香濃烈,可以自由搭配製作防蚊香包。將所有材料烘乾放置於網紗茶包之中,香味一般可以維持1至2個星期。另外,大家亦可以使用香茅提煉的精油製作天然防蚊膏,先將蜜蠟、橄欖油隔水溶解,等待稍微冷卻時,放入香茅精油攪拌,再放入容器之中等待凝固便可使用,一般可保存約3個月。
3. 流汗後盡快清潔身體
炎熱天氣進行戶外活動,汗如雨下,而本來體味重的人士加上汗水更容易招惹蚊蟲。因為汗液中含有大量蚊蟲喜愛的胺基酸、乳酸和胺類化合物,十分容易成為蚊子的目標。這時就需要盡快抹乾身上的汗水,而運動後就要沖身,換上乾淨沒有體味的衣物。
4. 穿着長袖淺色衫
長時間在戶外,驅蚊膏與驅蚊噴霧都會隨着流汗而失去效用,大家可從衣物方面着手隔絕蚊蟲。有研究表示蚊比較畏懼猛烈光線,因此可選擇穿着淺色的服飾,反射光線防止蚊蟲靠近。而剪裁方面最好穿着材質通風透氣的長袖衫與長褲,避免露出大量皮膚面積,從根源上有效隔絕蚊蟲接觸皮膚的機會。
資料:https://hk.on.cc/hk/bkn/cnt/entertainment/20230709/bkn-20230709120001116-0709_00862_001.html
成功突破乙肝功能性治癒的根本性障礙 星漢德生物全球首創雙特異性抗體獲獎
在剛剛結束的2023年歐洲肝髒研究協會(EASL)年會上,星漢德生物與來自德國漢堡大學艾本多夫醫學中心和慕尼黑工業大學的研究人員,共同公布了一項針對其全球首創的雙特異性抗體(Anti-HBs×CD3和Anti-HBs×CD28)的臨床前研究,在超過2000項報告中脫穎而出,獲得了大會最佳報告獎(Best Presentation Award of EASL 2023)。
該項研究顯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雙重人源化小鼠在接受了短暫的Anti-HBs×CD3和Anti-HBs×CD28雙抗的聯合治療後,有效激活了人源淋巴細胞,表現出強大的體內抗病毒免疫活性;HBV DNA、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等所有病毒血清學標志物以及肝內HBV前基因組RNA(pgRNA)和共價閉合環狀DNA(cccDNA)均顯著降低,表明感染的肝細胞得到了有效清除。研究結果展示了該雙抗組合實現乙肝功能性治癒的巨大潛力。
慕尼黑工業大學/德國亥姆霍茲研究中心病毒學研究所所長、星漢德生物科學創始人Ulrike Protzer教授表示:「Anti-HBs×CD3和Anti-HBs×CD28雙抗有效將T細胞特異性重定向於肝髒內被感染的肝細胞,並觸發T細胞針對HBV感染細胞的直接殺傷活性,以及由T細胞分泌細胞因子所介導的非細胞殺傷性病毒清除,這一機制對於實現真正可持續的乙肝治癒至關重要。研究團隊在人源化小鼠模型中觀察到雙抗組合能有效調動CD8+和CD4+ T細胞,激發高效的抗病毒免疫應答和清除效應,充分展現了乙肝治癒所需的核心機制。」
重建乙肝病毒特異性免疫反應是實現功能性治癒的關鍵。為了實現最優化的局部性T細胞重定向與激活,SCG設計了兩種新型的T細胞「銜接器」雙特異性抗體(Anti-HBs×CD3和Anti-HBs×CD28),可以橋接HBV感染的肝細胞與表達CD3和CD28的T細胞。同時,CD3和CD28雙重組合提供了T細胞充分激活所需要的雙重信號。初始的「識別」信號(第一信號)由T細胞通過其T細胞受體/CD3復合物識別外來抗原所啟動;CD28則作為最有效的共刺激受體,提供殺傷性T細胞的「共刺激」信號(第二信號)完成激活。此外,Anti-HBs×CD3和Anti-HBs×CD28還可以靶向游離的HBsAg,發揮其強效的中和抗體活性,同步清除外周血中的HBV病毒及HBsAg亞病毒顆粒,解除免疫耐受。
星漢德生物首席科學官張柯博士表示:「患者體內高滴度的HBsAg會顯著抑制和損害HBV特異性抗病毒免疫應答,導致免疫耐受。而我們的雙抗組合,無論患者基線水平如何,均能有效地靶向和清除外周血HBsAg、核內cccDNA儲存庫以及永久整合的HBV DNA片段,從而徹底掃除乙肝功能性治癒的根本性障礙。」
乙肝感染是最常見的肝臟感染性疾病,全球有接近3億慢性乙肝感染者,其中超過25%患者會最終發展為肝癌,每年導致約82萬人死亡。而中國是乙肝大國,乙肝感染者超過8600萬,每年導致約40萬肝癌患者死亡。盡管中國已經實現全面接種預防性疫苗,但每年仍然有超100萬新發乙肝感染者,存量和增量數字龐大,乙肝負擔超重,而且缺乏有效的治癒性療法。
星漢德生物首席執行官王樹立先生表示,星漢德首創的雙抗組合驅動T細胞徹底清除HBV感染的顯著作用和突破性成果,為實現攻克乙肝成功邁出了裡程碑的一步,星漢德生物將加快產品開發和臨床步伐,盡早惠及更多乙肝患者並實現「乙肝清零」計劃。
資料:https://portal.sina.com.hk/finance/finance-prnewswire/prnasia/2023/07/12/418842/%E6%88%90%E5%8A%9F%E7%AA%81%E7%A0%B4%E4%B9%99%E8%82%9D%E5%8A%9F%E8%83%BD%E6%80%A7%E6%B2%BB%E6%84%88%E7%9A%84%E6%A0%B9%E6%9C%AC%E6%80%A7%E9%9A%9C%E7%A4%99%EF%BC%8C%E6%98%9F%E6%BC%A2%E5%BE%B7%E7%94%9F/
中大醫學院成功破解肝癌療法失效關鍵 開創新型聯合免疫療法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成功破解肝癌適應免疫療法的關鍵,並針對該耐藥機制,成功研發出增強免疫治療功效的方法,已於動物模型上證實了其臨床潛力;此外團隊亦同時研究開展新一代「聯合免疫療法」,望能將研究成果轉化為臨床治療。
肝癌為世界上最常見的癌症之一,亦是全球死亡率排名第三的癌症。惟對於肝癌的免疫治療法卻處於有效率低、且容易出現抗藥性的困境。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成功破解了肝癌適應免疫療法而產生抗藥性的關鍵,並針對該癌細胞耐藥機制成功研發出增強免疫治療功效的方法,更已在肝癌動物模型上證實了其在臨床上的潛力,團隊已將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雜誌《Gut》上。此外,研究團隊亦正研究開展嶄新一代的「聯合免疫療法」,將進行二期臨床試驗,望能將研究成果轉化為臨床治療,讓病患更快受惠。
建立耐藥性的小鼠模型重現「冷」腫瘤肝癌免疫環境
中大指出,免疫療法是目前最先進的癌症療法,惟對於肝癌人士只有20%的治療有效率,且腫瘤會逐漸適應免疫療法的環境,使治療失效。有見及此,中大以超過一年時間、通過繁瑣的測試過程,建立了對免疫治療耐藥的小鼠模型,以達到能生動呈現人類對於免疫治療耐藥時,所出現的肝癌「冷」腫瘤環境的效果,再利用最新的單細胞測序技術進行分析,發現了肝癌細胞繞過免疫治療的新分子途徑。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研究)兼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鄭詩樂教授形容,在「熱」腫瘤環境中,因免疫T細胞活化、而免疫抑制細胞失效,使肝癌小鼠對於免疫治療敏感;而在「冷」腫瘤環境下,腫瘤會釋效出訊號,活化免疫抑制細胞,使T細胞竭盡,最終導致抗藥性出現。
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可用作改善免疫治療的靶點
研究團隊透過先進的電腦分析,發現了免疫治療耐藥的新分子途徑,因肝癌細胞則會繞過免疫治療的新分子途徑,研究人員以此找出克服免疫治療耐藥性的精確方法及使肝癌腫瘤重新對免疫治療有反應的關鍵。團隊發現了對於免疫治療新型「聯合療法」的靶點,I類HDAC及PPARγ,經過小鼠實驗,確認使用PPARγ抑制劑與現有臨床用免疫治療藥物PD-L1抗體單藥的聯合療法,對於腫瘤消除有顯著效果;在小鼠模型的存治率上亦可見顯著地增加,使用聯合療法的小鼠有超過7成可存活至120日以上。
研究確認新型I類HDAC藥物用於聯合療法的安全及有效性
研究團隊及後進一步利用其新小鼠模型,以證明新型I類HDAC藥物與「免疫檢查點抑製劑」的聯合使用對肝癌免疫治療存在著有效性和安全性,確認新型I類HDAC藥物,亦同樣可作為免疫治療耐藥新分子途徑這些「逃生路線」的「路障」,並通過聯合免疫療法以成功消除癌細胞。基於I類HDAC藥物現時已於臨床上被用於治療直腸癌,其用於人體上的安全性得以被確保,因此研究人員在過去4年時間中開展了「實驗室」與「臨床」的融合研究,採集乙型肝炎病毒肝癌病人的腫瘤樣本組織進行活檢化驗,以引證小鼠與人之間相通及有分別的地方。最終證實,肝癌患者與小鼠模型表現出一致的分子改變。
下一步開展加入I類HDAC的聯合療法臨床試驗
是次研究發現,加入新型I類HDAC藥物與PPARγ抑制劑到PD-L1抗體單藥的聯合藥物治療於肝癌病人的免疫治療上有效,惟PPARγ抑制劑目前仍處於小鼠試驗的階段,是以研究團隊下一步將開展新型I類HDAC藥物與PD-L1抗體聯合療法的第二期臨床試驗,望可將實驗室的研究成果應用在臨床上,讓更多患者受益於免疫療法。 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醫療系統)兼腫瘤學系教授陳林教授表示:「基於臨床前研究結果,我們將針對單獨對免疫療法產生耐藥性的肝癌患者開啟第二期臨床試驗,有機會將研究成果轉化為針對『冷』 腫瘤患者的有效及安全的新一代免疫療法。」
資料:https://today.line.me/hk/v2/article/MLEaQXa
精緻澱粉是脂肪肝元兇?營養師揭2類飲食看似健康更可怕
脂肪肝是香港人、台灣人常見的肝臟疾病之一,若長期肝功能異常,會增加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
脂肪肝的形成,主要來自不健康的飲食,而一般民眾對「不健康飲食」常有迷思,認為只要吃得清淡、不油就好,但台灣營養師宋明樺在網路節目《明欣醫聊事》上指出,有2種看似健康的飲食習慣,也藏著脂肪肝的陷阱,且常被忽略。
脂肪肝真正兇手不是脂肪
大部分的人可能認為滷肉飯不健康的部分是肥肉,但其實飯更是元兇!宋明樺表示,脂肪肝雖然名稱中有「脂肪」,但對健康殺傷力最強的其實是「精緻澱粉」,包括白米飯、白麵條、麵包、蛋糕、台式飲品(裡面加的糖)等,因為糖分是所有食物裡面吸收最快的,吸收愈快,血糖上升之後,胰島素一分泌,這些糖分身體用不到就是儲存起來,也就是儲存成脂肪,進而形成脂肪肝。要改善脂肪肝,除了澱粉攝取要調整外,宋明樺指出,「水果」和「素食」也是一般人常忽略的飲食陷阱。
高糖分水果殺傷力不輸酒精
夏天到了,許多人會想吃點冰涼又甜的水果消暑,但有些水果甜度很高,有的纖維還不夠多,像是芒果、荔枝、西瓜等,也有人喜歡喝整杯的橙汁、芒果汁、西瓜汁,甚至還加糖,更是可怕,殺傷力不輸給酒精。
吃素3地雷恐釀脂肪肝
很多人覺得吃素應該相對健康,但其實吃素有3點與脂肪肝容易形成有關,第一就是「料理方式」,吃素的食材相對肉類、海鮮,香氣口感沒那麼重,所以在烹煮時,不論是自己煮或是外面素食店料理,有些口味會比較重、也會加比較多油去烹調,以滿足大家的口腹之慾。
第二就是「素料加工品」,塑料通常口味較重,本身含油量也高;此外,由於吃素者的食物來源相對有限,為了吃飽,若蔬菜又吃得不夠多,也可能變相導致攝取過多的澱粉。宋明樺提醒,其實飲食上藏有許多眉角,只要注意一下,就可以輕鬆遠離脂肪肝。
資料:https://www.hk01.com/%E5%81%A5%E5%BA%B7Easy/916898/%E8%84%82%E8%82%AA%E8%82%9D-%E7%B2%BE%E7%B7%BB%E6%BE%B1%E7%B2%89%E6%98%AF%E8%84%82%E8%82%AA%E8%82%9D%E5%85%83%E5%85%87-%E7%87%9F%E9%A4%8A%E5%B8%AB%E6%8F%AD2%E9%A1%9E%E9%A3%B2%E9%A3%9F%E7%9C%8B%E4%BC%BC%E5%81%A5%E5%BA%B7%E6%9B%B4%E5%8F%AF%E6%80%95
糞便污染含菌量高 全國逾半海灘不宜游泳
環保組織「美國環境」(Environment America)發表的年度報告指出,全國55%海灘受污水和人畜糞便污染,已經不適宜游泳,當中以德州的情況最為惡劣,多達90%海灘受到污染。
綜合ABC及《紐約郵報》報道,「美國環境」過去一年抽查全國3100個海灘後,發表最新的年度報告,表示55%海灘的水質污染程度超出環境保護局標準,已經達到「可能不安全」的水平。調查發現,沿岸地區受到工廠、農場的污水和人畜糞便污染,包括工業化畜牧農場在內的業者,會將大量污物排到海洋。
以州份計算,德州的海灘污染情況最惡劣,61個海灘中90%水質達到不衛生水平;若以區域劃分則是墨西哥灣最嚴重,84%海灘不符標準,其次是西岸和五大湖區;俄勒崗州海灘的持續污染時間最長,在多次檢測期間,6個海灘75%的時間水質不達標。
「美國環境」表示,大多數污染來自下水道、私人化糞池以及工業農場,全國各地的污水處理設施數量不足或長期失修,都導致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進入環境,如果民眾在不潔海水中游泳,可能導致皮膚病、呼吸道疾病以及耳朵、眼睛感染。國家首都毒物控制中心的專家約翰遜阿伯(Kelly Johnson-Arbor)也說,民眾食用污水區域的貝類後,也可能患上甲型肝炎等疾病。
報告同時顯示,東北部多州多達數十個海灘,曾因海水含菌量超標而要關閉,其中麻省便有60多個海灘禁止游泳,州衛生部門檢測後,發現海水的糞便細菌含量甚高。官員解釋,每逢暴雨或融雪後,積水會把陸地上的糞便等污染物帶到海邊,也會令排水道滿溢導致污染。在紐英倫其他州份中,羅德島8個海灘因為腸球菌含量超標而要關閉,新罕布什爾則有7個海灘因「細菌含量上升」而關閉,但當地衛生官員未有透露細菌種類。
資料:https://www.singtaousa.com/2023-07-11/%e7%b3%9e%e4%be%bf%e6%b1%a1%e6%9f%93%e5%90%ab%e8%8f%8c%e9%87%8f%e9%ab%98-%e5%85%a8%e5%9c%8b%e9%80%be%e5%8d%8a%e6%b5%b7%e7%81%98%e4%b8%8d%e5%ae%9c%e6%b8%b8%e6%b3%b3/4549781
品嚐美食後嚴重不適?小心天熱食物變質引發食物中毒
炎熱夏天,一群朋友聚集在一家餐廳舉行了聚餐,他們點了各種美食,包括生魚片、生蠔、沙拉等美味食材。幾天後,聚餐的參與者中的一些人開始出現胃腸道不適症狀,像是嘔吐、腹瀉和腹痛,幾乎每位參與聚餐的人都受到影響。
大家開始懷疑是食物中毒導致這些症狀,並且盡速就醫檢查,最終,檢測結果確認他們受到了沙門桿菌中毒的影響;追溯到聚餐時所點的生魚片,這些食品很可能受到了沙門桿菌的污染,很可能是在食品加工、存儲或處理過程中,沙門桿菌進入了這些食品。
什麼是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人們因為食用了受到污染或感染的食物而引起的狀況,可能是由細菌、病毒、寄生蟲、黴菌或其他有害物質所引起的;食物中毒可能發生在任何階段,從食品生產和處理到食物儲存和準備過程中。
常見的食物中毒症狀包括胃部不適、噁心、嘔吐、腹瀉、腹部疼痛、發燒、頭痛和虛脫等。症狀的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取決於引起中毒的致病菌或有害物質的性質以及個人的健康狀況。
常見食物中毒原因
1.細菌感染:例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
2.病毒感染:例如諾羅病毒、輪狀病毒等。
3.寄生蟲感染:例如阿米巴原蟲、旋毛蟲等。
4.黴菌毒素:一些黴菌在食物中產生毒素,如黴菌素等。
5.化學物質:如重金屬、農藥殘留、有害添加劑等。
預防食物中毒的注意事項
1.儲存食物:將生肉、生雞蛋和生海鮮等,易受污染的食品冷藏或冷凍保存,並在適當溫度下保存其他食物。
2.食品處理:適當清洗和處理食物,包括水果、蔬菜和肉類,避免將生食和熟食交叉污染。
3.烹調溫度:確保將食物加熱至適當的溫度,特別是肉類和家禽。
4.保持衛生習慣: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如勤洗手、使用乾淨的烹調器具和器皿。
5.注意食品品質和新鮮度:選擇新鮮、無污染的食物,避免食用過期或破損的食品。
資料: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OpRKR2m
「流腦」症狀與感冒相似 輕忽恐致四肢截肢或2天內死亡
當出現與感冒相似的發燒、嘔吐、活動力差等症狀,千萬不要輕忽,如果後頸部僵硬、平衡感變差等症狀在一天內出現,小心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嚴重時恐於1至2天死亡。全球統計,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無症狀帶菌率約5至10%,台灣衛福部疾管署2001年調查,20至24歲男性腦膜炎雙球菌鼻咽帶菌率達2.3%,一旦發病,恐嚴重衝擊生命。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舉辦衛教活動,提醒國人加強預防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並邀請藝人林志玲擔任腦膜炎預防與關懷大使,推出「The End. 阿拉丁」與「The End. 睡美人」衛教手冊。
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主治醫生李秉穎表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致病菌為革蘭氏陰性雙球菌,依細菌結構分類,容易造成疾病的血清型為A、B、C、W、X、Y,國內以B型為大宗,佔率約81%,傳染途徑為飛沫傳染,長時間處在同一個居住空間或教室族群,容易互相傳染,且約有5%至20%個案,未出現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徵狀,直接進展成流行性腦脊膜炎敗血症,對於智力發展與全身健康造成嚴重衝擊。
2000年左右,曾發生一名護士、一名成功嶺役男罹患感冒後,竟在兩天內死亡的案例。李秉穎說,當時引起社會恐慌,隨後證實兩人均是罹患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卻輕忽相關症狀不幸死亡。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玉成說,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發病8小時內,症狀不明顯,與感冒相似,如發燒、嘔吐、躁動不安、活動力差等,直到第9至15小時,才可能出現相對典型的後頸部僵硬、平衡感變差等症狀,此時若輕忽沒有盡速就醫,在16至24小時之間,可能就會造成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黃玉成說,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治療以抗生素為主,但患者也需要住進加護病房觀察,少數個案甚至須透過洗腎維持身體功能,特別是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會侵襲大腦與血液,恐可能因為中樞神經感染嚴重,造成腦性麻痺、聽力喪失、智力受損、癲癇等神經學後遺症;甚至因血液功能驟減需要截肢,臨床上不少案例,為感染此病後,造成血管阻塞,嚴重時還有四肢都必須截肢的案例。
「嬰幼兒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風險較大,但較大兒童也不可輕忽。」黃玉成表示,臨床上曾收治一名10歲女童,罹患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住院治療多日後,就在出院前發現,一隻耳朵的聽力完全喪失,達到失聰的程度,且已無法挽回。
黃玉成指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治療以抗生素為主,尤其是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會侵襲大腦與血液,恐造成中樞神經感染嚴重,引起腦性麻痺、聽力喪失、智力受損、癲癇等神經學後遺症,黃金救援時間僅24至48小時,即使給予適當治療,死亡率仍達10至15%,每7位患者就有1人具死亡風險。
防範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幼童平時應多勤洗手、戴口罩、減少出入人流密集場所,黃玉成提醒,接種疫苗也是預防方式之一,同時也可自費接種疫苗,一劑約6000元左右,一歲以下幼童需打兩劑,滿一歲後再追加一劑,成人則接種一劑疫苗,避免遭到感染。
資料: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296156
糖尿病患者骨頭代謝較差 比年輕時矮4厘米要當心
台灣新竹76歲婦人患有糖尿病,最近不小心跌倒沒想到竟骨折,台灣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骨科醫生劉俊良表示,糖尿病患者骨頭代謝較差,女性過了更年期也是骨質疏鬆的高危險群,骨質會下降很快。若女性60歲、男性70歲後,發現比年輕時矮超過4厘米,很可能就是骨質疏鬆造成的症狀。
劉俊良指出,該婦人骨質疏鬆治療中又因跌倒再次骨折,表示她的骨質疏鬆是比較嚴重的,因此必須更積極處理,除了調整骨質疏鬆藥物外,也因糖尿病患者骨頭代謝較差,若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導致術後傷口難以癒合,更可能提高感染風險等。
來自台灣的營養師黎姵吟指出,該婦人可能因術後疼痛造成胃口不佳,因此以果汁、稀飯等作為主要飲食內容,透過飲食內容調整及正確使用營養品,使患者血糖穩定。
黎姵吟也說,骨折及骨鬆患者鈣質流失,建議由飲食補充,可食用富含鈣質的牛奶、小魚乾、豆干、黑芝麻等,必要時可遵照醫師或營養師建議使用鈣片。不同的年齡層建議的鈣質攝取量不同,18歲以上成年人鈣建議攝取量為每日1000毫克,上限值不應超過2500毫克,所以並非補越多越好。
劉俊良也提醒,女性過了更年期也是骨質疏鬆的高危險群,骨質會下降很快。一般來說女性是60歲、男性70歲以後,發現比年輕的時候矮了超過4厘米,很可能就是骨質疏鬆造成的症狀,建議可做骨質密度檢查,並透過多運動、多補充鈣質、他命素D3以及日曬,讓骨質退步慢點。
資料: https://www.hk01.com/article/921914?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全球髖關節骨折個案料增1.9倍 均衡低鹽飲食幫助預防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症是中老年人最常見的全身性骨骼疾病,患者一般因骨量低或骨組織微結構損壞,導致骨脆而更易發生骨折。專家提醒,人體的機體骨量在約25歲達骨質和量的頂峰,之後逐步骨質流失,籲及早預防,如多吃鈣和維他命D含量高食物,如奶製品、豆腐、魚類、蛋類等,並多鍛練核心肌肉群和強化髖關節肌肉。
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社區復康服務部提到,隨年齡增加,人體骨吸收加快及骨形成減少,最終會導致骨質流失,而現代生活節奏快,加上不規律飲食、運動量少,更令骨質疏鬆明顯上升,早前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研究團隊估計,全球人口老化下,全球髖關節骨折個案總數料在2018至2050年間增1.9倍。
衞生署稱,骨質疏鬆沒任何明顯病徵,如感痛楚一般是因患者輕微碰撞、跌倒而導致的骨折造成,最常見骨折部位包括股骨、脊椎和前臂骨;惟即使沒任何碰撞,脊椎骨也會漸漸塌陷,令背部變得彎曲,形成駝背及變得矮小,部分患者亦可能出現背痛。
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社區復康服務部呼籲,市民應調整生活方式,及早預防,如平日保持均衡飲食、堅持低鹽飲食,多吃鈣和維他命D含量較高的食物如奶製品、豆腐、魚類、蛋類等,避免飲太多咖啡和碳酸飲料,且應戒煙限酒。
持續運動亦能保持正常骨質密度和強度,如多訓練核心肌肉群和強化髖關節肌肉,能有效預防跌倒;反之,隨著骨量流失、肌力減退等問題,對骨骼的刺激減少更會影響關節的靈活性,致容易跌倒。專家建議,市民在陽光較柔和的時間做最少15至30分鐘戶外活動,讓皮膚暴露於陽光中的紫外線,從而產生維他命D。
資料:https://www.etnet.com.hk/www/tc/lifestyle/health/healthyd/85661?utm_source=website&utm_medium=copied-text
25月大男嬰確診H3甲型流感 入住聯合醫院接受診治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今日(24日)表示,正調查一宗兒童感染甲型流感嚴重個案,涉及一名過往健康良好的25個月大男嬰,目前已入住基督教聯合醫院接受診治,經化驗後證實感染甲型流感(H3)病毒,臨床診斷為兒童急性壞死性腦病併發呼吸衰竭,現時情況危殆。
中心指,患者於上周五(21日)起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和食慾減退,並於昨日(24日)出現抽搐,同日因徵狀惡化被帶往家庭醫生求醫,其後入住聯合醫院。經初步調查顯示,病人沒有接種今季季節性流感疫苗,潛伏期內沒有外遊。他的家居接觸者現時沒有出現病徵。中心正繼續調查。
資料: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30724/bkn-20230724191859804-0724_00822_001.html
流感潮兒科房逼爆 酒精搓手液難擋手足口病 專家籲接種疫苗
近日天氣炎熱,流感、手足口病、合胞病毒、鼻病毒以及人類偏肺病毒等個案增加,導致公立醫院兒科病房逼爆。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名譽臨床副教授關日華今早(22日)在電台節目表示,過去兩星期主流病毒,由甲型H1流感變為甲型H3流感。談及流感個案會否維持上升趨勢,關認為難以預測,預計會有不少感染個案。
關認為有家長抗拒為子女接種疫苗,認為醫生應花時間解説,避免兒童感染後出現重症。目前私家醫生亦有流感疫苗供應,有效期至下個月底,同時有助減輕公院壓力,呼籲家長盡早帶子女接種。
至於手足口病、合胞、鼻以及人類偏肺病毒方面,關日華表示有關病毒都是透過飛沫傳播,強調酒精搓手液無法預防手足口病,必須要正確洗手才可預防感染。他又指兒童若感染手足口病有機會引發腦炎,家長可特別留意子女入睡時有否抽搐,若1小時抽搐20至30次,就應盡快求醫。
資料: 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30722/bkn-20230722085846478-0722_00822_001.html
新冠患者易感染肺炎鏈球菌 台大醫師建議打3種疫苗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後,目前有多項研究顯示新冠肺炎確診者同時會出現細菌感染問題,臺大雲林分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林綺英建議,要完整提升肺炎的防護,應接種新冠肺炎、肺炎鏈球菌、流行感冒等3種疫苗。
院長馬惠明院長指出,多項研究顯示,新冠肺炎病毒確診者同時會出現細菌感染問題,菌種是社區型肺炎常見的肺炎鏈球菌;民眾若感染新冠肺炎、流感、或免疫力下降時,肺炎鏈球菌就可能經由呼吸道或血液侵襲器官,症狀不盡相同,甚至引起敗血症、肺炎、腦膜炎等侵襲性疾病。
耳鼻喉部醫師廖俊綱表示,肺炎鏈球菌平時就潛伏於鼻腔最深處鼻咽中,呈現無症狀的帶菌狀態,若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有助於保護鼻咽部黏膜、降低鼻腔帶菌率,便能阻斷肺炎鏈球菌的傳播。
感染管制中心主任林綺英也表示,若要完整提升肺炎的防護,應接種新冠肺炎、肺炎鏈球菌、流感等三種疫苗。台灣現有肺炎鏈球菌疫苗有23價多醣體疫苗、13價結合型疫苗,其中23價多醣體疫苗目前有政府補助,民眾若有任何問題,建議諮詢醫師後,選擇適當的疫苗施打。
副院長洪健清提醒,65歲以上民眾可接種一劑免費肺炎鏈球菌疫苗,可以跟流行感冒疫苗一同施打,增強抵抗力,肺炎鏈球菌疫苗效力可維持5年至10年,抵抗力慢慢下降,民眾可以再注射新的疫苗。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今(18日)起至21日舉辦為期4天「神秘鼻腔透視巡迴展」,帶領民眾探索鼻腔帶菌世界,更加了解預防接種的重要性及對策,並提醒民眾持續落實勤洗手、戴口罩。
資料: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30718004416-260418?chdtv
研究指50至64歲群組屬染肺炎球菌第二高危 診所推疫苗接種先導計劃冀當局同推動
政府自2009年起,資助65歲或以上市民接種肺炎球菌疫苗。有研究指出,50至64歲人士為第二高危群組感染肺炎球菌,惟該年齡組別人士未獲任何政府資助接種疫苗。有診所推出疫苗接種先導計劃,免費為30位50至64歲人數接種15價結合疫苗,同時期望當局推動相關疫苗接種計劃。
肺炎是本港第二殺手,而肺炎球菌感染可導致敗血症、中耳炎和腦膜炎等併發症。2009至2019年間,本地的肺炎球菌疾病發病率為每10萬人中有1.7至2.9人。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曹忠豪引述外國數據指,每10萬名50至64歲健康人士,便有2萬人因肺炎球菌感染引起肺炎,感染率僅次於65歲或以上長者。
至今已發現的血清型肺炎球菌有超過100種,當中以血清3型在港最常見。2016至2020年間,本地總人口有45%至53%的入侵性肺炎球菌由血清3型所致,死亡率更達47%。政府於2009年起,資助65歲或以上市民接種13價及23價結合疫苗,但感染血清3型的人數持續上升,曹忠豪認為反映現有疫苗對血清3型的保護力不足。
現時有新一代15價結合疫苗,研究顯示,50歲或以上人士接種15價結合疫苗後,對血清3型的免疫原性比13價結合疫苗高60%。曹忠豪提醒,各種肺炎球菌針涵蓋的保護效力和適合人士等都不同,「唔係打得多就好」,亦毋須全部現有疫苗都接種,市民應按年齡、病歷和需求等因素諮詢醫生。他認爲當局應擴大現有疫苗接種計劃資助至50歲或以上人士,以減低本港整體感染人數。
蘇浙滬醫療中心於上月推出疫苗接種計劃,免費為30位50至64歲人士接種15價肺炎鏈球菌疫苗。醫療中心經理鄭麗芷表示,中心在社交平台公布計劃後,有超過50人報名,形容反應好熱烈。
資料:https://news.mingpao.com/ins/%E6%B8%AF%E8%81%9E/article/20230706/s00001/1688616915826/%E7%A0%94%E7%A9%B6%E6%8C%8750%E8%87%B364%E6%AD%B2%E7%BE%A4%E7%B5%84%E5%B1%AC%E6%9F%93%E8%82%BA%E7%82%8E%E7%90%83%E8%8F%8C%E7%AC%AC%E4%BA%8C%E9%AB%98%E5%8D%B1-%E8%A8%BA%E6%89%80%E6%8E%A8%E7%96%AB%E8%8B%97%E6%8E%A5%E7%A8%AE%E5%85%88%E5%B0%8E%E8%A8%88%E5%8A%83%E5%86%80%E7%95%B6%E5%B1%80%E5%90%8C%E6%8E%A8%E5%8B%95
染腦膜炎雙球菌 67歲翁命危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正調查一宗侵入性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個案,這疾病是經由直接接觸帶菌者或受感染者的飛沫而傳播。個案涉及過往健康良好的67歲男子,他於7月16日開始發燒,其後於7月20日被發現失去知覺,同日送往北區醫院急症室,入院接受治療。臨床診斷為腦膜炎雙球菌血症,病人情況危殆。病人的腦脊液樣本經化驗後,證實有腦膜炎雙球菌。
初步調查顯示,病人潛伏期內沒有外遊。衞生防護中心正就個案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包括接觸者追蹤。病人的一名家居接觸者出現病徵,署方已安排他到北區醫院接受診治,他情況穩定。
衞生防護中心表示,腦膜炎雙球菌感染是由腦膜炎雙球菌所引起,主要經由直接接觸帶菌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包括口鼻分泌物)而傳播。潛伏期由2至10日,一般為3至4日。
有關臨床病徵並不一致。當細菌入侵血液(腦膜炎雙球菌血症)或包圍腦部及脊髓的內膜(流行性腦膜炎)時,可引致嚴重病症。腦膜炎雙球菌感染是一種嚴重的疾病,病人須盡快接受抗生素治療。
腦膜炎雙球菌血症的病徵包括突發性發燒、劇烈頭痛、皮膚出現瘀斑及休克,嚴重者甚至會致命。流行性腦膜炎的病徵包括發高燒、劇烈頭痛、頸部僵硬及嗜睡,亦會有嘔吐、畏光或皮疹等情況出現。若情況嚴重更可造成腦部損害或死亡。腦部損害可導致智力受影響、智力發展遲緩、失聰及電解質失衡。侵入性腦膜炎雙球菌感染更可引致關節炎、心肌炎、眼內炎或肺炎。
資料:https://hk.news.yahoo.com/%E6%9F%93%E8%85%A6%E8%86%9C%E7%82%8E%E9%9B%99%E7%90%83%E8%8F%8C-67%E6%AD%B2%E7%BF%81%E5%91%BD%E5%8D%B1-214500922.html
幼童殺手「腦脊髓膜炎」致死率4成?醫:一作為降低感染風險
為了解新冠肺炎對於全球疫苗接種率的衝擊,國際市調組織針對美國、英國、澳洲等8個國家,進行一項將近5,000人的疫苗接種態度調查。調查結果指出,高達81%的家長高度重視施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的重要性,相較於僅有56%的新冠肺炎疫苗,前者的施打重視度遠高於後者25%。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暨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教授,與台大醫院附設兒童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教授指出,諸多先進國家已將各血清型疫苗列入嬰幼兒常規疫苗接種建議,但國人對腦膜炎雙球菌預防的重視度仍有待加強。
根據全球統計,無症狀帶菌率約5-10%,根據台灣疾病管制署2001年調查,20-24歲之男性之腦膜炎雙球菌鼻咽帶菌率達 2.3%;透過直接接觸感染者的喉嚨和鼻腔分泌物或飛沫即有可能感染。一旦發病,短短24小時就可能釀成嚴重健康衝擊,若未經腦脊髓膜炎症狀、直接進展至「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敗血症」,致死率可高達40%,倖存者中更有20%必須承受相關後遺症。
儘管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對嬰幼兒的健康衝擊甚鉅,但本土發生率較歐美各國少,預防的重要性容易被家長忽略,甚至有部分家長從來不曾聽過此疾病。提醒各位家長,台灣近20年每年皆有本土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確診案例,可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從未消失,且持續威脅嬰幼兒的健康。
李秉穎教授說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源於一種好氧性的革蘭氏陰性雙球菌,可依據細菌結構進行分類,其中,較容易造成疾病的血清型為A、B、C、W、X、Y,我國又以B型為大宗,約有81%屬於此類型;且約有5-20%的個案,未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症狀,直接進展成流行性腦脊膜炎敗血症,對於智力發展與全身健康都會造成衝擊。
李秉穎教授表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主要的傳染途徑為飛沫傳染,因此需要長時間處與同一個居住空間或教室的族群,容易互相傳染此菌。然而,感染腦膜炎雙球菌後,大多數的人都不會出現臨床症狀。全球統計,健康的無症狀帶菌者約5-10%;而根據台灣疾病管制署2001年調查,20-24歲之男性之腦膜炎雙球菌鼻咽帶菌率達 2.3%。無症狀帶菌的時間可能長達數月,不難想像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個案數可能遠遠被低估。
李秉穎教授進一步說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主要發生在嬰幼兒,約三分之一的個案發生在小於4歲、尤其小於1歲的嬰兒,台灣於2005-2019年的確診個案中,約三成個案為4歲以下嬰幼兒。提及嬰兒感染的原因,李秉穎教授指出,儘管嬰兒未必經常出門,但家長在職場中或是兄姊在校園內處於群聚環境,都有可能被傳染成為無症狀帶菌者,返家後可能將細菌傳染給新生兒。
黃玉成提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發病後8小時以內,患者症狀極為不明顯,與感冒症狀相似,如發燒、嘔吐、躁動不安、活動力差等;直到第9-15小時,才可能出現相對典型的後頸部僵硬、平衡感變差等症狀,但仍然容易被輕視且並非總是發生。倘若仍未即時就醫,在16-24小時內可能就會造成器官衰竭甚至死亡。整體而言,黃金救援時間僅有短短的24-48小時,即使給予適當治療,死亡率仍有10-15%。
黃玉成進一步說明,因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源於細菌感染,臨床上以抗生素為治療主力,但治療成效仍有加強空間,患者也需要住進加護病房觀察,少數個案甚至須透過洗腎維持身體功能。就算即刻展開療程,但致死率仍然高達10%至15%,也就是每7位患者就有1人具死亡風險。
除此之外,因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會侵襲頭腦與血液,快速衝擊其功能,就算獲得妥善治療且治癒,也可能因為中樞神經感染嚴重,造成腦性麻痺、聽力喪失、智力受損、癲癇等神經學後遺症,甚至還會因為血液功能驟減需要截肢;對患者未來的人生規劃、自我實踐,無疑會帶來嚴重阻礙。
黃玉成呼籲,有鑑於嬰幼兒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風險較大,若要守護孩子的健康,為他們的人生旅途,減去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威脅,務必掌握預防勝於治療的原則,除了勤洗手、戴口罩、減少出入人流密集場所以外,接種疫苗也是預防方式之一。建議家長諮詢專業醫療人員,並遵照建議選擇適合的預防型別疫苗,及早做好預防。
資料:https://news.ebc.net.tw/news/health/374858
長期便秘嚴重脂肪肝 22歲男從小一飲食習慣惹禍 醫:30歲恐肝硬化
小心偏食會導致百病叢生!台灣醫生引述病例,一名準備當兵的22歲男子,因體檢結果不合格而被驗退。他求醫後發現患上嚴重脂肪肝,其母指,兒子自6歲起就有便秘問題,而這亦緣於一個偏食習慣有關。對此,醫生警告如不改變飲食習慣,他到30歲恐會有肝硬化;而且若不均衡飲食,長此下去更有患大腸癌的風險。後來男子作出改變後,成功在8周減掉10公斤(約22磅),肝功能更開始恢復正常。
台灣肝膽腸胃科醫生蕭敦仁近日在健康節目《健康好生活》稱,一名22歲男生剛大學畢業,做體檢準備當兵,沒想到卻被驗退。原來他的肝功能數值達到210,遠遠超過40的正常值,馬上被媽媽帶往求醫。
蕭敦仁指,身高178cm高的男生體重90公斤(約198磅),已屬肥胖,經超聲波檢查後發現有嚴重脂肪肝。蕭醫生檢視男生的飲食習慣後,得悉對方從小偏食,不吃蔬菜,連湯中用來調味的蔥或蒜頭,都一定會把它們挑出來。
男生的媽媽透露,兒子自6歲起就有便秘問題,曾半夜起床坐在馬桶上哭,直到學習游泳才有改善,但依然不吃蔬菜。蕭敦仁警告男生必須改變飲食習慣,否則到30歲就會有肝硬化。經醫生勸籲下,男生把一些味道較淡的蔬菜剁成泥狀,持續吃了8星期後成功減掉10公斤,BMI從29降至25,肝功能也慢慢恢復正常。
蕭醫生補充指,男生因長期便秘,令腸道中壞菌增多,從而引發「腸漏症」。一旦腸道吸收了毒素,首先會進入肝臟,「肝臟要解毒,結果毒素太多了解不完,肝臟就會發炎」,這樣就很容易造成脂肪肝的肝發炎。蕭醫生提醒,必須均衡飲食,否則患上腸漏症,長此下去有機會患上大腸癌。
早陣子,台灣外科專科醫生白映俞當地醫療資訊網站《照護線上》表示,不少患者都難以察覺自己患上脂肪肝,因為普遍脂肪肝通常不會有明顯症狀,不過有部分脂肪肝患者有右上腹偶爾疼痛或容易疲憊的感覺,但這些症狀難以令人聯想患脂肪肝;相反當皮膚表面出現血管擴張、肚子有腹水、黃疸等症狀,可能已經是肝臟發炎。
本港腸胃及肝膽科專科醫生張世華早前接受《晴報》訪問,曾稱,若不想患上脂肪肝,首先要減少攝取可直接誘發脂肪肝的酒精類飲品,另外亦要養成良好飲食及生活作息。
假如不幸患上脂肪肝,應要及早進行治療,以控制病情。張醫生表示,近年有不少研究指出,嚴重的脂肪肝可導致嚴重肝臟後遺症,部分患者會出現發炎、肝炎反應,而慢性脂肪肝炎亦會引發肝臟細胞受損,導致肝臟纖維化、甚至肝硬化反應,從而令到肝功能下降;在某些嚴重個案中,這類肝臟纖維化、甚至肝硬化的病人,更可能增加罹患肝癌的風險。
資料: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3571277/%E4%B8%8D%E8%89%AF%E9%A3%B2%E9%A3%9F-%E9%95%B7%E6%9C%9F%E4%BE%BF%E7%A7%98-%E5%9A%B4%E9%87%8D%E8%84%82%E8%82%AA%E8%82%9D-22%E6%AD%B2%E7%94%B7%E5%BE%9E%E5%B0%8F%E4%B8%80%E9%A3%B2%E9%A3%9F%E7%BF%92%E6%85%A3%E6%83%B9%E7%A6%8D-%E9%86%AB%E7%94%9F%E8%AD%A6%E5%91%8A-30%E6%AD%B2%E6%81%90%E8%82%9D%E7%A1%AC%E5%8C%96
睡前紅酒也不能喝!醫曝肝病癌變3步曲
每年的七月二十八日為「世界肝炎日」。花蓮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與護理部團隊二十二日舉辦衛教講座暨病友會,由洪睿勝醫師、翁銘彣醫師與營養師徐彰怡分享,包括肝炎的傳染途徑、肝病從慢性肝炎到肝硬化、肝癌的三部曲,以及飲食控制重點等,希望與會民眾及病友可以更清楚肝病的治療與預防攻略。
根據世界肝炎聯盟統計,全球平均每十二個人就有一人罹患B型或C型肝炎,每三十秒就有一人死於肝炎相關疾病,而台灣平均每六人就有一人是肝炎患者,盛行率是全球平均值的兩倍;儘管台灣自1984年起已全面實施嬰幼兒B型肝炎疫苗預防接種,一般成人仍有高達約15%的帶原率,國內目前約有200萬位B肝患者。
花蓮慈院肝膽腸胃科洪睿勝醫師指出,在台灣越來越多的C肝患者已被根治的情況下,B型肝炎仍然十分盛行,原因包括B型肝炎有一半是經由母子「垂直傳染」,難以預防,另一半則是經由「水平傳染」;水平傳染是指接觸到帶有病毒的血液或體液而受到感染的方式,常見傳染途徑包括刺青、穿耳洞器械消毒不完全,或共用針頭、性交等。
翁銘彣醫師以「肝病三部曲」為題,向民眾說明從慢性肝病到肝硬化,最終至肝癌的發展過程。他指出,B肝、C肝雖為慢性肝病,不像猛爆性肝炎會使肝細胞在短時間全部壞死,卻會長期反覆發炎結疤,久了形成肝硬化,發生腹水、肝昏迷、胃部或食道靜脈瘤出血,嚴重時可能致病。翁醫師表示,B肝要控制好,才能降低致癌機率,患者應戒菸戒酒,避免傷肝藥物補品,低鹽飲食以控制腹水,且定期回診追蹤治療,接受抽血和腹部超音波檢查。
為了讓民眾更加了解飲食控制的重點,徐彰怡營養師分享肝病飲食原則以及併發症的飲食調整。她表示,吸收充足熱量並維持理想體重,對處於穩定期(恢復期)的肝病患者而言是相當重要,需攝取高生理價蛋白質,避免高油烹調或加工、發酵、醃漬類食品。徐彰怡強調,除了日常營養攝取,「戒酒」也是一大重點,對肝病患者而言,連睡前小酌紅酒都會造成身體負擔,必須徹底落實滴酒不沾。
衛生福利部於2019年提出「2025年清除C肝計畫」,肝膽腸胃科主任陳健麟於衛教講座開場表示,過去幾年在業內專家及學者多年的努力下,台灣的C型肝炎患者人數已顯著下降,期望花蓮慈院團隊能發揮偏鄉醫療的量能,透過公共衛生與社會網絡,找出尚未進入醫療體系治療的C肝病人並給予治療,加速達成目標。
資料: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30725/2546979.htm
帶狀皰疹兩款疫苗怎選擇?價格、保護期、安全性都有不同
由於帶狀疱疹是水痘病毒潛伏在神經節中,只要小時候得過水痘就有可能發作,尤其當處於壓力、免疫力低下、或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者,更容易好發。醫生提醒,高風險族群可以考慮自費接種帶狀疱疹疫苗,遠離發病危機。
帶狀疱疹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感染所造成,只要患者曾經得過水痘,病毒就會潛藏在脊椎的背根神經節內,當身體免疫功能不穩定時,病毒就會活化並沿着神經跑出來。因為神經皮節是帶狀分佈,所以帶狀疱疹會沿着神經節長出帶狀水泡狀皮疹,才被稱為「生蛇」。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常以為嘴唇旁邊冒出的「唇疱疹」或手部的「汗疱疹」也是「帶狀疱疹」的一種,其實他們3個完全不一樣!
唇疱疹是一種 HSV 1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的感染,通常在顏面嘴唇黏膜發作,且多在嬰幼兒時期就被感染,只要免疫力下降時就可能出現。手部的「汗疱疹」,多發生在夏天,在中醫觀點來看,病因可能與環境及體內的濕氣過重有關,但跟帶狀皰疹沒有關係,也不會傳染。
帶狀疱疹症狀有哪些?長在「這些部位」要當心
至於帶狀疱疹發病時,通常會先出現皮膚疼痛、刺癢、痠麻等前兆,約2至3天後冒出成群的水泡,並長在紅色皮疹班塊上,有醫生形容就像「玫瑰花瓣上的露珠」。
但罹患帶狀疱疹可一點都不浪漫,一旦紅疹、水泡出現後,會合併出現癢刺電麻的疼痛感,且傷口會有灼燒感,甚至連碰到衣服或被風吹到都會痛,因此又被稱作「百痛之王」,民間舊時甚至流傳「斬生蛇」習俗,就可知這種痛有多可怕。
新竹臺大分院家庭醫學部周孜容醫生說,隨着病程發展,水泡會逐漸化膿、結痂,只要適當護理,2至4周內慢慢痊癒,不過若有幾個部位出疹,可能會影響視力、聽力、甚至排泄控制能力等後遺症,千萬不能輕忽:
●眼皮、耳朵、鼻子:眼睛失明、聽力受損、顏面神經失調
●頭頸部:嚴重可能導致腦炎、腦出血
●生殖器周圍:大小便失禁。
周孜容提醒,當紅疹變成水泡後,千萬別自行戳破,否則可能會造成傷口感染;而且在結痂前都具有傳染力,所以建議傷口處可以透過紗布覆蓋,避免他人直接接觸。
比較麻煩的是,即使水泡結痂癒合後,還是有5~10%的人會出現「疱疹後神經痛」,留下長期的抽痛、麻痺、刺癢,就像不時被電到一樣,令人痛不欲生,甚至影響日常生活。
周孜容解釋,若帶狀疱疹發作90天後仍有神經不適症狀,醫學便定義為「疱疹後神經痛」,影響時間短則幾個月,長則可達數年。因此會建議若皮疹退掉後仍持續疼痛可盡速就醫,並使用神經痛治療的藥物改善症狀,也可適量補充維他命B群,加速神經的修復。
高風險族群有哪些人?
臺中慈濟醫院感染科主任王瑞興醫生說,雖然帶狀皰疹是由潛伏在神經節中的水痘病毒所引起,但不論有無水痘或帶狀皰疹病史,季節變化或免疫功能不穩定時都應多留意。
高風險族群包括:
1. 50歲(含)以上成人
2. 癌症(血液淋巴癌或正接受化療)
3. 免疫功能低下
4. 風濕免疫患者
5. 作息不規律、生活或工作壓力大
台灣安南醫院皮膚科陳郁蓁醫生則表示,得過水痘的患者,終其一生有超過3成的機會罹患帶狀皰疹;由於台灣直到2004年才對新生兒全面施打水痘疫苗,因此2004年之前出生的人,有9成以上都得過水痘。
換言之,目前20歲以上的民眾,身上大都有潛伏的水痘帶狀疱疹病毒,但神經修復能力與年紀有關,年紀越大,所需的修復時間就越長,且不適症狀也會更久、更嚴重,因此預防帶狀皰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接種疫苗,建議年逾50歲、患有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病者或有免疫不全疾病者,可以主動跟醫生諮詢。
2種帶狀皰疹疫苗有甚麼差異?
陳郁蓁說,目前針對帶狀皰疹有兩種疫苗,一種是活性帶狀皰疹疫苗(Zostavax®),另一種則是去年新推出的非活性重組疫苗 (Shingrix®),兩種疫苗皆適用於50歲以上成人,或18歲以上具有罹患帶狀皰疹風險較高者。
Shingri為非活性的基因重組疫苗,對免疫不全或免疫功能低下者而言,會比活性減毒的Zostavax安全,保護力也較持久。目前文獻顯示,Shingrix注射 7年後的疫苗保護力可維持91%以上,且推估可持續約19年;Zostavax注射7年後則大約只剩40%,施打後6~10年建議再追加1劑。
另外,Shingrix對80歲以上仍有高度保護力,並可和其他疫苗(如新冠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流感疫苗等)同時接種。但Shingrix為肌肉注射,相較Zostavax為皮下注射,注射後的局部不適感較明顯,且Shingrix必須施打兩劑(間隔2~6個月),價格也較高昂。
醫生建議,預防勝於治療,建議曾罹患帶狀皰疹者,可於發病1年且無相關症狀後,接種帶狀皰疹疫苗;另平常應維持健康飲食及良好生活習慣,低油低鹽低糖,保持規律運動,也是避免「打草驚蛇」、預防帶狀皰疹發生的不二良方。
資料:https://www.hk01.com/article/919702?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生蛇|帶狀皰疹|病發時痛如火灼、刀割 50歲以上最高危
當今時代,老年病呈現年輕化趨勢,多種疾病正在迅速蔓延至年輕人中。不僅是糖尿病和高血壓,甚至像帶狀皰疹這樣的傳染性疾病也出現了年輕化趨勢!帶狀皰疹俗稱「生蛇」,這種疾病爆發時會給患者帶來如火灼燒、如電刺骨、如刀割肉般的疼痛感受,在醫學上更是和孕婦分娩的疼痛相提並論。
沒有經歷過「生蛇」的人不知道這種病疼起來多麽要命,經歷過的人都能體會到這種深入骨髓的疼痛。根據一項調查顯示,98%的帶狀皰疹患者出現過急性疼痛,其中91.8%的患者為中至重度疼痛;有患者認為帶狀皰疹疼痛的程度比術後或分娩疼痛更劇烈。更有大約10%到15%的患者在皮疹痊癒後,仍舊會遺留難以忍受的神經疼痛,即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發生後遺神經痛的患者有一半都在60歲以上,不少長者為此飽受折磨。
帶狀皰疹是什麽?
它是由水痘 ─ 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膚病,由於皮疹呈帶狀分佈,所以叫帶狀皰疹,這類疾病具有一定的傳染性。通常是幼兒時期曾患水痘的緣故,導致體內仍然會潛伏帶有水痘-帶狀皰疹的病毒,一般會隱藏在脊髓後跟神經節或顱神經感覺神經節裏面,等到人體免疫力低下的時候,病毒就有可能被再次「啟動」,引發帶狀皰疹。根據研究顯示,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感染帶狀皰疹病毒的可能性最大,年齡是帶狀皰疹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並且身體各個部位都有可能引發病症。
紅疹不是蚊蟲叮咬?可能是帶狀皰疹典型症狀
帶狀皰疹往往開始會出現紅疹並伴有搔癢,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蚊蟲叮咬,但一般兩三天以後,就會出現非常典型的簇集性水皰。還有很多患者在發疹之前會表現出輕度乏力、低熱的症狀,患處會表現出灼熱感以及疼痛感,常見於肋間神經、頸神經、三叉神經等部位,也就是最常見的部位是胸背部。身體的其他部位也可能出現這種症狀,如面部和眼周。
相關疼痛常集中於身體的一側,痛點部位不固定,呈閃電針紮、撕裂燒灼、觸電般疼痛。這種疼痛可以出現在皮疹之前,也可以伴隨著皮疹而出現。皮疹成簇的丘皰疹和水皰沿著單側神經支配的區域帶狀分佈,但越過身體的中線到對側。
為什麼會發生帶狀皰疹?
年齡增加導致的免疫功能下降是引起帶狀皰疹的主要誘因。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膚病,而人是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的唯一宿主,病毒經呼吸道黏膜進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發生水痘或呈隱性感染,病毒可長期潛伏在神經節內。當機體受到某種刺激(如創傷、疲勞等)導致抵抗力下降時,病毒被啟動,在該神經支配區域的皮膚產生水皰。
如果你經常熬夜,不注意飲食健康,免疫力下降也會增加引發「生蛇」的機會。
帶狀皰疹的病發特點
1、年幼年長都有可能發病,以成人多見且症狀較重;
2、四季皆能發病,以春秋季和潮濕天居多;
3、人體任何部位都可能出現皰疹,以軀幹及面部最常見;
4、發病就伴有疼痛,皰疹結痂後部分患者還會延續疼痛;
5、水皰和皮損多沿某一周圍神經分佈,排列成帶狀發生於身體一側,不超過軀體中線
6、劇烈的疼痛會使患者出現抑鬱、焦慮等不良情緒。
出現帶狀皰疹該怎麽辦?
出現帶狀皰疹一定要及時就醫,保持感染區域乾淨,乾燥並且盡量暴露於空氣。不要搔癢或弄破水皰。如果因疼痛而無法入睡,試著用一條整潔乾淨的彈力繃帶捆綁該區域。有的患者皮膚上可能會出現大皰、血皰,甚至糜爛,但是不要緊張,然而只要治療得當,10天左右即可痊癒,治癒後一般不會復發。
預防帶狀皰疹最好的方法當然還是接種帶狀皰疹疫苗,俗稱「蛇針」。無論有沒有出過水痘或「生蛇」,都可以打「蛇針」,疫苗建議50歲或以上人士或者19歲或以上因疾病或治療而導致或將導致免疫系統減弱的成年人接種。
不過以下幾類人不建議接種疫苗:
對疫苗敏感人士免疫力欠佳(如癌症和愛滋病患者、長期服用高劑量類固醇人士)孕婦或準備懷孕女士,而且打蛇針星期內於可懷孕正進行化療的病人未接受治療的肺結核患者發燒5°C或以上人士,待退燒後才打蛇針。
帶狀皰疹疫苗能有效減低「生蛇」的機會,即使不幸「生蛇」,亦都可以減低發病的嚴重程度及減少出現併發症的機會,以及減輕後遺神經痛帶來的痛楚。但除了接種疫苗外,日常飲食方面也要注意,忌食油膩、海鮮及蛋類,也盡量避免食用家禽,吃些清淡的食物。同時保證充足作息時間,堅持運動,定期體檢,悉心呵護自己的身體!
撰文: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李慧妍
資料:https://www.stheadline.com/columnists/health/501295662/%E7%94%9F%E8%9B%87%E5%B8%B6%E7%8B%80%E7%9A%B0%E7%96%B9%E7%97%85%E7%99%BC%E6%99%82%E7%97%9B%E5%A6%82%E7%81%AB%E7%81%BC%E5%88%80%E5%89%B250%E6%AD%B2%E4%BB%A5%E4%B8%8A%E6%9C%80%E9%AB%98%E5%8D%B1
HPV感染風險男性竟比女性高?醫:因缺少「1關鍵」可助預防
不分男女每個人一生中感染HPV的機率高達8成,HPV有高度傳染性,主要透過性行為傳播,子宮頸癌、口腔癌、菜花等疾病,都跟長期反覆感染HPV有重大相關;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指出,HPV最常因接觸到皮膚、黏膜而感染,且所導致的疾病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呼籲不管男女,皆應及早接種HPV疫苗預防。
根據研究統計,全球有5%癌症都跟HPV有關!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信彰表示,人類乳突病毒(HPV)其實比想像中常見,好發於人體黏膜、皮膚等處,傳染性極高,主要透過性行為傳播。
每人一生中有8成HPV感染機率雖約9成民眾可在1年內,經由體內免疫細胞自行清除感染,但若長期反覆感染HPV,可能導致以下疾病機率:
子宮頸癌:90%因HPV感染
口咽癌/頭頸癌:37%因HPV感染;
當中口咽鱗狀細胞癌有85%是因HPV 16感染所引起
肛門癌:95%因HPV感染
外陰癌:60%因HPV感染
陰道癌:75%原發性因HPV感染
菜花:1%因HPV感染,但傳染性高達5成
黃信彰指出,HPV因感染無症狀、潛伏期可長達10年以上,因此常被大眾所忽略,但其實不分男女,每個人一生中感染HPV的機率高達8成,因此要當心「人人都是感染HPV的高風險族群」。
單一性伴侶仍有6成機率感染
針對HPV常見迷思,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副理事長李龍騰表示,許多人常以為HPV感染率與「性伴侶多寡」有關,但其實單一性伴侶及維持安全性行為者,仍有6成機率感染HPV,若是累積有3至6位伴侶,感染HPV機率更提高到9成。此外,HPV病毒存在多達18種型別,感染過其中1種型別者仍有可能感染其他型別。
依2020年台灣癌症登記報告指出,每年約有6,000人罹患HPV相關癌症,當中口腔、口咽及下咽癌的發生率,男性更高出女性10倍;子宮頸癌近年來也有年輕化趨勢,好發年齡由原本40多歲,下降至每5位子宮頸癌前病變,就有1位是20至30歲年輕女性。李龍騰特別提醒:「相較於女性可透過子宮頸抹片檢查早期揪出HPV,男性缺少相關檢查可做,更可能暴露於HPV無症狀感染潛伏的風險。」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也呼籲,不分性別皆應及早接種HPV疫苗,產生抗體就可以有效預防感染,更對癌症預防效果達7成。
資料:https://www.uho.com.tw/article-61168.html
單一性伴侶也難逃 6成會染HPV
全球5%的癌症都與HPV相關,包括子宮頸癌、頭頸癌、肛門癌、外陰癌、陰道癌等。不少人都會將HPV感染風險與「性伴侶多寡」畫上等號,但專家表示,即使維持單一性伴侶,仍有6成的機率感染HPV,提醒民眾應落實安全性行為、女性定期接受抹片檢查、男女依醫囑接種HPV疫苗。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副理事長李龍騰說,大多數的HPV感染會自行清除,但若長期且反覆感染,可能導致子宮頸癌、口咽癌、頭頸癌、肛門癌、外陰癌、陰道癌和菜花等。儘管近年來HPV疫苗、定期抹片檢查的推廣下,子宮頸癌的數量未來將大幅降低,但感染HPV所引發的口咽癌的個案數仍在竄升中,且2020年台灣男性口腔、口咽、下咽癌發生率更比女性高出近10倍,年輕族群更是HPV口咽癌的好發族群。
每個人一生當中有8成的機率會感染HPV,目前仍有許多人將HPV的感染率與「性伴侶多寡」畫上等號。對此,李龍騰指出,性伴侶數量少並不表示可以完全脫離HPV的感染風險。根據研究,即使維持單一性伴侶,仍有6成的機率感染HPV,而若是一生中累計3至6位性伴侶,感染HPV的風險更高達9成。
此外,李龍騰也表示,HPV可能附著於身體的其他部位,就算是安全性行為,仍可能因接觸附著在器官上的HPV而造成感染,民眾更不要因為自己曾感染過HPV,或已有過性行為就認為來不及預防,感染過其中1種型別的HPV,仍有可能感染其他型別。即便有過性行為也不能直接代表感染過HPV,因此人人都是感染HPV高風險族群,應落實安全性行為、女性定期接受抹片檢查、男女依醫囑接種HPV疫苗的3大關鍵。
資料: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30723000338-260114?chdtv
盛夏雨季防澇 做好這些衛生準備
中國北方進入主雨季,南海和西太平洋的颱風活動進入活躍期,部分地區發生強降雨。國家疾控局發布健康提示,若有洪澇災害發生,為保護自身健康、減少疾病,公眾應注意提前做好衛生準備,了解防病要點。
為何洪澇會增加公共衛生災害發生概率?中國疾控中心衛生應急中心有關專家指,洪澇災害易引起飲水水源污染,使災區感染性腹瀉、痢疾、傷寒等水源性和食源性疾病爆發風險增加。另外,洪水淹沒糞池、下水道等,導致動物屍體腐壞,蚊蠅等媒介生物孳生,血吸蟲、日本腦炎等蟲媒及自然疫源性傳染病發生風險會相應有所增加。
專家表示,一旦洪澇災害發生,災區群眾應注意以下防病要點,包括注意飲水衛生,不喝生水,喝開水或符合衛生標準的瓶裝水;注意飲食衛生,飯前便後洗手,生熟食物分開,食物煮熟煮透,不吃腐壞變質或污水浸泡過的食物;及時清除積水和污泥,選擇正確的方式進行消毒;做好防蠅滅蠅,防鼠滅鼠,防蟎滅蟎;及時處理動物屍體,如深埋或焚燒;發熱、腹瀉應及時就醫;不用手、尤其是髒手揉眼睛,接觸病人主動佩戴口罩;保持皮膚清潔乾燥等。
記者了解到,為及時、規範、高效開展抗洪救災衛生應急工作,全國多個省份衛生部門及疾控機構已積極制定洪澇泥石流災害衛生應急預案。四川省地形多丘陵和山區,水源較為豐富,四川省疾控中心部署及時做好環境清淤和環境消毒,修復被洪水破壞的飲用水設施。雲南省地勢多樣,是洪澇泥石流災害高發地區,《雲南省洪澇泥石流災害衛生應急預案》要求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實行24小時疫情值班制度,安排專人負責疫情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對災害相關傳染病實行日報制度和零報告制度。
資料:http://big5.news.cn/gate/big5/www.news.cn/health/20230726/3c69f84d53ef472ba1253bcc3eeb2f7d/c.html
美國現多宗士多啤梨相關甲型肝炎 食安中心拆解病毒傳播鏈
自二零二三年三月起,美國出現多宗與進食產自墨西哥某些農田的受污染即食急凍士多啤梨有關的甲型肝炎個案。調查發現,涉事的士多啤梨來自去年初曾導致美國發生另一次甲型肝炎爆發的供應商及農田。在此以前,與即食莓類有關的類似甲型肝炎感染個案也曾發生。
甲型肝炎的傳播途徑與病徵
甲型肝炎病毒是引致甲型肝炎的病原體,會引致肝臟發炎。輕微症狀如發燒、食慾不振、嘔心、嘔吐、腹瀉、肌肉疼痛及眼睛和皮膚變黃(黃疸)一般會在進食受污染的食物或飲品二至四星期後出現,並往往會持續一兩周。感染甲型肝炎病毒的患者(尤其是兒童)有時會毫無病徵。一般而言,大部分患者會自行痊癒,其後產生免疫能力。在罕見的情況下,此病症可迅速導致肝臟嚴重受損甚至死亡;此情況在長者和慢性疾病患者身上較常出現。
甲型肝炎病毒的自然宿主只有人類和部分靈長目動物。病毒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即通過進食直接或間接受感染者糞便污染的食物傳播。食物可被感染者的髒手、灌溉或洗滌用的水及(在某程度上)受污染的用具和蒼蠅等蟲害污染。在食物中,生的蔬果、貝類水產、冰塊和飲用水是甲型肝炎病毒的常見來源,只要很少量的病毒(即低至10至100個甲型肝炎病毒粒子)已經足以造成感染。甲型肝炎病毒能在本來能殺死食物中其他病毒的烹煮温度(例如攝氏75度維持30秒)、冷藏、製乾、一般家用化學品或在乾燥的表面上生存多個小時。
為何甲型肝炎病毒會污染食物?
甲型肝炎病毒能通過食物廣泛傳播。此外,若受感染的食物處理人員如廁後沒有正確洗手,便能把甲型肝炎病毒傳播至食物和他們接觸的用具。若人類排泄物處理措施不足,來自糞便的甲型肝炎病毒可能污染飲用和灌溉用水。就供生吃而又因脆弱而難以徹底清洗的莓類等農產品而言,風險則更高。當大量生產的食物批量運到世界各地,甲型肝炎病毒也能傳播到不同地方。
莓類和其他農產品在不同生產階段,例如以受污染的水灌溉、處理或清洗時,或是由沒有洗手的甲型肝炎患者處理時,均有可能受甲型肝炎病毒污染。此外,由於這些食物需要以大量食水和工序處理,這類爆發在世界各地發生不足為奇,特別是甲型肝炎發病率低的國家。
如何避免甲型肝炎病毒在食物中傳播?
用以灌溉、清潔和處理食物的水應是清潔的。農場的訪客應保持良好衞生;農場應提供足夠的手部消毒用品。
任何人士,特別是食物處理人員在如廁後、進食前、配製食物前和接觸生的食物及不潔的物品後均應正確洗手。時刻遵循食物安全五要點-精明選擇(選擇安全的原材料);保持清潔(保持雙手、用具及工作環境清潔);生熟分開(分開生熟食物);徹底煮熟(徹底煮熟食物至更嚴格的攝氏90度,維持90秒以消滅甲型肝炎病);及安全温度(把食物存放於安全温度),預防食源性疾病。
食物處理人員可考慮接種甲型肝炎疫苗以防感染。出現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徵狀的人員不應處理食物,並應立即求醫。
資料: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556103/%E3%80%90%E9%A3%9F%E5%AE%89%E6%96%B0%E7%84%A6%E9%BB%9E%E3%80%91%E7%BE%8E%E5%9C%8B%E7%8F%BE%E5%A4%9A%E5%AE%97%E5%A3%AB%E5%A4%9A%E5%95%A4%E6%A2%A8%E7%9B%B8%E9%97%9C%E7%94%B2%E5%9E%8B%E8%82%9D%E7%82%8E%E3%80%80%E9%A3%9F%E5%AE%89%E4%B8%AD%E5%BF%83%E6%8B%86%E8%A7%A3%E7%97%85%E6%AF%92%E5%82%B3%E6%92%AD%E9%8F%88
肝酵素過高代表什麼?
很多時候大家在例行檢查中,會有抽血檢查這個部分,而肝功能裏,我們希望看到肝酵素是否處於正常水平。肝酵素其實是肝臟細胞內一種化學物質,通常分為谷丙轉氨酶(ALT)及谷草轉氨酶(AST)兩種。若果肝酵素過高,可能代表肝臟受到損害,這些酵素便被釋放出來,在一般抽血檢查時,就會發現它過高的情況。
簡單來說,即肝臟正在發炎。
什麼原因會導致肝酵素過高呢?很多因素都有機會。所以當見到肝酵素過高時,便會進行更多詳細檢查,看看是急性或慢性肝炎引起。常見的例如病毒性肝炎(包括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酒精性肝炎、脂肪肝、結構上引起膽汁閉塞如結石或胰臟問題等。當然肝臟本身有否腫瘤亦要被排除。另外藥物也是引致肝酵素過高的常見原因,不論中藥或西藥,如降膽固醇藥、抗生素、消炎止痛等藥物,皆會影響肝臟。不過,簡單如一般傷風感冒或者發燒的狀態下,肝臟都會受牽連,肝酵素會升高。因此,如有問題一定要找醫生跟進。
醫生通常會安排抽血檢查、超聲波或電腦掃描等影像檢驗外,同時可能會安排肝臟脂肪及纖維化掃描。會檢查一下結構上的狀況,以及會否有肝硬化問題。
很多時候肝酵素過高並沒症狀,因為除非它到達4位數水平,否則病人沒感覺,但這不代表身體沒問題,所以一定要再跟進。要因應不同病因去處理肝酵素過高。
如果有慢性肝炎如乙肝或丙肝,現在有非常有效的藥物去控制。若然是因為酒精影響,當然要戒酒。如果是脂肪肝,便要注意飲食、多做運動,情況嚴重的可能要服用一些輔助性藥物。
大家要保持肝臟健康,盡量進食經徹底煮熟的食物、避免喝酒、飲食清淡,控制體重及做適當運動。定時進行身體檢查,亦可及早處理相關問題。
資料: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culture/article/3515535/%E8%82%9D%E9%85%B5%E7%B4%A0%E9%81%8E%E9%AB%98%E4%BB%A3%E8%A1%A8%E4%BB%80%E9%BA%BC%EF%BC%9F
夏季腹瀉高發 腸道健康需呵護
入夏以來,多地持續高溫。高溫天氣會導致胃腸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等的發病風險增加。專家提示,夏季是腹瀉的高發季節,很多人會出現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症狀,起病多急驟,要預防夏季腸道傳染病,注意食物和飲用水的衛生安全。
北京市的張女士近日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嚴重時一日排便數次;重慶市的崔先生因吃了冰箱裏放置一晚的冰西瓜,開始上吐下瀉,腹部絞痛……夏季氣溫高、濕度大,有利於病原菌的繁殖,食物被污染的可能性較大,容易誘發腸道傳染病,而夏季腹瀉是腸道傳染病最典型的症狀。
夏季為何腹瀉高發?國家衛生健康委有關專家介紹,導致腹瀉的原因有很多,一般包括感染性腹瀉和非感染性腹瀉。夏季腹瀉主要以感染性腹瀉為主,感染性腹瀉的病原菌主要為細菌、病毒和寄生蟲三大類,如大腸桿菌引起的急性胃腸炎、諾如病毒腸炎、輪狀病毒腸炎等。
此外,炎炎夏日裏,很多人喜歡食用生冷食物。進食生冷食物過多、過快或腹部受涼,會使本就脆弱的胃腸黏膜受到刺激,造成胃腸道的應激反應,引起腹瀉。
針對一些人喜用冰棍、冰鎮飲品解渴,專家表示,這能解口渴,卻不能止渴。過度依賴冷飲,不僅會使人體的降溫機制受到干擾,也會導致肌體自身散熱能力下降,還會對腸胃功能産生不良影響,引起腹痛、腹瀉等消化係統問題。
發生腹瀉後該如何處理?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消化科主任翟惠虹表示,針對腹瀉,常用的治療藥物主要分為口服補液鹽、止瀉藥物、抗菌藥物以及益生菌制劑等。其中,及時補充口服補液鹽或多喝水十分重要,因為腹瀉容易導致人體從腸道丟失大量液體和電解質。患者宜進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症狀好轉後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到腸道門診就診的患者,可用乾凈的小盒子或保鮮袋留取新鮮的大便標本送醫院化驗,以便醫生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
「兒童較成人更易患腸道傳染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急診科主任王荃説,兒童發生腹瀉後,要及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當兒童精神狀態良好時,可以在家飲溫開水或稀釋的鹽水,或自制口服補液鹽分次喝;當出現上吐下瀉,甚至有脫水症狀時,如出現口乾、眼窩下陷、皮膚彈性差、口渴、肢體發涼、發熱等,應立即平臥,盡量抬高雙下肢,並迅速送往醫院接受治療。
如何預防腸道傳染病?專家建議,做好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要均衡飲食,特別是增加富含水分、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的新鮮蔬菜的攝入,注意飲用水衛生,不吃生冷、腐壞變質和不乾凈的食物,培養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注意手部衛生;提倡分餐制,生熟刀板要分開,食具要煮沸消毒後再使用。同時,要注意勞逸結合,增強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居家要消滅蒼蠅、蟑螂,保持室內外環境衛生。
資料:http://big5.news.cn/gate/big5/www.xinhuanet.com/health/20230719/a2505ffd631343ae88bd1431234c6826/c.html
腹瀉一星期還沒好?一文認清4個常見致病原因
不少民眾都有過拉肚子的經驗,例如感冒或飲食不佳,都會影響腸胃不適,甚至症狀拖到好幾個星期都未見好轉,需要小心有4個常見的原因所致。
台灣中醫師詹景琦指出,大部分的腹瀉與腸胃不適,多只要休息幾天就會恢復正常,但有些人的症狀卻會連續連續好幾個星期,甚至好幾個月,可能原因跟細菌、病毒、吃多、壓力大都有所關聯,透過中醫治療可以獲得很好的改善效果。
第一種腹瀉多與病毒感染有關,例如腸病毒、諾如病毒、輪狀病毒等引起的急性腹瀉,通常會伴隨一些感冒症狀。第二種是細菌感染,常常是「吃壞肚子」造成的,特別是現代人經常外食,難免吃到不新鮮、不乾淨的食物,進而引發腸胃道細菌感染。
詹景琦表示,病毒和細菌感染造成的腹瀉,是所謂的外邪引起的,可使用「清熱解毒」藥物來消滅病原菌。另外如果有感冒症狀會加上「解表」藥物,來增強免疫力。
但不論嘔吐和腹瀉等症狀,都是腸胃功能受到影響的表現,所以中醫會使用「降胃氣」和「調理脾胃」的藥物,讓腸胃道逐漸恢復正常。
第三種腹瀉的常見原因是飲食不當造成的,例如親友聚會、慶生去吃放題,或是飲食太過刺激,例如吃太多甜食、炸物、重油重鹹的東西,也可能引發腹瀉,同時會伴隨噁心、腹痛等症狀。
詹景琦表示,通常因為飲食不當造成的腹瀉,叫做「食積」,中醫可以開立一些「和胃降氣」、「消食積」的藥物就可以解決了。但要注意,還有一種常見的腹瀉,是源自因為壓力大、情緒起伏、腸道菌相不平衡、腸胃吸收不良所致。
通常因為壓力造成的腹瀉原因,會被歸類為「自律神經失調」或「腸躁症」,這是由於體質上的失衡所引起,中醫把它叫做肝鬱脾虛,採用疏肝理氣、健胃補脾藥物來解決這類問題。
詹景琦表示,如果要知道自己的腸胃狀況好不好,不一定等到腹瀉才知道,如果是健康的大便形狀,往往是呈現條狀,如但果大便拉稀、形狀軟散、軟黏或是泥狀,就中醫而言都是屬於脾虛的體質。
在大便狀況軟爛的情形維持一段時間,如果沒有好好的調理,長期下來會影響我們的氣血,氣血變虛的話,容易進一步演變為各種疾病和不舒服症狀,所以千萬不可以輕忽。
資料: https://www.hk01.com/article/911744?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盧寵茂︰全港有約50萬名乙肝患者 盼加強篩查達「早發現早治療」
香港目前有約50萬名乙型肝炎病毒的帶菌者。香港乙肝基金會今舉辦「翡翠絲帶擊退乙肝2023」活動,醫務衛生局長盧寵茂表示,香港在控制乙型肝炎方面相當成功,未來希望在基層醫療方面提供更大作用,包括早在35年前為初生嬰兒接種乙型肝炎疫苗,減年輕一代受感染的風險;下一階段,希望在基層醫療方面提供更大保障,除醫管局外,亦向家庭醫生推廣,透過不同方案加強檢測及篩查,盼有效治療及預防慢性肝病,如肝硬化及肝癌,務求能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盧寵茂表示,乙型肝炎不但只在香港,甚至在全個國家都是嚴重的健康問題,期望可消除「中國是乙肝大國」這不好的稱號。
出席同一場合行政會議成員高永文指,自1988年起,本港實施兒童普及乙型肝炎疫苗接種計劃,但在1988年出生人士,仍有很多人未接種肝炎疫苗及接受檢測,提醒市民有機會便做乙型肝炎檢查。香港乙肝基金會會長黎青龍則提醒乙型肝炎患者,每半年要進行一次超聲波檢查。
資料:
https://www.am730.com.hk/%E6%9C%AC%E5%9C%B0/%E7%9B%A7%E5%AF%B5%E8%8C%82-%E5%85%A8%E6%B8%AF%E6%9C%89%E7%B4%8450%E8%90%AC%E5%90%8D%E4%B9%99%E8%82%9D%E6%82%A3%E8%80%85-
%E7%9B%BC%E5%8A%A0%E5%BC%B7%E7%AF%A9%E6%9F%A5%E9%81%94-%E6%97%A9%E7%99%BC%E7%8F%BE%E6%97%A9%E6%B2%BB%E7%99%82-/389777
疫後其他呼吸道病毒再現 人類偏肺病毒、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知多點
藝人黎諾懿的6歲兒子黎峰睿早前感染人類偏肺病毒與乙型流感嗜血桿菌感染,需入院治療。兩病夾擊會特別嚴重?有沒有預防方法?明報電子平台組訪問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名譽臨床教授韓錦倫,解釋病毒及細菌特性、預防與治療方法。
人類偏肺病毒
人類偏肺病毒是一種呼吸道病毒。今次黎峰睿同時感染病毒及細菌,韓錦倫表示,人類偏肺病毒通常黏住其他細菌,很少「單獨行事」,因此很多時都會同時化驗出兩種病毒或細菌。人類偏肺病毒並非不常見,但又未是主流。它一般影響兒童,成年人尤其長者及抵抗力弱的人亦會受感染。
病徵
.發燒、咳嗽、鼻塞、呼吸困難或氣促
.兒童或會出現中耳炎、腹瀉、嘔吐、出疹及發燒抽筋
.引致支氣管炎或肺炎
治療及預防
.沒有特定的治療方法,亦沒有疫苗
.用藥物紓緩不適的病徵
乙型流感嗜血桿菌
乙型流感嗜血桿菌是引致嚴重侵入性感染的細菌,尤其影響幼童。它不會引起流感,5歲以下幼童、年齡較大兒童受感染的風險相對較低。
病徵
.腦膜炎,發燒、頭痛、頸部僵硬,細菌入血也經常同時出現
.食慾不振、惡心、嘔吐、畏光、精神昏亂和嗜睡
.可影響身體多個部位,如肺、喉嚨的上部、關節及骨骼
治療及預防
.須盡快接受抗生素治療
.現有能夠有效預防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的疫苗
韓錦倫補充,即使同時驗出上述兩種病毒及細菌,治療也很簡單,處方抗生素已能有效治療乙型流感嗜血桿菌。人類偏肺病毒則靠一般藥物控制病情,紓緩病徵。
資料:https://news.mingpao.com/ins/%e7%86%b1%e9%bb%9e/article/20230609/s00024/1686276846385/%e7%96%ab%e5%be%8c%e5%85%b6%e4%bb%96%e5%91%bc%e5%90%b8%e9%81%93%e7%97%85%e6%af%92%e5%86%8d%e7%8f%be-%e4%ba%ba%e9%a1%9e%e5%81%8f%e8%82%ba%e7%97%85%e6%af%92-%e4%b9%99%e5%9e%8b%e6%b5%81%e6%84%9f%e5%97%9c%e8%a1%80%e6%a1%bf%e8%8f%8c%e7%9f%a5%e5%a4%9a%e9%bb%9e
猴痘都會發燒加出疹 醫教1重點分辨猴痘和水痘
台灣出現兒童猴痘感染個案,病患是就讀幼兒園的新竹4歲男童,遭同住家人傳染,也是首例家庭群聚。兒童感染科權威擔憂,認為病童就讀幼兒園可能埋下一波感染風險。醫生公開3大觀察重點,發燒、淋巴結腫大與皮膚疹子,進一步說明水痘與猴痘病徵的差異。
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醫生黃立民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猴痘的環境傳染力沒有那麼強,雖然不必擔心會有太大規模的疫情,但擔心的是猴痘透過床單、生活用品及飛沫都可能傳染。幼兒喜歡抱抱親親、流口水等,衛生習慣較難控制,特別幼兒很容易透過玩具互相傳染,最糟的情況可能造成一波零星感染。
身為一名6歲孩童的爸爸、耳鼻喉科醫生張益豪指出,猴痘症狀有發燒、頭痛、疲倦、喉嚨痛、肌肉痛等,但這些症狀流感、新冠都會有,因此猴痘的觀察重點就是「發燒加淋巴結腫大或皮膚疹子」3警訊。
張益豪說明,臨床上流感、新冠較少引起淋巴結腫大,因此若孩童有「脖子淋巴結腫大、鼠蹊部位或者腋下有淋巴結腫大」,就要提高對猴痘的警覺性。他也建議,爸媽幫小孩洗澡時,「脖子、鼠蹊部位或者腋下都摸一摸,看看有沒有大於1公分的淋巴結」。
至於皮膚疹子部分,張益豪說看到兒童皮膚出疹子或水痘,常見有水痘、玫瑰疹、腸病毒、川崎氏症。張益豪也分享,水痘和猴痘的外觀差異,「典型猴痘的疹子有斑疹、丘疹、水泡與膿疱階段變化,會『同進同退,不會多時期表現』」,而且嚴重者可能有多達數千顆以上的疹子。
張益豪說,水痘也可能會發燒或淋巴結腫大,但皮膚的表現很有特色,「外觀很像水珠停在皮膚上的感覺」,皮膚上同時出現丘疹、水泡、膿泡、痂塊等不同階段、多樣性的皮疹和水泡變化,是水痘的特性。
資料:https://www.nownews.com/news/6164326
病毒疣大爆發!男手臂密密麻麻竟有60顆 醫:近日病患多一成
近日天氣炎熱,不只是來熱傷害,更對皮膚造成刺激。皮膚科醫生趙昭明發現,因為日曬、流汗等刺激,近期病毒疣患者也較過往高出一成。
醫生指出,他收治一名42歲男性,最近手臂兩側出現多處紅色小丘疹,有輕微微癢,忍不住用手摳,想不到丘疹整片擴散,冒出更多的扁平疣,數量多達50至60顆,十分驚人。
趙昭明醫師表示,最近一週就發現不少民眾因為身上冒出病毒疣,而到診所求診,患者以年輕人居多,特別嚴重的患者幾乎都是男性。其中一名42歲男性,最近上臂兩側冒出紅色小丘疹,男子自述丘疹有點癢,忍不住會用手去抓,想不到一抓丘疹整片往外擴散,冒出多達50至60顆的扁平疣,看起來十分驚人。
趙昭明解釋,夏日環境較為潮濕,也容易流汗,再加上皮膚容易受太陽長時間照射刺激,容易變得比較敏感。皮膚一癢,進而搔抓,就容易遭環境中的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長出扁平疣。經常發汗的「背部」、「脖子」、「上臂」、「軀幹」都容易長出扁平疣。
趙昭明說,雖然替這名42歲男性一個禮拜做一次冷凍治療,但男子因為天氣熱流汗,又刺激患部造成發癢。男子雖然穿著長袖,患部會與衣服稍微摩擦,下次又來,長得更加密密麻麻。
趙昭明表示,扁平疣是感染人類乳突病毒的其中一種,目前並沒有疫苗可以治療。民眾若不幸遭感染,務必多休息,不要太累,以提升免疫力。此外,流汗要儘量擦乾,不要造成患部摩擦,並且少曬太陽。在治療上可以塗抹A酸去角質,或以冷凍治療來讓它脫落。
趙昭明表示,許多扁平疣患者免疫力逐漸恢復,幾個月後可自行脫落,但在夏天這種環境因素無法排除的情況下,就得更加注意。另外他也建議民眾,在外游泳或到公共空間,儘量避免使用公共毛巾。最近這類患者比往年還多,增加將近1成,特別提醒不要搔抓,避免留疤。也要注意冷凍療法後可能會有黑色素沉澱的問題。
資料:https://ctinews.com/news/items/Jpnq3odDaM
美國FDA通過病毒性軟疣新藥 醫揭兒童感染最怕「這情況」
美國FDA近期通過一款病毒性軟疣用藥,以局部皮膚外用方式使用、適用於成人與2歲以上兒童,對此皮膚科醫生指出,病毒性軟疣以兒童患者為多,病灶處會出現中間有凹陷的疹子,若意外抓破,可能會造成其他部位或他人感染,因此有時會有皮膚表面多處出現患處的情況,治療方式則以冷凍治療、電燒等為多。
該病毒性軟疣用藥主成份為Cantharidin,屬處方用藥,適應症為成人和2歲及以上兒童傳染性軟疣的局部皮膚外用治療,而傳染性軟疣是一種病毒性皮膚感染,可引起白色、粉紅色或肉色的腫塊,可能單獨或成群出現在幾乎任何皮膚表面,任何年齡均可能發生,但以10歲以下的兒童最常見。
FDA規定,該藥物需由醫事人員每3週在患者有軟疣腫塊的皮膚區域塗抹一次,在 84天雙盲試驗中,使用該藥物的54%患者軟疣腫塊完全消失,安慰劑組軟疣消失比例則僅有 13%,副作用包括使用部位起水泡、疼痛、瘙癢、結痂、發紅、變色、乾燥、水腫、腫脹和皮膚糜爛等。
孩子感染最怕患處一點變多點
北榮皮膚部主診醫生、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副秘書長李政源指出,病毒性軟疣發生後會形成一顆一顆中間有凹陷的疹子,其中的物質也具有傳染力,性質上與一般常聽見的病毒疣略有不同,病毒疣通常是乳突狀病毒所造成,傳染性軟疣則是痘病毒感染。
若孩童感染傳染性軟疣,李政源說,比較擔心的是孩子忍不住觸碰疹子,導致臉上、多部位都出現病灶,或是互相傳染給其他小朋友。
外用藥免除冷凍、電燒治療疼痛
李政源指出,病毒性軟疣的治療通常以冷凍治療或電燒為多,也有局部刺激免疫的藥物手段,但難免伴隨疼痛感,如果是成人患者,配合上相對比較沒有問題,但孩子在冷凍治療的過程中,常常會因為疼痛感而掙扎哭鬧,一來治療受到干擾,二來家長也會感到心疼。
因此,李政源表示,該款藥物以促進局部免疫反應,達到清除傳染性軟疣的目的,並以皮膚外用方式治療,可以避免冷凍治療過程中、孩子因為疼痛而躁動的情況,也不像電燒治療那樣、需要先經過麻醉等措施後再以手術方式刮除,因此有其市場存在。
資料:https://tw.news.yahoo.com/%E7%BE%8E%E5%9C%8Bfda%E9%80%9A%E9%81%8E%E7%97%85%E6%AF%92%E6%80%A7%E8%BB%9F%E7%96%A3%E6%96%B0%E8%97%A5-%E9%86%AB%E6%8F%AD%E5%85%92%E7%AB%A5%E6%84%9F%E6%9F%93%E6%9C%80%E6%80%95-%E9%80%99%E6%83%85%E6%B3%81-093000311.html
倫敦麻疹復發 或感染數萬人
英國負責傳染病預防的機構表示,除非疫苗接種率大幅上升,否則倫敦將面臨麻疹捲土重來的風險,數萬人可能被感染,並導致數十人死亡。
英國衞生安全局(UK Health Security Agency)7月中旬發布的分析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英格蘭確診了128例麻疹病例,其中66%發生在倫敦。整個2022年,全國共有54起病例。
資料:ftchinese.com/interactive/115705?full=y&exclusive
壓力大易成生蛇原因!盤點6類生蛇戒口食物 雞肉、牛肉唔食得
近年不少人因新冠肺炎或壓力問題而導致生蛇(帶狀疱疹,生蛇英文 Herpes Zoster / Shingles ),而且亦有年輕化的趨勢,除了依靠藥物治療外,在飲食方面亦要特別注意,以防病情加劇。以下就為大家盤點6類生蛇時需戒口的食物,戒掉這些食品便可加快康復速度!
生蛇戒口食物|高激素肉類、內臟
生蛇的時候,建議少吃各種激素含量較高的肉類例如牛、雞、羊肉等,而動物內臟、豬頭、豬手等「毒性」較高的部位亦須戒口,以防令病情惡化。不過亦並非全部肉類都不可進食,豬肉(不含頭部、 四肢、 內臟) 或鴨肉屬可以在生蛇期間食用的肉類,烹煮方式應該以蒸煮為佳。
生蛇戒口食物|海鮮
海鮮屬於在進行手術後都應戒口的食物,而在生蛇時亦不例外,特別是蝦、蟹、扇貝等甲殼類海鮮更是有機會令患處痕癢、敏感或惡化,所以需要盡量避免。魚類亦建議盡量食用淡水魚,海帶、紫菜等亦需要避免進食,若果能夠全部戒掉便對康復更好。
生蛇戒口食物|高精氨酸食物
精氨酸(Arginine)會助長病毒生長,因此含有高精氨酸的食物需要在生蛇時戒口,例如大部份豆類、堅果、種子等都需要避免,而朱古力、糖果、雪糕、蛋糕等精製甜品亦有機會加劇痛症產生,盡量禁食為佳。
生蛇戒口食物|香料/調味料/醃製食品
飲食建議以清淡為佳,蔥、薑、蒜、辣椒、洋蔥、韭菜、芫荽、筍等香料類食品都需要忌口,調味的時候亦盡量避免使用海鮮豉油、蠔油、雞精、辣椒醬等重口味的調味料,以防因辛辣刺激而令病情惡化。而大部份醃製食品都加入大量防腐劑及醃料,不但重口味,而且均屬於容易誘發疾病的「發物」,因此不建議在生蛇期間食用,例如咸酸菜、腐乳等。而打邊爐、燒肉等都有機會因醃料或湯底而導致病情加劇,建議飲食盡量以清淡為主。
生蛇戒口食物|酒/濃茶/咖啡
為了讓患處更好地痊愈,各種酒類如米酒、黃酒、啤酒、白酒、紅酒等無論飲用或作為調味料都不應使用,而濃茶和咖啡中的咖啡因都會影響患處的狀態,所以在生蛇期間都不應飲用。
生蛇戒口食物|熱帶水果
熱帶水果如芒果、菠蘿、荔枝等都屬於含有大量果汁的水果,一般多吃都會令身體熱氣,容易引起皮膚患處痕癢,所以生蛇期間需要戒口。建議進食一些應季的水果代替,例如蘋果、梨、提子等,同時亦可多吃蔬菜代替,蕃茄、青瓜、白菜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
資料:https://www.am730.com.hk/%E7%94%9F%E6%B4%BB/%E7%94%9F%E8%9B%87-%E5%A3%93%E5%8A%9B%E5%A4%A7%E6%98%93%E6%88%90%E7%94%9F%E8%9B%87%E5%8E%9F%E5%9B%A0-%E7%9B%A4%E9%BB%9E6%E9%A1%9E%E7%94%9F%E8%9B%87%E6%88%92%E5%8F%A3%E9%A3%9F%E7%89%A9-%E9%9B%9E%E8%82%89-%E7%89%9B%E8%82%89%E5%94%94%E9%A3%9F%E5%BE%97-/360504
確診新冠增生蛇風險 提升免疫力及接種疫苗預防中招
雖然新冠疫情已過,有研究指出,確診新冠肺炎會增加生蛇(帶狀疱疹)風險。再者,約30%生蛇病人會出現「疱疹後遺神經痛」,如電擊或刀插的痛楚持續數月至數年,本地更有新冠康復者生蛇後,引發的後遺神經痛嚴重至需服用安眠藥才可入睡,風險不容忽視。除了增加身體免疫力,接種新一代帶狀疱疹疫苗(蛇針),亦有助預防生蛇,保障健康。
四十多歲的黃先生(化名)在廿年前曾經生蛇,當時病情輕微。怎料在新冠肺炎康復數月後再度生蛇,右邊臉部上側長出水泡,剛好長在三叉神經線,引致眼睛發炎,眼角膜也有凹凸不平的傷口,每次眨眼也劇痛,且視野模糊,需使用抗病毒眼藥水,接近五個月才消除炎症和痛楚,可是眼角膜已結疤,令眨眼不順暢。
急症科專科梁玉鸞醫生解釋,生蛇可以復發,此外新冠肺炎與生蛇有關聯,有研究指出感染新冠肺炎可令T淋巴細胞減少,亦即降低免疫力。「有外國研究顯示,需住院的新冠肺炎患者,生蛇風險高出21%。」梁醫生說。
住院患者 生蛇風險高21%
生蛇原自「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ZV),只要出過水痘,病毒便潛伏在神經線上。「當人體免疫力變差,病毒就會沿着神經線爆發,起初兩至四天感到痛楚,然後就長出水泡。」梁醫生說,由水泡出現起72小時,可服用抗病毒特效藥治療。
確診新冠成為生蛇高危因素之一,而生蛇位置無法預料,部分「蛇蹤」令患者既痛楚兼生活不便。30多歲的新冠康復者Sue(化名)陰唇疼痛,以為尿道發炎,直至長出水泡才得悉陰唇生蛇,疱疹長至臀部後方繞了身體半圈,以致每次穿褲、脫褲及如廁也紅腫熱痛,需服用抗病毒藥與抗生素,捱了一星期痛楚才消退。
梁醫生指出,即使生蛇後,皮疹和水泡消退,仍有30%病人患上疱疹後遺神經痛(PHN),因為神經線產生反應,縱使沒有傷口,也如針刺與刀插般劇痛,連走路和睡覺也受影響。痛楚延續數個月至數年不等。
後遺神經痛 痛至無法洗臉
五十多歲的新冠康復者楊小姐(化名),右邊額頭及頭皮生蛇,之後出現疱疹後遺神經痛,痛至無法用洗臉奶清洗右臉,只能用棉花球輕印清潔。平日碰上風吹即痛徹心扉,要戴上保護罩遮掩右額才能出外。嚴重時,需服用嗎啡類藥物止痛,晚上服食安眠藥才能入睡,需時半年才恢復正常生活。
梁醫生稱,除了確診新冠肺炎,五十歲或以上、免疫力較差、長期病患如糖尿、血壓高、心臟病、腎功能較差及中風等,均是生蛇高危因素。她說,要預防生蛇,需增強免疫力,包括早睡早起,減輕生活壓力,勤做運動,以及打蛇針。「即使五十歲以下,只要有長期病患高危風險, 又或曾感染新冠肺炎的病人,均建議打蛇針,預防生蛇及疱疹後遺神經痛的風險。」梁醫生解釋,萬一生蛇,服用特效藥和止痛藥也要花費不少,還要捱痛最少一星期,還是建議打疫苗比較化算。
呼籲納入疫苗資助計劃
她補充,新一代蛇針屬重組疫苗,需注射兩針,刺激的免疫抗體水平較高和持久,至少十年仍然維持高效。她又指出,治療生蛇增加社會醫療成本,希望政府考慮把蛇針納入疫苗資助計劃,讓市民受惠。
梁醫生提醒,預防及治療生蛇有多種方案,各有不同成效及副作用,患者如有疑問,應向其主診醫生查詢。
資料: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3584830/%E7%A2%BA%E8%A8%BA%E6%96%B0%E5%86%A0%E5%A2%9E%E7%94%9F%E8%9B%87%E9%A2%A8%E9%9A%AA-%E6%8F%90%E5%8D%87%E5%85%8D%E7%96%AB%E5%8A%9B%E5%8F%8A%E6%8E%A5%E7%A8%AE%E7%96%AB%E8%8B%97%E9%A0%90%E9%98%B2%E4%B8%AD%E6%8B%9B
脂肪肝成台灣新國病!研究曝「輕度也會罹癌」大增洗腎風險
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最新調查,台灣竟有超過半數國人罹患脂肪肝,儼然成為新國病。其中男性風險較高,每2至3位男性中就有1人有脂肪肝,也成為許多爸爸們的健康殺手,過去總認為脂肪肝嚴重才會威脅肝臟健康,但一項新研究指出,就算僅是輕度脂肪肝,也可能導致癌症與增加轉移的可能性,另一項新研究更點出「5年內恐罹腎病」,大幅增加洗腎風險。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7月23日號召全台北、中、南、東以及離島的金門、馬祖共24家醫療院所參與調查,完成4663人腹部超音波篩檢,結果發現高達53.7%的人患有脂肪肝。一般來說,男性脂肪肝比例是女性的2倍,推測應是愛吃肉、重口味飲食習慣所致,由於脂肪肝患者年齡逐漸降低,呼籲40歲後就要提高警覺。肝基會執行長、台大醫院家醫科醫師粘曉菁表示,脂肪肝並非指肝臟外面包覆一層油脂,而是肝細胞塞滿小油滴,猶如脂肪泡泡,可能導致肝炎與肝硬化,造成肝臟傷害。
許多人認為中重度脂肪肝才具有威脅性,但洛杉磯Cedars-Sinai醫學中心最新研究顯示「輕度脂肪肝也可能罹癌」!研究團隊進行小鼠實驗發現,脂肪肝會讓癌細胞更適合在肝臟生存,尤其是大腸癌患者若有脂肪肝,癌細胞更可能會轉移至肝臟,推測原因是脂肪肝會影響免疫系統,此項研究結果發表於7月《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期刊。此外,粘曉菁也提醒,根據國外研究顯示,有脂肪肝、糖尿病及三酸甘油脂都高的人,更容易導致肝癌。
另外,長庚醫療體系也在日前發表一項跨院區的長期研究,追蹤1628位脂肪肝患者,結果發現5年內平均有9.3%的機率從「腎功能正常」進展到「慢性腎病」,而這些慢性腎病患者5年內平均又有17.6%的機率從「慢性腎病」進展到「晚期腎病」,恐得洗腎度過餘生。前基隆長庚醫院外科部主任、現任大里仁愛醫院副院長黃挺碩表示,許多研究顯示,脂肪肝並不只是一種局限在肝臟的疾病,而是一種系統性的代謝性疾病。
黃挺碩說,脂肪肝會伴隨體內許多代謝異常,例如肥胖、高血糖、高血壓、血脂異常、胰島素阻抗、全身性的發炎疾病等,所以脂肪肝不僅是肝病,也是一種全身性的代謝疾病,而這些代謝性疾病跟也是心肌梗塞、腦中風、慢性腎病很重要的危險因子,建議脂肪肝患者應生活規律、適度運動,避免高熱量與高膽固醇飲食,並注意體重控制。
粘曉菁表示,只要減重5至10公斤,就能有效逆轉脂肪肝,也呼籲40歲以上成人每年做腹部超音波檢查,才能早期發現脂肪肝。肝基會總執行長楊培銘提醒,減重後也不能掉以輕心,一定要持續超音波追蹤檢查,避免病情在不留意時就出現惡化。
資料:https://wantrich.chinatimes.com/news/20230807900353-420501
吃蝦有助「逆轉脂肪肝」!醫曝「這營養素」可降低肝炎指數
你還在因為怕痛風不敢吃海鮮嗎?對此,葉秉威醫生表示,蝦子其實也是一個非常健康的食材,因含有牛黃素,不僅對身體有不小的健康幫助,還有助於逆轉脂肪肝,另外,也可以多吃一些B群及十字花科食物補充營養素。
肝膽腸胃科醫生葉柄威在台灣節目《健康好生活》影片中分享,曾遇過一名60多歲男性患者,因本身比較肥胖,並且患有重度脂肪肝,肝炎指數非常高,因此會在每次患者回診追蹤時提醒他要減肥,但是該患者認為這樣的方法很慢又很累,平常又不能吃的開心。不料,就在有一天回診的時候,突然看見他肝指數好很多,一問之下才得知,因為之前聽別人說過吃牛磺酸好像可以改善肝指數,因此就買了一些牛磺酸的補給品,吃了兩三個月結果指數真的有降下來。
葉柄威表示,牛磺酸也許是可以改善肝炎的營養素,而根據一些研究也顯示,它甚至有機會逆轉脂肪肝,不過,想要逆轉脂肪肝,最好的方法還是乖乖減重最重要。
為此,醫生也整理了以下「4方法」有效逆轉脂肪肝:
減重
減重約7-10%的體重可以降低脂肪肝嚴重度,肝炎指數也可以改善。
運動
每星期應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
飲食
控制總飲食量,細嚼慢嚥,並且減少精緻澱粉攝取、增加魚類減少肉類、減少醬料、適量攝取堅果。
不飲酒過量
過量飲酒會增加肝臟負擔,是生產脂肪肝的高風險因素。
資料:https://ctinews.com/news/items/ogxwbwvjaG
本港約40萬人患乙型肝炎 衞生署籲及早檢測及治理
衞生署表示,根據最新的本地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約6%的香港人口已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即約40萬人患有乙型肝炎。約15%至40%未有接受治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長遠會發展至可致命的晚期肝臟疾病,例如肝硬化和肝癌。
衞生署提醒較高風險人士可諮詢家庭醫生以進行乙型肝炎血液測試,採取適切的預防措施包括接種乙型肝炎疫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應諮詢醫生以決定合適的治療方案,並定期接受跟進與檢查,及早察覺和治理肝臟的變化。
慢性乙型肝炎屬終身感染,患者可持續數十年沒有症狀,直至肝臟嚴重受損。較高風險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人士,包括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家庭成員、性伴侶、注射毒品人士、男男性接觸者、性工作者及愛滋病病毒感染者,應進行測試以確定其乙型肝炎狀況。
資料: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1711037-20230728.htm
驗乙肝 救你命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肝病。根據最新的本地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約6%的香港人口已感染乙肝病毒,即約40萬人患有乙型肝炎。
在香港,大部份乙肝患者於嬰幼兒時期已受感染,當中母嬰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乙肝病毒亦可透過接觸患者的血液或體液,以及性接觸而傳播。大部分嬰幼童及約5 % 成人受感染後未能清除病毒,繼而發展為終身的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可致肝癌
慢性乙肝患者可持續多年沒有症狀,直至肝臟受嚴重損害後才出現徵狀。如果沒有接受適當的治療和跟進,約15 – 40% 的患者長遠會出現可致命的肝硬化或肝癌。
肝癌是本港第三大致命癌症,於2021年共有1447宗肝癌登記死亡個案。本地研究顯示,香港的肝癌病人中,約八成屬乙型肝炎患者。
較高感染風險人士應及早進行乙型肝炎測試
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及子女)和性伴侶感染乙肝的風險一般較高。注射毒品人士、男男性接觸者、性工作者、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及工作上會接觸病人血液或體液的醫護人員等亦有較高的感染風險。
較高感染風險人士應及早進行乙型肝炎測試,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體(anti-HBs)的血液測試,以分別評估乙肝感染及免疫情况;以及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包括接種乙型肝炎疫苗。
慢性乙肝患者須定期跟進和檢查
抗病毒藥物能有效抑制病毒複製,大大減低乙肝患者患上肝硬化、肝衰竭及肝癌的風險。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個別情況作評估及決定何時需要抗病毒藥物治療。
不論是否需要藥物治療,所有乙肝患者都應定期覆診及進行檢查,如抽血檢驗肝功能、甲胎蛋白及病毒量,及進行肝臟超聲波檢查,以及早察覺及處理肝臟的變化。
資料:https://health.mingpao.com/%E4%B9%99%E5%9E%8B%E8%82%9D%E7%82%8E-%E9%A9%97%E4%B9%99%E8%82%9D-%E6%95%91%E4%BD%A0%E5%91%BD-%E8%A1%9B%E7%94%9F%E8%99%95%E6%96%B9/
小心「超級細菌」疫後反撲!醫籲先打這支疫苗防肺炎鏈球菌助保護力
肺炎長年居台灣十大死因第三位,每年約有1萬人死亡,而肺炎鏈球菌是社區型肺炎的主要致病菌,佔比高達23%。目前台灣提供71歲以上長者公費接種2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不過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日前透露,疾管署預計今年秋冬調整公費政策,提供65歲以上長者先打13價或15價疫苗,間隔一年再接種23價疫苗,加強對高齡族群的保護力。對此,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受訪時回應,目前正在研議中。
為了幫助防治肺炎鏈球菌,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架設衛教網站和製作衛教影片,並邀請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台灣疫苗推動協會、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及交通部觀光局,攜手共同阻斷肺炎鏈球菌反撲。
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被台灣政府明訂為第四類法定的傳染疾病,肺炎鏈球菌在2017年也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抗藥性高的「超級細菌」,其抗藥性菌株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成為臨床治療的一大難題。血清型3在國際間的流行程度也不可小覷,調查顯示2017-2018年間美國65歲以上的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確診個案有六成是由血清型3造成,鄰近國家如中國及香港的成人血清型3盛行率更分別高達21.7%與38.7%,國人最愛前往的日本也高達18.5%。對此,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信彰建議,應在出遊前做好防疫準備,提前向醫療機構詢問旅遊目的地的疫情情況和做好預防措施。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指出,肺炎鏈球菌大部分存在上呼吸道,可能經由打噴嚏或咳嗽等行為造成飛沫傳染,肺炎鏈球菌可能進入血液循環而引發菌血症,或是侵襲肺部、腦部、骨髓等,我國疾管署已於2007年將「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列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嬰幼兒和老人都是高風險族群,尤其長者感染後死亡率高。
資料:https://tw.news.yahoo.com/%E5%B0%8F%E5%BF%83-%E8%B6%85%E7%B4%9A%E7%B4%B0%E8%8F%8C-%E7%96%AB%E5%BE%8C%E5%8F%8D%E6%92%B2-%E9%86%AB%E7%B1%B2%E5%85%88%E6%89%93%E9%80%99%E6%94%AF%E7%96%AB%E8%8B%97%E9%98%B2%E8%82%BA%E7%82%8E%E9%8F%88%E7%90%83%E8%8F%8C%E5%8A%A9%E4%BF%9D%E8%AD%B7%E5%8A%9B-055011776.html
國人熱門旅遊國家「肺炎鏈球菌」流行中!醫點名「9種人」感染風險爆增
熬過新冠疫情全球封鎖國境之後,呼吸道的另一個威脅-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卻可能反撲。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信彰醫生指出,2016年全世界有超過110萬人死於肺炎鏈球菌感染。2019-2021年間,肺炎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三名,台灣肺炎每年死亡人數超過1萬人,而社區型肺炎中有23%的致病菌就為肺炎鏈球菌。
侵襲性肺炎鏈球菌 這些族群感染風險加倍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醫生表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的主要族群包括5歲以下的嬰幼兒和65歲以上族群,65歲以上的族群感染風險相較於18-64歲成人可達到三倍之多,但年輕族群也不能大意,相較於同齡健康成人,18-64歲吸菸者的感染風險可高達五倍,而高飲酒量的人群風險甚至可能高達八倍;對於患有氣喘、糖尿病、慢性心臟疾病、慢性肺病和慢性肝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抵抗力相對比較低,感染風險最高可達到十倍。
血清型3能躲避人類免疫反應 感染死亡風險高
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被台灣政府明訂為第四類法定的傳染疾病,肺炎鏈球菌在2017年也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抗藥性高的「超級細菌」,其抗藥性菌株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成為臨床治療的一大難題 。肺炎鏈球菌中容易造成侵襲性感染的血清型,大概有10多種,其中血清型3擁有更厚的莢膜構造,能夠躲避人類的免疫反應,使其具有頑強的特性。
台灣最新本土研究指出,2012-2021年間台灣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造成的感染中,高風險族群或65歲以上老人,其死亡風險較高,腎臟疾病、糖尿病、惡性腫瘤與免疫不全等共病族群,容易引發嚴重併發症或提高死亡風險;衛福部調查數據顯示,血清型3是台灣65歲以上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患者中長年排名前三名的致病血清型別,且從2008年至今,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仍佔台灣成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約10%,千萬不可大意。
出遊需特別注意防護措施 這些國家高度流行中
血清型3在國際間的流行程度也不可小覷,調查顯示2017-2018年間美國65歲以上的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確診個案有六成是由血清型3造成,鄰近國家如中國及香港的成人血清型3盛行率更分別高達21.7%與38.7%,台灣人最愛前往的日本也高達18.5%。
資料:https://tw.sports.yahoo.com/news/%E5%9C%8B%E4%BA%BA%E7%86%B1%E9%96%80%E6%97%85%E9%81%8A%E5%9C%8B%E5%AE%B6-%E8%82%BA%E7%82%8E%E9%8F%88%E7%90%83%E8%8F%8C-%E6%B5%81%E8%A1%8C%E4%B8%AD-%E9%86%AB%E9%BB%9E%E5%90%8D-9%E7%A8%AE%E4%BA%BA-083500116.html
流感勿忽視!女中學生現恐怖後遺症須坐輪椅 醫生籲4情況早求醫
流感活躍程度持續上升,據最新數據顯示,現時流感活躍程度上升至8.64%,貼近踏入高峰期的9.21%基線水平,預料會再踏入流感高峰期,而過去數日再有1名幼童感染流感死亡,成為今年第4宗與兒童流感相關死亡個案。
台灣有醫生在專頁分享1個感染流感後出現嚴重後遺症個案,患者是1名女高中生,初時只出現咳嗽、流鼻水等輕微症狀,不過病情卻在數天內急速惡化,出現嚴重併發症急性腦炎,在深切治療住了好一段時間後,出院在家休養數個月。雖然女生幸運地存活下來,可是留下恐怖後遺症,須由母親推她坐輪椅回學校,她連翻書的力氣也沒有,上課時要母親在旁協助,才順利完成學業。醫生呼籲市民如遇呼吸道相關症狀,併發高燒、倦怠等類流感症狀,就要盡速求醫。他亦強調注射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重症最好方法。
台灣小兒科醫生柳雱邁在其facebook專頁《柳雱邁小兒科》內發文,指最近遇到母親來為孩子做流感快測,該母親因見到有其他孩子出現流感嚴重併發症死亡而特別緊張。醫生柳雩邁於是想到他開業前1個女高中生個案,指出嚴重併發症並非只出現在小孩身上。
醫生柳雩邁指該女高中生初時出現輕微流感症狀,出現咳嗽、流鼻水及輕微發燒,當時她與其他同學在嬉鬧情況仍歷歷在目,可是沒想到幾天後,傳來學校緊急電話,指她情況十分嚴重,已住進深切治療病房。
後來才知原來她求醫當晚回家後,意識開始變得混亂模糊,家人急急將她送往醫院,快測流感陽性,並經電腦掃描發現出現流感重症併發急性腦炎。
女生在醫院深切治療病房住了好一段時間才可出院,她雖與死神擦身而過,幸運地存活下來,可是卻留下非常嚴重神經學後遺症,出院後仍須在家休養數個月。
女生休養了數個月後再回到校園上學,可是她因為連翻書的力氣也沒有,更不要說走路,她要依賴母親推輪椅送她上學,並在一旁陪着她上課,好不客易才可完成學業。
柳雱邁指出,這是他從醫以來1次很慘痛經驗,因此他提醒市民如出現呼吸道感染症狀,合併發高燒、酸痛及倦怠等類流感症狀,請盡早求醫。他亦強調注射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重症最好方法。
資料:https://www.hk01.com/article/927279?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吃飯易哽親當心為肌少症!若患骨質疏鬆得病風險更高
肌少症被視為老年失能的元兇,不但會造成肌力肌力下降、行動不便,甚至可能導致步態不穩、容易跌倒,陷入臥床危機。醫生提醒,肌少症的影響不只有四肢的骨骼肌肌肉,事實上也會同時影響到控制吞嚥動作的肌肉群,產生吞嚥障礙,並引發營養不良,讓「肌少症」肌肉質量不足的狀況更惡化,形成恐怖的「惡性循環」。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主任楊蕙黛醫生指出,隨着年齡增長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可能導致肌肉質量的減少,發生「肌少症」。多數肌少症患者會出現體重下降、腿圍變細的情形,但也有些人體重、腿圍沒掉,卻仍有肌少症;這是因為雖然肌肉萎縮,取而代之的則是脂肪組織堆積,因而形成所謂的「肌少性肥胖」。
簡單的檢測方法,是將雙手食指與拇指合併,來測量小腿最粗的地方,如果合不起來,表示肌肉量足夠,若稍微可以圈起來或圈起來有多餘縫隙,恐怕就有肌少症的危機。
事實上,肌少症並非老年人的專利,40歲以後肌肉會以每10年減少8%的速度減少,也就是每年幾乎流失1%,如果有其他疾病會流失得更快,所以中年過後就要留心預防。
而且肌少症也不僅僅影響四肢骨骼肌肌肉,其對吞嚥動作的肌肉群影響亦不可小覷。楊蕙黛解釋,由於這些肌群的質量減少,沒有足夠的肌力來完成有效咀嚼和運送等等吞嚥動作,便會產生吞嚥障礙,稱為「肌少症吞嚥困難」。而這樣的吞嚥困難,後續引發的營養不良,又會惡化了「肌少症」肌肉質量不足的狀況,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楊蕙黛說,在65歲以上年長的族群中,「肌少症吞嚥困難」的發生其實並不少見;除了吞嚥困難或嗆咳的症狀,嚴重時也可能會有聲音沙啞的現象。
對於「肌少症吞嚥困難」的處理,可藉由肢體的物理與職能治療,以及個別的吞嚥復健訓練,增進四肢骨骼肌以及吞嚥肌群的肌耐力與協調性,強化吞嚥技巧,並視情況調整進食食物的質地,給予足夠的營養補充,也可以改善吞嚥進食的能力,避免落入上述「肌少症」的惡性循環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醫學研究發現,已知有「骨質疏鬆」的患者,同時也有「肌少症」的比例比一般人更高,且「骨質疏鬆」與「肌少症」有協同以及共病之關係。假使有四肢瘦削或無力等疑似肌少症,或者合併有吞嚥困難的情況,建議可以到醫院進行相關的評估檢測,若確認診斷便可盡早進行復健治療。
楊蕙黛說,無論是「肌少症」或「肌少症吞嚥困難」,只要在復健治療後獲得不錯的進步;配合適當營養補充,包括足夠的蛋白質、鈣質、與維他命D,在經過持續運動復健治療後,多數都能有意義的增強肌力及生活功能。讓進入熟年後,依然能過着有品質的「肌」智生活。
資料: https://www.hk01.com/article/916629?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每年890萬人患骨質疏鬆骨折 背痛是警號?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慢性的骨骼新陳代謝症,當患者的骨質密度減少及骨骼組織變得稀疏,會令骨骼結構變得脆弱,亦會容易引致骨折。根據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的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890萬人因骨質疏鬆症導致骨折,全世界50歲以上的人士當中,每3位女性就有1人會出現骨質疏鬆性骨折,而男性則每5人就有1人。
65歲以上港婦風險高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收集的數據顯示,香港約有一半65歲以上的婦女患有骨質疏鬆症。骨折會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素,例如引起痛楚和影響活動能力。隨著香港人口逐漸老化,香港患上骨質疏鬆症的人數日益增多,成為需要關注的議題。
其實骨質疏鬆症可由不同原因導致,對於預防骨質疏鬆症,市民可以於日常生活做好預防措施,強化骨骼,減慢骨骼裏的礦物質流失,減輕骨質疏鬆的程度,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是最佳的預防方法。
無明顯病徵 背痛駝背或是警號
骨骼會因應外在的需求變化,不斷進行分解和重新組成,以代謝和重建骨質。骨質於童年及青春期急速增長,於30多歲時達至最佳,隨著年齡增長,骨質流失的速度會加快,骨質密度亦可能會逐漸減少,使骨骼變得脆弱,導致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症本身並沒有任何明顯病徵。部份患者可能會出現背痛的情況,大多數患者未必能於早期發現,很多時候直到發生骨折後才會發現患上骨質疏鬆症。患者可能會因為輕微碰撞、跌倒、甚至咳嗽而導致骨折,最常見的骨折部位包括股骨、脊椎和前臂骨。骨質疏鬆症的患者亦可能因為脊椎骨塌陷,令背部變得彎曲,導致駝背和變矮。
8大高危族群 缺乏運動要小心
長者及女性都是患上骨質疏鬆症的高危族群。長者因造骨能力減弱,骨質容易變得疏鬆;更年期女性的雌激素水平降低,骨質會迅速流失,過早絕經(40歲前)、提前收經(40至45歲)或接受卵巢切除手術後的婦女亦可多加留意。
此外,不良的生活習慣亦是高危因素,例如:缺乏運動、長期鈣質攝取不足、吸煙和酗酒。有骨質疏鬆症家族史,體重過輕或患有部分疾病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的人士,亦會容易患上骨質疏鬆症。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可能會導致骨質流失,有關市民可多加留意有否患上骨質疏鬆症。
預防4大方法 宜多吃芝麻三文魚
1. 均衡的健康飲食
鈣質和維生素D對於保持骨骼強壯相當重要。市民可多選擇含豐富鈣質的食物,例如:奶類食品、深綠色的蔬菜、板豆腐、加鈣豆漿、杏仁及芝麻等。
含豐富維生素D的食物,例如蛋黃、三文魚和吞拿魚。此外,減少進食含高鹽分的食物,如鹹魚和鹹味醬料等,以減少鈣質流失。
2. 恆常運動及適當的負重運動
中等強度的帶氧運動,例如騎單車或急步行走。負重運動和抗阻運動,例如跑步、上樓梯和太極。
3. 適當曬太陽
維生素D最主要是透過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皮膚後在體內合成,而維生素D可有助吸收鈣質。但應避開中午時分的猛烈太陽,切勿曝曬,以免皮膚灼傷。
4. 戒煙和避免飲酒
骨質密度掃描可用於診斷骨質疏鬆症。醫生會就病人的年齡、性別、骨折風險和過往受傷病歷決定病者需否進行治療。
部份人士因生活習慣而容易缺乏鈣質和維生素D,可諮詢醫護人員,以決定是否需要服用口服補充劑。在使用藥物治療或口服補充劑前,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改善骨質疏鬆症的情況。
此外,已經患上骨質疏鬆症的患者可採取適當措施以預防骨折,例如不少長者會服食降低血壓的藥物,應多加留意血壓變化,預防頭暈及跌倒,減少骨折帶來的負面影響。
資料:https://www.stheadline.com/health-care/3259620/%E6%AF%8F%E5%B9%B4890%E8%90%AC%E4%BA%BA%E6%82%A3%E9%AA%A8%E8%B3%AA%E7%96%8F%E9%AC%86%E9%AA%A8%E6%8A%98-%E8%83%8C%E7%97%9B%E6%98%AF%E8%AD%A6%E8%99%9F%E5%B0%88%E5%AE%B6%E6%95%994%E6%8B%9B%E9%A0%90%E9%98%B2%E6%8E%A8%E4%BB%8B%E5%90%83%E4%B8%89%E6%96%87%E9%AD%9A
54歲健康良好男子突發燒及頭痛 發現患腦膜炎雙球菌血症
一名過往健康良好的54歲男子,他於八月四日開始發燒、頭痛和全身乏力。他八月五日到嘉諾撒醫院求醫,並入院接受治療。臨床診斷為腦膜炎雙球菌血症,病人現時情況穩定。病人的血液樣本經化驗後,證實對腦膜炎雙球菌呈陽性反應。初步調查顯示,病人潛伏期內沒有外遊,其家居接觸者至今沒有出現病徵。衞生防護中心的調查仍在進行中。
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表示,膜炎雙球菌感染是由腦膜炎雙球菌所引起,主要經由直接接觸帶菌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包括口鼻分泌物)而傳播。潛伏期由二至十日,一般為三至四日。有關臨床病徵並不一致。當細菌入侵血液(腦膜炎雙球菌血症)或包圍腦部及脊髓的內膜(流行性腦膜炎)時,可引致嚴重病症。
資料: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587324/%E3%80%90%E8%85%A6%E8%86%9C%E7%82%8E%E3%80%9154%E6%AD%B2%E5%81%A5%E5%BA%B7%E8%89%AF%E5%A5%BD%E7%94%B7%E5%AD%90%E7%AA%81%E7%99%BC%E7%87%92%E5%8F%8A%E9%A0%AD%E7%97%9B%E3%80%80%E7%99%BC%E7%8F%BE%E6%82%A3%E8%85%A6%E8%86%9C%E7%82%8E%E9%9B%99%E7%90%83%E8%8F%8C%E8%A1%80%E7%97%87
越南法國麵包害422人中毒 毒物名醫:感染輪狀病毒不尋常
台灣桃園市中壢區忠貞市場名攤「阿箴越南法國麵包」爆發大規模食品中毒案,截至今(6)日已有422人受害,16人仍住院中,醫院通報人體檢驗報告為「沙門氏桿菌、輪狀病毒」感染。對此,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指出,部分患者驗出感染輪狀病毒,不是細菌,認為感染源有待釐清。
桃園市衛生局說明,針對8月2日、3日有買過該攤法國麵包且有症狀者發出問卷調查,共計243人填寫,經統計有229人出現身體寒顫、發燒、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潛伏期為4至63小時30分。且醫院通報人體檢驗報告為「沙門氏桿菌、輪狀病毒」感染,衛生局已採集人體、食品、環境檢體共21件送驗調查,檢驗結果最快下周出爐。
衛生局表示,沙門氏菌是造成食品中毒常見的病菌,易受汙染的食物包含生的或未煮熟的雞蛋及雞蛋製品以及牛奶或乳製品,還有肉類等等,若食物保存不當,沙門氏菌易在高溫下大量繁殖也容易傳播,一般臨床症狀以急性腸胃炎為主,在感染後約6至48小時會有噁心、嘔吐及下痢等,伴隨發燒及腹部絞痛等症狀。
根據《三立新聞網》報導,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指出,感染輪狀病毒的症狀也會有嘔吐、腹痛、腹瀉,但比較常發生在6個月到2歲的嬰幼兒,成年人則較為少見,且病毒而非細菌,認為感染源有待衛生局調查釐清。
資料: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30806003092-260405?chdtv
食物中毒界排第1!如何避沙門氏桿菌?醫:熟食放久有風險、籲2小時完食
台灣桃園市中壢區忠貞市場某「越南法國麵包」排隊名攤,驚傳疑似消費者食物中毒事件,民眾食用後陸續出現腹瀉、嘔吐、發燒等不適症狀。桃園市政府衛生局表示,據醫院通報院方人體檢驗報告部分為沙門氏桿菌(又稱沙門氏菌,Salmonella)及輪狀病毒,統計截至今(5)日中午12時,個案人數已增至340人,其中有235人曾就醫,目前住院的13人仍有發燒腹瀉症狀;目前已經21件檢體送驗調查,檢驗結果最快下週出爐。
據悉,沙門氏桿菌廣泛存於動物界,可經由人、貓、狗、蟑螂、老鼠等途徑污染食品。所引起的食品中毒事件,世界各地常居首位或第二位。毒物醫師也呼籲,但熟食放涼後食用仍有風險,食物應在兩小時內吃完,不然就要冷藏,避免溫度降溫而滋生細菌。
桃園市衛生局說明,本次可疑食品越南法國麵包之製備食材(滷鴨蛋、梅花肉、洋蔥絞肉、小黃瓜、醃蘿蔔、蛋黃醬、滷汁、辣椒),衛生局採集食品檢體6件(蛋黃醬、醃蘿蔔、洋蔥絞肉、民眾未食用之同批產品)與環境檢體4件(生熟食刀具砧板)及人體檢體11件(個案、廚工),總計21件,待下週檢驗結果將進一步後續處辦。另今日會同法務局消保官至現場查核,攤位無營業,餐點備製場所亦無食材原料,衛生局再次提醒業者環境衛生在未複查合格同意復工前,不得擅自營業,倘經查獲不遵行暫停作業者,將依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7條第13款規定,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鍰。
根據食藥署衛教資訊顯示,沙門氏菌廣泛存於動物界,可經由人、貓、狗、蟑螂、老鼠等途徑污染食品。所引起的食品中毒事件,世界各地常居首位或第二位,2018年歐盟因沙門氏桿菌造成食源性疾病之比例約為三分之一,在台灣排名第4,主要是因為飲食型態不同所致。
沙門氏菌發生原因上:首先,主要中毒原因食品為受污染的畜肉、禽肉、鮮蛋、乳品、魚肉煉製品等動物性食品。其次,豆餡、豆製品等蛋白質含量較高的植物性食品。且可由環境媒介或由人、貓、狗、蟑螂、老鼠等接觸食品而產生二次污染。而在2018年歐盟引起沙門氏桿菌感染主要原因,為食用「雞蛋與蛋製品」,其次為烘焙製品及複合調理食品。
而人體誤食沙門氏桿菌後,其潛伏期為6~72小時,平均為18~36小時。有些人在4~48小時(平均約24小時)內就會發病,發病時間愈短,症狀愈嚴重。
如何預防?食藥署列出四點:
1、 加熱:本菌不耐熱,於60℃加熱20分鐘即被殺滅,故食品應充分加熱,並立即食用。
2、 加熱後的食品應防止交叉污染,生食及熟食所使用之容器、刀具、砧板應分開,勿混合使用。注意手部衛生:處理食品之前,手部要清洗並保持潔淨。
3、 防止病媒侵入:應撲滅或防止鼠、蠅、蟑螂等病媒侵入調理場所,也不得將狗、貓、鳥等動物帶進調理場所,垃圾應加蓋並定時清除。
4、 被蒼蠅沾染、過期或腐敗等不潔食物,均應丟棄,切勿食用。
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今日受訪表示,食物中毒常見的病菌包括諾羅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海鮮類容易有海洋弧菌,肉類可能有彎曲桿菌,而米飯等澱粉類可能有仙人掌桿菌。他說,儘管食物經過加熱後可殺死病毒和細菌,但熟食放涼後食用仍有風險,基本上食物應在兩小時內要吃完,不然就要冷藏,避免因溫度降溫而滋生細菌。
資料:https://tw.news.yahoo.com/%E9%A3%9F%E7%89%A9%E4%B8%AD%E6%AF%92%E7%95%8C%E6%8E%92%E7%AC%AC1-%E5%A6%82%E4%BD%95%E9%81%BF%E6%B2%99%E9%96%80%E6%B0%8F%E6%A1%BF%E8%8F%8C-%E9%86%AB-%E7%86%9F%E9%A3%9F%E6%94%BE%E4%B9%85%E6%9C%89%E9%A2%A8%E9%9A%AA-%E7%B1%B22%E5%B0%8F%E6%99%82%E5%AE%8C%E9%A3%9F-092014936.html
14歲少年遠赴外地探親 被蚊咬後發高燒腹部劇痛 送院搶救1個月命喪他鄉
去旅行如被蚊蟲叮咬,隨時有機會染上致命傳染病!意大利一名14歲少年近日跟隨媽媽遠赴巴西探親度假時,被當地蚊子叮咬後感到身體不適;送院檢查後,更發現體內有出血情況,病情嚴重,可惜最終搶救多日後不治。當地政府建議遊客在前往熱帶雨林國家前,需注射或服用抗瘧疾藥物。本港有皮膚科專科醫生解釋,在外地被蚊咬,有機會因不適應當地蚊蟲品種,有較強烈的痕癢反應。
綜合外媒報道,意大利東北部烏迪內(Udine)14歲少年Matteo Chieu在今年6月中旬放暑假時,與母親一起到巴西帕拉州(Pará)探親及度假。據悉,這次是他第二年跟隨媽媽前往熱帶地區探親。
Matteo與家人在帕拉州薩利諾波利斯區住宿期間,因被蚊子叮咬而皮膚紅腫疼痛,及後身體更感不適,開始發高燒,服食退燒藥以為會好轉,但此時腹部開始劇痛。他被緊急送院後,更發現體內出血,且有惡化跡象,病情嚴重,愛子深切的爸爸馬上由意大利趕往巴西,陪伴躺在病床上的兒子。可惜經搶救多天後,Matteo病情急轉直下,於7月28日在父母陪伴下,宣告不治。葬禮在周一(7月31日)舉行。
Matteo媽媽在社交平台上悼念兒子:「在這個非常難過和痛苦的時刻,我們感謝所有為Matteo祈禱及送上祝福的人。」學校校長Eros dal Cin也發文悼念:「我的心都碎了。他是一個有禮貌,善良的好孩子,喜歡游泳的他興趣廣泛,是一個又聰明且充滿好奇心的年輕人,是大家的好朋友。」
儘管Matteo的死因尚未公布,當局亦提醒熱帶雨林地區的蚊蟲傳染病極為流行,包括蚊子、蠅、蚤、蜱、蝨等,牠們可向人類傳播寨卡病毒、登革熱、黃熱病、瘧疾等多種疾病,呼籲遊客們應注意,小心安全。當局亦建議遊客在前往熱帶雨林國家前,需注射或服用抗瘧疾藥物。病逝的Matteo當時身處在帕拉州,該區不屬警戒區,感染風險較低。
醫生教4個蚊咬止痕妙法
本港皮膚科專科醫生林嘉雯早前也解釋,蚊會利用口器穿入皮膚,並注入唾液,防止血液凝固,而唾液中的蛋白,會使人體的免疫系統產生反應,導致蚊咬位置紅腫痕癢。林醫生指,常在戶外活動或工作、抵抗力較差人士,及免疫系統未成熟的嬰幼兒,均為被蚊咬的高危人士。在外地被蚊咬,亦有機會因不適應當地蚊蟲品種,有較強烈的痕癢反應。至於止痕方法,林醫生稱可冷敷患處、以清潔液清洗患處等。
較早之前,本港「觀林蟲害」的滅蟲專家鄭國鏗(Henry)接受《晴報》訪問時表示,通常雌蚊才吸血,有些蚊種嗜吸人血,而有些則嗜吸動物血;蚊屬於一種病媒,常見的蚊傳疾病有︰瘧疾(Malaria)、登革熱(Dengue Fever)、日本腦炎(Japanese Encephalitis)。
蚊喜歡出沒在大型植物、積水、死水附近。蚊患問題視乎居住環境而受影響,如果附近有地盤、斬樹,或剪草等工程,可能會增加蚊蟲滋生,建議安裝蚊網,否則要保持門窗常關。鄭國鏗指,三帶喙庫蚊或多斑按蚊較常出現在近郊,大多數由門窗入屋;而市區出現的常見蚊子為白紋伊蚊。
資料: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3583834/%E8%A2%AB%E8%9A%8A%E5%92%AC%E6%AD%BB-14%E6%AD%B2%E5%B0%91%E5%B9%B4%E9%81%A0%E8%B5%B4%E5%A4%96%E5%9C%B0%E6%8E%A2%E8%A6%AA-%E8%A2%AB%E8%9A%8A%E5%92%AC%E5%BE%8C%E7%99%BC%E9%AB%98%E7%87%92%E8%85%B9%E9%83%A8%E5%8A%87%E7%97%9B-%E9%80%81%E9%99%A2%E6%90%B6%E6%95%911%E5%80%8B%E6%9C%88%E5%91%BD%E5%96%AA%E4%BB%96%E9%84%89
登革熱成東南亞多國風土病 專家料今夏個案增 一類人士須慎防寨卡病毒
炎夏之際,蚊叮是傳播病毒一個主要途徑。疫情解封後,不少市民紛紛出外旅遊,其中東南亞國家是市民首選地點。有傳染病專家提醒市民做足防蚊叮措施,尤其提防登革熱。其實,登革熱已在部份東南亞地區,成為其中一種風土病。由於市民出外旅遊機會大增,今年感染登革熱的個案可能比較疫情期間為多。另外,有關預防登革熱的疫苗,外國已經完成審批註冊,但香港可能需再等候,屆時對市民預防登革熱可以更方便快捷。
傳染病專科醫生林緯遜醫生接受《Yahoo新聞》專訪時表示,本港過往出現的登革熱個案,多屬於外地輸入,例如泰國、台灣、廣東省,又或澳門等地區。登革熱主要由蚊叮傳播,包括白紋伊蚊與埃及伊蚊。這些蚊咬了帶登革熱病毒的人後,再咬另一人,便會將有病毒的血傳播開去。病人之後可能出現頭痛、眼痛或關節痛,同時皮膚出現泛紅甚至紅疹。
登革熱疫苗外國已審批港暫未有
至於治療方法,林醫生說,現時祇可以為染上登革熱病人提供支援性治療,未有針對的藥物治療。病人一般須靠自己的抵抗力康復過來。資料顯示,初次感染登革熱多會自行康復,但再次感染,死亡率便會較高。過去數年,由於疫情,市民甚少出外,從外地感染登革熱的機會相對較低,但現時已解封,林醫生建議市民出外旅遊時要小心,尤其前往東南亞地區時做足防蚊措施。有關預防登革熱的疫苗,外國已經審批完成並註册,香港則暫時未有。
大範圍積水易滋生庫蚊
除了登革熱,日本腦炎與寨卡病毒都是經由蚊叮傳播。林醫生解釋說,日本腦炎經由庫蚊傳播,尤以三帶喙庫蚊為主。這種蚊一般是在大範圍的積水上滋生,例如一些大稻田,中招初期未必有徵狀,醫生祇同樣可以提供支援性治療。
林醫生說,香港亦曾有過日本腦炎個案。現時新界西北仍有一些豬場,豬場外同樣有大範圍積水,市民經過就要小心一點,通常庫蚊是在晚間出沒,而傳播登革熱的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則日夜都會出沒。喜歡露營的市民,選擇營地時便要留意附近環境有沒有積水。
懷孕婦女須防範寨卡病毒
至於寨卡病毒,主要是經由埃及伊蚊傳播。林醫生解釋說,寨卡病毒個案,多以輸入為主,對懷孕婦女影響最大,一旦感染,可能生下小頭症或有其他先天缺陷症的嬰兒。南美洲國家會較常出現寨卡病毒,如果有生育計劃的市民,就要特別小心。
另外,雖然寨卡病毒對男性影響不大,但病毒可以透過性行為傳播,男士也可能需要為伴侶著想,做足預防蚊患措施。
資料:https://hk.news.yahoo.com/%E7%99%BB%E9%9D%A9%E7%86%B1-%E6%9D%B1%E5%8D%97%E4%BA%9E-%E9%A2%A8%E5%9C%9F%E7%97%85-%E5%B0%88%E5%AE%B6-%E5%80%8B%E6%A1%88%E5%A2%9E-%E4%B8%80%E9%A1%9E%E4%BA%BA%E5%A3%AB-%E6%85%8E%E9%98%B2-%E5%AF%A8%E5%8D%A1%E7%97%85%E6%AF%92-%E6%97%A5%E6%9C%AC%E8%85%A6%E7%82%8E-%E7%99%BD%E7%B4%8B%E4%BC%8A%E8%9A%8A-%E5%9F%83%E5%8F%8A%E4%BC%8A%E8%9A%8A-%E5%BA%AB%E8%9A%8A-010049415.html
80%女性可能會感染HPV病毒!超過40歲疫苗還要打嗎?
在「病毒圈」,HPV(人乳頭瘤病毒)的知名度算是頗高了,它個頭雖小,但能耐卻很大。其中有14種類型與癌症有關,比如大家熟悉的HPV16和18與宮頸癌密切相關。
健康榨知機就和大家說說這難以躲避的HPV病毒。
HPV病毒只會感染女性嗎?
不是的!隨著宮頸癌疫苗的普及,宮頸癌似乎成了女孩子的專屬,而真相是:HPV可以感染任何人,沒有性別之分。
一項美國人群研究發現:在至少有一個異性伴侶的人中,女性一生中感染HPV的平均概率為84.6%,男性為91.3%。
HPV病毒是一個龐大的家族,目前約有200多種類型,根據對人體的傷害程度分為了高危型和低危型。
其中,高危型包括HPV 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6、68。
中華預防醫學會在2019年發佈的《子宮頸癌等人乳頭瘤病毒相關疾病免疫預防專家共識》中指出,中國人的HPV感染除了廣泛流行的HPV16和18以外,HPV52和58在宮頸癌患者中的佔比明顯高於全球水平。
2019年一項納入198項研究的中國系統性綜述顯示:在25歲-45歲女性中,平均每5個人就可能有1人感染。
HVP感染一定會得癌症嗎?
別焦慮,即便感染了高危型也是有條件的!大多數HPV感染不會導致癌症,90%的情況會在2年內自行消失。
而持續的高危HPV感染才會增加癌症風險。此時身體的免疫系統無法成功「控制」HPV病毒,可能導致細胞變化,這個過程通常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才會發展成癌症。並不是像大家所想的那樣,感染了HPV就等於確診了癌症。
HPV感染等於私生活混亂?
不要亂貼標籤!
即便只與一個人發生過性關係的性活躍人群,也可能被感染HPV。除了性傳播渠道之外,HPV還可以通過母嬰傳播、直接接觸傳播,比如皮膚粘膜接觸。
HPV感染是否有特效藥?
目前還沒有特效藥!
HPV感染,目前還沒有針對清除的特效藥物。隨著年齡的增加,免疫力下降會更易發生感染。疫苗接種是有效的預防方式。
已經40歲了,還需要接種疫苗嗎?
接種疫苗是為了預防,起到保護作用,但是已經感染的話,疫苗是起不到治療作用的。
WHO建議HPV疫苗適合人群:
9歲~20歲女孩接種1劑或2劑HPV疫苗,其中9~14歲女孩是疫苗接種的主要目標人群;21歲及以上女性接種2劑,接種間隔為6個月;27-45歲之間的成年人也建議接種。但是要知道的是,此年齡段接種HPV疫苗的獲益較少,大多數性活躍的成年人都已經接觸過HPV。在任何年齡,擁有新的性伴侶都是感染HPV的危險因素。已經處於長期,相互一夫一妻制關係中的人不太可能感染新的HPV。
資料:https://portal.sina.com.hk/news-china/sina/2023/08/29/493873/80%E5%A5%B3%E6%80%A7%E5%8F%AF%E8%83%BD%E6%9C%83%E6%84%9F%E6%9F%93hpv%E7%97%85%E6%AF%92%EF%BC%81%E8%B6%85%E9%81%8E40%E6%AD%B2%E7%96%AB%E8%8B%97%E9%82%84%E8%A6%81%E6%89%93%E5%97%8E%EF%BC%9F/
生蛇|神經痛似火燒?疼痛期針藥活血化瘀可止痛 戒酒戒辣可預防
臨近夏末秋初,生蛇(帶狀疱疹)的人也多了起來。生蛇最辛苦的不是初期的癢,而是遺留的神經痛。有過生蛇經歷的人都對生蛇痛記憶猶新,絕不想經歷第2次。
生蛇痛真的這樣可怕嗎?
是的,因為生蛇痛是神經痛,痛不像我們平時撞傷、碰傷的痛,而是被刀子割、被針刺,甚至像被電擊般的痛。而這種痛可以不分場合、不分晝夜地出現,甚至令人難以入眠,日常生活都大受影響。而且生得越近頭面部的越痛,年紀大的人士痛感也會比較劇烈,痛楚也比較纏綿,臨床曾見有病人曾因為生蛇痛數年,甚至十年也未能痊癒。
為什麼生蛇會痛呢?
從西醫的角度看,生蛇是水痘病毒入侵人體後(多數是幼年時出水痘),待人體免疫力低時再發作。由於它的潛伏在神經內,因此是依神經的走向呈帶狀分佈。
中醫的角度看,生蛇是因為濕邪為主。濕邪夾肝火、脾虛等原因,聚集於經絡,就會發展出癢痛並見的皮疹。故古代又稱為「蛇串瘡」、「腰纏火丹」、「纏腰火龍」等。
理論上,潛伏於神經的病毒清除後,痛楚應該會減少然後消失;可是實際上,很多時皮膚表面的皮疹及水泡消失後,神經的破壞仍沒有改善,故此留下長遠的神經痛。
而從中醫的理論來看,病人如果屬年老或體虛者,常因血虛肝旺,濕熱毒盛,氣血凝滯,令濕熱病邪留於經絡中久久不去,以致疼痛劇烈,病程遷延。臨床上,遺留生蛇痛的病人亦以中老年人為多。有數字顯示,60歲以上生蛇患者遺留神經痛的機會為50%,而在70歲以上的患者更高達75%。可見和中醫的理論十分脗合。
中醫處理生蛇痛不單是止痛鎮痛,更重要是將潛伏於經絡中的濕熱病邪清除,令經絡氣血和順而不痛。因此治療方案以活血化瘀,重鎮止痛為主。疼痛輕微者可以單純中藥治療,常用藥包括制香附、延胡索、莪朮、珍珠母、牡蠣、磁石、田七等。如果疼痛嚴重,往往要配合針灸。
正處於疼痛期的人士或是正在生蛇的人士要減輕或避免痛症,平日生活要注意以下幾點:
1. 嚴禁吃辛辣食物如辣椒、黑椒、胡椒、咖哩等
2. 嚴禁吃濕熱食物或發物如榴槤、芒果、酒、蝦蟹、鵝、牛肉、肥肉、內臟等。
3. 多飲清水。
4. 保持心情舒暢、不發怒。
5. 不熬夜,多休息。
資料:https://www.stheadline.com/columnists/health/501296271/%E7%94%9F%E8%9B%87%E7%A5%9E%E7%B6%93%E7%97%9B%E4%BC%BC%E7%81%AB%E7%87%92%E7%96%BC%E7%97%9B%E6%9C%9F%E9%87%9D%E8%97%A5%E6%B4%BB%E8%A1%80%E5%8C%96%E7%98%80%E5%8F%AF%E6%AD%A2%E7%97%9B-%E6%88%92%E9%85%92%E6%88%92%E8%BE%A3%E5%8F%AF%E9%A0%90%E9%98%B2
帶狀疱疹|生蛇也是新冠後遺症?提防免疫力變弱 接種疫苗可預防
新冠疫情後,皮膚科診所「生蛇」患者湧現,台灣開業皮膚科醫生趙昭明說,今年因生蛇就診的人數,與往年比起來足足增加兩成,幾乎每天都有因生蛇求診的患者。根據台灣當地內外的研究統計顯示,感染過新冠肺炎的患者,如果是染疫後輕症,罹患皮蛇的機率增加15%,重症患者則增加20%。
42歲在科技業上班的男子,6月初確診新冠肺炎,在家休息幾天,快篩很快就恢復成一條線,只是「久咳」長達一個月,但才剛擺脫「咳不停」症狀後,左眼及左臉卻時常不自覺抽動,頭皮也有痠麻感,他以為是加班太累引起的偏頭痛,3周後,眼睛開始刺痛、長水泡,頭皮出現大幅度抽搐,醫生一看診就說「你生蛇了」。
小時長水痘 復發即生蛇
根據統計,每3個人就有1人曾罹患帶狀疱疹,「生蛇」是帶狀疱疹的俗稱,帶狀疱疹的出現與小時候長過的水痘有關,水痘大多發生在12歲以下的孩童,只要感染過一次,就能終生免疫,但是水痘結痂痊癒後,水痘帶狀疱疹病毒仍會潛伏在人體的神經中,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就會復發,即為生蛇。
水痘病毒潛藏的位置與未來復發的位置有絕對的關係,藏在人體第5對腦神經,未來會在眼周附近復發;第3對腦神經則反映在嘴巴;躲在腰椎神經第4條到第5條的位置,則會在大腿上復發。台北林口長庚醫院副教授級主診醫生黃毓惠表示,通常生蛇復發的位置都是在軀幹上,如果長在眼周周圍,較為危險,嚴重者有失明風險。
黃毓惠指出,帶狀疱疹通常發生在免疫力較差的人身上,大病初癒、染疫過後或50歲以上的長輩等。帶狀疱疹被誘發時,前驅症狀會先出現,患者會感覺胸悶、腸胃痛或是頭皮麻痛、眼周抽痛等,後續皮膚會有「被電到」的感覺,這些症狀出現大約5天左右,皮膚會開始起紅疹、刺痛,水泡也會跟着冒出來。
趙昭明說,如果能在前驅症狀時就介入治療,投藥效果會非常好,等到出現水泡再服用藥物,至少要花一個月左右,才能完全改善症狀,有些患者會留下「神經痛」症狀,恐長達半年到一年,有些患者因此失眠,需要投入更多治療。
避免生蛇 顧好免疫力
黃毓惠表示,生蛇與免疫力好不好呈現正相關,想要避免帶狀疱疹上身,要盡可能維持自身的免疫功能,不要太過疲累,不要暴飲暴食,維持規律的運動頻率,建議以有氧運動為主,能增強心肺功能,可以有助於調節免疫功能。
施打帶狀疱疹疫苗可以預防生蛇,趙昭明表示,舊款的帶狀疱疹疫苗,僅需施打一劑,有7成的保護力,效力維持7年,新款的帶狀疱疹疫苗,需施打兩劑,第一劑與第二劑間隔3個月,保護力可達9成,效力也是維持7年。
罹患過帶狀疱疹患者也可以施打疫苗,至於施打過疫苗後,帶狀疱疹還是出現,是否要再打第二次的疫苗?黃毓惠說,尚未有證據需要施打兩次帶狀疱疹疫苗,目前仍建議施打過一次疫苗即具有保護效力。
資料:https://www.hk01.com/article/934994?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腮腺炎後 何以會不孕不育?
流行性腮腺炎是自限性疾病,通過呼吸道分泌液或唾液的傳染病,以冬、春季常見,潛伏期通常為2至3周,小童發病比較普遍,對於成年但自身免疫性機制紊亂的患者,亦會誘致復發。
睾丸炎是流行性腮腺炎最常見的併發症,以男性睾丸疼痛腫大,陰囊紅腫為主要症狀,可伴發熱、寒戰、噁心、嘔吐等全身症狀,持續可產生不可逆的破壞,損害血睾屏障,使精子在產生過程中受自身系統性免疫反應,降低精子的存活率,削弱精子的活力。同時影響分泌雄激素的能力,引起睾丸纖維化和萎縮,降低男性的生殖功能,輕者造成少、弱精,重者則導致無精症,勃起障礙及走向不育。
與女性相關的不孕研究,流行性腮腺炎感染史是卵巢早衰以後,一般以月經提前,經量減少,經期縮短,其卵巢的排卵功能和內分泌功能都會隨之降低,臨床上我們多通過婦科超聲波、生殖激素六項、抗繆勒管激素來綜合判斷。患病期間要注意休息,加強口腔護理,有併發症者可採取相應中醫藥的治療。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若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
作者為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助理講師郭小詩博士
資料: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5%81%A5%E5%BA%B7/%E8%85%AE%E8%85%BA%E7%82%8E%E5%BE%8C-%E4%BD%95%E4%BB%A5%E6%9C%83%E4%B8%8D%E5%AD%95%E4%B8%8D%E8%82%B2-/370141
百日咳常被輕忽! 醫:建議成人每10年打一次疫苗
小時候打過疫苗、也很少聽醫生提及,很可能以為百日咳離我們很遙遠而輕忽。對此,台灣珈一診所院長李韋辛提醒,COVID-19防疫措施一過,百日咳個案快速增加,且因感染新冠,罹患百日咳機率大增。然多數民眾往往因成人症狀不明顯、好治療、無通報,而輕忽,但其實仍有重症、死亡可能,應每10年回診施打1劑百日咳疫苗,以供保護。
李韋辛在臉書專頁「林園海邊感染醫 李韋辛醫師」指出,百日咳主要是由百日咳桿菌(Bordetella pertussis)造成。通常症狀為咳嗽持續2週以上,且合併陣發性咳嗽、吸入性哮聲、或咳嗽後嘔吐。臨床上不易判斷,小於6個月之兒童和成人症狀較不典型。台灣2009年-2015年為高峰,平均每年超過50個案例,直到COVID-19疫情防疫,才變成零星個案。
台灣染百日咳 6個月內嬰兒比例最高
需特別注意的是,台灣百日咳個案主要集中於一歲以下兒童,其中6個月內比例最高。恐因媽媽沒有留抗體,或接種五合一疫苗的時程不完整,罹病機率大增。據資料顯示,孕婦接種百日咳疫苗比例自30-74%不等,至少有1/4以上新生兒,在出生後是無抗體對抗百日咳。再仔細想想,新生兒若都不出門,定是大人攜帶病菌回家而感染,只是大人症狀不明顯,而沒發現。
各地百日咳案例皆攀升
近5年來,可發現太平洋附近國家,百日咳個案數有爬升趨勢,其中60歲以上患者大約10%,香港18歲以上患者也升至4成,可見成人罹患百日咳不在少數。另COVID-19疫情過後,不分區域各國都逐漸爆發百日咳疫情。其中美、加最為嚴重,另南非、西班牙、波利維亞、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也都有群聚、兒童死亡個案;中國在2022年前半年,也累計24530例。
COVID-19疫情後,百日咳快速增加,除解禁是一因素外,根據研究指出,如感染新冠者發生肺炎,得到百日咳機率是未得新冠者的2.5倍,由此可見,感染新冠,對罹患百日咳有影響。
成人染百日咳常被忽略
李韋辛分析,成人症狀不明顯,很容易作一般感冒治療。通常是小孩確診,才回溯至大人。且屬於第三類法定傳染病,診所大多不會通報,容易低估。此外,若疫苗施打時間過10年,大多數成人早就失去保護力。而診所遇到成人久咳,常以黴漿菌解釋,使用日舒、紅黴素等藥物治療,當然還是會好,且太容易治療,卻不見得能找出真正病因。
疫苗非孕婦和小孩專利
不過,成人得百日咳並非無事,國外研究約仍有15-20%的老年百日咳患者住院,其中還是有少數會死亡(雖然死亡數遠低於小朋友),而肥胖、心臟病、糖尿病、氣喘、慢性肺病、抽菸等更會加重疾病的嚴重度。因此打百日咳疫苗,並不是孕婦和小孩的專利。目前依國際上「成人疫苗施打建議」,建議成年人每10年施打1劑百日咳疫苗,可以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
李韋辛指出,目前自費的百日咳疫苗,多為白喉、百日咳、破傷風三合一疫苗,費用大多不超過2000元。如果以10年保護力換算,每天不到1元,同時又保護破傷風,其實很划算的,與其花大錢買肺部保養品,不如戒煙、打疫苗,CP值較高。
資料: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404185
港踏入夏季流感高峰期 葉柏強籲開學注意:有發燒、呼吸道感染徵狀勿上學
本港流感活躍程度近日上升,衛生防護中心(24日)公布,本地流感活躍程度已超越季節性基線水平,顯示本港已踏入夏季流感季節,主要流行的流感病毒為甲型H3流感,並呼籲社會各界提高警覺和加強個人保護措施,以預防流感。
本周五(1日)為開學日。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牀副教授葉柏強(26日)在商台《政經星期六》指出,上月起本港流感個案尤其甲型流感明顯增加,本月起踏入夏季流感高峰期,很多幼稚園近日陸續開學,提醒學校及家長做好預防流感準備,如學童發燒及呼吸道感染徵狀,就應留家休息不要上學。
防護中心:流感活躍超越基線水平 港踏入夏季流感 病毒為甲型H3流感
本港流感活躍程度自上月起上升,衛生防護中心(24日)公布,本地流感活躍程度已超越季節性基線水平,顯示本港已踏入夏季流感季節,主要流行的流感病毒為甲型H3流感,並呼籲社會各界提高警覺和加強個人保護措施,以預防流感。
衛生防護中心於《2019冠狀病毒病及流感速遞》表示,過去一周(8月13至19日)收集的呼吸道樣本中,9.83%對流感病毒呈陽性反應,較上周8.69%上升逾一個百分點,並超越9.21%基線水平;在陽性樣本中84%屬甲型H3流感、14%屬甲型H1流感,其餘2%屬乙型流感。另外,整體公立醫院流感入院率為每一萬人口0.43宗,高於前一周的0.37,並超越0.25基線水平。
9宗兒童流感嚴重或死亡個案
離世者沒打流感針
根據衛生署「2019冠狀病毒病及流感速遞」,截至本月23日,本港今年共錄得9宗兒童流感嚴重或死亡個案,其中4人死亡。
葉柏強稱,離世個案均沒打流感針,過去數月亦見一些感染流感兒童有嚴重併發症,包括嚴重肺炎、敗血病及壞死性腦炎等。
下年度流感針 9月底開始
葉稱,本年度流感接種計劃本月完結,下一年度流感疫苗接種計劃9月底開始,屆時會有新一批針對明年冬季流感的疫苗,呼籲家長在有新疫苗之前的空窗期盡快帶子女接種疫苗。
此外,衛生防護中心發言人表示,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是其中一種預防季節性流感及其併發症的有效方法,2022/23年度接種計劃將於31日完結,下年度接種計劃則將於9月底陸續開始。防護中心表示,截至8月20日,2022/23年度共接種156萬劑季節性流感疫苗,較上年度同期增加約25%,其中年滿65歲長者疫苗覆蓋率為48%,6個月至17歲幼童和青少年疫苗覆蓋率則約四成。
翻查資料,本港上一次踏入夏季流感季節已是2017年,該次夏季流感高峰期由5月中維持至8月底。
資料:https://health.mingpao.com/%e6%b8%af%e8%b8%8f%e5%85%a5%e5%a4%8f%e5%ad%a3%e6%b5%81%e6%84%9f%e9%ab%98%e5%b3%b0%e6%9c%9f/
嚴防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 籲依醫囑施打疫苗
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三年,預防新冠肺炎已經成為台灣國民運動,但反觀另一個被政府明訂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卻常被輕忽,口罩解封後民眾紛紛安排出國旅遊,因此預防肺炎鏈球菌感染不僅在國內要注意,出國遊玩也需加強防範!
侵襲性肺炎鏈球菌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抗藥性高的「超級細菌」,其抗藥性菌株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成為臨床治療的一大難題。反觀台灣的現況,肺炎長年位居台灣疾病死亡人數第三位,肺炎鏈球菌也是台灣社區型肺炎中主要的致病菌,因治療困難度增加,更需要民眾及早預防!
然而肺炎鏈球菌又分成很多種血清型,民眾無法辨別也欠缺相關預防意識,為了幫助民眾建立正確觀念,台中榮總兒童感染科醫生陳伯彥以及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黃建賢、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預防保健暨慢性病防治委員會主委吳至行,特別針對肺炎鏈球菌做精闢的衛教解說。
Q1 :肺炎鏈球菌會造成什麼疾病?這些疾病有多嚴重?
陳伯彥:勿小看肺炎鏈球菌!嚴重恐導致菌血症、腦膜炎 引發生命危險
陳伯彥醫生表示,肺炎鏈球菌有時候比較輕微的話會造成肺部發炎、一些無菌部位感染、軟組織感染、鼻竇炎、中耳炎,但很多時候會造成侵襲性感染,就很可能導致敗血症、腦膜炎,或是腹膜炎等,或是肺部嚴重感染引發呼吸衰竭,進而引發生命危險。根據統計資料,2016年全世界有超過110萬人死於肺炎鏈球菌感染。2019-2021年間,肺炎高居台灣十大死因第三名,台灣肺炎每年死亡人數超過1萬人,社區型肺炎中有23%的致病菌就是肺炎鏈球菌。
Q2:肺炎鏈球菌的傳染途徑及來源?誰是感染肺炎鏈球菌的高風險族群?
黃建賢:透過飛沫傳染給其他人,幼童、年長者屬高風險,還有18-64歲有慢性病族群,如糖尿病、慢性肺病等患者感染風險高!
黃建賢醫生指出,肺炎鏈球菌會潛伏在鼻咽和喉嚨的地方,它可以透過自體傳播或是呼吸道上的飛沫傳染給其他人,因而導致各種疾病,像是老年人、小朋友,以及相對抵抗力比較弱的慢性疾病患者,都是可能受到感染的高風險族群。黃建賢進一步提到,民眾如果到人潮擁擠的地方,或是醫療院所就醫,都有可能被感染。
因此18-64歲高風險族群更應該加強預防感染的發生,全球慢性阻塞性肺病倡議組織(GOLD)建議,19-64歲成人且有慢性肺病(包括COPD、肺氣腫及氣喘)、吸菸、器官移植等情形,建議依醫囑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幫助減少肺炎的發生與惡化。美國CDC、美國糖尿病衛教協會以及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皆呼籲,糖尿病病友免疫系統較難抵抗感染,建議依醫囑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以協助誘發免疫反應,達到預防疾病的較佳保護。
Q3: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是台灣重要致病血清型? 現有疫苗保護力足夠嗎?
吳至行:血清型3特性頑強須嚴防!血清型3是台灣重要致病血清型
吳至行醫生表示,肺炎鏈球菌有約92種血清型,就像是一個家族,但是最常造成人類感染的有30種左右。其中血清型3的莢膜較為特殊,比其他血清型厚,可以對抗免疫細胞的吞噬作用; 且與其他血清型相比,血清型3生長過程可釋放更多的多醣體,抑制免疫反應。
根據統計資料指出從2008年至今,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仍佔台灣成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約10%,而且是65歲以上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患者中長年排名前三名的致病血清型別。台灣最新本土研究指出,2012-2021年間台灣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造成的感染中,高風險族群或65歲以上老人,其死亡風險較高,腎臟疾病、糖尿病、惡性腫瘤與免疫不全等共病族群,容易引發嚴重併發症或提高死亡風險,因此血清型3的預防不可輕忽,要嚴加預防!
Q4:國際旅遊復甦正逢旺季,民眾要如何做好防疫安全呢?
吳至行:搭飛機易被傳染疾病!依醫囑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再出國
受到新冠疫情影響,關了三年的民眾,好不容易要出國去,但如果因為不小心生病,在國外就醫將會非常不方便跟掃興,吳至行醫生提醒民眾,出國搭乘飛機,密閉空間是最容易傳染疾病的途徑,所以戴口罩跟洗手等基本防疫措施千萬不能忘,出國前也應該增加自身的保護力,像是肺炎鏈球菌在國外也是很盛行,尤其日本、中國、香港等亞洲地區,歐美地區的美國和英國,也都是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常見的區域,因此呼籲民眾,不管中、老年人,都應該要依醫囑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後再出國,不然因為疾病感染,影響好不容易規劃的旅程就得不償失了!
資料:https://tw.news.yahoo.com/%E5%9A%B4%E9%98%B2%E8%82%BA%E7%82%8E%E9%8F%88%E7%90%83%E8%8F%8C%E8%A1%80%E6%B8%85%E5%9E%8B3-%E7%B1%B2%E4%BE%9D%E9%86%AB%E5%9B%91%E6%96%BD%E6%89%93%E7%96%AB%E8%8B%97-064552558.html
輝瑞20價肺炎球菌結合疫苗現於香港上市 適合18歲及以上成人接種
輝瑞現於香港宣佈推出20價肺炎球菌結合疫苗,針對由20種肺炎鏈球菌血清型引致的侵入性肺炎球菌疾病和肺炎。該疫苗用作主動免疫,以應對由肺炎鏈球菌血清型1、3、4、5、6A、6B、7F、8、9V、10A、11A、12F、14、15B、18C、19A、19F、22F、23F和33F引起的肺炎球菌疾病,適合18歲及以上的成年人接種。此舉兌現公司一直以來的承諾,致力幫助抵禦潛在的嚴重傳染病。
20價肺炎球菌結合疫苗獲准在香港上市,體現輝瑞在開發和供應創新肺炎球菌結合疫苗方面傳承超過20年的經驗,而此疫苗對減輕全球疾病負擔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新一代疫苗的上市同時響應香港醫務衛生局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全力推動香港市民將觀念從以治療爲本轉變至以預防為主,從而改善本港人口健康及生活質素。
輝瑞香港及澳門區域總經理Krishnamoorthy Sundaresan表示:「今天,20價肺炎球菌結合疫苗面世,表明解決因肺炎球菌疾病不斷發展而增加的疾病負擔尤為重要。隨著香港人口快速老化,健康需求成關鍵,我們認為市民有迫切需要確保得到全面的血清型覆蓋保護。鑒於香港旅遊業和經濟活動逐漸復蘇,輝瑞將繼續致力於發揮其關鍵角色,在可能因外遊增加感染風險的情況下,助成年人應對此普遍的致命疾病。」
般而言,社區型肺炎(CAP)(即在醫療環境以外感染的肺炎)是一種對醫療系統及個人都有莫大影響的嚴重疾病。根據香港衛生署數據,肺炎是香港第三大常見的住院原因,也是第二大死亡原因,每年導致超過8,292人死亡。肺炎亦會為患者帶來長遠影響,如縮短壽命和增加未來患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有關新一代肺炎球菌結合疫苗的更多資訊,請向醫生查詢。
資料:https://portal.sina.com.hk/finance/finance-prnewswire/prnasia/2023/08/10/462491/%E8%BC%9D%E7%91%9E20%E5%83%B9%E8%82%BA%E7%82%8E%E7%90%83%E8%8F%8C%E7%B5%90%E5%90%88%E7%96%AB%E8%8B%97%E7%8F%BE%E6%96%BC%E9%A6%99%E6%B8%AF%E4%B8%8A%E5%B8%82%EF%BC%8C%E9%81%A9%E5%90%8818%E6%AD%B2/
糖尿患者小心惹乙型肝炎 免變腎病肝硬化肝癌 小心3大高危症狀
慢性腎衰竭的成因眾多,但大多數個案也與糖尿病有關。另一方面,乙型肝炎亦可引致腎小球發炎。因此若然同時出現這兩個問題,又沒有加以控制,腎衰竭風險便會增加。
小心3大乙肝症狀 疲勞也高危
未惡化至肝硬化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一般沒有症狀,大部分病者在出生時感染,身體無法自我清除乙肝病毒,病毒一直寄存於體內,並對肝臟造成慢性傷害。急性乙肝症狀相對明顯,可出現右上腹脹痛、疲勞和黃疸等。不少年老患者一直沒有接受身體檢查及未見乙肝症狀,很易忽略潛藏健康問題,往往直至衍生肝硬化、肝癌或腎病,有明顯症狀才知曉。若然乙肝患者於老年時出現糖尿病,更會加劇對腎臟的傷害。幸好,隨著身體檢查流行,愈來愈多人提早發現肝酵素升高,發現乙肝感染,可以及早治療。
慢性乙型肝炎一樣,腎病進展緩慢,僅得部分人出現早期腎病症狀,例如膜性腎小球發炎,可出現水腫和蛋白尿。但除非蛋白尿明顯增加,尿中有泡沫,患者才較易察覺不妥並求醫。不過,並非所有腎病患者都有蛋白尿,另有些病人會出現疲勞、食欲下降和身體痕癢等無指向性的症狀,患者可能疏忽了事,以致未能及早求醫。
糖尿患者一旦感染乙肝 須早求醫
乙型肝炎患者特別是年長或同時有糖尿病或高血糖的人士,應該定期進行腎功能檢查,包括血液和小便檢查、計算腎絲球過濾率(eGFR)等。如果乙肝病毒患者確診糖尿病或腎病,在展開乙肝治療前,首先應審視以往治療乙型肝炎的藥物(如有),近期的肝、腎功能指數,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藥物副作用。
舊一代乙型肝炎抗病毒藥物副作用較大,有可能影響腎功能、電解質數字和導致骨質流失。新型乙型肝炎抗病毒藥物抑制病毒有效性高,抗藥性低,對腎臟影響不大。如果患者本身腎功能不佳,可考慮直接使用新一代抗病毒藥物。若患者一直使用舊一代藥物,而又察覺到腎功能逐漸下降,便可能需要更換新一代抗病毒藥物。因此,長期使用乙肝抗病毒藥物的患者,隨年老可能出現糖尿病和腎病併發症時,需要與主診醫生商量制定新的治療方案。
乙型肝炎患者如無肝硬化等嚴重併發症,過去亦沒有明顯的健康問題,使用糖尿病藥物的選擇便更多。醫生可根據病人糖化血紅素(HbA1c)數值得悉患者過去三個月的血糖狀況,再根據病人的舊有病歷,制訂適合患者的糖尿病藥物或人工胰島素。
維持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有助控制血糖和血壓,減少對腎臟的傷害。乙型肝炎患者應定期進行身體檢查,包括驗血及驗尿等,向主診醫生了解腎功能的數值變化,以保護腎臟健康,及早選擇最適切的治療方案。
撰文:腸胃肝臟科醫生 馮玨樑
資料:https://www.stheadline.com/health-edu/3263538/%E7%B3%96%E5%B0%BF%E6%82%A3%E8%80%85%E5%B0%8F%E5%BF%83%E6%83%B9%E4%B9%99%E5%9E%8B%E8%82%9D%E7%82%8E-%E5%85%8D%E8%AE%8A%E8%85%8E%E7%97%85%E8%82%9D%E7%A1%AC%E5%8C%96%E8%82%9D%E7%99%8C-%E5%B0%8F%E5%BF%833%E5%A4%A7%E9%AB%98%E5%8D%B1%E7%97%87%E7%8B%80
「肝腎」相照
相信大家聽過「肝膽相照」,但原來「肝腎」都可以相照。
首先,在本港常見的乙型肝炎帶菌者,除了要定期監測肝臟狀況外(因為比平常人有較高風險患上肝癌及肝硬化問題),亦要留意腎臟情況。原來乙型肝炎患者會有「腎共病」。
「共病」意思指在主要診斷的病症以外,病人同時患有由主要診斷疾病而產生的長期問題。
就乙型肝炎病人而言,香港中文大學較早前有研究顯示,在過去十多年間,乙肝共病情況有所增加,例如高血壓、糖尿病、腎病及骨質疏鬆等。
在乙型肝炎患者身上可能出現的腎病,常見包括膜性腎病變(Membranous Nephropathy)、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MPGN)及結節性多動脈炎(PAN)。因此,患者要留意自己有沒有以下症狀,例如小便帶血、帶泡沫、混濁和水腫問題等,它們可能是慢性腎病的徵兆。
另外,服用治療乙肝的核苷和核酸之類藥物時,也有小部分病患腎功能有機會受到影響。所以在服用這些藥物時,醫生通常會監察腎功能。
肝腎綜合症(Hepatorenal syndrome)是一種有機會危害生命的疾病,一般在患有晚期肝病的患者中出現,尤其有嚴重肝硬化及腹部有積水的病人。
肝腎綜合症也有機會發生在暴發性肝炎或急性肝衰竭的病患中。
雖然肝腎綜合症可以在晚期肝病患者裏出現,然而,它的確切原因和發病機率仍屬未知之數。所以如患上了肝硬化,便要盡量留意,以免傷腎。
例如避免服用一些非類固醇的消炎藥、注意鹽份攝取,減輕腎臟負擔。若果有其他長期病患,如糖尿病、高血壓等,要好好控制,因為這些疾病皆會讓腎功能轉差。
作者為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資料: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culture/article/3540758/%E3%80%8C%E8%82%9D%E8%85%8E%E3%80%8D%E7%9B%B8%E7%85%A7
10歲女童竟有「酒鬼肝」…醫查不出病因 她撐11年嘆:隨時可能衰竭
10歲就罹患肝硬化!據《BBC》報導,現年21歲的英國女子梅根(Megan
McGillin)11年前被診斷出非常罕見、「醫師也查不出原因」的兒童肝硬化及疤痕組織,且由於她的病程已達到「酒鬼」的不可逆程度,肝臟很可能持續損傷,最終因衰竭停止運作。
這意味著梅根必須隨時注意健康狀態,也要放棄熱愛的運動,因為肝硬化也會導致門脈高壓並引發脾臟腫大。當初診斷的醫師也提醒,梅根必須在18歲時進行肝臟移植。然而,梅根既沒有放棄運動,還在幾年後從事高強度的划船,更沒有在18歲接受移植。
梅根表示,她先是在11歲被告知18歲時必須進行移植,16歲又被明確說明需要在21歲移植,「但我就是不斷努力維持健康,所以他們取消了所有時程表」。梅根指出,雖然身體受到限制,有時會覺得極度疲倦,但絕大多數時候都與正常人無異,不主動說出,旁人根本不知道她有肝硬化。
梅根也透露,當她告訴別人10歲就有肝硬化而不能喝酒時,旁人總會露出「你以前過著什麼生活」或「你10歲前就喝酒?」表情,但事實上,她從未品嘗過酒精滋味,且就算今天身體正常,也可能在明天急轉直下,必須接受移植,因此更要把握每一天。
伯明罕婦幼醫院兒科肝臟顧問古普特(Girish Gupte)指出,雖然近幾年因技術進步,越來越多人被檢測出肝病,但兒童肝病在發病率萬分之一的英國仍是十分罕見。他推測,環境及生活方式可能是造成兒童罹患肝病原因,不過大多數都可以控制,不太有進行移植的必要。
資料:https://www.ctwant.com/article/280097
骨質疏鬆非婦女專利 醫:65歲男性也要小心
骨質疏鬆症是種沉默病變,大部分不會表現症狀,但可能造成駝背、變矮、「老倒縮」等體型的改變、不良於行、疼痛等,甚至喪失獨立自主的能力。中國附醫副院長李光申表示,根據統計,台灣60歲以上婦女患骨質疏鬆症約16%,但並非只好發停經後女性,65歲以上男性也要小心。
根據統計,台灣60歲以上的婦女人口發生骨質疏鬆症率約有16%。而因為骨質疏鬆症引起的髖部骨折,第一年死亡率高達 10%至25%,大約等於乳癌3期的死亡率,不可等閒視之。
中國醫藥大學骨科學科特聘教授、中國附醫副院長李光申表示,骨質疏鬆症最常見的臨床併發症是骨折,大部分發生於髖部、脊椎及手腕部,其中,髖部骨折是很嚴重的疾病,約有25%在一年內無法行走;40%以上存活下來的病人恐不良於行,甚至造成永久的行動不便;脊椎骨的骨折則會造成疼痛、畸形及長期的衰弱與不良於行。
李光申說,至今仍沒有一種既有效又安全的方法,能使骨質疏鬆的骨頭再恢復,所以,預防骨質疏鬆極為重要,即使是停經後婦女或65以上男性永遠不嫌晚。
如何預防骨質疏鬆症?李光申表示,在飲食方面,應注意鈣、維生素、蛋白質的平衡攝取;在生活方面要戒菸、不酗酒及養成規律運動。
李光申指出,運動可增強骨質的密度,最好是選擇戶外輕度日曬或抗壓負重性的項目,例如慢跑步、快走、走路、跳舞、騎腳踏車等。運動可以鍛鍊肌肉力量,使維生素 D 活化以促進體內對鈣的吸收,有益骨頭代謝,並建議選擇適合的運動方式,每次運動的時間至少要持續30分鐘才有較佳的效果。
「跌倒而造成的骨折,通常發生在家中!」李光申說,老年人比較容易跌倒,浴室廁所及樓梯是較容易跌倒之處,需有充足的照明,保持地面乾燥,必要時可舖防滑墊或加裝扶手設備。
李光申指出,為了維持正常的骨骼,必要適量攝取鈣,建議成年女性每天攝取鈣 1000 毫克;停經後婦女為1500毫克;25至65 歲男性為1000 毫克;65 歲以上男性為1500 毫克。
資料: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30829004927-260418?chdtv
嚴重脊柱側彎︱女生罹患風險高 8 倍 研究證先天患者骨質密度偏低
踏入開學季節,不少家長都擔心子女書包過重導致脊柱側彎、「高低膊」、盤骨傾側等問題,但原來青少年原發性脊柱側彎與書包負重無關?脊柱側彎至今成因不明,醫學界普遍相信遺傳因素是影響之一。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研究發現,青少年原發性脊柱側彎患者的骨質密度普遍較低,增加日後骨質疏鬆風險,呼籲家長讓子女參與衞生署為全港學生進行的免費脊柱側彎篩查。
5% 港青少年患病
本港目前約有5%的青少年患上原發性脊柱側彎,多數在10至15歲時確診,主要是經衞生署學生健康服務檢查發現。署方自 1995 年起為小五、中一、中三學生提供免費脊柱評估,目的是在青少年上述的脊柱重要發展階段,及早發現異常個案。
中大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矯形外科及創傷學專業應用教授(禮任)羅尚尉接受《Yahoo 新聞》專訪時表示,脊柱側彎是指脊骨向一邊傾斜,出現「C」或「S」形,多數在青春期出現,因為身體被衣服遮蓋,加上沒有其他徵狀,因此早期脊柱側彎難以察覺。他指近年家長著重學生學業成績,願意報名參加衛生署健康評估人數較以往低,有機會錯過最佳矯正時機。
羅表示,目前醫學界對於原發性脊柱側彎沒有確定的成因,只知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而女性患上嚴重脊柱側彎的風險較男性高 8 倍。大眾經常認為的提重物、背太重書包等行為,未有證據證明與原發性脊柱側彎有關,亦未有證據證實靠運動、飲食、物理治療或矯正不良姿勢等可以預防或改善此症。
脊柱側彎患者骨質密度偏低
中大早前有研究證實,青少年原發性脊柱側彎與骨質密度存有關聯,超過30%的青少年原發性脊柱側彎患者,其骨質密度相較同輩為低,而異常的骨質密度多與遺傳及內分泌因素有關。羅指部門目前正研究補充維他命D等營養素,會否可減慢這些患者的骨質密度流失或日後患上骨質疏鬆風險。維他命D有助鈣質吸收,一般建議要接觸適量的陽光令皮膚產生維他命D,維持骨骼健康。
籲參與篩查及早矯正
青少年原發性脊柱側彎無法預防,羅呼籲家長要讓子女參加衞生署學生健康服務下的脊柱側彎篩查,可及早發現子女是否有潛在風險。他指,脊柱側彎可以在短時間內惡化,而青少年仍處於長高的黃金期,當發現脊柱異常,應立即矯正。輕微的原發性脊柱側彎未必需要治療,只需定期觀察及覆診,直到骨骼發展成熟。情況較嚴重者,可能會建議佩戴矯形腰架,當脊柱側彎超過 40 度,可能要考慮進行手術。
雖然日常生活及飲食習慣未必可預防或改善脊柱側彎,但為了保持骨骼健康,羅建議要維持均衡飲食,適量補充鈣質,包括牛奶或豆類製品,另要適量曬太陽,補充維他命D。無論是兒童或成人,都應該進行適量運動,這些都有助預防骨骼變得脆弱,防止骨質疏鬆找上門。
資料:https://hk.sports.yahoo.com/news/%E5%9A%B4%E9%87%8D-%E8%84%8A%E6%9F%B1%E5%81%B4%E5%BD%8E-%E5%A5%B3%E7%94%9F-%E7%BD%B9%E6%82%A3%E9%A2%A8%E9%9A%AA-%E7%94%B7%E7%94%9F-8-%E5%80%8D-%E5%85%88%E5%A4%A9%E6%82%A3%E8%80%85-%E9%AA%A8%E8%B3%AA%E5%AF%86%E5%BA%A6-%E5%81%8F%E4%BD%8E-%E4%B8%AD%E5%A4%A7-%E5%B9%BC%E7%AB%A5-%E7%AF%A9%E6%9F%A5-%E7%9F%AF%E6%AD%A3-010010241.html
尿液變這色小心感染甲型肝炎!預防3重點病毒最怕1件事
較早前台灣美式賣場販售的進口綜合莓和冷凍藍莓,被驗出甲肝病毒,引發民眾恐慌;若染上甲型肝炎,可能出現的症狀有發燒、頭痛、倦怠、噁心嘔吐或茶色尿等。醫師提醒,甲型肝炎病毒有「怕熱」的特性,建議食物或飲水一定要完全煮沸。
感染甲型肝炎有哪些症狀?
台灣嘉義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陳詩典表示,甲型肝炎的致死率約千分之三,造成死亡的情形多半為猛爆性肝炎,通常發生於老年患者或有慢性肝病患者。台灣輔大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許書華也指出,若感染甲型肝炎,可能出現的症狀有:發燒、頭痛、倦怠、食慾不振、噁心、嘔吐或右上腹痛,伴隨黃疸和肝脾腫大、茶色尿、灰白色便等。
甲型肝炎從感染到發病,潛伏期約為15~50天(平均為28~30天),若有症狀要儘速就醫檢查。許書華提到,甲型肝炎治療上沒有抗病毒藥,通常是支持性治療,如多休息、營養均衡、不喝酒或任何傷肝的藥,靠免疫力讓身體自行恢復。
預防甲肝你該注意的事
想預防甲型肝炎,可以從以下3個地方著手:
1. 注重飲食及飲水衛生
陳詩典強調,由於甲型肝炎是經由腸胃道傳染,在飲食上多加注意,是預防甲型肝炎的最好方法,如:切勿生飲、生食,由於甲型肝炎病毒有「怕熱」的特性,建議食物或飲水一定要完全煮沸,才能使病毒失去活性。
2. 良好衛生習慣
經常洗手、注意環境衛生。許書華也提醒,甲肝病患及照顧者在排便、換尿布或處理衛生廢棄物後,都要徹底洗手,也可使用家庭用消毒水消毒環境。甲型肝炎病患的餐具也應分開使用。
3. 注射甲型肝炎疫苗
陳詩典說,抽血檢驗若發現本身沒有保護性的IgG anti-HAV抗體,建議注射甲型肝炎疫苗。年輕人多未曾施打疫苗,無抵抗力,應多加小心,尤其是要前往甲型肝炎的疫區時,可自費施打疫苗提升保護力。完整的甲型肝炎疫苗注射為2劑,第1劑注射完後,需間隔6個月再注射第2劑。
許書華補充,如果是經常世界走跳到處旅行的人,難免會到飲食飲水較有疑慮的地方,建議就打甲肝疫苗,2劑打完可獲得近20年的免疫力,是安全健康旅遊良伴。
資料:https://www.hk01.com/article/901412?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藥到病除:急性腹瀉容易脫水 胡亂服藥加劇病情
近來假期很多人都會出外旅遊,有些人在旅遊期間有機會水土不服,特別是在吃過不清潔的食物或飲品後,會有急性腹瀉的情況。急性腹瀉有機會是不同的細菌和病毒導致,例如沙門氏菌、諾如病毒、輪狀病毒等等。急性腹瀉的成因一般是沒有注意個人衞生而從受污染的手和食物當中受到感染。急性腹瀉的症狀除了頻密和稀爛甚至水狀的大便外,可能還伴隨嘔吐和發燒。
一般而言,急性腹瀉會自行痊愈,但情況嚴重亦有機會導致脫水而有生命危險,所以最重要的是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依據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患者應飲用礦物鹽補充劑(Oral Rehydration Salt),預防脫水的情況出現。礦物鹽補充劑一般可在藥房購買,根據包裝上指示加入清水溶解和稀釋至適當的濃度內飲用。
另一種藥物為思密達®(Smecta®),當中的蒙脫石散(Diosmectite)能夠覆蓋及保護消化道的黏膜,防止細菌和病毒黏附在消化道上導致感染。
在旅行期間很多人或會希望腹瀉盡快停止而服用止瀉藥洛哌丁胺(Loperamide),但是這類藥物會減慢腸道蠕動,有機會令細菌和病毒需要更長時間才能排走,延誤痊愈時間。因此在使用任何藥物之前,應徵詢醫生或藥劑師的意見,以避免病情惡化。如果患者出現脫水的症狀例如口乾、小便頻率減低、疲倦、頭暈等等,應立即前往急症室求醫,以免延誤治療而出現生命危險。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藥物教育資源中心
資料:https://hk.sports.yahoo.com/news/%E9%86%AB%E5%81%A5-%E8%97%A5%E5%88%B0%E7%97%85%E9%99%A4-%E6%80%A5%E6%80%A7%E8%85%B9%E7%80%89%E5%AE%B9%E6%98%93%E8%84%AB%E6%B0%B4-%E8%83%A1%E4%BA%82%E6%9C%8D%E8%97%A5%E5%8A%A0%E5%8A%87%E7%97%85%E6%83%85-214500195.html
屙與嘔
不知為何引起腸胃炎的病毒大多生命力頑強,上篇說到的諾如病毒如是,今篇要說的輪狀病毒也如是。一堆來自感染者的糞便可以有數以「兆」計的病毒量,這些病毒能在體外環境存活一段時間,且僅需低至十個病毒已足夠構成感染。一般清潔劑無法把它們殺滅,也沒有直接對付它們的特效藥。可能正因如此高強,它們才能構成「腸道(人體)→糞便(環境)→再由口腔進入另一人的腸道」的傳播鏈,千百年來在人類世界安然存在。
輪狀病毒在電子顯微鏡下看起來真如同小車輪的樣子,在攝氏20度左右的溫度最為活躍,所以爆發時間往往不是大家以為的夏天,而是春天和秋天。小朋友比較會受到影響,隨著年紀漸長和感染次數積累,病徵會愈來愈輕,不過仍然可以被借為繼續傳播的媒介。
過去一百年世界曾發生過多次大流行,甚至一度成為嬰幼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有可能發生中至高熱,期間出現嘔吐和嚴重水瀉,導致身體缺水和電解質失平衡。這情況在發展中國家可以致命,即使在香港,仍有可能令小朋友需要住院接受監察和控制。
資料: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5%81%A5%E5%BA%B7/%E5%B1%99%E8%88%87%E5%98%94-%E5%9B%9B-/396614
護肝不求人
肝臟是身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具有驚人的修復與再生能力。即使切除多至六成肝臟進行移植,餘下的四成也能在數個月內重生,逐漸恢復正常功能。然而,肝臟強大的背後也有其脆弱的一面,尤其是當它受到慢性肝臟炎症或疾病攻擊。
目前常見的慢性肝臟疾病有病毒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病,以及由藥物引起的肝炎等。患病初期通常只會引致輕微的肝炎,沒有明顯的症狀。但沒有症狀並不代表無後顧之憂,當炎症持續使肝臟細胞嚴重受損,可以引致肝纖維化。早期的肝纖維化或有機會修復,但如情況持續惡化,就會進展成肝硬化。
別以為肝硬化只是中老年人專屬的疾病,曾有三十多歲、患有乙型肝炎的女病人,因排黑便及吐血入院治療。進行初步內視鏡檢查後,發現她有食道靜脈曲張,這是肝硬化的併發症之一。進一步的檢查發現,她的肝臟體積縮小,反映肝硬化已處於很晚期。若非她缺乏護肝意識,忽視監察及治療乙肝的重要性,病況就不會惡化至一個難以逆轉的地步。
事實上,我們從小就應該養成對自己健康負責的態度,建立「護肝」的良好生活及飲食習慣,包括:注意食物安全、飲食均衡清淡、避免喝酒、運動適量、謹慎使用藥物、接種甲型及乙型肝炎疫苗,以及定期身體檢查等。此外,保持理想體重,避免中央肥胖。大肚腩是脂肪肝常見的警號,因脂肪除了積聚在腹部,還會積累在肝臟內,對肝臟健康不利。
如需消脂減重,建議在醫生指導下循序漸進地進行,因為某些極速減重的方法或會誘發肝炎。若減少食量及做運動的效果都未如理想,醫生會視乎病人情況,或建議他進行縮胃手術。這種手術在西方較為普遍,被視為是治療脂肪肝的終極方案。
對於不希望或不適合做手術的人士,可考慮服用草本保健品,以加強護肝的效果。護肝保健品主要在脂肪肝、酗酒、長期勞累或壓力大的病人身上發揮較大作用,它或有助加快肝臟修復,減輕其受損程度。然而,對於乙肝患者來說,這些保健品並不能完全治癒疾病,只能作為輔助治療的一部分。而曾接受肝臟移植或關注肝臟健康人士,也可以在日常服用保健品護肝。最後,謹記在選擇和服用任何保健品前,應先向醫生查詢,確保適合自己的身體狀況。
資料: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3596244/%E8%8B%A5%E5%96%84%E5%81%A5%E8%AB%87-%E8%AD%B7%E8%82%9D%E4%B8%8D%E6%B1%82%E4%BA%BA
日本腦炎愛注「疫」 接種疫苗更安心
台灣本土登革熱疫情傳播風險仍在上升中,而現在也進入了日本腦炎流行高峰期,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資料統計,截至8月8日止,全台日本腦炎病例共計20例,皆為本土案例,而每年5月~10月為日本腦炎流行期,與登革熱同樣具社區傳播風險,民眾除關注登革熱疫情,也須留意其他病媒蚊預防措施。
南投縣政府衛生局局長陳南松表示,日本腦炎以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為主要病媒蚊,常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病媒蚊吸血高峰為黃昏及黎明時段,請民眾儘量避免於高峰時段在高風險環境附近活動;如無法避免,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於身體裸露處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成分的防蚊藥劑,避免被病媒蚊叮咬而感染。
患者大多無明顯症狀,僅少數可能出現頭痛、發燒或無菌性腦膜炎,嚴重可能出現意識改變、對人時地不能辨別、全身無力、腦神經功能損傷、輕癱等,甚至昏迷或死亡。倘民眾有上述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主動向醫師告知旅遊活動史,防範社區疫情蔓延。
陳南松再次呼籲,預防日本腦炎除注意避開高風險環境、使用衣物藥物防蚊,最有效的方法為接種日本腦炎疫苗。
資料:https://www.thehubnews.net/archives/262975
出國旅遊留意腦膜炎雙球菌疾病!進展快速、致死率高,接種疫苗提升保護力
如果有出國旅遊的計畫,記得和醫生討論是否需要接種腦膜炎雙球菌疾病疫苗。淡水馬偕紀念醫院醫務部暨社區醫學中心主任詹欣隆醫生指出,世界各國持續都有腦膜炎雙球菌疾病的案例發生,遠離疾病最好要預作準備。
「曾經遇過一位青少年和家人到中國旅遊,幾天後開始發燒、頭痛。原本以為是感冒,但狀況快速惡化,出現噁心、嘔吐、頸部僵硬等症狀,最後確診為腦膜炎雙球菌疾病。腦膜炎雙球菌疾病的進展速度相當快,可能快速進展成敗血症,死亡率可能高達 40%,相當危險。」詹欣隆醫生說,「幸好在接受適當抗生素治療後,狀況才穩定下來,算是撿回一條命。」
腦膜炎雙球菌疾病主要是由腦膜炎雙球菌所引起,詹欣隆醫生指出,腦膜炎雙球菌屬於革蘭氏陰性雙球菌,能夠存在人體的鼻腔、咽部。帶菌者可能沒有症狀,但是已具有傳染力,能夠經由飛沫傳染病菌。根據統計,在健康者中約有 5至20%可能呈現鼻咽部位帶菌,也因為檢測不易,盛行率可能被嚴重低估。
腦膜炎雙球菌已經超過有二十多種血清型,其中常見的血清群為A、B、C、W、X、Y,在台灣,80% 都是B型感染,每年大概會有數名至十數名腦膜炎雙球菌疾病的個案。詹欣隆醫生說,世界各國持續都有腦膜炎雙球菌疾病的案例,造成流行的血清型也不太一樣。民眾如果有出國留學或旅遊需求,建議可在出國前一個月先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
腦膜炎雙球菌疾病的進展速度相當快,死亡率可高達40%,且存活者中有20% 產生相關後遺症。世界各國都會藉由接種腦膜炎雙球菌疫苗來預防。詹欣隆醫生指出,目前流腦疫苗有兩種,有針對A、C、W、Y 型的疫苗,也有針對B型的疫苗,在出國旅遊前,可至旅遊醫學門診,醫生會依照目的地,選擇合適的疫苗。
各年齡層都可能出現腦膜炎雙球菌疾病,較好發的族群包括嬰幼兒、青少年及老年等。詹欣隆醫生也提醒,免疫功能不全、補體缺乏、脾臟切除、使用免疫抑制劑的族群也有較高的罹病風險。
腦膜炎雙球菌疾病初期的症狀包括發燒、頭痛,與一般感冒症狀雷同。詹欣隆醫生說,隨著病情進展,頭痛會越來越劇烈,合併噁心、嘔吐、畏光、頸部僵直、譫妄(精神錯亂)等,身體診察會出現典型克尼格氏徵象(Kernig’s Sign)或布里金斯基徵象(Brudzinski Sign),皮膚上可能出現瘀斑,嚴重會導致休克、多重器官衰竭,致死率很高。
因為腦膜炎雙球菌疾病的進展速度相當快,若延誤就醫,可能導致死亡。存活者高達20%可能有神經學後遺症,如智力受損、聽力受損、癲癇等,部分病人也可能因為嚴重栓塞導致後續肢體截肢,對患者與家屬造成極大的衝擊。
針對腦膜炎雙球菌,主要是使用抗生素治療,詹欣隆醫生表示,適時接種疫苗、及早確定診斷、及早介入治療,才能夠降低死亡率,減少嚴重後遺症的發生。除了接種疫苗之外,戴口罩、勤洗手也有助於預防透過飛沫傳染的疾病,詹欣隆醫生提醒,面對進展快速、死亡率高的腦膜炎雙球菌疾病,預防永遠勝於治療。
貼心小提醒
腦膜炎雙球菌疾病是腦膜炎雙球菌所造成的疾病,能夠經由飛沫傳染。腦膜炎雙球菌會存在人體鼻咽,帶菌者可能沒有症狀,但已具有傳染力。詹欣隆醫生再次叮嚀腦膜炎雙球菌疾病進展快速、死亡率很高,且存活者常有神經學後遺症。
腦膜炎雙球菌疾病在各個年齡層都可能發生,尤其是嬰幼兒、青少年、老年人要特別注意,如果有出國的計畫,一定要留意當地疫情,並事先做好準備,接種合適的疫苗,提升保護力!
資料:https://pansci.asia/archives/369089
有機會出第二次!專科醫生解答水痘3大症狀+預防及治療方法
水痘多發於小朋友,不少成人小時候都經歷過,水痘傳染力高又劇癢無比。但原來出水痘並非一生人一次,病毒可潛伏於體內,數年後再引致帶狀疱疹!今次Cosmo邀請到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兒科專科醫生張錦流醫生,講解水痘症狀、預防及治療方法。
水痘症狀:初期低燒
原發性水痘多發於孩童,會於出水痘前一兩天出現低燒、無力、頭痛、疲倦等症狀,之後開始出現紅疹、水疱。「水痘的潛伏期比較長,從接觸水痘病毒到出水痘,約有10至21日的潛伏期。」
水痘症狀:水疱由頭及四肢開始
水痘出現時會由頭、面部開始延伸至身體中間,而四肢的水痘則會由外向著心臟方向延伸,伴隨劇癢,有些甚至會於口腔等黏膜處出疹。
水痘症狀:或會化膿
張醫生指,一些水痘或會化膿,當中皰液會由透明慢慢變得混濁,甚至呈現膿皰樣外觀。不過之後逐漸收水、結痂並癒合,大約需時3至5日。小朋友應該避免抓癢,可以用熱痱水或止痕藥以減少細菌感染。
水痘發病多久才能痊癒?
一般免疫力較好的孩童出水痘後約一星期至兩星期便會痊癒,待最後一粒水痘結痂後便不會再具傳染力;低燒、疲倦、喉嚨痛等情況亦會消退。
水痘併發症
張醫生提醒,免疫力較低的孩童要留心出現併發症。例如有機會出現出血性疱疹,或會引致腦炎、肺炎等嚴重併發症。
成年人如果免疫力較低或曾接受過化療的癌症患者等,亦有機會出現肺炎併發症。水痘所引致的肺炎非常嚴重,或會出現呼吸衰竭,需要深切治療。
另外,如果水痘不慎破裂亦會容易引致細菌感染,例如鏈球菌及金黃葡萄球菌感染會造成皮膚潰瘍、留疤,嚴重者甚至會休克。
出水痘注意事項:多喝水及多休息
出水痘時亦會出現低燒、無力和疲倦等症狀,患者需要多補充水份,也可同步服用退燒藥紓緩發燒不適,及後需要多休息,加快痊癒過程。
出水痘注意事項:保持皮膚清潔
雖然水痘的劇癢令人難以忍受,但也記得不要抓破,否則容易引致細菌感染。可以用清水輕力清洗皮膚,保持皮膚清潔,及後再塗上消炎藥物。
出水痘注意事項:留意有否出現併發症
出水痘過程中要留意身體有沒有出現其他不適,例如高燒持續不退、昏迷、抽搐、氣促、胸痛或呼吸困難等都有機會是肺炎或腦炎的症狀。
水痘治療:抗病毒藥物
一般而言,水痘不需特別治療便可自動痊癒,有些人亦會針對發燒、頭痛、肌肉酸痛等症狀,服用止痛退燒藥來緩解不適。不過高危人士(免疫力較差、長期病患、孕婦、沒有注射過水痘疫苗的人士)亦可選擇服用抗病毒藥物,以避免出現嚴重併發症。
水痘預防:注射四痘混合疫苗(MMRV)
建議孩童可以注射兩針水痘疫苗,或是四痘混合疫苗(MMRV),後者能夠有效預防水痘、麻疹、腮腺炎和德國麻疹4種傳染病。
張醫生特別提醒,現時大部分水痘疫苗都可有效減低水痘傳播,所以非常建議小朋友注射水痘疫苗,可以大大減低患水痘的風險,及將來「生蛇」的機會。
水痘只會出一次?
水痘並不會只出一次,不管大人或是小朋友都有機會出第二次水痘,只是可能症狀比較輕微,未必會察覺到。「水痘病毒非常聰明,原發性水痘發作後,其病毒可潛伏於體內神經線,數十年後或會引致帶狀疱疹,即是我們俗稱的『生蛇』。」
資料:https://www.cosmopolitan.com.hk/cosmobody/chickenpox-symptoms
頭頸癌 | 研究:7成感染與HPV相關 一文了解頭頸癌/肛門癌/陰道癌/外陰癌症狀及高危群組
近期大力宣傳男士也要及早接種人類乳頭瘤病毒疫苗(又稱子宮頸癌疫苗或HPV疫苗),更找來人氣男團Mirror成員姜濤拍攝相關廣告。不少人疑問,HPV疫苗不是專門給女性接種的嗎?
為什麼男性要接種HPV疫苗?除了可以預防子宮頸癌外,疫苗還可以預防哪類癌症?本期專欄將為大家逐一解構。
認識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感染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資料, 人類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感染可引起多種癌症,包括肛門癌、陰道癌、外陰癌,以及頭頸癌等。目前市面上的合資格HPV疫苗最多可預防多達9種HPV病毒類型,研究證實能有效減低患上上述癌症的機會。
1. 頭頸癌症狀及高危群組
先講近期姜濤廣告中的重點宣傳字眼——頭頸癌。一般而言,除腦部、眼部及甲狀腺外,頭頸部位(包括鼻咽、鼻竇、口腔、口咽、下咽和喉部等)出現的惡性腫瘤都歸類為頭頸癌。醫學界以往一般認為此症由吸煙、酗酒引起,惟近年研究發現,約 70% 的頭頸癌與HPV感染有關。
根據最新的2020年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頭頸癌的新症數目中,約佔三分之二的患者為男性,這亦是近年大力呼籲男性接種HPV疫苗的一大原因!以較為人熟悉的鼻咽癌為例,男性一年新症數目超過500宗,位列男性常見癌症的第八位。
患上頭頸癌可能出現喉嚨痛、口腔出血或疼痛、頸部腫脹、吞嚥困難等症狀,早期患者較難察覺病徵。若不幸患病,需視乎腫瘤部位、嚴重程度及患者情況,接受放射治療和外科手術等。惟治療有機會對部分患者造成長期副作用,包括語言障礙、影響進食等。
2. 肛門癌症狀及高危群組
至於肛門癌,本港雖沒有確切的個案統計數字,但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資料,直腸癌與肛門癌2020年的新症數目合共有接近1900宗。直腸與肛門位置相鄰,惟兩者癌變的原因卻不相同,前者多由不良生活習慣而起,如低纖高脂飲食、缺乏運動等;後者90%以上皆由HPV感染導致,曾進行肛交或多於一位性伴侶亦有較高風險。
肛門癌病徵與痔瘡相似,包括肛門流血、痕癢,及排便困難等。早期患者多採用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等,盡量避免影響肛門功能運作,但放射治療有機會影響患者生育能力;至於病情嚴重者,可能需要接受肛門切除手術,並需額外開一個永久性的造口排便,對患者日常生活打擊甚大。
3. 陰道癌和外陰癌症狀及高危群組
陰道癌和外陰癌則是較罕見的女性生殖系統癌症。陰道癌最顯著的病徵為陰道異常出血,而外陰癌患者則可能出現外陰潰瘍、疼痛或痕癢等症狀,由HPV感染引致的個案分別佔大約75%和70%。另外50歲以上、有婦科癌症病史(尤其是子宮頸癌)、患有愛滋病等女士亦有較高風險。
治療方面,醫生將視乎情況,安排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或切除手術等等,惟因應不同的治療方法,可能引起腸胃不適、陰道潰瘍或感染等副作用。
值得注意,感染HPV病毒除會增加患上各類疾病乃至癌症的風險,亦可能禍及伴侶,而準備生育的婦女更有機會於生產過程中將病毒傳染給初生嬰兒。由於HPV 疫苗在未受HPV病毒感染前的保護效用最强,故無論男女也可考慮及早接種疫苗,為保護自己和家人踏出重要一步!
資料:https://www.healthyd.com/articles/expert-blog/%E9%A0%AD%E9%A0%B8%E7%99%8C-hpv%E6%84%9F%E6%9F%93-%E6%88%90%E5%9B%A0-%E7%97%87%E7%8B%80-%E9%AB%98%E5%8D%B1%E7%BE%A4%E7%B5%84-cancercare-hk
專家指生蛇或引發多種併發症 疫苗昂貴礙預防 議員促政府資助
很多人受俗稱「生蛇」的帶狀疱疹困擾。據研究顯示,50歲以上將有超過100萬名帶狀疱疹患者,當中30萬患者或會有持續後遺神經痛楚,甚至出現不同程度的併發症,如神經系統、腦血管及心血管的併發症等,惟帶狀疱疹疫苗費用昂貴,普通市民難以負擔,有議員建議政府應盡快為50歲以上香港市民提供免費帶狀疱疹疫苗接種。
據研究顯示,約三分之一人一生中最少會患一次帶狀疱疹,50歲以上人士每7人便有2人帶狀疮疹,每20名患者便有1人會出現後遺神經痛,部分患者會因供發症需要人院治療;香港大學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及講座教授孔繁毅也指約四分一因帶狀疱疹而入院的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供發症,如神經系統、腦血管及心血管的併發症,嚴重可導致急性病毒性腦炎、中風及帶狀疱疹上眼等問題,他又稱,新冠期間,治療的藥物很多帶有類固醇、影響免疫系統的藥,導致抑壓免疫系統,可誘發生蛇機會。
帶狀疱疹影響甚大,而相關疫苗動輒數千元,基層市民難以負擔,香港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聯席主席曾祈殷指,針對成人的疫苗資助計劃自2018年10月後便沒有再更新;而梁熙建議政府分階段帶狀疱疹疫苗納人現行成人疫苗資助計劃,首階段先為 65 歲以上及免疫力低群組提供免費接種,並逐步將計劃擴展至50歲以上市民,配合政府推動「以預防為重」的基層醫療策略。
孔也引述研究表示現時每位帶狀疱疹患者平均醫療開支門診為約2,400港元,而住院約需23,000至38,000港元,因此長遠而言,注射疫苗也可減輕公營醫療負擔。
此外,梁熙指社會對帶狀疱疹的認知和了解不足,建議醫管局公布每年因生蛇及其相關併發症而需人院的人數、住院日數的數據,日後按每季度定期公布有關數字,提高大眾對生蛇的了解。他又建議當局利用地區康健中心、衞生防護中心網上資源等途徑,加強教育和宣傳工作。
資料:
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30903/bkn-20230903153515899-0903_00822_001.html
西方宛如回到19世紀!?麻疹、痲瘋、梅毒等上世紀流行病復燃
根據歐洲政治新聞網Politico.eu報導,由於兒童的疫苗接種率滑落、新型態人際往來與飲食改變、病菌抗藥性日增與氣候等因素匯聚,一些19世紀流行的舊日疾病如痲瘋病、麻疹、梅毒等如今似在西方捲土重來。
痲瘋病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有成為地方流行之勢,倫敦則有出現數以萬計麻疹病例之憂,另在愛爾蘭與葡萄牙,都出現梅毒病例增加50%的情況。這些宛如19世紀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場景,如今在2023年的西方重現。
● 痲瘋病
由麻風桿菌等病菌引起的痲瘋病是一種慢性傳染病,會在神經系統、呼吸道、皮膚與眼部出現肉芽腫,導致患處失去痛覺感知,常造成四肢反覆損傷而需截肢,也可能出現虛弱與視力變差等。 早年處理痲瘋病是把患者送到偏遠處隔離,如今靠多種藥物可在幾個月內治癒,及早發現也能避免因病殘疾。
歐洲目前雖幾無痲瘋病,但美國佛州卻有在地流行的態勢,當地的痲瘋病例過去10年增加不只1倍。雖然不健康生活方式被認為是元凶,但研究人員指出這與佛州疏於應對不無關係。
● 麻疹
在「現代疫苗之父」恩德斯(John Franklin Enders)研發出疫苗並於1963年核准上市展開廣泛接種後,人類終於找到對付麻疹這個過去動輒奪命數以萬計、被視為其中一種最具傳染性疾病的辦法。但在今日尚有地方未普遍達標群體免疫之際,麻疹在歐洲似乎又開始蠢蠢欲動。英國、希臘、捷克、阿爾巴尼亞近年相繼「零麻疹」破功,2023年頭兩個月歐洲就有約900例麻疹,比2022全年還多。
荷蘭警告國內疫苗覆蓋率下降恐使麻疹捲土重來;英國衛生安全局(UKHSA)今年7月表示,由於多年來疫苗接種率偏低再加上COVID-19疫情,倫敦恐有出現數以萬計麻疹病例之虞。
● 梅毒
18世紀晚期,倫敦估計30多歲年齡層超過五分之一感染過梅毒,如今英國衛生安全局又再次看到病例激增的隱憂。英國2022年出現8692例梅毒患者,成為1948年以來最高的年份。不只英國,歐洲疾病預防管制中心(ECDC)最新的年度流行病學調查也顯示,無論是歐盟或歐洲經濟區(EEA),梅毒病例都呈上升曲線,以愛爾蘭最高、地中海島國馬爾他次之。
拜約會app普及與嗑藥性愛流行之賜,露水姻緣比過去更容易是促成梅毒病例增加的主因;部分歐洲國家地區削減性病防治經費也是禍首之一,像英格蘭先前就刪減10億英鎊相關經費。
● 痛風
痛風舊日因大多與皇室酷愛紅肉與飲酒有關而有「國王病」之稱,如今因肥胖、高血壓和糖尿病等健康問題以及糖分、酒精攝取偏高而成為當代文明病。其中以美國、加拿大在1990至2017年間痛風患病率增幅最高。
隨肥胖比率在歐洲也不見趨緩,痛風似乎很快也會讓更多歐洲人聞之色變。
● 瘧疾
儘管瘧疾在歐洲仍僅止於少數在地病例,但登革熱和西尼羅病毒等由病媒蚊傳播的疾病增加是一大警訊。
與聯合國有關的「全球對抗愛滋病、肺結核和瘧疾基金會」(GFATM)指出,隨極端天候在歐洲益趨頻繁,不能排除瘧疾有死灰復燃的可能。
資料:https://tw.news.yahoo.com/%E8%A5%BF%E6%96%B9%E5%AE%9B%E5%A6%82%E5%9B%9E%E5%88%B019%E4%B8%96%E7%B4%80-%E9%BA%BB%E7%96%B9-%E7%97%B2%E7%98%8B-%E6%A2%85%E6%AF%92%E7%AD%89%E4%B8%8A%E4%B8%96%E7%B4%80%E6%B5%81%E8%A1%8C%E7%97%85%E5%BE%A9%E7%87%83-030259467.html
2023/24年度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計劃即將展開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今日(九月六日)宣布,2023/24年度季節性流感「疫苗資助計劃」將於九月二十八日展開,而「政府防疫注射計劃」、「季節性流感疫苗學校外展(免費)計劃」及「院舍防疫注射計劃」則會於十月五日開始。
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說:「接種疫苗是預防季節性流感及其併發症最有效方法之一,市民應踴躍接種。」
在「季節性流感疫苗學校外展(免費)計劃」下,外展隊會到參與學校為學童免費接種流感疫苗。現時約有710間幼稚園、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及幼兒中心、約450間小學及約230間中學報名參加計劃。衞生署會提供外展接種的疫苗,並為醫生提供接種每劑疫苗資助額105元。至於不參與上述外展計劃的學校,可透過「疫苗資助學校外展(可額外收費)」計劃,按照衞生防護中心網站公布在「疫苗資助計劃」下提供外展疫苗接種的醫生名單,邀請醫生到校提供接種服務。
對於不會透過學校外展接種流感疫苗的合資格兒童,可在參與「疫苗資助計劃」的私家醫生診所接種資助的流感疫苗。
另外,在「院舍防疫注射計劃」下,衞生署會免費提供和運送疫苗到院舍,並由院舍自行邀請已參與此計劃的到診註冊醫生負責為合資格人士接種疫苗,每劑疫苗資助額為105元。
在新一年度「政府防疫注射計劃」(免費接種)及「疫苗資助計劃」(資助接種)下,接種流感疫苗的合資格群組與去年相同(詳情見附件一及二)。
衞生署已就新一年度「疫苗資助計劃」的安排通知參與的醫生和提醒他們早作準備和適時訂購疫苗,每劑疫苗資助額為260元。
另外,衞生防護中心轄下的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科學委員會)建議2023/24年度流感季節採用的疫苗組合應與世界衞生組織的最新建議相符。有關2023/24年度北半球流感季節採用以雞胚生產或以重組技術生產的四價流感疫苗病毒株,可參閱科學委員會建議。
滅活流感疫苗、減活噴鼻式流感疫苗和重組流感疫苗均獲科學委員會建議在香港使用。視乎個別疫苗品牌,大部分滅活流感疫苗適用於六個月或以上人士,包括健康人士、懷孕婦女和有長期健康問題的人士。減活噴鼻式流感疫苗適用於兩歲至49歲人士(懷孕、免疫力低或有其他禁忌症的人士則除外)。重組流感疫苗適用於18歲或以上的人士。
各項疫苗接種計劃上年度整體共接種約1 560 000劑季節性流感疫苗,較2021/22年度增加約25.3%,當中50至64歲人士的接種劑數較2021/22年度增加約61.2%。
發言人強調:「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是其中一種最有效預防季節性流感及其併發症的方法,亦可減低因流感而入院留醫和死亡的個案。同時患上流感與2019冠狀病毒病會有較大機會出現嚴重疾病及死亡,接種流感疫苗可減少入院留醫的機會和住院時間。接種流感疫苗與新冠疫苗同樣重要。流感疫苗安全有效,所有年滿六個月或以上人士,除有已知禁忌症外,均應接種流感疫苗,保障個人健康。根據過往流行病學情況,冬季流感季節一般會在每年一月初開始,但來臨的確實時間不能預測。由於人體在接種疫苗後需約兩星期產生抗體,市民應及早接種流感疫苗,預防季節性流感。」
發言人表示,在知情同意下,新冠疫苗可與季節性流感疫苗同時或分開時間接種。如果接種人士欲分開時間接種新冠疫苗和減活流感疫苗,相隔14日即可。
衞生防護中心一直為醫護界、社區夥伴和教育界等不同持份者舉辦會議及簡介會,介紹新一年度的疫苗接種安排並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市民如欲了解更多詳情,可致電衞生防護中心電話(2125 2125)或參閱疫苗接種計劃專頁。
資料:
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309/06/P2023090500733.htm
本港調查:逾半中老年人不認識肺炎球菌疫苗而沒有接種 醫社齊呼籲關注肺炎球菌威脅 加強高危人士防護意識
具致命性的肺炎球菌感染可透過接種疫苗有效預防,惟本港疫苗接種率未如理想,根據本港最新調查顯示,逾半中老年人士竟由於不認識肺炎球菌疫苗而沒有接種。最近,覆蓋血清型較廣的新一代炎球菌疫苗在港註冊,外國的疫苗接種指引也隨之更新。香港的醫學界及社福界代表藉此一同呼籲社會大眾關注肺炎球菌的威脅,提升高危人士預防感染的意識。
肺炎球菌乃本港肺炎元凶之一 長者為高風險人士但接種情況極不理想
肺炎是本港第二大致死原因,而肺炎球菌是其中一種常見致病原。根據衛生防護中心數字顯示,自放寛防疫措施後,因感染肺炎球菌而出現嚴重疾病的情況已上升至疫前水平。香港老人科醫學會主席、老人科專科醫生譚鉅富醫生指出,長者是肺炎球菌感染的高危群組,他們因肺炎球菌肺炎而入院的機會較18-49歲群組高出逾10倍,如患有慢性疾病更會增加出現重症及入院機會。香港呼吸科護理學院副主席周文俊先生也認同長者感染肺炎球菌後,可對身體機能帶來嚴重傷害:「不少因感染肺炎球菌而入院的長者,需要入住深切治療部並倚靠機械呼吸,出院後身體仍有不少後遺症,出現肺功能下降的情況。」
目前,接種肺炎球菌疫苗是有效預防感染及重症的方法,惟長者接種率只有四成,情況極不理想。有見及此,香港病人組織聯盟與香港理工大學護理學院合作,透過90名已接受培訓的長者健康大使進行問卷調查,邀請50歲或以上人士,回答有關對肺炎球菌的認知及接種疫苗的態度的問題。目前已成功收集逾2,000份問卷,結果如下:
1) 一般人對肺炎球菌感染認識不深 忽略肺炎球菌可引致嚴重後果
- 較少人留意耳痛、精神昏亂、頸部僵硬都是感染肺炎球菌時可能出現的徵狀,大多只集中於發燒、咳嗽、呼吸急促等情況
- 此外,較少人知道肺炎球菌也可引致腦膜炎、敗血病等嚴重疾病
2) 接種疫苗人數不多,主因對疫苗缺乏認識
- 儘管絕大部分人知道接種疫苗是有效預防肺炎球菌感染的方法,但約一半受訪者並沒有接種疫苗
- 而沒有接種疫苗的原因,主要是「不知道/ 不清楚有「肺炎球菌」疫苗」,此外「沒有足夠疫苗資訊」、「擔心疫苗副作用」等都是令他們沒有接種疫苗的常見原因
- 此外,約一半人不知道哪裏可以接種肺炎球菌疫苗,也不知道65歲或以上人士獲政府資助甚至免費接種
3) 一劑疫苗提供足夠保護可增接種意慾
- 逾八成受訪者表示,如只需接種一劑疫苗便獲得足夠保護,可增強接種意慾
- 保護力持久、能夠免費接種、高安全性是受訪者認為理想疫苗的最重要條件
負責是次研究的香港理工大學護理學院副學院主任(研究)及教授梁綺雯教授表示:「從調查結果顯示,提高長者疫苗接種率的方法除了要加強疾病敎育,也要在傳遞有關疫苗訊息上更具針對性,簡單易明。」
新一代疫苗面世 覆蓋率更廣 CDC已更新國民肺炎球菌疫苗接種指引
政府現時提供13價及23價肺炎球菌疫苗接種,前者屬於結合性疫苗,保護力較持久,惟只覆蓋13 種血清類型;後者雖可覆蓋較多血清類型,卻屬於多醣型疫苗,保護力較短。近年,肺炎球菌疫苗出現突破性發展,先後出現15價及20價肺炎球菌疫苗,並已於香港衛生署完成註冊。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及講座教授、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孔繁毅教授指出,15價及20價肺炎球菌疫苗均屬於結合性疫苗,保護力持久,所覆蓋的血清類型也較傳統13價結合型疫苗廣闊。以20價肺炎球菌疫苗為例,它的覆蓋率較13價疫苗多13.4%,並同時涵蓋了國外較流行的血清類型。由於香港屬開放型城市,人口經常流動,容易接觸其他血清類型的肺炎球菌,故此具廣闊血清類型覆蓋率的疫苗對香港尤其重要。孔繁毅教授表示:「新一代疫苗覆蓋更多血清類型,建議政府儘快更新疫苗接種建議,及資助老年人士免費接種最新疫苗,讓本港高危人士得到更多保護。」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也就新一代肺炎球菌疫苗更新了接種建議,指出65歲以上,或19-64歲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士,而從來沒有接種肺炎球菌疫苗的:
● 注射15價疫苗後,需於一年後再補打23價疫苗;
● 注射20價疫苗後,毋須再接種其他肺炎球菌疫苗。
引入新一代肺炎球菌疫苗 簡化疫苗政策增加長者接種誘因
現時政府雖為65歲或以上人士提供肺炎球菌疫苗資助計劃,惟所施打的疫苗劑型及劑量需根據長者的病歷來決定,且分為高風險及低風險兩個群組,其接種的安排及劑量也有所不同。香港藥劑專科學院院長、註冊藥劑師鄭綺雯女士認為複雜的疫苗措施令大眾不容易理解,也增加醫護人員講解的難度,打擊長者接種肺炎球菌疫苗的意慾,故此建議政府儘快引入新一代肺炎球菌疫苗,以擴闊血清型覆蓋率,提高群體免疫效應,並簡化疫苗接種政策以增加長者接種疫苗的誘因。
香港病人組織聯盟主席袁少林先生也促請政府加強肺炎球菌公眾教育,做好預防工作,其中包括降低疫苗資助門檻,例如考慮所有65歲以上人士,不分高低風險都可免費接種肺炎球菌疫苗;另外,由於慢性疾病會增加出現重症及入院的機會,因此也建議為50-64歲的長期病患者提供資助,讓更多高危人士獲得疫苗的保護。
資料: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2987/7429669
上班族每天1杯手搖腹超一照「肝臟一片白」! 醫曝原因:「與4成分」脫離不了關係
中年男子依靠外食、手搖,外加長時間久坐,近期他到醫院健康檢查,抽血報告血脂檢驗呈現一片滿江紅,其中三酸甘油脂超標,腹部超音波肝臟一片白,已是中重度脂肪肝。
為他解說的醫師指出除了有脂肪肝問題之外,葉先生也已有代謝症候群,未來罹患三高、心臟疾病、腦中風的機會都較一般人高,醫師隨即警告他一定要改善飲食問題。
脂肪肝為慢性肝病元兇 嚴重恐變成癌
健康管理醫院梁程超副院長表示,過去聽到脂肪肝,大多數人對於認知都會認為沒關係啦!但如今發現脂肪肝已成為現今全世界慢性肝病的主要元兇,長期下來不僅會對肝臟造成傷害,也會造成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於肝癌;在2020年各國的肝膽科專家經過多次討論,正式提出以「代謝性脂肪肝病」取代原本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其病因與脂質、醣類代謝異常、肥胖有直接的關係。
高果糖玉米糖漿 僅能代謝成脂肪及尿酸
梁程超解釋,脂肪肝的形成與攝取糖、澱粉、酒精及過多熱量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特別是飲用果汁或含糖手搖飲料,特別是手搖飲料所添加的糖都是「高果糖玉米糖漿」,因為它含大量果糖,這些果糖只有肝臟能處理把它代謝成脂肪及尿酸;另外,過剩的熱量也不可輕忽,若沒有控制減少攝取,時間一久,肝臟細胞也會被養的油油亮亮,於是就形成了脂肪肝。
代謝症候群5危險因子 符合其中3項代表中鏢
根據近期衛福部公布,近5年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顯示,40歲至64歲接受服務的民眾中近3成2有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有5項危險因子, 5項中符合其中3項則代表有代謝症候群,包含:
1、腹部脂肪堆積(腰圍男性≧90cm、女性≧80cm)
2、血壓偏高(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5mmHg)
3、好的高密度膽固醇(HDL-C)偏低(男性<40mg/dL、女性<50mg/dL)
4、三酸甘油脂(TG)偏高(≧150 mg/dl)
5、空腹血糖值偏高(血糖值≧100mg/dL)
罹病幾乎無不適症狀 日常這樣做為上策
梁程超也提醒,脂肪肝、血壓、血糖、血脂異常幾乎完全沒有不適症狀,唯有日常應保持三低一高飲食(低油、低糖、低鹽、高纖)健康飲食型態、培養運動習慣、避免菸酒,以及定期健康檢查,才能幫助自己遠離慢性病及癌症的健康威脅。
資料:
https://tw.news.yahoo.com/%E4%B8%8A%E7%8F%AD%E6%97%8F%E6%AF%8F%E5%A4%A91%E6%9D%AF%E6%89%8B%E6%90%96%E8%85%B9%E8%B6%85-%E7%85%A7-%E8%82%9D%E8%87%9F-%E7%89%87%E7%99%BD-%E9%86%AB%E6%9B%9D%E5%8E%9F%E5%9B%A0-013904999.html
多喝牛奶不一定能長高!醫揭影響身高原因
許多家長都希望家中孩子能長高,因此會讓孩子多喝牛奶、補充鈣質,不過真的這樣就能長高了嗎?國泰醫院小兒科主任級醫師侯家瑋表示,「缺鈣」的確會長不高,但影響長高的因素有很多,已攝取足夠的鈣質,甚至更多的鈣都有可能不會再長更高。
補鈣不一定會直接增加身高 「這些」都會影響長高
侯家瑋醫師提到,自己常在診間碰到家長問「希望孩子長高,是不是要吃鈣片?」,但其實影響長高的因素不只有鈣,包含睡眠、運動、飲食、遺傳、足夠的生長激素與甲狀腺素等都會影響身高。
此外,即使吃下足夠的鈣質也不一定會對身高產生直接的影響,侯家瑋醫師表示,補充鈣質或許有助於骨質密度的增加,但是單純補充鈣質卻不會直接增加身高。
侯家瑋醫師提醒,如果一天的鈣攝取量超過2500毫克,可能就會過量,如果長期過量攝取鈣,不僅可能便秘,嚴重的話還可能發生尿路結石,除非是先天或遺傳性疾病嚴重缺少鈣或維他命D導致佝僂症引起的身材矮小,不然一般是不需要額外補充鈣片及維生素 D的。
缺鈣仍是影響骨骼發育的因素 如何避免缺鈣?
不過,缺鈣仍會影響骨骼發育,兒童、青少年還有要預防骨質疏鬆的老年人都應留意鈣質的攝取。侯家瑋醫師表示,鈣質成分來源包含磷酸鈣、碳酸鈣、乳酸鈣、檸檬酸鈣等,磷酸鈣、碳酸鈣的鈣含量及鈣吸收率較高,而磷酸鈣更是最接近骨骼的鈣質成分,但不適合腎功能不全者。
但是侯家瑋醫師提醒,鈣的攝取還是從天然飲食攝取最好,其中乳製品可說是首選,像牛奶、優酪乳、起士都是很好的鈣質來源,如果孩童有乳糖不耐症或過敏的問題,建議考慮菠菜、花椰菜、芥藍菜、蛋黃、豆製品等作為替代品,而坊間廣告高鈣產品可能會幫助鈣吸收,但對長高並無直接助益。
另外,維生素D可以促進小腸壁吸收鈣質,是身體吸收鈣所必需的要素,因此侯家瑋醫師建議,與其一次吃500單位的鈣,不如每天從食物中攝取鈣多、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肝臟、蛋黃、菇類等),像每天至少攝取1至2份乳製品,並搭配高鈣食物,再加上豆製品便是完美的組合。
除了飲食外,陽光也可促使皮膚自行合成維生素D提供給身體做使用。另外,也要注意「磷」對鈣的影響,侯家瑋醫師表示,當食物中的磷過高時,會增加鈣質的流失,尤其碳酸飲料如汽水、可樂等,含有磷酸會降低人體對鈣的吸收,喝多了也會造成缺鈣。
資料:
https://tw.news.yahoo.com/%E5%A4%9A%E5%96%9D%E7%89%9B%E5%A5%B6%E4%B8%8D-%E5%AE%9A%E8%83%BD%E9%95%B7%E9%AB%98-%E9%86%AB%E6%8F%AD%E5%BD%B1%E9%9F%BF%E8%BA%AB%E9%AB%98%E5%8E%9F%E5%9B%A0-060000287.html
把握136黃金期 讓新生兒擁抱新聲命
依據國民健康署統計,一一一年出生的寶寶有十三萬九二二二人接受聽力篩檢,篩檢率達九十八‧七%,其中共發現七六八位有聽力損失,均及時予以轉介後續療育服務。聽力是語言發展的開端,台灣大約每一千個新生兒就有三至四人為先天性聽損兒,若能在出生「一個月內」完成篩檢、「三個月內」完成確診,並於「六個月大前」開始配戴聽覺輔具與接受聽語療育,幫助孩子回到有「有聲勝無聲」世界,「聽見」美妙的聲音,將來就可達到正常的語言、身心及社會人際發展。
由於輕、中度聽障的孩子不容易被發現,加上年幼的孩子自己不會表達,又無明顯語言溝通的障礙,很容易被忽略,造成日後的遺憾。如果是聽力損失之高危險群,包括有聽障家族史、母親懷孕期間前三個月內曾感染過德國麻疹或其他病毒性的疾病、服用或注射耳毒性藥物、出生體重小於一千五百克早產兒、出生時缺氧、出生後曾住加護病房、出生後細菌性腦膜炎、頭頸部先天畸形(如小耳症)等,更需要注意早期篩檢、確診及介入療育。目前全國總共有二五七家醫療院所提供新生兒聽力篩檢服務,其中有六十一家提供新生兒聽力確診服務,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家長,一定要把握寶貝聽語發展的一三六黃金期,完成一篩檢、二確診、三療育的步驟,讓孩子擁抱新「聲」命。
當孩子通過新生兒聽力篩檢並不代表終生沒有問題,部分孩子在發育過程中,會因為遲發性聽損、中耳炎、外傷、腦膜炎、感染及藥物使用等因素造成聽力受損,因此家長在平常生活中,仍要多留意孩子聽力狀況,平日可透過「兒童健康手冊」的「聽力簡易居家行為量表」檢視及觀察孩子的聽力情形,例如寶寶在三至六個月大時,是否會對環境中的聲音表現興趣;七至十二個月大時,喜歡玩會發出聲音的玩具;一至二歲大時,可以說簡單的單字(如爸爸、媽媽)。
另外,如發現家中三至四歲小孩有講話慢、發音不標準,或對父母的呼叫若有若無的反應,家長應盡快帶孩子至醫院,尋求耳鼻喉科醫師檢查是否有聽力問題,避免錯失學習語言的先機,早期發現並予以治療及復健,才能降低聽力障礙的負面影響,讓孩子可以正常快樂學習與成長。
資料:
https://tw.sports.yahoo.com/news/%E6%8A%8A%E6%8F%A1136%E9%BB%83%E9%87%91%E6%9C%9F-%E8%AE%93%E6%96%B0%E7%94%9F%E5%85%92%E6%93%81%E6%8A%B1%E6%96%B0%E8%81%B2%E5%91%BD-123910545.html
40歲女不菸不酒,連加工肉品也不吃,仍罹大腸癌!醫揪出「NG飲食習慣」很多人都常吃
癌症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已超過40年,其中大腸癌更是連續15年居十大癌症排行之首。根據國民健康署(下稱國健署)2022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每年有近17000例的大腸癌新發生個案。許多人認為大腸癌的發生可能與民眾習慣食用加工食品、喝酒、抽菸等壞習慣有關。不過,日前中山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陳欣湄分享,一名個案婦女平常飲食清淡,亦無抽菸、喝酒,但年僅40餘歲就罹患大腸癌第四期,「會這樣子是和患者平時的生活習慣有關係。」
身兼營養醫學專家的中山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陳欣湄在健康談話節目《健康2.0》上透露,該患者就診時,本想做和營養治療、營養調理相關的項目,沒想到卻突告知「自己已罹患大腸癌第四期」,且目前開始接受治療中。在治療癌症的過程中,這名女患者想不透的是,平時不太會吃紅肉及加工肉類製品,也沒有抽菸、飲酒等壞習慣的他,根本不知道罹癌的關鍵因素為何。
對此,陳欣湄在問診後,確認女患者的生活習慣中,稍微較不健康的一項為「每天一定會喝1至2杯的含糖飲料」。
陳欣湄解釋,代謝症候群有眾多成因,包含吃大量的肉類、高糖也有可能造成此情況,且糖與癌症是否有關聯性,學界已探討數年,陳欣湄表示「在我們過度使用精製糖時,可能會讓我們身體潛在的癌症問題會爆發。」陳欣湄進一步指出,若是大量攝取精製糖,容易讓血糖過度增大,出現胰島素阻抗的問題,而該情況也跟癌症有關連,這是第一種機轉;第二種機轉則為長期吃非常高糖的製品,會造成脂肪堆積,當脂肪大量堆積後,就會造成身體慢性發炎,這也與癌症有關。
根據國健署的官網資料顯示,代謝症候群若不及早檢查治療,將比一般人增加6倍得到糖尿病的風險、4倍高血壓風險、3倍高血脂風險、2倍心臟病及腦中風風險,變成慢性病病人。依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罹患慢性病每年造成全球4100萬人死亡,相當於全球死亡人數的71%,建議從控制吸菸、增加運動、健康飲食及適度飲酒等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著手。
最後,陳欣湄建議,女患者可從「糖量」開始著手,把原本習慣的甜度向下減少2成,「慢慢克服這個問題,就能減少其他風險。」
資料:https://www.storm.mg/lifestyle/4877335
45歲三孩媽患乳癌復發惡化至第4期 哭訴:我到底做錯了甚麼?|拆解5大病徵
女士要特別注意提防乳癌!台灣一名45歲三孩媽媽8年前患上三陰性乳癌,經化療和手術治療後卻兩度復發,甚至發生轉移,病情在去年演變為第4期。對此,她擔心無法陪伴3名年幼孩子成長,「我到底做錯了甚麼?」
45歲媽乳癌復發 惡化至第4期
綜合台媒報道,台灣一名45歲康姓女子於2015年、37歲時確診三陰性乳癌,當時其二女才剛滿4個月。她一邊照顧孩子,一邊進行化療、手術和放射治療,撐過治療期1年多後,另一邊乳房卻又發現三陰性乳癌。康女好不容易捱過3年的治療和復發高峰期,還誕下了三女兒;惟2022年2月卻再次復發,甚至發生轉移,病程進展至第4期。她接受訪問時哭訴:「我到底做錯了甚麼,才會罹患三陰性乳癌......」
她透露,不斷復發的三陰性乳癌宛如夢魘,而且傳統化療容易產生抗藥性,如再復發有很大機會會遇上無法治療的窘境,而最讓她擔心的是:「擔心無法陪伴3個年幼的孩子長大,希望有活下去的機會。」
三陰性乳癌5年存活率奇低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彰化基督教醫院全方位乳房腫瘤醫學中心協同主任陳守棟指出,乳癌為當地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其中三陰性乳癌僅佔乳癌總體的15%,但有著高抗藥性、高復發與高轉移的特性,導致5年存活率僅剩11.5%,他直言:「許多患者確診就如同被判處死刑。」
陳守棟指出,三陰性乳癌缺乏治療標靶,無法針對癌細胞進行精準治療,使其治療選擇少,存活期亦較其他類型的乳癌來的更短,例如乳癌治療常用的荷爾蒙療法,對三陰性乳癌患者就無效;大多三陰性乳癌患者主要採用化療、再化療,但傳統化療藥物容易產生抗藥性,隨著更換化療藥物的次數增多,藥效持續時間也越來越短,最後患者將面臨無藥可用的困境。
乳癌5大症狀
據香港癌症基金會網站資料,乳癌成因暫時成疑,但年齡增長、家族病史、高齡首次懷孕、沒有子女、不曾哺乳、更年期後肥胖、缺乏運動及酗酒等,均會增加患上乳癌的風險。以下為乳癌的5大症狀:
1.乳房皮膚變厚或出現硬塊
2.乳房出現皺紋、凹陷或皮疹
3.乳房或腋下出現持續的不適或疼痛
4.乳房形狀或大小有所改變
5.乳頭形狀改變、出現分泌物或皮疹
自我乳房檢查方法
據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資料,自我乳房檢查的目的是提高對自己乳房的認識及對乳房疾病的警覺性,大部分的乳房腫塊都是在自我檢查時發現。自我檢查應在乳房並無疼痛或腫脹的情況、如經期後進行;停經後的婦女則可在任何時候進行。任何女性一旦發現乳房腫塊,應盡早找醫生檢查,獲取專業的意見和診斷。
資料: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3621716/%E5%81%A5%E5%BA%B7%E6%96%B0%E5%A5%B3%E6%80%A7-45%E6%AD%B2%E4%B8%89%E5%AD%A9%E5%AA%BD%E6%82%A3%E4%B9%B3%E7%99%8C%E5%BE%A9%E7%99%BC%E6%83%A1%E5%8C%96%E8%87%B3%E7%AC%AC4%E6%9C%9F-%E5%93%AD%E8%A8%B4-%E6%88%91%E5%88%B0%E5%BA%95%E5%81%9A%E9%8C%AF%E4%BA%86%E7%94%9A%E9%BA%BC-%E6%8B%86%E8%A7%A35%E5%A4%A7%E7%97%85%E5%BE%B5
老是腹脹竟罹「無聲癌」 悄長7公分腫瘤!醫曝5大高危險群
一名52歲女子因已邁入更年期,體重快速增加,且老感覺肚子脹,某次健檢意外發現,竟罹患卵巢癌。醫師表示,卵巢癌被稱為「寧靜殺手」,因為初期症狀無特異性,常是腫瘤長大壓迫到鄰近器官,出現腹痛、腹脹等症狀才會發現。醫師提醒,卵巢癌好發於停經後婦女、肥胖、有家族史等5類族群,這類人都必須定期健檢,以便及早發現、治療。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表示,上述女子去年已完全停經,邁入更年期後最大改變就是迅速肥胖,不到一年就胖了10幾公斤,老感覺肚子脹,近日進行健檢,透過骨盆腔磁振造影檢查,意外發現左側卵巢有大約7公分的腫瘤,到婦科做進一步檢查確認罹患卵巢癌。
錢政平表示,卵巢癌初期症狀不明顯,通常是腫瘤長大壓迫到鄰近器官,才會發生輕微症狀,如腹部脹痛、消化不良、食慾不振、便秘、頻尿等,即使感覺不舒服也常被誤會是腸胃疾病,容易延誤救治時間。
錢政平表示,卵巢癌雖死亡率高,但早期發現都有不錯的存活率表現,第一期存活率可達93%、第二期存活率可達70%。所幸該女子及早發現,病灶只發生在一側,也未有腹水發生、未擴散轉移。
他表示,人在50歲後,會因為老化及生活不良習慣導致腫瘤發生率明顯提升,尤其是更年期後的婦女,因為身體失去荷爾蒙的保護,若未控制生活作息、飲食,最明顯的變化就是肥胖,肥胖是常見癌症的背後危險因子。
他表示,婦女卵巢癌發生率和死亡率有逐年攀升現象,卵巢癌好發於停經後或55~75歲間的婦女,除了肥胖為危險致病因子,如果家族中有人「罹患過卵巢癌、一等親有乳癌家族病史(母親、姊妹、女兒)、30歲以後生第一胎或不曾哺乳或生育、初經在12歲前發生或55歲後停經」都屬於高危險族群,應積極定期健檢。
資料: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30929002030-260418?chdtv
遺傳變異基因 32歲南京女18年相繼患5種癌症:家人讓我重拾信心
身患癌症對於許多人來說是非常艱難的經歷,不過南京一名32歲的女子,卻從14歲開始幾乎每5年確診一種癌症,截至目前已確診5種癌症,引起關注。
14歲患骨癌 24歲患乳腺癌進行左右側全切手術
今年32歲的王夢琳,14歲時確診骨肉瘤,醫生曾認為她需要截肢,後來經過化療和手術,保住了左臂,不過切除了一根尺骨。好在經過化療和修復手術,2010年,王夢琳平安度過了5年危險期,成功實現了骨肉瘤的臨床治癒。
2015年厄運再次降臨到王夢琳身上,她在體檢中被查出左側乳腺有腫塊,醫生懷疑是腫瘤。手術中,醫生髮現其右側纖維瘤下方還有一個小腫塊,屬於雙側乳腺癌。當時,母親為正在手術麻醉中的王夢琳做了左右側全切的決定。
王夢琳稱,手術出來發現自己兩側乳房全切後,情緒瞬間爆發淚流不止。 「閨蜜告訴我,母親做過決定後就在手術室前哭了,但也是沒有辦法。」
患肺癌後發現為「基因問題」 遺傳TP53變異基因
在家人、朋友以及愛人的安慰下,王夢琳逐漸接受現實,並接受乳房重建手術,生活也漸漸恢復平靜。然而,健康的日子僅過了5年,2021年,王夢琳在醫院的一次復查中發現肺部有一個結節,較之前明顯增大,醫生懷疑是早期肺癌。
此時,王夢琳反思自己無熬夜喝酒等習慣,唯一的可能就是「基因問題」。王夢琳並非家中唯一的癌症患者,她父親曾因患胃癌、肺癌及軟組織腫瘤在2018年離世,年僅56歲。
一間基因公司曾為她與父親、爺爺做遺傳基因檢測,發現她的爺爺基因正常,但她遺傳了父親的TP53基因變異。
據悉,TP53基因是人類體內的抑癌基因,也被稱為「守護基因」或「基因組的守門人」,在細胞中起到監測和調控基因組穩定性的作用。TP53基因的突變或變異可能會導致失去對腫瘤細胞的抑制能力,增加患癌風險。
最終,王夢琳入院進行手術,切除了左上肺的一片肺葉,病理結果顯示為早期肺腺癌。2022年9月初,王夢琳到醫院複查時發現肺上有新增結節,並且大於10個;2022年10月底,她重做CT檢查時發現肺部結節有增大,之前發現的左側腎上腺的結節也有所增大。
肺癌好轉後肝胃、腦部再出腫塊結節
2023年2月初,王夢琳再次做CT檢查,提示肺部結節增大。她入院檢查後,病理結果顯示為肺腺癌。在服用標靶藥後,發現肺部結節有所減小。
但好景不長,今年8月30日,王夢琳再次去複查,竟然發現肝胃間隙有一個3厘米的腫塊,腦部也有一個0.7厘米的結節,有可能是轉移。經過腹部腫塊穿刺,病理報告指出為間葉源性腫瘤,傾向低度惡性,可能是新的原發癌。最近,她已前往上海復旦腫瘤醫院病理科接受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
已經與癌症抗爭了18年,王夢琳說:「和這些腫瘤相愛相抗了18年,我再也不是當初那個膽小的自己了。有老公、家人、朋友的支持和鼓勵,讓我能夠重拾信心。」王夢琳希望能找到全面性的治療方案,想要讓體內不那麼容易癌變。「希望有經驗的專家、病友、癌症患者家屬能給我們一些建議和幫助。」
有專家表示,王夢琳可能患的是李-佛美尼症候群(Li-Fraumeni syndrome),罹患癌症的風險顯著高於一般人群。據介紹,李-佛美尼症候群是以兩位醫生Frederick Pei Li和Joseph F. Fraumeni, Jr的名字命名,這兩位醫生通過查閱648名兒童橫紋肌肉瘤患者的醫療記錄以及死亡證明等相關資料首次提出了李-佛美尼症候群。
研究表明,李-佛美尼症候群能夠增加兒童和中青年患上多種類型的癌症的風險,包括軟組織肉瘤、乳腺癌、骨肉瘤、白血病、腎上腺皮質瘤等。
資料:https://www.hk01.com/article/942042?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癌症家族】一家4人5年内罹癌病逝 揭患同種罕見遺傳病僅留媽媽獨自一人
巴西一戶家庭因遺傳病發生悲劇,一家5人中有4人罹患罕見遺傳疾病「李法美尼症候群」(Li-Fraumeni syndrome,LFS),4人均在5年内先後患癌病逝,遺留媽媽獨自一人。
根據《每日郵報》報道,來自巴西53歲的Régis Feitosa Mota於2016年因發燒、頸部腫脹和肌肉無力前往就診,結果確診「李法美尼症候群」,隨後在2016年得知,他的3個孩子同樣患上該病。
Régis和妻子育有2女1子,10歲的幼女Beatriz在2018年死於血癌;2020年,22歲兒子Pedro因罹患腦腫瘤病逝;而25歲的大女Anna Carolina也被診斷患有腦腫瘤,於2022年病逝。
他曾表示,大女Anna在2009年僅12歲時便罹患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接受了3年的化療後戰勝病魔。但2016年,兒子Rogério也被診斷出血癌、骨癌,讓他開始覺得「不可能是巧合」,最後進行基因檢測後才知道他們都同樣患有「李法美尼症候群」。
「李法美尼症候群」是一種罕見遺傳病,男性患者一生罹癌風險70%,女性患者則高達90%。這個病症可以從父母遺傳給子女,若父母其中一方有病,子女便有百分之50的機會患上同樣的病,同時還大大增加了形成惡性腫瘤機率。
不過爸爸Régis的父母,即孩子們的祖父母並未患病。祖父母表示,他們從未將患癌的責任歸咎於他,認為父親也是受害者。2016年,Régis確診「李法美尼症候群」,同時還被醫生首次診斷罹患「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lymphocytic leukemia);2021年,他被診斷出患有「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今年,他再次被診斷患有第三種癌症,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今年7月底,Régis被送往醫院等待接受骨髓移植,未料,他最終還是在8月13日的巴西父親節當天去世,一家人只剩下他的妻子Mariella Pompeu。
資料: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594661/%E3%80%90%E7%99%8C%E7%97%87%E5%AE%B6%E6%97%8F%E3%80%91%E4%B8%80%E5%AE%B64%E4%BA%BA5%E5%B9%B4%E5%86%85%E7%BD%B9%E7%99%8C%E7%97%85%E9%80%9D%E3%80%80%E6%8F%AD%E6%82%A3%E5%90%8C%E7%A8%AE%E7%BD%95%E8%A6%8B%E9%81%BA%E5%82%B3%E7%97%85%E5%83%85%E7%95%99%E5%AA%BD%E5%AA%BD%E7%8D%A8%E8%87%AA%E4%B8%80%E4%BA%BA
大腸癌蟬聯癌王15年! 「兩城市做這事」罹腸癌機率低22%
毛賢婷是一位大腸直腸癌患者,她的飲食選擇受到極大的限制,只能進食營養品和流質食物,而且每次進食的份量極為有限。她形容自己只能品嚐食物的味道,然後再將其吐出,因為吃下去會腹痛如絞。
然而,賢婷不因這些困難而屈服,她以樂觀和幽默的態度面對生活。每天,她需要服用上百顆藥丸和保健食品,她形容這些多彩的藥物反映了她多采多姿的人生。
對於賢婷來說,進食是一項挑戰,她的大腸已被完全切除,而小腸的部分也受到了影響,因此她現在幾乎只能進食流質食物。
抗癌之路並不容易,從她確診大腸直腸癌到現在已經12年,期間經歷了10次手術,包括在腹部開人工造口(人工肛門)。在接受訪問時,她真性情地展示了腸造口袋,她希望社會大眾不要對病患有異樣的眼光,因為這可能會讓病友害怕尋求治療。
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指出,在大腸癌的衛教中,症狀並不是強調的重點,因為多數情況下,當症狀出現時,疾病可能已經進展到第二或第三期,情況相對嚴重。他提到,早期的大腸癌(零期或一期)通常可以根治,但這些病例中,有90%以上是沒有明顯症狀的。而有症狀前來就醫的病患中,有20%已經處於第四期。
邱瀚模特別強調篩檢的重要性,因為大腸癌已成為台灣的新國病,影響各個年齡層的健康。根據衛福部統計,大腸癌已連續15年成為台灣新增癌症病例的第一名,並且在癌症死亡人數中排名第三。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2020年,大腸癌的發生率在全球排名第一的是匈牙利,其次是斯洛伐克、挪威、荷蘭、丹麥、斯洛維尼亞等國,而台灣的大腸癌發生率高達40.5%,在全球排名第六、亞洲排名第一。
基隆市和台南市在20年前開始提供免費糞便潛血檢查,並持續追蹤20年,發現在40歲就開始篩檢的人,其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率降低了22%,這有力的本土實證支持了下修篩檢年齡的必要性。
癌症篩檢是長期投資,必須從長遠效益的角度來看待,目標不僅是讓病患活著,更重要的是提早發現,治療效果更佳,這不僅能減輕健保醫療費用的負擔,還可以讓患者盡快回到工作崗位,穩定勞動力。
資料:https://tw.news.yahoo.com/%E5%A4%A7%E8%85%B8%E7%99%8C%E8%9F%AC%E8%81%AF%E7%99%8C%E7%8E%8B15%E5%B9%B4-%E5%85%A9%E5%9F%8E%E5%B8%82%E5%81%9A%E9%80%99%E4%BA%8B-%E7%BD%B9%E8%85%B8%E7%99%8C%E6%A9%9F%E7%8E%87%E4%BD%8E22-141603885.html
吃飯勿吃這種魚!醫生警告:這時吃鼻咽癌風險高七倍 5症狀求醫
【鼻咽癌/症狀】幼童身心發展尤其需要注重飲食,台灣有醫生提醒,如果年幼時經常食用1類魚,成長後罹患鼻咽癌機率將比正常人高七倍。鼻咽癌是常見癌症之一,如果出現聽力減退、持久鼻塞等5項常見徵症,就要及早求醫了。
綜合台媒報道,台大醫學院耳鼻喉科教授婁培人於節目《健康2.0》指出,「基因遺傳」、「EB病毒(第四型人類皰疹病毒)感染」、「醃漬食物」是出現「鼻咽癌」3大主因,當中「醃漬食物」需要注意飲食。
婁培人舉例,除了醬菜、菜脯、泡菜、榨菜、醃蘿蔔,還有鹹魚等,如果經常及大量食用,患上鼻咽癌機率會增加非常多。他引述研究表示,,如果在年幼時食用大量鹹魚等「醃漬食物」,長大後患鼻咽癌風險會較一般人高七倍;若成年後才常吃醃漬物,影響鼻咽癌機率則較小,呼籲家長們避免讓孩童吃過量醃漬食物。
鼻咽癌5項常見症狀要注意
根據本港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鼻咽癌是鼻咽細胞異常生長所形成的癌病,患者以男性居多,較常見於中國南部,特別是廣東人士,常見症狀包括以下5項。
鼻咽癌5大症狀:
1)頸部出現無痛腫塊
2)鼻及喉分泌帶血
3)聽力減退或局部失聰,耳鳴
4)經常復發的中耳炎
5)持久鼻塞
中心又提醒,可透過避免進食鹹魚或煙薰食品,以及不吸煙來保護鼻腔及喉部,以預防患上鼻咽癌。
資料:https://www.hk01.com/%E7%86%B1%E7%88%86%E8%A9%B1%E9%A1%8C/939474/%E5%90%83%E9%A3%AF%E5%8B%BF%E5%90%83%E9%80%99%E7%A8%AE%E9%AD%9A-%E9%86%AB%E7%94%9F%E8%AD%A6%E5%91%8A-%E9%80%99%E6%99%82%E5%90%83%E9%BC%BB%E5%92%BD%E7%99%8C%E9%A2%A8%E9%9A%AA%E9%AB%98%E4%B8%83%E5%80%8D-5%E7%97%87%E7%8B%80%E6%B1%82%E9%86%AB
38歲男性單側耳悶 竟是鼻咽癌第2期
一名38歲男子就醫,自述左耳耳悶一週。林口微笑親子耳鼻喉科診所醫師張弘指出,此患者理學檢查結果為「中耳積水」,近一步詢問病史,無游泳、潛水,卻在此年紀發生單側中耳積水並不尋常,安排他做鼻咽內視鏡檢查,後續竟診斷出鼻咽癌第2期,接受化療。
張弘在臉書粉專「耳鼻喉科 張弘醫師」及個人網站發文指出,檢查畫面可見,鼻咽部左側有明顯的腫瘤,腫瘤大到阻塞耳咽管開口,造成中耳積水。病患無抽菸、無鼻咽癌家族病史,後續切片化驗才得知。好在患者警覺性高,耳部悶塞一週即就醫,診斷為鼻咽癌第2期,後續化學放射線治療。
張弘指出,鼻咽癌好發於亞洲人,和基因遺傳、鼻咽病毒感染、飲食(富含亞硝酸鹽的食物,如香腸臘肉)及抽菸有關。根據台灣癌登資料庫,每年約有1500多位新診斷的鼻咽癌病人,鼻咽腔有一定的空間讓腫瘤生長,症狀不明顯,不易早期發現,往往發現時已偏末期:第3-4期。
鼻咽癌最常見症狀有3類:頸部腫塊(最常見);流鼻血、鼻塞、鼻涕倒流、鼻音增加;耳部症狀。據研究統計,約有30%新診斷的鼻咽癌患者,有合併中耳積水,因此成年人的中耳積水,需考慮鼻咽癌。此外,約有8-12%病人因鼻咽癌侵犯腦神經而出現「腦神經學症狀」,最常見為第6對腦神經(可能導致複視)。單側耳悶持續未改善,建議儘快就醫檢查,排除嚴重問題,也避免耽誤治療。
資料: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445116
养和话你知|烟酒不沾都可感染头颈癌 预防HPV事不宜迟
养和话你知|烟酒不沾都可感染头颈癌 预防HPV事不宜迟
近年在政府大力宣传下,普罗大众对HPV这个名字已不再陌生,但原来感染HPV除了会引致子宫颈癌和生殖器疣,头颈癌亦与其息息相关。据香港癌症注册处2020年数据显示,每年每10万香港人当中便有13人患头颈癌,新症数字亦有持续上升的趋势。
有见及此,本文请来养和医院耳鼻喉科专科医生何颂伟医生,讲解头颈癌的主要成因、预防以及治疗方法。
什么是HPV(人类乳头瘤病毒 )?为何会感染?
何医生指,HPV (人类乳头瘤病毒) 是一种常见的病毒,可经直接接触受感染的皮肤、黏膜或体液传播,如共用个人卫生用品,或经性接触传播,包括阴道、肛门或口腔性行为。 HPV有不同型别,其中一些型别与癌症的风险增加有关。
感染HPV的机率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个人的性行为、性伴侣数目、使用安全措施(如避孕套)及免疫系统状况。有研究指出,大多数性生活活跃的人都会感染HPV,但大部份都不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因免疫系统通常能够清除感染。
HPV感染可以引发癌症?
HPV感染可以引发多种疾病,包括:
子宫颈癌:HPV感染是子宫颈癌的主要原因之一,当中HPV 16和HPV 18是增加患上子宫颈癌的高风险型别。
头颈癌:HPV感染也会引致头颈癌(如口咽癌、咽喉癌等),特别是HPV 16型的相关感染。
何医生解释,HPV引发头颈癌的具体机制尚待厘清,但有研究证实HPV感染会导致细胞异常增生而演变成癌症。此外,吸烟和酗酒等其他因素也可能与HPV感染出现相互作用,增加头颈癌的风险。
市面上HPV疫苗众多,应如何选择?
目前市场上有三种主要的HPV疫苗:
HPV二价疫苗:可以预防会增加子宫颈癌风险的HPV 16和HPV 18型。
HPV四价疫苗:可以预防HPV 6、11、16和18型,适用于预防子宫颈癌及与生殖器疣有关的HPV感染。
HPV九价疫苗:可以预防HPV 6、11、16、18、31、33、45、52和58型,包括会增加癌症风险的型别。提供更广泛的保护。
何医生表示,以上的疫苗都可以有效预防某类型的头颈癌,因口咽癌中最常见的是HPV 16。另有研究指出,接种HPV疫苗可以将HPV 16和HPV 18型的口腔感染率降低约70%至90%。由此可见,接种HPV疫苗对于预防口腔癌和其他与HPV感染相关的口腔疾病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由于HPV九价疫苗可以预防更多增加癌症风险的HPV型别,故在预防头颈癌方面更为全面。
4类人士应及早接种HPV疫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建议,以下人士应及早接种HPV疫苗:
女性:子宫颈癌是目前为止与感染HPV有关的最常见癌症,因此女性是主要的接种对象;
男性:HPV感染也会增加头颈癌和其他癌症的风险,因此男性也应接种HPV疫苗;
年轻人:建议在性活跃开始之前接种疫苗,确保在感染HPV之前获得保护;
曾发生性行为的人:接种HPV疫苗对已经发生性行为的人士仍有保护作用,但若接种前已经感染了某些HPV型别,疫苗所发挥的效果可能会有所减退。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在小学阶段(通常是9至13岁)开始接种HPV疫苗,何医生解释是因为这个年龄处于性活跃之前,接种疫苗可以提供最佳的保护;越早接种疫苗,免疫效果便越好。
HPV感染类别的头颈癌治疗效果
患上头颈癌的治疗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手术:透过切除肿瘤和相邻的淋巴结,为最常见的治疗方法;
放射疗法:使用高能X射线或其他辐射来摧毁癌细胞,适合单独使用,或用作术前或术后的辅助治疗;
化学疗法:利用抗癌药物来杀死癌细胞,适合单独使用,或配合手术或放射疗法。
何医生指,HPV感染的头颈癌的治疗方案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头颈癌相似。有研究显示,此类型癌症对放射疗法和化学疗法的敏感性较高,因此可能不需要进行高剂量的治疗,这意味着某些HPV相关的头颈癌可能对治疗的反应更好,且有较好的预后,然而医生还是会按患者的个别情况和病情而制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原文网址: 养和话你知|烟酒不沾都可感染头颈癌 预防HPV事不宜迟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947376?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资源来自
https://www.hk01.com/%E5%81%A5%E5%BA%B7Easy/947376/%E9%A4%8A%E5%92%8C%E8%A9%B1%E4%BD%A0% E7%9F%A5-%E7%85%99%E9%85%92%E4%B8%8D%E6%B2%BE%E9%83%BD%E5%8F%AF%E6%84%9F%E6 %9F%93%E9%A0%AD%E9%A0%B8%E7%99%8C-%E9%A0%90%E9%98%B2hpv%E4%BA%8B%E4%B8%8D%E5% AE%9C%E9%81%B2
【生蛇治疗】生蛇后遗神经痛恐痛至10年 医生解构迷思及黄金诊治72小时
皮肤病中「生蛇」总带着神秘色彩。以「蛇」为名,病发时水泡会密集长成一长串,通常绕在腰间,感觉就像蛇一样——快、急、狠。都市传闻当环绕的「蛇头」和「蛇尾」连接成一圈时,就会有生命危险。现代医学来说,「生蛇」是一种带状病毒引起的带状疱疹(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不会直接造成死亡。
生在身 痛在心
带状疱疹通常以胸部、脸部、腰部、颈部较常见。初期会长出小红丘疹、有痕痒或灼热感,约4至5天之后皮肤出现水泡,伴随而来的就是椎心刺骨的剧痛,如电击般。
生蛇是老年病?
如果童年时期患过水痘,那么这病毒可能会潜伏在神经细胞中。临床统计,中过水痘的病人,一生约有1/3机会再罹患带状疱疹。曾经有个近30岁的病人,因为亲人刚刚去世,所以压力、疲劳使他的免疫系统处于虚弱状态,导致病毒再次活跃起来,造成生蛇的症状。
生蛇之后会免疫了?
病毒会永远潜伏在神经线中,就算治疗好了之后,仍然会病发。建议病人,生蛇治愈后应该接种疫苗。而且当皮疹愈合后,可能会出现「生蛇」后遗神经痛及皮肤持续性疼痛的征状(可长达3个月至1年以上)。这些痛楚于10级痛楚中最少达3级痛,并且持续达至或出现于发疹的90天后,有机会直至10年之久。
如果能够在出现红疹后首72小时果断求医,服用抗病毒药物,例如阿昔洛韦(Acyclovir)、泛昔洛韦(Famciclovir)、伐昔洛韦(Valaciclovir),可抑压病毒、控制红疹生长;使用特殊的贴片或凝胶,贴在患处可有舒缓疼痛的成效;使用维他命B有助修复,减少急性期时的早期症状、皮疹与痛楚的神经痛的风险。
标题经TOPick编辑修改,原题为《治疗生蛇的黄金72小时》
撰文 : 林汉先医生 注册西医(皮肤学硕士)
资源来自: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587921/%E3%80%90%E7%94%9F%E8%9B%87%E6%B2%BB%E7%99%82%E3%80%91 %E7%94%9F%E8%9B%87%E5%BE%8C%E9%81%BA%E7%A5%9E%E7%B6%93%E7%97%9B%E6%81%90%E7 %97%9B%E8%87%B310%E5%B9%B4%E3%80%80%E9%86%AB%E7%94%9F%E8%A7%A3%E6%A7%8B%E8%BF %B7%E6%80%9D%E5%8F%8A%E9%BB%83%E9%87%91%E8%A8%BA%E6%B2%BB72%E5%B0%8F%E6%99%82
防夺命肺炎球菌 仅4成长者打针
东方日报
2023年9月11日
团体建议尽早引入新一代肺炎链球菌疫苗。
肺炎是本港第二大杀手,而肺炎链球菌是常见致病原之一。有病人组织昨公布一项调查发现,本港肺炎链球菌疫苗接种率未如理想,属高危群组的长者接种率仅四成。逾半中老年人士因不认识疫苗而无接种。团体提醒,超过65岁的长者因肺炎链球菌肺炎而入院的风险,较18至49岁人士高出逾10倍。随着近年相关疫苗出现突破性发展,并已于香港卫生署完成注册,政府应尽快更新疫苗接种建议,保护高危群组。
半数50岁以上受访者不知疫苗
香港病人组织联盟与香港理工大学护理学院早前访问逾2,000名50岁或以上人士,发现约一半受访者没有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主要原因包括「不知道」或「不清楚」有疫苗、 「没有足够疫苗资讯」及「担心疫苗副作用」等;约一半人更不知道肺炎链球菌疫苗接种途径,甚至不知道65岁或以上人士可获政府资助或免费接种。
调查同时发现,受访者认为理想疫苗的最重要条件,分别是保护力持久、能够免费接种、高安全性。超过八成受访者期望,只需接种一剂疫苗便获得足够保护。此外,受访者对肺炎链球菌认识不深,较少人留意耳痛、精神昏乱、颈部僵硬等,都是感染时可能出现的征状,而较少人知道肺炎链球菌可引致脑膜炎、败血病等严重疾病。
政府现时提供13价及23价肺炎链球菌疫苗接种。前者属于结合性疫苗,保护力较持久,惟只覆盖13种血清类型;后者属于多糖型疫苗,可覆盖较多血清类型,但保护力较短。香港大学医学院感染及传染病科专科医生孔繁毅表示,近年15价及20价肺炎链球菌疫苗,已于香港卫生署完成注册。他指,两款疫苗属于结合性疫苗,保护力持久,所覆盖的血清类型亦较广阔,建议政府尽快更新疫苗接种建议,及资助老年人士免费接种最新疫苗,加强保障高危人士。
倡降资助门槛 增诱因简化接种
香港药剂专科学院院长、注册药剂师郑绮雯表示,现时为65岁或以上长者而设的肺炎链球菌疫苗资助计划,长者按病历而分为高风险及低风险两个群组,所接种疫苗剂型及剂量有不同。她认为,目前安排复杂,公众难以理解,建议引入新一代疫苗时,可简化疫苗接种政策,增加长者接种诱因。
香港病人组织联盟主席袁少林促请政府加强肺炎链球菌公众教育,做好预防工作,包括降低疫苗资助门槛,例如考虑所有65岁以上人士免费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甚至降低年龄门槛,建议为50至64岁有长期病患人士提供资助。
调查指逾半中老年人士因不认识疫苗而无接种。
资源来自:
https://hk.news.yahoo.com/%E9%98%B2%E5%A5%AA%E5%91%BD%E8%82%BA%E7%82%8E%E7%90%83%E8 %8F%8C-%E5%83%854%E6%88%90%E9%95%B7%E8%80%85%E6%89%93%E9%87%9D-214500739.html
风癞|皮肤剧烈痕痒、肿胀发红?或是荨麻疹作怪!医生拆解风癞种类、成因、症状及治疗方法
皮肤上突然出现大小不一、微微凸起而且非常痕痒的红色肿块,可能是患上了俗称「风癞」的荨麻疹。荨麻疹(Urticaria)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任何年龄人士均有可能患上。数据显示,每五人中便有一人在一生中至少患过一次相当严重的荨麻疹。荨麻疹的发作速度极快,红色的丘疹或斑块会在短时间内出现,使患者非常痕痒。这些症状通常是暂时性的,急性荨麻疹多在数小时或数天内消失,而且不会留下印痕,不会有色素沉淀的问题。但亦有小部分患者会出现面肿、嘴唇或四肢肿胀、甚至呼吸困难,这些属于急症个案,须紧急送院治理。急性荨麻疹一般两至三天内便会自行痊愈,若病情持续多于六星期并反覆反作,便属于慢性荨麻疹。
风癞成因|任何人都有机会患上荨麻疹
任何年龄人士都有机会患上荨麻疹,当中以婴幼儿、青春期儿童、孕妇及更年期女性的发病患较高。其中婴幼儿的发病可能与注射疫苗或病毒感染有关;孕妇与更年期女士则可能与荷尔蒙变化及自体免疫疾病有关。引致风癞的常见原因包括:
过敏反应:荨麻疹最常见的成因之一是过敏反应。人体对某些物质或刺激物过敏,如食物、药物、昆虫叮咬、花粉、尘螨等,可能引起荨麻疹发作。
免疫系统异常:免疫系统的异常活动也可能导致荨麻疹。自体免疫疾病、免疫系统过度反应或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失调都可能引起荨麻疹。
物理刺激:某些物理刺激,如寒冷、热、压力、摩擦、阳光曝晒等,可触发荨麻疹发作,称为物理性荨麻疹。
感染:某些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也可能引起荨麻疹。例如,病毒性感染(如感冒或流感)或细菌感染(如喉咙感染)可能导致荨麻疹发作。
药物反应:某些药物可能导致过敏反应或药物过敏性荨麻疹,如水杨酸(亚士匹灵)、非类固醇止痛消炎、抗生素。这种反应可能是对药物本身或其代谢物的免疫反应。
压力和情绪因素:压力和情绪变化可能诱发或加剧荨麻疹。压力性荨麻疹可能与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有关。
风癞征状|什么是膨疹、血管性水肿?
风癞是皮肤中的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及其他化学物质而导致的一种突发性皮肤反应,一般有两大征状﹕膨疹和血管性水肿。
膨疹(hives or wheals)是指皮肤上突然出现的红色或粉红色凸起斑块,通常呈不规则形状,大小可以从几毫米至几厘米不等。这些膨疹通常会发剧烈的痒痒感,有时可能伴随着灼热感。膨疹可能在皮肤上随机分布,并且可以在几小时或几天内消失或移动到其他部位,消退后一般不会留下疤痕或出现色素沉淀。若皮肤出现不寻常的斑块或肿块便属于不正常情况,求医时须要和医生清楚说明。
血管性水肿是荨麻疹另一个常见症状,通常出现在皮肤的浅层组织,可能会导致局部部位的肿胀,例如脸部、嘴唇或眼睛周围。这种水肿通常与荨麻疹的膨疹一起出现。相较于膨疹,血管性水肿征状持续的时间较长,且较常引致疼痛。若气道或喉咙肿胀,可能引起喘鸣和呼吸困难。若情况严重,应立即就医。
典型症状
1.膨疹可以在全身各处出现
2.患处出现严重痕痒
3.膨疹在短时间内消退,并不留疤痕,但可能很快又再出现
4.膨疹形状大小不一、并会游走于身体不同部位
风癞治疗|了解治疗荨麻疹药物!
抗组织胺药物如Cetirizine、Loratadine、Fexofenadine和Desloratadine等,是治疗荨麻疹的一线药物,大部分患者均有正面的治疗效果。对于较严重或持续的个案,医生或会处方消炎药物(如白三烯素受体阻断剂)或类固醇,以减轻炎症反应和红肿。
此外,对于轻度的荨麻疹症状,非药物治疗方法也可以考虑,如冷敷、避免过敏原、避免过度擦抓皮肤等。然而,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寻求医生的评估和建议,以确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资源来自:
https://www.healthyd.com/articles/expert-blog/%E9%A2%A8%E7%99%A9-%E8%95%81%E9%BA%BB%E7%96%B9-%E7 %A8%AE%E9%A1%9E-%E6%88%90%E5%9B%A0-%E7%97%87%E7%8B%80-%E6%B2%BB%E7%99%82% E6%96%B9%E6%B3%95-%E4%BD%95%E5%AD%B8%E5%B7%A5%E9%86%AB%E7%94%9F
孕妇流感百日咳重症恐失胎儿 孕期打疫苗增母子保护力
后新冠疫情时代,民众逐渐脱下口罩回到正常生活,但其他呼吸道疾病感染人数却直线上升,尤其免疫力较低的孕妇族群,若罹患流感或百日咳等传染力强的呼吸道疾病,可能影响胎儿,严重甚至恐导致流产。妇产科专家呼吁,怀孕女性都应藉由疫苗接种降低感染风险,还能透过胎盘输将抗体送给胎儿,守护宝贝健康。当然最好的状况是全家都接种疫苗,避免将疾病传染给孕妇或新生儿。
怀孕免疫力下降 染呼吸道疾病重症机率增恐胎死腹中
台湾周产期医学会理事长.高雄医学大学附设中和纪念医院妇产部主治医师詹德富表示,当女性怀胎时,身体会调整荷尔蒙降低免疫力,以免出现「排斥」胎儿的现象,但也会增加病菌入侵风险,发生重症风险也相对提高。
詹医师强调,据疾管署统计,怀孕女性罹患流感,重症率高出一般女性2.68倍;一旦孕妇遭到感染,除了可能引发孕妇肺炎等严重并发症,同时也可能因高烧导致新生儿痉挛、脑性麻痹,严重者可能致腹中小生命早产或流产。而另一个具高传染力、且好发全年龄层的百日咳,虽然在成人症状轻微,但是如果新生儿不幸感染则容易引发新生儿严重肺炎住院甚或死亡。因此门诊建议每位怀孕女性施打相关疫苗,提升抵抗力同时保护自己与孩子。
孕妇打疫苗降低感染与重症危险 协助孩子应对「百日咳抗体空窗期」
高雄荣民总医院妇女医学部主任崔冠濠医师表示,美国妇产科协会建议孕妇应采用主动免疫方式,降低高传染性上呼吸道疾病如流感、百日咳等感染风险;研究证实,孕妇在接种流感或百日咳等疫苗约两周后会产生抗体,且同时藉由胎盘直接输送给胎儿,让孩子出生前就有百日咳保护力,可应对出生后的「抗体空窗期」。
何谓「抗体空窗期」? 崔医师说明,按卫福部疾管署规画,婴儿出生满2个月才能接种第1剂百日咳疫苗,出生六个月后接种流感疫苗,因此出生头几个月体内并无抗体保护,百日咳又好发6个月内新生儿,若此时不幸感染,经常诱发肺炎、脑病变等重症,甚至死亡,因此怀孕期间接种百日咳疫苗,才可让宝宝在有保护抗体的环境中长大。
母体百日咳抗体能借胎盘直送胎儿 宝宝周围成人应筑起防疫城墙
詹医师指出,准妈妈如果能在孕期28至32周,也就是生产前2到3个月,接种1剂百日咳疫苗,在孩子出生前后抗体浓度会达到最高,且出生后也能透过母乳喂养补充百日咳抗体。
崔医师提醒,虽然许多人小时候都曾打过百日咳疫苗,但抗体浓度仅约维持10年就开始下降,成年后能说几乎没有抵抗力,因此家中有幼儿的成人皆建议施打百日咳疫苗,除了降低自身百日咳感染机率,也能减少传染百日咳给小孩。
流感百日咳疫苗安全性高 同时保护妈妈与孩子健康
崔医师提到,门诊会有少数妈妈会担心疫苗会不会伤害到胎儿?事实上,国内长期使用的流感疫苗及百日咳疫苗皆为不活化疫苗,接种效益与安全性无虞,每年都有许多孕妇施打,鲜少有危险个案传出,且两者亦可同时施打,总体上不会对妈妈与孩子造成伤害。
詹德富补充,每年政府都会宣导民众接种流感疫苗,民众也多会主动采取预防措施,相较之下,百日咳症状容易被误会成感冒而被轻忽,甚至传染给家中宝贝而不自知,因此鼓励家有幼儿的成人及怀孕妈妈,除了每年接种流感疫苗,也可与医师充分讨论,接种百日咳疫苗,不仅保障自身健康,也能保护腹中胎儿,让孩子远离百日咳威胁。
原文网址: 孕妇流感百日咳重症恐失胎儿 孕期打疫苗增母子保护力 | ETtoday健康云 | ETtoday新闻云
资源来自: https://health.ettoday.net/news/2578432#ixzz8GfIAY6KS
卢宠茂称接种流感疫苗是最有效预防方法吁尽早接种
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表示,夏季流感至今已有13宗涉及小朋友的流感严重个案,一人死亡。而今年年初至今,已有21宗小朋友流感严重个案,5人死亡,严重个案中,有七成半是没有接种流感疫苗。
他指出,接种流感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呼吁在冬季流感高峰期来临之前,大家正视这个问题,特别是去年,家长带小童接种流感疫苗的情况并不理想,目前政府的疫苗接种计划已经开始,呼吁大家为保护自己保护家人,尽早接种流感疫苗。
资源来自: 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1723505-20231017.htm
世界骨质疏松日 补钙要趁早 营养师推荐护骨饮食攻略
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10月20日定为世界骨质疏松日,旨在提高大家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不少人误以为长者才会患上骨质疏松症便掉以轻心,然而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骼新陈代谢病症,注册营养师Vivian Chu建议30岁前尽量摄取钙质,有助把骨质密度提升,即使是30岁之后,补钙充足亦有助减慢钙质的流失,以保持骨骼有足够的强度。要保持骨质健康,Vivian特别分享补钙的饮食攻略,助大家建立良好的护骨饮食习惯。
Q︰何谓摄取足够的钙质?哪些食物可以吸收到较多的钙质?
Vivian︰成年人一日的钙质建议摄取量:
年龄 男士 女士
19-50岁 1,000毫克 1,000毫克
51-70岁 1,000毫克 1,300毫克
>70岁 1,300毫克 1,300毫克
资料来源:Nutrient Reference Values, National Health and Medical Reference Council, 2006
一日三餐增强钙质餐单
早餐︰一汤匙黑芝麻粉(220毫克),加六汤匙麦皮,配一杯高钙豆浆(300毫克)
午餐︰茄汁沙甸鱼长通粉(240毫克)+ 一碗西兰花 (63毫克)
下午茶︰低脂乳酪1杯 (200毫克)
晚餐︰1/2砖硬豆腐(150毫克)煮肉碎,一碗芥兰(100毫克),一碗糙米饭
总钙质︰约1,273毫克*
*钙质含量只供参考
5大高钙食物推荐
1. 高钙低脂牛奶(1杯250毫升)–300毫克
2. 深绿色蔬菜(1碗熟芥兰)–100毫克
3. 罐头沙甸鱼(连骨)–1罐300毫克
4. 硬豆腐100克–320毫克
5. 芝麻粉3茶匙–220毫克
资料来源:食物安全中心
Q︰相反,哪些饮食习惯或食物会阻碍钙质的吸收呢?
Vivian︰都市人经常饮用咖啡和浓茶等含用咖啡因的饮品,若然与钙质一同进食会令钙质较难吸收,影响钙质吸收。另外,高钠质食物例如经加工或腌制食品、即食面、酱料及零食等,会加快骨质的钙质流失。吸收适量的蛋白质亦有助骨骼健康,但过量蛋白质会增加体内钙质流失,经尿液排出体外。
Q︰挑选钙片或其他补钙奶粉时,有什么需要留意的地方?
Vivian︰建议先从食物中摄取足够的钙质,因为食物中的钙质最易被人体吸收,同时亦含有其他营养素。在购买钙质补充剂前,可先了解钙质补充剂产品细项及标签并咨询注册营养师或医生意见挑选最适合自己的产品。至于在购买奶粉产品时也须留意其有否添加糖分,应留意成分标签,尽量避免选购含有玉米糖浆固体、蔗糖、葡萄糖浆等成分的奶粉,并留意每日饮用分量,以免因摄入过多糖分而增加蛀牙机会及影响健康。
如正在服用抗生素、甲状腺素等药物的人士,应尽量分隔服药及饮用长者奶粉的时间,大概半小时至6小时不等,以减少相互作用的影响。
资源来自:
https://hk.news.yahoo.com/%E4%B8%96%E7%95%8C%E9%AA%A8%E8%B3%AA%E7%96%8F%E9%AC%86%E6 %97%A5-%E8%A3%9C%E9%88%A3%E8%A6%81%E8%B6%81%E6%97%A9-%E7%87%9F%E9%A4%8A%E5 %B8%AB%E6%8E%A8%E8%96%A6%E8%AD%B7%E9%AA%A8%E9%A3%B2%E9%A3%9F%E6%94%BB%E7%95 %A5-203055250.html
脂肪肝|4旬男肝脏长期发炎患重度肝纤维化 靠8护肝方法找回健康
台湾1名40岁的科技新贵在员工健检时发现中度脂肪肝,且有重度肝纤维化现象,经医师细问才知,该名男子多年前便知道自己有脂肪肝、慢性乙型肝炎的问题,但因为身体无异状,并未定期追踪,未料肝脏长期发炎,导致肝纤维化也跟着上身。
台湾联安诊所超声波室主任杨建华表示,肝脏是勤奋却沉默的器官,因异状发现病情时大多为时已晚,因此民众千万别忽视肝脏长期反覆发炎的状况,除了可能造成肝细胞受损,形成纤维组织,更可能恶化成肝硬化或肝癌。
台湾肝纤维化病人常见2大病因 初期难查需检测评估
肝纤维化是肝炎到肝硬化的过渡期,杨建华指出,病理上可分成F0至F4共5期,F0是正常肝脏,F1是轻微纤维化,F2是中度纤维化,F3是重度纤维化, F4则表示已经患有肝硬化了。在台湾,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等病毒性肝炎是常见造成肝纤维化的病因,但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自体免疫性肝病,或者是药物性肝炎,以及罕见的寄生虫感染造成的肝炎其实也都可能是造成肝纤维化的原因。
杨建华提到,早期肝纤维化并不会有明显症状,即使有症状也是非特异性的,例如乏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胀气、便秘,或是肝脏部位(上腹或右上腹)有疼痛感等,与很多肠胃道疾病的常见症状相通,因此很难只以症状评估是否患有肝纤维化,只有透过客观检测,才能正确评估与诊断。
肝纤维化的检测方法,可分侵入性与非侵入性2种,杨建华说明,侵入性检查正是指肝切片,但因不少人担心出血风险或疼痛,接受度不高。非侵入性检测方法则可分成腹部超声波检查、肝纤维化指数FIB-4、肝纤维化扫描(Transient elastography , TE)、肝纤维化及脂肪肝量化分析4种:
▸1. 腹部超声波检查:可观察到肝脏的表面及内部的质地,进而判断出肝脏是否有纤维化、肝硬化的可能,但也因易随医师主观看法而会产生判断差异性。
▸2. 肝纤维化指数FIB-4:透过抽血得出肝功能(GOT、GPT)、血小板,以及年龄,以此计算出肝纤维化程度,准确率约7至8成,但计算结果会受到肝脏急性发炎导致的肝功能异常影响。
▸3. 肝纤维化扫描(Transient elastography , TE):利用特制的超声波探头释放出轻微的冲击波,来测量肝脏的硬度,但不会有超声波影像,且过于肥胖、腹水、肝肿瘤及肋间隙过小者不易测量,准确率约9成。
▸4. 肝纤维化及脂肪肝量化分析:使用高频超声波(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 , ARFI)或剪力波(shear wave elastography)加以诊断,兼具肝纤维扫描优点的同时,较能避开腹水、肿瘤、血管影响,且能对应病理分类的F0-F4,藉由它的压力换算出肝脏纤维化的程度,准确率约9成。
医师教你8大护肝方法 患者严格执行找回健康
关于这名科技新贵的治疗,杨建华透露,由于患者担心治疗影响日后工作状况,也害怕身体健康恶化,因此先鼓励他积极面对,并建议接受饮食控制、运动、减重以及抗病毒药物治疗。而这名个案也很配合,不只运动做到531 (每周运动5天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心跳110以上),更严格执行饮食控制、不喝酒, 经过3年的治疗与追踪,不只体重回到正常值,且脂肪肝状况改善不少,肝纤维化的程度更由重度变为轻度,终于换来健康人生。
▸1. 定期体检与追踪:建议每年定期追踪肝脏状况,若检测异常,轻度肝纤维化者建议半年至1年追踪1次,中、重度纤维化者则建议3个月至6个月追踪1次。
▸2. 避免不当用药:针对少数有伤肝疑虑的药物,使用时应根据医嘱正确用药,并定期检测肝脏功能。
▸3. 规律运动:有氧运动能有效减少内脏脂肪,避免脂肪肝上身。
▸4. 控制体重:根据文献证实,减重可改善肝发炎、肝纤维化。
▸5. 避免长期饮酒:其实最好别喝酒,因为酒精经过肝脏代谢后,会加重肝脏负担。
▸6. 控制饮食:避免高油脂、高糖、高胆固醇饮食,尽量以清淡、易消化为主,且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7. 避免熬夜、充足睡眠:熬夜会影响昼夜节律,可能会连带影响肝功能运作与身体免疫力。
▸8. 护肝保健食品:针对非酒精性肝炎者,也许有些保健食品能够增加肝脏抗氧化、抗发炎能力,如含有朝鲜蓟、桃仁、柴胡汤、丹参等成分的保健食品。但建议选择前最好咨询医师、营养师建议!
最后,杨建华提醒民众,维持良好生活习惯、定期检查肝脏状况是保肝的不二法门,一旦发现有肝纤维化、肝硬化或肝癌的情况,也不要放弃,反而要更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找出最适当治疗方式,才能让肝脏长长久久,不让人生由彩色变黑白。
原文网址: 脂肪肝|4旬男肝脏长期发炎患重度肝纤维化 靠8护肝方法找回健康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925021?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早产儿染轮状病毒体重掉 500 克!轮状病毒疫苗接种时程紧凑,家长应注意接种时机
全球每年高达近2 百万人因轮状病毒感染而住院,感染轮状病毒是5 岁以下幼儿肠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2021 年国内就有6000 多名0~4 岁婴幼儿因严重腹泻而住院,虽然腹泻导致住院案例并非全数因轮状病毒感染所引起,但若孩子感染轮状病毒可能引发发烧、呕吐、水泻等症状,甚至可能会进一步影响肾脏、肠道等器官,家长千万不能轻忽。
台湾儿童感染症医学会黄玉成理事长提醒新生儿家长,应积极做好孩子的轮状病毒预防,尤其口服轮状病毒疫苗接种时程紧凑,须在出生后6 到8 个月内完成至多三剂疫苗的接种,宝宝超过年龄即无法接种、必须把握时间及早依医嘱接种。也呼吁怀孕中及新生儿的家长务必要提前主动咨询医师,并让宝宝按时依医嘱接种口服轮状病毒疫苗。
感染轮状病毒,年龄越小越严重,家有早产儿要更小心
彰化基督教医院新生儿科主任萧建洲分享,一名20 几周出生,体重只有1000 公克的早产儿,住院养护约四个月后,出院才短短一个月,就因感染轮状病毒出现上吐下泻,甚至一天腹泻超过十次,体重马上从4000 克掉到3500 克,出现严重脱水、立即安排住院打点滴治疗,早产儿血管细、针很难打,看到宝宝挨针全家相当心疼;后来住院四、五天才恢复,父母相当心疼与不舍。萧建洲主任也特别提醒早产儿要小心,由于感染轮状病毒没有特效药 ,早产儿万一不小心感染,务必赶快就医,若需要时进一步住院打点滴以防脱水、维持电解值平衡。
林口长庚医院新生儿科主任江明洲也分享,过往门诊遇到早产儿因严重轮状病毒感染出现血便的案例,所幸现在大家对疫苗比较有正确认知,接种意愿越来越高,而医师也会在接种常规疫苗时特别提醒新手爸妈,及早做好轮状病毒预防。
严重脱水可能影响婴幼儿肾脏、肠道健康
感染轮状病毒常见发烧、呕吐、水泻、食欲不振等症状,萧建洲主任表示,因幼儿不会表达,若不慎感染轮状病毒,刚开始宝宝可能出现精神变差、食量减少的现象。接着才会出现明显发烧、呕吐和腹泻的症状,若出现严重腹泻可能一天拉一、二十次,甚至导致脱水。萧建洲主任说明过往也有婴幼儿感染轮状病毒后因严重脱水导致肾衰竭,或是肠子发炎使肠内绒毛萎缩,阻碍肠道吸收的案例。
江明洲主任则强调,有些家长曾抱怨没带孩子出门怎么会感染,然而大人或比较大的小朋友,感染后可能无症状或只有轻微腹泻,若没有警觉很容易将病毒带回家,提醒家长确实做好防范措施,除做好环境清洁、消毒,最有效的预防方式之一就是依医嘱接种轮状病毒疫苗。
大孩子也可能感染轮状病毒 ! 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有年纪限制,家长要特别留意
江明洲主任更提醒,不只婴幼儿要小心轮状病毒,巴西研究发现,6~18 岁儿童及青少年也是轮状病毒感染的主要族群,而根据澳洲研究发现,感染轮状病毒年龄中位数从以往的3.9 岁,延后到现在的7.1 岁,可见年纪较大的小朋友也要注意轮状病毒预防。然而轮状病毒疫苗的接种时程很紧凑,稍未注意可能错过出生起 6 到 8 个月的接种时机。江明洲主任表示,过往大家对口服轮状病毒疫苗还不是很了解,家长也曾抱怨之前的医师未提醒,而错过疫苗接种时程,让孩子承受病程中的痛苦。
目前台湾核可的轮状病毒疫苗包括单价(二剂)、五价(三剂) 两种,两种轮状病毒疫苗都可配合常规多合一疫苗一起接种,两剂型轮状病毒疫苗可在出生满2、4 个月接种,最后一剂要在出生满6 个月前完成。三剂型轮状病毒疫苗可在出生满 2、4、6 个月接种,最后一剂需在出生满 8 个月前完成,两种轮状病毒疫苗两剂之间都要间隔至少 4 周。萧建洲主任提醒,感染轮状病毒后还是有可能再次感染,因此及早做好轮状病毒预防非常重要。
资源来自:
https://tw.news.yahoo.com/%E6%97%A9%E7%94%A2%E5%85%92%E6%9F%93%E8%BC%AA%E7%8B%80%E7 %97%85%E6%AF%92%E9%AB%94%E9%87%8D%E6%8E%89-500-%E5%85%8B-%E8%BC%AA%E7%8B%80 %E7%97%85%E6%AF%92%E7%96%AB%E8%8B%97%E6%8E%A5%E7%A8%AE%E6%99%82%E7%A8%8B%E7 %B7%8A%E6%B9%8A-%E5%AE%B6%E9%95%B7%E6%87%89%E6%B3%A8%E6%84%8F%E6%8E%A5%E7% A8%AE%E6%99%82%E6%A9%9F-113000988.html
致死率达 2 至 3 成!六、七月日本脑炎高峰期 医吁适龄幼儿当接种疫苗
感染日本脑炎病毒大部分无明显症状,约有小于 1% 的感染者会出现临床症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急性脑炎。由于各个年龄层都有感染日本脑炎的风险,因此须提高警觉。而预防日本脑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接种疫苗,其中幼儿也是施打对象。
根据疾病管制署监测资料显示,截至 6 月 13 日,今年共有 3 例日本脑炎确定病例,分别为高雄市 2 例及花莲县 1 例。传染病防治医疗网东区副指挥官、花莲慈济医院重症加护内科主任陈逸婷表示,根据疾管署统计,每年5 至10 月为日本脑炎流行季,其中6 至7 月为流行高峰,而且日本脑炎的致死率约20 至30%,存活病例中,约30% 至50%有神经性或精神性后遗症,呼吁大家一定要多加注意防范。
临床症状不明显 幼儿施打疫苗防严重后遗症
陈逸婷表示,第3 例个案是五十多岁的男性,从急诊就医时就开始出现有发烧、头痛、说话说不清楚、意识改变等脑炎、脑膜炎的症状,问诊时发现,病人住家附近有水稻田及沟渠等高风险场所,而且常有许多蚊虫,在初步排除COVID-19、流感等可能性后,医疗团队在病人的脑脊髓液检查中,发现有病毒性脑炎的感染,再进一步检验,确定是罹患了日本脑炎。
大部分感染日本脑炎的病人,不会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所以,增加了医疗诊断及民众自觉的困难度。陈逸婷主任提醒,各个年龄层都有感染日本脑炎的风险,请大家要提高警觉,如果发现有发烧、头痛、甚至痛到呕吐、讲话逻辑混乱的时候,就要尽快就医,而预防日本脑炎最有效的方法为接种日本脑炎疫苗。
幼儿常规接种时程为出生满 15 个月接种第 1 剂,间隔 12 个月接种第 2 剂。陈逸婷主任呼吁,请家长带家中适龄幼儿至各地卫生所或合约院所接种疫苗,以避免因感染衍生严重后遗症。
清晨和黄昏是叮咬高峰期 穿着浅色衣裤加防蚊液保护
日本脑炎是感染日本脑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脑膜脑炎,受损部位包括脑、脊髓及脑膜。日本脑炎的传播须经由具有感染力的病媒蚊叮咬,人不会直接传染给人,台湾以三斑家蚊、环纹家蚊及白头家蚊为主要的传播媒介,病媒蚊一天中叮咬人的高峰期约在清晨和黄昏的时候。
住家或活动地邻近猪舍、农田等高风险环境的民众应落实防蚊,可穿着浅色长袖衣裤,配合使用政府机关核可的防蚊药剂,尤其在清晨与黄昏等病媒蚊吸血高峰时期,请尽量避免到病媒蚊高风险环境附近活动,如果自觉有感染风险的成人,也可以到医院评估自费接种疫苗。
资源来自:
https://kids.heho.com.tw/archives/165832
水痘|专科医生解答3大症状+预防及治疗方法:水痘有机会出第二次!
水痘多发于小朋友,不少成人小时候都经历过,水痘传染力高又剧痒无比。但原来出水痘并非一生人一次,病毒可潜伏于体内,数年后再引致带状疱疹!今次Cosmo邀请到香港中文大学医院儿科专科医生张锦流医生,讲解水痘症状、预防及治疗方法。
水痘症状1:初期低烧
原发性水痘多发于孩童,会于出水痘前一两天出现低烧、无力、头痛、疲倦等症状,之后开始出现红疹、水疱。
「水痘的潜伏期比较长,从接触水痘病毒到出水痘,约有10至21日的潜伏期。」
水痘症状2:水疱由头及四肢开始
水痘出现时会由头、面部开始延伸至身体中间,而四肢的水痘则会由外向着心脏方向延伸,伴随剧痒,有些甚至会于口腔等黏膜处出疹。
水痘症状3:或会化脓
张医生指,一些水痘或会化脓,当中疱液会由透明慢慢变得混浊,甚至呈现脓疱样外观。不过之后逐渐收水、结痂并愈合,大约需时3至5日。小朋友应该避免抓痒,可以用热痱水或止痕药以减少细菌感染。
水痘发病多久才能痊愈?
一般免疫力较好的孩童出水痘后约一星期至两星期便会痊愈,待最后一粒水痘结痂后便不会再具传染力;低烧、疲倦、喉咙痛等情况亦会消退。
水痘并发症
张医生提醒,免疫力较低的孩童要留心出现并发症。例如有机会出现出血性疱疹,或会引致脑炎、肺炎等严重并发症。
成年人如果免疫力较低或曾接受过化疗的癌症患者等,亦有机会出现肺炎并发症。水痘所引致的肺炎非常严重,或会出现呼吸衰竭,需要深切治疗。
另外,如果水痘不慎破裂亦会容易引致细菌感染,例如链球菌及金黄葡萄球菌感染会造成皮肤溃疡、留疤,严重者甚至会休克。
出水痘注意事项:
1.多喝水及多休息
出水痘时亦会出现低烧、无力和疲倦等症状,患者需要多补充水份,也可同步服用退烧药纾缓发烧不适,及后需要多休息,加快痊愈过程。
2.保持皮肤清洁
虽然水痘的剧痒令人难以忍受,但也记得不要抓破,否则容易引致细菌感染。可以用清水轻力清洗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及后再涂上消炎药物。
3.留意有否出现并发症
出水痘过程中要留意身体有没有出现其他不适,例如高烧持续不退、昏迷、抽搐、气促、胸痛或呼吸困难等都有机会是肺炎或脑炎的症状。
水痘治疗:抗病毒药物
一般而言,水痘不需特别治疗便可自动痊愈,有些人亦会针对发烧、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服用止痛退烧药来缓解不适。不过高危人士(免疫力较差、长期病患、孕妇、没有注射过水痘疫苗的人士)亦可选择服用抗病毒药物,以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
水痘预防:注射四痘混合疫苗(MMRV)
水痘|专科医生解答3大症状+预防及治疗方法:水痘有机会出第二次!
建议孩童可以注射两针水痘疫苗,或是四痘混合疫苗(MMRV),后者能够有效预防水痘、麻疹、腮腺炎和德国麻疹4种传染病。
张医生特别提醒,现时大部分水痘疫苗都可有效减低水痘传播,所以非常建议小朋友注射水痘疫苗,可以大大减低患水痘的风险,及将来「生蛇」的机会。
水痘只会出一次?
水痘并不会只出一次,不管大人或是小朋友都有机会出第二次水痘,只是可能症状比较轻微,未必会察觉到。 「水痘病毒非常聪明,原发性水痘发作后,其病毒可潜伏于体内神经线,数十年后或会引致带状疱疹,即是我们俗称的『生蛇』。」
资源来自:
张锦流医生
香港中文大学医院儿科专科医生
https://www.cosmopolitan.com.hk/cosmobody/chickenpox-symptoms
预防疫苗-由BB打起
城中热门新疫苗
卫生署于2007年2月引进「DTaP-IPV白喉、破伤风、无细胞型百日咳及灭活小儿麻痹的四合一混合疫苗」,令香港政府防疫又迈入一新纪元。采用这疫苗主要是因「口服小儿麻痹疫苗」是活苗,可引致并发症和瘫痪。新疫苗改为灭活疫苗,十分安全。此外「百日咳」部份亦改作“无细胞”,因此减少了注射引起的肿痛、发烧和高热性痉挛。除此以外,更新疫苗已接踵而来,如雨后春旬,下列几种为最多父母关注的。
「五合一」及「六合一」疫苗
「五合一疫苗」是指除「四合一」外,另加「乙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 (HiB)」。 Hib并不是流感,而是微菌,只因首次于流感后被发现,因以其名。这菌多发于5岁前幼童,入侵及破坏性很强,可引起脑膜炎、肺炎、会厌炎及中耳炎(其并发症见图表四),导致永久伤残,甚至死亡。在香港,每10万名5岁以下幼童,就有2.7个患上乙型流感嗜血杆菌,要预防此病便需到私家诊所接种。
「六合一」指以一针过的形式,在「五合一」外,另加上乙型肝炎。其优点是减少打针次数,亦因而减少婴儿因接种引致的痛苦和发烧。 Hib 疫苗引起反应很少,因此现今不少父母选择以「五合一」或「六合一」取代政府的免费服务,因既可以少打几针,又能提高孩子对肺炎及脑膜炎的预防能力。
脑膜炎|23岁澳女外游染恶菌致脑膜炎亡 医生建议接种疫苗防中招
外游想玩得开心尽兴,最好当然不要出现任何「头晕身㷫」;伤风鼻塞事小,万一染上恶菌,更有机会引发严重后果! 23岁澳洲女大生Bella Fidler与友人到峇里岛毕业旅行,岂料回国后一周突然开始发烧,最初以为只是患上流感,但情况竟急速恶化,详细检查后被诊断出感染「B型脑膜炎双球菌」,由病发到去世不足一日。到底什么是脑膜炎?哪类人又是高危群组?本文特意请来儿科专科邓秀硕医生为大家拆解其成因、症状、感染风险,以及预防方法。脑膜炎双球菌可传播?医生:病征不易察觉、严重或致死
脑膜炎双球菌是一种因细菌感染导致的疾病,主要由其中6种最常见的血清群,包括A、B、C、W、X及Y型所引起,可透过打喷嚏、咳嗽的飞沫、密切的身体接触如亲吻,以及共享食物和饮品传播,潜伏期约为3至4天。全球大概有十分之一人口是长期带菌者,当中以婴幼儿、青少年和较年轻的成年人比例最高。
邓医生指出,感染脑膜炎双球菌初期,患者或会出现发烧、头痛、呕吐、颈部僵硬、肌肉酸痛等,与一般感冒的病征相似,所以不易被察觉;及后可能会出现红色或紫色的皮疹。一旦细菌入血则会随着血液破坏身体器官,甚至「坏脑」,身体状况有机会于24小时内急转直下并引致神智不清,若不及时医治,有机会导致严重并发症或死亡。感染脑膜炎双球菌初期病征,与一般感冒相似。 (图片:Shutterstock)
据统计,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当中,每10个就有一个死于此疾病;而每5个患者就有一个可能有永久残疾,包括:脑部损害、失聪、肝脏或肾脏衰竭,以及截肢。本港病例逾半属B型 婴幼儿染病风险最高
根据卫生防护中心的资料显示,2019年香港脑膜炎双球菌感染的发病数字创十年新高,达14宗,当中有一半个案都属于B型。而有研究报告更指出,2016年上海的B型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占比更录得63.2%,数字近年更持续上升。
而任何人都有机会脑膜炎双球菌,但婴儿、5岁以下的幼童为高危族群;因为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成熟,而且失去母亲抗体,加上脑部血管保护层未完全发育,所以发病率为最高。另外,青少年、60岁以上的长者、患有慢性病或免疫系统疾病人士也较高风险。在澳洲,婴儿感染脑膜炎双球菌的发病率超过2成。 (资料来源:https://bbvaccine.com)
脑膜炎双球菌在英美澳及中东等地区的发病率远高于香港,所以打算到外游、海外升学或移民的人士,绝对不能忽视潜在风险,应事先做好准备,保障个人健康。疫苗提供安全保护 有效预防脑膜炎双球菌
邓医生表示,正所谓「预防胜于治疗」,保持良好卫生及接种疫苗是最有效预防脑膜炎双球菌感染的方法。平日勤洗手,不适时需要带上口罩,更要保持家居环境清洁。
而目前市场上提供的疫苗分为两种,包括:ACWY型4价脑膜炎双球菌疫苗和B型脑膜炎双球菌疫苗。家长们要留意的是,现时并没有单一疫苗可预防所有类型的脑膜炎双球菌;而视乎疫苗品牌,注射的时间及剂数均有不同,最早可在出生6周后接种;须合共接种2-4针,才能全面发挥疫苗保护作用。注射疫苗是目前最有效预防脑膜炎双球菌感染的方法,2个月以上的婴儿已可接种。 (图片:Shutterstock)
部分国家如英国、澳洲、新西兰、美国及台湾都强烈推荐婴儿、青少年、游客和高危人士接种脑膜炎双球菌疫苗,并且为特定群组提供资助。英、美、澳洲政府有提供免费接种脑膜炎双球菌疫苗。 (资料来源:https://bbvaccine.com)
本港诊所早已有脑膜炎双球菌型疫苗供应,数据显示保护率可达95%至100%,惟没有加入于政府儿童疫苗资助计划内,因此家长需要自费为婴幼儿接种。注射疫苗后,或会出现轻微不适反应,如:针口疼痛、疲倦等,症状很快消退。
23岁澳女因B型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死亡的个案,针对B型已于7个国家及地区被列为必要接种疫苗,包括:美国、葡萄牙、英国、意大利、立陶宛、安多拉及南澳。而在美国,超过350间大学更规定学生在入读前必须接种「B型脑膜炎双球菌」疫苗,以减少大型传播的机会。 7个必要接种B型脑膜炎双球菌的地区。 (资料来源:https://bbvaccine.com)
虽然本港每年感染脑膜炎双球菌的个案并不多,但数据显示仍有上升的趋势。一旦中招后果可大可小,建议家中有幼童或同住亲友需经常往返世界各地,不妨考虑接种脑膜炎双球菌型疫苗保障健康,详细请向医生征询专业意见。
儿科专科—邓秀硕医生
原文网址: 脑膜炎|23岁澳女外游染恶菌致脑膜炎亡 医生建议接种疫苗防中招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899730?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卫生防护中心调查侵入性乙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个案
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今日(十月十九日)正调查一宗侵入性乙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个案,并呼吁市民保持良好个人卫生,特别是手部卫生。
个案涉及一名过往健康良好的四岁女童。病人于十月十一日起发烧、呕吐和食欲不振,其后亦出现颈部僵硬症状。她于十月十三日到广华医院急症室求诊,同日入院接受治疗,现时情况稳定。
她的血液样本经化验后,证实对乙型流感嗜血杆菌呈阳性反应。她的临床诊断为脑膜炎及败血症。
病人最近没有外游,她的家居接触者至今没有出现病征。调查仍在继续。
侵入性乙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自二○○八年七月起列为法定须呈报传染病,最常见的临床病征为脑膜炎,细菌入血也经常同时出现。这种疾病亦可影响身体多个部位,例如肺、会厌(喉咙的上部)、关节及骨骼。病人需尽快接受抗生素治疗。
卫生防护中心发言人说:「乙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可透过接触病人的鼻喉分泌物而传播。若出现持续发烧、举动异常和情况恶化,或对病情有怀疑,应立即求诊。」
市民应注意个人卫生,并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保持双手清洁,并用正确的方法洁手;
双手被呼吸道分泌物弄污后(例如打喷嚏或咳嗽后)应立即洗手;
打喷嚏或咳嗽时应掩着口鼻,并妥善清理鼻水和痰涎;
不要与别人共用餐具。餐具用后必须彻底清洗干净;
如有不适,避免前往人多挤迫的地方;及
现时有可有效预防乙型流感嗜血杆菌的疫苗,市民可征询医护人员,保障个人健康。
市民可参阅卫生防护中心侵入性乙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专页,了解更多资料。
完
2023年10月19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7时30分
资源来自:
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310/19/P2023101900480.htm
有什么方法可预防宝宝感染百日咳呢?
Q2.为什么新生儿会感染百日咳啊?严重吗?
A:根据疾管署的统计显示,国内大多数的百日咳确诊案例为小于1岁以下的婴儿,且大部分严重的百日咳案例发生在年纪小于2个月的新生儿。因为缺少来自父母的抗体,加上尚未完成疫苗接种,免疫力正处于空窗期,一旦家人感染百日咳,很难不被传染。偏偏成人感染百日咳,症状多半轻微,除非有明显症状,才会怀疑是百日咳,因此,未诊断出的个案可能很多,成为隐藏的风险!
婴儿感染百日咳,由于症状与感冒相似,很容易被忽略,往往是出现阵发性的咳嗽而受到注意,有时会咳到脸发黑,甚至因此停止呼吸。所以,不只有较高的死亡率,出现后遗症机率也高,尤其是小于三个月的宝宝,致死率约1%。比起其他年龄层的患者,婴儿受影响程度可说是最为严重。
Q3.有什么方法可预防宝宝感染百日咳呢?
A:预防感染百日咳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接种疫苗!为了保护宝宝,凡是孕妇与会接触孩子的成员都应接种疫苗。孕妇接种后产生抗体,经由胎盘传给胎儿,抗体的保护效力可撑到宝宝出生后两个月,之后,宝宝开始接种五合一疫苗,自行产生抗体。
当然,最佳状况是所有会接触宝宝的成员都接种百日咳疫苗,给宝宝更完善的防护,降低感染的机会。
资料:https://www.mombaby.com.tw/videos/658
打六合一疫苗除了可少打一针外,还有其他好处吗?
Q8.打六合一疫苗除了可少打一针外,还有其他好处吗?
A:少挨一针,可让宝宝少点哭声,也少了父母对宝贝的心疼感。还有减少因就医而频繁出入医疗院所的次数、挂号费、就医的等待时间与感染风险,双薪父母也不必为了带孩子打预防针,得在这段时间经常请假。父母按照疫苗接种时程带宝宝打预防针,是提升幼儿疫苗覆盖率的重要助力。
事实上,打六合一疫苗还有你所不知道的好处。就是六合一疫苗采用Ready to use(随拆即用)的设计,打开包装就能接种,在准备疫苗的流程上,可减少时间与过程中出错的机会,进而降低接种的风险,确保疫苗接种的效果。特别是在医护人员忙碌的时候,更能显现出以上好处的价值,让家长对于预防接种的品质感到满意。
一岁半以六合一取代五合一 ,可以提高B型肝炎抗体保护力, 减少孩子到十二岁以上青少年成人因为缺乏B型肝炎抗体而必须自费补接种三剂的情况。
资料:https://www.mombaby.com.tw/videos/658
【乙型流感嗜血杆菌】传播途径、病征 今年首宗儿童感染 出现脑膜炎及败血症
【乙型流感嗜血杆菌】传播途径、病征 今年首宗儿童感染 出现脑膜炎及败血症
20/10/2023
乙型流感嗜血杆菌经接触鼻喉分泌物传播 4岁女童患脑膜炎及败血症
持续发烧、举动异常应立即求医
夏季流感活跃程度仍处基线水平 专家吁尽快接种流感和新冠疫苗
乙型流感嗜血杆菌可引致严重侵入性感染,多见于5岁以下幼童。卫生防护中心19日公布,一名过往健康良好的4岁女童感染乙型流感嗜血杆菌,为今年第三宗个案,及今年首宗儿童感染。该女童临床诊断为脑膜炎及败血症,现时情况稳定。 (编按:乙型流感嗜血杆菌可透过接触病人的鼻喉分泌物而传播,需接受抗生素治疗。防护中心称,若出现持续发烧、举动异常和情况恶化,应立即求诊。)
乙型流感嗜血杆菌经接触鼻喉分泌物传播 4岁女童患脑膜炎及败血症
该名女童上周三(11日)起发烧、呕吐和食欲不振,其后亦出现颈部僵硬症状,两日后到广华医院急症室求诊并入院,其血液样本经化验后,证实对乙型流感嗜血杆菌呈阳性反应。她最近没有外游,其家居接触者至今没有出现病征。
持续发烧、举动异常应立即求医
卫生防护中心表示,乙型流感嗜血杆菌并不会引起流感,可透过接触病人的鼻喉分泌物而传播,最常见病征为脑膜炎和细菌入血,可影响身体多个部位,例如肺、会厌(喉咙上部)、关节及骨骼,需尽快接受抗生素治疗。防护中心称,若出现持续发烧、举动异常和情况恶化,或对病情有怀疑,应立即求诊。
夏季流感活跃程度仍处基线水平 专家吁尽快接种流感和新冠疫苗
此外,卫生防护中心19日表示,卫生防护中心最新一期《2019冠状病毒病及流感速递》显示,本港过去一周(10月8日至14日)流感阳性率跌至9.52%,跌近基线水平的9.21%,按周下跌3.78个百分点;入院率则为每一万人口0.43宗,较前一周0.78宗下跌,仍高于0.25宗的基线水平。本港过去一周亦无新增儿童流感严重或死亡个案。
新冠病毒方面,数据显示过去一周新冠活跃度维持平稳,阳性率和污水监测病毒量均较前一周稍为下跌。
香港儿科医学会等12个医护组织发表联署,指北半球今年冬季流感季节将至,预计将对没有免疫力的人群造成大范围严重感染,而本港和澳门近日流感和新冠呈上升趋势,惟未满3岁幼儿新冠疫苗接种率仍「强差人意」,呼吁幼童、孕妇、喂哺母乳的妇女、长者和长期病患者,尽快同时接种流感和新冠疫苗,预防冬季流感和新冠同时来袭导致的重症、死亡和后遗症。
资料:https://health.mingpao.com/%e4%b9%99%e5%9e%8b%e6%b5%81%e6%84%9f%e5%97%9c%e8%a1%80%e6 %a1%bf%e8%8f%8c-%e5%82%b3%e6%92%ad%e9%80%94%e5%be%91-%e7%97%85%e5%be%b5/
XBB疫苗下月初到港 孔繁毅料下月新冠高峰
XBB疫苗下月初到港 孔繁毅料下月新冠高峰
【明报专讯】现时本港新冠病毒主要流行Omicron XBB谱系变异病毒株。新发现及动物传染病科学委员会主席许树昌昨向本报称,据他了解复必泰XBB疫苗下月初会到港,莫德纳XBB疫苗因较迟交申请,当局仍在审批。疫苗可预防疾病科学委员会委员、港大医学院内科学系传染病科主任兼临床教授孔繁毅预计,本港下月会踏入新冠高峰期,建议长者及高危者接种XBB疫苗。政府发言人表示,将优先安排较高风险者如院舍长者接种首批疫苗,详情稍后公布。
政府发言人昨回覆查询称,有XBB疫苗本月初(7日)已获批在港注册,预期会有疫苗短时间内到港。翻查资料,获批注册的为复必泰XBB.1.5疫苗,证书持有人为复星医药。
高危者优先安排接种
政府发言人又提醒,高风险群组市民应在可能出现的冬季高峰期来临前尽早接种新冠疫苗,不应等待XBB疫苗。孔繁毅昨日表示,预计新冠病毒及流感将「梅花间竹」爆发,下月为新冠高峰期,农历新年后则为冬季流感高峰,预料会维持两三个月,惟估计因年初已有很多人感染流感,有一定抗体,相信冬季流感爆发不会像之前般严重。
疫苗可预防疾病科学委员会委员林永和称,上月开始接种新冠疫苗人数增加,估计或与早前有指今月起或爆新冠有关,其诊所有提供科兴新冠疫苗及流感疫苗,最近每日约有5至10人同时接种两款疫苗。
手足口病个案增 学者吁做好卫生
另外,港大儿童及青少年科名誉临床副教授关日华昨在商台《政经星期六》称,近两周乙型流感个案增加,相信未来乙型流感有可能在港爆发,呼吁尽快接种疫苗。
关又称,前线病房近日仍有很多儿童感染各种病毒,包括手足口病,本港与全球趋势一样,今年爆发的手足口病毒以A6血清类型为主,会引致皮肤问题,湿疹者影响更大,手脚水疱会较严重,严重时或溃烂至「体无完肤」。关说,儿童或成年人均可能感染,水疱会维持约一个月,暂未有针对A6血清型的手足口病疫苗,呼吁市民做好个人卫生,避免接触到患者分泌物,感染后不要上班上学。
资源来自: https://news.mingpao.com/pns/%e8%a6%81%e8%81%9e/article/20231119/s00001/1700332180093/xbb%e7%96%ab%e8%8b%97% e4%b8%8b%e6%9c%88%e5%88%9d%e5%88%b0%e6%b8%af-%e5%ad%94%e7%b9%81%e6%af%85%e6 %96%99%e4%b8%8b%e6%9c%88%e6%96%b0%e5%86%a0%e9%ab%98%e5%b3%b0
糖尿患者小心惹乙型肝炎 免变肾病肝硬化肝癌 小心3大高危症状
糖尿患者小心惹乙型肝炎 免变肾病肝硬化肝癌 小心3大高危症状
慢性肾衰竭的成因众多,但大多数个案也与糖尿病有关。另一方面,乙型肝炎亦可引致肾小球发炎。因此若然同时出现这两个问题,又没有加以控制,肾衰竭风险便会增加。
乙型肝炎|小心3大乙肝症状 疲劳也高危!
未恶化至肝硬化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一般没有症状,大部分病者在出生时感染,身体无法自我清除乙肝病毒,病毒一直寄存于体内,并对肝脏造成慢性伤害。急性乙肝症状相对明显,可出现右上腹胀痛、疲劳和黄疸等。不少年老患者一直没有接受身体检查及未见乙肝症状,很易忽略潜藏健康问题,往往直至衍生肝硬化、肝癌或肾病,有明显症状才知晓。若然乙肝患者于老年时出现糖尿病,更会加剧对肾脏的伤害。幸好,随着身体检查流行,愈来愈多人提早发现肝酵素升高,发现乙肝感染,可以及早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一样,肾病进展缓慢,仅得部分人出现早期肾病症状,例如膜性肾小球发炎,可出现水肿和蛋白尿。但除非蛋白尿明显增加,尿中有泡沫,患者才较易察觉不妥并求医。不过,并非所有肾病患者都有蛋白尿,另有些病人会出现疲劳、食欲下降和身体痕痒等无指向性的症状,患者可能疏忽了事,以致未能及早求医。
乙型肝炎|糖尿患者一旦感染乙肝 须早求医
乙型肝炎患者特别是年长或同时有糖尿病或高血糖的人士,应该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查,包括血液和小便检查、计算肾丝球过滤率(eGFR)等。如果乙肝病毒患者确诊糖尿病或肾病,在展开乙肝治疗前,首先应审视以往治疗乙型肝炎的药物(如有),近期的肝、肾功能指数,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
旧一代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副作用较大,有可能影响肾功能、电解质数字和导致骨质流失。新型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有效性高,抗药性低,对肾脏影响不大。如果患者本身肾功能不佳,可考虑直接使用新一代抗病毒药物。若患者一直使用旧一代药物,而又察觉到肾功能逐渐下降,便可能需要更换新一代抗病毒药物。因此,长期使用乙肝抗病毒药物的患者,随年老可能出现糖尿病和肾病并发症时,需要与主诊医生商量制定新的治疗方案。
乙型肝炎患者如无肝硬化等严重并发症,过去亦没有明显的健康问题,使用糖尿病药物的选择便更多。医生可根据病人糖化血红素(HbA1c)数值得悉患者过去三个月的血糖状况,再根据病人的旧有病历,制订适合患者的糖尿病药物或人工胰岛素。
维持健康的饮食及生活习惯有助控制血糖和血压,减少对肾脏的伤害。乙型肝炎患者应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包括验血及验尿等,向主诊医生了解肾功能的数值变化,以保护肾脏健康,及早选择最适切的治疗方案。
撰文:肠胃肝脏科医生 冯玨梁
资料:
https://www.singtao.ca/6350985/2023-08-23/news-%E7%B3%96%E5%B0%BF%E6%82%A3%E8%80%85%E5%B0%8F %E5%BF%83%E6%83%B9%E4%B9%99%E5%9E%8B%E8%82%9D%E7%82%8E+%E5%85%8D%E8%AE%8A%E8 %85%8E%E7%97%85%E8%82%9D%E7%A1%AC%E5%8C%96%E8%82%9D%E7%99%8C+%E5%B0%8F%E5%BF %833%E5%A4%A7%E9%AB%98%E5%8D%B1%E7%97%87%E7%8B%80/?variant=zh-hk
婴幼儿体型小 免疫力弱 感染肺炎球菌易出现并发症 及早接种疫苗减感染防重症
婴幼儿体型小 免疫力弱 感染肺炎球菌易出现并发症 及早接种疫苗减感染防重症
发布时间:09:00 2023-06-06
由于肺炎球菌并不常见,容易产生许多谬误,如毋须担心肺炎球菌感染?年纪太小不适合接种疫苗?医学界指出这些说法并不成立,认为这些谬误会阻碍家长为子女提供最佳保护,令年幼儿童暴露于感染风险之下,有机会因并发侵入性肺炎球菌病而带来永久伤害。
侵入性肺炎球菌病 可造成永久伤害
倘若幼儿感染了肺炎球菌,有机会引发严重疾病。儿科专科医生刘成志医生指出,在肺炎球菌疫苗接种尚未普及之前,不时有感染肺炎球菌的儿童患者,由最初出现咳嗽、打喷嚏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然后并发中耳炎、肺炎甚至脑膜炎等侵入性肺炎球菌病:「有些感染了肺炎球菌的儿童确诊时,肺部已经积聚脓液,需要以导管或手术把脓液从身体移走,并同时以静脉输注抗生素二至三星期才能康复。」侵入性肺炎球菌病更有机会对器官及组织带来永久伤害,造成失聪、手脚行动不便或智力障碍等。
刘成志医生提醒前往外国升学的青少年,留意当地的疫苗要求,有机会需要在出发前补打肺炎球菌疫苗。
刘成志医生提醒前往外国升学的青少年,留意当地的疫苗要求,有机会需要在出发前补打肺炎球菌疫苗。
群体免疫的错觉
自从香港引入肺炎球菌疫苗,幼儿可以免费在母婴健康院接种后,儿童感染肺炎球菌及出现侵入性肺炎球菌病的情况已经大大减少。然而,正正由于近年肺炎球菌感染个案不多,让人开始忽视其严重性,部份家长甚至拒绝为孩子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刘成志医生表示:「香港幼童的肺炎球菌疫苗接种率超逾九成,能够产生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即是大部份小朋友能够对抗肺炎球菌感染,成功截断了肺炎球菌在小朋友之间的传播链,间接让没有接种肺炎球菌疫苗的儿童也得到保护。然而,当这些没有接种疫苗的儿童,前往肺炎球菌疫苗接种率较低的国家或地区时,便会失去群体免疫的保护伞,暴露于肺炎球菌之下,感染及出现严重并发症的风险便随之大大提高。」
满两个月大婴儿可接种13价肺炎球菌疫苗
根据卫生署的「疫苗可预防疾病科学委员会」建议,满两个月大的婴儿,便可以接种第一剂13价肺炎球菌疫苗,到了四个月大便接种第二剂,然后满一岁时再接种加强剂。有些家长或会担心给婴儿过早接种疫苗,会否对身体带来不良影响。刘成志医生指出,现时在香港注册的肺炎球菌疫苗具有高安全性,包括被列入「香港儿童免疫接种计划」的13价结合型肺炎球菌疫苗,已在香港安全使用了十多年,并涵盖了经常导致感染的血清型,在体内产生的抗体亦可维持长时间。
刘成志医生补充:「对年纪越小的幼儿而言,肺炎球菌的威胁越大。由于他们的体型细小,即使身体器官或组织只是出现小范围的细菌感染,也已足以影响运作,例如小部份的肺部发炎,便可影响呼吸,继而造成其他器官衰竭。因此,家长应按照政府建议的时间表为婴幼儿接种肺炎球菌疫苗,以带来足够的保护。」
刘成志医生特别提及,自从口罩令解除后,儿童上呼吸道感染个案有上升趋势。尽管当中大部份都是病毒感染,但足以削弱呼吸道黏膜的保护力,容易被细菌包括肺炎球菌乘虚而入,进入下呼吸道引致支气管炎、肺炎等等,故此提醒家长要为子女做好保护措施,而接种疫苗便是预防肺炎球菌感染及重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资料:
https://www.stheadline.com/health-edu/3239420/%E5%AC%B0%E5%B9%BC%E5%85%92%E9%AB%94%E5%9E%8B%E5%B0 %8F-%E5%85%8D%E7%96%AB%E5%8A%9B%E5%BC%B1-%E6%84%9F%E6%9F%93%E8%82%BA%E7%82 %8E%E7%90%83%E8%8F%8C%E6%98%93%E5%87%BA%E7%8F%BE%E4%BD%B5%E7%99%BC%E7%97%87 -%E5%8F%8A%E6%97%A9%E6%8E%A5%E7%A8%AE%E7%96%AB%E8%8B%97%E6%B8%9B%E6%84%9F% E6%9F%93%E9%98%B2%E9%87%8D%E7%97%87
一天拉20次!轮状病毒传染力强勿轻忽,按时口服疫苗才能远离对幼儿威胁
一天拉20次!轮状病毒传染力强勿轻忽,按时口服疫苗才能远离对幼儿威胁
2023-03-23 健康医疗网/记者张慈恩报导
轮状病毒疫苗接种时程紧凑,需要在黄金8个月内接种完毕,要及早主动咨询医师了解更多轮状病毒疫苗接种相关资讯
宝宝一出现发烧、腹泻,家长就会惊觉不妙,万一感染轮状病毒造成水泻、呕吐、发烧、食欲不振,甚至脱水 ,更让家长心慌。轮状病毒传染力很强,儿童5岁以前几乎至少会感染一次,一旦感染,病程比一般肠胃炎更久,而且目前还没有对抗轮状病毒的药物,要降低病毒对婴幼儿的威胁,口服轮状病毒疫苗是最有效的方式。
幼儿感染轮状病毒,严重腹泻恐导致脱水
一名出生3个月婴儿,因发烧加上一天接近20次水泻而被送来急诊,父母表示除了发烧、腹泻之外,宝宝食欲变很差,奶量不到原本一半,活动力也不好,经诊断有严重脱水现象,紧急住院打点滴,5~7天症状才获得改善。
惠心妇产小儿科诊所儿科主任黄耀毅表示,家长千万不能轻忽轮状病毒对婴幼儿的威胁,轮状病毒是造成全世界儿童严重脱水性腹泻,以及5岁以下幼儿肠胃炎最普遍的原因之一,5岁以前儿童几乎至少会感染一次轮状病毒,甚至3~4次也很常见。感染轮状病毒病程会比一般肠胃炎更久,症状更严重,包括呕吐、腹泻、发烧、腹痛、食欲不振等,甚至导致严重脱水而必须住院打点滴。
病毒传染力强,按时接种疫苗,降低对婴幼儿威胁
要特别注意的是轮状病毒生命力很强,在干燥表面可存活超过10 天之久,且传染力惊人,受感染儿童每公克的粪便可排出高达10亿只病毒,但只需要10个病毒颗粒就会造成传染,病毒主要透过粪口传染, ,宝宝一旦接触受污染的食物、水或环境表面,就可能受感染。所以在预防部分,一定要勤洗手、以漂白水消毒环境或器物表面,而母奶哺喂能提高婴幼儿免疫力,也能降低感染风险,当然最保险且有效方式,就是让宝宝按时口服轮状病毒疫苗。
黄耀毅主任强调,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可减少宝宝感染轮状病毒的风险,而即使同样感染轮状病毒,有口服轮状病毒疫苗的婴幼儿,腹泻次数明显减少,未接种疫苗的宝宝,很可能如前述案例一样,每天腹泻多达10次以上,且住院天数较长,很多家长就是轻忽轮状病毒对婴幼儿的威胁,以致感染后不但宝宝受苦,父母心疼,而且要付出相当时间及心力。
完整口服三剂轮状病毒疫苗,保护力长达7年
台湾目前核可的轮状病毒疫苗有单价(二剂)和五价(三剂)两种,保护力都能到九成以上,其中五价疫苗同时带有多个免疫原,能产生更广泛的保护力,防治更多种病毒株。更有研究显示,完整口服三剂轮状病毒疫苗的保护力可长达7年。出生满6周宝宝就可以开始接种,两剂最短接种间隔为4周,两种疫苗都可与其他常规疫苗(如五合一疫苗)同时接种,家长不需另外安排时间 。
单价轮状病毒疫苗口服两次,建议宝宝出生满2、4个月依医嘱接种,最后一剂需在出生满6个月前完成。五价轮状疫苗建议出生满2、4、6个月依医嘱接种,共接种三剂,最后一剂需在出生满8个月前接种完成。如果错过满2个月的第一剂轮状病毒疫苗接种也不用担心,疾管署建议轮状病毒疫苗接种每剂间隔时间最短为4周,因此最晚宝宝满四个月(单价疫苗)或五个月(五价疫苗)时依医嘱接种第一剂轮状病毒疫苗,都还来得及在六个月(单价疫苗)或八个月(五价疫苗)前接种完成。
多次口服轮状病毒疫苗模拟自然感染,接种时程紧凑需于黄金8个月内接种完毕
黄耀毅主任表示,疫苗可模拟自然的轮状病毒感染,抵御最常见的血清型。研究发现,自然感染能提供后续的感染保护力,这种保护力会随着每次新感染而增加,并降低腹泻的严重程度 ,这就是为何建议多次口服轮状疫苗的原因。提醒家长轮状病毒疫苗接种时程紧凑,需要在黄金8个月内接种完毕,要及早主动咨询医师了解更多轮状病毒疫苗接种相关资讯,做好轮状病毒预防,让宝宝远离发烧、腹泻等轮状病毒感染带来的不适!
资料:
https://www.stheadline.com/health-edu/3239420/%E5%AC%B0%E5%B9%BC%E5%85%92%E9%AB%94%E5%9E%8B%E5%B0 %8F-%E5%85%8D%E7%96%AB%E5%8A%9B%E5%BC%B1-%E6%84%9F%E6%9F%93%E8%82%BA%E7%82 %8E%E7%90%83%E8%8F%8C%E6%98%93%E5%87%BA%E7%8F%BE%E4%BD%B5%E7%99%BC%E7%97%87 -%E5%8F%8A%E6%97%A9%E6%8E%A5%E7%A8%AE%E7%96%AB%E8%8B%97%E6%B8%9B%E6%84%9F% E6%9F%93%E9%98%B2%E9%87%8D%E7%97%87
B型流行脑膜炎病例上升 当局促澳人警惕
B型流行脑膜炎病例上升 当局促澳人警惕
在阿德莱德Glynde的医疗中心总部一名儿童免费接种B型脑膜炎球菌疫苗。
卫生当局正敦促澳洲人警惕正在上升的脑膜炎球菌病例。
新州卫生厅周五(8月4日)发布警告,此前今年已报告了25例流行脑膜炎病例,其中大部分为B型脑膜炎感染病例。
脑膜炎球菌是一种罕见、但严重且能致命的病毒感染,婴儿、幼儿、青少年和年轻人面临的风险最高。
新州卫生厅表示:「虽然这些年龄段的疫苗接种每年减少了感染数量,但疫苗并不能预防所有脑膜炎球菌菌株,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可能被感染。」
「所有人都应该留意症状,以便他们能够迅速采取行动。」
脑膜炎球菌症状包括突然发烧、头痛、颈部僵硬、疲倦、关节疼痛、对强光敏感、恶心呕吐、婴儿哭声高亢、出现红紫色斑点等。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澳洲人应寻求医疗援助,因为如果不及时治疗,这种疾病可能会在数小时内致命。
新州为12个月大的婴儿免费提供脑膜炎球菌ACWY 疫苗,并为10岁的儿童提供第二剂疫苗;而昆州正在为该州的婴儿、儿童和青少年免费提供B型脑膜炎球菌疫苗。
澳洲王家全科医生学院(RACGP)对免费疫苗接种的公告表示欢迎。
「必须认真对待B 型脑膜炎球菌。这是一种罕见但可怕的疾病,如果不紧急护理,可能会导致死亡或残疾。」RACGP 院长希金斯(Nicole Higgins)对9号新闻网说。
希金斯说,有证据表明,B型菌株脑膜炎正在成为更常见的死亡原因,他呼吁将疫苗接种纳入国家免疫计划,并在所有州和地区实行免费接种。
责任编辑:宗敏青
资料:
https://www.epochtimes.com/b5/23/8/4/n14047834.htm
日本脑炎
日本脑炎
2023-09-23 13:06 中央社/ 东京23日综合外电报导
日本熊本县一名70多岁男性确诊感染日本脑炎,是日本境内今年首例。熊本县政府表示,这名高龄男性9月4日因出现发烧等症状住院,之后就持续呈现无意识状态。
日本放送协会(NHK)报导,当地医院进行详细调查时,9月21日确认男性感染日本脑炎,并在9月22日通报当地保健所。这是日本境内今年首位确诊日本脑炎的患者。
熊本县2022年也有3人确诊感染日本脑炎,造成其中一名70多岁妇人死亡。
熊本县政府表示,日本脑炎是以蚊子为媒介传播,感染者会出现高烧及痉挛等症状,而当幼童或长者确诊时可能导致死亡,但并不会人传人。
资料:
https://udn.com/news/story/6812/7459950
头颈癌 | 研究:7成感染与HPV相关 一文了解头颈癌/肛门癌/阴道癌/外阴癌症状及高危群组
头颈癌 | 研究:7成感染与HPV相关 一文了解头颈癌/肛门癌/阴道癌/外阴癌症状及高危群组
日期: 2023-09-13
近期大力宣传男士也要及早接种人类乳头瘤病毒疫苗(又称子宫颈癌疫苗或HPV疫苗),更找来人气男团Mirror成员姜涛拍摄相关广告。不少人疑问,HPV疫苗不是专门给女性接种的吗?
为什么男性要接种HPV疫苗?除了可以预防子宫颈癌外,疫苗还可以预防哪类癌症?本期专栏将为大家逐一解构。
认识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
根据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资料, 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感染可引起多种癌症,包括肛门癌、阴道癌、外阴癌,以及头颈癌等。目前市面上的合资格HPV疫苗最多可预防多达9种HPV病毒类型,研究证实能有效减低患上上述癌症的机会。
1. 头颈癌症状及高危群组
先讲近期姜涛广告中的重点宣传字眼——头颈癌。一般而言,除脑部、眼部及甲状腺外,头颈部位(包括鼻咽、鼻窦、口腔、口咽、下咽和喉部等)出现的恶性肿瘤都归类为头颈癌。医学界以往一般认为此症由吸烟、酗酒引起,惟近年研究发现,约 70% 的头颈癌与HPV感染有关。
根据最新的2020年香港癌症资料统计中心数据,头颈癌的新症数目中,约占三分之二的患者为男性,这亦是近年大力呼吁男性接种HPV疫苗的一大原因!以较为人熟悉的鼻咽癌为例,男性一年新症数目超过500宗,位列男性常见癌症的第八位。
患上头颈癌可能出现喉咙痛、口腔出血或疼痛、颈部肿胀、吞咽困难等症状,早期患者较难察觉病征。若不幸患病,需视乎肿瘤部位、严重程度及患者情况,接受放射治疗和外科手术等。惟治疗有机会对部分患者造成长期副作用,包括语言障碍、影响进食等。
2. 肛门癌症状及高危群组
至于肛门癌,本港虽没有确切的个案统计数字,但根据香港癌症资料统计中心资料,直肠癌与肛门癌2020年的新症数目合共有接近1900宗。直肠与肛门位置相邻,惟两者癌变的原因却不相同,前者多由不良生活习惯而起,如低纤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后者90%以上皆由HPV感染导致,曾进行肛交或多于一位性伴侣亦有较高风险。
肛门癌病征与痔疮相似,包括肛门流血、痕痒,及排便困难等。早期患者多采用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尽量避免影响肛门功能运作,但放射治疗有机会影响患者生育能力;至于病情严重者,可能需要接受肛门切除手术,并需额外开一个永久性的造口排便,对患者日常生活打击甚大。
3. 阴道癌和外阴癌症状及高危群组
阴道癌和外阴癌则是较罕见的女性生殖系统癌症。阴道癌最显著的病征为阴道异常出血,而外阴癌患者则可能出现外阴溃疡、疼痛或痕痒等症状,由HPV感染引致的个案分别占大约75%和70%。另外50岁以上、有妇科癌症病史(尤其是子宫颈癌)、患有爱滋病等女士亦有较高风险。
治疗方面,医生将视乎情况,安排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或切除手术等等,惟因应不同的治疗方法,可能引起肠胃不适、阴道溃疡或感染等副作用。
值得注意,感染HPV病毒除会增加患上各类疾病乃至癌症的风险,亦可能祸及伴侣,而准备生育的妇女更有机会于生产过程中将病毒传染给初生婴儿。由于HPV 疫苗在未受HPV病毒感染前的保护效用最强,故无论男女也可考虑及早接种疫苗,为保护自己和家人踏出重要一步!
了解更多癌症及生活健康资讯:www.cancercare.hk。
资料:
https://www.healthyd.com/articles/expert-blog/%E9%A0%AD%E9%A0%B8%E7%99%8C-hpv%E6%84%9F%E6%9F%93-% E6%88%90%E5%9B%A0-%E7%97%87%E7%8B%80-%E9%AB%98%E5%8D%B1%E7%BE%A4%E7%B5%84- cancercare-hk
皮蛇会传染吗?多久会好?带状疱疹疫苗、症状、治疗一次看
皮蛇会传染吗?多久会好?带状疱疹疫苗、症状、治疗一次看
俗称「皮蛇」的带狀疱疹,发作时疼痛难耐,是许多疼痛患者的梦魇,患部的疼痛可能表现为针刺痛、刀割痛、电击痛、灼热痛等让人难以忍受,因此又被称作「百痛之王」。
整理 天下编辑部 天下Web only
发布时间:2023-11-10
目前,带狀疱疹(俗称:皮蛇)的发病原因、症状、预防方式和治疗方式都已经有完整的应对策略,只要正确识别疾病与风险,及早预防治疗,即可避免。
皮蛇是什么?
带状疱疹和水痘是同一种病毒所引起,年轻时感染水痘,虽已疗愈,但病毒就会终生潜伏在体内的神经节里,随着年纪增长,免疫力减弱,潜伏在脊髓神经节内的病毒再活化,便成为带状疱疹。
依据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CDC)研究指出,90%的40岁以上成人体内恐存在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一旦免疫力低下就可能引发带状疱疹,造成患者如遭电击、火烧般的疼痛,严重更恐可能导致中风、失聪或失明危机,痊愈后还可能产生延续数月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使患者生活大受影响。 (看更多:26岁女鼻过敏、疱疹齐发,竟是缺乏维生素D 台湾人近9成摄取不足)
罹患带状疱疹的机率
根据卫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研究计画报告指出,台湾人得到带状疱疹的机率是32.2%,每年约有12万人得到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症状有哪些?
皮蛇初期症状不明显,可能出现有皮肤疼痛、刺痒、酸麻等前驱症状。
约2到3天后:长出红疹、水泡,往往于皮肤局部位置,不会全身性生长,并可能出现疲倦、头痛等征兆。
带状疱疹并发症
带状疱疹虽然很少引起死亡,但如果蔓延到重要的神经丛,例如颅眼神经、颜面神经等就可能会造成生命功能的缺损,使视觉、听觉受到影响,或是感染到臀部附近的神经时,还有可能造成大小便失禁,影响生活起居。
「疹后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最严重的并发症。因为病毒沿着神经感染,会对神经造成伤害,虽然复原后的疱疹干掉结痂,但底层受损的神经可能依旧非常疼痛,让患者无法好好睡觉,导致长期失眠,甚至因长期疼痛而终至忧郁,严重影响生活品质。
(看更多:「罩」不住的病毒怎么防?带状疱疹就诊数增加,医师提醒七点注意)
皮蛇为什么会发作?跟水痘有什么关系?
皮蛇是由水痘带狀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感染所造成。
只要患者曾经得过水痘,病毒就会潜藏在脊椎的背根神经节内,当免疫功能不佳或抵抗力下降时,病毒就会活化并沿着神经跑出来,进而产生神经痛、痒、刺等各种不适;与此同时,因为神经皮节为带状分布,皮肤会出现带状分布的红疹及群聚水疱而得其名带狀疱疹。
带状疱疹的高风险族群
高龄之于带状疱疹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子,再来是免疫缺陷问题。此外,骨髓移植跟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因其长期使用化疗药物、生物制剂等免疫抑制剂,都会影响自体免疫力功能,属于高危险族群。
带状疱疹怎么治疗?多久会好?
目前已经有多种口服、外用的抗病毒药物、急性疼痛药物,能够共同治疗带状疱疹。
只要接受适当治療,皮肤病灶大多可于2至4周内痊愈,惟神经修复能力与年纪有关,年纪越大,所需的修复时间就越长,且神经不适的症状也会更久、更严重。
若带狀疱疹发作90天后仍有神经不适症状,医学便定义为「疱疹后神经痛」,短则几个月,长则可达数年,导致患者生活品质大受影响,还可能引发视力、听力受损、暂时排便或排尿不顺等并发症。
带状疱疹的疫苗有哪些选择?
若想预防或减少带状疱疹带来的不适,施打疫苗是最有效的方式。
根据卫生福利部的政策,西元2003年以后出生、满12个月以上的婴幼儿全面施打水痘疫苗;而在西元2004 年之前出生的民众,九成以上都已得过水痘,也就是目前20岁以上的民众,身上大都具有潜伏的水痘带狀疱疹病毒。因此,她建议50岁(含)以上的成人、或18 岁(含)以上且为罹患带状疱疹风险较高的族群,都应接种疫苗。
目前国内核准上市的带状疱疹疫苗,包括活性减毒带状疱疹疫苗及非活性基因重组带状疱疹疫苗。
如具接种需求,建议可至医院或诊所洽询,经医师评估后自费接种:
活性减毒带状疱疹疫苗:50岁(含)以上成人,不论之前是否有水痘或带状疱疹病史,建议接种1剂活性减毒带状疱疹疫苗,以预防带状疱疹及相关并发症。
非活性基因重组带状疱疹疫苗:50岁以上成人、18岁以上免疫不全或免疫功能低下者,不论之前是否有水痘或带状疱疹病史,建议接种2剂非活性基因重组蛋白带状疱疹疫苗, 2剂间隔2-6个月,以预防带状疱疹及相关并发症。
曾罹患带状疱疹者,可于发病1年且无相关症状后,接种带状疱疹疫苗。
带状疱疹发作起来,应该如何缓和疼痛?
疼痛科门诊能帮助疱疹后神经痛病人,依病人的疼痛状态采用渐进性治疗之外,若是严重则可透过介入性治疗,来改善疱疹后神经痛,让病人脱离疼痛折磨,重回正常生活。
介入性疼痛治疗除了可以改善疼痛以及修复组织,还能减少药物使用、增加活动力、加强复健效果。
(责任编辑:林以璿)
资料: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8017
v
疫苗全面睇:减活与灭活
疫苗全面睇:减活与灭活
颜宝伦医生 | 2023-10-12
近期的医疗热点,是「流感疫苗」。有从未接种过流感疫苗的朋友,担忧接种后有不良反应。家庭医生其中一个回应,就是先查看病人以往新冠疫苗接种纪录。
如果病人之前打科兴疫苗,医生会说流感疫苗的反应跟科兴相近。
若病人先前打复必泰疫苗,医生或会说流感疫苗的反应,比起复必泰真的属小问题,毋须担忧。
疫苗有很多种,原理都是模拟免疫系统受病原体刺激,产生抗体和细胞免疫反应,并有「免疫记忆」,在以后遇到真正病原体入侵时迅速作出反应,杀灭病原体来预防感染。制造疫苗的技术有旧有新,就着制造技术来分类,可以让大家对疫苗有更多了解。
传统的制造疫苗技术有两大类,分别为「减活」和「灭活」。
传统方法之一:「活性减活」疫苗
「活性减活」疫苗(live attenuated vaccine)的成份,是一些仍然存活但被「废了武功」的病原体,不会造成感染,却能非常有效地刺激起免疫反应,产生强大保护力。
史上第一种减活疫苗是牛痘:将感染牛只的「牛痘病毒」,以皮下注射打进人体内,以预防在物种分类上同「属」但不同「种」的「天花病毒」感染所导致的天花。
减活疫苗好处为简单有效,制造技术相对简易,因为是活的,所以能产生强大并长远免疫力。然而,坏处也因为是活的,因此不能用于免疫力不健全的人士身上,例如孕妇、年纪太小或太大者都不适用,以免病原体「翻生」,造成真正感染。
实质上这风险很低,不过,疫苗的首要考虑还是安全。
卡介苗(BCG)乃有效预防「结核病」的疫苗。结核病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主要破坏肺部,亦可导致脑膜炎。 BCG原理和牛痘相同,皆以同属不同种、不会在正常身体致病的牛分枝杆菌用皮内注射的方式打在肩侧,让身体产生对抗肺结核的免疫力。因为结核菌能于空气传播,传染力极高,婴儿出生后便有感染风险,所以一出世就要打第一针。
麻疹──腮腺炎──德国麻疹(MMR)三合一混合疫苗,亦为保护力很强的减活疫苗。当中最重要能成功预防麻疹,使这在几十年前所有人都感染过、传染力极强、死亡率约为千分之一的病毒感染几近绝迹。可惜在八十年代因为有「MMR会引致儿童自闭症」的谎言广泛流传,结果引起全球众多家长的犹豫,让多个地方的MMR接种率下降,导致麻疹感染出现反弹。有幸香港的MMR接种率一向极高。 MMR很多年前只打一针,后来要打两针,用皮下注射的方法为12个月大和18个月大的儿童接种。
预防水痘病毒
水痘疫苗也是减活疫苗,有效预防水痘病毒的感染。和MMR一样需要打两针,先在小孩12个月大时打第一针(和MMR同日但分开位置打,可减低打针后发烧抽筋的风险;可以选择打四合一的「四痘针」 (MMRV));第二针则通常在18个月大时打一针MMRV。接种后仍有很低机率会出现水痘的「突破感染」,即打了针后仍有可能受感染,可是,病情比没打针的感染肯定轻得多。这疫苗的成份,和成人接种的减活「生蛇」(带状疱疹)疫苗成份相同,只是生蛇疫苗份量为儿童疫苗的14倍。另有一种较新的「基因重组」生蛇疫苗,之后再详谈。
喷鼻式的流感疫苗也属减活疫苗,适用于两岁至49岁人士,但怀孕、免疫力低或有其他禁忌则不适用。
传统方法之二:「灭活」疫苗
另一大类传统方法为「灭活」(killed/inactivated)疫苗。原理乃培育病原体后,将它以化学或物理方法杀死处理,将其遗体或部分遗体接种到体内。科兴疫苗就是以这技术制造。灭活疫苗好处是非常安全,副作用甚少;缺点是「唔够力」,或要重复接种多次方能有充足保护;制作步骤较多,成本亦较高。
流感的灭活疫苗(即「打流感针」)是另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最常用方法,将流感病毒放进鸡蛋的胚胎培养(切记对鸡蛋过敏并非打流感针的禁忌),杀死后收集其表面的H(Haemagglutinin,即血球凝结素)抗原和N(Neuramindase,即神经氨酸酶)抗原。
因为流感病毒的H和N抗原很容易出现突变,故此世卫每年会有特别建议,分开北半球和南半球地域来制定疫苗,准备疫苗所含有的H和N抗原种类。现今流感疫苗为「四价」,包括两种甲型和两种乙型流感的H和N抗原,混合一起,每年秋冬季开始时接种。
小儿麻痹症亦是灭活疫苗(IPV)。有赖这疫苗于全球的广泛接种,成功杜绝了数十年前因为这病症而引致下肢残障的悲剧,为全球公共卫生的一大成就。 IPV非常安全,但也因为属灭活性质,婴儿出生后一共要接种5剂(2、4、6、18个月,以及小学六年班时),以确保有足够免疫力(以往同时有另一种口服的「减活」疫苗,免疫效果很好,不过因为属减活,所以有很微小的机率会「翻生」,导致小儿麻痹症。基于安全考虑,已发展国家已经不再使用)。
「减活」和「灭活」属于传统的制造疫苗技术,还有其他为数众多的疫苗原理和技术,之后续谈。
资料:
https://health.hkej.com/health/article?suid=3586633&subjectline=%E7%96%AB%E8%8B%97%E5%85%A8%E9%9D%A2%E7%9D%87%EF %BC%9A%E6%B8%9B%E6%B4%BB%E8%88%87%E6%BB%85%E6%B4%BB
v
腰骨剧痛或骨折警号骨质疏松症可大可小 及早治疗免失活动能力5个应对贴士
腰骨剧痛或骨折警号骨质疏松症可大可小 及早治疗免失活动能力5个应对贴士
08/11/2023
长者经常觉得腰酸骨痛,或会以为只是年纪大引致的退化问题,然而骨质疏松症患者同样有机会感到腰部、臀部疼痛,一旦忽视问题令病情恶化,有可能直至出现骨塌或椎骨骨折而引致剧痛才能发现。有骨科专科医生提醒,长者不应忍痛待骨骼自然复原,因为他们的骨骼不易愈合,有可能因为椎骨变形而挤压神经线,届时才接受治疗,活动能力仍有机会受到影响,因此建议长者应定期接受骨质密度检查,如发现骨质疏松应及早求医治疗。怎样应对骨质疏松症呢?医生提供了以下5个贴士。
骨质疏松症患者初期未必有任何不适,但有机会感到腰部、臀部疼痛,一旦忽视问题令病情恶化,有可能直至出现骨塌或椎骨骨折而引致剧痛才能发现,故切勿掉以轻心。
骨质疏松症患者大力咳嗽或喷嚏 或致脊椎骨裂、骨折
养和医院骨科专科医生高天佑医生解释,健康的骨骼组织如水松木般紧密,而骨质疏松症会令患者的骨质持续流失,令骨骼只剩「外壳」。患者日常未必有任何不适,惟一旦大力咳嗽或打喷嚏,有机会造成脊椎骨裂,甚至压缩性骨折,部分患者的髋骨甚至会同时出现裂痕。
椎骨骨折令患者不欲活动 照顾者提高警觉
高医生指出,一旦出现椎骨骨折,患者在起床及躺下床时,每当伸展到腰部便会感到特别剧痛,因此不少患者在坐下或躺卧后便不欲活动。他建议长者及其照顾者应多留意上述警号,若发现长者很抗拒活动便应安排作进一步检查,因为长者出现这类骨折相当危险,延误治疗有机会引致瘫痪。
腰骨剧痛或骨折警号骨质疏松症可大可小 及早治疗免失活动能力5个应对贴士
骨质疏松症患者有机会感到腰部、臀部疼痛,切勿掉以轻心。
骨水泥注射手术 毋须开刀
他表示,及早发现骨质疏松症引致的骨塌或椎骨骨折,可接受骨水泥注射手术,医生会透过X光引导,以打针方式注入骨水泥至扁塌的椎骨,等待约20分钟后便会凝固,能撑起及固定椎骨,整个治疗过程毋须开刀,病人康复后便能重拾活动能力。
惟病人必须注意,骨水泥注射手术只适用于刚发生的骨塌或骨折,若已出现骨折一段时间,治疗会变得相对复杂。高医生解释,椎骨组织会随时间而流失,直至仅剩空囊,届时不但无法自然愈合,更可能会变形而压迫神经线。此时骨科专科医生或需考虑透过镶嵌螺丝来固定椎骨,但由于年纪大的患者,其骨骼可能已很松软,未必可钉上螺丝,有需要时更可能会为病人植骨。若病人拖延病情至无法走路的阶段,即使接受手术后仍有机会失去活动能力。
应对骨质疏松症5个贴士
高医生表示,要预防骨质疏松症及其引致的严重后果,首要是减缓骨质流失,如果出现相关征状,应及早求医。长者日常可留意以下5个贴士,减低患上骨质疏松症和引致骨折的机会:
1.摄取足够钙质及维他命D3,有助强化骨骼
2.恒常运动有助减少骨质流失,降低日后出现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3.适时接受骨质检测,评估有否骨质疏松症
4.留意征状,如出现非创伤性骨折或任何不适,及早求医
5.确认患上骨质疏松症后应及早接受针对性治疗,例如使用抗骨质流失药物,医生亦会按需要处方刺激骨质生长药物
资料:
https://health.mingpao.com/%e8%85%b0%e9%aa%a8%e5%8a%87%e7%97%9b%e6%88%96%e9%aa%a8%e6%8a %98%e8%ad%a6%e8%99%9f%e9%aa%a8%e8%b3%aa%e7%96%8f%e9%ac%86%e7%97%87-%e6%87% 89%e5%b0%8d%e8%b2%bc%e5%a3%ab/
大肠癌|素食者大肠癌风险低22% 在饮食中加5种食物可进一步降43%
大肠癌|素食者大肠癌风险低22% 在饮食中加5种食物可进一步降43%
撰文:黄伟麟出版:2023-12-29 13:02更新:2023-12-29 13:02赞好110000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于2020年至2040年间,每年将新增超过300万大肠癌病例数,全球大肠癌负担将增加56%;到2040年,估计全球因大肠癌死亡的人数将增加69%,预计每年夺走160万人的生命。
AdChoices广告素食加入这些食物 进一步降低43%大肠癌风险
美国癌症协会估计,男性和女性一生中罹患大肠癌的风险分别约为4.3%和3.8%,尽管没有万无一失的预防大肠癌的方法。但研究指出,以植物为基础的饮食方法可以降低大肠癌的风险。
2015年发表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的一项研究评估了7万人的饮食习惯,发现素食者比非素食者患大肠癌的风险降低22%。只要在蔬菜为主食加入以下5种食物,可进一步降低43%大肠癌风险。素食者比非素食者患大肠癌的风险降低22%。
5种食物降低大肠癌风险
1)三文鱼
采用鱼类加入素食的饮食方法,有助于预防结肠癌。 2022年的25项临床前研究发现,每天增加50克鱼类的摄取量与大肠癌风险降低4%。由于含有具有抗炎特性的奥米加3脂肪酸和维他命D,可以降低结直肠癌的风险,并对大肠具有保护作用。
建议食用:每星期进食2至3次,每次100克三文鱼。
2)蓝莓
蓝莓是一种富含抗氧化剂、纤维和维他命的食物,加拿大营养师Helen Kollias指出,蓝莓含有抗氧化剂和纤维,有助于预防癌症。除了抗氧化剂和纤维外,蓝莓还含有维他命 A、 C、K、叶酸、钾质、磷质、镁质和钙质,有助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
建议食用:可以每天进食,约15至20粒蓝莓。
3)咖啡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对于患有结直肠癌的人来说,与不喝咖啡的人相比,每天喝一杯咖啡有助降低因疾病或引发死亡的风险。研究人员发现,每天喝至4杯咖啡的患者,死于大肠癌的风险降低52%。
建议食用:可以每天饮用,约1至2杯咖啡也有一定的作用。
每天喝一杯咖啡有助降低直肠癌引发死亡的风险。
4)西兰花
一项研究指出,增加十字花科蔬菜的摄取,与降低结肠癌的风险有直接的关系,这是十字花科蔬菜含有大量的芥子油苷,研究显示它具有抗癌特性,还含有纤维、维他命及矿物质。
建议食用:每星期进食2至3次,每次50克西兰花。
5)全谷类食物
全谷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分为非水溶性纤维和水溶性纤维,两者的作用并不相同。非水溶性纤维可以增加粪便的体积,并与吃进去的致癌物和毒物、消化后产生的毒素结合,缩短粪便停留的时间,减少致癌物与肠内壁的接触。水溶性纤维可以被肠道菌发酵降解为短链脂肪酸。短链脂肪酸可以促进免疫、预防炎症性疾病和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全谷类食物同时含有2种膳食纤维,可以帮助排便及减低患大肠癌的风险。
建议食用:可以每天进食,在米饭中混入一部份全谷物一起烹煮。
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也能有效预防大肠癌,因为运动可以刺激肠道蠕动、帮助排便,还能促进新陈代谢,将体内废物排出以降低癌症发生机率。虽然大肠癌常被称做沉默杀手,不过只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就能降低罹患大肠癌的风险与机率,此外也要随时留意自己的健康状况,若能早点发现和治疗便不必太过惊慌。
原文网址: 大肠癌|素食者大肠癌风险低22% 在饮食中加5种食物可进一步降43%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975297?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美国研究亚麻籽助预防乳癌!降胆固醇兼保护心脏 日食几多有用?
美国研究亚麻籽助预防乳癌!降胆固醇兼保护心脏 日食几多有用?
撰文:黄伟麟出版:2023-12-27 08:00更新:2023-12-27
乳癌是本港女性常见癌症,2020年占本港女性癌症新症总数接近3成,全球就有68万人死于乳癌,病人数量更在近年正不断上升,美国有研究发现,亚麻籽有助预防乳癌,即睇下文!
AdChoices广告美国最新研究发现,雌性老鼠食用亚麻籽有助于降低乳癌风险。
美国最新研究:食用亚麻籽有助于降低乳癌风险
近日在Microbiology Spectrum网站进行了一项关于人类肠道中的微生物如何影响其他健康领域,并发布了一项研究报告,研究人员研究肠了道微生物组与乳癌风险之间的关系,以雌性老鼠作研究对象,发现肠道微生物组与基因表现之间存在关联。他们进一步发现,雌性老鼠食用亚麻籽有助于降低乳癌风险。肠道微生物组怎样影响乳癌风险?
今次研究的主管Elena M Comelli博士指出,她们发现雌性老鼠肠道中的微生物与乳腺microRNA有关,而乳腺MicroRNA是调节基因的重要微核糖核酸,她们发现其中一些乳腺microRNA影响了乳癌的出现率及扩散。
研究人员及后再研究肠道微生物组改变,与乳腺microRNA的关系。她们发现,雌性老鼠食用亚麻籽有助于改变肠道细菌,从而影响乳腺MicroRNA。亚麻籽含有木脂素,这是一种需要由肠道微生物代谢并释放的化合物,木脂素是一种植物雌激素,具有清除体内自由基,抗氧化的作用。研究结果发现,食用亚麻籽改善肠道菌群,最终有助于降低乳癌风险。亚麻籽有助抗氧化及对抗癌症
每15克亚麻籽只有55卡路里,更富含不饱和奥米加3脂肪酸,也是少数米加3脂肪酸的植物, 非常适合有高血脂问题的人食用。而亚麻籽的膳食纤维非常丰富,每每15克亚麻籽有2.8克膳食纤维,其丰富的纤维和抗氧化物,有助对抗大肠癌,皮肤癌,肺癌,前列腺癌等等的疾病。台湾营养师郭家恩表示,进食亚麻籽有效改善胆固醇或心血管健康,建议每天可食用3汤匙亚麻籽。
日本专家防乳癌8大饮食原则:
即使出现上述征状,亦毋须过分担心是否患癌,因为可能是不同的成因所导致,例如在月经来潮之前,乳房会感到肿胀及敏感。某些种类的良性乳房肿瘤也会疼痛。不过预防胜于治疗,为健康着想,可从饮食中吸收营养,有助预防癌症的发生。日本拥有多年治疗癌症经验的西台院长及外科医生済阳高穂就提出预防「乳癌」的饮食规则。
1. 蔬菜和水果1天要吃350公克
蔬果可以消除在血液中的活性酸素。 (现在为止有九成的病患佪案都被指与活性酸素有关) 不过,蔬果一旦加热,内含的维他命就会被破坏,建议洗净后生吃,如沙律菜。
2. 减少摄取动物性脂肪
由于体内大肠分解动物性脂肪后会出现「二次胆汁酸」,这些二次胆汁酸中含有致癌物质,令罹患癌症的风险增加。
3. 一天一餐菇菌海藻类食物
菇菌类类食物中有着增加血液中的淋巴球,能让增强免疫力。海藻类则有着消灭体内坏死细胞以及癌细胞的作用。
海藻类则有着消灭体内坏死细胞以及癌细胞的作用。
4. 多摄橄榄油
有研究实验,用初榨橄榄油喂饲白老鼠,6星期后关节炎情况不但得到改善,就连关节肿胀与软骨损坏等病情都一样减少。在饮食中加入橄榄油,患关节炎的机率较低,但有研究比较两组食用橄榄油与鱼油达24周的人,前者的发炎指数下跌了38.5%、后者则是40-55%。橄榄油可保护细胞,避免细胞DNA受损,进一步有助防癌。
5. 多吃胚芽米或全麦面包
内含丰富的食物纤维和维他命、矿物质,有助稳定血糖,可好好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素,以达致防癌。
6. 柠檬和蜂蜜增免疫力
柠檬有着维他命C和柠檬酸,跟蜂蜜中的花粉,均有助增强免疫能力。
7. 多饮用豆浆
豆浆富含可提高免疫力的乳酸菌,对于提升免疫力有莫大帮助!
8. 尽量维持少盐饮食
摄取过多盐分加重身体负担,从预防癌症的观点来看,不要加重身体负荷,令所有器官能正常运作。
原文网址: 美国研究亚麻籽助预防乳癌!降胆固醇兼保护心脏 日食几多有用?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974095?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胰脏癌|病因不明确、筛检难度大?现7异常症状务必及早就医检查
胰脏癌|病因不明确、筛检难度大?现7异常症状务必及早就医检查
撰文:中天新闻网出版:2023-12-14
目前胰脏癌缺乏有效的筛检方式,医师建议留意异常症状,包括「有糖尿病、上腹痛或背痛,体重减轻、黄疸、茶色尿合并灰白便、不明原因胰脏炎、脂肪便」等7症状。
AdChoices广告
「胰脏癌」在今年首度进入台湾最新癌症登记报告前10名,引发民众关注。胰脏癌筛检方式,原理及缺点
台湾北投健康管理医院副院长钱政平指出,胰脏癌的原因至今仍不明确,但依据胰脏癌发生个案可找出高危险族群,例如「好发于60岁以上的年长者、有家族遗传及有遗传慢性胰脏炎的人、糖尿病者、有抽烟者、家族中有遗传性结肠癌、乳癌、卵巢癌及黑色素瘤家族史」等8族群较容易得到胰脏癌。
而在胰脏癌异常症状方面,钱政平提到,目前并没有有效的筛检方式,但若自身出现下述异状时,请务必及早就医检查。
- 40岁以上没有糖尿病家族史,但近期有糖尿病。
- 上腹痛或背痛,疑似来自后腹腔,且上肠胃检查却无特殊发现。
- 体重明显减轻。
- 黄疸。
- 茶色尿合并灰白便的胆道阻塞。
- 不明原因性胰脏炎。
- 脂肪便者。
钱政平特别提醒,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根据2020年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团队发表的一项分析显示新发糖尿病、有糖尿病史或是体重减轻,都与胰脏癌的发病风险上升有关,其中糖尿病史在4年内,伴有体重减轻的新发糖尿病患者,胰脏癌的发病风险是正常人的3.6~6.8倍。
原文网址: 胰脏癌|病因不明确、筛检难度大?现7异常症状务必及早就医检查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970648?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78岁老妇力抗大肠癌却因背痛受挫 一检查竟是骨松作祟
78岁老妇力抗大肠癌却因背痛受挫 一检查竟是骨松作祟
2023-12-29 健康医疗网/记者张慈恩报导
吴长晋医师表示,人类骨密度最高峰约在30岁,随着年纪增长,骨质就开始慢慢流失,因此年纪是骨质疏松关键因子,女性在停经后,或女性高于65岁、男性高于70岁,都是骨松高风险族群
1名78岁罹患大肠癌老奶奶,想保护生命力抗癌症,但时不时感觉到背部剧痛,用止痛药改善也有限,常让情绪大受打击,因此接受进一步检查,发现不但身体多处压迫性骨折,也有髋部骨折,骨密度仅有T值-5.2,立刻使用药物与手术治疗,仅数月后状况大幅改善,甚至能够远渡美国探亲。
骨密度最高峰约在30岁之后开始下滑 高龄者体态有异小心骨松缠身
行天宫医疗志业医疗财团法人恩主公医院外科部部长吴长晋表示,人类骨密度最高峰约在30岁,随着年纪增长,骨质就开始慢慢流失,因此年纪是骨质疏松关键因子,女性在停经后,或女性高于65岁、男性高于70岁,都是骨松高风险族群,另外身体若有特定疾病,需要长期使用特定药物,也会影响钙质吸收,导致骨质流失加快。
骨松就像无声杀手悄悄接近病患,没有发生骨折前,几乎没有明显症状,但在体态改变上能够发现端倪,如果身高比以前矮3到4公分,或靠墙站立后脑勺无法贴到墙壁,就是骨松常见矮与驼征兆,如果再加上经常感到下背部疼痛,很可能已有压迫性骨折,须立刻前往检查治疗。
DXA骨密度检测T值小于-2.5确诊骨松 两种类药物协助提升骨质
目前检查骨质健康,会利用DXA骨密度检测,以20至30岁女性骨质量做为基准,如果检测T值在-1.0至-2.5,就已骨质缺乏,假使T值小于-2.5,就确诊罹患骨松,78岁个案治疗前T值只有-5.2,属于严重性骨质疏松,须马上接受治疗,目前有两大类药物,能帮助骨松病患提升骨密度。
人体凭借两种机制,维持骨头新成代谢,蚀骨细胞破坏老旧不佳骨头,造骨细胞制造出健康新骨质,原则上蚀骨与造骨速度应维持平衡,但骨松患者蚀骨作用太快,造骨速度跟不上,导致骨密度减少,因此治疗上有「减少骨质流失」及「促进骨质生成」两大类药物,协助病患提升骨质。
骨松治疗先促进骨质生成澳洲已实施 降低骨折手术复杂度加快复原
减少骨质流失药物能减缓蚀骨细胞作用,就像水库减少出水量,等待造骨细胞慢慢长出骨质,目前健保以减少骨质流失药物,作为第一线用药,促进骨质生成药物则是加快造骨细胞作用,让骨密度能快速提升,目前促进骨质生成药物,健保规划为第二线用药,但国际治疗骨松方针已有改变。
澳洲医疗系统已考虑将促进骨质生成药物,作为治疗骨松第一线用药,骨松病人一旦发生骨折,会因骨密度太低,增加手术复杂,例如使用钢钉或钢板,可能就要配合骨水泥固定,以免未来钢钉钢板松脱,手术后如果需要石膏或背架稳固骨折处,也会比其他人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拆除。
抉择第一线用药与医师充分讨论 治疗骨松也要小心肌少症
假如骨质疏松太严重,或骨折后要赶快恢复,在经济条件许可下,可短期先自费使用促进骨质生成药物,等到骨质状况改善,再回到健保第一线给付的减少骨质流失药物,有助于快速减少骨折的生命危害,78岁老奶奶个案确认骨折后,先自费使用促进骨质生成药物,骨密度快速回升至-3.2。
临床治疗常会发现,骨松时间一久常伴随肌少症,因此除了摄取充足钙质与维生素D外,最好也要充份补充蛋白质,也要有适量运动训练,借着身体活动稳固骨质与肌肉,恩主公医院成立骨微创暨骨质疏松照护中心,就是希望不仅医疗支持病患,也能在生活中协助病人远离骨折危害。
原文网址: 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60415
男性感染HPV致口咽癌比例增 及早预防 至为重要
男性感染HPV致口咽癌比例增 及早预防 至为重要
11:05 2023/12/29
过去不少人认为HPV (人类乳头瘤病毒) 感染,仅会造成女性的子宫颈癌病变,但近年研究发现,其实HPV感染也与头颈癌有关,尤其口咽癌,口交更是高危活动。男性患口咽癌比例,平均比女性高4倍,而男性透过口腔感染HPV的机会亦较高。因此,及早预防至为重要,接种HPV疫苗为目前最有效预防方法,且不仅女性,男性同样要关注,男女性同时预防HPV,有助大幅减低感染机会。
头颈癌是上呼吸道和上消化道癌症的统称,即是从脸部到颈部不同位置出现的恶性肿瘤,常见种类包括鼻咽癌、口腔癌、与口咽癌等。耳鼻喉科专科李学楠医生表示,头颈癌最为人熟悉的高危因素,包括吸烟饮酒和年长,但不少人忽略了HPV感染。
根据GLOBOCAN 2012资料显示,全球35%的头颈癌与HPV感染有关;而根据其2018数据,男性头颈癌新症个案远高于女性。在美国,HPV相关的口咽癌个案逐年递增,高达70%至80%的个案是由HPV感染引起,甚至已超越子宫颈癌。
本港头颈癌个案,男性新症远多于女性。 2020年每3个新症,就有2位是男性。据香港癌症资料统计中心最新数据,2021年本港男性患头颈癌(鼻咽除外)有746宗新症,较2020年增逾14%;以发病率而言,亦有上升趋势,2021年每10万名男性的年龄标准化比率(ASR)为10.1,较2020年的9.1为高。
男性口腔感染HPV机会高 本港8成口咽癌个案为男性
口腔是感染HPV机会第二高的位置,过去数据显示,男性机会较高,且随年龄而增加。而亚洲多个地区口咽癌个案都有上升趋势,而2020年本港口咽癌个案中,约8成为男性。本港华人口腔感染HPV比率,男性亦较高,且随年龄增加。
李医生表示,几乎所有有性生活的人士,一生中都有机会感染HPV。在性行为期间,病毒接触到皮肤伤口、黏膜或体液而感染,性器官、口腔和喉咙等部位均有机会「中招」。虽然身体免疫系统可自动清除大部份的HPV,但若持续感染而无法全部清除,最后或可能导致癌症。
男女性同时接种疫苗 助大幅减低感染机会
针对预防HPV感染引起口咽癌,李医生建议,可维持单一性伴侣,且口交亦要戴避孕套;但过去亦有数据显示,即使只有一个性伴侣,感染HPV风险仍有将近60%,使用避孕套亦不能全面预防。
李医生表示,口咽癌部分症状与感冒相似,如喉咙痛、呼吸困难、咽喉异物感、颈淋巴结肿大等。至于引致头颈癌的HPV类型,包括HPV 16、18、31、33及35,当中以HPV16为为导致口咽癌最常见HPV类型。
因此,及早防范未然最为重要。李医生指出,目前最有效预防方法为接种HPV疫苗,美国疾病预防及控制中心(CDC)建议,9至12岁男女童已可接种HPV疫苗。
原文网址: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679837/%E7%94%B7%E6%80%A7%E6%84%9F%E6%9F%93HPV%E8%87%B4%E5% 8F%A3%E5%92%BD%E7%99%8C%E6%AF%94%E4%BE%8B%E5%A2%9E%E3%80%80%E5%8F%8A%E6%97% A9%E9%A0%90%E9%98%B2%E3%80%80%E8%87%B3%E7%82%BA%E9%87%8D%E8%A6%81?mtc=10004
乙型链球菌|上水天光墟购淡水鱼 7人染菌2人不治 恶菌恐致脑炎小心3大症状
乙型链球菌|上水天光墟购淡水鱼 7人染菌2人不治 恶菌恐致脑炎小心3大症状
14:16 2023/12/27
上水天光墟购淡水鱼,7人染菌2人不治,恶菌恐致脑炎小心3大症状。
处理和食用淡水鱼小心!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指在9至10月间,共检测出8宗侵入性乙型链球菌病例,其中2人死亡,在8宗个案中有7人曾到俗称上水天光墟的石湖墟市场购买淡水鱼。有传染病医生提醒,如手部有伤口,接触生的食物时容易受感染,留意3大染上恶菌征状。
在今年9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共检测出8宗侵入性乙型链球菌(ST283)病例,涉及6男2女(49至85岁),4人为退休人士,其余4人分别任职厨师、司机、建筑工人和装修工人,当中4人居于上水、2人居于粉岭、2人居于马鞍山。
7人曾到上水天光墟 2人感染后死亡
8名患者中有3人本身健康状况良好,另外5人有潜在疾病。其中2宗出现脑膜炎、2宗表现为化脓性关节炎,其余4宗出现败血症、椎间盘炎、肾盂肾炎、坏死性筋膜炎。 8宗病例中有2人死亡,其余6人已经康复并出院。
流行性疾病曲线显示,病例数字于今年9月下旬达到高峰,最后一宗病例的症状出现日期是10月7日,此后截至12月10日,并未发现新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中7人曾从上水天光墟购买和进食淡水鱼,有7人曾进食煮熟了的草鱼或鳙鱼(或两者),有1人则声称曾吃用未煮熟的鲮鱼。患者中有7人曾接触淡水鱼,其中5人报称徒手处理,有3人在处理时手部已有伤口。所有个案的其他家庭成员均无受到影响。
卫生防护中心表示,7宗ST283个案均涉及石湖墟农产品分销点,发病前1个月内曾到访、处理或吃用天光墟的淡水鱼。卫生防护中心联同食环署于11月1日到天光墟2个鱼档采集鱼类和环境样本,均没验出ST283,但仍对该处摊位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
留意3大染菌症状
医学会传染病顾问委员会联席主席曾祈殷表示,乙型链球菌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接触生的食物时,手部有伤口,或食用未经煮熟的食物,例如生滚粥、打边炉等,长者、免疫力较低人士较易受感染。他指患者初期感染时可能不以为意,感觉「沾寒沾冻」、打冷颤、感冒的症状,如未能及早知悉,去看医生或服用相关抗生素,细菌会影响关节、心内膜,造成脑炎、脑膜炎,可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曾祈殷建议市民煮食时,应保持卫生并彻底煮熟。他又指随着全球气温、海水暖化问题,细菌自然会滋生,这种乙型链球菌同样可出现在非鱼类海鲜,甚至在肉类中,最主要原因是可以互相交叉感染。
原文网址: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678461/%E4%B9%99%E5%9E%8B%E9%8F%88%E7%90%83%E8%8F%8C%EF% BD%9C%E4%B8%8A%E6%B0%B4%E5%A4%A9%E5%85%89%E5%A2%9F%E8%B3%BC%E6%B7%A1%E6%B0% B4%E9%AD%9A%E3%80%807%E4%BA%BA%E6%9F%93%E8%8F%8C2%E4%BA%BA%E4%B8%8D%E6%B2%BB% E3%80%80%E6%83%A1%E8%8F%8C%E6%81%90%E8%87%B4%E8%85%A6%E7%82%8E%E5%B0%8F%E5% BF%833%E5%A4%A7%E7%97%87%E7%8B%80?mtc=10012
肝炎肝癌——无声杀手如何应付?
肝炎肝癌——无声杀手如何应付?
撰文:01论坛出版:2023-12-22 10:30
在玛丽医院的肝脏移植中心内,当中七成病人都患有肝癌,其他则是肝硬化或是由肝炎引致的严重肝衰竭。晚期肝病病人通常有一些明显的病征,包括面部发黄和腹胀,有些亦因为肝硬化或肝癌引发食道或胃静脉瘤破裂而出血。对这群病人而言,过一天正常生活都是奢望。
来稿作者:「肝脏疾病关注组」黄龙辉、陈伟杰
本港约八成肝癌病人同时是乙型肝炎患者,然而大部分患者确诊肝硬化或肝癌前根本不知自己患有乙型肝炎,因此从来没有求医。其实现时已有药物有效控制乙型肝炎病变,如果及早发现,乙肝患者可以使用药物减低该病演变为肝硬化或肝癌的机会,免受痛苦的慢性肝病折磨。普及筛查 尽早抽查出乙肝个案
陈先生有一天突然在街上昏倒,被送往医院期间一直昏迷。原来他一直患有乙肝而没有任何征兆,到昏迷时肝脏已经衰竭,幸得女儿捐出活肝并成功进行移植手术。陈先生康复后,于香港肝脏移植协康会积极投入义工服务,希望以过来人身份提醒更多人关注肝脏健康。
月前有组织为124名35至78岁市民进行乙型肝炎及肝癌筛查,成功找出10名乙型肝炎呈阳性及高风险人士,比例与政府公布的数据吻合,即全港约有7 - 8%人为乙肝带菌者。根据香港大学2019的研究结果,香港乙型肝炎未确诊率高达48%,而约八成肝癌患者也是乙肝病人,相比亚洲其他同样先进的地方,统计数字反映香港的情况较为严峻。因此,尽早识别乙肝患者,以「早发早治」为方针展开治疗以防止后期病变,对减少肝硬化和肝癌个案有非常直接的帮助。
关注组建议:碍于肝病一般不容易被察觉,很多肝硬化或肝癌的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政府已为1986年或以后出生的初生婴儿提供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及补种,因此,政府应向1986年前在港出生的市民,以及1986年后来港居住的人士提供乙型肝炎检查以抽出乙型肝炎患者或高危人士,尽早安排药物治疗,控制其乙型肝炎出现病变,或进一步跟进缺乏乙型肝炎抗体的人士。肝硬化及肝癌病人应定期接受肠胃镜检查
慢性肝病患者同时面对另一个问题,肝硬化及肝癌容易令血管及动静脉畸形,加上肝硬化患者常出现门静脉高压症,以及肝脏凝血功能受损,这些均会增加消化系统出血的风险。为减低 出血并发症风险 ,患者须定期进行肠胃镜检查以确定没有消化道出血或肝癌患者常见的食道静脉曲张,同时降低因药物副作用引致的 出血风险。但目前公营医疗体系的肠胃镜检查(食道、胃及十二指肠消化道检查)的轮候期非常长,不少肝硬化及肝癌病人未能获安排定期检查,影响患者的药物治疗,令病情更难于管理。
关注组建议:肝硬化及肝癌会增加消化系统出血的风险,两种疾病的患者定期接受肠胃镜检查对监控病情非常重要。若有关当局增加肠胃镜检查的服务容量,或向私营医疗机构购买肠胃镜服务名额,缩短整体轮候时间,确保肝硬化及肝癌病人能够定期接受肠胃镜检查,尽早发现及治疗消化系统出血的问题,可以减少出现并发症并作出适切的治疗。优化肝癌筛查技术 尽早发现肝癌患者
根据医学研究,若病患能在早期发现肝癌,整体存活率可达5年以上。在日本和台湾,超过六成和四成肝癌个案均在初期发现,这对于病情管理和药物治疗效果有正面作用。然而,香港现时约七成肝癌患者首次诊断时已为肝癌晚期或末期。
现时本港主要依靠超声波(US)和甲胎蛋白生物标记(AFP)检测高风险人士(包括乙肝、丙肝及肝硬化患者)的肝脏情况,但面对资源紧拙的问题,医管局提供超声波检查的服务量不足,而两项检测方法亦有其自身的局限。再者,虽然香港与日本和台湾都会为高风险人士提供定期筛查,但在执行上,香港多数以每12个月为一个检测周期,远较日本和台湾的6个月长。
有些乙肝患者因为只接受AFP检测,而未能发现原来已经患上肝癌。到确诊时已经是晚期。其实在筛查技术方面,中国、日本、台湾已加入甲胎蛋白异质体生物标记检测(AFP-L3)及异常凝血酶原生物标记检测(PIVKA-II),程度明显较为深入,准确性亦能进一步提升。同路人同盟及香港肝脏移植协康会于今年6月为94 名高风险人士进行AFP 和PIVKA-II检测,发现当中4 名参加者很大机会已患上肝硬化或肝癌,需要作进一步医学跟进。
关注组建议:如果采用 AFP混合PIVKA-II,为患有乙肝或肝硬化等高风险人士定期检测,将有效填补现时因超声波检查量不足的缺口。有研究指出,如果能够在AFP 和US两种检测的基础上加入PIVKA-II,并定期为高风险人士提供检测,将可令本港成功找出肝癌患者的比率由大幅提升,令肝癌患者病情更早及更容易受控制。
近年出现更多对肝癌具良好治疗效果的方案,肝癌患者的存活率相较以前高。但面对日益增加的癌症个案,公营医疗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若要纾缓负担,就必须从源头着手,例如进行普及乙肝筛查,以及为肝硬化与肝癌患者定期进行肠胃镜检查以评估身体状况是否适合接受治疗。
如果政府能够增拨资源进行普及筛查,同时在上游(乙型肝炎)及中游阶段(肝硬化)提升确诊率,就可以及早堵截慢性肝病患者演变为肝癌病人。虽然普及筛查将衍生医疗开支,但相对治疗肝癌的医疗开支,筛查更有效减省长远的公共医疗支出,做到病人与政府双双「战胜」肝癌。
原文网址: 汇思医创|肝炎肝癌——无声杀手如何应付?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974028?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37岁男子感染侵入性脑膜炎双球菌 留医深切治疗部
37岁男子感染侵入性脑膜炎双球菌 留医深切治疗部
2024年1月6日星期六
卫生防护中心今(6日)公布一名37岁男子感染侵入性脑膜炎双球菌,现时在玛丽医院深切治疗部留医,临床诊断为脑膜炎。中心正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所有密切接触者至今未有出现病征
该名37岁男子,自上月初入住南区惩教署院所,直至本周三(3日)期间健康情况一直稳定;惟翌日(4日)起出现轻微神志不清,即时被安排到玛丽医院急症室求医。他其后出现发烧,并被转往深切治疗部留医,临床诊断为脑膜炎,而经化验的脑脊液样本,证实对脑膜炎双球菌呈阳性。中心已为所有密切接触者安排预防药物;惩教署院所亦已进行即时消毒。
中心发言人表示,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感染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主要经由直接接触带菌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所传播;潜伏期由2至10日,一般为3至4日。中心呼吁市民,避免到人多挤迫地方;打喷嚏或咳嗽时亦应掩着口鼻,并用枧液即时洗手。
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我们都应该关注并采取预防措施。接种脑膜炎疫苗是预防感染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对于青少年、小朋友、高危人群等,更应该重视疫苗接种的重要性。让我们在新年之前及早接种脑膜炎疫苗,共同预防脑膜炎的威胁。
原文网址:
https://news.mingpao.com/ins/%E6%B8%AF%E8%81%9E/article/20240106/s00001/1704517250437/37%E6%AD%B2%E7%94%B7%E5%AD %90%E6%84%9F%E6%9F%93%E4%BE%B5%E5%85%A5%E6%80%A7%E8%85%A6%E8%86%9C%E7%82%8E %E9%9B%99%E7%90%83%E8%8F%8C-%E7%95%99%E9%86%AB%E6%B7%B1%E5%88%87%E6%B2%BB% E7%99%82%E9%83%A8
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我们都应该关注并采取预防措施。接种脑膜炎疫苗是预防感染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对于青少年、小朋友、高危人群等,更应该重视疫苗接种的重要性。让我们在新年之前及早接种脑膜炎疫苗,共同预防脑膜炎的威胁。
医疗档案|流感活跃程度上升 多宗儿童重症引关注
医疗档案|流感活跃程度上升 多宗儿童重症引关注
更新时间:08:00 2024-01-16
本港已经踏入冬季,但儿童流感接种率仍然不足。为了提升流感疫苗接种率,疫苗学堂,香港惠泽长者基金及苏浙沪医疗中心早前捐出120支喷鼻式流感疫苗。有参与接种家长表示,自己曾经感染流感,为以免传染给女儿,故陪同她接种。
众所周知,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感染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根据卫生署数据显示,2023/24年度季节性流感「疫苗资助计划」推行至少三个月,高危群组中,18岁以下学童接种率仍然不足。呼吸系统科专科医生曹忠豪医生指出,一般流感基线水平为9.21%。而截至2024年1月10日,流感阳性为11.77%,即已超越基线水平,显示流感活跃程度上升。
他续指,根据以往冬季及夏季流感数据,17岁以下群组因流感入院率亦较其他年龄层高。此外,近月多宗儿童感染流感重症个案均没有接种流感疫苗,情况引人关注。
呼吁加强推广流感疫苗接种
感染及传染病科专科医生曾祈殷医生指出,市面上有三款流感疫苗选择,包括:灭活流感疫苗、重组流感疫苗及减活流感疫苗。他解释,三款成份不同,灭活流感疫苗含有已灭活(被杀死)病毒,重组流感疫苗含有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制造的血球凝集素(一种流感病毒表面抗原)。至于减活流感疫苗含有已弱化病毒,并透过喷鼻接种,模仿经鼻子感染的自然过程。因此,有可能使身体诱发更强和更持久的免疫保护。
三款都是有效的疫苗,适用人士有一些不同。曾医生指,灭活流感疫苗及重组流感疫苗是透过 肌肉注射,分别适用于6个月以上及18岁或以上的人士。至于减活流感疫苗是透过喷鼻接种, 适用年龄为2至49岁。
曾医生指出,接种疫苗最理想时间为冬季流感季节前接种,因要让身体有充分时间,提升免疫力,通常要两个星期才可以产生抗体。此外,日常亦需要保持良好的 个人卫生,他建议,在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或在人多挤迫的地方逗留时,应佩戴外科口罩,以减低感染风险。香港惠泽长者基金主席、疫苗学堂召集人麦肇敬医生呼吁当局,加强推广流感疫苗接种,建议喷鼻式扩展至小学适用。
资源来自:
https://eastweek.stheadline.com/health/3061/%E9%86%AB%E7%99%82%E6%AA%94%E6%A1%88%E6%B5%81%E6%84%9F %E6%B4%BB%E8%BA%8D%E7%A8%8B%E5%BA%A6%E4%B8%8A%E5%8D%87-%E5%A4%9A%E5%AE%97% E5%85%92%E7%AB%A5%E9%87%8D%E7%97%87%E5%BC%95%E9%97%9C%E6%B3%A8
乙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可致脑膜炎3类人最危!中医推1汤水健脾去湿
乙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可致脑膜炎3类人最危!中医推1汤水健脾去湿
撰文:古曦朗出版:2023-12-15 14:42更新:2023-12-15 14:43赞好660000
乙型流感嗜血杆菌肆虐,被感染者可引起脑膜炎、肺炎、败血病等,有三类人被感染率最高。中医介绍1汤水可帮助预防。
乙型流感嗜血杆菌可致脑膜炎、肺炎
感染乙型流感嗜血杆菌演变成脑膜炎居多,其次为肺炎、会咽炎、咽喉炎、败血症、蜂窝组织炎、关节炎、心包炎和骨髓炎,细菌入血也可见同时出现。脑膜炎的病死率高,幸存者可并发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常继发于流感、麻疹、百日咳和肺结核等感染,特别是呼吸道感染,造成呼吸困难。乙型流感嗜血杆菌属「温病」起病急转变快
注册中医师何慧欣指,乙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人体后,多数出现脑膜炎肺炎、细菌入血等,病情发展迅速,出现高烧、呼吸困难、抽搐、颈强直等急性热病的症状,可以将之感染视为「温病」。因为两者都有起病急骤、转变较快,多数具有程度不等的传染性、流行性等共同表现。可以根据发病时的时节及发病特征,将之分类为「温病」中的风温、春温等去辨证治疗。乙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儿童居多(istockphoto)乙型流感嗜血杆菌 3类人最高危
根据卫生署的资料,乙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儿童居多。当机体免疫力下降后会引起多器官组织的侵袭性感染,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导致 5 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而除了幼儿外,还有2类人群属高危:
1. 5 岁以下儿童
2.免疫力不足的人士
3.患有长期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士
在本港也有多宗关于乙型流感嗜血杆菌的感染案例,当中更有死亡个案。
原文网址:
乙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可致脑膜炎3类人最危!中医推1汤水健脾去湿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971788?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医健事/41万港人染乙肝 70%患者未就医
医健事/41万港人染乙肝 70%患者未就医
大公报 A8:港闻
2023-12-29
乙肝有机会演变成肝硬化,甚至肝癌,市民不能掉以轻心。右图:卫生署昨日发表报告,推算本港约有41万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当中35至54岁的中年人士感染率占最多。
乙肝有机会演变成肝硬化,甚至肝癌,市民不能掉以轻心。右图:卫生署昨日发表报告,推算本港约有41万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当中35至54岁的中年人士感染率占最多。
乙型肝炎有机会演变成肝硬化,甚至肝癌,预防和早期治疗非常重要。卫生署昨日发表报告,推算本港约有41万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35至54岁的中年人士感染率占最多,达到8.4%,另有70%受访患者没有就医。 \大公报记者 赖振雄
卫生署在2020年11月至2022年2月期间,访问超过16000名15岁或以上的非住院港人,当中超过2000名年龄15至84岁的受访者,进一步完成身体检查,分析病毒性肝炎的调查结果,以及四种主要肝炎病毒(甲型、乙型、丙型和戊型)的血液样本检测结果。
高风险者应及早检测
四种肝炎病毒中,以乙型肝炎对本港公共卫生造成重大负担。完成身体检查的参与者中,6.2%受访者感染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当中近40%在调查时,并没有自述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并有约70%受访者没有就其肝脏疾病进行医疗跟进,显示本港有相当比例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不清楚自己的感染状态。
按照是次调查结果作推算,全港整体人口约5.6%,即约41万人患有乙型肝炎。
此外,调查同时发现,35至54岁人士的感染率占最多,35岁以下的年龄组别的阳性率则明显较低,当中15至24岁及25至34岁的年龄组别人士,分别只有0.3%及1.5%,反映本港自1980年代实施普及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计划,和其他预防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措施后,有效降低年轻一代的乙型肝炎感染率。
卫生署高级名誉顾问黎青龙表示,乙型肝炎可透过母婴传播、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体液、性接触而传播,部分患者未能清除病毒会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长远或会出现可致命的肝硬化或肝癌。
肝癌是本港第三大癌症杀手,肝癌病人中约80%属乙肝患者,感染风险较高的人士应及早进行检测及医治乙型肝炎。
注意个人卫生防感染
卫生署控制病毒性肝炎办公室建议,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定期检查,及早察觉肝脏的变化,例如抽血检验肝功能,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评估,决定何时需要抗病毒药物治疗,从而降低患上肝硬化、肝衰竭及肝癌的风险。
至于丙型肝炎,调查发现0.26%参与者受感染,根据调查结果作推算,本港约17000人患有丙型肝炎,与过去的本地研究综合分析,香港一般人口中的丙型肝炎感染率,在过去数十年持续处于低水平。卫生署指出,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一般经由受污染食物和水传染,可引致急性肝炎,市民应注意个人、食物和环境卫生。
原文网址:
https://www.tkww.hk/epaper/view/newsDetail/1740441653631651840.html
预防肺炎丨肺炎球菌或变「无药可医」!专家教路预防感染「三部曲」
预防肺炎丨肺炎球菌或变「无药可医」!专家教路预防感染「三部曲」
Medical Inspire 医.思维
2023年12月15日
预防肺炎丨肺炎球菌或变「无药可医」!专家教路预防感染「三部曲」
随着冬季来临,流感、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进入高发季节。不论是本地或其他地区的入侵性肺炎球菌耐药性菌株也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世卫(WHO)早前更将入侵性肺炎球菌列为耐药性高的「超级细菌」,情况值得关注。
撰文:Ray@Medical Inspire │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䘙生署
肺炎是香港第二常见致死疾病,而本地研究亦发现,21.6%的社区型肺炎成人感染个案都是与肺炎链球菌(或简称肺炎球菌)有关。肺炎球菌一般只会引起较轻微的病症如鼻窦炎和中耳炎,但一旦细菌入侵了身体其他部位,引起入侵性肺炎球菌病,便有机会导致脑膜炎、菌血症、败血病,甚至死亡。
入侵性肺炎死亡率高达47%
香港医院药剂师学会副会长(外务)苏曜华药剂师指出,目前肺炎球菌大约有超过100多种血清型,当中约有30种会造成人类感染;香港最常见的肺炎球菌血清型是血清3型。惟血清3型有「三高」特征,包括严重性较其他血清型高、具有高抗药性、死亡率高且并发症严重。高危人士包括2至4岁幼童、长者、曾患侵入性肺炎球菌病、免疫力受损人士、长期病患者及植入人工耳蜗的人士。
苏曜华解释,据资料显示,血清3型肺炎链球菌引致的入侵性疾病在多重病患者中,死亡率可高达47%;另外有研究发现,约50%至70%感染血清3型肺炎链球菌的本地患者,已对部分常用抗生素,如红霉素和四环霉素产生耐药性,若情况持续或最终会变成无药可医。
「事实上,我们每使用一次抗生素,便等于制造一次机会让细菌发展出击败抗生素的能力,成为抗生素耐药性细菌,若耐药性情况持续,最终肺炎球菌病便会变成无药可医。 」
预防感染三部曲
而面对「恶菌」并不能坐以待毙,苏曜华药剂师表示,预防肺炎链球菌感染有「三部曲」:
第一步:保持个人卫生
经常保持双手清洁
洗手时应以枧液和清水清洁双手,搓手最少20秒
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纸巾掩盖口鼻
当出现呼吸道感染病征,应戴上口罩,避免前往人多挤逼的地方,及尽早向医生求诊
保持均衡饮食及恒常运动
第二步:保持环境卫生
经常清洁和使用 1 比 99 稀释家用漂白水消毒常接触的表面,如家俬、玩具等
金属表面则可用70%火酒清洁消毒
1 比 49 稀释家用漂白水可用于消毒被污染的地方(如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避免前往人多挤逼或空气流通欠佳的公众地方
第三步:接种疫苗
接种肺炎球菌疫苗是预防肺炎球菌疾病其中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价数愈高不等于愈好
虽然本港已有13价肺炎球菌疫苗接种,惟感染人数正持续上升,苏曜华指问题值得思考及研究,更认为与病毒的高耐药性有关。他亦击破传言指,很多市民都认为,接种疫苗必定是「价数愈高的疫苗」便是愈好,但其实不然。苏曜华解释,价数愈高的疫苗反而可能有其限制,反而应因应当地盛行的血清型,选择接种合适的疫苗。
就香港疫苗可预防疾病科学委员会(科学委员会)最新建议,新一代15及20价疫苗,均属安全和有效。而相比现时正接种的13价疫苗,15价疫苗对血清3型肺炎球菌产生的免疫反应较高,相信能更有效预防感染。因此建议港府更改「儿童免疫接种计划」和「政府肺炎球菌防疫注射计划」,以15价疫苗取代13价疫苗,并建议高风险人士尽快接种疫苗,以预防肺炎球菌感染,减少使用抗生素,避免耐药性情况加剧。
资料:
https://hk.news.yahoo.com/%E9%A0%90%E9%98%B2%E8%82%BA%E7%82%8E%E4%B8%A8%E8%82%BA%E7 %82%8E%E7%90%83%E8%8F%8C%E6%88%96%E8%AE%8A-%E7%84%A1%E8%97%A5%E5%8F%AF%E9% 86%AB-%E5%B0%88%E5%AE%B6%E6%95%99%E8%B7%AF%E9%A0%90%E9%98%B2%E6%84%9F%E6%9F %93-%E4%B8%89%E9%83%A8%E6%9B%B2-085305471.html
诺罗、轮状病毒来袭!远离冬季幼儿病毒性肠胃炎 5 妙招
诺罗、轮状病毒来袭!远离冬季幼儿病毒性肠胃炎 5 妙招
婴儿与母亲
更新于 2023年12月12日23:20 • 发布于 2023年12月12日08:00
诺罗、轮状病毒来袭!远离冬季幼儿病毒性肠胃炎 5 妙招
冬季除了好发呼吸道疾病,也是肠胃道传染病流行的季节。急性肠胃炎的病因多半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其中又以诺罗及轮状病毒最为常见,任何年龄层均可能受诺罗病毒感染,而轮状病毒则是引起5 岁以下幼童腹泻最常见的原因。
病毒性肠胃炎的传染途径除了食入受污染的食物、水或使用不洁的餐具而得病之外,还可能透过吸入病人呕吐物或排泄物所产生的飞沫等方式感染,且腹泻停止后48 小时内仍具有传染力。
冬季为诺罗病毒及轮状病毒主要流行季节,依据疾病管制署资料显示,台北市近2年通报腹泻群聚亦有高达76% 案件发生于11 月到隔年3 月间,其中有81% 为诺罗病毒引起,统计台北市111 年11 月至112 年10 月腹泻门诊就诊率最高为婴幼儿(0 至4 岁)占全年龄9.8%,其次为孩童(5 至9 岁)占全年龄8.3% 。
冬季为诺罗病毒及轮状病毒主要流行季节
「冬季呕吐病」诺罗病毒
诺罗病毒(Norovirus)是一群可感染人类引起肠胃道发炎的病毒,有时被称为「冬季呕吐病」,是肠胃炎的最常见原因。诺罗病毒感染引起之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腹泻及腹绞痛,也可能合并发烧、寒颤、倦怠、头痛及肌肉酸痛。一般而言,年纪较小的幼童呕吐症状较明显。症状通常会持续 1 至 10 天,之后就会逐渐痊愈。
诺罗病毒之感染途径,主要是食入被诺罗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饮水。接触被诺罗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再碰触自己的嘴、鼻或眼睛黏膜传染。诺罗病毒只需极少的病毒量便可传播,因此与病人密切接触或吸入病人呕吐物及排泄物所产生的飞沫也可能受感染。诺罗病毒的传染力非常强,可藉由排泄物或呕吐物人传人。有些人感染恢复后二星期内,其粪便内尚有病毒,仍然具有感染力。
所有的年龄层皆有可能遭受感染诺罗病毒,尤其常见于学校、医院、收容及安养等人口密集机构。大部分感染诺罗病毒的人可以完全恢复,不会有长期后遗症,不过对于那些因呕吐或腹泻流失体液及电解质而又无法补充的人,如婴幼儿、年长者、免疫功能不良者及需要长期照护者,其体液的流失可能导致脱水及电解质不平衡,进而抽搐,甚至死亡,需要特别注意。
感染诺罗病毒期间应注意补充水分与营养,必要时补充电解质。建议可透过少量多餐的方式食用清淡饮食,避免过油或高糖分的食物刺激肠道蠕动,加剧腹泻的情况;但同时也必须注意营养的摄取,以帮助肠胃道细胞的修复。另外,须特别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且正确地洗手,并避免接触传染,以防将病毒传染给家人或朋友。
「冬季呕吐病」诺罗、「冬季肠胃炎」轮状病毒
「冬季肠胃炎」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Rotavirus,简称 RV)感染造成儿童严重腹泻常见的致病原因之一,也是幼儿腹泻住院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主要侵袭 3 个月至 2 岁的婴儿。几乎每个儿童在约 5 岁时都经历至少一次轮状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感染在整年都可能发生,在台湾其感染高峰期是在一、二月间,即农历过年前后为其传染高峰期,故轮状病毒肠胃炎又称「冬季肠胃炎」。
轮状病毒感染的潜伏期约 1~3 天,平均为 2 天。主要症状是呕吐及频繁的水泻,水泻通常会持续 3~8 天,发烧及腹痛也常常伴随发生,严重时可能会导致脱水、酸中毒、电解质不平衡,甚至引起神经症状。轮状病毒主要是经由粪口传染,但也有研究显示在呼吸道分泌物或其他体液亦可发现病毒。
由于此病毒在环境中非常稳定,所以也可能经由食用受病毒污染的饮水或食物,以及接触受污染的物体表面而感染。轮状病毒的特性是生存力高,在物体表面可以存活约10 天之久,普遍会依附在手、桌面、玩具、门把等物品表面,正好是孩童最容易触摸之处,无疑是增加传染的风险性。
父母照顾腹泻孩童常见 4 大错误观念
马偕儿童医院李宏昌医师特别提醒,父母照顾腹泻孩童常见的错误观念,应注意以下重点:
1.因为腹泻,不补充水份:腹泻时水分、养分严重流失,更应该要及时补充水分及预防电解质失衡,避免脱水。
2.用运动饮料补充点解质:运动饮料因含糖量高,电解质含量低,不适合用来补充电解质,应以口服电解质水溶液为主,并适时就医治疗。
3.因为拉肚子就不吃东西:腹泻期间6至24小时补充口服电解质溶液,24小时后改喝适当乳糖浓度或无乳糖配方奶补充能量,母乳哺育者可续喂母乳。
4.自行服用止泻剂:依医师处方适当使用药物,勿自行服用止泻剂。
父母照顾腹泻孩童常见4大错误观念
预防病毒性肠胃炎 5 妙招
北市卫生局说明,病毒性肠胃炎的典型症状包括水泻、呕吐、头痛、发烧、腹部痉挛、胃痛、恶心、肌肉酸痛等症状,通常于感染后1 至3 天出现症状,持续时间约为1至10 天。腹泻所引起的体液及电解质流失可能造成婴幼儿脱水、电解质不平衡,进而引发抽搐,甚至危及生命。北市卫生局提供预防病毒性肠胃炎 5 大妙招,让幼儿远离病毒不腹泻:
第一招,备餐进食前洗手:备餐、进食前、如厕及照顾病人后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确洗手。
第二招,食材干净要煮熟:食物彻底清洁、充分煮熟及与他人共食使用公筷母匙。
第三招,居家消毒环境守:清洁居家环境及病患呕吐物、排泄物请勿只用酒精消毒,应使用1:50 漂白水(1,000ppm)擦拭消毒环境;呕吐物及排泄物可使用1 :10 漂白水(5,000ppm)洒在呕吐物上静置30 分钟后,清除后再以清水擦拭或冲洗,以降低传播的风险。
第四招,哺乳营养好吸收:喂哺母奶可提高婴幼儿免疫力。
第五招,清洁防护保护我:处理病患排泄物或呕吐物时,请配戴口罩及手套以避免被感染。
资料:
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2DmOlyO
三岁男童感染麻疹 传染期内曾到访内地
三岁男童感染麻疹 传染期内曾到访内地
2024年1月5日 22:11
【Now新闻台】一名三岁男童感染麻疹,病毒传染期内曾到访内地。
卫生防护中心指,该名男童上月22日开始发烧,其后咳嗽、流鼻水及出疹。上周四到广华医院急症室求医,留院五日后出院。
中心指他上周三曾乘坐由「环岛中港通」营运的跨境旅游巴士,到珠海横琴新区福祥湾。翌日乘坐巴士返港。
卫生防护中心指,麻疹传染性极高,正追踪接触者,但未能掌握所有同车乘客的资料,已设立查询热线,呼吁乘客致电。
资料:
https://news.now.com/home/local/player?newsId=545345
游澳注意丨野外露营遭蚊叮 21岁男狂呕留医ICU 揭患3种脑炎命危
游澳注意丨野外露营遭蚊叮 21岁男狂呕留医ICU 揭患3种脑炎命危
11:00 2023/12/30
蚊叮虫咬莫轻视!澳洲一名21岁男生于露营时遭蚊叮,当时未有在意的他几天后大感不适,不但呕吐不止,更突然晕倒。医院为他检查后,怀疑他因被蚊虫咬伤,患上3种可致命的脑炎,更一度昏迷需依赖呼吸机维持生命长达4个多月。
综合外媒报道,21岁的Dylan Meyer今年3月与朋友在澳洲的Rutherglen露营时被蚊子咬伤,几天后他开始出现不适,除疯狂呕吐外,更在工作时晕倒。送到医院检查后,证实他罹患日本脑炎(JEV)、澳洲墨累谷脑炎(Murray Valley encephalitis)与自体免疫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医生怀疑与他曾被蚊咬有关。
Dylan Meyer因患3种脑炎,一度留医深切治疗部4个月。
Dylan Meyer后来虽然苏醒,但复康旅程仍然漫长。
由于情况危急,Dylan后来转送至墨尔本医院的深切治疗部治疗,昏迷期间以呼吸机留医长达4个多月。其家人接受外媒访问时指,由于情况一直没有好转,当时一度在心中作最坏打算,已有为他办丧礼的心理准备。幸好的是,Dylan最终战胜死神,身体情况渐见好转,9月更可以出院回家休养。
苏醒后Dylan向当地媒体表示,他被蚊子叮咬时,虽然知道可能会有染病的风险,但始终没有太在意,完全想像不到后果可如此严重。尽管目前已脱离危险期,但他表示脑炎对他的记忆、语言、身体平衡与运动等功能都造成损伤,未来仍需面对漫长的复健之路。他希望借自身故事提醒大众,不要轻视被蚊子叮咬的伤害,最好去接种相关疫苗。
日本脑炎病死率可达30%
当中事主所患有的日本脑炎,据本港卫生防护中心资料显示,日本脑炎由日本脑炎病毒引致,是一种经蚊子传播的疾病,主要经带病毒的蚊子叮咬染病,主要病媒蚊是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蚊子于稻田等大量积水的地方繁殖,叮咬带病毒的猪只或野生雀鸟后就会受感染,再于叮咬人类或动物时将病毒传播,主要流行于亚洲及西太平洋地区的郊外及农村,尤其在气候炎热的季节。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病毒传播全年都可发生,高峰期通常为雨季。
大部分受感染者没有明显病征,或只有发烧及头痛等轻微病征。病情严重者则会在短时间内发病,并会出现头痛、发高烧、颈部僵硬、神志不清、昏迷、震颤、抽搐(尤其是儿童)及瘫痪等征状,甚至死亡。出现病征的患者病死率可高达30%。康复者中也会有20%至30%出现永久性智力、行为或神经系统的问题,如瘫痪、反复抽搐或失去语言能力。
日本脑炎目前并无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医生一般对患者施以支援性治疗。要预防日本脑炎,接种日本脑炎疫苗是安全而有效的预防方法。现时香港有相关疫苗可供接种,但市民一般不需要接种此疫苗。疫苗适用于准备前往日本脑炎流行区(尤其是当地郊区)并逗留一个月或以上的旅游人士。
资料: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679477/%E9%81%8A%E6%BE%B3%E6%B3%A8%E6%84%8F%E4%B8%A8%E9%87%8E %E5%A4%96%E9%9C%B2%E7%87%9F%E9%81%AD%E8%9A%8A%E5%8F%AE%E3%80%8021%E6%AD%B2%E7 %94%B7%E7%8B%82%E5%98%94%E7%95%99%E9%86%ABICU%E3%80%80%E6%8F%AD%E6%82%A33%E7%A8 %AE%E8%85%A6%E7%82%8E%E5%91%BD%E5%8D%B1
健康网》孕妇随时打「百日咳」疫苗增加母子抵抗力
健康网》孕妇随时打「百日咳」疫苗增加母子抵抗力
2024/01/14 12:49
百日咳疫苗在孕期任何时间都能接种。
叶立斌/核稿编辑
〔健康频道/综合报导〕有些人想问,孕妇是否需要接种百日咳疫苗?国健署在孕产妇关怀粉丝团中说明,小于6个月的婴幼儿是百日咳的高风险族群,同时照顾者是最有可能传染的途径,因此建议妈咪们接种百日咳疫苗。
国民健康署孕产妇关怀中心在粉丝团《孕产妇关怀粉丝团》说明,百日咳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透过飞沫或近距离接触而感染。
国民健康署孕产妇关怀中心表示,小于6 个月的宝宝是感染百日咳的高危险群,主要的感染源为亲密照顾的妈妈及其他照顾者。新生儿一旦感染会产生咳嗽、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造成休克,并发肺炎、脑病变甚至导致死亡。
最后国民健康署孕产妇关怀中心建议,为预防婴幼儿感染百日咳,建议孕妇不论过去的破伤风、减量白喉混合疫苗(Td) 或减量破伤风白喉非细胞性百日咳混合疫苗(Tdap) 接种史,每次怀孕应接种1 剂百日咳疫苗,可在任何孕程接种(自费)。但为使母亲抗体传递给婴儿的接种效益最大化,建议于怀孕第28-36 周接种;若怀孕时未接种,则应于生产后立即接种。
另外国民健康署孕产妇关怀中心建议,会照顾宝宝的其他家属亲人,也建议同时接种以保护新生儿。
资料:
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552025
冬季防治感染百日咳 做好疫苗接种等防护措施
冬季防治感染百日咳 做好疫苗接种等防护措施
纽约讯 2024-01-13 00:59 ET
戎爱珍儿科Jung
近期,纽约长岛一些地区出现百日咳疫情,大部分病患是就读当地学校的儿童和他们的父母。纽约百康仁德医生集团提醒家长,百日咳一般不会导致儿童重症,但要做好疫苗接种等防护措施。
百康仁德医生集团的儿童及青少年专科医生戎爱珍(Josephine O. Jung, MD)介绍,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传染性极强。各年龄段的民众都可能感染百日咳,但婴幼儿由于没有完成疫苗接种、免疫力不全等因素,感染率更为高,而且病情更为严重。 1岁以下的婴儿是百日咳的高风险人群,容易并发肺炎,引发呼吸困难等严重后果。
百日咳的症状可持续2到3个月,故百日咳也因此得名。这些症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症状类似普通感冒,包括咳嗽、流鼻涕、打喷嚏、低热等,一般持续2周左右。
第二阶段:持续2到4周,甚至更久,症状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为特点。发作时,患者会连续咳嗽,直到咳出痰液或呕吐,同时发出类似鸡啼的吸气声。婴幼儿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的情况。
第三阶段:患者的痉挛性咳嗽得以缓解,但遇到烟、油漆、香薰等气味刺激,或呼吸道感染,又可能诱发阵发性咳嗽。
戎爱珍医生表示,除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之外,预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接种白喉、破伤风和百日咳(「百白破」)三联疫苗。婴儿可在2、4、6个月时分别接种该疫苗,并在15至18个月,以及于4至6岁时接种加强针。 7到10岁的儿童如果没有完全接种三联疫苗,应该进行补种。此外,孕妇也应该在怀孕的最后三个月接种三联疫苗,以便将免疫力传递给新生儿。假如孩子不幸感染百日咳,应该咨询医生,也有药物可以治疗。
戎爱珍医生也提醒民众,秋冬时期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除百日咳之外,流感和新冠变种病毒感染的病例近期也有明显上升,必须注意预防交叉感染。鉴于这几种疾病症状相似,家长可考虑先使用退烧、止咳等药物,确保孩子充分休息,补充足够水分;如果两到三天内症状没有好转,甚至有加重趋势,则应联系家庭医生及时就诊,使用适当处方药物。
戎爱珍医生目前在百康仁德旗下诊所看诊,地址:长岛新海德公园(New Hyde Park)山边大道(Hillside Ave)1575号302室;电话:(516)775-8000。戎爱珍医生可说国语、粤语及台语。
儿童及青少年专科医生戎爱珍(Josephine O. Jung, MD)提醒民众,秋冬时期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除防治百日咳外,更要注意流感和新冠变种病毒的预防交叉感染。
资料: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388/7705662
内地女大呻浸温泉感染HPV 妇科医生证实浸温泉2大情况最易中招!
内地女大呻浸温泉感染HPV 妇科医生证实浸温泉2大情况最易中招!
撰文:可乐米出版:2024-01-10 00:01更新:2024-01-10 12:25赞好33260610
冬天去泡温泉是不少人放假最热爱的项目之一,不仅可以令身体放松,也可加快血液循环,而最近就有位内地女表示泡温泉之后感染了HPV(人乳头瘤状病毒),不少网友见此表示「劝退」,但泡温泉真的会感染HPV吗?有医师就这样说。
近日有位内地女表示自己和男朋友泡温泉,发现回去后自己脖子「有那种凸起的小疙瘩」,医院诊断出感染了HPV,得了扁平疣,哭诉自己「再也不去那种地方了」。有网友见此表示自己泡温泉也曾得了阴道炎,不少网民因而不敢再去泡温泉,内地南都新闻就此采访了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唐虹,帖文也随即上了微博热搜。
HPV主要透过性行为、母婴,以及皮肤黏膜接触而传播,医师唐虹表示HPV病毒特别在于「耐寒不耐热」,在55-60度便会发生变质,所以高温消毒便可使消灭病毒,但由于一般温泉水大多都在40-45度,因此HPV病毒在温泉水中可以生存的情况下,如果皮肤有伤口便很容易感染到HPV。微博截图
虽然泡温泉有感染HPV的危机,但其实也无需太过担心,唐医师便列出九大注意事项,防止因泡温泉而感染。在正式泡温泉前,大家要选择正规、卫生的场所,了解水源是否经过净化处理,水质是否达标等,同时自备好个人用品,以免交叉感染,也应该先洗干净私密部位,以及避免在空腹、太饱或者是疲劳的状态泡温泉。
在正式泡温泉时,医师建议第一次泡温泉避免超过15分钟,并选择人少、空间宽敞的区域,减低交叉感染的风险,期间及时补充水份以及注意保暖。如果在泡温泉期间出现头晕、呼吸急速等不适状况,应该立即暂停泡浴。在泡温泉后也应该及时清洁身体,以减少温泉水中病原体的残留,也应该适当的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唐医师也提醒了有某些情况是不适合泡温泉的,一些抵抗力较弱例如生理期间、孕妇、疲劳过度,以及皮肤有破损或敏感,此情况下很容易受感染。另外一些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以及性病患者也不宜泡温泉,以免不同类型的意外发生,此外酒后泡温泉会导致酒精中毒,甚至昏迷。
事件一出后也随即上了微博热搜,有不少网民留言表示赞同,「这个我信,我这有一个60岁的老太太,有皮肤病去泡温泉,去了没多久体检就阳性,没有老伴」、「亲身体验,真的不干净」、「我跟我老公去,回来觉得不舒服,发现支原体感染,就我感染了,这种池子对女性很危险」。
原文网址: 内地女大呻浸温泉感染HPV 妇科医生证实浸温泉2大情况最易中招!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979357?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生蛇或引发严重痛症痛足三年 新一代疫苗预防生蛇 减并发症风险
生蛇或引发严重痛症痛足三年 新一代疫苗预防生蛇 减并发症风险
00:00 2023/12/27
生蛇带来的红疹与痛楚令人闻者色变,更困扰患者的是,约三成病人复原后,有机会患上「疱疹后遗神经痛」,经历如电击和火烧的剧痛,有病例与严重痛症纠缠逾三年,痛楚才逐渐消散。接种新一代带状疱疹疫苗(蛇针)有助预防生蛇及后遗神经痛,远离生蛇带来的种种折磨。
医生揭9类人高危
70岁的余女士(化名)发现左边胸口长出红疹与水泡,忍耐了一个星期痕痒与痛楚,终向医生求诊,原来是生蛇所致,可惜已错过了服用抗病毒特效药最佳时机。待水泡淍谢后,生蛇的位置逐渐出现如火烧与针刺般剧痛,确诊为「疱疹后遗神经痛」所致。虽然她的主诊医生已处方针对神经的止痛药,可是病情反覆,不时疼痛至失眠,服药近三年才逐步回复正常。
后遗神经痛 年长患者较常见
郑冠丰医生解释,临床所见较年长的生蛇患者,以及病发后较迟才服药的病人,较大机会出现后遗神经痛。他指出,生蛇亦即带状疱疹,由水痘病毒引致。一般人于年幼时长出水痘后,水痘病毒就会潜伏在神经线,随着年龄增长或免疫力下降,便再次活跃起来。
起初,发病的部位感到刺痛或灼热,数日后红疹会沿着神经线爆发,甚至恶化至长出水泡。 「出疹后应尽快求医,若能于出疹72小时内服用抗病毒特效药,有助遏制病毒,以及减低出现后遗神经痛的机会。」郑医生说。
最年轻生蛇个案仅12岁
除了长者,年轻人一样有机会生蛇。郑医生说,临床最年轻生蛇个案仅得12岁。此外,生蛇也有可能揭示病人另患隐疾,有病例为四十多岁女性,分别在右肩、左边胸口以及右脸上三叉神经线生蛇,经进一步检查发现患上红斑狼疮症,属于免疫系统疾病,需转介至专科治疗。
「50岁或以上人士,以及免疫力较低,有长期病患如糖尿病等、慢性免疫系统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或正服用压抑免疫系统的药物如口服类固醇者,均是生蛇高危一族。」郑医生说,除了透过运动及充份休息等方法,增强免疫力减少生蛇机会,也可以接种新一代带状疱疹疫苗预防生蛇,防患于未然。
呼吁纳入疫苗资助计划
新一代蛇针为重组疫苗,需注射两次,可以减低 9成病发率之余,接种十年内的保护率亦接近9成,曾经生蛇者也可接受注射,避免复发。郑医生建议,50岁以上、生蛇高危一族,以及18岁以上而免疫力较低者尽快接种,以期预防生蛇及其带来的并发症。
他说,若把蛇针纳入政府疫苗资助计划,增加市民接种的诱因,可以减少市民生蛇以至入院的机会,有助降低医疗成本。
郑医生提醒,生蛇有多种预防及治疗方案,各有不同成效及副作用,患者如有疑问,应向其主诊医生查询。
原文网址: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676962/%E7%94%9F%E8%9B%87%E6%88%96%E5%BC%95%E7%99%BC%E5% 9A%B4%E9%87%8D%E7%97%9B%E7%97%87%E7%97%9B%E8%B6%B3%E4%B8%89%E5%B9%B4%E3%80% 80%E6%96%B0%E4%B8%80%E4%BB%A3%E7%96%AB%E8%8B%97%E9%A0%90%E9%98%B2%E7%94%9F% E8%9B%87%E3%80%80%E6%B8%9B%E4%BD%B5%E7%99%BC%E7%97%87%E9%A2%A8%E9%9A%AA
骨质疏松|或因副甲状腺亢进引起!医生拆解副甲状腺亢进成因、诊断及治疗方法
骨质疏松|或因副甲状腺亢进引起!医生拆解副甲状腺亢进成因、诊断及治疗方法
编辑: Fion
日期: 2024-01-11
年约70多岁叶太本身患有三高,到公立医院求诊时,被医生察觉存在缺钙情况,在公立医院进行详细身体检查后,始知有副甲状腺功能异常。在确诊前后,叶太身体并没有太大感觉,亦没有任何明显的病征。只是在随后的骨质密度检查中,被诊断有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或因副甲状腺亢进引起!医生拆解副甲状腺亢进成因、诊断及治疗方法
确诊后,叶太需每天饮用1.5至2公升的清水,以免令病情转差。由于大量喝水的缘故,她需频繁小便,影响生活。最近,她接受了副甲状腺手术治疗,康复情况理想,能迅速重回正常生活。
骨质疏松|认识副甲状腺亢进常见原因
骨质疏松使不同类型骨折更易出现,包括髋骨骨折,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过往30年间,香港人的髋骨骨折率增加三倍。许多人认为骨质疏松只是与饮食习惯或年龄渐长有关,可是,原来亦可能与副甲状腺有关。
香港港安医院—司徒拔道外科顾问医生关添乐表示,除了年龄因素外,副甲状腺亢进亦是造成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副甲状腺是身体内分泌系统,位于颈部甲状腺的后面,气管的侧面,由三至五粒豆般大的腺体组成,与甲状腺是相同器官,但两者没有关系,且功能亦有明显分别。副甲状腺则分泌副甲状腺素,维持身体钙质及体内磷质平衡。
据研究显示,副甲状腺亢进患者,会增加51%髋骨骨折的风险,骨折患者中,亦有三成被诊断有副甲状腺亢进。骨折可谓与副甲状腺环环相扣,既是骨折成因,亦是造成骨折的风险因素。一旦出现骨折,女性骨折患者的死亡风险较正常人增加1.5倍,男性更高达2.2倍。除了骨折外,副甲状腺亢进亦会提升罹患血管钙化、心瓣钙化、心脏病、中风、高血压等风险。因此,关添乐医生督促患者必须及早处理副甲状腺亢进,以免影响存活率。
骨质疏松|副甲状腺亢进诊断及治疗方法
由于副甲状腺亢进症状易混淆,且有时十分轻微,甚至可以没有症状,因此副甲状腺亢进经常难被诊断。关添乐医生称,诊断副甲状腺亢进,可以利用血液检查、骨质密度检查及检查维他命D水平。副甲状腺亢进会使血钙水平过高、骨质密度下降及维他命D水平低。因此,透过上述检查,可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副甲状腺功能异常。一旦发现问题,患者便须马上展开治疗。
眼睛干
一般而言,目前常见的副甲状腺亢进治疗方案包括药物及手术治疗。关添乐医生指出,通常若病情轻微,医生大多会采用药物治疗,包括处方双磷酸盐药物、抗骨质吸收剂及运用荷尔蒙替代疗法;至于患者诊断为病情严重的话,则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他续解释,手术治疗的目标主要是切除出现异常的副甲状腺,医生会根据病情,为患者采用微创手术或双边颈部探查手术。微创手术较常应用于只有一个副甲状腺出现异常的患者,较具针对性;若患者被诊断多于一个副甲状腺出现异常,此时医生会采用双边颈部探查手术,医生会先查看患者所有的甲状腺,然后找出异常的部分进行切除
原文网址: https://www.healthyd.com/articles/body/%E9%AA%A8%E8%B3%AA%E7%96%8F%E9%AC%86%E6%88%96%E5% 9B%A0%E5%89%AF%E7%94%B2%E7%8B%80%E8%85%BA%E4%BA%A2%E9%80%B2%E5%BC%95%E8%B5% B7-%E6%88%90%E5%9B%A0-%E8%A8%BA%E6%96%B7-%E6%B2%BB%E7%99%82
肝酵素过高怎么办?营养师拆解原因/特征症状及戒口食物 女性健康
肝酵素过高怎么办?营养师拆解原因/特征症状及戒口食物 女性健康
Tracy Ku
Jan 15 2024
肝酵素过高怎么办?肝酵素是什么?有什么特征症状?常常听说肝脏对于人体健康十分重要,但是很多人都会忽略了它的健康,因为肝脏是个沉默的器官,不到严重情况,一般都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这次有德善健康管理的营养师来为大家解说肝酵素的一系列问题,大家要小心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呀!
肝酵素高等于肝脏发炎及受损?营养师拆解肝酵素成因
肝酵素是什么?
肝脏负责过滤及处理流入的血液,而肝酵素是肝脏细胞里的酵素,又称肝脏酶,主要分谷丙转氨酶(ALT 或 SGPT)及谷草转氨酶 (AST 或SGOT)两种。人体内几乎所有细胞活动,如新陈代谢、消化、修复组织等均需要酵素。肝酵素能帮助分解蛋白质、代谢药物和有害物质等。肝酵素正常被储存于肝细胞内,当肝脏发炎或受损时,肝酵素会释放到血液中,使血液里的肝酵素浓度升高。因此,肝酵素水平也是肝脏的健康指标。
肝酵素升高=肝脏健康差?
进行抽血检验时,正常在血液里只会量度到少量肝酵素。然而,一旦肝脏受损或发炎,平日藏于肝脏细胞内的肝酵素,会经过受损的位置,释放至血液里,受损情况愈严重,所释放至血液的肝酵素便会愈多。因此,量度血液里的肝酵素浓度,便可估计肝脏的受损程度。如果 ALT 和 AST 同时升高,则代表肝脏正在发炎及受损。
香港中文大学肝脏护理中心进行了两项研究,分别检查了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及 e 抗原阴性的慢性乙肝患者,评估他们肝脏的纤维化程度。研究结果显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ALT水平就算正常,患上肝纤维化的风险依然比一般人高两成多;至于慢性乙肝患者,就算ALT在正常值的0.5 – 1倍范围之内,患上严重肝纤维化的风险,仍比一般人高三成。
换句话说,肝酵素即使回复「正常」,亦并非代表肝脏康复。血液里的肝酵素浓度,只能反映肝脏目前发炎及受损情况,不能反映肝纤维化的情况。所以,无论肝酵素正常与否,若对身体状况有任何疑问,还是及早求医最妥当。
肝酵素高特征症状
肝酵素高的特征包括疲倦、食欲不振等,对身体的影响不明显。不过,肝脏健康与肝酵素息息相关。如肝酵素高的情况持续,可能会出现眼睛红筋、指甲直纹、蜘蛛血痣、容易口干或抽筋、胃胀、作呕、腹部肿胀、肤色及眼白变黄等黄疸或肝脏发炎的症状
肝酵素高原因
导致肝酵素高的原因非常多,以下为常见原因:
肝酵素高原因 1.肝脏疾病
肝酵素高代表肝脏功能受损,是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急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酒精性肝病等肝脏疾病的早期征兆。肝炎症状包括:疲劳、肌肉酸痛、关节痛、恶心、食欲不振、肚痛、发烧、深色尿液、眼睛和皮肤发黄。
肝酵素高原因 2.肝硬化 肝硬化是永久的肝脏损伤,可导致肝功能衰竭。肝硬化患者的肝酵素会出现异常,症状包括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皮肤及眼睛泛黄、尿液呈深色、腿、足及腹部肿胀、容易出血及出现瘀斑。
肝酵素高原因 3.心脏衰竭 心脏衰竭导致供应到肝脏的血流不足,肝脏缺血导致「缺血性肝病变」,产生黄疸的相关症状,肝酵素亦会产生异常。
肝酵素高原因4.不良饮食习惯高热量的油炸食品含大量糖分、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经肝脏代谢时,易在肝脏积聚成内脏脂肪,形成脂肪肝,演变为脂肪性肝炎,继而导致肝酵素高。
肝酵素高原因 5.摄取过量酒精 过量摄取酒精会损害肝功能,影响代谢脂肪,令脂肪易在肝脏细胞累积。如习惯持续,更有机会造成酒精性脂肪肝。
肝酵素高原因 6.药物 他汀类药物、抗生素、治疗结核病的药物、退烧的乙醯胺酚等相关药物的分解过程,可能会引起肝毒性。若服用剂量超过指定剂量,会对肝脏造成伤害,引起肝酵素升高。使用药物时,应依照医生/药剂师的建议份量。
肝酵素高决解方法 要戒口?
如果肝酵素指标超过正常值,需要降低肝酵素水平,保护肝脏健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降低肝酵素水平的方法:
肝酵素高决解方法 1.限制酒精摄取量 过量饮酒会损害肝细胞,减少酒精摄取量是降低肝酵素水平的关键措施之一。美国心脏协会将适量饮酒定义为女性每天最多一杯,男性每天最多两杯。若无饮酒习惯,则不要开始饮酒。
肝酵素高决解方法 2.均衡饮食 多进食新鲜蔬果,摄取不同的营养, 避免吃精致淀粉质和油炸食物。另外生的或未煮熟的贝类,如生蚝和扇贝都需要尽量避免。
肝酵素高决解方法 3.注意脂肪的摄取 多吃坚果种子、鱼类中的好脂肪,适量进食红肉和乳制品,避免进食含有反式脂肪的饼干、甜甜圈等加工食品。
肝酵素高决解方法 4.保持适当的体重和多做运动 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容易累积脂肪,令体脂过高,增加患上脂肪肝的风险。保持有规律持之以恒的运动习惯可提升肝脏功能,降低患上脂肪肝、肝癌等肝病的风险。
肝酵素高决解方法 5.不熬夜 熬夜可能会伤肝,让肝脏在夜晚进入深度睡眠可让肝脏维持正常运作。
肝酵素高决解方法 6.戒烟 吸烟可能会导致肝损伤和疾病。戒烟可以减少患肝病的风险,改善整体健康。
原文网址:
https://www.sundaymore.com/1231606/?utm_campaign=More_ContentCopy&utm_source=Web-inventory&utm_medium=Content-Copy_More
养和港大研究:乳癌卵巢癌逾4%带非BRCA基因突变 带TP53或年轻发病、双侧乳癌
养和港大研究:乳癌卵巢癌逾4%带非BRCA基因突变 带TP53或年轻发病、双侧乳癌
15/11/2023
在2020年录得女性的癌症新症中,乳癌和卵巢癌共占约32%,亦是本港女性因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有10至15%的乳癌患者是由基因突变遗传所致,最常见基因突变出现在BRCA1或BRCA2。养和医疗集团、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及香港遗传性乳癌家族资料库综合过去10多年发表112项研究显示,4.3%乳癌或卵巢癌患者及高危者带有其他基因突变,例如PALB2、TP53及PTEN等基因突变,当中带有个别基因突变者的患癌风险更达八至九成。研究团队指出,识别和了解BRCA以外的基因突变十分重要,能为乳癌和卵巢癌患者及其家人在管理癌症风险方面提供更全面的实证和支持,让他们选择切合自己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案。
研究:乳癌卵巢癌等患者逾4%带非BRCA基因突变 带TP53或致双侧乳癌
香港遗传性乳癌家族资料库现时有向市民提供免费遗传咨询服务,若属罹患乳癌或卵巢癌的高风险者,可免费作基因测试。资料库于2007年起与养和及港大医学院合作发表112项研究,搜集并分析4897名乳癌或卵巢癌患者及高危者数据,发现10.9%带有BRCA1或BRCA2,该两款基因突变者80岁前罹患乳癌风险约为四至六成。
研究显示,另有4.3%患者及高危者带有其他基因突变,包括PALB2(1.2%)及TP53(0.6%),两者在80岁时罹患乳癌的风险分别为52.8%及约八至九成。值得关注的是与乳癌相关的基因TP53,带有此基因突变的女性通常在35岁或以下发病,更有可能出现双侧乳癌。
养和港大研究:筛查或忽略由其他基因突变引发潜在风险
研究团队指出,在遗传基因筛查过程中,若只关注BRCA基因突变,有机会忽略由其他基因突变引起的潜在患癌风险。本身为香港遗传性乳癌家族资料库主席的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外科学系临床教授兼养和医院乳房外科名誉顾问医生邝霭慧教授称,现时政府辖下专家小组的乳癌筛查建议只将带有BRCA1或BRCA2基因突变列为高风险因素,下次会议将提出考虑加入其他基因突变。
邝教授说,医管局现向卵巢癌患者提供免费基因测试,以使用抑制剂治疗,资料库则会为其他高风险者提供免费基因测试,与公营机构互补,亦正与局方商讨扩展基因测试范围至涵盖乳癌患者,令资料库可将资源投放在其他范畴。
采用多基因组合测试等技术 全面了解高危人士及早制定个人化治疗
养和医院临床病理科及分子病理科主任、血液学专科医生马绍钧医生表示,研究中养和采用了多基因组合测试技术(multigene panel tests),结合次世代基因排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简称NGS)及第三代基因排序(third-generation sequencing, 简称TGS)技术,可同时快速地检测多个基因组,有助更全面了解高危人士易于罹患乳癌和卵巢癌的遗传基因因素。
「多基因组合测试可以在单一测试中侦测发生于不同基因的突变外,更有助找出适用于标靶治疗的肿瘤标记,从而制定更有效和个人化的治疗策略。至于次世代基因排序可同时分析多个基因;目前最先进的第三代基因排序更可同时读取较长序列片段(long-read length),并提供实时结果和达到更快的基因排序速度。」
三方协作助及早诊断、预防介入
马医生表示,研究团队的三方协作,有助为高风险群组及其家庭成员作持续监察和癌症风险评估,以达致及早诊断。邝教授亦强调,通过与养和及港大医学院合作,运用先进的实验室技术,借以重新审视过去不能确定致病性的基因突变(VUS)病例,亦透过深入了解本地华人群组的乳癌和卵巢癌基因突变频谱,可以为患者提供预防介入措施。
卫生署于2021年推行为期两年的乳癌筛查先导计划,并拟今年底前推行下一阶段计划。邝教授称首阶段先导计划集中为中风险者筛查,据其了解专家小组正探讨下阶段计划转为集中资源筛查高风险者,其中一个方向是由资料库转介带有基因突变者,料今年内未必能推出。
原文网址:
https://health.mingpao.com/11-14%e4%b8%96%e7%95%8c%e7%b3%96%e5%b0%bf%e7%97%85%e6%97%a5- %e5%af%a6%e8%b8%90%e5%81%a5%e5%ba%b7%e9%a3%b2%e9%a3%9f-%e6%b8%9b%e6%82%a3% e7%b3%96%e5%b0%bf%e7%97%85%e9%a2%a8%e9%9a%aa/
【HPV病毒】男子洁身自爱 长期声沙揭感染HPV病毒【附医生解说】
【HPV病毒】男子潔身自愛 長期聲沙揭感染HPV病毒【附醫生解說】
12:18 2023/09/20
台湾一名男子长期声沙,结果求医后发现意外感染HPV病毒。
声音沙哑除了是声带受损,原来还有可能是感染「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 台湾有医生分享病例,指一名男性友人平日洁身自爱,但因长期声音沙哑而决定做声带手术改善,结果检验后竟意外发现感染HPV病毒。
台湾儿科医生陈信宏近日在个人Facebook专页分享病例,表示该名男性友人因为声音问题,多次到耳鼻喉科求诊,但一直没有好转,于是决定接受声带手术改善。 他同时在手术中接受检验,结果发现感染HPV病毒。 陈信宏指,该名男性友人平日洁身自爱,不曾涉及任何不正当场所,因此感染病毒实在让人感到意外。
为何没有性行为也会感染HPV? 陈信宏就提醒,一般民众使用公共游泳池、公共澡堂、三温暖、公共厕所等设施,其实也有机会感染HPV病毒。 他指出,HPV病毒除了是造成女性患子宫颈癌的一大主因,同时也是造成男性头颈部癌症的主要原因,因此呼吁男性打HPV疫苗,以预防HPV病毒感染、声带沙哑、头颈部癌症、性病 感染,如有女伴更能预防对方患上子宫颈癌,十分重要。
男女均会感染HPV
本港耳鼻喉科专科医生林伟雄曾接受TOPick访问,解释HPV病毒很普遍,是一种接触传染的传染病,只要身体接触到此病毒就有机会感染,而性接触属比较常见的感染途径,男女都有 均等机会受到感染。
HPV此病毒有过百种不同类型,基本可将它们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低危型指感染后会产生患癌的机会相对低,但所引发的良性疾病都会对人类健康构成影响 ,包括生殖器出现「湿疣」,俗称「椰菜花」,或在皮肤会生疣等。
高危型则是指感染它有大机会产生癌症,高危型主要是HPV16、18,其他比较常见还有31、33、45这几种类型。 很多人知道HPV病毒会引致子宫颈癌,林伟雄医生指出它还会引致其他癌症,影响生殖器包括外阴和阴道,而近年在欧美国家很热门的公共卫生议题,就是HPV病毒引致头颈癌中的「口 咽癌」。
癌症之外,当HPV病毒走到上呼吸道如口腔、口咽或喉咙附近的位置,亦可以产生一些良性疾病如「乳头瘤状息肉」 ,男女都有机会患上。
在现今的医疗科技上,没有抗病毒药物可彻底清除HPV病毒,故此宜预防,而预防方法就是接种HPV疫苗,林医生表示接种此疫苗最有效的年纪是未开始有性经验的儿童,医学数据 发现,儿童免疫系统所产生的抗体比成年人更理想,故此如接种HPV疫苗在9至15岁期间只需打2针,15岁以上就要打3针。
责任编辑:罗嘉欣
原文网址: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618015/%E3%80%90HPV%E7%97%85%E6%AF%92%E3%80%91%E7%94%B7%E5% AD%90%E6%BD%94%E8%BA%AB%E8%87%AA%E6%84%9B%E3%80%80%E9%95%B7%E6%9C%9F%E8%81% B2%E6%B2%99%E6%8F%AD%E6%84%9F%E6%9F%93HPV%E7%97%85%E6%AF%92%E3%80%90%E9%99%84% E9%86%AB%E7%94%9F%E8%A7%A3%E8%AA%AA%E3%80%91
「皮蛇」缠身会致命? 带状疱疹症状、疗程与预防措施一次看! 怎么吃可以增强免疫力?
「皮蛇」缠身会致命? 带状疱疹症状、疗程与预防措施一次看! 怎么吃可以增强免疫力?
2024/02/16 09:49:00
「皮蛇」缠身会致命? 带状疱疹症状、疗程与预防措施一次看! 怎么吃可以增强免疫力?
春节假期,许多人选择出国旅行。 最近,一位70多岁的伯伯来诊所求诊,他提到儿子安排了一场美国之旅来庆祝西洋新年。 尽管旅途劳累,伯伯为了不让儿子失望,仍然尽力参与家庭活动。 然而,回国后伯伯长时间无法调整时差,不久之后他感到腰部异常,出现了刺痒和灼痛感,并发现腰间出现红色皮疹。 他担心地询问我:「这会是带状疱疹吗?我听说带状疱疹如果绕身一圈会致命,是真的吗?」
长过水痘就可能患上「皮蛇」 免疫力是关键
台湾俗称「皮蛇」的疾病,医学上的正式名称叫作「带状疱疹」。 只要有长过水痘,就有可能会得到带状疱疹。 水痘痊愈以后,病毒并不会从此在体内完全消失,而是潜伏在特定的神经节中,处于休眠的状态。 只有在特定条件下,这些沉睡的病毒才会再度被唤醒,导致带状疱疹的发生。 根据统计,在长过水痘的人之中,大约有3分之1的人会经历带状疱疹的发作。
通常,当我们的免疫系统处于较弱的状态时,这些休眠的病毒就有机会再度活化发病。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带状疱疹的患者是年龄超过50岁的人,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免疫力自然会下降。 但这并不意味着年轻人就完全不会受到影响,当免疫力差时(生病、受伤、压力等),都有可能引发带状疱疹。 虽然大多数人一生中只会发作一次,但也有约5%的人可能会长过再复发。
至于民间流传皮蛇绕一圈就会致死的说法,实在是过于夸张了。 古代会有这种说法,是因为当时医疗知识有限,人们可能会将患者因免疫功能极度低下而无法控制的疾病归咎于带状疱疹。 但请放心,绝大多数带状疱疹患者只要接受适当的治疗,都能够恢复健康。
透过饮食与生活习惯防治
文章首段提到的伯伯之所以会得带状疱疹,是因为旅途劳累和时差调整问题导致体内气血失调、免疫力下降而引起的。 通过调整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帮助伯伯恢复健康,预防疾病的再次发生。 以下是我给伯伯的建议,有带状疱疹的朋友们也可以参考:
饮食:
1、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
增加高质量蛋白质如瘦肉、鱼、鸡蛋和豆制品的摄入,以及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增强免疫系统。
2、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辛辣、油腻和过于刺激的食物可能加重病情,应尽量避免。
3、饮用清热解毒的汤水
如菊花茶、金银花茶等,有助于清热解毒,缓解病症。
生活习惯:
1、充足休息
确保充足的睡眠时间,帮助身体恢复元气,增强免疫力。
2、适度运动
适当的身体活动,如散步或太极,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加速恢复。
3、心理调适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减少心理压力,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4、避免过度劳累
避免重复旅途中的劳累情况,给予身体足够的恢复时间。
带状疱疹的症状、疗程与后遗症
带状疱疹在潜伏期时,会感到轻微的刺痛感,这通常是病毒沿着神经向皮肤表面扩散的前兆。 不久之后就会发展成密集的皮疹或丛状水泡,因为这种病毒是沿着一条特定的神经路径传播到皮肤上,所以皮疹通常只会出现在身体的一侧,形状像蛇一样蜿蜒。
最常见的发作部位是躯干和臀部,但也可能影响到其他部位。 虽然躯干或四肢上的带状疱疹相对较易处理,但如果出现在脸部,情况就可能更严重了。 面部带状疱疹可能需要住院治疗,以防止病毒引起脑膜炎或对眼睛造成永久性损害。
如果能够在带状疱疹发作的初期阶段及时使用抗病毒药物,就有可能大大缩短病程,就像在得到流感后的前48小时内使用抗病毒药物一样,可以有效抑制病毒的繁殖。 但如果错过了这个早期治疗窗口,抗病毒药物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带状疱疹的病程通常持续两到三周,大多数患者在接受适当的止痛和伤口护理后会逐渐康复。 然而,有一些患者可能会遭受所谓的「疱疹后神经痛」,这是一种即使皮疹已经痊愈,仍能感到持续疼痛的后遗症,疼痛的程度因人而异,对某些人来说什至会 痛到寝食难安甚至有忧郁倾向。
疱疹后神经痛的持续时间不一,从几周到几个月甚至几年都有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西医会提供止痛治疗,从普通的止痛药如普拿疼开始,必要时可能会使用专门治疗神经痛的药物,如抗癫痫药或抗痉挛药,有时甚至需要抗忧郁 药或安眠药。
除了内服药物,对于水疱糜烂和感染的情况,则建议请皮肤科医师治疗。
调整作息与接种疫苗 预防带状疱疹
中医预防带状疱疹,重在调和阴阳、平衡气血。 节后调整饮食,避免过度饮食和摄入过多寒凉、辛辣食物。 同时,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 此外,进行适量的运动,如太极、瑜伽等,有助于调节身心,增强体质。
至于西医的部分,鉴于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症的严重性,我强烈建议所有曾经得过水痘的成年人都去接种带状疱疹疫苗。 虽然疫苗不能保证100%的保护效果,但仍可以降低50%带状疱疹的发生率,就算在接种疫苗后仍然发病,也能减少约70%的疱疹后神经痛发生率,因此接种疫苗 无疑是一种更为安全的预防措施。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带状疱疹都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和预防。 只要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加上对生活方式的调整,都能快速恢复健康并降低复发风险。 培养健康的日常习惯,如适度运动、充足的睡眠及均衡饮食,能够增强免疫力,进而有效预防带状疱疹。
让我们与所爱的人共享健康,迎向平安的一年。
审稿编辑:林玉婷
原文网https://www.ftvnews.com.tw/news/detail/2024211W0001
流感痊愈勿松懈 肺炎球菌或乘虚而入 长者幼儿高危
流感痊愈勿松懈 肺炎球菌或乘虚而入 长者幼儿高危
撰文:01医务所出版:2024-01-21 08:00更新:2024-01-27 21:47赞好540100
本港进入流感高峰期,近日天气亦开始转冷。 不少市民感染流感痊愈后容易疏于防范,其中香港最常见便是继发感染肺炎球菌,随时「病完又病」。 一旦感染后,除会再次发烧,更会引发鼻炎、肺炎等,严重更可能出现入侵性疾病,在儿童及长者身上尤其严重。 接种疫苗现时是预防肺炎球菌最有效方法之一,亦可以与流感疫苗同时接种,达到「双重保护」。
撰文:医善同行医学顾问、呼吸系统科专科医生卢志伟医生
肺炎球菌感染泛指由肺炎链球菌(或称肺炎球菌)引致的疾病。 医学界至今发现 100 多种血清型的肺炎球菌,绝大部份能够存活于人体并常見于上呼吸道鼻腔内,主要经飞沫或接触受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物品传播。
肺炎球菌一般可引发鼻炎、鼻窦炎、中耳炎等疾病,严重者甚至会并发致命的入侵性疾病,例如入侵性肺炎、败血症和脑膜炎等。 发病率于2至4岁和65岁或以上人士较高,而血清三型是本港主要导致侵入性肺炎球菌疾病的血清型。 不少市民感染流感痊愈后容易疏于防范,其中香港最常见便是继发感染肺炎球菌,随时「病完又病」。 一旦感染后,除会再次发烧,更会引发鼻炎、肺炎等,严重更可能出现入侵性疾病,在儿童及长者身上尤其严重。 (资料图片)
流感容易引起继发性肺炎球菌感染,因为感染流感后,呼吸道会更容易受到细菌入侵,让肺炎球菌有机可乘。 流感一旦并发肺炎球菌感染,紧接着感冒症状会再次发烧,出现带颜色,又浓又稠的鼻液或痰、咳嗽持续及气喘等。 若肺炎球菌入侵血液,可令情况瞬间恶化,例如肺炎便可以导致呼吸衰竭及死亡等。
为预防肺炎球菌,疫苗接种是最有效的方法,现时最常见的疫苗种类分为「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如十三价疫苗、十五价疫苗、二十价疫苗)及「二十三价 肺炎球菌多糖疫苗」。
科学数据显示,十三价疫苗能有效预防侵入性肺炎球菌病,以及肺炎球菌引致的非入侵性肺炎。 二十三价疫苗则含有更多血清型种类,理论上可提供额外的保障,亦可有效预防侵入性肺炎球菌病,但对于预防肺炎球菌引致的非入侵性肺炎的效能却未如理想,读者 需要先了解清楚。
接种肺炎球菌疫苗现时已纳入港府的政策,卫生署会为2个月大和4个月大的儿童接种十三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并在1岁时接种加强剂。 至于 65 岁或以上的长者,合资格人士可获资助到已登记参与计划的私家医生接种疫苗。 肺炎球菌疫苗和流感疫苗是可以同时接种,俗称「左流右肺」。 市民如担心染病影响新年佳节,除了考虑在公众场所戴口罩,也应尽快接种疫苗为上。 (资料图片)
曾患侵入性肺炎球菌病、免疫力缺乏症、慢性心脏病、肺、肝、肾等疾病、装有人工耳蜗等均属高风险人士,「疫苗可预防疾病科学委员会」亦建议有关人士应接种 一剂十三价疫苗,一年后再接种一剂二十三价疫苗。
肺炎球菌疫苗和流感疫苗是可以同时接种,俗称「左流右肺」。 即时同一次接种,在左手接种流感疫苗,右手接种肺炎球菌疫苗,毋需分开两个日子接种。 市民如担心染病影响新年佳节,除了考虑在公众场所戴口罩,也应尽快接种疫苗为上。
原文网址: 流感痊愈勿松懈 肺炎球菌或乘虚而入 长者幼儿高危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983012?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乙型肝炎|卫生署指香港41万人患乙肝 近四成患者不知自己受感染
乙型肝炎|卫生署指香港41万人患乙肝 近四成患者不知自己受感染
撰文:余月明出版:2023-12-28 17:52
卫生署今(28日)发表病毒性肝炎主题性报告(2020-22年度人口健康调查),并首次纳入关于病毒性肝炎的调查问题及测试,以评估目前香港人口的病毒性肝炎状况。 调查结果发现,本港有约41万人口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占整体人口5.6%。
本港有约41万人口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占整体人口5.6%。 (卫生署图片)
为评估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患者于本港的疾病活跃程度,卫生署早前于2020年11月至2022年2月期间进行人口健康调查,当中访问超过1.6万名15岁或以上的非住院 香港人口。 35岁以下的年龄组别感染率低 料预防措施有效
卫生署按调查结果推算,全港有约41万人患有乙型肝炎,占整体人口5.6%。 调查当中发现,35至54岁人士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最高,达8.4%;35岁以下的年龄组别则较低,只有不足2%,由此可见港府由1980年代起,就 儿童乙型肝炎及其他相关预防措施有效降低年轻一代的乙型肝炎感染率。
卫生署指,四种主要肝炎病毒(甲型、乙型、丙型和戊型)中,乙型肝炎对本港公共卫生造成重大负担。 是次调查有超过2,000名15至84岁受访者进一步完成身体检查,其中有6.2%参与者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测试呈阳性,当中有近四成受访者并未有于住户调查中 自述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反映本港有一定比例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未知自己感染。 丙型肝炎感染率处低水平
另外,调查亦发现有0.26%参与者对丙型肝炎病毒核酸测试呈阳性反应,从结果推算,本港有约1.7万人患有丙型肝炎,感染率于过去数十年持续处于低水平。 卫生署表示,市民应采取适切的措施预防感染病毒性肝炎。
卫生署表示,市民应采取适切的措施预防感染病毒性肝炎,建议较高感染风险人士,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家庭成员和性伴侣等进行测试,而慢性肝炎患者应及早进行医疗跟进。 卫生署亦会进一步加强监测工作,提高诊断和治疗覆盖率。
原文网址: 乙型肝炎|卫生署指香港41万人患乙肝 近四成患者不知自己受感染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975662?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脂肪肝不理恐引发肝炎 甩掉脂肪肝靠2原则
脂肪肝不理恐引发肝炎 甩掉脂肪肝靠2原则
2024-02-15 00:08:00 联合报 / 记者林琮恩/台北报导
肝癌患者有2成是脂肪肝引起,肝脏过多脂肪堆积,会导致肝脏慢性发炎、肝脏细胞受损,小心演变成「肝病三部曲」:慢性肝病、肝硬化、肝癌。 医师表示,肥胖是引发脂肪肝最重要因素,因此「少吃、多动」是脂肪肝患者甩油的关键。
脂肪肝盛行率 台湾约33.3%
台湾脂肪肝盛行率约33.3%,脂肪肝通常没有症状,若病情严重,恐会引发肝炎,导致病人出现全身倦怠、食欲减低、恶心及呕吐等状况;饮酒引起的脂肪肝,则会因肝脏 肿大、腹部膨胀出现胀痛感。
台大医学院名誉教授、肝病防治学术基金会总执行长杨培铭表示,脂肪肝并非外界想像的「肝包油」,脂肪泡泡存在每个肝细胞中,不是只在肝脏外表;以超音波诊断时 ,会与肾脏做为对照,本来影像亮度相似,若对比愈强烈,表示脂肪肝愈严重。
台大医院内科部主治医师苏东弘指出,台湾成人过重、肥胖者比率超过5成,约3、4成的成人有脂肪肝。 肥胖是引发脂肪肝最重要的因素,其他如糖尿病患、三酸甘油脂较高的病人,或长期服用荷尔蒙、类固醇类药物的民众,罹患脂肪肝的机率也会上升。 若BMI超过23,且肝功能出现异常时,可就医藉由超音波检查有无脂肪肝。
脂肪肝分为酒精性、非酒精性两大类。 杨培铭表示,男性每天摄取超过30克酒精、女性超过20克,罹患脂肪肝的比率剧增,以酒精含量4%的啤酒推算,男性若每天固定喝2罐、750毫升,罹患酒精性脂肪肝的 比率就会增加。
BMI逾35 罹病率超过9成
杨培铭说,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新陈代谢异常脂肪肝」的旧称,患者特性是从未饮酒却出现脂肪肝,临床主要表现是肥胖,多为营养过剩导致。 若以BMI区分风险等级,超过27以上罹患脂肪肝比率增加,超过35则罹病机率超过9成。
「避免罹患脂肪肝的最佳方式,即是戒酒、减肥。」杨培铭表示,目前尚无可以直接针对肝细胞脂肪发挥作用的药物,临床上常用治疗糖尿病的降血糖药物,如瘦瘦针等 为患者减重,借以改善脂肪肝,缺点是一旦停药容易复胖,仅能作为变通方法,并不是最自然的方式。 坊间流传喝咖啡、吃鱼油就能减轻脂肪肝的说法,也缺乏科学实证,民众不要误信。
少吃油腻 缓解肝脏发炎
苏东弘表示,比起挑选特定食物,患者不如「少吃一点比较有效」,只要减重5%至10%,就能有效降低脂肪肝。 临床观察,脂肪肝患者中,约3成出现肝脏发炎,建议少吃油腻食物,肝脏发炎情况也能缓解。
确实执行「少吃、多运动」原则,是脂肪肝患者能否甩油成功的关键。 杨培铭表示,脂肪肝患者不是什么都需要忌口,而是限制过油、过咸的食物摄取量,蛋白质则可以适度食用,可比照地中海饮食,限制红肉摄取量,但鸡肉及鱼肉等白肉、青菜 可以多吃。
原文网址: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76/7749128
10年最严重! 英国百日咳疫情爆增20倍 黄立民揭1现象:3族群打疫苗
10年最严重! 英国百日咳疫情爆增20倍 黄立民揭1现象:3族群打疫苗
中天新闻网
2024年1月29日
记者黄韵涵/综合报导
英国正面临10年来最严重的百日咳疫情,根据英国健康安全局监测,自2024年到1月21日为止,已接获636例疑似百日咳个案,超过去年同期29例疑似个案将近20倍。
英国正面临10年来最严重的百日咳疫情。
据《三立新闻网》报导,根据英国每日邮报报导,英国健康安全局(UK Health Security Agency,UKHSA)监测,自2024年到1月21日为止,已接获636例疑似百日咳个案。 超过去年2023年同期的29倍;也高于新冠疫情期间2022年的26例、2021年的6例、2020年的244例。
当地认为,会造成疫情飙升,主要与准妈妈接受百日咳疫苗的接种率仅61.5%,创下7年来新低有关。 英国面临十年来最严重的百日咳疫情,但根据国内疾管署统计,到今年为止,确定病例数仍维持在0人,对国内可能造成影响吗? 对此,台大儿童医院小儿感染科主治医师黄立民表示,通常国外出现疫情时,过一阵子,国内也会受到冲击。 百日咳由于症状与其他疾病太像,以咳嗽为主,很难以察觉,也不一定会去检验。 因此就算国内没有个案,也不代表真的没有疫情。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所引起的疾病,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病患多半是5岁以下儿童,严重症状好发在6个月以下婴幼儿,其他年龄层病患大多症状轻微。 由于台湾疫苗接种率高,目前百日咳病患,大多是哥哥姊姊或父母等长辈带菌回家,传染给还没有免疫力的家中幼儿。
疾管署自目前已开放让出生满2个月、出生满4个月、出生满6个月、出生1岁6个月等阶段可以施打白喉、破伤风、百日咳、b型嗜血杆菌、小儿 麻痹5合一疫苗。
黄立民表示,目前百日咳疫苗的保护力大约3~6年会失效,因此会建议如小学生、青少年、或是50岁到60岁等感染百日咳后,容易引发重症的高危险群,可以与医师讨论 是否可再接种百日咳疫苗。
原文网址: https://tw.news.yahoo.com/10%E5%B9%B4%E6%9C%80%E5%9A%B4%E9%87%8D-%E8%8B%B1%E5% 9C%8B%E7%99%BE%E6%97%A5%E5%92%B3%E7%96%AB%E6%83%85%E7%88%86%E5%A2%9E20%E5%80% 8D-%E9%BB%83%E7%AB%8B%E6%B0%91%E6%8F%AD1%E7%8F%BE%E8%B1%A1-3%E6%97%8F%E7%BE %A4%E6%89%93%E7%96%AB%E8%8B%97-024605784.html
流感|病毒检测阳性比率上升 2月4日以来28宗死亡个案
流感|病毒检测阳性比率上升 2月4日以来28宗死亡个案
撰文:萧通出版:2024-02-15 23:54
卫生防护中心公布,上周流感病毒检测阳性比率较前一周上升,而流感相关入院率仍高于基线水平。 至于新冠肺炎方面,病毒病活跃程度轻微上升,上周录得644宗确诊个案,高于前一周的615宗。
据最新一期的新冠流感速递指出, 在2月4日至10日的该星期间,流感病毒检测阳性比率为6.38%,高于前一周录得的5.22%,但低于9.21%的基线水平 。 至于公院入院率为0.30, 低于前一周录得的0.34。 整体流感入院率高于0.25的基线水平,但处于低强度水平。
从2月4日至14日间,有29宗成人确诊流感并需入住深切治疗部或死亡个案,当中20宗死亡。 29宗成人个案中,只有4人已知曾接种疫苗。 而11日至14日录得18宗入住深切治疗部或死亡个案,当中8宗死亡。
另外,从2月4日至14日间,录得2宗儿童流感相关之严重并发症个案,当中没有死亡个案。 患者分别为3岁女童并发严重肺炎,以及11岁男童并发脑炎,两人均感染甲型(H3) 流感,其中女童没有接种流感疫苗。 高危人士尽早接种流感疫苗,以产生足够抗体对抗流感病毒。
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本地新冠状病毒病活跃程度轻微上升,JN.1为最流行的变异病毒株。 防护中心上周录得644宗确诊个案,高于前一周的615宗。 期间录得9宗学校或院舍爆发的报告,共影响67人。
公共卫生化验服务处收集的6,477个呼吸道样本中,阳性比例8.92%,略高于前一周的8.11%。 阳性比例8.92%;污水监测病毒量也较前一周高。
原文网址: 流感|病毒检测阳性比率上升 2月4日以来28宗死亡个案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991293?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骨质疏松症|骨头顾得好,年老跌倒不烦恼
骨质疏松症|骨头顾得好,年老跌倒不烦恼
2024-02-15 18:30:09
「骨本是要用一辈子的,只要年轻时存得多,到老了就能用得久!」台北神经医学中心院长蒋永孝直指,骨质疏松是老化必然现象,要顾好骨头,就要 从年轻时开始,积极补充营养、多运动,等到老年骨质流失速度变快时,也还能保存骨本。 他也提醒,如今骨质疏松药物多元,透过治疗也能减缓骨质流失,降低因跌倒而发生的骨折风险。
年长者共病多,若发生骨折事件易危及生命
什么是骨本? 蒋永孝院长进一步说明,当年龄愈长、骨骼出现退化后,就会面临跌倒风险,而跌倒就容易骨折,「只要让骨本够好、够强,年长时即使不小心跌倒,也比较耐摔 不易骨折,就不会产生后续问题。」
因为骨松而造成的骨松性骨折部位多为脊椎骨折、髋关节骨折。 以脊椎骨折为例,「脊椎是支撑身体活动的关键,一旦骨折就会影响活动,连坐或站都很困难,也会产生极度的疼痛,而造成生活上的困难。」
由于骨松性的脊椎骨折与其他骨折状况不同,是从骨小梁开始破坏,是渐进式的、不会立刻裂开,一开始病患只会觉得疼痛,但当骨小梁破坏持续进行, 疼痛感就会日渐加剧,最终会卧床而导致行动受限。 当卧床时间愈长、影响的范围就会愈滚愈大,终至健康出现危机。
当年龄愈长、骨骼出现退化后,就会面临跌倒风险。
骨质疏松可以治疗,要尽早筛检并及早治疗
蒋永孝感慨,临床经常会遇到因骨松性骨折很长一段时间才接受治疗的个案,甚至有患者因长期吃止痛药而造成胃出血,「这类病患因年长、又有共病, 严重时可能危及性命。」他形容,诊间因脊椎骨折的病患,大多是坐轮椅或被推着病床进来,且面露极度痛苦的表情,相当辛苦。
由于现代人寿命愈来愈长,他建议平日就应该有意识地补充钙及维他命D,「但这只是补充每天流失的骨质量而已。」对高危险族群而言,还可透过「减少骨质流失 」及「促进骨质生成」等药物治疗让骨质恢复正常,才能帮助预防因跌倒而导致的骨折事件。
蒋永孝提醒,骨质疏松是健康议题,除了要在年轻时保存骨本、年长时也要多训练肌肉力量,让身体能够平稳支撑而不容易跌倒;更呼吁停经后的妇女要寻求骨科、神经外科 或家医科定期检查骨质密度,且同时要检验血液中的维他命D含量,以了解自己的骨骼状况,才能在老年时仍能保有行动力与生活品质。
原文网址: https://www.am730.com.hk/%E5%81%A5%E5%BA%B7/%E9%AA%A8%E8%B3%AA%E7%96%8F%E9%AC %86%E7%97%87-%E9%AA%A8%E9%A0%AD%E9%A1%A7%E5%BE%97%E5%A5%BD-%E5%B9%B4%E8%80 %81%E8%B7%8C%E5%80%92%E4%B8%8D%E7%85%A9%E6%83%B1/429788
兹卡病毒为何从未在台湾流行? 专家揭「真相」竟与登革热、日本脑炎有关
兹卡病毒为何从未在台湾流行? 专家揭「真相」竟与登革热、日本脑炎有关
冯逸华
2024年1月25日
台湾夏季常见登革热疫情爆发,日本脑炎案例也时有所闻,而登革、日本脑炎及兹卡病毒都属于「黄病毒」由病媒蚊传播,为何却未曾爆发兹卡本土疫情? 国内最新研究指出,在感染过登革热与日本脑炎者体内,竟发现可抑制兹卡病毒的中和抗体,对于疫苗研发策略有所助益。
兹卡病毒从未在台湾流行,原因竟可能与登革热、日本脑炎疫情有关? 事实上,登革热及兹卡病毒皆由埃及斑蚊传染,若被病媒蚊叮咬后,会引起发烧、全身酸痛、头痛、全身无力和类似麻疹等症状;日本脑炎则是由三斑家蚊、白线 斑纹传播,严重可能出现头痛、高烧、痉挛、抽搐或昏迷等症状。
中兴大学兽医学院微生物暨公共卫生学研究所教授赵黛瑜率研究团队,近日在生物医学领域期刊《通讯生物学》(Communications Biology)发表最新兹卡病毒研究成果,发现感染登革病毒的台湾人,若 先前感染过日本脑炎病毒或接种过日本脑炎疫苗,会在体内诱发兹卡病毒中和抗体,可抑制包括兹卡病毒在内的至少6种黄病毒。
染登革热及日本脑炎产生抗体
赵黛瑜解释,台湾2016年将兹卡病毒列入传染病通报系统,但未曾出现本土大流行,为了厘清真相是否如此,该研究收案南台湾高雄的60位感染登革热者,与80位未感染登革热 病毒者来做比较,并分为有接种、没有接种日本脑炎疫苗2类族群。
结果发现,在从登革热感染恢复后的患者体内,找到产生保护力最强的2株单株抗体,可同时对抗至少6种黄病毒,包含登革病毒第1到第4型、兹卡病毒与日本 脑炎病毒,比起一般健康人对于抑制兹卡病毒,有较高的抗体免疫反应,这是全球第一次发现的研究结果。
研究也显示,若是同时感染过日本脑炎(包含打过疫苗)与登革热病毒,患者体内会产生更明显的广泛性中和抗体,对抑制兹卡病毒具有交叉保护力。 该研究提供的成果价值,将对更进一步找出该抗体有广泛保护力的机制,对于日后登革热疫苗、兹卡病毒疫苗的研发,具有重要的影响。
台湾未曾有兹卡本土疫情
赵黛瑜指出,兹卡病毒曾在中南美洲造成大规模疫情,在亚洲如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地区也曾造成流行,感染后兹卡病毒后,可能导致严重的新生儿小脑症。 但在台湾从来没有出现兹卡本土疫情,加上台湾人普遍在出生时已打过日本脑炎疫苗,「这项研究发现或许可以解释,为何兹卡病毒在台湾感染率相对较低的原因。 」
她进一步说明,在黄病毒好发的流行区域中,评估公卫疾病需投入的资源效益时,应考虑此类广泛性中和抗体的反应,才不至于高估疾病的盛行率,投入错误的 研发方向。 这也是该研究在黄病毒感染相关成果上,所提供的重要性。
对疫苗研发的后续影响
然而,研究仍有受限之处,目前仅从1名年约60岁个案、先后自然感染过日本脑炎与登革热的病人身上找到中和抗体,未来仍待更多研究证明,抗体保护力的 持续性及广泛程度,以及是否可由日本脑炎疫苗搭配登革病毒疫苗,进行临床试验以诱发抗体。
根据这次研究结果,国家卫生研究院感染症与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员余冠仪补充,若要降低兹卡、登革热与日本脑炎病毒的感染,未来在评估登革疫苗的合适性时,可同时评估对于 兹卡病毒是否也有良好的保护力,对于未来疫苗接种策略能做合适建议。
余冠仪认为,在取得安全有效的登革热疫苗之前,避免蚊虫叮咬,做好对埃及斑蚊的防治准备,是目前高风险地区可做到的主要积极作为,能同时达成降低兹卡病毒与登革病毒 传播的可能。
原文网址: https://tw.news.yahoo.com/%E8%8C%B2%E5%8D%A1%E7%97%85%E6%AF%92%E7%82%BA%E4%BD% 95%E5%BE%9E%E6%9C%AA%E5%9C%A8%E5%8F%B0%E7%81%A3%E6%B5%81%E8%A1%8C-%E5%B0%88 %E5%AE%B6%E6%8F%AD-%E7%9C%9F%E7%9B%B8-%E7%AB%9F%E8%88%87%E7%99%BB%E9%9D%A9 %E7%86%B1-%E6%97%A5%E6%9C%AC%E8%85%A6%E7%82%8E%E6%9C%89%E9%97%9C-090000523.html
脑膜炎病征易混淆 血清B型肆虐需积极预防
脑膜炎病征易混淆 血清B型肆虐需积极预防
撰文:健康Easy出版:2023-09-18 16:00更新:2023-09-18 16:00
脑膜炎双球菌主要经由患者咳嗽或打喷嚏而产生的飞沫或直接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而传播,随着社会逐渐复常,世界各地入侵性脑膜炎个案再度上涨。 截至8月,本港已录得5宗个案。 有儿科专科医生指出,约90%因感染而死亡的儿童和青少年,是在确诊后的24小时内死亡。 为降低入侵性脑膜炎的传播风险,学会建议为高风险人士制订清晰的疫苗接种指引,包括针对最普遍的B型脑膜炎双球菌感染,作出对应的疫苗接种建议。
冯宝姿医生指,一旦出现红疹,意味属脑膜炎双球菌血症的严重症状。
感染脑膜炎双球菌高危人士包括5岁以下,尤其1岁以下的婴幼儿、65岁或以上的长者、先天或因疾病导致免疫系统弱的人士。 香港儿科医学会主席、儿科专科冯宝姿医生指,感染脑膜炎双球菌的症状与感冒相似,或令患者混淆病况,导致延误就诊,造成病情恶化。 冯医生提醒,除了上述的病征外,更要留意患者有否出现红疹。 「一旦出现红疹,这意味血液受感染,属脑膜炎双球菌血症的严重症状。」血清B型个案为主
现时,主要流行的脑膜炎双球菌共有六种血清型,包括A、B、C、W、X及Y型。 世界各地,包括香港、中国、英国、美国及澳洲等地,均以血清B型个案为主,占病例总数一半或以上。 冯医生指,由于针对B型脑膜炎双球菌疫苗匮乏,其引致的死亡个案高达64%,较其他血清型,例如W及Y型高出接近50%。
香港儿童免疫过敏及传染病学会会长、儿童免疫、过敏及传染病科专科陈伟雄医生表示,本港于2018年录得10宗感染病例,当中一半属血清B型。 港大医学院儿童及青少年科学系名誉临床副教授、儿童免疫、过敏及传染病科专科关日华医生指,根据研究显示,在新冠疫情期间,脑膜炎双球菌疫苗的接种率及覆盖率均录得明显跌幅 。 鉴于疫苗接种率下降,加上取消社交距离措施,故在疫情过后,世界各地入侵性脑膜炎个案再度上涨。 本港截至8月已录得5宗个案关日华医生指,在疫情过后,世界各地入侵性脑膜炎个案再度上涨。
其中,英国的个案数量在疫后大幅反弹,高达88.7%属于B型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当中更有41.5%属于15-19 岁的组别。 关医生又指出,本港情况同样不容小觑。 受新冠疫情影响,2022年本港并没有录得任何入侵性脑膜炎个案。 不过,香港在2023年2月、5月至8月间均录得入侵性脑膜炎新增个案,显示香港入侵性脑膜炎已再次在香港肆虐。 陈伟雄医生建议,政府重新考虑公布本港感染脑膜炎双球菌个案的血清型予公众参考。
现时,包括英国、澳洲、美国等国家已将B型脑膜炎双球菌疫苗纳入接种建议。 陈医生建议政府参考其他国家做法,制订疫苗接种指引;同时,建议政府重新考虑公布本港感染脑膜炎双球菌个案的血清型予公众参考。 除此之外,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双手清洁、良好生活习惯,及早接种对应疫苗。
原文网址: 脑膜炎病征易混淆 血清B型肆虐需积极预防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942140?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英国麻疹病例急升列「国家事件」 卫生部吁家长带子女接种疫苗
英国麻疹病例急升列「国家事件」 卫生部吁家长带子女接种疫苗
撰文:成依华出版:2024-01-23 23:01更新:2024-01-23 23:01赞好11100010
英国麻疹(measles)病例急升,英国卫生安全局(UKHSA)决定列为国家事件(national incident),当地卫生部呼吁家长带子女接种疫苗。
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英格兰2023年1月至10月共录得167宗确诊麻疹病例,但自2023年10月1日以来,单在西米德兰兹郡(West Midlands)就有133 宗,是自90年代中以来新高,另有96宗可疑个案。
英国卫生安全局健康保护顾问赛义德(Naveed Syed)表示,区内麻疹爆发成为日益显著的问题,「目前,我们在整个西米德兰兹郡发现相当多数目的个案。」他称主要集中在 伯明翰地区。
根据香港卫生防护中心网站,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可透过空气中的飞沫或直接接触病人的鼻喉分泌物而传播,透过被鼻喉分泌物弄污的物件传播的机会则较低。 麻疹是一种高传染性的疾病,病人从出疹前4天至出疹后4天内可把病传染给别人。
未有麻疹疫苗前,麻疹是一种普遍的儿童传染病。 网站指出,受感染者初时会发烧、咳嗽、流鼻水、眼红及口腔内出现白点。 3至7天后皮肤会出现污斑红疹,通常会由面部扩散到全身,维持4至7天,亦可能长达3个星期,留下褐色斑痕或出现脱皮。 病重者的呼吸系统、消化道及脑部会受影响,引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原文网址: 英国麻疹病例急升列「国家事件」 卫生部吁家长带子女接种疫苗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983989?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孕妇流感百日咳重症恐失胎儿 孕期打疫苗增母子保护力
Ttoday健康云2023年10月05日 12:51
孕妇流感百日咳重症恐失胎儿 孕期打疫苗增母子保护力
▲孕期打疫苗增母子保护力。 (图/取自iStock)
后新冠疫情时代,民众逐渐脱下口罩回到正常生活,但其他呼吸道疾病感染人数却直线上升,尤其免疫力较低的孕妇族群,若罹患流感或百日咳等传染力强的呼吸道疾病,可能影响胎儿 ,严重甚至恐导致流产。 妇产科专家呼吁,怀孕女性都应藉由疫苗接种降低感染风险,还能透过胎盘输将抗体送给胎儿,守护宝贝健康。 当然最好的状况是全家都接种疫苗,避免将疾病传染给孕妇或新生儿。
怀孕免疫力下降 染呼吸道疾病重症机率增恐胎死腹中
台湾周产期医学会理事长. 高雄医学大学附设中和纪念医院妇产部主治医师詹德富表示,当女性怀胎时,身体会调整荷尔蒙降低免疫力,以免出现「排斥」胎儿的现象,但也会增加病菌入侵风险,发生重症风险也 相对提高。
詹医师强调,据疾管署统计,怀孕女性罹患流感,重症率高出一般女性2.68倍;一旦孕妇遭到感染,除了可能引发孕妇肺炎等严重并发症,同时也可能因高烧导致新生儿痉挛、 脑性麻痹,严重者可能致腹中小生命早产或流产。 而另一个具高传染力、且好发全年龄层的百日咳,虽然在成人症状轻微,但是如果新生儿不幸感染则容易引发新生儿严重肺炎住院甚或死亡。 因此门诊建议每位怀孕女性施打相关疫苗,提升抵抗力同时保护自己与孩子。
孕妇打疫苗降低感染与重症危险 协助孩子应对「百日咳抗体空窗期」
高雄荣民总医院妇女医学部主任崔冠濠医师表示,美国妇产科协会建议孕妇应采用主动免疫方式,降低高传染性上呼吸道疾病如流感、百日咳等感染风险;研究证实,孕妇在接种流感或百日咳 等疫苗约两周后会产生抗体,且同时藉由胎盘直接输送给胎儿,让孩子出生前就有百日咳保护力,可应对出生后的「抗体空窗期」。
何谓「抗体空窗期」? 崔医师说明,按卫福部疾管署规画,婴儿出生满2个月才能接种第1剂百日咳疫苗,出生六个月后接种流感疫苗,因此出生头几个月 体内并无抗体保护,百日咳又好发6个月内新生儿,若此时不幸感染,经常诱发肺炎、脑病变等重症,甚至死亡,因此怀孕期间接种百日咳疫苗,才可让宝宝在有保护抗体 的环境中长大。
母体百日咳抗体能借胎盘直送胎儿 宝宝周围成人应筑起防疫城墙
詹医师指出,准妈妈如果能在孕期28至32周,也就是生产前2到3个月,接种1剂百日咳疫苗,在孩子出生前后抗体浓度会达到最高,且出生后也能透过母乳喂养补充 百日咳抗体。
崔医师提醒,虽然许多人小时候都曾打过百日咳疫苗,但抗体浓度仅约维持10年就开始下降,成年后能说几乎没有抵抗力,因此家中有幼儿的成人皆建议施打百日咳疫苗,除了 降低自身百日咳感染机率,也能减少传染百日咳给小孩。
流感百日咳疫苗安全性高 同时保护妈妈与孩子健康
崔医师提到,门诊会有少数妈妈会担心疫苗会不会伤害到胎儿? 事实上,国内长期使用的流感疫苗及百日咳疫苗皆为不活化疫苗,接种效益与安全性无虞,每年都有许多孕妇施打,鲜少有危险个案传出,且两者亦可同时施打 ,总体上不会对妈妈与孩子造成伤害。
詹德富补充,每年政府都会宣导民众接种流感疫苗,民众也多会主动采取预防措施,相较之下,百日咳症状容易被误会成感冒而被轻忽,甚至传染给家中宝贝而不自知,因此鼓励 家有幼儿的成人及怀孕妈妈,除了每年接种流感疫苗,也可与医师充分讨论,接种百日咳疫苗,不仅保障自身健康,也能保护腹中胎儿,让孩子远离百日咳威胁。
原文网址: 孕妇流感百日咳重症恐失胎儿 孕期打疫苗增母子保护力 | ETtoday健康云 | ETtoday新闻云 https://health.ettoday.net/news/2578432#ixzz8TqUFrEo4
Follow us: @ETtodaytw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准父母必睇|「四合一」定「六合一」混合疫苗? BB出生后1个月要决定好
准父母必睇|「四合一」定「六合一」混合疫苗? BB出生后1个月要决定好
2024-01-25
怀孕后期,BB房布置都已经准备得七七八八,是时候要留意一下BB出世后需要做的事,包括注射疫苗! 爸妈们,你知道初生婴儿出世后要注射什么疫苗? 几时要打人生第一针呢? 儿科专科胡振斌医生为大家解答!
问:BB几时要打人生第一针呢?
答:初生婴儿会在出生24小时之内,在他们出生的医院接种人生第一针疫苗,亦即是乙型肝炎第一针来预防乙肝病毒,而离开医院前则会接种卡介苗来预防肺结核病 。
问:BB出院后,爸爸妈妈便需要决定为BB接种由政府提供的「四合一」混合疫苗 还是 自费接种的「六合一」混合疫苗,不过两者有什么分别呢? 最迟需要何时作出决定?
答:家长在婴儿出世前或在最迟出世后1个半月内,便要决定拣选哪一种混合疫苗。
因为政府提供的疫苗计划会于婴儿出世后一个月,为婴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第二针,如果家长选择自费的六合一混合疫苗的话,婴儿于一个月大时便不需要接种政府提供的乙 型肝炎疫苗第二针,直到婴儿出世后6至8星期,才到私家诊所接种六合一混合疫苗,六合一混合疫苗已包括四合一混合疫苗中的白喉、破伤风、无细菌胞型百日咳、灭 活小儿麻痹疫苗,再加上乙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及乙型肝炎疫苗。
虽然政府也有提供乙型肝炎疫苗,但与四合一混合疫苗是分开接种的,所以BB须接种的针数相对较多。
问:自费的「六合一」混合疫苗中包括了乙型流感嗜血杆菌,这种病菌对婴幼儿有什么影响?
答:乙型流感嗜血杆菌(HIB)不是流感,是一种能引致严重侵入性感染的细菌,感染多见于5 岁以下的幼儿,病征包括呼吸道感染,例如喉咙发炎、气管炎,甚至肺炎,严重 的感染会引致脑膜炎,甚至有生命危险。
世界卫生组织及美国疾控中心提倡要为婴幼儿预防HIB,目前在英国、美国、加拿大及澳洲等国家都已将HIB纳入全民保健疫苗计划,为婴幼儿提供全面的保护。
若家长想为婴儿接种乙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便要自行到私家医生诊所接种,因为目前政府提供的疫苗计划未有涵盖这种疫苗,而拣选六合一疫苗的话,除了包括四合一的 四种疫苗和乙型肝炎外,还有乙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一起接种,所以总针数相对较少,婴儿受针刺痛的次数减少,同时家长亦可省却带婴儿外出之不便,以及 减少外出受感染的风险。
资料由医生提供,赛诺菲香港全力支持
MAT-HK-2400032-1.0-01/2024
原文网址: https://www.ohpama.com/850303/%E6%96%B0%E6%89%8B%E7%88%B6%E6%AF%8D/%E7%96%AB%E8%8B %97Guardian/%E6%BA%96%E7%88%B6%E6%AF%8D-%E5%9B%9B%E5%90%88%E4%B8%80-%E5%85%AD%E5% 90%88%E4%B8%80-%E6%B7%B7%E5%90%88%E7%96%AB%E8%8B%97/
肝脏健康|尿液变这色小心感染甲型肝炎! 预防3重点病毒最怕1件事
肝脏健康|尿液变这色小心感染甲型肝炎! 预防3重点病毒最怕1件事
撰文:健康2.0出版:2023-05-26 13:02更新:2023-05-30 17:28赞好430100
近期台湾美式卖场贩售的进口综合莓和冷冻蓝莓,被验出甲肝病毒,引发民众恐慌;若染上甲型肝炎,可能出现的症状有发烧、头痛、倦怠、恶心呕吐或茶色尿等。
医师提醒,甲型肝炎病毒有「怕热」的特性,建议食物或饮水一定要完全煮沸。
台湾嘉义医院肝胆胃肠科医师陈诗典表示,甲型肝炎的致死率约千分之三,造成死亡的情形多半为猛爆性肝炎,通常发生于老年患者或有慢性肝病患者。 台湾辅大医院家庭医学科医师许书华也指出,若感染甲型肝炎,可能出现的症状有:发烧、头痛、倦怠、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或右上腹痛,伴随黄疸和肝脾肿大、茶色尿、 灰白色便等。
甲型肝炎从感染到发病,潜伏期约为15~50天(平均为28~30天),若有症状要尽速就医检查。 许书华提到,甲型肝炎治疗上没有抗病毒药,通常是支持性治疗,如多休息、营养均衡、不喝酒或任何伤肝的药,靠免疫力让身体自行恢复。
想预防甲型肝炎,可以从以下3个地方着手:
1. 注重饮食及饮水卫生
陈诗典强调,由于甲型肝炎是经由肠胃道传染,在饮食上多加注意,是预防甲型肝炎的最好方法,如:切勿生饮、生食,由于甲型肝炎病毒有「怕热」的特性 ,建议食物或饮水一定要完全煮沸,才能使病毒失去活性。
2.经常洗手、注意环境卫生。
许书华也提醒,甲肝病患及照顾者在排便、换尿布或处理卫生废弃物后,都要彻底洗手,也可使用家庭用消毒水消毒环境。 甲型肝炎病患的餐具也应分开使用。
3. 注射甲型肝炎疫苗
陈诗典说,抽血检验若发现本身没有保护性的IgG anti-HAV抗体,建议注射甲型肝炎疫苗。 年轻人多未曾施打疫苗,无抵抗力,应多加小心,尤其是要前往甲型肝炎的疫区时,可自费施打疫苗提升保护力。 完整的甲型肝炎疫苗注射为2剂,第1剂注射完后,需间隔6个月再注射第2剂。
许书华补充,如果是经常世界走跳到处旅行的人,难免会到饮食饮水较有疑虑的地方,建议就打甲肝疫苗,2剂打完可获得近20年的免疫力,是安全健康旅游良伴 。
原文网址:
肝脏健康|尿液变这色小心感染甲型肝炎! 预防3重点病毒最怕1件事 | 香港
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901412?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冬季肠胃炎|诺如病毒可致痾呕会传染! 5招预防 消毒勿只用酒精
冬季肠胃炎|诺如病毒可致痾呕会传染! 5招预防 消毒勿只用酒精
撰文:中天新闻网出版:2023-12-21 10:00更新:2024-01-12 09:55
冬季除了好发呼吸道疾病,也是肠胃道传染病流行季节。 其中又以诺如病毒(台译:诺如病毒)及轮状病毒最为常见,任何年龄层均可能受到诺如病毒感染,而轮状病毒则是引起5岁以下幼童腹泻最常见的原因。 儿科医生提醒,除了食用受到污染的生菜、水果之外,使用不洁的餐具也会得到诺如病毒,建议先用蔬果专用清洁剂清洗干净,平常也要勤用肥皂、酒精洗手。
冬季「诺如、轮状病毒」致腹泻
台北市卫生局疾病管制科长张惠美表示,急性肠胃炎的病因多半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其中又以诺如及轮状病毒最为常见,每年农历年前后是腹泻群聚的高峰期,有81 %是诺如病毒引起,任何年龄层均可能受到感染。
张惠美指出,轮状病毒是引起5岁以下幼童腹泻最常见的原因,而病毒性肠胃炎的传染途径除了食入受污染的食物、水或使用不洁的餐具而得病之外,还可能透过吸入 病人呕吐物或排泄物所产生的飞沫等方式感染,且腹泻停止后48小时内仍具有传染力。
对此,台湾马偕儿童医院小儿胃肠科资深主诊医生李宏昌表示,每年全世界有44万人死于轮状病毒,死亡主因为长时间脱水,不过台湾在SARS疫情后,积极推动轮状 病毒口服疫苗,因此轮状病毒的威胁已经不是大问题。
现在冬季较常见诺如病毒,症状以呕吐为主,一般在3~5天左右可自行痊愈。 他提醒,诺如病毒需要在70℃以上才能杀死,熟食未受污染即不会有大问题,但吃生菜、水果都要注意,建议清洗时,可以利用蔬果专用清洁剂,彻底冲干净再 吃,碗盘餐具则用肥皂水,食用前也要记得用肥皂洗手,酒精干洗手也有帮助。 儿童健康|患肠胃炎只可吃面包白粥? 除2类饮品 原来吃什么都得腹泻照护「4招」别喝运动饮料
李宏昌提醒,父母在照顾腹泻孩童时,应注意以下重点:
・腹泻时水分、养分流失,更要及时补充水分及预防电解质失衡,避免脱水。
・运动饮料因含糖量高,电解质含量低,不适合用来补充电解质,应以口服电解质水溶液为主,并适时就医治疗。
・腹泻期间6~24小时内,可补充口服电解质溶液,24小时后改喝适当乳糖浓度或无乳糖配方奶补充能量,母乳哺育者可续喂母乳。
・依医生处方适当使用药物,勿自行服用止泻剂。
肠病毒|转季提防2大肠道传染病 酒精消毒无效 感染要隔离一周毒性肠胃炎症状这样预防
另外,张惠美说明,病毒性肠胃炎的典型症状包括水泻、呕吐、头痛、发烧、腹部痉挛、胃痛、恶心、肌肉酸痛等症状,通常于感染后1~3天出现症状,持续时间约为1 ~10天。 腹泻所引起的体液及电解质流失可能造成婴幼儿脱水、电解质不平衡,进而引发抽搐,甚至危及生命。
以下提供预防病毒性肠胃炎「5招」,让幼儿远离病毒不腹泻:
・备餐、进食前、如厕及照顾病人后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确洗手。
・食物彻底清洁、充分煮熟及与他人共食使用公筷母匙。
・清洁居家环境及病患呕吐物、排泄物请勿只用酒精消毒,应使用1:50漂白水(1,000百万分点)擦拭消毒环境;呕吐物及排泄物可使用1:10漂白水( 5,000百万分点)洒在呕吐物上静置30分钟后,清除后再以清水擦拭或冲洗,以降低传播的风险。
・喂哺母奶可提高婴幼儿免疫力。
・处理病患排泄物或呕吐物时,请配戴口罩及手套以避免被感染。
台北市卫生局呼吁,病毒性肠胃炎传染力强,易在各年龄层中传播,一旦出现呕吐和腹泻等疑似症状时,应尽速就医并在家休息,注意水分、电解质及营养补充帮助肠胃道 细胞的修复,注重环境清洁,以防将病毒传染给家人或朋友,且症状解除48小时后才返回上班或上课。
原文网址:
冬季肠胃炎|诺如病毒可致痾呕会传染! 5招预防 消毒勿只用酒精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971842?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致死率达 2 至 3 成! 六、七月日本脑炎高峰期 医吁适龄幼儿当接种疫苗
致死率达 2 至 3 成! 六、七月日本脑炎高峰期 医吁适龄幼儿当接种疫苗
日期:2023 年 6 月 15 日 作者:赖 以玲
感染日本脑炎病毒大部分无明显症状,约有小于 1% 的感染者会出现临床症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急性脑炎。 由于各个年龄层都有感染日本脑炎的风险,因此须提高警觉。 而预防日本脑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接种疫苗,其中幼儿也是施打对象。
根据疾病管制署监测资料显示,截至 6 月 13 日,今年共有 3 例日本脑炎确定病例,分别为高雄市 2 例及花莲县 1 例。 传染病防治医疗网东区副指挥官、花莲慈济医院重症加护内科主任陈逸婷表示,根据疾管署统计,每年5 至10 月为日本脑炎流行季,其中6 至7 月为流行高峰,而且日本 脑炎的致死率约20 至30%,存活病例中,约30% 至50%有神经性或精神性后遗症,呼吁大家一定要多加注意防范。
家长带家中适龄幼儿至各地卫生所或合约院所接种日本脑炎疫苗,避免因感染衍生严重后遗症。
临床症状不明显 幼儿施打疫苗防严重后遗症
陈逸婷表示,第3 例个案是五十多岁的男性,从急诊就医时就开始出现有发烧、头痛、说话说不清楚、意识改变等脑炎、脑膜炎的症状,问诊时发现,病人住家附近 有水稻田及沟渠等高风险场所,而且常有许多蚊虫,在初步排除COVID-19、流感等可能性后,医疗团队在病人的脑脊髓液检查中,发现有病毒性脑炎的感染,再 进一步检验,确定是罹患了日本脑炎。
大部分感染日本脑炎的病人,不会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所以,增加了医疗诊断及民众自觉的困难度。 陈逸婷主任提醒,各个年龄层都有感染日本脑炎的风险,请大家要提高警觉,如果发现有发烧、头痛、甚至痛到呕吐、讲话逻辑混乱的时候,就要尽快就医,而预防日本脑炎 最有效的方法为接种日本脑炎疫苗。
幼儿常规接种时程为出生满 15 个月接种第 1 剂,间隔 12 个月接种第 2 剂。 陈逸婷主任呼吁,请家长带家中适龄幼儿至各地卫生所或合约院所接种疫苗,以避免因感染衍生严重后遗症。
清晨与黄昏是病媒蚊吸血高峰期,尽量避免到高风险环境附近活动,且应做好措施。
清晨和黄昏是叮咬高峰期 穿着浅色衣裤加防蚊液保护
日本脑炎是感染日本脑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脑膜脑炎,受损部位包括脑、脊髓及脑膜。 日本脑炎的传播须经由具有感染力的病媒蚊叮咬,人不会直接传染给人,台湾以三斑家蚊、环纹家蚊及白头家蚊为主要的传播媒介,病媒蚊一天中叮咬人的高峰 期约在清晨和黄昏的时候。
住家或活动地邻近猪舍、农田等高风险环境的民众应落实防蚊,可穿着浅色长袖衣裤,配合使用政府机关核可的防蚊药剂,尤其在清晨与黄昏等病媒蚊吸血高峰时期, 请尽量避免到病媒蚊高风险环境附近活动,如果自觉有感染风险的成人,也可以到医院评估自费接种疫苗。
文/赖以玲
原文网址:
https://kids.heho.com.tw/archives/165832
宝贝不出门也可能感染「脑膜炎双球菌」!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好发婴幼儿,恐留 4 大后遗症
宝贝不出门也可能感染「脑膜炎双球菌」!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好发婴幼儿,恐留 4 大后遗症
日期:2023 年 7 月 13 日 作者:陈 韦彤
20230713_什么是流行性脑脊随膜炎 婴幼儿不出门也可能感染 恐留4大后遗症
开学预备中! 给家长的准备指南
除了肠病毒、新冠病毒、流感、肺炎链球菌等常见的病菌外,婴幼儿也面对着脑膜炎双球菌的威胁。 医师指出,宝宝即便不出门,也可能被无症状却带菌的家人传染,一旦发病,短短24 小时就可能酿成严重健康冲击,不仅有致死的可能,感染后也须小心脑性麻痹、 听力丧失等后遗症。
你听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吗? 虽然台湾本土病例不如欧美国家多,但近 20 年都有确诊案例,表示该疾病其实从未消失,而婴幼儿若感染,恐会严重冲击健康。 面对发病症状不典型、不明显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家长与孩子不可不慎,应掌握预防胜于治疗的原则,积极认识疾病。
什么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婴幼儿不出门也可能会感染!
台大儿童医院小儿部主治医师李秉颖说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源于革兰氏阴性双球菌,其中较容易造成疾病的血清型为A、B、C、W、X、Y ,我国则以B 型为大宗,约有81% 属于此类型。 而此疾病主要传染途径为飞沫传染,需要长时间处与同一个居住空间或教室的族群,容易互相传染此菌。
不过李秉颖提到,大部分的民众感染脑膜炎双球菌后,并不会出现临床症状。 全球统计,健康的无症状带菌者约5 至10%;台湾疾病管制署也曾调查,20 至24 岁的男性中,鼻咽带有脑膜炎双球菌的机率达2.3%,且长达数月 但不自知。
李秉颖提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小于 4 岁的个案约占三分之一,尤其是小于 1 岁的婴儿。 台湾于 2005 至 2019 年的确诊个案中,就有 3 成个案为 4 岁以下婴幼儿。 因此,婴儿未必经常出门,但家长在职场中或是兄姊在校园内处于群聚环境,都有可能被传染成为无症状带菌者,返家后便有机会将细菌传染给免疫力较低的 新生儿。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严重冲击健康,初始症状不易与感冒区分
孩子若感染脑膜炎双球菌,须当心对健康造成的冲击,台湾儿童感染症医学会理事长暨林口长庚儿童感染科主治医师黄玉成指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会侵袭头脑与血液,快速冲击 其功能,就算获得妥善治疗且治愈,也可能因为中枢神经感染严重,造成脑性麻痹、听力丧失、智力受损、癫痫等神经学后遗症。
黄玉成补充,甚至可能因血液功能骤减,而需要截肢。 对患者未来的人生旅程、自我实践,无疑会带来阻碍,家长的照护成本也会大幅提升。 另外亦有 5% 至 20% 的个案,恐会直接进展成「流行性脑脊膜炎败血症」,对健康冲击更甚。
黄玉成提醒,家长要特别注意的是,病童在发病8 小时内,症状极为不明显,且不容易和感冒区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常见前驱症状,包含发烧、呕吐、躁动不安、 活动力差等。 直到 9 至 15 小时,才可能出现相对典型的后颈部僵硬、平衡感变差等状况,但这些症状仍容易被忽视。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治疗成效不足,也可能死亡或留下后遗症
倘若未即时就医,在 16 至 24 小时之间,可能就会造成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黄玉成指出,因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源于细菌感染,临床上以抗生素为治疗主力,但治疗成效仍有加强空间,患者也需要住进加护病房观察,少数个案甚至须透过洗肾维持身体 功能。
整体而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黄金救援时间,「仅有短短的24 至48 小时」,即使马上展开疗程,也给予适当治疗,病童死亡率仍达10% 至15%,每 7 位患者就有1 人具死亡风险。
黄玉成呼吁,有鉴于婴幼儿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风险较大,请家长务必掌握预防胜于治疗的原则。 除了勤洗手、戴口罩、减少出入人流密集场所,接种疫苗也是预防方式之一。 他建议家长咨询专业医疗人员,选择适合预防型别疫苗,带孩子及早做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预防,以免感染造成憾事。
文/陈韦彤
原文网址:
https://kids.heho.com.tw/archives/166896
麻疹传染力超强! 医师点名「3种人」快打疫苗 6种人建议补打一剂
麻疹传染力超强! 医师点名「3种人」快打疫苗 6种人建议补打一剂
近日陆续有麻疹案例出现在台湾! 该如何防范呢? 谁是高风险族群? 你该不该打疫苗? 听听医师怎么建议。
麻疹-麻疹传染力-麻疹疫苗-MMR疫苗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文 常春月刊 天下部落格
发布时间:2024-03-06
加拿大提出警讯 麻疹病例近期可能会激增
重症医师黄轩分享,加拿大卫生官员已发警告:他们国民,如春假要出去旅行前,都应接种MMR疫苗,因为随着进入春假旅行,全球麻疹活动恐会激增。 加拿大首席公共卫生官,谭咏诗(Theresa Tam)也曾发声明:「麻疹病例增加是:由于「新冠疫情期间,MMR疫苗接种量减少」,从而可能导致全球的社区会传播。 故建议应在旅行前,至少两星期前,有确认你已有接种过麻疹疫苗。
欧洲区增幅最为严峻 不满5岁最严重
世界卫生组织也明白的表示,由于COVID-19大流行,导致原本各国的MMR疫苗工作,遭受挫折。 WHO目前希望各国应积极对,之前因COVID-19大流行,而未施打麻疹疫苗接种的民众,得赶快加速追加全面接种。
WHO数据显示,全球麻疹疫情于2023年明显上升,多数病例发生于叶门、印度和衣索比亚,但整体疫情,以欧洲区增幅最为严峻,以不满5岁的孩童最为严重。 所以WHO才呼吁为所有儿童,赶紧接种疫苗。
麻疹是高传染的病毒性疾病 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然而,WHO建议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以及保护接触麻疹病毒和对麻疹无免疫力的那些人群:
接触病毒后的疫苗接种:对麻疹无免疫力的人群(包括婴儿)可在接触麻疹病毒后 「72 小时内」接种MMR疫苗,以获得对该病毒的防护能力。
免疫血清球蛋白注射:接触到病毒的孕妇、婴儿和免疫系统弱的人可注射一种叫做免疫血清球蛋白的蛋白质(抗体)。 如果在接触病毒后「 6天内」注射,这些抗体可能预防麻疹或减轻症状。
此外,药物治疗方法可能包括:
退烧药:如果发烧感到不适,可以使用乙酰氨基酚(退烧药)来减轻伴随麻疹的发烧。
抗生素:WHO指引告知- 如果在患麻疹期间发生细菌感染,例如细菌感染性肺炎或耳部细菌感染,才能开具抗生素进行治疗。
维生素A: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在可能有维生素A缺乏症的地区,给予罹患麻疹的儿童每日口服200,000国际单位(international units;IU);但是维生素A治疗儿童麻疹,目前却无法有 显著降低死亡率。
总之,黄轩强调,麻疹的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以及隔离接触麻疹病毒,并保护对麻疹无免疫力的人群。
3大高风险族群 易被传染麻疹
我们大部分人,都已经注射过MMR疫苗。 但是世界卫生组织仍然发现,在2022年,约有2200万婴儿,错过了通过常规免疫接种至少一剂麻疹疫苗。 代表那些成人或之前完全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或麻疹抗体已经消失无免疫力者;或免疫系统低下者,这三大高风险族群,就很容易会被传染麻疹了!
接受过MMR疫苗接种 麻疹仍可预防和控制
其实,对于麻疹,黄轩说,世界卫生组织(WHO),也早有提供应对措施,大家也都不要担心的。 目前最好的预防方法是:接种麻疹、腮腺炎、德国麻疹混合疫苗(MMR)。 只要「接种后约2周可获得保护力」。 目前各国针对从小到大的年龄,大都有类似的建议:
1~20岁的人,如果有按时接种过MMR疫苗,一般人是不用太担心的
1岁以下的宝宝,因为没有抗体,尽量避免到麻疹疫区或人多的公共场所。 如果必须前往,6个月以上的宝宝可以自费提前接种MMR疫苗。
20岁以上的人,抗体浓度也下降,可以检测是否还有抗体,或直接自费接种MMR疫苗,可获得约20年的保护力。
不要慌,只要你有接受过MMR疫苗接种,麻疹仍可预防和控制! 除非你的麻疹抗体。 确认已经消失或疫苗接种时间超过时限,你也可以询问你的医师,是否需要接种!
计画前往麻疹、德国麻疹疫区者
工作性质频繁接触外国人者
医疗照护工作人员
照顾尚未接种疫苗婴幼儿之机构工作人员
第二类法定传染病防治指引
去麻疹疫情流行的地方,台湾CDC的建议
原文网址: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9558
感冒引发肺炎链球菌感染最后竟截肢! 医提醒感冒5天没好出现这些转变要警觉
感冒引发肺炎链球菌感染最后竟截肢! 医提醒感冒5天没好出现这些转变要警觉
2024-03-07 09:36:30 联合报元气中心 / 记者廖静清台北报导
美国一名51岁高中女老师雪莉(Sherri Moody)在户外教学后出现感冒症状,原以为休息几天就没事,没想到短短几天出现高烧、呼吸困难,送医治疗后,发现她的 肺部因肺炎链球菌感染,出现感染性休克,因血液循环不佳,导致手脚发黑坏死,被迫截肢。 医师呼吁,勿轻忽感冒影响身体抵抗力, 5岁以下、65岁以上更要特别留意。
感冒肺炎链球菌导致感染性休克 截肢保命
根据《每日邮报》等外媒综合报导,为了治疗雪莉因肺炎链球菌导致的感染性休克,医师为了保住她的性命,使用药物让血液运输至她的重要器官内,但使雪莉 的四肢血液循环受影响,导致她的手脚发黑坏死。 最终在雪莉的生命迹象稳定后,医师将她的手臂和膝盖以下全数截肢。
让雪莉感染情况恶化的原因,因为雪莉一直服用的关节炎药物,削弱了她抵抗感染的能力。 对于被迫截肢,雪莉表示「我的精神非常坚强,不过我只是选择快乐,但这并不是说我会时不时崩溃,只是会哭一会儿,我不会让它持续太久。」
感冒与流感都是病毒感染导致,但属于不同的病毒,新光医院家医科主治医师柳朋驰表示,感冒包括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感染,若身体抵抗力差,也可能因细菌引发继发性感染 。
感冒的致病原超过上百种病毒,细菌主要为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霉浆菌等,如果刚好免疫力低下,可能引起败血症、肺炎或心肌炎,入侵血液传播至身体各器官, 引起更严重的感染,甚至休克。
为什么有些人感冒症状轻微,有些人却重症?
为什么有些人感冒症状轻微,有些人却会发病好几天,甚至并发重症? 柳朋驰说,主要是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一般人可能3至5天就会缓解,免疫力差的人则会拖上一星期,5岁以下幼童、65岁以上长者要特别留意。
另外,有酒瘾、长期服用类固醇、糖尿病患者也是容易感冒的族群。 柳朋驰强调,糖尿病患者感冒后,并发肺炎的机率也比一般人高出许多,因为高血糖使自身免疫力下降,建议在季节交替之际,注意穿着、多均衡饮食,并规律用药及测量血糖 。
柳朋驰提醒,感冒症状若未在3至5天缓解,出现胸闷、气喘、血斑、嗜睡、间歇性发烧超过48小时,一定要提高警觉,透过抽血、影像检查找出病因。
建议关怀家中长辈健康情形,柳朋驰说,可观察其活动力、食欲、如厕次数,并接种流感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提升长者免疫保护力。 千万别轻忽感冒,若没有杀死病毒或细菌,当身体免疫力变差时,反覆发作的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并发症非常多,小病也会变成大病。
原文网址: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61/7814221
HPV感染︱22岁女每年妇科检查仍长「菜花」 检出高量HPV患子宫颈癌【附3大常见征状】
HPV感染︱22岁女每年妇科检查仍长「菜花」 检出高量HPV患子宫颈癌【附3大常见征状】
12:03 2024/03/08
22岁女每年妇科检查仍长「菜花」患子宫颈癌,抗战6年释然:太常碰到!
【HPV/椰菜花/疣/子宫颈癌/HPV疫苗/妇科检查】定期妇科检查,对预防HPV病毒感染非常重要! 台湾一名女子每年做妇科检查,但仍不可避免地发现下体长出「生殖器疣」(椰菜花),甚至连耳朵、口内都有,检查出高量HPV病毒;之后女子又因压力大,检查 出患上子宫颈癌前病变。 她努力抗病6年,情况仍时好时坏,最终释怀称病毒实在「太常碰到」,呼吁务必要定期做检查。
医生拆解4大旅游贴士
事主在网上讨论区「Dcard」发文,表示自己自20岁起每年都会做子宫抹片妇科检查,情况一直正常。 但直至22岁,事主发现下体长了一颗肉瘤,到皮肤科求医被确诊是「生殖器疣」(椰菜花)。 事主瞬间感到恐惧和不安,再到妇产科做抹片+HPV病毒检测,显示病毒量极多且多种。 她坦言,「我觉得好丢脸,自己好脏」。 寝食难安的事主免疫力大幅下降,不久后因耳朵剧烈瘙痒、耳屎增多,求医耳鼻喉科,被查出耳朵和嘴巴都长了「椰菜花」,随即以电烧手术处理。
患子宫颈癌前病变
然而,事主又因压力太大,出现全身过敏伴随休克症状、子宫抹片异常,再确诊子宫颈癌前病变(CIN1)。 她当即决定做「冷冻治疗」,并每半年追踪检查。 但病情反覆,子宫抹片检查时而正常时而又再出现CIN1结果,于是她再和男友一同补打HPV疫苗。
抗病历时6年,事主仍没有痊愈,但她的心态已释怀。 她呼吁民众就算感染HPV也不要怕,不要嫌弃自己;只要定期检查,也能一直正常生活:
其实HPV与我们很接近…… 这世界上的所有人大概8成都有感染过,只是有些人免疫力比较强…… 一开始觉得自己很脏,很焦虑、沮丧,但到后面面对CIN1表现得 越来越无所谓,因为太常碰到…… 其实只要定期去检查,真的没那么可怕,也不要觉得自己很脏,就是免疫力不好,没办法。 我个人觉得我的病毒量算很多了,还活得好好的,所以大家别气馁呀! 别被HPV病毒打败了。
男女均会感染HPV
本港耳鼻喉科专科医生林伟雄曾接受访问,解释HPV病毒很普遍,是一种接触传染的传染病,只要身体接触到此病毒就有机会感染,而性接触属比较常见的感染途径,男女都有均等 机会受到感染。
HPV病毒有过百种不同类型,基本可将它们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低危型指感染后会产生患癌的机会相对低,但所引发的良性疾病都会对人类健康构成影响, 包括生殖器出现「湿疣」,俗称「椰菜花」,或在皮肤会生疣等。
高危型则是指感染后,有大机会产生癌症,高危型主要是HPV16、18,其他比较常见还有31、33、45这几种类型。 很多人知道HPV病毒会引致子宫颈癌,林伟雄医生指出它还会引致其他癌症,影响生殖器包括外阴和阴道,而近年在欧美国家很热门的公共卫生议题,就是HPV病毒引致头颈癌中的「口 咽癌」。 癌症之外,当HPV病毒走到上呼吸道如口腔、口咽或喉咙附近的位置,亦可以产生一些良性疾病如「乳头瘤状息肉」 ,男女都有机会患上。
在现今的医疗科技上,没有抗病毒药物可彻底清除HPV病毒,故此宜预防,而预防方法就是接种HPV疫苗,林医生表示接种此疫苗最有效的年纪是未开始有性经验的儿童,医学数据 发现,儿童免疫系统所产生的抗体比成年人更理想,故此如接种HPV疫苗在9至15岁期间只需打2针,15岁以上就要打3针。
本港皮肤科专科医生胡惠福早前接受访问时表示,HPV病毒分为不同类型,如椰菜花是由HPV第6型及第11型病毒导致的传染病,而寻常疣则是由HPV第2型及 第4型的病毒所导致。 照顾者手上如有寻常疣,接触到婴儿的性器官导致长出的多为寻常疣,而非长出椰菜花。
胡医生续指,椰菜花主要经由亲密接触传播,即使没有插入式的行为,与器官附近皮肤有亲密接触,皮肤与皮肤都可以传播HPV病毒,如果有伤口感染机会更大。
原文网址: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719401/HPV%E6%84%9F%E6%9F%93%EF%B8%B122%E6%AD%B2%E5%A5%B3%E6%AF% 8F%E5%B9%B4%E5%A9%A6%E7%A7%91%E6%AA%A2%E6%9F%A5%E4%BB%8D%E9%95%B7%E3%80%8C% E8%8F%9C%E8%8A%B1%E3%80%8D%E3%80%80%E6%AA%A2%E5%87%BA%E9%AB%98%E9%87%8FHPV%E6% 82%A3%E5%AD%90%E5%AE%AE%E9%A0%B8%E7%99%8C%E3%80%90%E9%99%843%E5%A4%A7%E5%B8% B8%E8%A6%8B%E5%BE%B5%E7%8B%80%E3%80%91
生蛇会传染? 一文睇清生蛇症状+3大原因(附戒口食物及治疗方法)
2024-02-19 10:42:00
生蛇会传染? 一文睇清生蛇症状+3大原因(附戒口食物及治疗方法)
分享:
生蛇症状+原因|当皮肤突然出现红疹,或是感到刺痛、痕痒等,千万不要以为只是小病小痛,其实有机会是「生蛇」,亦即是带状疱疹(英文 :Herpes Zoster / Shingles)!
到底什么是生蛇? 生蛇和水痘又有什么关系? 若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有机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因此以下文章便为大家厘清生蛇的症状和原因,某类人士绝对要特别小心!
什么是生蛇? 初期症状皮肤感灼热
究竟什么是生蛇? 其成因为何? 又有什么症状? 以下文章便一次过话你知治疗及预防方法! 带状疱疹俗称「生蛇」,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疾病。 不少人都以疱疹来断定生蛇出现的时机,但其实病发皮肤不一定有疱疹出现,可能只有灼热或刺痛感。 而且大部分生蛇状况都出现得十分突然,病发早期除了在患部皮肤有灼热感或神经痛外,还会有轻度发热、食欲不振、疲倦等症状,若出现此等症状便需特别留意 !
起初可能只会感到灼热或疼痛,未必会意识到是生蛇问题。
当出现红疹或水泡的时候,有机会已经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
在脸部突然出现的红疹亦不可忽视,有机会属于生蛇时出现的水泡。
生蛇有什么症状?
带状疱疹可以出现于身体任何部位,到底生蛇又会有哪些症状? 以下3种便是常见的生蛇症状:
带痛楚的水泡
病发后皮肤会出现密集的水泡,而这些水泡大部分都带有痛楚,同时令人感到痕痒、刺痛、麻痹等,甚至会有像火烧、电击、针刺等痛楚,而如果治疗不 及时,身体更有可能会出现后遗的神经痛症,痛楚程度如分娩、慢性癌痛般严重,通常疼痛会持续1个月以上,甚至持续几年,因此发现症状时绝对不可拖延治疗。
单侧发作
大部份人在生蛇的时候,出现水泡的位置都会集中在身体的一侧,主要沿着某位置的神经呈带状分布,一般的湿疹、水泡不同,较为容易区分。
伴随皮损出现
除了带有痛楚的水泡外,生蛇的时候可在发病前伴随皮损出现,甚至还会有肺炎、脑炎、淋巴肿大等并发症,所以最好在怀疑自己生蛇的时候便立刻求 医,以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
通常伤口会集中在身体其中一侧。
但亦有可能扩散至脸部各种地方。
由于有机会引起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因此建议尽早寻求医生协助。
为什么生蛇和水痘有关?
不少人小时候都曾经试过生水痘,而生水痘其实会激活病毒,从而引发带状疱疹(生蛇),因此基本上只有曾经生过水痘的人士会有机会受到生蛇问题困扰,因此 真正会传染的不是生蛇,而是水痘。
生蛇3大原因
在香港生蛇并不罕见。 研究指出香港有95%的人口都出过水痘,而5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有两成人都曾经或正患有生蛇。 以下为最常见的3大生蛇原因:
如果在小时候生过水痘,便会激活相关病毒,增加长大后感染带状疱疹的风险。
建议趁小朋友仍未长水痘前,预先接种预防水痘针。
年过50岁便特别容易出现生蛇的问题。
年龄增加
生蛇与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年龄增长,免疫系统亦会逐渐退化,因此年龄越大,特别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生蛇的机会亦会相对增加,建议接种疫苗来预防 。
肿瘤、爱滋病病史
曾经患有肿瘤、HIV感染或爱滋病病史的病人,由于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或化疗药物等原因,免疫力相对较为低,因此对带状疱疹的病毒抵抗作用较小,较容易出现生蛇的问题 。
免疫力下降
不健康的作息及饮食习惯会令到身体免疫力下降,而病群亦会随即入侵身体,容易诱发潜伏在体内的带状疱疹病毒,从而感染病毒及有生蛇的迹象。 因此近年生蛇亦有年轻化,而压力过大、过度疲劳等都有机会导致生蛇,需要在日常多放松来改善问题。
生蛇需要戒口吗?
不少人因压力或免疫力下降而生蛇,而且生蛇亦有年轻化的趋势,除了依靠药物治疗外,患者亦可在饮食方面入手,以防生蛇病情加剧。 以下就为大家盘点6类生蛇时需戒口的食物,戒掉这些食品便可加快康复速度!
6种生蛇时需戒口的食物
高激素肉类、内脏:生蛇时建议少吃激素含量较高的肉类,而动物内脏、猪头、猪手等「毒性」较高的部位亦须戒口,以防令病情恶化。
海鲜:海鲜有机会令患处痕痒、敏感或恶化,所以必须避免。
高精氨酸食物:精氨酸(Arginine)会助长病毒生长,因此含有高精氨酸的食物如豆类、坚果、种子等都需要避免。
香料/调味料/腌制食品:葱、姜、蒜、辣椒、洋葱、韭菜、芫荽、笋等香料类都需要忌口,调味时亦避免使用重口味香料,以防因辛辣刺激而令病情恶化。
酒/浓茶/咖啡:生蛇期间都不应饮用,因酒精及咖啡因都会影响生蛇患处。
原文网址:
https://www.am730.com.hk/%E5%81%A5%E5%BA%B7/%E7%94%9F%E8%9B%87%E6%9C%83%E5%82%B3% E6%9F%93-%E4%B8%80%E6%96%87%E7%9D%87%E6%B8%85%E7%94%9F%E8%9B%87%E7%97%87%E7 %8B%80-3%E5%A4%A7%E5%8E%9F%E5%9B%A0-%E9%99%84%E6%88%92%E5%8F%A3%E9%A3%9F% E7%89%A9%E5%8F%8A%E6%B2%BB%E7%99%82%E6%96%B9%E6%B3%95-/358219
健康网》百日咳常被轻忽! 医:建议成人每10年打一次疫苗
健康网》百日咳常被轻忽! 医:建议成人每10年打一次疫苗
2023/08/23 10:42
国外研究指出,成人得百日咳并非无事,约仍有15-20%的老年百日咳患者住院,其中还是有少数会死亡;图为情境照。
〔健康频道/综合报导〕小时候打过疫苗、也很少听医师提及,很可能以为百日咳离我们很遥远而轻忽。 对此,珈一诊所院长李韦辛提醒,COVID-19防疫措施一过,百日咳个案快速增加,且因感染新冠,罹患百日咳机率大增。 然多数民众往往因成人症状不明显、好治疗、无通报,而轻忽,但其实仍有重症、死亡可能,应每10年回诊施打1剂百日咳疫苗,以供保护。
李韦辛在脸书专页「林园海边感染医 李韦辛医师」指出,百日咳主要是由百日咳杆菌(Bordetella pertussis)造成。 通常症状为咳嗽持续2周以上,且合并阵发性咳嗽、吸入性哮声、或咳嗽后呕吐。 临床上不易判断,小于6个月之儿童和成人症状较不典型。 台湾2009年-2015年为高峰,平均每年超过50个案例,直到COVID-19疫情防疫,才变成零星个案。
台湾染百日咳 6个月内婴儿比例最高
需特别注意的是,台湾百日咳个案主要集中于一岁以下儿童,其中6个月内比例最高。 恐因妈妈没有留抗体,或接种五合一疫苗的时程不完整,罹病机率大增。 据资料显示,孕妇接种百日咳疫苗比例自30-74%不等,至少有1/4以上新生儿,在出生后是无抗体对抗百日咳。 再仔细想想,新生儿若都不出门,定是大人携带病菌回家而感染,只是大人症状不明显,而没发现。
各地百日咳案例皆攀升
近5年来,可发现太平洋附近国家,百日咳个案数有爬升趋势,其中60岁以上患者大约10%,香港18岁以上患者也升至4成,可见成人罹患百日咳不在少数。 另COVID-19疫情过后,不分区域各国都逐渐爆发百日咳疫情。 其中美、加最为严重,另南非、西班牙、波利维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也都有群聚、儿童死亡个案;中国在2022年前半年,也累计24530例。
COVID-19疫情后,百日咳快速增加,除解禁是一因素外,根据研究指出,如感染新冠者发生肺炎,得到百日咳机率是未得新冠者的2.5倍,由此可见,感染新冠,对罹患百日咳 有影响。
成人染百日咳常被忽略
李韦辛分析,成人症状不明显,很容易作一般感冒治疗。 通常是小孩确诊,才回溯至大人。 且属于第三类法定传染病,诊所大多不会通报,容易低估。 此外,若疫苗施打时间过10年,大多数成人早就失去保护力。 而诊所遇到成人久咳,常以霉浆菌解释,使用日舒、红霉素等药物治疗,当然还是会好,且太容易治疗,却不见得能找出真正病因。
疫苗非孕妇和小孩专利
不过,成人得百日咳并非无事,国外研究约仍有15-20%的老年百日咳患者住院,其中还是有少数会死亡(虽然死亡数远低于小朋友),而肥胖、心脏病、糖尿病、气喘、 慢性肺病、抽烟等更会加重疾病的严重度。 因此打百日咳疫苗,并不是孕妇和小孩的专利。 目前依国际上「成人疫苗施打建议」,建议成年人每10年施打1剂百日咳疫苗,可以保护自己,也保护家人。
李韦辛指出,目前自费的百日咳疫苗,多为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三合一疫苗,费用大多不超过2000元。 如果以10年保护力换算,每天不到1元,同时又保护破伤风,其实很划算的,与其花大钱买肺部保养品,不如戒烟、打疫苗,CP值较高。
原文网址:
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404185
游日注意|日本现「10年一遇」病毒料将爆发性流行 专家:甚少人有免疫力
游日注意|日本现「10年一遇」病毒料将爆发性流行 专家:甚少人有免疫力
13:52 2024/03/07
日本爆发10年一遇级别的乙型流感病毒。
【日本/东京/旅游/樱花/流感/甲型流感/乙型流感】日本迎来樱花季,相信不少人已经准备动身飞去当地赏樱。 然而有消息指,东京近期流行乙型流感,流行程度已超越甲型流感,专家称更已达到「十年一遇」级别,预计数字将会持续增加,有爆发性增长风险。
综合外媒报道,今年2月东京一家诊所检测出22名乙型流感感染者,直到3月,该诊所乙型流感感染人数已增至72人。 报道亦指出,乙型流感在去年12月只有零星感染数字,然而在今年2月2日至11日期间,就发现每间医疗机构平均接收23.9名流感患者,其中超过60%为乙型流感感染 ,换言之,平均每间医疗机构就收治了约15名乙型流感患者,可见现时日本正处于新阶段流感高峰期。
伊藤王子神谷内科外科诊所院长伊藤弘道则表示:
我不记得近年来乙型流感病例曾增加到这种程度。 这种情况恐怕会导致流感感染人数以爆发式增长。
她补充指,乙型流感向来流行性不高,故大多市民都没有具备对抗乙型流感的免疫力,所以更加容易感染,尤其是儿童。
有二次感染风险
报道指出,乙型流感和甲型流感病征相似,包括高烧、咳嗽、关节痛和喉咙痛等,伴随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不过乙型流感发病速度较慢,故大众容易忽视而延误就医 ,同时增加传播机会。
伊藤弘道透露,去年12月主要流行甲型流感,而近期则改以流行乙型流感,它们虽然同为流感,但曾感染甲型流感的患者,其免疫力对乙型流感却是无效,故此 仍然有二次感染的风险,提醒市民务必要多加注意。
对此她认为未来日本会出现的2大情况:
每个人可能在这个冬天感染2次流感。
免疫力较差的儿童,感染后有机会传染给家长,而家长将病毒带到职场,形成了恶性循环,而日本将会出现「爆发性流行」。
她提醒大家,「温差变化大」和「干燥天气」助长了乙型流感病毒爆发,市民务必要勤洗手、戴口罩及避免与感冒症状的人密切接触,保障个人及他人健康。
季节性流感8类高危人士
卫生防护中心发言人曾表示,流感可于高危人士引致严重疾病,而健康人士亦会受影响。 当中,同时患上流感与新冠毒病的患者有较大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和死亡,接种流感疫苗与新冠疫苗同样重要,尤以儿童、社区安老及居于院舍的长者更应尽快接种。
家庭医学专科医生赵志辉曾受访指出,流感疫苗是季节性人类流感疫苗,主要预防一年内两个流感高峰期,包括冬季的1月至3月及夏季的7月至8月,一般情况下 每年都需要接种流感疫苗针,可预防甲型流感及乙型流感。
据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辖下的疫苗可预防疾病科学委员会建议,本港以下人士应优先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
责任编辑:罗嘉欣
原文网址: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719491/%E9%81%8A%E6%97%A5%E6%B3%A8%E6%84%8F%EF%BD%9C%E6%97%A5 %E6%9C%AC%E7%8F%BE%E3%80%8C10%E5%B9%B4%E4%B8%80%E9%81%87%E3%80%8D%E7%97%85%E6 %AF%92%E6%96%99%E5%B0%87%E7%88%86%E7%99%BC%E6%80%A7%E6%B5%81%E8%A1%8C%E3%80 %80%E5%B0%88%E5%AE%B6%EF%BC%9A%E7%94%9A%E5%B0%91%E4%BA%BA%E6%9C%89%E5%85%8D %E7%96%AB%E5%8A%9B
骨质疏松|70岁因1饮食习惯严重骨松 补钙都冇用! 332自我检测法
骨质疏松|70岁因1饮食习惯严重骨松 补钙都冇用! 332自我检测法
撰文:中天新闻网出版:2024-01-07 12:02更新:2024-01-07 12:02赞好28280000
一名患者因家族三高病史,饮食清淡甚至肉类也不碰,做骨密度检查发现「严重骨质疏松」。 医师表示,烹煮青菜时,长期仅用水煮,会导致许多营养摄取不足。
台湾复健科医师陈昭蓉在《健康好生活》节目中分享,骨质疏松是一种无声无息的流行病,发现时通常是因为骨折了。 为了预防疾病,许多人在饮食上也会特别留意,但随意自行调配并不代表是正确习惯。
陈昭蓉提到,先前台湾一名70岁病人因为家族有三高病史,所有食物的料理方式都十分清淡,甚至肉也不吃。 后来做了骨质密度检查,数值是-3,已是非常严重的骨质疏松。 但病人不解,钙和D3都有补充,为什么还有骨松问题。 医师细问病人的饮食后,提及「烫青菜」其实是双失,不只没吃到水溶性维他命,未使用油拌炒,也导致脂溶性维他命吃不到。
陈昭蓉说明,维他命K主要来源包括猪肝、青瓜、橄榄油、椰菜花、蛋黄、菠菜和红萝卜等。 医师表示,当骨头成型时,维他命D3是将肠子吸收的钙,辅助放进血管;而维他命K则是扮演着,让钙质可成功在骨头沉积的角色,因此同样是不可或缺的营养素。 不过,陈昭蓉提醒,有些心律不整者,医师用药时会使用抗凝血剂,避免产生血栓,维他命K刚好是相反作用;若长期吃抗凝血剂,在吃深色蔬菜也要留意避开抵 销作用。
相关文章:补钙迷思|猪骨汤补钙好? 奶咖啡齐饮阻吸收?
陈昭蓉分享「简易自测骨松」方式,也就是「332」口诀。 第一个3是「身高矮了3公分以上。」第二个3则是「身体靠墙,后脑杓与墙距离3公分以上。」这也代表有驼背迹象;至于最后一个2是「肋骨下 缘与骨盆间距2公分以下。」若出现上述情况时,也意味着骨松机率较高。
原文网址: 骨质疏松|70岁因1饮食习惯严重骨松 补钙都冇用! 332自我检测法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978049?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肝纤维化别害怕! 找出发炎原因 及时逆转肝脏健康
肝纤维化别害怕! 找出发炎原因 及时逆转肝脏健康
日期:2023 年 11 月 13 日 作者:Heho编辑部
在 Google 新闻 Heho 健康
肝纤维化已证实是可逆转的,除了腹部超音波,现在还有一些检查方式可以了解肝纤维化的程度;若有纤维化,应尽快消除肝脏发炎的原因,这样就有机会逆转。
小张是 B 型肝炎带原者,偶而需要应酬喝酒,太太总不忘提醒他要定期追踪。 最近小张接受腹部超音波检查时,医生说他的肝脏质地看起来不太均匀,「质地有点粗粗的,表面不规则」,有肝纤维化的可能性,建议他进一步检查,小张对此惴 惴不安,频频询问「我该怎么办?是不是要肝硬化了?」
其实,不只肝脏,人体许多器官都可能有纤维化问题,包括眼睛、皮肤、肺脏、心脏、胰脏、肾脏等。
「纤维化」是怎么产生的呢? 人体细胞再生过程或身体有发炎反应时,会刺激「纤维母细胞」活化增生,此时就会产生纤维质,正常状况下这些纤维质可以被身体代谢清除,如同家里产出的垃圾一样,只要 定时清运就不会脏乱;但若身体的机制失衡,纤维质过量产出,加上身体清除代谢机制不足时,纤维质就会开始累积,造成器官的纤维化。
希望商城文中推荐-鱼油
及早找出肝发炎原因 避免走向肝硬化
健康的肝脏,质地是细致柔软的,但是肝脏若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开始发炎时,长时间累积下来的纤维质太多,身体来不及清除,会累积在肝脏内。 严重的肝纤维化最终会形成肝硬化,在超音波下,会看到肝脏表面呈现不规则的颗粒与质地粗糙。
而造成肝脏慢性发炎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 B 型及 C 型肝炎病毒感染,另外还有脂肪肝、酒精、药物及自体免疫疾病等。 早期以为脂肪肝只是脂肪累积在肝细胞内,后来发现有部分脂肪肝也会引发肝脏发炎,进而产生纤维化、走向肝硬化,现在已确认脂肪肝也是造成肝硬化的原因之一。
医药界虽然已在尝试开发药物,希望加速清除肝脏累积的纤维质,不过目前仍无临床有效药物可用于治疗肝纤维化。 所幸从肝纤维化进展到肝硬化是一段很长的历程,多半长达1、20年,若能在肝纤维化早期找出引发肝发炎的原因,尽快改善,因为身体有自我修复功能,肝脏 健康就有机会回复。 因此不要听到肝纤维化就认为已无可挽回。 即便已进展至肝硬化,只要找到发炎的「源头」予以解决,也都还有机会「逆转」,只是需要更长的时间。
肝切片最精准评估 但具侵入性
肝纤维化的程度有轻重之别,医界常依据METAVIR score system此一系统,把肝纤维化区分为F0到F4(F即英文fibrosis之意)。 F0代表没有肝纤维化,F1代表轻度肝纤维化,F2代表明显纤维化,F3代表严重纤维化,F4显示已有肝硬化现象。
那么要如何知道病人的肝纤维化严重程度呢? 最精准的作法是执行肝切片,送病理科检验,病理科医师将切片下来的组织进行染色,从显微镜直接观察肝发炎和纤维化的范围、程度,判定级别。 切片还有助于了解肝脏发炎的原因,例如是病毒或药物造成。 不过切片是侵入性检查,不能经常要病人切片,所以若要持续追踪病人的肝纤维化程度,会以非侵入性的检查为主。
用「反弹波」检查肝脏 确诊肝纤维化不用再肚子挨一针
非侵入性检查 可作为追踪工具
非侵入性检查分为「血液生化检查」和「影像检查」两大区块,准确度大约都是8成左右,虽然精准度不如切片,不过因为可以经常检查,不仅有助于前后对比了解疾病 进程及掌握治疗有效性,也免去病人接受侵入性检查的不适与风险。
血液生化检查
血液生化检查是透过抽血分析几项生物标记,之后经过统计演算得到「肝纤维化指数」,再看这个数字落在哪个区间,去推算病人是否有肝纤维化、以及轻重分级,计算公式有 很多种。
比如常用的FIB-4 index 评分系统,就是一种血液检查量表,算法是输入三种血液生化指标:血小板(platelet count)、肝功能指数ALT(GPT)与AST(GOT),再加上病人「年龄 」,把这4个数值带入公式中,便能得到FIB-4 分数,数值偏高代表愈有可能肝纤维化。
之所以纳入血小板数值,主要是当肝脏纤维化、硬化时,血小板生成素会减少;加上脾脏也会肿大,会消耗掉血小板,所以血小板数值就会偏低。 不过肝发炎指数会经常变动,血小板低也可能是其它原因引起,因此FIB-4的数值只能当做参考。
影像检查
这类检查工具也有很多,例如超音波、电脑断层、磁振造影等,都可以来评估纤维化,但以超音波为主流,因为便宜、无辐射。 超音波及其衍生出来的影像检查评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腹部超音波
传统腹部超音波是最方便的检查方式,可用来判断是否有肝纤维化甚至是肝硬化,不过腹部超音波准确与否与执行医师的经验值有关联性,判定上有主观成分在;此外, 肝纤维化如果只是初期(F1、F2),从超音波影像不易判别,顶多只是肝脏形状有点不规则,真正能够明确看出肝纤维化,多半已经达F3和F4程度了。
肝纤维化扫描仪(Fibroscan)
2. 肝纤维化扫描仪(Fibroscan)
这种仪器会释放出一种轻微的震波到肝脏,从肝脏里面传导进去,再传导回来,测量传导的速度。 如果肝脏愈硬,传导的速度就愈快,借此来测量肝脏的软硬度,并以此评估肝纤维化的程度。 检查过程中,操作人员会将扫描探头置于病人右侧肋间皮肤上,再发出震波,病人会感到一些轻微震荡,每次检测时间约10至15分钟。
3. 声脉冲成像超音波(ARFI)
肝纤维化扫描仪需要再另外购置,所以后来又发展出利用现有的腹部超音波加上特殊功能,就能替病人测定肝纤维化程度的方式。 这个方式称为声脉冲成像超音波(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 elastography, ARFI)。 原理是用音波去模拟震波,计算音波进去肝脏某个区块传导会产生多大的音波改变,来推算这区块的纤维化程度。 后来甚至不限定区块,医师只要在帮病人扫超音波时启动这个功能,机器就会去算音波传导速度来回推病人的肝纤维化程度。 此一方式比肝纤维化扫描仪更方便,因为不用震波,对病人来说也比较无感、舒适。
初期无症状进展到肝硬化 可能会产生并发症
肝脏是沉默的器官,肝纤维化以及早期肝硬化完全没有症状,只能从检查窥出端倪,但当进展到中后期的肝硬化时,就会出现疲倦、虚弱、食欲不振、体重减轻、腹痛 、下肢水肿、腹水、黄疸、皮肤搔痒、瘀青出血、肝昏迷、胃食道静脉曲张出血、门静脉高压等严重并发症。
评估肝硬化严重程度是根据Child – Pugh分级方法,依血清白蛋白、黄疸指数、凝血时间、腹水、肝脑病变等5项评估计分,将肝硬化分A、B、C三个等级,其中 C级最严重,当肝硬化进入B级中期甚至于C级时,就很有可能出现上述并发症。
要避免肝纤维化进展恶化为肝硬化,最重要的就是消除肝脏慢性发炎的原因,如果是B、C肝病毒引起,可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自体免疫疾病可用类固醇或免疫调节剂治疗;酒精 性肝炎的病人得下定决心彻底戒酒;脂肪肝就应该减重,控制饮食。 当肝脏远离慢性发炎的原因,肝纤维化就会逐渐获得控制,并有机会逆转。
文/肝病防治学术基金会 编辑/赖以玲 图/杨绍楚
原文网址:
https://heho.com.tw/archives/304006
HPV病毒|男生如厕前做少1件事 医生警告 : 恐增加另一伴患癌风险
HPV病毒|男生如厕前做少1件事 医生警告 : 恐增加另一伴患癌风险
健康资讯
17:47 2024/04/02
医生指男士们如厕前若用手碰触厕所门把,再于如厕时,用手接触到自己的性器官,很容易沾染了HPV病毒。
【HPV/性行为/子宫颈癌】如厕前后记得要洗手! 众所周知,HPV病毒可导致女性患上子宫颈癌,而有妇产科医生就表示,HPV病毒除了可经由性行为传染之外,亦可经由手指碰触沾染,再传给性伴侣,因此基于卫生, 提醒男士们如厕前后都要洗手。
台北秀传医院院长、妇产科医生郑丞杰表示,不少人忽略了厕所门把其实存有相当多的病毒,包括可导致女性子宫颈癌的HPV病毒。 他提示男士们尤其要注意,因为很多时,他们会用手碰触厕所门把,再于如厕时,用手接触到自己的性器官,而沾染了相关病毒,最后更因此传染给女伴。 郑丞杰指即使性行为时「过门不入」,只是摸摸女伴下体或是指交,病毒还是有可能感染至子宫颈,因此强调洗手真的很重要。
郑丞杰提醒男士们尿前洗手是避免让病毒带到手上,从而再带到阴茎上;至于尿后为什么要洗手? 郑丞杰则指是因有机会要跟人握手,再三强调,洗手非常重要,尿前尿后都要洗。
男女均会感染HPV
本港耳鼻喉科专科医生林伟雄曾接受访问,解释HPV病毒很普遍,是一种接触传染的传染病,只要身体接触到此病毒就有机会感染,而性接触属比较常见的感染途径,男女都有均等 机会受到感染。
HPV此病毒有过百种不同类型,基本可将它们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低危型指感染后会产生患癌的机会相对低,但所引发的良性疾病都会对人类健康构成影响 ,包括生殖器出现「湿疣」,俗称「椰菜花」,或在皮肤会生疣等。
高危型则是指感染它有大机会产生癌症,高危型主要是HPV16、18,其他比较常见还有31、33、45这几种类型。 很多人知道HPV病毒会引致子宫颈癌,林伟雄医生指出它还会引致其他癌症,影响生殖器包括外阴和阴道,而近年在欧美国家很热门的公共卫生议题,就是HPV病毒引致头颈癌中的「口 咽癌」。 癌症之外,当HPV病毒走到上呼吸道如口腔、口咽或喉咙附近的位置,亦可以产生一些良性疾病如「乳头瘤状息肉」 ,男女都有机会患上。
责任编辑:罗嘉欣
原文网址: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736163/HPV%E7%97%85%E6%AF%92%EF%BD%9C%E7%94%B7%E7%94%9F%E5 %A6%82%E5%BB%81%E5%89%8D%E5%81%9A%E5%B0%911%E4%BB%B6%E4%BA%8B%E3%80%80%E9%86 %AB%E7%94%9F%E8%AD%A6%E5%91%8A%20:%20%E6%81%90%E5%A2%9E%E5%8A%A0%E5%8F%A6% E4%B8%80%E4%BC%B4%E6%82%A3%E7%99%8C%E9%A2%A8%E9%9A%AA
澳洲新南威尔士州「生蛇」病例上升 专家料与新冠病毒有关
澳洲新南威尔士州「生蛇」病例上升 专家料与新冠病毒有关
发布日期: 2024-03-22 17:05 国际
无线新闻 TVB News
澳洲新南威尔士州的带状疱疹、即是「生蛇」病例,自2020年有所上升,专家估计可能与新冠病毒有关。
澳洲新南威尔士州的数据显示,「生蛇」病例有上升趋势,2019年因为「生蛇」而要入院的个案有3,705宗,去年则上升至4,305宗。
新冠疫情困扰全球,有专家指出目前仍未清楚新冠病毒和「生蛇」是否有关,但有2022年的报告指出,一成五的新冠确诊者之后会「生蛇」。 确诊新冠可能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医学界相信,一旦免疫力下降,「生蛇」的机会会增加。
医学教授赫斯佩称:「我认为是疫情与,人们对失业、居家隔离的压力夹击、非常焦虑,以及新冠造成的严重不适。」
早前有研究报告表示,五十岁以上、曾经确诊新冠的人有增加「生蛇」的风险,专家同时表示,在澳洲有越来越多年轻人「生蛇」。
原文网址: https://news.tvb.com/tc/world/65fd49e456b51a69bf1966bf/%E5%9C%8B%E9%9A%9B-%E6%BE%B3%E6%B4%B2%E6%96%B0 %E5%8D%97%E5%A8%81%E7%88%BE%E5%A3%AB%E5%B7%9E%E7%94%9F%E8%9B%87%E7%97%85%E4 %BE%8B%E4%B8%8A%E5%8D%87-%E5%B0%88%E5%AE%B6%E6%96%99%E8%88%87%E6%96%B0%E5% 86%A0%E7%97%85%E6%AF%92%E6%9C%89%E9%97%9C
血清3型肺炎球菌死亡率可达47% 医院药剂师学会吁尽快接种疫苗
血清3型肺炎球菌死亡率可达47% 医院药剂师学会吁尽快接种疫苗
2023-12-14 00:00
医院药剂师学会副会长(外务)苏曜华呼吁市民尽快接种肺炎球菌疫苗。
肺炎是香港常见致死疾病。 香港医院药剂师学会指出,香港最常见的肺炎球菌血清型为血清3型,具高抗药性,死亡率也不低,建议未接种肺炎球菌疫苗的2岁以下幼童和65岁或以上人士, 与2岁或以上有糖尿病、心脏病或长期病患等高风险情况人士,尽快接种疫苗,以预防感染及减低需使用抗生素的机会,避免耐药性情况加剧。 学会亦称,选择疫苗时应考虑当地盛行的血清型,而新一代15价疫苗对血清3型可诱发更强免疫效力。
肺炎球菌血清3型「三高」 包括高严重性、高耐药性及高死亡率
香港医院药剂师学会副会长(外务)苏曜华表示,肺炎球菌血清3型有「三高」特征,包括高严重性、高耐药性及高死亡率。 他解释,有研究发现,约5至7成感染肺炎球菌血清3型的本地患者已对一些常用的抗生素如红霉素和四环霉素产生耐药性。 另外,血清3型肺炎球菌引致的入侵性疾病,在多重病患者中的死亡率可高达47%。
苏曜华指,要预防感染肺炎球菌,应保持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并接种疫苗。 他提到,肺炎球菌疫苗传统上主要有23价疫苗及13价疫苗;现时香港亦有新一代15价和20价疫苗,其中15价疫苗已获纳入疫苗资助计划,除了覆盖13价疫苗所包含 的血清型外,还包括22F及33F两种血清型,对香港盛行的血清3型可诱发更强免疫效力。 在耐受性及安全性方面,15价疫苗与其他疫苗相若,婴儿、小童及成人均可接种。 他补充,新20价疫苗在港暂时只批准让成人接种,幼童则未可接种。
记者 萧博禧
原文网址: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cle/1969485/%E5%8D%B3%E6%99%82-%E6%B8%AF%E8%81%9E-%E8%A1% 80%E6%B8%853%E5%9E%8B%E8%82%BA%E7%82%8E%E7%90%83%E8%8F%8C%E6%AD%BB%E4%BA%A1% E7%8E%87%E5%8F%AF%E9%81%9447-%E9%86%AB%E9%99%A2%E8%97%A5%E5%8A%91%E5%B8%AB%E5 %AD%B8%E6%9C%83%E7%B1%B2%E7%9B%A1%E5%BF%AB%E6%8E%A5%E7%A8%AE%E7%96%AB%E8%8B %97
全国麻疹病例增加 家长亟需保护儿童
全国麻疹病例增加 家长亟需保护儿童
2024-04-02
美国史丹福大学医学院教授王智弘。 王智弘提供
截至3月28日,今年美国麻疹病例共有97例。 圣他克拉县和湾区其它地区卫生官员一起敦促每个人及时接种麻疹疫苗。
圣县卫生官员称,虽然大多数湾区居民接触麻疹的风险仍然很低,但全国和加州的病例增加,有必要对这种高传染性和危险性的疾病采取强有力的预防措施。
史丹福大学医学院教授兼医疗预防及成果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智弘(Jason Wang)对本报记者说,五分之一的麻疹感染者需要住院治疗,死亡率较高。 儿童面临的风险更大,死亡率是每1000名感染儿童中有近1至3人。
王智弘表示,麻疹病毒主要来自那些没有实施麻疹疫苗接种政策的国家,湾区有三个主要机场是国际旅行的枢纽,增加了感染的机会,没有打过疫苗或免疫系统差的人容易被传染。 王智弘建议儿童一定要打麻疹疫苗(MMR),打一针的有效率是93%,两针是97%。 一般小孩12-15个月大打第一针,4-6岁第二针。 「近二、三十年的疫苗质量很好,可以保护终生,之前的可能效果没这么好。」美国华人曾在大陆、台湾打的麻疹疫苗也都有效。
目前麻疹病例中,5岁以下占50-52%,5-19岁占22%,19岁以上占26%。 王智弘指出,美国有些父母反对孩子接种疫苗,这无疑增加了孩子感染麻疹的风险。
王智弘说,麻疹的传染性很强。 一般呼吸道道疾病的传染途径是通过呼吸道喷出的飞沫,如果在公共设施上接触到这些飞沫,如电梯按钮和门把手上,然后不洗手拿食物,就容易传染到。 麻疹除了飞沫传染,还会在空气中飘好几个小时,「比如,麻疹的人离开那个房间后几个小时后,下一个人进入还会被传染到。」麻疹症状包括发烧、咳嗽、流鼻水和 结膜炎(红眼症),2-4天后出现皮疹。 除了麻疹,近来流感、RSV、新冠病毒的病例都有上升。 王智弘建议,在拥挤的地方要戴口罩,尤其是坐飞机旅行时。 「飞机是密闭的空间,感染机率增大,戴口罩很有必要。」一般的医用口罩即可有效防止传染。
根据美国疾病防控中心(CDC)的报告,今年90%以上的麻疹病例与国际旅行有关,因为麻疹正在世界许多地区流行。 春假到来,出国旅行时要加强自我防范。 本报记者王蔚矽谷报道
原文网址: https://www.singtaousa.com/2024-04-02/%E5%85%A8%E5%9C%8B%E9%BA%BB%E7%96%B9%E7%97%85% E4%BE%8B%E5%A2%9E%E5%8A%A0-%E5%AE%B6%E9%95%B7%E4%BA%9F%E9%9C%80%E4%BF%9D%E8 %AD%B7%E5%85%92%E7%AB%A5/4811930#google_vignette
内地百日咳病例增 今年累计3.2万个案13死【附百日咳资讯】
内地百日咳病例增 今年累计3.2万个案13死
【附百日咳资讯】
2024年4月1日星期一
内地传媒报道,今年百日咳发病有上升态势,其中青少年以及成人发病率显著增加。 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数据,由1月至今已有3.2万宗病例,其中13人死亡。
对于百日咳发病率上升,航空总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窦志芳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疫苗免疫效力持久性不足;人体透过自然感染或接种疫苗获得免疫力,但无法持续终生 。 另一原因是近年诊断标准不断改进,目前百日咳的诊断纳入了核酸检测,这可能导致病例数增多。
百日咳是什么?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博德氏杆菌所引致。 由于病例可持续2至3个月的咳嗽,故称为「百日咳」。
病征:患者初期没有特别病征,一般会流鼻水、打喷嚏、轻微发烧和咳嗽,其中咳嗽会日益严重,妨碍病人饮食和呼吸。 细菌会令肺部受感染,严重者可导致抽搐及昏迷不醒
传播途径:透过直接接触病人的飞沫传播
潜伏期:由4至21天不等,通常为7至10天
治疗:抗生素能有效治疗百日咳。 如果儿童长时间发烧和咳嗽,且在咳嗽时出现严重的气喘情况,应立即送院接受治疗
预防方法:可接种百日咳疫苗,现时「香港儿童免疫接种计划」采用混合疫苗「白喉、破伤风、无细胞型百日咳及灭活小儿麻痹混合疫苗」为学前儿童及小一学童接种,曾接种的百日咳患者 病情会较轻微。 另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原文网址: https://news.mingpao.com/ins/%E7%86%B1%E9%BB%9E/article/20240401/s00024/1711958663823/%E5%85%A7%E5%9C%B0%E7 %99%BE%E6%97%A5%E5%92%B3%E7%97%85%E4%BE%8B%E5%A2%9E-%E4%BB%8A%E5%B9%B4%E7% B4%AF%E8%A8%883-2%E8%90%AC%E5%80%8B%E6%A1%8813%E6%AD%BB%E3%80%90%E9%99%84%E7% 99%BE%E6%97%A5%E5%92%B3%E8%B3%87%E8%A8%8A%E3%80%91
有医院现婴儿副流感爆发 专科医生倡有病征市民做好个人卫生保护家中幼儿
有医院现婴儿副流感爆发 专科医生倡有病征市民做好个人卫生保护家中幼儿
发布日期: 2024-04-01 18:47
无线新闻 TVB News
近日有医院出现婴儿副流感爆发。 有专科医生指出婴幼儿染病,可能引发肺炎、嘶哮症等。 但目前并无疫苗预防,建议市民有病征应做好个人卫生,保护家中幼儿。
屯门医院新生婴儿特别护理病房,近日出现婴儿副流感爆发群组。
卫生防护中心数据显示,今年截至上月下旬,录得逾1,400宗副流感个案。 副流感与流感有无关系? 有专科医生指,两者是不同的上呼吸道病毒,副流感反而与呼吸道合胞病毒较为相似,不过病征差不多。
感染及传染病专科医生林纬逊指出︰「发烧、流鼻水、喉咙痛,因病毒开头是集中于鼻咽或咽喉为主。不过有个别情况,病毒有机会入侵我们的气管、支气管,甚或下 呼吸道如肺部(影响)下呼吸道(机会)大约百分之15。」
大部分健康人士染上副流感病情会较轻微,不过免疫力系统受损。 两岁以下婴幼儿,可能造成肺炎、嘶哮症等。 与流感不同的是副流感无疫苗接种,而且市面上大部分快测棒都不包括副流感。
林纬逊表示︰「不会用流感的快测可测到副流感出来。健康人士本身没并发症出现,集中是上呼吸道的病征病状为主,都是服用相关的纾缓性药物。如 你是体弱、年纪较大或是年纪很小的婴儿,一定要寻求医生的评估。」
他指,副流感可直接经患者分泌物或污染到物件而传播,建议市民家中有体弱、幼小的,不适就要戴口罩,做好个人卫生。
原文网址: https://news.tvb.com/tc/local/660a90ce9e0c8e43af90392c/%E6%B8%AF%E6%BE%B3-%E6%9C%89%E9%86%AB%E9%99%A2 %E7%8F%BE%E5%AC%B0%E5%85%92%E5%89%AF%E6%B5%81%E6%84%9F%E7%88%86%E7%99%BC-% E5%B0%88%E7%A7%91%E9%86%AB%E7%94%9F%E5%80%A1%E6%9C%89%E7%97%85%E5%BE%B5%E5% B8%82%E6%B0%91%E5%81%9A%E5%A5%BD%E5%80%8B%E4%BA%BA%E8%A1%9E%E7%94%9F%E4%BF% 9D%E8%AD%B7%E5%AE%B6%E4%B8%AD%E5%B9%BC%E5%85%92
骨质疏松|港大预料人口老化致骨折个案增加 专家教路预防 把握「储骨」黄金期|港医讲医
骨质疏松|港大预料人口老化致骨折个案增加 专家教路预防 把握「储骨」黄金期|港医讲医
更新时间:11:45 2024-03-26
发布时间:11:45 2024-03-26
最近香港大学医学院药理及药剂学系进行了一项全球骨折调查及预测,发现近10多年来,虽然世界很多地区的骨折风险有下降趋势,然而随着人口老化问题渐趋严重,预计到了2050 年,全球的髋骨骨折数目不仅会反弹,更会直线上升——数字将会是2018年的2倍,这些如「海啸」般上升的骨折病例将迎面而来,其中更以男士的增长较 女士明显。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很多人以为骨质疏松是女性「专有」疾病,但其实男士也会患上骨质疏松,只是风险较女性低而已。 如果有留意新闻,就会知道近几年不少知名男艺人也不幸患有骨折。
香港大学医学院药理及药剂学系,近期进行了一项全球骨折调查及预测。 港大预料,全球的髋骨骨折个案会反弹。 很多人以为骨质疏松是女性获有,但其实男士也会患上此症。 骨质疏松像是无声无息的杀手。
无声杀手 影响身心
骨质疏松像是无声无息的杀手,发生时可以完全没有病征。 很多人患上骨质疏松,自己却懵然不知。 但当稍一不慎跌倒,出现髋骨骨折,那么患者1年内的死亡率便可高达五分之一。 对某些人来说,死亡并非最可怕,更可怕的是活着但不能自理。 很多髋骨骨折病人,因骨折而活动力大减,甚至需要在轮椅或床上度过余生。 大约四分之一的髋骨骨折病人因此需要入住安老院舍。 还记得在一个公开健康讲座,有位坐在轮椅的患者说自己以前非常喜欢跳舞,但因为髋骨骨折,现在每天都非常疼痛,需要服用止痛药,连站起来都有困难,更不用谈跳舞 了。 因此,骨折除了影响生理,亦会影响心理健康。
它不止是一个医疗问题,更是一个社福问题:香港是人口老化的城市,一般安老院舍的轮候时间往往可达数年,其间若骨折患者需特别照顾,家人就要分担,然而 照顾者的情绪与压力,亦足以构成严重的个人及社会健康问题。
由于医疗资源有限,现时公立医院的骨折管理一般只能着重「次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即集中治疗及管理已有骨折的病人。 而「初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方面,公立医院实在没有太多资源为那些只患有骨质疏松、但未出现骨折的病人作出合适的治疗及管理。 对于这一群病人,我们又该如何照顾?
初级预防的重要
近年政府大力推广基层医疗,目的就是在社区管理一些常见及简单疾病。 例如简单的骨质疏松,便可由社区家庭医生处理。 而比较复杂的骨质疏松,例如伴有并发症的,则可向专科医生求诊。
另外,教育对于预防骨质疏松非常重要——对于长者来说,很多人误以为骨质疏松是避无可避、也无法医治,但其实骨质疏松是既「可防」,亦「可治」的。 预防方面,我们可以多做负重运动,在饮食中多摄取钙质,每日在清晨或黄昏晒15分钟太阳,减少吸烟及饮酒,都可增强骨骼及减少骨折风险。 由于骨质密度有如银行储蓄一样,年轻时储多点,退休便可安枕无忧。 因此,年轻人别以为骨质疏松与自己无关,或等到年老才补救。 若能及早「储骨」,年长时患上骨质疏松的风险就会降低。
治疗方面,很多人以为钙片能治疗骨质疏松,但其实它只能轻微提升骨质密度,而无法医治骨质疏松。 现在市面上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可谓五花八门,除了口服药外,亦有针剂治疗,医生及药剂师会对不同病人作出不同建议。
「可防」亦「可治」
虽然骨质疏松就像计时炸弹般不动声息,但其实可及早发现。 双能量X光骨质密度检查是临床上对骨质疏松诊断的黄金标准。 但一般在公立医院排队,至少要等半年或一年以上。 港大医学院药理及药剂学系研究团队最近就研发了一个华人骨质疏松筛查问卷,只需回答3条简单问题,便可预测你的骨质疏松风险。 如发现骨质疏松风险偏高,我们会建议进一步接受双能量X光骨质密度检查。 如不幸确诊骨质疏松,则建议患者立即到家庭科医生求诊及接受治疗。
请谨记「骨折影响你身心,及早食药打支针。」如有任何疑问,可向你的家庭医生查询。
文: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药理及药剂学系副教授张正龙
原文网址: https://www.stheadline.com/knowledge/3329387/%E9%AA%A8%E8%B3%AA%E7%96%8F%E9%AC%86%E6%B8%AF%E5% A4%A7%E9%A0%90%E6%96%99%E4%BA%BA%E5%8F%A3%E8%80%81%E5%8C%96%E8%87%B4%E9%AA% A8%E6%8A%98%E5%80%8B%E6%A1%88%E5%A2%9E%E5%8A%A0-%E5%B0%88%E5%AE%B6%E6%95%99 %E8%B7%AF%E9%A0%90%E9%98%B2-%E6%8A%8A%E6%8F%A1%E5%84%B2%E9%AA%A8%E9%BB%83% E9%87%91%E6%9C%9F%E6%B8%AF%E9%86%AB%E8%AC%9B%E9%86%AB
小心进入肝癌三部曲! 肝纤维化会好吗? 关键是做3种检查尽早发现
小心进入肝癌三部曲! 肝纤维化会好吗? 关键是做3种检查尽早发现
2023/12/29
by 疗日子保健编辑
内容目录
-肝纤维化会好吗? 尽早发现有望自我修复
-肝纤维化症状有什么症状?
-如何确诊肝纤维化?
肝切片检查
血液生化检查
影像检查
-哪些人是肝纤维化高风险群?
疗日子小叮咛:肝纤维化恐演化成肝癌! 预防胜于治疗
讲到肝癌人人色变,而会导致肝癌的肝纤维化却少有人知,也不知道预防,缓缓进入肝癌的阶段而后悔莫及。 肝纤维化是如何形成的呢? 当人体细胞再生过程中或身体发生发炎反应时,会刺激「纤维母细胞」活化并增生。 这时就会产生纤维质,通常情况下,这些纤维质会被身体代谢清除,就像定期清理家里的垃圾一样,保持整洁。 然而,如果身体的平衡机制失调,导致纤维质过度生成,再加上身体清除代谢机制不足,就可能导致纤维质开始堆积,进而引起器官的纤维化。 「肝纤维化会好吗?」如果不幸发生肝纤维化,有办法逆转吗? 以下疗日子为大家整理肝纤维化的相关资讯,并为大家解答如何防范肝纤维化,如何预防肝癌。
肝纤维化会好吗? 尽早发现有望自我修复
健康的肝脏,质地是细致柔软的,但肝脏会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开始发炎时,长时间累积下来的纤维质太多,身体来不及清除,会累积在肝脏内,这就是肝纤维化。 严重的肝纤维化最终会形成肝硬化,在超音波下,会看到肝脏表面呈现不规则的颗粒与质地粗糙。
造成肝脏慢性发炎的原因有多种,最常见的是B型及C型肝炎病毒感染,其他还包括脂肪肝、酒精、药物及自体免疫疾病等。 最初认为脂肪肝仅是脂肪在肝细胞内的积聚,后来发现某些脂肪肝也可能引发肝脏发炎,进而导致纤维化,演变成肝硬化,目前已确认脂肪肝也是导致肝硬化的原因之一。
※肝癌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
肝纤维化会好吗? 虽然医学界正在努力开发药物,以期能快速清除肝脏中积聚的纤维质,但目前尚无临床上有效的治疗肝纤维化的药物。 幸运的是,从肝纤维化进展到肝硬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常需要1到20年不等。 如果能在肝纤维化的早期发现导致肝脏发炎的原因并尽早加以改善,因为人体拥有自我修复的功能,肝脏的健康就有机会得以恢复。 因此,请不要因为听到肝纤维化就觉得无法挽回。 即便病情进展至肝硬化,只要找到发炎的「源头」并解决,仍然有机会实现「逆转」,虽然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肝纤维化症状有什么症状?
大部分患有肝纤维化的病人,常常是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没有任何症状。 在病程晚期,仅有少数患者会因出现身体黄疸、倦怠等症状而「事后才知」。 这是因为一般来说,只要肝脏保留了百分之二、三十的正常组织,就足以应付身体的需求。 由于肝脏缺乏痛觉神经,即使肝脏逐渐发生纤维化、变得硬化,多数患者仍然没有太多感觉。
肝纤维化的病人,若未能及早察觉病情,让肝脏持续处于发炎、组织逐渐纤维化的状态,就可能进展成肝硬化。 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蜘蛛痣、手掌两侧潮红、腹部静脉曲张等症状。 严重的病例可能伴随异常的倦怠感、腹水、黄疸等现象,这表示肝脏功能已经相当受损。 极端情况下,患者甚至可能因肝衰竭而陷入昏迷。
疗日子希望你也知道:小心6大肝指数过高症状! 肝指数异常是肝癌前兆? 营养师教你吃10种食物护肝
如何确诊肝纤维化?
肝切片检查
经过肝穿刺活组织检查(通称肝切片)后,会进行病理学检查发现检体组织呈现纤维化,这可被用来评估肝脏的发炎与纤维化程度。 李佩伦主任指出,早期肝脏疾病通常并未显现出明显症状,因此难以察觉,患者往往是在因并发症产生不适而就医时才被发现。 对于那些肥胖或患有脂肪肝的患者而言,正确诊断的难度可能会增加。
血液生化检查
血液生化检查是透过采集血液样本,分析其中的生物标记,再进行统计演算以获得「肝纤维化指数」。 随后,根据这个指数的区间,推断患者是否存在肝纤维化并进行分级。 目前有多种计算公式可供选择,其中一种常见的是FIB-4指数评分系统。 此系统以三项血液生化指标(血小板、肝功能指数ALT(GPT)、AST(GOT))以及患者的「年龄」作为输入,进行相应的数学运算,最终获得FIB-4分数。 分数较高者可能表示患者存在潜在的肝纤维化风险。
影像检查
评估纤维化的检查工具众多,包括超音波、电脑断层、磁振造影等,其中超音波为主流,因其成本低且无辐射。 超音波及其衍生的影像检查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腹部超音波:传统的腹部超音波是最便捷的检查方法,可判断是否存在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 然而,腹部超音波的准确性与执行医师的经验有关,存在一定的主观成分。 此外,初期肝纤维化(F1、F2)在超音波影像中难以判别,最多只能观察到肝脏形状略有不规则,真正清晰显示肝纤维化的情况,通常已达到F3和F4的程度。
肝纤维化扫描仪(Fibroscan):这种仪器释放轻微震波到肝脏,透过测量震波的传导速度来评估肝脏的硬度。 肝脏愈硬,传导速度愈快,这样就能够量化肝纤维化的程度。 检查过程中,操作人员会将扫描探头放置在病人右侧肋间的皮肤上,发出轻微震波,病人可能感受到些微的震动,整个检测时间约为10至15分钟。
声脉冲成像超音波(ARFI):肝纤维化扫描仪需额外购置,因此后来发展出一种方法,利用现有的腹部超音波结合特殊功能,可以测量病人的肝纤维化程度。 这种方法称为声脉冲成像超音波(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 elastography, ARFI)。 其原理是使用音波模拟震波,计算音波进入肝脏某区块时产生的音波变化,进而估算该区块的纤维化程度。 后来,甚至不再限定区块,只要医师在进行超音波检查时启动此功能,机器将根据音波传导速度来推算病人的肝纤维化程度。 这种方法相较于肝纤维化扫描仪更为便捷,因为无需使用震波,对病人来说也更加无感且舒适。
哪些人是肝纤维化高风险群?
肝纤维化是一种逐渐进展的肝脏疾病,而一些人更容易处于高风险群。 其中,感染 B 型及 C 型肝炎病毒的个体可能面临较高的患病风险。 这类病毒感染可能引起肝脏发炎,进而导致组织纤维化。 此外,脂肪肝、酗酒、长期使用某些药物,以及自体免疫疾病也是肝纤维化的常见原因。 脂肪肝可导致脂肪在肝脏细胞中积聚,进而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滥用酒精和长期使用某些药物也被证实与肝脏损害相关。 对于这些高风险群的人来说,定期的健康检查和预防措施是至关重要的,以及避免危险因素
疗日子小叮咛:肝纤维化恐演化成肝癌! 预防胜于治疗
一旦肝脏进入严重的纤维化和肝硬化阶段,目前尚无有效药物可使其「软化」,因此「预防胜于治疗」仍是至关重要的原则。 为了防止肝脏进入纤维化,从防治可能导致肝脏发炎和纤维化的病因入手,是最关键的保肝策略。 对于B型和C型肝炎患者,应严格遵从医嘱,定期接受追踪检查,并在医师评估下,及时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尽可能控制或治愈肝炎。
对于有酗酒习惯的人,务必戒酒,因为酒精可能直接或间接损害肝细胞,引起酒精性肝炎和脂肪肝,进而可能发展为肝硬化。 体重过重者容易出现脂肪肝,建议适度减重,保持BMI在18.5至24之间,同时培养固定的运动习惯,有助于强化心肺功能。 在必要时,可以咨询营养师的建议,逐渐制定减重目标。
此外,应避免滥用来路不明的药品或补充剂,因为过多的药物和补充剂可能对肝脏构成负担。 患有肝病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与医师密切合作,及早接受治疗,以确保拥有健康的肝脏。
小心进入肝癌三部曲! 肝纤维化会好吗? 关键是做3种检查尽早发现 - 疗日子健康新闻
原文网址:
https://www.healingdaily.com.tw/articles/%E8%82%9D%E7%BA%96%E7%B6%AD%E5%8C%96%E6%9C%83%E5%A5%BD %E5%97%8E-%E5%B8%B8%E8%A6%8B%E7%97%87%E7%8B%80/
感染者死亡率达15%…美脑膜炎病例增加 美国疾管中心吁:数小时内危及生命
感染者死亡率达15%…美脑膜炎病例增加 美国疾管中心吁:数小时内危及生命
2024-03-31 16:34 台湾醒报/ 记者庄宇钦╱台北报导
「脑膜炎」症状包括发烧、头痛、颈部僵硬、恶心和呕吐,甚至会导致血液感染。
美国脑膜炎病例持续增加,且感染后15%死亡,今年前三个月病例数已经直追去年全年的病例数。 美国疾管中心警告,应预防他人咳嗽、接吻和长时间接触! 医疗机构指出,脑膜炎细菌将引起发烧、头痛、颈部僵硬、恶心和呕吐等症状,严重的话将导致血液感染。
脑膜炎病例数增加
《美联社》报导,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CDC)28日发出警告,一种侵入性「脑膜炎双球菌疾病」病例于美国国内呈上升趋势,其中大部分是由特定的细菌菌株所引起 。
据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CDC)统计,今年美国各州总计已上报143例脑膜炎病例,有机会超过2023年的病例数(总计422例),而这些病例在30岁至60岁的成年 人、黑人和爱滋病毒感染者中更为常见。
该疾病的初期为非特异性症状,但它们会迅速恶化,并可能在数小时内危及生命,并对幸存者造成长期影响。
利用抗生素、疫苗治疗
《卫报》指出,「脑膜炎」症状包括发烧、头痛、颈部僵硬、恶心和呕吐,甚至会导致血液感染,出现寒颤、疲劳、手脚冰冷、呼吸急促、腹泻等症状,在后期也可能出现 深紫色皮疹。
感染病患可用抗生素治疗,以及抵抗脑膜炎球菌的疫苗,以预防不断增加的菌株。 若感染脑膜炎球菌,据估计,约有10%至15%的感染者死亡,幸存者也可能会失聪或截肢。
CDC强调,这种细菌通常透过咳嗽、接吻和长时间接触而传播,应避免共享呼吸道和喉咙分泌物。 然而,偶然接触患者或前往患者曾经去过的地方,并不会因而感染空气中的细菌。
原文网址:
https://udn.com/news/story/6812/7868206
4岁童感染乙型流感嗜血杆菌 季节性流感活跃程度跌
4岁童感染乙型流感嗜血杆菌 季节性流感活跃程度跌
am730
2023年10月20日
季节性流感
本港流感高峰期持续,卫生防护中心最新表示,本地季节性流感整体活跃程度有所下降,不过仍高于季节性基线水平。 中心在最新一期《2019冠状病毒病及流感速递》提到,本港上周甲型和乙型季节性流感病毒检测的阳性比例为9.52%,较对上一星期的13.30%减少3.78个百分点, 但仍高于9.21%基线水平。
报告亦指出,上星期本港有35宗成人流感严重个案,其中25人已离世,本周首4日则有24宗成人严重个案,有18人离世;同期并没有儿童流感相关的严重或死亡个案 。
女童临床诊断脑膜炎败血症
另外,一名过往健康良好的4岁女童感染侵入性乙型流感嗜血杆菌,临床诊断为脑膜炎及败血症,她已入院接受治疗,现时情况稳定。
卫生防护中心指,女童上周三起发烧、呕吐和食欲不振,其后亦出现颈部僵硬症状,两日后到广华医院急症室求诊。 她最近没有外游,其家居接触者至今没有出现病征,中心调查仍在继续。
原文刊登于 AM730 https://www.am730.com.hk/本地/4岁童感染乙型流感嗜血杆菌-季节性
1岁女婴发烧上吐下泻 感染轮状病毒合并沙门氏菌
1岁女婴发烧上吐下泻 感染轮状病毒合并沙门氏菌
2023/09/20 12:54
女婴出现发烧、拉肚子等症状,经医师检查,确定为轮状病毒合并沙门氏菌引起的肠胃炎
〔记者许丽娟/高雄报导〕高雄1名阿嬷日前抱着1岁的孙女小云到医院就医,急喊「阮孙一直发烧拉肚子,怎么办?」原来小云已发烧、呕吐、拉肚子3天, 看过医生症状未改善,阿嬷心急带爱孙到医院检查,发现女婴为轮状病毒合并沙门氏菌引起的肠胃炎。
高雄市立民生医院小儿科主任刘家嘉指出,近期合并轮状病毒和沙门氏杆菌感染的幼童占胃肠炎住院比例的1.96%。 轮状病毒在台湾常见,特别在秋冬季节为感染高峰,主要影响幼儿,又以1岁以下占近半数。 轮状病毒主要通过粪便传播,但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潜伏期为2-7天,症状包括突然发烧和严重呕吐,然后转为腹泻,通常持续3至5天,有时会导致严重脱水和其他 并发症。
治疗上建议改用不含乳糖的特殊配方奶粉,严重情况下可能需要静脉注射或口服电解质溶液,预防上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沙门氏杆菌感染部分,刘家嘉表示,通常发生在夏季居多,主要由食物污染引起,包括生或未煮熟的食物,如蛋、牛奶、肉类、生菜和水果,以及受粪便污染的水。 此外,沙门氏杆菌也存在于糖霜和豆类产品中,并可通过人类或昆虫等传播媒介传播。 感染的症状包括高烧、腹痛、腹胀,有时伴随肠道出血或黏液,严重情况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
刘家嘉提醒,预防轮状病毒感染可使用口服疫苗,对于6个月以下的幼童特别建议。 家长应特别注意避免接触病童的粪便或口鼻分泌物,并保持良好的个人及居家环境卫生,提供均衡饮食以增强幼儿免疫力等都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原文刊登: 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433999
勿再抱「性行为才会感染HPV」的错误观念
勿再抱「性行为才会感染HPV」的错误观念
撰文:01医务所出版:2024-05-05 08:00更新:2024-05-05 08:00
一讲起HPV(Human Papilloma Virus,人类乳头瘤病毒),很多人都会联想起性行为传播。 时至今日,仍有部份人抱有「一个性伴侣就不会感染」的误解。 事实上HPV无处不在,近年就有不少浸温泉、接触公共厕所门把疑感染的新闻。 坊间对HPV感染途径未有足够认知,亦存在其他迷思,反增加自身中招机会。 知己知彼,才能远离恶疾。
撰文:医善同行医学顾问、妇产科专科医生蔡曦琳
医善同行医学顾问、妇产科专科医生蔡曦琳
HPV病毒有多种,部分可令生殖器官受感染。 绝大部分的HPV个案都没有症状,多数是演变成生殖器疣(俗称椰菜花)或子宫颈癌时,才可能有明显病征。 HPV可导致多种癌症,包括子宫颈癌、头颈癌、肛门癌、阴道癌等,在女性患者当中以子宫颈癌最常见,占超过九成。 根据世卫资料,估计2019年全球有62万名女性及七万名男性确诊由HPV引起的癌症新症。 有过性经验仍可接种HPV疫苗
公众一听到HPV,通常都是联想起性病,甚至以为滥交才会感染。 HPV潜伏期长,而且无病征,难以察觉何时中招,只要有过性经验,即使目前只有一个性伴侣也有机会已受感染。 研究指目前的九价HPV疫苗在有性经验前接种效果最佳,可预防高达九成的生殖器疣,以及九成因为HPV引起的相关癌症。 (Getty Images)
读者亦要摆脱HPV只经性交传播的错误观念。 有研究已显示,公众洗手间、扶手电梯、游乐场、甚至图书馆门口都检查到HPV病毒,代表HPV无处不在。 即使从没有性经验,也有可能因皮肤接触了HPV而感染。
众所周知,现时的HPV疫苗多数建议在有性经验前接种,但是否意味有过性经验,或者上了年纪就无需要接种疫苗呢? 答案是否定的。 研究指目前的九价HPV疫苗在有性经验前接种效果最佳,可预防高达九成的生殖器疣,以及九成因为HPV引起的相关癌症,包括上述提及的子宫颈癌、阴道癌、肛门 癌等。 HPV疫苗接种年龄没有上限。 (视觉中国)接种年龄无上限
HPV病毒当中以HPV16及HPV18型最「毒」,如感染其中一种,接种疫苗后可能失去了对该种病毒的防御,但仍可考虑接种疫苗去预防其他HPV病毒,因为同时感染疫苗中包含的 九种病毒,以致疫苗完全失效的机会非常低。
HPV疫苗接种年龄没有上限。 目前建议九岁开始可以接种HPV疫苗,现时卫生署已为就读小五的女童接种HPV疫苗,第二剂在小六接种。 绝大部分人都适合接种HPV疫苗,但本身有记录对其他疫苗有敏感,有发烧、血小板偏低、对酵母菌敏感人士,必须先寻求医生意见。 此外,由于目前未有数据显示疫苗对胎儿百分百安全,因此接种疫苗期间需采取避孕措施,孕妇亦不适合接种疫苗。 女士应定期做妇科检查
那么,性交时戴安全套是否就能预防HPV病毒? 答案同样是否定的。 因为HPV只能减低风险但不能完全避免感染。 除了精液,HPV也可透过皮肤接触、口交及肛交等途径传染。 接种HPV疫苗亦不能百分之百保护,因此强烈建议女性仍需要定期接受子宫颈抹片检查及HPV测试作筛查。 平日多勤清洁双手,如担心公共场所门把有「毒」,如厕前后可先洗手,加强防御。 一讲起HPV(Human Papilloma Virus,人类乳头瘤病毒),很多人都会联想起性行为传播,时至今日,仍有部份人抱有「一个性伴侣就不会感染」的误解,事实上HPV无 处不在。
医善同行会以专业团队的运作方式,致力提高赞助人与赞助机构的信心,达到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目标。
网站亦会为巿民提供正确的医疗资讯;并举辨不定期的医疗健康讲座和义诊,同时积极与其他社区组织及医疗机构协作,为市民提供各种医疗服务优惠。
原文网址: 勿再抱「性行为才会感染HPV」的错误观念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1016343?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世界免疫周 接种疫苗 对抗「生蛇」 加强防护 免受病毒入侵
世界免疫周 接种疫苗 对抗「生蛇」 加强防护 免受病毒入侵
撰文:健康Easy出版:2024-04-26 13:00更新:2024-04-26 13:00
免疫力下降令人暴露于感染病毒的危机,年纪愈大,风险就愈高,其中一种要预防的病毒,就是大家经常听闻的「生蛇」。 「生蛇」不止令人又痕又痛,康复后也可能出现蛇后神经痛。 风湿病科专科医生借着《世界免疫周2024》呼吁免疫力低下人士接种疫苗预防生蛇,减低并发症风险。
免疫力低下人士不仅包括风湿病科及癌症患者,事实上,年纪较大的人免疫力亦会随年月下降。 风湿病科专科苏晧医生解释,年纪愈大,人体免疫细胞例如T细胞及B细胞便会渐趋老化,从而降低对病毒的保护能力。 此外,曾经感染某类病毒后,免疫系统在再次感染时会识别出病毒并作出反应,但这个机制亦会因时间而变得薄弱,令人更易受到感染。 病毒潜伏体内 伺机复发
其中一个常见感染病毒例子就是俗称「生蛇」的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苏医生说,绝大部份香港人曾经生过水痘,这种病毒就会潜伏于身体,当免疫系统变差时,它就会趁机出现而引致带状疱疹︰「在正常抵抗力下,未必 会爆发出来,但是如果年纪逐渐增长,身体转差,或者患有长期疾病等等,免疫力下降,就有机会引发生蛇。」
苏医生指出,「生蛇」的最初表征是闪电式的神经痛,皮肤并没有任何异样,部份人可能会感到疲倦及头痛,直至两、三天后,皮肤便会出现红疹及水泡, 并呈带状,沿着神经线的皮节生长,导致疼痛。 他提醒,一旦发现相关征状,应在72小时内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否则或会引起长期神经痛等后遗症,某些个案更并发脑炎及脸瘫,患者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接种疫苗 减低生蛇风险
要预防带状病毒感染,苏医生认为提升免疫力非常重要。 首先,生活上要戒除吸烟及饮酒习惯,均衡饮食及适量运动也是不可或缺︰「良好作息及减压很重要,我们知道压力会间接影响免疫系统,很多生蛇个案其实也与压力有关。」 其次,就是注射疫苗。 他指出,疫苗经研究证实能够预防生蛇,现时新一代蛇针能够有效减低生蛇机会,并可减低发病的严重程度及并发症风险,以及减轻后遗神经痛带来的痛楚。 他引述国际指引建议,50岁以上,以及18岁以上(本身免疫力较差群组)等高风险人士,应接种疫苗加强防护。
每年的4月最后一个星期是「世界免疫周」(World Immunization Week),目的是提倡使用疫苗,以保护不同年龄层人士免受疾病威胁。 苏医生就认为,生蛇是可以避免,透过疫苗能够直接减低感染风险,提醒市民如有任何疑似病征,应尽早求医。 世界卫生组织也主张将疫苗纳入公共卫生的重要部分,并确保疫苗措施在政府规划占有重要地位。 现时预防生蛇疫苗可于私家诊所接种;公立医院病人则可于圣雅各福群会以优惠价钱接种。
原文网址: 世界免疫周 接种疫苗 对抗「生蛇」 加强防护 免受病毒入侵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1013621?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卫生机构呼吁亚裔 务须关注肝炎防治
卫生机构呼吁亚裔 务须关注肝炎防治
2024-05-01
多个卫生组织宣传五月「肝炎意识月」。 主办方提供
2024年5月被市参事会定为三藩市「肝炎意识月」,三藩市众多健康组织在市府门前举行发布会。 东北医疗服务(NEMS)、「三藩市湾区无乙肝」(SF Hep B Free Bay Area)等组织,携手市参事殷嘉立(Joel Engardio)、东华医院CEO张建清、加州公共卫生局局长阿拉贡( Tomas Aragon)与会。 三藩市公共卫生局、阿拉美达县公共卫生局、「三藩市停止丙肝」(End Hep C SF)等机构也参加。
与会者强调,面对乙肝和丙肝发病率上升,加强公众意识非常主要,乙肝对亚裔美国人的影响尤为严重。 三藩市是全美亚太裔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必须列入公共卫生优先事项。
乙肝是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肝脏感染,可导致急性和慢性疾病。 20年前每10个亚裔美国人中就有1个患有乙肝。 如今下降到每12人有1个。 在加州88%患乙肝成年人是亚太裔。
加州公共卫生局宣布,向东北医疗服务、向「三藩市湾区无乙肝」和爱滋病健康基金会和东华医院提供300万元,向全市因语言隔阂等因素难以接触的群体开展乙肝宣传,以 进一步消除肝炎在湾区的传播。
殷嘉立的已故华人男友Mark Lim于2001年死于慢性乙肝引起的肝癌,生前积极参与史丹福大学亚洲肝脏中心创建「湾区三藩市无乙肝」非牟利机构。 殷嘉立提出5月是三藩市的肝炎意识月,在市参事会上获得通过。 本报记者黄伟江三藩市报导
原文网址:
https://www.singtaousa.com/2024-05-01/%e8%a1%9b%e7%94%9f%e6%a9%9f%e6%a7%8b%e5%91%bc%e7%b1 %b2%e4%ba%9e%e8%a3%94-%e5%8b%99%e9%a0%88%e9%97%9c%e6%b3%a8%e8%82%9d%e7%82% 8e%e9%98%b2%e6%b2%bb/4842889#google_vignette
全球麻疹疫情升温 医吁打疫苗备战
全球麻疹疫情升温 医吁打疫苗备战
冯惠宜/台中报导
2024年5月6日 周一
卫福部台中医院旅游门诊医师萧志毅说,麻疹传染力极强,最好的预防方式就是疫苗打好打满。
全球麻疹疫情严峻,世卫组织统计2023年全球通报的麻疹病例超过30万6000例,比前年增加约79%。 卫福部台中医院旅游门诊医师萧志毅说,麻疹传染力极强,更胜流感、新冠,除呼吁出国民众接种MMR三合一疫苗,1岁以下幼童因未有疫苗,则不建议出国。
萧志毅指出,麻疹有「传染病之王」称号,靠空气传播,传染力较以飞沫传染的流感、新冠更高,R0值高达18,过去在麻疹、腮腺炎、德国麻疹MMR三合一疫苗问世 后,欧美和多数已开发国家几乎已绝迹,唯1998英国发起反疫苗运动,造成欧洲接种率骤降,加上2019年爆发新冠疫情,MMR三合一疫苗出现短缺,让麻疹疫情卷土重来。
萧志毅说,依WHO资料,截至4月17日,罗马尼亚已有1万1397例麻疹病例、4例死亡,英国、奥地利、义大利、德国等也有数百例,美加地区也比去年多,大陆、 日本、韩国也有零星病例,临床也发现不少民众到疫区旅游后感染,过去爆发过空姐空少群聚,3月间甚至出现北部医院群聚,可见传播力相当惊人。
感染症权威、中华民国防疫学会理事长王任贤指出,MMR疫苗接种1剂保护力达95%、完整接种2剂保护力达99%,幼儿公费接种在1岁、5岁各1剂,唯临床也 发现接种后20年抗体会消失,因而建议有出国准备者要补接种疫苗,如出国返国确定有接触到确诊者,只要还没出现感冒症状,可接种疫苗预防。
萧志毅提醒,没打疫苗、没有治疗的小孩死亡率高达10%,另儿童感染后还有5至10%会出现智力受损、失聪、失明等后遗症,成人感染麻疹,产生脑炎并发症的机率 是小孩的3倍,最好的预防方式就是疫苗打好打满。
原文网址:
https://tw.news.yahoo.com/%E5%85%A8%E7%90%83%E9%BA%BB%E7%96%B9%E7%96%AB%E6%83%85%E5 %8D%87%E6%BA%AB-%E9%86%AB%E7%B1%B2%E6%89%93%E7%96%AB%E8%8B%97%E5%82%99%E6% 88%B0-201000126.html
欧盟麻疹及百日咳病例增 促民众接种疫苗
欧盟麻疹及百日咳病例增 促民众接种疫苗
04月24日(三)
世卫指全球疫苗接种进展呈下滑趋势。
总部设于瑞典的欧洲疾病预防及控制中心(ECDC)周二(23日)指,欧盟成员国录得麻疹及百日咳病例增加,呼吁民众遵循疫苗接种方案。 世界卫生组织周三(24日)表示,过去数年由于新冠疫情等问题,导致全球疫苗接种进展呈下滑趋势。
ECDC指,欧盟的麻疹确诊病例自去年开始增加,去年3月至今年2月底至少录得5,770宗确诊病例和5人死亡。 此外,去年中旬以来,百日咳确诊病例亦急剧上升,相较2021年及2022年,去年和今年的确诊数量增加10倍。 ECDC主任阿蒙(Andrea Ammon)形容全球面临新挑战,强调接种疫苗的必要性。
世卫指出,2020至2021年因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卫生系统面对巨大压力,以麻疹疫苗为例,前年仍有2,200万名儿童错过常规第一剂疫苗接种,较2019年增加300万人 。
原文网址:欧盟麻疹及百日咳病例增 促民众接种疫苗 | on.cc东网 | 国际 https://hk.on.cc/hk/bkn/cnt/intnews/20240424/bkn-20240424144741105-0424_00992_001.html
流感高峰期|本港踏入流感高峰期 病毒活跃度连升四周11日夺47命
流感高峰期|本港踏入流感高峰期 病毒活跃度连升四周11日夺47命
健康资讯
撰文: 罗嘉欣
发布时间: 2024/05/03 10:20
【流感/流感高峰期/甲型流感/乙型流感/死亡/新冠】踏入流感高峰期,本港流感病毒活跃度持续上升4周。 据卫生防护中心指出,过去11日感染流感而死亡的成人个案达45宗,儿童则录得3宗严重个案、2人死亡,其中逾9成检测个案为甲型流感,同时新冠肺炎个案持续上升 ,情况值得关注。
卫生防护中心日前公布最新一期新冠及流感速递,报告显示今期所收集的9,962 个呼吸道样本之中,对甲型或乙型季节性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的样本达到10.63%水平,较早前一周9.77 %高上升,并已持续上升4星期。 病毒检测中已分型病毒中,约83%样本属甲型(H1)流感、12%属甲型(H3)流感、5%属乙型流感。
11日内录47宗死亡个案
报告指出,目前整体流感样疾病爆发个案数目现时处于中强度水平,截至周三(1日)进入2023-24年冬季流感季节第2周起,本港已一共录得379 宗爆发个案,而过去11日 因染流感而需要入住深切治疗部或死亡的成人个达为84宗,其中有45宗死亡个案,儿童则录得3宗严重个案、2人死亡。 此外,过去一周,学校及院舍亦录得57宗爆发个案,受影响人数为261人。
公院入院率方面,现时录得0.70水平,仍维持高于0.25 的基线水平,但低于前一周报告的0.80水平,处于中强度水平,但0至5岁入院率却不跌反升,目前 达4.28极高强度水平,即每一万人入院中有4.28人因流感入院。
新冠肺炎个案轻微上升
卫生防护中心续指,过去一周本港新冠肺炎个案活跃程度亦有所上升,相比前一周化验所检测到829宗阳性个案,有轻微上升,达到831宗,检测阳性比率为9.70%。 至于过去11日,学校及院舍则录得23宗爆发个案,受影响人数为134人。
吁大众做足措施 预防流感及冠状病毒感染
卫生防护中心呼吁,健康人士感染流感受令健康受影响,而高危人士更会引发严重疾病,基于季节性流感疫苗安全有效,除有已知禁忌症的人士外,建议所有年满6 个月或 以上人士均应接种流感疫苗以预防感染流感及其并发症,并减低相关入院和死亡风险。
为预防冠状病毒感染,公众亦应时刻保持个人及环境卫生,以保护个人健康并预防疾病在社区传播,高危人士,例如本身有健康问题或免疫力低的人士,应采取额外的措施以保护自己 ,例如前往公众地方时应正确戴上口罩,以保障健康。
据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中心)辖下的疫苗可预防疾病科学委员会建议,本港以下人士应优先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
原文网址: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753608/%E6%B5%81%E6%84%9F%E9%AB%98%E5%B3%B0%E6%9C%9F%EF% BD%9C%E6%9C%AC%E6%B8%AF%E8%B8%8F%E5%85%A5%E6%B5%81%E6%84%9F%E9%AB%98%E5%B3% B0%E6%9C%9F%20%E7%97%85%E6%AF%92%E6%B4%BB%E8%BA%8D%E5%BA%A6%E9%80%A3%E5%8D% 87%E5%9B%9B%E5%91%A811%E6%97%A5%E5%A5%AA47%E5%91%BD
骨质疏松|跌倒恐致严重骨折! 60岁以上高危族群如何预防及治疗?
骨质疏松|跌倒恐致严重骨折! 60岁以上高危族群如何预防及治疗?
撰文:Heho健康出版:2023-08-11 10:02
当进入超高龄社会,代表需要更加重视长者的健康问题,以往认为随着年龄增长,罹患代谢性疾病,也就是三高慢性病的部分比较需要注意,但近年医师发现,需要长期治疗的骨质疏松, 也渐渐被关注。 虽然骨松不会造成疼痛,但跌倒恐导致严重骨折,不可不慎。
女性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于男性
年长者有骨质疏松的风险高,台湾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仁爱院区骨科主治医师赵顗绚指出,普遍来说民众大约进入60岁时,会开始有骨质疏松现象。 而发生在女性身上的机率会比男性来得高,需特别注意。 不过在了解骨质疏松该如何预防前,应先厘清是两个容易混淆的词汇,分别是骨质疏松和关节退化。
赵顗绚说明,骨质疏松属于硬骨的疾病,关节退化则是属于软骨关节的疾病。 一般来说,骨质疏松本身不会引起疼痛,但关节退化会合并软骨磨损、发炎、长骨刺,则会使人感到疼痛。 也就是说,如果是为了关节疼痛就诊,背后原因多半不是骨质疏松。
虽然骨质疏松不会造成疼痛,但不代表该疾病就不需要治疗或预防。 赵顗绚解释,骨质疏松的骨头禁不起碰撞,一旦跌倒可能造成脊椎骨折或髋关节骨折,对生活将造成相当大的负担。 至于该如何预防或治疗,他则提供4个解方,如下:
解方一:预防跌倒
预防跌倒是预防重大骨折的第一步。 在室内可以改善灯光、清理走道、加装防滑垫或扶手。 参与户外活动时,避免穿过度磨损的鞋子,必要时携带拐杖或登山杖辅助行走。 若从自身健康着手,则可尽量改善视力或治疗晕眩,来减少跌倒的风险因子。
解方二:适量运动
运动可以促进骨质生长,特别是有负重或震动刺激的运动,对骨质增加的效果更好。 现在网路便利,可在搜寻骨松运动或骨松健身操,跟着示范影片的步骤一起运动。 若能走出户外更好,如果能在户外进行运动、走路或健身操等,可促进身体生成维他命D,对骨质疏松改善有直接帮助。
解方三:营养补充
若想治疗轻度骨质疏松,首先一定是补充钙质和维他命D3。 坊间有许多钙质补充的选择,无论是颗粒、粉末或液体,只要服用方便,没有副作用,挑选哪一种皆可。 至于维他命D3,无论是单独购买服用,或是和钙质制作在同一个包装内服用,也都没有限制。
解方四:药物治疗
近年来有很多药物的选择,从用药的频率来看,目前台湾有7种治疗的选择,包括每天吃药、每天打针、一周吃一颗、一个月打一针、三个月打一针、 半年打一针、或是最长到一年打一针。 当然,最适合的药物由每人的体质决定,因此一定得先与医师讨论再做决定。
赵顗绚说,近几年各国都已经发展出很明确的骨质疏松治疗指引,积极治疗骨质疏松,可以减少未来发生骨折的机会,提高生活品质。 他也提醒,年过60后可能就会出现骨松迹象,尤其女性族群须更加小心和预防。
原文网址: 骨质疏松|跌倒恐致严重骨折! 60岁以上高危族群如何预防及治疗?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919355?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撰文:Heho健康出版:2023-08-11 10:02
当进入超高龄社会,代表需要更加重视长者的健康问题,以往认为随着年龄增长,罹患代谢性疾病,也就是三高慢性病的部分比较需要注意,但近年医师发现,需要长期治疗的骨质疏松, 也渐渐被关注。 虽然骨松不会造成疼痛,但跌倒恐导致严重骨折,不可不慎。
女性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于男性
年长者有骨质疏松的风险高,台湾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仁爱院区骨科主治医师赵顗绚指出,普遍来说民众大约进入60岁时,会开始有骨质疏松现象。 而发生在女性身上的机率会比男性来得高,需特别注意。 不过在了解骨质疏松该如何预防前,应先厘清是两个容易混淆的词汇,分别是骨质疏松和关节退化。
赵顗绚说明,骨质疏松属于硬骨的疾病,关节退化则是属于软骨关节的疾病。 一般来说,骨质疏松本身不会引起疼痛,但关节退化会合并软骨磨损、发炎、长骨刺,则会使人感到疼痛。 也就是说,如果是为了关节疼痛就诊,背后原因多半不是骨质疏松。
虽然骨质疏松不会造成疼痛,但不代表该疾病就不需要治疗或预防。 赵顗绚解释,骨质疏松的骨头禁不起碰撞,一旦跌倒可能造成脊椎骨折或髋关节骨折,对生活将造成相当大的负担。 至于该如何预防或治疗,他则提供4个解方,如下:
解方一:预防跌倒
预防跌倒是预防重大骨折的第一步。 在室内可以改善灯光、清理走道、加装防滑垫或扶手。 参与户外活动时,避免穿过度磨损的鞋子,必要时携带拐杖或登山杖辅助行走。 若从自身健康着手,则可尽量改善视力或治疗晕眩,来减少跌倒的风险因子。
解方二:适量运动
运动可以促进骨质生长,特别是有负重或震动刺激的运动,对骨质增加的效果更好。 现在网路便利,可在搜寻骨松运动或骨松健身操,跟着示范影片的步骤一起运动。 若能走出户外更好,如果能在户外进行运动、走路或健身操等,可促进身体生成维他命D,对骨质疏松改善有直接帮助。
解方三:营养补充
若想治疗轻度骨质疏松,首先一定是补充钙质和维他命D3。 坊间有许多钙质补充的选择,无论是颗粒、粉末或液体,只要服用方便,没有副作用,挑选哪一种皆可。 至于维他命D3,无论是单独购买服用,或是和钙质制作在同一个包装内服用,也都没有限制。
解方四:药物治疗
近年来有很多药物的选择,从用药的频率来看,目前台湾有7种治疗的选择,包括每天吃药、每天打针、一周吃一颗、一个月打一针、三个月打一针、 半年打一针、或是最长到一年打一针。 当然,最适合的药物由每人的体质决定,因此一定得先与医师讨论再做决定。
赵顗绚说,近几年各国都已经发展出很明确的骨质疏松治疗指引,积极治疗骨质疏松,可以减少未来发生骨折的机会,提高生活品质。 他也提醒,年过60后可能就会出现骨松迹象,尤其女性族群须更加小心和预防。
原文网址: 骨质疏松|跌倒恐致严重骨折! 60岁以上高危族群如何预防及治疗?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919355?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病从口入──甲型肝炎
病从口入──甲型肝炎
蔡伟乐医生 | 2024-04-15
「医生,我喜欢吃生蚝、鱼生,更喜欢打边炉!除了注意饮食卫生,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让我减少从食物中感染疾病的机会?」
「陈小姐,你应该考虑注射甲型肝炎(甲肝)疫苗。」
甲肝在香港比较少人讨论。 因为不同于乙型肝炎,甲肝患者并不会成为慢性带菌者;而大部分甲肝患者,症状轻微甚至没症状,就算感染了也不知道。 急性甲肝患者急性肝衰竭的机会小于1%,年纪愈大风险愈高。 甲肝患者痊愈后,可以终身免疫。
根据香港卫生署统计,在15至34岁的群组中,甲肝抗体的阳性比率低于35%,35至64岁中,阳性比率为43%至74%,65岁以上则大于95%。 然而,在本地人口中,接受过甲肝疫苗的人只有5.7%,换言之,绝大部分人都是曾经感染甲肝得到自然免疫。
甲肝患者症状包括发烧、头痛、肌肉痛、食欲不振、恶心、疲倦,严重的会出现黄疸和肝衰竭。
感染年纪愈小,病征愈轻微。
甲肝主要感染途径是受污染的水。 进食海鲜,尤其贝壳类海产食物,容易感染甲肝。 只要食物彻底煮熟和饮用煮沸过的水,可以减少中招机会。 打边炉是高危活动,因为很多人未必会完全煮熟海鲜就吃,夹食物时生水可以混进煮熟的食物交叉感染,筷子匙羹也有机会接触生水。 一旦有人感染后,与人接触便可传播病毒。
现时,香港政府并没把甲肝疫苗纳入恒常疫苗注射计划中。 甲肝疫苗非常有效,研究指出,接种之后,保护可超过20年。 简单接种就能得到长期保护,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为肠胃肝脏科专科医生
原文网址: https://health.hkej.com/health/article?suid=3736405&subjectline=%E7%97%85%E5%BE%9E%E5%8F%A3%E5%85%A5%E2%94% 80%E2%94%80%E7%94%B2%E5%9E%8B%E8%82%9D%E7%82%8E
预防肺炎丨肺炎球菌或变「无药可医」! 专家教路预防感染「三部曲」
预防肺炎丨肺炎球菌或变「无药可医」! 专家教路预防感染「三部曲」
Medical Inspire 医. 思维
2023年12月15日
预防肺炎丨肺炎球菌或变「无药可医」! 专家教路预防感染「三部曲」
预防肺炎丨随着冬季来临,流感、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进入高发季节。 不论是本地或其他地区的入侵性肺炎球菌耐药性菌株也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世卫(WHO)早前更将入侵性肺炎球菌列为耐药性高的「超级细菌」,情况值得关注 。
撰文:Ray@Medical Inspire
预防肺炎丨肺炎球菌或变「无药可医」! 专家教路预防感染「三部曲」
肺炎是香港第二常见致死疾病,而本地研究亦发现,21.6%的社区型肺炎成人感染个案都是与肺炎链球菌(或简称肺炎球菌)有关。 肺炎球菌一般只会引起较轻微的病症如鼻窦炎和中耳炎,但一旦细菌入侵了身体其他部位,引起入侵性肺炎球菌病,便有机会导致脑膜炎、菌血症、败血病,甚至死亡。
入侵性肺炎死亡率高达47%
香港医院药剂师学会副会长(外务)苏曜华药剂师指出,目前肺炎球菌大约有超过100多种血清型,当中约有30种会造成人类感染;香港最常见的肺炎球菌血清型是血清3型。 惟血清3型有「三高」特征,包括严重性较其他血清型高、具有高抗药性、死亡率高且并发症严重。 高危人士包括2至4岁幼童、长者、曾患侵入性肺炎球菌病、免疫力受损人士、长期病患者及植入人工耳蜗的人士。
苏曜华解释,据资料显示,血清3型肺炎链球菌引致的入侵性疾病在多重病患者中,死亡率可高达47%;另外有研究发现,约50%至70%感染血清3型肺炎链球菌的 本地患者,已对部分常用抗生素,如红霉素和四环霉素产生耐药性,若情况持续或最终会变成无药可医。
「事实上,我们每使用一次抗生素,便等于制造一次机会让细菌发展出击败抗生素的能力,成为抗生素耐药性细菌,若耐药性情况持续,最终肺炎球菌病便会变成无药可医。 」
预防感染三部曲
而面对「恶菌」并不能坐以待毙,苏曜华药剂师表示,预防肺炎链球菌感染有「三部曲」:
第一步:保持个人卫生
经常保持双手清洁
洗手时应以枧液和清水清洁双手,搓手最少20秒
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纸巾掩盖口鼻
当出现呼吸道感染病征,应戴上口罩,避免前往人多挤逼的地方,及尽早向医生求诊
保持均衡饮食及恒常运动
第二步:保持环境卫生
经常清洁和使用 1 比 99 稀释家用漂白水消毒常接触的表面,如家俬、玩具等
金属表面则可用70%火酒清洁消毒
1 比 49 稀释家用漂白水可用于消毒被污染的地方(如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避免前往人多挤逼或空气流通欠佳的公众地方
第三步:接种疫苗
接种肺炎球菌疫苗是预防肺炎球菌疾病其中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价数愈高不等于愈好
虽然本港已有13价肺炎球菌疫苗接种,惟感染人数正持续上升,苏曜华指问题值得思考及研究,更认为与病毒的高耐药性有关。 他亦击破传言指,很多市民都认为,接种疫苗必定是「价数愈高的疫苗」便是愈好,但其实不然。 苏曜华解释,价数愈高的疫苗反而可能有其限制,反而应因应当地盛行的血清型,选择接种合适的疫苗。
就香港疫苗可预防疾病科学委员会(科学委员会)最新建议,新一代15及20价疫苗,均属安全和有效。 而相比现时正接种的13价疫苗,15价疫苗对血清3型肺炎球菌产生的免疫反应较高,相信能更有效预防感染。 因此建议港府更改「儿童免疫接种计划」和「政府肺炎球菌防疫注射计划」,以15价疫苗取代13价疫苗,并建议高风险人士尽快接种疫苗,以预防肺炎球菌感染,减少使用抗生素,避免 耐药性情况加剧。
原文网址: https://hk.news.yahoo.com/%E9%A0%90%E9%98%B2%E8%82%BA%E7%82%8E%E4%B8%A8%E8%82% BA%E7%82%8E%E7%90%83%E8%8F%8C%E6%88%96%E8%AE%8A-%E7%84%A1%E8%97%A5%E5%8F%AF %E9%86%AB-%E5%B0%88%E5%AE%B6%E6%95%99%E8%B7%AF%E9%A0%90%E9%98%B2%E6%84%9F% E6%9F%93-%E4%B8%89%E9%83%A8%E6%9B%B2-085305471.html
麻疹复燃|麻疹病例去年全球激增 年增逾30万宗增幅近8成 本港今年增3病例包括两幼儿|附医生吁3类人尽快打疫苗
麻疹复燃|麻疹病例去年全球激增 年增逾30万宗增幅近8成 本港今年增3病例包括两幼儿|附医生吁3类人尽快打疫苗
发布时间: 2024/03/01
【麻疹/麻疹爆发/传染病/疫苗】全球麻疹病例去年增加79%,各地开始出现感染个案,确诊数字有上升趋势。 台湾近日亦出现首宗本土麻疹群聚个案,有当地医生指出3大高风险族群易被传染,宜尽快接种疫苗。 本港卫生防护中心亦表示,今年录得3宗麻疹个案,高度关注事件。
今年已确诊3宗 本港爆发风险较低
本港卫生防护中心亦关注麻疹爆发的情况,昨日(2月29日)向全港医生发信,指多个欧洲、中亚及东南亚国家麻疹出现爆发,邻近国家包括菲律宾及马来西亚的个案亦有上升 趋势,去年全球168个国家共有超过30万宗个案,较前年增加近8成。 本港亦有输入麻疹病毒的风险,但因麻疹疫苗接种覆盖率高,本地爆发大规模疫情的风险较低。 中心指出,今年已接获3宗麻疹病例通报,当中2名患者是没有外游史的幼儿,当中包括一名11个月大男婴和3岁男童。
全球多地现麻疹个案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全球麻疹疫情于2023年明显上升,去年通报超过30万宗确诊麻疹个案,较2022年同类数字激增接近8成,多数病例发生在也门、印度和埃塞俄比亚,当中以欧洲区 的增幅最为严峻。 世卫表示,由于新冠疫情期间MMR疫苗接种量减少,导致疫后全球麻疹快速传播,当中以5岁以下的小童感染情况最为严重。
台湾重症医学暨胸腔内科专科医生黄轩于其Facebook专页发文,指全球麻疹疫情有上升趋势,近日台湾亦有确诊首宗本土感染个案。 加拿大卫生官员及世卫皆作出呼吁,指春假期间或多人外游,会增加麻疹传播的风险,建议外游人士出发前两星期尽快接种疫苗。
3类人应尽快打疫苗
世界卫生组织亦在2022年发现,全球约有2200万婴儿错过通过常规免疫接种至少一剂麻疹疫苗,列出3类高风险人士容易感染麻疹,建议尽快接种疫苗预防,
1.从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者
2.麻疹抗体已经消失无免疫力者
3.免疫系统低下者
黄轩医生补充,接种疫苗后2周就能获得保护力,而接种MMR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国麻疹混合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方法。 他解释,只要曾接种麻疹疫苗,就可预防及控制麻疹,并维持约20年的保护力。 他续指,20岁以上的成年人,麻疹疫苗抗体浓度会下降,可自行决定就医检测体内是否还有抗体,因应情况再自费接种疫苗。
此外,有较高感染风险者亦可考虑补打一剂疫苗,包括
计划前往麻疹、德国麻疹疫区者
工作性质频繁接触外国人者
医疗照护工作人员
照顾尚未接种疫苗婴幼儿之机构工作人员
麻疹属高传染性疾病
据本港卫生署资料,麻疹属高传染性的疾病,潜伏期一般为7至18天,但可长达21天。 麻疹可透过空气中的飞沫,或直接接触病人的鼻喉分泌物而传播。 病人从出疹前4天至出疹后4天内可把病传染给别人。
受感染的人初时会发烧、咳嗽、流鼻水、眼红及口腔内出现白点。 3至7天后皮肤会出现污斑红疹,通常会由面部扩散到全身,维持4至7天,亦可能长达3个星期,留下褐色斑痕或出现脱皮。 病重者的呼吸系统、消化道及脑部会受影响,引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在「香港儿童免疫接种计划」下,儿童接种共两剂含麻疹的疫苗。 当局亦建议所有对麻疹未具备免疫力的外籍家庭佣工都应接种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及德国麻疹(MMR)混合疫苗,在抵港工作前接种更佳。
如对接种疫苗有任何问题,应咨询医生意见。
原文网址: https://skypost.hk/article/3715663/%E9%BA%BB%E7%96%B9%E5%BE%A9%E7%87%83-%E9%BA%BB%E7%96 %B9%E7%97%85%E4%BE%8B%E5%8E%BB%E5%B9%B4%E5%85%A8%E7%90%83%E6%BF%80%E5%A2%9E -%E5%B9%B4%E5%A2%9E%E9%80%BE30%E8%90%AC%E5%AE%97%E5%A2%9E%E5%B9%85%E8%BF%918% E6%88%90-%E6%9C%AC%E6%B8%AF%E4%BB%8A%E5%B9%B4%E5%A2%9E3%E7%97%85%E4%BE%8B%E5 %8C%85%E6%8B%AC%E5%85%A9%E5%B9%BC%E5%85%92-%E9%99%84%E9%86%AB%E7%94%9F%E7% B1%B23%E9%A1%9E%E4%BA%BA%E7%9B%A1%E5%BF%AB%E6%89%93%E7%96%AB%E8%8B%97
脑膜炎 | 4个月大BB感染 脑膜炎双球菌 致发展迟缓 注意3大警告即去急症室 | 儿童健康
脑膜炎 | 4个月大BB感染 脑膜炎双球菌 致发展迟缓 注意3大警告即去急症室 | 儿童健康
2024-03-18
港人出国旅游及升学频繁,各种感染个案陆续回升。 一名4个月大男婴感染 脑膜炎双球菌 后,出现高烧及紫色皮疹,病情短时间内急速恶化,需转送到儿童深切治疗部,幸好及时处理,仍难免造成后遗症。
据卫生防护中心的数据显示,2023年初至今年一月底,本港共录得7宗脑膜炎双球菌个案,患者年龄介乎46-86岁。 儿科专科彭立欣医生表示,脑膜炎双球菌患者可能在24小时内由正常急转直下至死亡,即使康复也可能造成严重后遗症,成人或小朋友都有机会感染,因此大众需加强预防意识。
4个月大男婴感染脑膜炎双球菌
彭医生分享一宗过去曾治疗一名4个月大男婴的个案,照顾者起初发现男婴发烧,半天后见男婴皮肤出现一点点紫色皮疹,便带他到家庭医生求医,男婴同日 获安排到儿童深切治疗部,继续接受诊治。 男婴送院时意识模糊,需使用强心药及插喉,所幸快速发现并及时处理,男婴经治理后情况稳定,虽有效减低严重并发症,仍出现发展迟缓情况。
由于脑膜炎双球菌引致的脑膜炎容易影响小朋友大脑神经,故医生安排了一系列以年计的跟进检查及训练,协助追回成长进度。 由于男婴和家人在潜伏期没有外游,医生推断怀疑是带菌照顾者传染给男婴。
儿科专科彭立欣医生表示,脑膜炎双球菌患者可能在24小时内由正常急转直下至死亡,即使康复也可能造成严重后遗症,成人或小朋友都有机会感染,因此大众需加强预防意识。
感染 脑膜炎双球菌 24小时内可致命
彭医生表示,脑膜炎双球菌为可引致脑膜炎的其中一种病菌,主要经由患者咳嗽或打喷嚏的飞沫、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而传播,潜伏期为2至10日。 根据世卫组织资料显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属于感染脑膜炎双球菌高风险地区,有研究指出10%至35%的健康成年人带有其病菌;而本港2023年初至今年一月底录 得7宗个案,年龄介乎46-86岁,小朋友抵抗力较成人弱,首当其冲容易成为感染的一群。
感染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的患者初期症状与感冒相似,例如出现发烧、呕吐、颈部僵硬等不适,容易延误诊断及治疗。 因病情可以在短时间急速恶化,其后出现紫色皮疹、抽搐、接着休克或会心脏衰竭,由正常至死亡24小时内发作,即使康复也可能造成严重后遗症。 细菌非常「霸道」,后遗症影响甚广,包括神经系统、智力受损、视力、慢性痛症或需要截肢等。
感染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的患者初期症状与感冒相似,例如出现发烧、呕吐、颈部僵硬等不适。
5岁以下是高危群组 BB感染3大警号
大多婴幼儿患者被成人带菌者感染,经父母、亲友的亲密接触传染,尤其5岁以下是高危群组,由于他们未必能清晰地表达不适,容易错失及早治疗的先机,故要小心注意各种 症状。 即了解感染脑膜炎3大警号:
一岁以下脑囟交接位置平日扁平,当感染脑膜炎时这个位置可能胀起
持续高烧
紫色皮疹
诊断及治疗
如属怀疑个案,患者需要接受腰椎穿刺,抽取脑脊髓液检查白血球、细菌、葡萄糖蛋白质数量,进行种菌测试,以及PCR核酸测试,来确定是否受到脑膜炎双球菌感染。 如及早医治,进行14至21日抗生素治疗便会完全康复;然而,延误诊断,或有机会出现并发症,患者的视力、听力及智力有可能因感染而永久受损。
疫苗接种
所谓预防胜于治疗,部份国家已实行接种计划,例如英国、加拿大等。 有数据指,英国接种疫苗后,有效减低70%脑膜炎双球菌发病率,而加拿大称可减低超过90%。 由于脑膜炎双球菌在欧美等地的感染率比香港高,因此家长日后安排小朋友到这些国家升学或旅游时,需了解当地接种要求。 此外,欧洲部份国家会出现地区或季节性感染,故出行前应尽早了解并考虑接种疫苗。
原文网址: https://www.ohpama.com/851872/%E7%94%9F%E6%B4%BB%E5%81%A5%E5%BA%B7/%E5%81%A5%E5%BA %B7%E7%99%BE%E7%A7%91/%E8%85%A6%E8%86%9C%E7%82%8E-%E8%86%9C%E7%82%8E%E9%9B %99%E7%90%83%E8%8F%8C-bb-%E7%99%BC%E5%B1%95%E9%81%B2%E7%B7%A9/
预防日本脑炎 疫苗、防蚊双管齐下
预防日本脑炎 疫苗、防蚊双管齐下
发布于 04月08日21:36
卫生局提醒养猪业者于猪舍挂捕蚊灯,降低病媒蚊数量防日本脑炎。
记者叶进耀∕台南报导
即将进入日本脑炎流行期,去年西港区、六甲区及永康区各确诊一例,卫生局提醒养猪业者可开始于猪舍挂捕蚊灯,降低病媒蚊的数量;另外,打疫苗是预防日本脑 炎最有效的方法,尚未接种的适龄婴幼儿,请照顾者尽速带往卫生所接种。
卫生局说,台湾每年五至十月为日本脑炎流行季,其中六至七月为流行高峰,国内传播日本脑炎病媒蚊主要为三斑家蚊、环蚊家蚊和白头家蚊;日本脑 炎病媒蚊主要孳生于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沟渠等处,吸血高峰为黄昏与黎明时段,而猪为病毒的主要增幅宿主。
感染日本脑炎病毒小孩及老人较容易发生临床症状,可能出现急性神经症状,如发烧、头痛、意识障碍、呕吐、颈部僵硬、抽筋、肌张力异常、脑膜刺激症状及精神症状(谵妄、意识 不清)等,易遗留严重的神经性或精神性后遗症,更甚者可能导致死亡,致死率达二、三成。
日本脑炎目前尚无治疗药物,打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目前整年提供疫苗接种,年满十五个月的幼儿,应接种第一剂,间隔十二个月再接种第二剂。
原文网址: 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JP7yGVP
【接种疫苗】全港约41万人患乙型肝炎 卫生署呼吁高危人士进行检测
【接种疫苗】全港约41万人患乙型肝炎 卫生署呼吁高危人士进行检测
2024年2月21日
根据最新的本港的人口健康调查结果推算,全港有约41万人患有乙型肝炎(乙肝)。 卫生署呼吁高危人士进行检测。
卫生署特别预防计划顾问医生黄骏君表示,由于慢性乙肝无明显病征,往往难以发现已经受感染,呼吁包括父母或兄弟姐妹或伴侣患有乙型肝炎的高危人士,应该进行测试,如果无抗体保护应 接种疫苗。
处方公布的数据显示,15至34岁人士的乙肝感染率明显较低,相信主要与当局80年代起,采取向患病孕妇提供抗病毒药等一系列预防母婴传播的措施有关。
另外,为应付可能有大量的乙型肝炎患者求诊,署方与医管局已制订指引于医管局部份联网试行基层医疗与专科合作,治理乙型肝炎病情稳定的患者。
乙型肝炎可由性接触、输入带病毒的血液或血液制成品、纹身、穿耳或针炙中使用受污染的仪器等等而传染;带病毒母亲于分娩期间或于襁褓期间亦可把病毒传 给婴儿。
乙型肝炎的常见症状包括:发烧、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眼白变黄、小便深色及大便呈泥土色或变浅色。 大约5至10%的成人患者及95%受母体感染的婴儿均不能清除这种病毒,因而变成慢性带菌者,并可能在日后患上慢性肝炎,肝脏永久损坏或肝癌。
制图/文字:Health Concept
原文刊登: https://hk.news.yahoo.com/%E6%8E%A5%E7%A8%AE%E7%96%AB%E8%8B%97-%E5%85%A8%E6%B8 %AF%E7%B4%8441%E8%90%AC%E4%BA%BA%E6%82%A3%E4%B9%99%E5%9E%8B%E8%82%9D%E7%82%8E -%E8%A1%9E%E7%94%9F%E7%BD%B2%E5%91%BC%E7%B1%B2%E9%AB%98%E5%8D%B1%E4%BA%BA% E5%A3%AB%E9%80%B2%E8%A1%8C%E6%AA%A2%E6%B8%AC-080000469.html?guccounter=1&guce_referrer=aHR0cHM6Ly93d3cuZ29vZ2xlLmNvbS8&guce_referrer_sig=AQAAABpTxdO7wC74lM2IpZAMymFkZeNyTSxi1hP40fLZd0Vl37V82Y0FtaBkF1zxgs2lIl7eCes9AtWtuHvknbL_i7YMEkrJE5EfdvjdrETI_rpQBSPrs35H2BEZihF2I0DzVGwjc4h8M4lyq45ygWKhJ3rleEdOMmn2eo9Z3rxOgGpQ
脑膜炎|父母注意! 儿童脑膜炎 可致智力受损 出现一种症状即去急症室
2023-10-05 11:30:02
脑膜炎|父母注意! 儿童脑膜炎 可致智力受损 出现一种症状即去急症室
可引起脑膜炎的病原体有很多种,较常见的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日本脑炎、结核病、肺炎链球菌、B型嗜血杆菌、肠病毒、疱疹病毒、沙门氏菌、隐球菌等。 儿科专科医生林嘉仪认为,幼儿病情易急速恶化,父母要特别留意其征状,有怀疑应尽快求诊。 而最根本的预防方法是接种疫苗,可有防减低患病风险。
Q:什么是脑膜炎? 什么情况下会引发脑膜炎?
脑膜炎是指包围大脑部及脊髓组织的脑脊膜发炎,一般是受到感染所致。
Q:脑膜炎有没有分类?
脑膜炎一般分为病毒性和细菌性,真菌导致的脑膜炎相对较少。
较为常见导致脑膜炎的细菌包括: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乙型流感是血杆菌及B型链球菌;而病毒包括:流感病毒、肠病毒、日本脑炎、疱疹病毒。
Q:幼童及小童一旦感染,会有什么征状?
幼儿受感染,病情可以于短时间急促恶化,症状视乎导致脑膜炎的细菌或病毒,初期症状可能并不明显,包括:发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及红疹等,之后可能出现头痛、呕吐、 嗜睡、颈部僵硬或抽搐,甚至休克。
如幼儿发高烧而且有出现红疹或呕吐、食欲不振、嗜睡等征状,必须尽快求医。 如果出现抽搐症状必须前往急症室。
Q:小童感染脑膜炎跟成年人有什么分别?
小童脑膜炎和成人感染脑膜炎症状大致相同,但因为幼儿病情容易急速恶化,而且又而未必能表达清晰,所以很容易错失及早治疗的先机。
如幼儿发高烧而且有出现红疹或呕吐、食欲不振、嗜睡等征状,必须尽快求医。
Q:脑膜炎会潜服多久? 会传染吗?
潜伏期视乎细菌或病毒,一般细菌性脑膜炎如:脑膜炎伤球菌潜伏期由2至10天;病毒性脑膜炎如:流感潜伏期一般1至4天,肠病毒的潜伏期为3至5天。
病毒性和细菌性脑膜炎可以经由接触及飞沫传播。
Q:脑膜炎一般会其他疾病混淆吗?
由于脑膜炎初期病征并不明显,一般很容易跟普通细菌感染或者病毒性感染混淆;某些幼儿发高烧容易出现热性痉挛,症状亦与脑膜炎相似。
Q:如何诊断患脑膜炎? 是否要做腰椎穿刺?
如属怀疑个案,需要安排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检查,确定是否患上脑膜炎。
由于腰椎穿刺属于入侵性检查程序,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流血、头痛、感染脑压骤降导致脑疝,然而这些风险并不常见。
腰椎穿刺
如属怀疑个案,需要安排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检查,确定是否患上脑膜炎。
Q:脑膜炎如何治疗?
脑膜炎的治疗包括支援治疗及针对治疗;支援治疗包括稳定患者的血压、呼吸、血氧、心跳及其他维生指标。 针对治疗一般针对导致感染的细菌/病毒。 细菌性脑膜炎治疗是抗生素,而病毒性脑膜炎,大部分对于抗病毒药的治疗效果未如理想,有些并没有针对性的治疗。
Q:小童经治疗后一般多久会完全康复?
幼儿如及早医治,有些个案可以于2至3星期的治疗后完全康复,然而大部分都有机会出现并发症。 患者的视力、听力及智力有可能因脑膜炎感染而受损;部分感染脑膜炎双球菌的患者,有机会需要截肢。
Q:曾患脑膜炎,往后会更易再度感染吗? 还是身体已有抗体不易染病?
脑膜炎的患者,身体会对于刚受感染的细菌或病毒产生抗体,维持一段时间。 然而由于身体整体状况转差,亦相对较容易感染其他病毒和细菌,严重感染亦可以导致脑膜炎。
Q:有什么预防脑膜炎方法?
预防脑膜炎最有效的方法包括,注意及保持个人及环境卫生,保持双手清洁,勤洗手、以1:99稀释家用漂白水清洁家居和玩具,避免受到感染及接种疫苗;卫生署的疫苗接种 计划已包括肺炎链球菌疫苗,家长可考虑为幼儿额外注射乙型流感是血杆菌疫苗、脑膜炎双球菌疫苗、日本脑炎疫苗及每年接种流感疫苗,以减低受感染之后造成的严重并发症的 风险。
Q:个案分享
过往曾遇过一些儿童因为感染流感、乙型流感尝血杆菌和肠病毒而导致脑膜炎的个案,虽然最终没有生命危险,然而都造成听力、智力及自理能力受损,对儿童及其家人的 将来都造成严重的影响及沉重的负担。
原文刊登: https://www.am730.com.hk/%E5%81%A5%E5%BA%B7/%E8%85%A6%E8%86%9C%E7%82%8E-%E7% 88%B6%E6%AF%8D%E6%B3%A8%E6%84%8F-%E5%85%92%E7%AB%A5%E8%85%A6%E8%86%9C%E7%82 %8E-%E5%8F%AF%E8%87%B4%E6%99%BA%E5%8A%9B%E5%8F%97%E6%90%8D-%E5%87%BA%E7%8F %BE%E4%B8%80%E7%A8%AE%E7%97%87%E7%8B%80%E5%8D%B3%E5%8E%BB%E6%80%A5%E7%97%87 %E5%AE%A4/403459
轮状病毒是5岁以下幼儿肠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没有特效药医治,1天内可能拉肚子10~20次
轮状病毒是5岁以下幼儿肠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没有特效药医治,1天内可能拉肚子10~20次
2023/10/10
研究指出,腹泻可能与儿童的生长停滞、发育迟缓和认知障碍有关。 宝宝生病期间所使用的尿布数量,约为平常的2倍。 而且,孩童感染轮状病毒会对爸妈带来极大负担。 至少有一位家长需请假在家照顾孩子,平均可能缺勤2-7个工作天。 孩子的病情更会增加家长压力。
轮状病毒是5岁以下幼儿肠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病毒类型,通常引起胃肠道问题,包括呕吐、腹泻、腹痛、脱水和发烧等症状。 这些病毒可以通过飞沫传播或接触传播,尤其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如学校、幼儿园和医院。
目前没有特效药可以医治
轮状病毒生命力强,在手上最多可存活4小时,在干燥表面更可存活超过10天,受感染儿童每公克的粪便更可排出1000亿只病毒,所以必须慎重处理宝宝的排泄物。 轮状病毒传染力高,除婴幼儿间互相传染外,家庭成员或密切接触者也可能感染。 大多数人会在几天或一周内康复。 然而,对于幼儿、老年人和免疫系统受损的人来说,这种病毒可能会导致较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危及生命。
感染轮状病毒,目前没有特效药可以医治,1天内的水泻次数可能高达10~20次,严重时需要住院观察。
研究指出,腹泻可能与儿童的生长停滞、发育迟缓和认知障碍有关。 宝宝生病期间所使用的尿布数量,约为平常的2倍。 而且,孩童感染轮状病毒会对爸妈带来极大负担。 至少有一位家长需请假在家照顾孩子,平均可能缺勤2-7个工作天。 孩子的病情更会增加家长压力。
接种轮状病毒疫苗
除了平时应该注意个人卫生,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确洗手。 并多以漂白水消毒环境或器物表面。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接种轮状病毒疫苗以预防轮状病毒肠胃炎,建议第一剂轮状病毒疫苗应及早于6周大时依医嘱接种。
轮状病毒疫苗有单价和五价两种,两种都是口服的活性减毒疫苗。 活性减毒疫苗是将病毒的毒性减弱制成的! 接种后会帮助引发人体的免疫反应产生抗体,类似轻微的自然感染,但因毒性降低所以通常不会致病。
感染族群年龄层升高,长期的保护力非常重要
澳洲研究指出,轮状病毒感染年龄中位数由2010年的3.9岁后移至2017年的7.1岁。 研究显示,婴儿依医嘱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可协助提供各年龄未接种疫苗的接触者约35-60%的间接保护力。 其中最频繁接触婴幼儿的青壮年族群(25-44岁)更可获得56%的间接保护力。 (针对轮状病毒胃肠炎)
原文刊登: 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s/9928343
HPV癌,四成是男士
2024-07-05 12:30:00
叶医晋语: 叶维晋医生
HPV癌,四成是男士
男士HPV
有一天,诊所来了一对年轻夫妇。 25岁的王太太来接种HPV疫苗,丈夫陪伴在侧。王先生在等候期间,拿起了HPV疫苗的单张来看,发现男士也应该接种。岂料当王先生向太太提出时,太太即时反对。 「男人又没有子宫颈,哪来预防子宫颈癌?」王太太说。她更以鄙视的态度盯着丈夫,说:「你是不是想预防性病(俗称「椰菜花」的性病疣),所以想打HPV疫苗? 」明显地,她怀疑先生想去「滚」。 王先生赶紧否认:「当然不是!我刚刚看到单张,原来HPV可以引发阴茎癌、肛门癌等等⋯⋯」王太太反驳说:「没听过这些癌,就算有也只得很少个案。哪里像女人子宫颈癌那么普遍、那么紧要?」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坊间把「HPV疫苗」叫作「子宫颈癌疫苗」,是非常错及误导的。 HPV不是只引发女性子宫颈癌那么简单。以美国为例,由HPV引起的癌症个案中,多达四成是男士!而且男士感染HPV后,是没有症状,没有方法可以检查(不像女士般可进行子宫颈筛查),也没有方法治疗HPV感染的。因此,疫苗是最佳的保护方法。 \
原文网址: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5%81%A5%E5%BA%B7/hpv%E7%99%8C-%E5%9B%9B%E6%88%90 %E6%98%AF%E7%94%B7%E5%A3%AB/466541
健康生活|背部刺痛误当热痱 女子求医证实「生蛇」 揭一个都市人坏习惯惹祸
健康生活|背部刺痛误当热痱 女子求医证实「生蛇」 揭一个都市人坏习惯惹祸
发布时间: 2024/03/03
频挨夜睡眠不足 身上惊现大片红印
综合内媒报道,该名杨姓女子于去年8月发现背部出现大面积泛红,不久更蔓延到前胸,伴有明显刺痛感。由于当时正值炎夏,她以为自己只是因为天气炎热,皮肤长出热痱,因此未有在意,打算到药局购买成药简单涂抹处理。
未料出门前,杨女无意间看到一个有关带状疱疹的短片,影片中指一名年轻人因为挨夜而患上带状疱疹,她忆起自己这段时间经常挨夜,几乎晚晚凌晨3、4时才入睡,翌日又早早起床上班,每日睡眠仅5至6小时,加上症状与影片描述相同,故「吓得立刻弹射起跳」,随即赶到医院挂号问诊。不出所料,杨女最终确诊患上带状疱疹,幸而症情仍处于初期,尚未连成带状:
「医生对我说,这是中老年人得的病,你这么年轻就有,证明你身体素质真的很差了。」
治愈后前胸遗下一片疤痕
杨女坦言,病发期间她的前胸后背感到极为刺痛,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感觉。她遵循医嘱,服食处方口服药物及涂抹药膏后,又到医院进行了两次红光疗法(Red light therapy, RLT)症状才渐渐消失,惟日后免疫力低下时,病情仍有可能会反覆发作。
杨女痊愈后前胸亦留下了一片疤痕,她坦言每次看到便会提醒自己不要熬夜,同时亦呼吁大家:「假如患上带状疱疹,应及早服食抗病毒药物以缩短发病时间,年轻人平日亦应规律生活、调整工作及生活状态,亦要适当运动,以提升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生蛇围一圈会死?
至于坊间传言「生蛇围一圈会死」,区医生则表示没有根据,一般「生蛇」只会局限于身体单边,或者偶尔两个相连的神经线区域;不过在特殊情况下,免疫能力缺乏或受抑制的病人,如爱滋病、血癌、接受器官移植、长期服食类固醇等人士,生蛇可同时出现于身体多个不同位置,
「其实『生蛇围一圈会死』系一个谬误,唔系因为两边一齐生蛇而致命,有机会系呢位患者身体免疫力非常低,同时出现并发症致死。」
而「生蛇入眼」不单会引起眼球表面发炎,炎症消退后可以引致结疤,甚至增加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脱落的可能,严重影响视力,因此绝对不能忽视。
病发后72小时内服药可减症状
区医生建议,患者于病发后的72小时内服用抗病毒药物,可有效减轻症状及缩短病程,亦能减少生蛇后神经痛。如果患者多于72小时求医, 但征状仍持续增加并明显,视乎个别情况,医生仍有可能处方抗病毒药物,不过效力会随时间而降低。
由于「生蛇」属于过滤性病毒,未曾生水痘人士接触「生蛇」人士,有机会被传染导致出水痘。故此,区医生指最有效预防「生蛇」的方法是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另一方面,高危人士应有适当休息、摄取足够营养及多做运动,以提升自身免疫力。
港大内科学系传染病科主任及临床教授孔繁毅曾指出,有研究显示逾9成潜在免疫疾病的患者,接种新一代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后,保护率在约4年追踪期内达90.5%。他说,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疲劳、肠胃不适、头痛、肌肉痛、发冷、发烧等常见副作用,一般在2至3日就会消退。
目前欧美多国已将带状疱疹疫苗纳入政府资助,孔建议有关当局参考,并分阶段实施疫苗接种计划,首阶段可由65岁或以上及18岁以上免疫力弱人士开始。此外,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定期运动、戒烟戒酒等,都可预防生蛇。
原文网址: https://skypost.hk/article/3714294/%E5%81%A5%E5%BA%B7%E7%94%9F%E6%B4%BB-%E8%83%8C%E9%83 %A8%E5%88%BA%E7%97%9B%E8%AA%A4%E7%95%B6%E7%86%B1%E7%97%B1-%E5%A5%B3%E5%AD% 90%E6%B1%82%E9%86%AB%E8%AD%89%E5%AF%A6-%E7%94%9F%E8%9B%87-%E6%8F%AD%E4%B8% 80%E5%80%8B%E9%83%BD%E5%B8%82%E4%BA%BA%E5%A3%9E%E7%BF%92%E6%85%A3%E6%83%B9% E7%A6%8D
肺炎球菌|本港首季感染个案较去年高1倍!多个医学团体倡高风险人士尽早接种肺炎球菌疫苗
肺炎球菌|本港首季感染个案较去年高1倍!多个医学团体倡高风险人士尽早接种肺炎球菌疫苗
2024年6月4日
香港首季录得32宗侵入性肺炎球菌感染个案,比去年同期高出逾一倍,当中血清3型比例占最多。有专科医生指血清3型患者的住院率、重症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其他血清型。多个医学团体提醒长者、幼儿等高危人士应尽早接种肺炎球菌疫苗以加强保护。
肺炎球菌主要经飞沫、亲密接触或触摸被污染物件而传播。而感染肺炎球菌后,会出现肺炎等症状,其引起并发症的风险亦不容忽视,尤其是幼儿及长者两个高危群组。
儿童免疫、过敏及传染病科专科医生、港大医学院儿童及青少年科学系名誉临床副教授关日华医生引述研究指出,本港平均每20名入侵性肺炎球菌病幼童患者,便有1人死亡,而且一成幼童患者会出现严重并发症,包括神经功能缺损、休克、二尖瓣膜穿孔、脑血管病变等。另有研究指出,65岁长者感染侵入性肺炎球菌病机会约为一般成人三倍。
关日华又补充,现时本港流行血清3型,所致的入侵性肺炎球菌感染有「三高」风险需要特别注意,即住院率、重症率及死亡率均高于其他血清型,另亦引述有研究显示,在多重病患者中,血清3型肺炎球菌引致的入侵性疾病的死亡率可高达47%。
香港感染及传染病医学会会长、感染及传染病专科医生林纬逊医生指出:「不同血清型的肺炎球菌会在社区中传播并寄存在鼻咽内,可以经由打喷嚏传染给高危人士。如这些高危一族接触带有肺炎球菌的飞沫,便可能受感染。因此,长者接种肺炎球菌疫苗除了可以减低自身感染风险外,还可以建立免疫屏障,以减低交叉传播的风险。」林纬逊续称,目前有多款肺炎球菌疫苗供应,建议市民应按身处地方流行的血清型、个人身体情况等因素,来考虑选择合适的疫苗接种,以减低感染风险。
而根据本港疫苗可预防疾病科学委员会接种建议,相比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及20价疫苗,15价疫苗对血清3型肺炎球菌所产生的免疫反应较高,相信能更有效预防由这血清型引致的侵入性肺炎球菌感染;在「香港儿童免疫接种计划」和「政府肺炎球菌防疫注射计划」下均以15价疫苗取代13价疫苗;而65岁或以上没有高风险情况的长者,若未曾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应接种一剂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而有高风险情况的人士则应接种一剂15价疫苗,并于一年后再接种一剂23价疫苗。
原文网址: https://hk.news.yahoo.com/%E8%82%BA%E7%82%8E%E7%90%83%E8%8F%8C-%E6%9C%AC%E6%B8 %AF%E9%A6%96%E5%AD%A3%E6%84%9F%E6%9F%93%E5%80%8B%E6%A1%88%E8%BC%83%E5%8E%BB %E5%B9%B4%E9%AB%981%E5%80%8D-%E5%A4%9A%E5%80%8B%E9%86%AB%E5%AD%B8%E5%9C%98% E9%AB%94%E5%80%A1%E9%AB%98%E9%A2%A8%E9%9A%AA%E4%BA%BA%E5%A3%AB%E7%9B%A1%E6% 97%A9%E6%8E%A5%E7%A8%AE%E8%82%BA%E7%82%8E%E7%90%83%E8%8F%8C%E7%96%AB%E8%8B% 97-081753794.html?guccounter=1&guce_referrer=aHR0cHM6Ly93d3cuZ29vZ2xlLmNvbS8&guce_referrer_sig=AQAAABpTxdO7wC74lM2IpZAMymFkZeNyTSxi1hP40fLZd0Vl37V82Y0FtaBkF1zxgs2lIl7eCes9AtWtuHvknbL_i7YMEkrJE5EfdvjdrETI_rpQBSPrs35H2BEZihF2I0DzVGwjc4h8M4lyq45ygWKhJ3rleEdOMmn2eo9Z3rxOgGpQ
孕妇带乙肝病毒婴儿接种疫苗九成半见效 未见抗体或因免疫系统未成熟
孕妇带乙肝病毒婴儿接种疫苗九成半见效 未见抗体或因免疫系统未成熟
22/02/2024
【明报专讯】卫生署推算本港有41万人患乙型肝炎,而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时年纪愈小,风险愈高,若初生婴感染乙肝病毒,有九成机率发展成为慢性乙型肝炎。卫生署顾问医生(特别预防计划)黄骏君表示,本港大部分乙肝感染途径为母婴传播,该署近年已为母亲是乙肝患者的婴儿安排接种疫苗后的血清测试,又为患乙肝且病毒载量高的孕妇提供抗病毒药,有信心达至「无乙肝新一代」目标。
料港有41万乙肝患者 母婴传播 已打疫苗婴九成半见效
卫生署据2020至22年度人口健康调查结果,推算本港有41万人患乙型肝炎。黄骏君指感染乙肝无明显病征,部分患者可能直至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等并发症才会发现。
黄骏君表示,去年约2.4%孕妇在公营机构验出对乙肝表面抗原测试呈阳性。针对母婴传播,卫生署自2020年8月起每年为800至1000名患乙肝且病毒载量高的孕妇,提供抗病毒药物以降低母婴传播风险。截至去年底,该署为1990名母亲是乙肝患者的婴儿安排接种乙肝疫苗后的血清测试,当中近九成半婴儿对疫苗产生免疫反应,已受保护,约4.9%则未有对疫苗产生免疫反应;0.4%发现感染乙肝,将转介至儿科跟进及治疗。
半成未见抗体 或因免疫系统未成熟
对于少数婴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仍未产生抗体,黄骏君指婴儿年纪小,免疫系统相对未成熟,即使接种疫苗「都未谷得出抗体」,同时不排除因正在演变成慢性乙肝感染,或是先天身体免疫系统毛病,建议家人照顾上多加注意,以降低婴儿感染乙肝风险。
卫署:目标「无乙肝新一代」
黄又称,7名接种疫苗后仍染乙肝的婴儿,大部分源于母亲未有参与服药降病毒载量等服务,相信随着计划推进,加上自1980年代实施的预防乙肝母婴传播措施,令目前15至34岁年轻一代感染率少于2%,有信心未来患有乙型肝炎的人数将减少,「无乙肝新一代」是可达到的目标。
卫生署据2020至22年度人口健康调查结果,推算本港有41万人患乙型肝炎。黄骏君指感染乙肝无明显病征,部分患者可能直至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等并发症才会发现。她说目前乙肝治疗上已有突破,口服药副作用少且抗药风险低,有助减低患上肝衰竭和肝癌等风险。
原文网址: https://health.mingpao.com/%e5%ad%95%e5%a9%a6%e5%b8%b6%e4%b9%99%e8%82%9d%e7%97%85% e6%af%92%e5%ac%b0%e5%85%92%e6%8e%a5%e7%a8%ae%e7%96%ab%e8%8b%97%e4%b9%9d%e6% 88%90%e5%8d%8a%e8%a6%8b%e6%95%88-%e6%9c%aa%e8%a6%8b%e6%8a%97%e9%ab%94/
卫生防护中心提醒市民提高警觉 指疫苗是预防麻疹最有效方法
卫生防护中心提醒市民提高警觉 指疫苗是预防麻疹最有效方法
2024-03-01 HKT 20:12
鉴于全球近日录得的麻疹个案有所上升,卫生防护中心提醒市民应提高警觉,并强调接种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最有效方法。
中心发言人说,欧洲与中亚已有超过58000人受感染,邻近一些麻疹仍是风土病的国家,例如菲律宾及马来西亚亦有相类似的上升趋势。世卫数据显示,全球的麻疹个案去年有所上升,当中168个国家共呈报超过30万宗个案,较2022年增加近八成。
发言人指出,本地人口已接种两剂含麻疹疫苗的覆盖率一直维持在95%以上,但香港作为国际旅游频繁的国际城市,仍面对输入麻疹病毒及其在本地社区进一步传播的潜在风险。
卫生防护中心已发信予医生及私家医院,提醒他们提高警觉及呈报任何怀疑个案,中心亦发信予外佣职业介绍所、机场、轮船业界、邮轮公司及大学,建议相关机构分别鼓励外佣、边境管制站人员及大学职员或学生,接种「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及德国麻疹混合疫苗」MMR疫苗。
本港大部分私家诊所均有提供MMR疫苗,家长应按照香港儿童免疫接种计划为子女安排免疫接种,以得到适时和全面的保护。
原文网址: 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1742694-20240301.htm
百日咳常被轻忽! 医:建议成人每10年打一次疫苗
健康网》百日咳常被轻忽! 医:建议成人每10年打一次疫苗
2023/08/23
〔健康频道/综合报导〕小时候打过疫苗、也很少听医师提及,很可能以为百日咳离我们很遥远而轻忽。对此,珈一诊所院长李韦辛提醒,COVID-19防疫措施一过,百日咳个案快速增加,且因感染新冠,罹患百日咳机率大增。然多数民众往往因成人症状不明显、好治疗、无通报,而轻忽,但其实仍有重症、死亡可能,应每10年回诊施打1剂百日咳疫苗,以供保护。
李韦辛在脸书专页「林园海边感染医 李韦辛医师」指出,百日咳主要是由百日咳杆菌(Bordetella pertussis)造成。通常症状为咳嗽持续2周以上,且合并阵发性咳嗽、吸入性哮声、或咳嗽后呕吐。临床上不易判断,小于6个月之儿童和成人症状较不典型。台湾2009年-2015年为高峰,平均每年超过50个案例,直到COVID-19疫情防疫,才变成零星个案。
台湾染百日咳 6个月内婴儿比例最高
需特别注意的是,台湾百日咳个案主要集中于一岁以下儿童,其中6个月内比例最高。恐因妈妈没有留抗体,或接种五合一疫苗的时程不完整,罹病机率大增。据资料显示,孕妇接种百日咳疫苗比例自30-74%不等,至少有1/4以上新生儿,在出生后是无抗体对抗百日咳。再仔细想想,新生儿若都不出门,定是大人携带病菌回家而感染,只是大人症状不明显,而没发现。
各地百日咳案例皆攀升
近5年来,可发现太平洋附近国家,百日咳个案数有爬升趋势,其中60岁以上患者大约10%,香港18岁以上患者也升至4成,可见成人罹患百日咳不在少数。另COVID-19疫情过后,不分区域各国都逐渐爆发百日咳疫情。其中美、加最为严重,另南非、西班牙、波利维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也都有群聚、儿童死亡个案;中国在2022年前半年,也累计24530例。
COVID-19疫情后,百日咳快速增加,除解禁是一因素外,根据研究指出,如感染新冠者发生肺炎,得到百日咳机率是未得新冠者的2.5倍,由此可见,感染新冠,对罹患百日咳有影响。
成人染百日咳常被忽略
李韦辛分析,成人症状不明显,很容易作一般感冒治疗。通常是小孩确诊,才回溯至大人。且属于第三类法定传染病,诊所大多不会通报,容易低估。此外,若疫苗施打时间过10年,大多数成人早就失去保护力。而诊所遇到成人久咳,常以霉浆菌解释,使用日舒、红霉素等药物治疗,当然还是会好,且太容易治疗,却不见得能找出真正病因。
疫苗非孕妇和小孩专利
不过,成人得百日咳并非无事,国外研究约仍有15-20%的老年百日咳患者住院,其中还是有少数会死亡(虽然死亡数远低于小朋友),而肥胖、心脏病、糖尿病、气喘、慢性肺病、抽烟等更会加重疾病的严重度。因此打百日咳疫苗,并不是孕妇和小孩的专利。目前依国际上「成人疫苗施打建议」,建议成年人每10年施打1剂百日咳疫苗,可以保护自己,也保护家人。
李韦辛指出,目前自费的百日咳疫苗,多为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三合一疫苗,费用大多不超过2000元。如果以10年保护力换算,每天不到1元,同时又保护破伤风,其实很划算的,与其花大钱买肺部保养品,不如戒烟、打疫苗,CP值较高。
原文网址: 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404185
甲型流感|8岁女童染甲流离世今年第5宗 夏天5大病毒齐爆发3类人易感冒
甲型流感|8岁女童染甲流离世今年第5宗 夏天5大病毒齐爆发3类人易感冒
发布时间: 2024/06/19 12:38
【呼吸道感染/流感/流行性感冒/甲型流感/新冠病毒】卫生防护中心昨日(18日)表示,一名过往健康良好的8岁女童感染甲型流感后,出现发烧及喉咙痛,翌日心脏骤停离世,为本季第5宗儿童流感死亡个案。
夏天是不少传染病的感染高峰期,TOPick根据卫生署及医生意见,整合5大常见病毒,包括流感病毒、新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及肠病毒的症状、传播途径等资讯,供各位爸爸妈妈参考。
1. 流感|甲型流感病情较严重
根据卫生署资料,季节性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致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在本港,流感一般于1至3/4月和7、8月较为流行。流感常见症状包括,发烧、咳嗽、喉咙痛、流鼻水、肌肉痛、疲倦、头痛,以及可能呕吐和腹泻等。
已知可感染人类的季节性流感病毒有3种类型:甲型、乙型和丙型。香港中文大学医院儿科专科医生韩锦伦医生,曾接受TOPick时指出,甲型流感的病况较严重,严重者可有机会引发脑炎、肺炎、心肌炎等状况,危及性命;乙型流感病情较甲型流感轻微,死亡率低。要预防中流感,接种流感疫苗是有效方法,而2岁以上者可选用喷鼻式流感疫苗。
2. 新冠病毒|同时染流感新冠严重可致命
新冠病毒的最常见病征包括发烧、干咳及感到疲乏。其他病征包括丧失味觉或嗅觉、鼻塞、结膜炎、喉咙痛、头痛、肌肉或关节疼痛、皮疹、恶心或呕吐、腹泻、发冷或晕眩。有些受感染者只有很轻微或不明显的病征,有些则可能出现严重的征状,例如呼吸困难、胸口痛或精神混乱等。
香港儿科医学会、澳门儿科专科医学会、香港儿童免疫过敏及传染病学会等10个儿科学会曾发联合声明指出,高危群组如孕妇、婴幼童、高龄或患有长期病患人士,若同时感染流感和新冠病毒,更加容易引致重症、急性并发性和死亡
3.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1岁以下感染后影响大
据本港卫生署资料,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所引起,患者会发烧并有其他症状,例如流鼻水、咳嗽、头痛、食欲减退、身体感到痛楚或软弱无力,以及间中会引起中耳炎。
儿科专科医生刘成志曾接受TOPick访问时形容RSV是颇严重的疾病,四季流行,患者多会发烧咳嗽,1岁以下、抵抗力低的婴幼儿较受影响,很多会并发下呼吸道感染,康复时间较长。
刘成志医生又指,RSV及流感感染两者的病征相似,都会高烧,惟流感鼻水较少,RSV明显较多鼻水及咳嗽。
4. 腺病毒|儿童易感染可致红眼症
腺病毒是一组感染人类黏膜的病毒,腺病毒感染全年皆会发生,不同血清类型的腺病毒可引致不同的病征,例如咳嗽、流鼻水、喉咙痛及发烧等呼吸道感染病征;腹痛及腹泻等肠道感染病征;以及眼睛发炎(俗称红眼症)。
儿童、长者及免疫力受损的人士较容易受到感染,潜伏期一般为2至14天。而且此病症并无特别的抗病毒疗法,患者一般依靠辅助性治疗及补充水分。
5. 肠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
4至6月是肠病毒的高峰期,根据香港卫生署网站资料,肠病毒主要是由4种病毒组成,分别是「柯萨奇病毒」、「伊科病毒」、「肠病毒」及「小儿麻痹病毒」。它可引致多种疾病,比较轻微和常见的如手足口病和红眼症,但亦可引起较严重的疾病如肌肉麻痹、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等。
3类人士易感冒
台湾家庭医学科医生黄彗伦曾在节目《医师好辣》中指出,一般人一年通常感冒3至4次,但部分免疫力低下人士,一年的感冒次数可达7至8次。他指出有3类人士属于易感冒体质:
1.体重过重、慢性病患者
肥胖和慢性病,包括糖尿病、肾病、肝炎、肝硬化等患者,均属于易发炎体质,因此容易感冒,预防重点在于控制好慢性病。
2.生活作息不正常人士
如没有保持良好饮食、睡眠、运动习惯,免疫功能容易失调,抵抗力减弱。黄彗伦建议这类人士,应调整生活习惯,摄取足够蛋白质、补充足够水分,以及恒常运动,以增强抵抗力。
3.先天免疫不全人士
T细胞或体液免疫功能不全人士、爱滋病病毒带菌者等,由于免疫力低下,因此容易感染。另外,自体免疫性疾病患者须接受免疫抑制剂、类固醇等治疗,同样容易感染上感冒病毒。黄彗伦表示,这类人士可与医生商讨后注射疫苗预防。
原文网址: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778030/%E7%94%B2%E5%9E%8B%E6%B5%81%E6%84%9F%EF%BD%9C8%E6% AD%B2%E5%A5%B3%E7%AB%A5%E6%9F%93%E7%94%B2%E6%B5%81%E9%9B%A2%E4%B8%96%E4%BB% 8A%E5%B9%B4%E7%AC%AC5%E5%AE%97%E3%80%80%E5%A4%8F%E5%A4%A95%E5%A4%A7%E7%97%85% E6%AF%92%E9%BD%8A%E7%88%86%E7%99%BC3%E9%A1%9E%E4%BA%BA%E6%98%93%E6%84%9F%E5% 86%92
骨质疏松|35岁女子拍蚊后手指肿胀剧痛 揭太用力致食指骨折
骨质疏松|35岁女子拍蚊后手指肿胀剧痛 揭太用力致食指骨折
拍蚊拍到骨折?内地一名35岁女子日前因左手食指发痛求医,随后证实食指骨折,怀疑因曾用力挥手拍蚊所致。由于她曾因患癌长期服药,骨质疏松以致只是拍蚊的小动作,也有可能导致骨折。
综合内媒报道,长沙一名35岁的李女士1个月前因左手食指肿胀、疼痛不已到医院检查,证实是食指中节指骨撕脱性脆性骨折。为她做检查的放射影像科医生询问她近期有否受伤,李女起初否认,后来仔细回想前一晚因不堪蚊虫叮咬,曾用力挥手拍打蚊子却扑空,未有成功打到蚊子,反而在用力挥手后手指出现剧痛。
医生进一步询问得知,李女曾接受甲状腺癌手术,术后长期服用优甲乐,经进一步骨密度检查后,显示李女存在骨量减少的问题,令骨骼脆性增加,即使只是拍蚊这样寻常不过的小动作,也有可能导致骨折。
甲状腺癌患者易有骨质疏松
甲状腺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因副甲状腺是调节钙、磷平衡的重要激素,患者接受甲状腺全切手术时可能会伤及副甲状腺,使副甲状腺腺素分泌减少,造成体内钙磷代谢失调,令骨质大量流失出现骨质疏松,骨骼会变得越加脆弱,增加骨折风险。医生为李女的食指中节进行夹板外固定处理后,建议她服用钙片、增加日晒等进行补钙治疗。
医生指出,骨质疏松症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停经后女性。而对于有内分泌疾病、结缔组织疾病或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即使是年轻人,也有罹患骨质疏松的可能。因此这类病人应定期检查,在医生指引下补充钙;如发现自己日渐驼背、脊椎伸展受限、出现腰背或全身骨骼疼痛,甚至发生过脊椎、腕部、髋部骨折等,建议尽早求医查明病因。
原文网址: https://hk.ulifestyle.com.hk/topic/detail/20036528
脂肪肝|男子体检揭患中度脂肪肝 只靠运动不求医10年后肝脏纤维化
脂肪肝|男子体检揭患中度脂肪肝 只靠运动不求医10年后肝脏纤维化
发布时间: 2024/03/19 16:42
【脂肪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脏/油脂/糖尿病/高血压】饮食高糖高油高脂,随时患上脂肪肝。台湾一名体重98公斤的男子,10多年前在公司安排的体检,发现自己患有中度脂肪肝。男子忽略患上脂肪肝的严重性,觉得只要靠运动就来改善,并没有到医院求医诊治,10年后因为身体不适再到医院检查,才知道酿成悲剧,他的肝脏已纤维化。
综合台湾传媒报道,当地的护理师陈丽华在健康节目《健康2.0》中分享男子的个案,该名男子身高165CM、体重达98公斤。男子10年前在公司安排的体检中,体检报告显示他患有中度脂肪肝,而且血脂390,但他对患上脂肪肝不以为意,觉得自己只要多运动3个月就可以改善脂肪肝,于是并没有去求医诊治。
其后的10年内,虽然每年的体检报告显示肝脏指数异常,但他身体并未感到不适,家人多次要求他去医院求诊,他仍然不以为意。直至到公司后期再次安排员工集体体检,报告显示他的肝脏指数不正常,男子在公司的强制下,他才到医院接受检查,不幸的是,医生发现男子的脂肪肝已变成肝纤维化,因为他的体型过胖,必续立即进行严格控制。
台湾安南医院医疗副院长许秉毅表示,当肝细胞中油脂含量过高,油脂量大于5%时,就会被判定为「脂肪肝」,而脂肪肝分为3级,轻度脂肪量约为5 %至10%,中度是10%至15%,重度则超过30%,当肝细胞的脂肪囤积越多时,就会造成肝脏发炎,日后可能会演变成肝硬化,因此民众千万不要轻忽。
饮食不健康易有脂肪肝
脂肪肝是常见都市病,香港中文大学过去普查发现,全港将近1/4人患脂肪肝,推算患病人数约近百万。根据本港卫生署资料,脂肪肝(或脂肪性肝病)是指有过多脂肪在肝细胞内积聚。过量饮酒是引致脂肪肝的主要原因之一。脂肪肝形成与肥胖、胰岛素耐受性、糖尿病、高血脂和高血压有密切关连。
过去有本港医生表示,脂肪肝与生活习惯有关,要保持每天有半小时的带氧运动,避免进食高热量及高升糖指数的食物,有助预防脂肪肝。本身属于肥胖,或有糖尿病、高胆固醇的人士,治理好上述问题,也有助预防脂肪肝的形成。
原文网址: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727090/%E8%84%82%E8%82%AA%E8%82%9D%EF%BD%9C%E7%94%B7%E5% AD%90%E9%AB%94%E6%AA%A2%E6%8F%AD%E6%82%A3%E4%B8%AD%E5%BA%A6%E8%84%82%E8%82% AA%E8%82%9D%E3%80%80%E5%8F%AA%E9%9D%A0%E9%81%8B%E5%8B%95%E4%B8%8D%E6%B1%82% E9%86%AB10%E5%B9%B4%E5%BE%8C%E8%82%9D%E8%87%9F%E7%BA%96%E7%B6%AD%E5%8C%96
今年首有儿童感染乙型流感嗜血杆菌 4岁女童患脑膜炎及败血症
今年首有儿童感染乙型流感嗜血杆菌 4岁女童患脑膜炎及败血症
乙型流感嗜血杆菌可引致严重侵入性感染,多见于5岁以下幼童。卫生防护中心今日(19日)公布,一名过往健康良好的4岁女童感染乙型流感嗜血杆菌,为今年第三宗个案,及今年首宗儿童感染。该女童临床诊断为脑膜炎及败血症,现时情况稳定。
该名女童上周三(11日)起发烧、呕吐和食欲不振,其后亦出现颈部僵硬症状,两日后到广华医院急症室求诊并入院,其血液样本经化验后,证实对乙型流感嗜血杆菌呈阳性反应。她最近没有外游,其家居接触者至今没有出现病征。
广告
卫生防护中心表示,乙型流感嗜血杆菌并不会引起流感,可透过接触病人的鼻喉分泌物而传播,最常见病征为脑膜炎和细菌入血,可影响身体多个部位,例如肺、会厌(喉咙上部)、关节及骨骼,需尽快接受抗生素治疗。防护中心称,若出现持续发烧、举动异常和情况恶化,或对病情有怀疑,应立即求诊。
原文网址:https://news.mingpao.com/ins/%E6%B8%AF%E8%81%9E/article/20231019/s00001/1697710053950
进入肠病毒、诺罗病毒大流行期! 「6大常见QA」一次看
进入肠病毒、诺罗病毒大流行期! 「6大常见QA」一次看
中天新闻网
2024年4月24日
许多人都有感染肠病毒、诺罗病毒和轮状病毒其中一种病毒,甚至两种以上的经验,而这些「病毒」都是什么?感染后会有什么症状出现?要怎么预防?对此,《中天新闻网》也整理了几大常见QA给大家参考,让大家快速了解这些病毒。
肠病毒、诺罗病毒和轮状病毒是什么?
肠病毒:
肠病毒感染为幼儿常见的疾病,每年的3~9月是好发期,肠病毒病人都是感染其他肠病毒造成,其中以感染肠病毒71型最容易导致严重的并发症,5岁以下的幼儿为重症的高危险群,近几年国际间陆续发生流行疫情的肠病毒D68型,幼儿感染后亦可能引起严重的呼吸道或神经系统症状。
诺罗病毒:
諾羅病毒是最常引起病毒性肠胃炎的病毒之一,它的传染力及散播力非常快速广泛,而且病毒颗粒非常少量即可致病,諾羅病毒的感染经常在每年的11月至3月间达到高峰。
而因诺罗有许多不同的型态,所以即使感染过还会再次感染,所以诸如学校、部队、监狱、医院、餐厅、安养中心等人口密集的地方,特别容易造成群聚感染。
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引起的肠胃炎在各方面,如传染途径、潜伏期、临床症状等,都和诺罗病毒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只是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更为剧烈,主要感染6~24个月大的婴幼儿;传染力很强,病程也比诺罗久一点。但是通常第一次感染轮状病毒最为严重,以后即便再度感染,症状也会缓和许多。
肠病毒、诺罗病毒和轮状病毒的症状有什么?
肠病毒:
感染病毒后大约2-10天以后才会出现症状,但是大多数感染者,没有临床症状或临床症状极为轻微,而大部分病例过了几天之后就会自然痊愈,主要症状为口腔、手掌、脚掌出现水泡、溃疡,可能合并发烧。病程为七至十天。极少数个案,有可能发生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心包膜炎、肺炎、麻痹等并发症。
诺罗病毒:
主要症状有恶心、呕吐、腹部绞痛和水样不带血腹泻。全身性的症状有头痛、肌肉酸痛、倦怠等,部分病患会有轻微发烧的现象,症状通常持续24到72小时。
对于婴幼儿、身心障碍者或是有生理障碍的老人,由于这些人缺乏足够的自我照顾能力,可能因体液流失而导致脱水,电解质不足进而抽搐甚至死亡。
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是5岁以下幼儿肠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它可引起呕吐、水泻、发烧、腹痛、食欲不振、甚或脱水。在已开发中国家,轮状病毒肠胃炎很少造成死亡,但因严重水泻而致需住院的比率仍高,由于我国具完善的健保及医疗体系,感染的幼童皆能妥适治疗及照护。
肠病毒、诺罗病毒和轮状病毒传染途径为何?
三者之中,肠病毒可以经由粪口或飞沫传染,所以为避免疫情扩大,罹病者在急性感染期戴口罩是有必要的,但诺罗或轮状病毒则是透过粪口传染,除非会直接接触呕吐物的飞沫,否则戴口罩的实质帮助不大。
肠病毒、诺罗病毒和轮状病毒有疫苗可以打吗?
肠病毒很少出现肠胃症状,诺罗和轮状病毒则是以腹痛、拉肚子,甚至发烧为主;诺罗相对比较会有恶心和呕吐,轮状则是严重水泻。肠病毒目前有肠病毒A71型疫苗,建议宝宝2个月到6岁之前接种完成,诺罗病毒目前并无疫苗,而轮状病毒则已有安全有效的口服疫苗,建议在宝宝2到6个月之前接种完成。
如何避免感染肠病毒、诺罗病毒和轮状病毒?
避免感染病毒性肠胃炎应尽量少吃生食,料理饮食、餐前、便后,尤其是在外使用公共厕所,一定要彻底用肥皂洗手,处理呕吐或排泄物最好戴手套。
不论是肠病毒、诺罗或轮状病毒,三者间共同的特性就是都对酒精性的消毒剂效果不佳,建议应该做好一般环境消毒,尤其当出现重大疫情时,一般儿童聚集场所应以一天至少消毒一次为原则。
针对遭病童呕吐物或排泄物污染的物品表面,建议清洗完毕后,物体可移至户外,接受阳光曝晒,也可减低病毒的存活机会。
原文网址:https://tw.news.yahoo.com/%E9%80%B2%E5%85%A5%E8%85%B8%E7%97%85%E6%AF%92-%E8%AB %BE%E7%BE%85%E7%97%85%E6%AF%92%E5%A4%A7%E6%B5%81%E8%A1%8C%E6%9C%9F-6%E5%A4 %A7%E5%B8%B8%E8%A6%8Bqa-%E6%AC%A1%E7%9C%8B-024333639.html
西宁2中学生同感染脑膜炎亡 医生倡打疫苗
西宁2中学生同感染脑膜炎亡 医生倡打疫苗
07月05日(五)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教育局、卫生健康局周三(3日)发通告,指湟中区第一中学2名学生分别于6月5日和26日,因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抢救无效死亡。事件引起公众对该病的关注。对此,浙江省人民医院感染病科主任、主任医生潘红英表示,预防该病最佳的方法是接种疫苗。
据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引起,为乙类传染病。脑膜炎双球菌可定植在人体鼻腔内的呼吸道黏膜,主要在咳嗽、打喷嚏时通过呼吸道传播。一般来说,15岁以下儿童,特别是6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较易感染,免疫力低下、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也容易感染发病,冬春季节是发病高峰季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分为普通型和暴发型,其中90%属于普通型,感染后前期可能出现发烧、咳嗽、头痛、呕吐等症状,其后会出现全身乏力、肌肉酸痛、食欲差、精神委靡、烦躁不安等症状,70%至90%患者皮肤出现出血性皮疹或紫黑色瘀斑,后期还会出现惊厥、烦躁不安、昏迷、头颈发硬等情况。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可通过血液培养病原体检查,或进行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检查。确诊后一般采用抗生素治疗,对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如败血症、脑膜炎等,则需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精准治疗。疫苗能有效预防大多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感染,但有时效性,一般在2至3年后效力开始减弱。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免疫功能低下者,或暴露于该病流行环境的人,可听从医生建议补充接种。
原文网址:西宁2中学生同感染脑膜炎亡 医生倡打疫苗 | on.cc东网 | 两岸 https://hk.on.cc/hk/bkn/cnt/cnnews/20240705/bkn-20240705130404633-0705_00952_001.html
中市首例日本脑炎个案 卫生局吁加强防蚊措施及接种疫苗
中市首例日本脑炎个案 卫生局吁加强防蚊措施及接种疫苗
【记者爆料网郭睿诚/台中报导】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监测资料,今年日本脑炎确定个案共13 例,其中1 例为台中市大里区;卫生局指出,日本脑炎高峰期通常出现在每年的6 月至7 月,提醒市民朋友加强防蚊措施,降低感染日本脑炎风险。
疫调发现台中市个案为60 多岁女性家管,平时多于居家附近活动,个案于6 月10 日出现发烧、头痛就医后未改善,6 月12 日因意识改变就医收治入院,6 月13日意识昏迷入住加护病房,后转院至医学中心。
7 月5 日经中央实验室检验研判确诊,目前仍住院治疗中,同住家人5 人皆无症状,卫生单位进行居住地调查发现居住地3 公里内有水稻田、鸽舍等高风险环境,并设置捕蚊灯及民众宣导。
卫生局长曾梓展表示,日本脑炎潜伏期约5 至15 天,大部分的人感染日本脑炎无明显症状,严重可能出现意识改变、对人时地不能辨别、全身无力等,甚至昏迷或死亡,传播病媒蚊以三斑家蚊、环纹家蚊及白头家蚊为主。
卫生局提醒,目前已进入日本脑炎流行季节,请市民注意尽量避免在黄昏与黎明时,于猪舍、其他动物畜舍或病媒蚊孳生地点附近活动;若无法避免,请务必落实个人防蚊措施,以避免蚊虫叮咬,降低感染风险。
原文网址:https://news.owlting.com/articles/747886
北部1月大婴染百日咳今年本土首例 疾管署提醒孕妇打疫苗
北部1月大婴染百日咳今年本土首例 疾管署提醒孕妇打疫苗
2024/3/19 15:52(3/19 21:37 更新)
疾管署19日公布今年首例本土百日咳病例,为北部1个月大男婴。
(中央社记者曾以宁台北19日电)疾管署今天公布今年首例本土百日咳病例,北部1个月大男婴3月上旬咳嗽流鼻水,又发生呼吸困难,就医已有双侧肺炎,经治疗已顺利出院。疾管署提醒,孕妇可自费打疫苗保护新生儿。
卫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今天公布,今年首例百日咳确定病例。防疫医师林咏青说明,为北部1个月大男婴,没有特殊病史,年龄尚无法接种百日咳相关疫苗,在3月2日咳嗽流鼻水,2天后咳嗽持续、有呼吸困难情况,就医照X光显示双侧肺炎,诊断有急性细支气管炎。
林咏青说,医院收治加护病房,给予抗生素治疗并通报百日咳,治疗后咳嗽情形缓解,病况稳定,已于3月11日出院。同住家人2人均无疑似症状,已安排采检及预防性投药。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说明,依据疾管署监测资料显示,2019年至2023年同期(当年度截至3月18日)百日咳病例数分别为14、4、0、0、0例;每年累计病例数为0至32例,其中3个月以下婴儿占51%,20岁以上病例则占36%。
林咏青说,百日咳是呼吸道急性传染病,主要透过飞沫传染,潜伏期6到20天,无论有无发病均有高度传染力;感染症状为持续咳嗽超过2周,并伴随鼻炎、打喷嚏、轻微发烧等類似感冒的症狀。婴幼儿感染后症状较严重,尤其6个月以下的婴儿可能引起肺炎、抽搐、癫痫、呼吸停止、缺氧、脑病变、脑出血甚至可能致死。
疾管署发言人曾淑慧说,接种疫苗为预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目前国内提供婴幼儿于出生满2、4、6、18个月,以及满5岁至入小学前各接种1剂(共5剂)百日咳相关疫苗。
近年国内百日咳病例多为尚未完整接种疫苗的3个月以下婴幼儿,曾淑慧说,建议女性于怀孕第28到36周自费接种1剂减量破伤风白喉非细胞性百日咳混合疫苗(Tdap疫苗),以使母亲抗体传递抗体给婴儿,进而保护胎儿及刚出生婴儿。
若怀孕时未接种,则应于生产后立即接种;另外其他婴儿照顾者亦建议自费接种1剂疫苗,以降低婴幼儿感染机会。
疾管署呼吁,家长或家中较大的儿童务必注意咳嗽礼节及呼吸道卫生,外出返家接触婴幼儿前,应先更衣洗手,并避免带婴幼儿出入医院、人潮拥挤或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以降低感染风险。如发现自身或家人出现疑似症状,应戴上口罩尽速就医,并按医师指示确实完成治疗,以免造成传染。
原文网址: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403190214.aspx
成人也要小心RSV呼吸道融合病毒!张学友染RSV 喉咙痛到无法发声「60+」演唱会停办!
成人也要小心RSV呼吸道融合病毒!张学友染RSV 喉咙痛到无法发声「60+」演唱会停办!
2024年8月12日 周一 下午5:40
张学友睽违6年再度来台湾开唱,不料,却因为感染「RSV」呼吸道融合病毒,「喉咙痛到无法正常发声」,让演唱会被迫连停3场,即便之后恢复开唱,身体状况仍不好。张学友自曝染病原因和「60+」的年龄有关。事实上,RSV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病毒,引发的重症和死亡率更是高于流感2倍,但针对成人目前未有治疗方法,因此如何预防是重要课题。
日前张学友因病停唱3场演唱会,他本人发出声明表达歉意,提到「以为RSV只有小孩会感染,没想到自己因为『60+』而感染」,一语双关,连结了演唱会名称,同时也提到已经是60岁的年纪,也因此让大众关注到「RSV」病毒。
RSV全年皆有流行机会
事实上,RSV并非是罕见的呼吸道传染疾病,在台湾等亚热带地区,全年皆有流行的机会,且所有年龄层都有可能被感染。
RSV的传染途径主要藉由飞沫及接触感染,会在呼吸道细胞繁殖并破坏,导致发炎反应使得细支气管水肿并发生黏液阻塞,进而影响肺部和呼吸道。更令人担心的是,RSV病程进展有可能相当快速,两三天的时间,就可能从发烧的症状发展为严重的呼吸窘迫,甚至演变成肺炎或支气管炎。
RSV症状与一般感冒症状相似
成人感染RSV初期症状和感冒很像,如果只有「上呼吸道感染」,可能会出现发烧、鼻塞、流鼻水、打喷嚏、咳嗽等常见的感冒症状。比较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进展至「下呼吸道感染」,严重的后果可能包含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气喘急性恶化、慢性心脏衰竭的急性恶化、心肌梗塞、肺炎等,可能会需要住院。
一般成人感染RSV病毒出现的不适症状大多局限在上呼吸道,但其中两大族群会需要谨慎预防:
RSV需积极预防第一类族群:「60岁以上成年人」
在老年人常見感染病毒中,RSV仅次于流感病毒排名第二,但RSV传染力比流感高,以传染力来看,流感约为1人传1人,RSV则约为1人传3人。同时,RSV所引发的并发症比流感高,其中重症率与死亡率更是流感的2倍。
不仅如此,对于年长者来说感染RSV住院率也相当高,根据美国研究显示,每年有约6万~16万名长者因RSV入院,且有6千~1万名死亡案例。进一步检视,RSV在住院天数、进入ICU加护病房、相关呼吸道疾病的恶化、住院后死亡率、出院后需要居家照顾等比例相较于流感都较高,显示出RSV对60岁以上成人造成的危害不容小觑。
RSV需积极预防第二类族群:「60岁以上慢性病患」
第二类需积极预防的为60岁同时有慢性病的长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成人,感染RSV后潜在急性恶化以及住院的风险及也会增加。
根据美国研究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气喘、糖尿病患及患有心血管和代谢慢性病的成人,因RSV而住院的机会都会提高。此外,RSV也能造成气喘及COPD的急性恶化。
整体而言,年长患者因RSV感染会面临住院、肺炎、严重疾病和并发症风险更高,可能增加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包括慢性心衰竭恶化、心律不整和心肌梗塞,因此要特别留心。
预防才是对抗RSV最佳方式
RSV住院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且所引发的重症和死亡率也是的流感2倍。且不同于流感已有药物可治疗,成人感染RSV,目前没有有效治疗药物,仅能采用支持性疗法。因此「预防」才是对抗RSV最佳保护手段。勤洗手、戴口罩、避免进出人多及密闭的公共场合、保持环境卫生及健康的生活型态、接种疫苗,都是预防方法,尤其年长及高风险族群更要积极留心预防RSV。
原文网址: https://tw.news.yahoo.com/%E6%88%90%E4%BA%BA%E4%B9%9F%E8%A6%81%E5%B0%8F%E5%BF% 83rsv%E5%91%BC%E5%90%B8%E9%81%93%E8%9E%8D%E5%90%88%E7%97%85%E6%AF%92%EF%BC%81% E5%BC%B5%E5%AD%B8%E5%8F%8B%E6%9F%93rsv-%E5%96%89%E5%9A%A8%E7%97%9B%E5%88%B0%E7 %84%A1%E6%B3%95%E7%99%BC%E8%81%B2%E3%80%8C60%EF%BC%8B%E3%80%8D%E6%BC%94%E5%94 %B1%E6%9C%83%E5%81%9C%E8%BE%A6%EF%BC%81-094023023.html
2岁以下很危险! RSV 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的症状与治疗
2岁以下很危险! RSV 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的症状与治疗
过去曾报导月子中心出现婴儿群聚感染,而主因就是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简称RSV)感染;在多数情况下,RSV 病毒并不会造成宝宝的危险,几乎所有两岁以下的小孩至少都会经历一次这场病。不过,请各位父母要注意,RSV病毒的感染力很强,也可能导致严重的症状,甚至有致命风险,以下进一步带你认识 RSV 病毒,以及你需要知道的发病症状和治疗方法。
RSV 病毒类似感冒 症状严重可导致肺炎
RSV 是婴幼儿呼吸道常见的病毒感染,为幼儿罹患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与肺炎(Pneumonia)最常见的病因,虽然常见包括流鼻涕、咳嗽、发烧或食欲不振等症状,和感冒极为相似,但严重时可能引发呼吸急促与困难、肋间凹陷、呼吸声有哮鸣、缺氧等症状,也可能并发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肝肾器官等合并症,因此在两岁以下的婴幼儿与高危险群都须特别留意,甚至可能导致长大后易有气喘,家长不可不慎。
每个孩子的症状虽然都不太一样,但一般上都会持续 3~8 天,免疫力较弱的孩子甚至可能会病好几周,若发现其病症愈来愈严重,请尽速就医。父母应注意的症状包括有以下几点:异常不舒服或活动力低下、拒绝喝奶、脱水、唇舌及指甲发紫、咳出黄绿色痰液、呼吸困难,甚至出现耳朵感染、气喘(Asthma) 。
RSV 病毒主要为接触感染 并非飞沫
RSV病毒通常易发生于秋末至初春的季节,因为这段期间我们在室内的时间会比较长,所以就有可能把外面的病菌传染给免疫力较差的宝宝,而病毒传播途径主要为人与人直接接触传染或体液间接接触传染,并不是飞沫传染;而避免接触感染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手部清洁,所有照护者、家人都一定要严格洗手、远离人群等高风险的地区。
早产儿易被感染 家里处处都是风险
根据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CDC)的资料,严重的RSV病毒感染多发生在早产儿、小于六个月的宝宝,以及小于两岁的慢性心肺疾病孩子,由于至今没有无疫苗能对付RSV 病毒,因此基本的清洁卫生、帮助孩子正确地洗手,并且远离病人和感冒的人是很重要的。
在家照顾宝宝的父母也要留意,RSV 病毒会透过口水和黏液传播,它也会残留在不干净的手上长达 30 分钟,甚至更久,其他还包含地板、玩具、键盘、门把等。一旦发现孩子被感染了,可以试着移除鼻腔和嘴巴中多余的黏液,帮助他正常地呼吸及进食,此外,也要确保孩子补充足够的母乳或水分。
原文网址: https://helloyishi.com.tw/parenting/childrens-health/respiratory-diseases/rsv-virus-symptoms-and-treatment/
频做美甲竟感染HPV?武汉女手指粗糙长「菜花」 医生:病毒疣征状
频做美甲竟感染HPV?武汉女手指粗糙长「菜花」 医生:病毒疣征状
撰文:郑宁
出版:2024-08-11
频繁美甲竟会感染HPV?据内媒报道,武汉吴女士经常去做不同风格的美甲,但近日突然觉得指甲缝中长出透明小泡,到医院就诊后竟被医生确诊是HPV感染。
据报道,吴女士前往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就诊,经过医生检查,发现这些小包实际上是病毒疣的征状,且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
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肖婧表示,吴女士感染的病毒疣通过肉眼就能观察到,「它表面有点粗糙,然后像菜花一样的一些结构,就可以判断为病毒疣了。病毒疣多半都是HPV感染引起的。」吴女士正在做HPV治疗。 (影片截图)
在了解到吴女士酷爱美甲的生活习惯后,医生判断这就是吴女士感染HPV病毒的诱因。肖婧表示,「美甲的时候通常美甲师都会通过器械对皮肤进行一些机械性的操作,比如剪小皮、剪指甲、去死皮……其实这些把保护皮肤的角质层给去掉了,这个时候就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表皮损伤,很容易引起病毒的定殖。」
值得庆幸的是吴女士感染的HPV病毒与能引发宫颈癌的HPV病毒有所不同。肖婧介绍,「吴女士感染后确诊的这种病毒疣,只是在皮肤上会引起一个皮肤性的自身传染,它多半不会传染给其他人,而且通过大多数的治疗都可以达到临床痊愈。 」
尽管如此,医生还是提醒爱美女士,市场上的美甲店水平参差不齐,很多美甲工具难以做到「一人一换」且缺乏严格消毒。因此,在选择美甲店时,要特别留心美甲产品是否为正规产品,并选择卫生状况较好的美甲店。 「尽量避免做这种侵犯性的美容操作。如果不可避免要做这些美容项目,一定要选择合规、消毒规范的机构进行操作。」
原文网址: https://www.hk01.com/article/104612?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健康解码|「生蛇」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及早接种预防疫苗 提升保护功效
健康解码|「生蛇」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及早接种预防疫苗 提升保护功效
2024-08-20
带状疱疹俗称「生蛇」,不少人以为「生蛇」单单影响皮肤,但原来同时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心脏科专科王泰鸿医生指出,「生蛇」后第一星期内,患者出现心肌梗塞的风险较一般人高约68%,而中风风险亦高出80%,而心血管疾病患者更是「生蛇」高风险人士,建议患者及早接种预防带状疱疹疫苗(简称蛇针),预防「生蛇」及其引伸的后遗症风险。
「生蛇」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Chicken-pox / 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引起。感染水痘并痊愈后,病毒会潜伏在神经系统内,当免疫力因年龄增长、压力、癌症、类固醇药物等因素而导致下降时,潜伏体内的病毒便会乘机大量繁殖及攻击脊髓的「背根神经节」,并随着神经线而行,导致附近的皮肤表面出现水泡状红疹,就如一条蛇围在身体的一边,因此俗称「生蛇」,发病位置常见于背部及腰侧。患者一旦「生蛇」,有机会在未出现红疹前已有发烧及感到疼痛;发病后三日内,红疹位置会有如火烧、电击、针拮的强烈剧痛。
「生蛇」与心血管疾病具双向性影响
虽然「生蛇」征状始于皮肤,但王泰鸿医生表示,「生蛇」病毒亦会随血液于身体游走,有机会令血管中的斑块出现炎症,造成血管急性梗塞,从而诱发急性心血管疾病,例如心肌梗塞、缺血性中风等。
「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生蛇』后,首星期出现心肌梗塞风险较一般人增加68%;而『生蛇』后一个月内中风机会亦较常人增加近8成,且风险于1年后仍存在;此外,如果有出现『生蛇』上眼的患者,第一个月中风风险更会增加两倍。同时『生蛇』与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也是双向性,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亦是『生蛇』的高危人士,由于身体免疫系统减弱,导致『生蛇』风险增加34%,所以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如患者不幸出现「生蛇」征状,现时一般可使用抗病毒性药物治疗,如出现疱疹后神经痛的顽抗痛症,会按病情处方神经痛药物如三环抗忧郁剂、抗脑痫药或鸦片类药物治疗和纾缓痛楚。对此,王泰鸿医生强调预防胜于治疗的重要性。
多个权威组织建议接种新一代疫苗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及预防中心(CDC)、美国心脏协会(AHA)及美国糖尿学会(ADA)的建议,50岁以上及18岁或以上高风险人士,接种新一代重组疫苗(Recombinant, Adjuvanted Vaccine) ,需要接种两针剂,第二剂与第一剂接种时间相隔2-6个月,以达到88%保护率,成效更最少长达11年,亦由于新一代疫苗是筛选出部分所需的病原蛋白质,因此不会因接种而引起「生蛇」现象。此外,由于旧疫苗属活体疫苗,因此先天或后天免疫系统不全的患者,较适合接种新一代重组疫苗。
70岁的陈先生(化名)本身患有糖尿病及心脏病,属「生蛇」高危人士。起初因为怕打针而拒绝医生的建议接种「蛇针」,惟其后遇到友人不幸「生蛇」,需要服用多种药物,但仍然剧痛得难以忍受,顿时心生畏惧,于是立即遵循医生建议接种「蛇针」,提升自身保护力,免受皮肉疼痛之苦。
王泰鸿医生提醒,预防「生蛇」各有不同方案,各有其成效及副作用,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患者,应与医生商讨,选择最合适的方案。
原文网址: https://www.am730.com.hk/%E5%81%A5%E5%BA%B7/%E5%81%A5%E5%BA%B7%E8%A7%A3%E7%A2 %BC/%E5%81%A5%E5%BA%B7%E8%A7%A3%E7%A2%BC-%E7%94%9F%E8%9B%87-%E6%9C%83%E5% A2%9E%E5%8A%A0%E5%BF%83%E8%A1%80%E7%AE%A1%E7%96%BE%E7%97%85%E9%A2%A8%E9%9A% AA-%E5%8F%8A%E6%97%A9%E6%8E%A5%E7%A8%AE%E9%A0%90%E9%98%B2%E7%96%AB%E8%8B%97 -%E6%8F%90%E5%8D%87%E4%BF%9D%E8%AD%B7%E5%8A%9F%E6%95%88/477778
世界肝炎日|卫生署推算逾40万港人患慢性乙型肝炎 前年1412人死于肝癌
世界肝炎日|卫生署推算逾40万港人患慢性乙型肝炎 前年1412人死于肝癌
am730
2024年7月28日
卫生署推算逾40万港人患慢性乙型肝炎。
世界卫生组织把每年7月28日订为世界肝炎日,希望提升公众对肝炎的重视。本港卫生署表示,根据去年发表的病毒性肝炎主题性报告推算,全港整体人口当中约5.6%,即约41万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同时发现近四成患者未发现自己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约七成患者没有就其肝脏疾病进行医疗跟进,显示有相当比例的感染者不清楚或不重视自己的肝炎情况。
吁慢性乙肝患者定期检查跟进
卫生署发言人称,肝癌为香港第三位癌症杀手,前年共有1,412人死于肝癌,亦有本地研究显示大部分肝癌个案与慢性乙型肝炎有关。他补充,患有慢性乙肝人士应定期接受检查和跟进,以及早察觉和处理肝脏的变化,而有关药物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大大减低患者出现肝硬化和肝癌风险。
此外,卫生署指市民如不确定自己乙型肝炎感染及免疫状况,特别是较高风险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人士,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家庭成员和性伴侣,应咨询家庭医生以进行乙肝测试,并采取适切预防措施,包括接种乙肝疫苗。
原文刊登于 AM730 https://www.am730.com.hk/本地/世界肝炎日-卫生署推算逾40万港人患慢性乙型肝炎-前年1412人死于肝癌/473692?utm_source=yahoorss&utm_medium=referral
刘宇隆指十分一26至30岁人群失麻疹免疫
刘宇隆指十分一26至30岁人群失麻疹免疫
吁外游年轻人接种加强剂
2024年7月16日星期二
世卫于2016年确认香港麻疹病毒本地传播中断,但港大儿童及青少年科学系讲座教授刘宇隆今(16日)指,1988年后出世人士面临麻疹疫苗失效的风险,其中年龄介乎26至30岁人群中,每10人中有1人会失去麻疹疫苗免疫力。
刘宇隆今在新城电台称,1988年后出世人士对麻疹的免疫力多来自疫苗,但疫苗的保护作用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减弱,疫苗失效导致接种者有机会感染。他指,港大医学院对近800个本港青年人进行血清流行病学研究,发现18至20岁群组的麻疹疫苗失效率为2.5%,21至25岁的则为5%,26至30岁的失效率最高,为10%。
刘建议35岁以下人士若计划到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等麻疹个案较多地区外游,应先检查自身是否有麻疹抗体,若无则接种多一针麻疹疫苗,避免感染及传染他人,另建议易接触输入个案的高风险机构,如医管局、机管局等,考虑为有需要的年轻员工补打疫苗。
原文网址:https://news.mingpao.com/ins/%E6%B8%AF%E8%81%9E/article/20240716/s00001/1721137708111
疫后百日咳恐复燃 今年已录28宗个案 当局吁警惕
疫后百日咳恐复燃 今年已录28宗个案 当局吁警惕
05月24日(五)
当局指,新冠疫情后全球百日咳个案增加,呼吁适龄儿童接种疫苗。
百日咳今年有复燃之势,内地首3个月录得近6万宗个案,在本港,截至昨日(23日)已录得28宗个案,其中6宗属外地输入,婴幼儿个案占整体个案的68%。卫生防护中心今日(24日)向医生发信,呼吁提高警觉,并建议适龄儿童接种百日咳疫苗,孕妇亦应于适当时段接种,为胎儿提供防护。
中心指,百日咳每3至5年会有复发潮,新冠疫情后全球个案增加,今年首3个月欧洲已录得超过32,000宗个案,内地更录得59,458宗个案、13人死亡,超越疫前数字,而菲律宾截至本月11日则录得2,521宗个案,当中96人死亡。至于本港,截至昨日录得28宗个案,婴幼儿占19宗,当中3宗是6个月以下婴儿,尚未完成接种3剂百日咳疫苗。
中心提醒医生,若病人持续剧烈咳嗽、喘鸣或咳嗽后呕吐至少2周而无明显原因,应安排百日咳检测,并采取适当感染控制措施。中心亦建议适龄儿童接种百日咳疫苗,孕妇亦应于怀孕26至34周接种1剂疫苗,以怀孕35周前接种为佳,确保将抗体藉由母体传给胎儿;未完成接种的孕妇和幼儿,则不宜到访百日咳爆发的地区。
原文网址:疫后百日咳恐复燃今年已录28宗个案当局吁警惕| on.cc东网| 港澳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40524/bkn-20240524201855834- 0524_00822_001.html
流感季节持续 尽快接种疫苗
流感季节持续 尽快接种疫苗
2024年4月30日
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表示,季节性流感和新冠病毒的活跃程度均呈上升趋势,预料流感季节会持续一段时间,并相信会录得更多爆发和重症个案,呼吁仍未接种相关疫苗的人士尽快接种。
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高级医生黄凯基今日在记者会上表示,本港自年初踏入冬季流感季节,至今录得22宗儿童流感相关严重个案,其中三人死亡,近八成严重个案患者没有接种本季季节性流感疫苗。
成人方面,需要入住深切治疗部或死亡的个案有599宗,大部分影响65岁或以上长者,逾七成严重个案患者没有接种本季季节性流感疫苗,而死亡个案患者逾八成有慢性疾病。
黄凯基指,疫苗可有效减低重症和死亡风险,惟很多市民仍未接种疫苗,他呼吁尚未接种疫苗的人,特别是幼童、长者、孕妇、长期病患者等高风险人士把握时间尽快接种,以保护自己和身边人。市民也应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和适当佩戴口罩。
此外,医院管理局14间普通科门诊诊所明日劳动节会继续提供服务,有需要市民可经电话或流动应用程式HA Go预约。
原文网址:https://www.news.gov.hk/chi/2024/04/20240430/20240430_160703_054.html
【槟紫云阁骨质疏松症医疗讲座】每3秒1骨质疏松骨折案 黄子良吁勿掉以轻心
【槟紫云阁骨质疏松症医疗讲座】每3秒1骨质疏松骨折案 黄子良吁勿掉以轻心
2024-08-18
槟城德教会紫云阁捐赠16台轮椅给16名行动不便的贫困病人。后排左七起为叶谋通、林嘉水、黄智绪、沉雅财、黄赐兴、赖创汉及李松昌。
(槟城18日讯)骨科矫形外科医生黄子良指出,全球每3秒钟就发生一宗与骨质疏松相关的骨折案例,民众不能掉以轻心。
黄子良今日应邀在槟城德教会紫云阁主办的“骨质疏松症的认知及治疗”医疗讲座上提醒,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将逐渐提高,人通常到了35岁,骨质密度每年将下降约1%,骨骼越渐脆弱。
“女性的骨质密度通常低于男性,因此罹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较高。根据统计,每3名50岁以上的女性中有一人患有骨质疏松症,而在同龄的男性中,则是每5人中有一人受到影响。”
他解释,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导致骨骼脆弱,易于骨折。
“骨质疏松症的成因包括年龄增长、遗传因素、缺乏钙和维生素D等,特别是在女性更年期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罹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他强调,骨质疏松症若能及早治疗,可有效缓解病情。目前已有多种药物能针对不同症状的骨质疏松症进行治疗。然而,某些药物只能短期使用,以避免引发罹患癌症的风险。
中医师陈芠琛博士说,在中医学中,骨质疏松症一般被归类为“骨痿”,其主要原因包括肾虚、气血不足及肝脾胃虚弱等。
他指出,中医治疗“骨痿”讲究整体调理,通过辨证论治的方式,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症状进行个性化治疗,包括对症下药、针灸和运动疗法。
他补充,中医强调养生之道,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遵循自然规律,生活起居有节,作息有常,避免过度劳累,这样才能健康长寿。
原文网址:https://guangming.com.my/%E3%80%90%E6%AA%B3%E7%B4%AB%E9%9B%B2%E9%96%A3%E9%AA%A8% E8%B3%AA%E7%96%8F%E9%AC%86%E7%97%87%E9%86%AB%E7%99%82%E8%AC%9B%E5%BA%A7%E3% 80%91%E6%AF%8F3%E7%A7%921%E9%AA%A8%E8%B3%AA%E7%96%8F%E9%AC%86%E9%AA%A8
侵入性肺炎球菌|上半年53宗感染
侵入性肺炎球菌|上半年53宗感染
撰文:何倩瑜出版:2024-08-02
卫生署表示,今年一至六月本港共录得53宗侵入性肺炎球菌感染个案,当中约36%(19宗)属65岁或以上长者。卫生防护中心今日(2日)公布,香港儿童免疫接种计划和政府防疫注射计划(包括免费及资助),将由8月5日起分别为合资格儿童和长者提供十五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取代现时提供的十三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以加强儿童和长者对侵入性肺炎球菌感染的免疫力。
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今日(2日)公布由8月5日起分别为合资格儿童和长者提供十五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 (卢翊铭摄)
在2023/24年度,政府防疫注射计划及疫苗资助计划分别接种约56,200及53,700剂肺炎球菌疫苗。在该两项政府疫苗计划下,大约有68.4万名65岁或以上长者接种最少一剂肺炎球菌疫苗,整体覆盖率为41.8%。首半年感染个案较疫情前同期低
卫生署发言人表示,今年一至六月本港共录得53宗侵入性肺炎球菌感染个案,当中约36%(19宗)属65岁或以上长者,尽管数字较新冠疫情前(2015至2019年)每年同期介乎94至107宗(长者的个案介乎38至48宗)为低,卫生署仍呼吁市民仍然应按时接种肺炎球菌疫苗,以保障个人健康。儿童和高风险人士相应疫苗接种时间表维持不变
卫生防护中心辖下的疫苗可预防疾病科学委员会早前就本地采用的肺炎球菌疫苗发表更新建议,建议在香港儿童免疫接种计划和政府肺炎球菌防疫注射计划下均以十五价疫苗取代十三价疫苗,儿童和高风险人士的相应疫苗接种时间表维持不变。
原文网址: 侵入性肺炎球菌|上半年53宗感染 卫生署8.5起改用十五价疫苗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1044282?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公厕染病毒|9成「公厕坐垫」有病毒疣 泌尿科医生:1动作降低感染风险
公厕染病毒|9成「公厕坐垫」有病毒疣 泌尿科医生:1动作降低感染风险
撰文: 罗嘉欣
发布时间: 2024/09/07 15:48
【公厕/公厕坐垫/生殖器病毒疣/椰菜花/HPV/性病/感染风险/椰菜花感染途径/椰菜花症状/降低感染风险】出门在外难免会用公共厕所,却暗藏染病风险!台湾有泌尿科医生表示,约9成公厕坐垫有菜花病毒(即生殖器病毒疣),皮肤接触易被感染,他教1动作降低感染风险。
Sick问识答|乱挤暗疮恐增发炎风险 医生拆解3大留疤成因+治疗方法
泌尿科医生高铭鸿近日在个人fabebook专页分享短片,揭露9成公厕坐垫都有菜花病毒,解释菜花病毒属接触性感染,使用公厕时,皮肤接触到,就易染上菜花,因未必会长出来,故有些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染上菜花;高医生建议,使用公厕时,先用酒精擦拭马桶坐垫,能大幅降低感染菜花风险。
高医生还称,不只公厕,民众去浸温泉、汽车旅馆等,切勿与他人共用毛巾,别人坐过的地方最好消毒后再接触,因只用清水冲洗还是有感染风险,若没有酒精至少也要用热水,过一段时间再去坐,「菜花病毒没有办法活太久」。
日常生活环境可导致间接传染性病
台湾北医附医院泌尿科主治医生陈伟杰、罗诗修早前在Facebook专页指,「椰菜花」除了在性关系中传播,亦可在日常生活中不少环境或可致导致间接传染,例如:
1.公厕马桶若被「椰菜花」患者使用过而未经清洁;
2.肛门处有小伤口时被马桶水花溅到;
3.潮湿环境下接触到患者的分泌物、伤口。
患者受感染后会在2星期至8个月内长出「椰菜花」
据香港卫生防护中心资料,患者受感染后会在2星期至8个月内长出「椰菜花」。以下为男性患者及女性患者最常见的病征:
本港皮肤科专科医生胡惠福早前接受访问时表示,HPV病毒分为不同类型,如椰菜花是由HPV第6型及第11型病毒导致的传染病,而寻常疣则是由HPV第2型及第4型的病毒所导致。照顾者手上如有寻常疣,接触到婴儿的性器官导致长出的多为寻常疣,而非长出椰菜花。
胡医生续指,椰菜花主要经由亲密接触传播,即使没有插入式的行为,与器官附近皮肤有亲密接触,皮肤与皮肤都可以传播HPV病毒,如果有伤口感染机会更大。
男女均会感染HPV
本港耳鼻喉科专科医生林伟雄曾接受访问,解释HPV病毒很普遍,是一种接触传染的传染病,只要身体接触到此病毒就有机会感染,而性接触属比较常见的感染途径,男女都有均等机会受到感染。
HPV此病毒有过百种不同类型,基本可将它们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低危型指感染后会产生患癌的机会相对低,但所引发的良性疾病都会对人类健康构成影响,包括生殖器出现「湿疣」,俗称「椰菜花」,或在皮肤会生疣等。
高危型则是指感染它有大机会产生癌症,高危型主要是HPV16、18,其他比较常见还有31、33、45这几种类型。很多人知道HPV病毒会引致子宫颈癌,林伟雄医生指出它还会引致其他癌症,影响生殖器包括外阴和阴道,而近年在欧美国家很热门的公共卫生议题,就是HPV病毒引致头颈癌中的「口咽癌」。癌症之外,当HPV病毒走到上呼吸道如口腔、口咽或喉咙附近的位置,亦可以产生一些良性疾病如「乳头瘤状息肉」 ,男女都有机会患上。
在现今的医疗科技上,没有抗病毒药物可彻底清除HPV病毒,故此宜预防,而预防方法就是接种HPV疫苗,林医生表示接种此疫苗最有效的年纪是未开始有性经验的儿童,医学数据发现,儿童免疫系统所产生的抗体比成年人更理想,故此如接种HPV疫苗在9至15岁期间只需打2针,15岁以上就要打3针。
原文网址: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823905/%E5%85%AC%E5%BB%81%E6%9F%93%E7%97%85%E6%AF%92%EF% BD%9C9%E6%88%90%E3%80%8C%E5%85%AC%E5%BB%81%E5%9D%90%E5%A2%8A%E3%80%8D%E6%9C% 89%E7%97%85%E6%AF%92%E7%96%A3%20%20%20%20%E6%B3%8C%E5%B0%BF%E7%A7%91%E9%86% AB%E7%94%9F%EF%BC%9A1%E5%8B%95%E4%BD%9C%E9%99%8D%E4%BD%8E%E6%84%9F%E6%9F%93% E9%A2%A8%E9%9A%AA
生蛇|康复者:分娩级剧痛 6成受访患者受后遗症困扰至少一个月
生蛇|康复者:分娩级剧痛 6成受访患者受后遗症困扰至少一个月
撰文:邓宇诗
出版:2024-03-10
随着本港人口老化、慢性病人口持续上升,「生蛇」的风险亦随之增加。香港感染及传染病医学会、香港皮肤健康基金及香港医院药剂师学会针对市民对「生蛇」的认知了解进行问卷调查,发现34%受访者曾经「生蛇」,当中6成人受后遗症困扰至少一个月。三个学会呼吁市民接种新一代「蛇针」。
只要曾经感染过水痘,就有机会生蛇。而近年年轻一族的发病数字更有上升迹象。
感染及传染病医学会、皮肤健康基金及医院药剂师学会针对市民对「生蛇」的认知了解进行问卷调查。 2,743名受访者中,34%表示曾经「生蛇」,大部分患者的患病部位主要集中于腹部 (包括腰) 、背部及前胸。超过6成患者受「生蛇」及其引致的后遗症困扰多达一个月或以上,过半受访者更表示,「生蛇」的疼痛程度达分娩级剧痛。超过四成受访患者因「生蛇」及其引致的后遗症而须请假一天或以上。康复者忆述生蛇痛楚如「10级痛」
Annie儿时于外国居住,约8年前返回香港定居,在2022 年生活压力倍增,于复活节期间因胸口痛而向家庭医生求诊。医生亦即时为她进行 X 光检查,但检查结果显示没有任何异常。约5天后她的右胸腋下及背部开始长出皮疹及出现水泡,于是立即到私家医院急症室求诊,经医生检查后确诊「生蛇」。
Annie 形容「生蛇」引起的痛楚有如「十级痛」,皮肤亦不时会流脓,需要定时洗伤口。在「生蛇」期间,她更患上抑郁症和焦虑症。虽然现时已康复,但她指「生蛇」的位置仍不时感到隐隐作痛。香港感染及传染病医学会、香港皮肤健康基金及香港医院药剂师学会针对市民对「生蛇」的认知了解进行问卷调查,发现34%受访者曾经「生蛇」。 (受访者提供)陈厚毅:后遗神经痛比「生蛇」痛楚更高
皮肤健康基金主席、皮肤科专科医生陈厚毅医生表示,如患者感到十分疼痛,82.1%患者确诊后遗神经痛,而且后遗神经痛可持续数月至数年,后遗神经痛带来的疼痛感更比「生蛇」的痛楚更高。逾两成受访者亦表示「生蛇」的疼痛,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
除了日常生活受影响,陈厚毅引述相关研究指,「生蛇」会严重影响患者工作表现,近九成患者表示工作效率受「生蛇」影响。新加坡的研究亦指出,受后遗神经痛困扰的「生蛇」患者,有较高的医疗开支及劳动力损失。
调查结果亦发现,香港人对「生蛇」的认知不足,约一成受访人士误以为曾「生蛇」的人士日后不会再「生蛇」,但其实日后仍有机会再次患上,特别是处于人体免疫系统变差时。不足一成受访者有接种「蛇针」疫苗
医院药剂师学会副会长苏曜华药剂师表示,预防「生蛇」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蛇针」。他引用研究数据指,新一代「蛇针」的功效良好,可显著降低50岁或以上人士发生「生蛇」的风险达97.2%,对于18岁或以上免疫力不全人士,防护力亦达到87.2 %。
虽然「蛇针」功效良好,但调查发现,逾60%受访者指,知道现时有疫苗可预防「生蛇」,只有8%人士曾接种「蛇针」,34%受访者表示因财政考虑而未有接种「蛇针」。苏曜华指,现时「蛇针」并未被纳入政府的疫苗资助计划,因此市民需要自费接种疫苗。八成受访者支持政府为高危人士免费接种「蛇针」。
原文网址: 生蛇|康复者:分娩级剧痛 6成受访患者受后遗症困扰至少一个月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998987?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麻疹爆发|麻疹全球大爆发一年逾30万宗增幅近8成 医生警告:3类人应尽快打疫苗
麻疹爆发|麻疹全球大爆发一年逾30万宗增幅近8成 医生警告:3类人应尽快打疫苗
发布时间: 2024/03/01
【麻疹/麻疹爆发/传染病/疫苗】全球麻疹病例去年增加79%,各地开始出现感染个案,确诊数字有上升趋势。台湾近日亦出现首宗本土麻疹群聚个案,有当地医生指出3大高风险族群易被传染,宜尽快接种疫苗。本港卫生防护中心亦表示,今年录3宗麻疹个案,高度关注事件。
本港卫生防护中心亦关注麻疹爆发的情况,昨日(2月29日)向全港医生发信,指本港有输入麻疹病毒的风险,但因麻疹疫苗接种覆盖率高,本地爆发大规模疫情的风险较低。中心指出,今年已接获3宗麻疹病例通报,当中2名患者是没有外游史的幼儿,当中包括一名11个月大男婴和3岁男童。
全球多地现麻疹个案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全球麻疹疫情于2023年明显上升,去年通报超过30万宗确诊麻疹个案,较2022年同类数字激增接近8成,多数病例发生在也门、印度和埃塞俄比亚,当中以欧洲区的增幅最为严峻。世卫表示,由于新冠疫情期间MMR疫苗接种量减少,导致疫后全球麻疹快速传播,当中以5岁以下的小童感染情况最为严重。
台湾重症医学暨胸腔内科专科医生黄轩于其Facebook专页发文,指全球麻疹疫情有上升趋势,近日台湾亦有确诊首宗本土感染个案。加拿大卫生官员及世卫皆作出呼吁,指春假期间或多人外游,会增加麻疹传播的风险,建议外游人士出发前两星期尽快接种疫苗。
3类人应尽快打疫苗
世界卫生组织亦在2022年发现,全球约有2200万婴儿错过通过常规免疫接种至少一剂麻疹疫苗,列出3类高风险人士容易感染麻疹,建议尽快接种疫苗预防,
1.从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者
2.麻疹抗体已经消失无免疫力者
3.免疫系统低下者
4类人士可考虑补打
黄轩医生补充,接种疫苗后2周就能获得保护力,而接种MMR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国麻疹混合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方法。他解释,只要曾接种麻疹疫苗,就可预防及控制麻疹,并维持约20年的保护力。他续指,20岁以上的成年人,麻疹疫苗抗体浓度会下降,可自行决定就医检测体内是否还有抗体,因应情况再自费接种疫苗。
此外,有较高感染风险者亦可考虑补打一剂疫苗,包括
1,计划前往麻疹、德国麻疹疫区者
2.工作性质频繁接触外国人者
3.医疗照护工作人员
4.照顾尚未接种疫苗婴幼儿之机构工作人员
麻疹属高传染性疾病
据本港卫生署资料,麻疹属高传染性的疾病,潜伏期一般为7至18天,但可长达21天。麻疹可透过空气中的飞沫,或直接接触病人的鼻喉分泌物而传播。病人从出疹前4天至出疹后4天内可把病传染给别人。
受感染的人初时会发烧、咳嗽、流鼻水、眼红及口腔内出现白点。 3至7天后皮肤会出现污斑红疹,通常会由面部扩散到全身,维持4至7天,亦可能长达3个星期,留下褐色斑痕或出现脱皮。病重者的呼吸系统、消化道及脑部会受影响,引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在「香港儿童免疫接种计划」下,儿童接种共两剂含麻疹的疫苗。当局亦建议所有对麻疹未具备免疫力的外籍家庭佣工都应接种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及德国麻疹(MMR)混合疫苗,在抵港工作前接种更佳。
如对接种疫苗有任何问题,应咨询医生意见。
原文网址: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715286/%E9%BA%BB%E7%96%B9%E7%88%86%E7%99%BC%EF%BD%9C%E9% BA%BB%E7%96%B9%E5%85%A8%E7%90%83%E5%A4%A7%E7%88%86%E7%99%BC%E4%B8%80%E5%B9% B4%E9%80%BE30%E8%90%AC%E5%AE%97%E5%A2%9E%E5%B9%85%E8%BF%918%E6%88%90%E3%80%80% E9%86%AB%E7%94%9F%E8%AD%A6%E5%91%8A%EF%BC%9A3%E9%A1%9E%E4%BA%BA%E6%87%89%E7% 9B%A1%E5%BF%AB%E6%89%93%E7%96%AB%E8%8B%97
纽市百日咳病例急增169%
纽市百日咳病例急增169%
SingTao
2024-09-07
随着许多未接种疫苗的移民继续涌入 纽约,令人震惊的新数据显示,纽约市的百日咳病例急剧增加。
《纽约邮报》报道,疾病控制及预防中心(CDC)发现,与2023年同期相比,今年迄今为止,纽约市的百日咳病例激增了169%,更较2019年同期增加了近500%。
数据显示,今年全州范围内该高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病例比去年增加300%以上,比2019年同期增加了214%。
帝国公共政策中心(Empire Center for Public Policy)卫生政策高级研究员哈蒙德(Bill Hammond)说,「如果你所在社区的疫苗接种率较低,百日咳爆发风险就会较高。」事实上,全国也有同样趋势,今年迄今为止,百日咳病例比去年增加了282%。
哈蒙德补充说,「任何社区和移民身分的儿童都应优先接种疫苗,以防止疫情进一步恶化。」这种疾病是由百日咳杆菌(Bordetella pertussis)引起,并透过感染者在与他人密切接触时咳嗽或打喷嚏传播,对于婴儿、幼儿、老年人或免疫系统受损人士来说,可能有致命风险。
市长亚当斯上月表示,自2022年中以来,已有超过20万移民经过纽约市,目前有6万3900人居住在市收容所。专家指出,收容所往往狭窄且通风不良,为百日咳的传播创造了完美环境。
专门研究儿科急诊医学的Northwell Health医生哈里斯(Matt Harris)表示,「任何人多、疫苗接种无法优化的公共环境,都面临百日咳爆发的风险」。他指出,移民收容所内由于不知道移民的疫苗接种情况,所以有爆发风险。
哈里斯补充说,如果是在近距离的情况下,即使已经接种了疫苗,仍然可能会感染百日咳。
市卫生局长瓦森(Ashwin Vasan)去年警告说,进入 纽约的移民中有一半没有接种具有传染性和潜在致命性的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而且许多人来自或途经传染性结核病高发国家。
卫生局发言人承认,当局没有追踪有多少进入纽约市的移民未接种疫苗。
原文网址: https://www.singtaousa.com/2024-09-07/%E7%B4%90%E5%B8%82%E7%99%BE%E6%97%A5%E5%92%B3% E7%97%85%E4%BE%8B%E6%80%A5%E5%A2%9E169/4985534#page2
脆性骨折个案14年内急升一半 骨质疏松学会倡进行骨质疏松症筛查
脆性骨折个案14年内急升一半 骨质疏松学会倡进行骨质疏松症筛查
撰文:韦景全
出版:2024-09-03
由于骨质密度过低引发的香港脆性骨折个案,在14年内急升一半,当中髋部骨折的死亡率与香港主要癌症杀手的死亡率相若。香港骨质疏松学会建议为全港适龄进行骨质疏松症筛查,预计此举可减少未来10年5,234宗髋部骨折个案,以减轻香港医疗系统的负担。
香港脆性骨折个案由2004年的5,596宗,飙升至2018年的8,465宗,14年间大幅增加51.2%;当中严重影响患者活动能力的髋部骨折个案,亦由4,002宗增至5,241宗,增幅达30.9 %。随着人口老化,有研究更预计,香港髋部骨折个案更将于2050年增至27,468宗。
香港骨质疏松学会会长张正龙教授引述最新香港大学的研究,指出髋部骨折的死亡率与香港主要癌症杀手的死亡率相若。男士髋部骨折的死亡率高于前列腺癌,与大肠癌相若;女士髋部骨折患者的死亡率,则高于甲状腺癌及乳癌。
「脆性骨折」可导致一连串严重及广泛的并发症,甚至增加患上其他严重疾病的风险,如心血管疾病和肺炎等。张教授认为需加强公众教育,令市民明白脆性骨折尤如骨衰竭,从而鼓励他们主动进行筛检、并按个人的风险级别与医生保持密切合作,持续监测和接受针对性的管理或治疗。
为应对当前的挑战,香港骨质疏松学会的跨学科骨质疏松临床指引工作小组发布了2024年最新临床管理指引,包括建议医护人员根据不同患者的风险高低程度,处方抗骨吸收药物或成骨药物,从而预防骨折发生。
香港骨质疏松学会又建议,采用双能量X光吸收测量仪(DXA)为全港70岁或以上的男士,以及65岁或以上的女士进行骨质疏松症筛查,预计此举可减少未来10年5,234宗髋部骨折个案,大大减轻患者、照顾者及香港医疗系统的负担。
原文网址: 脆性骨折个案14年内急升一半 骨质疏松学会倡进行骨质疏松症筛查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1021880?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四合一疫苗 VS六合一疫苗? 儿科医生拆解两种疫苗 按个人需要选择
四合一疫苗 VS六合一疫苗? 儿科医生拆解两种疫苗 按个人需要选择
2023-10-13
小朋友身体健康,对爸爸妈妈来说当然是首要,预先接种预防针,总好过患病才看医生。初生婴儿要接种一系列的预防针,当中包括由政府提供的「四合一」混合疫苗及自费接穜的「六合一」混合疫苗,不过两者有什么分别?儿科专科陈欣永医生为大家解答!
四合一疫苗 和 六合一疫苗有什么不同?
「四合一」包括了白喉、破伤风、灭活小儿麻痹和无细胞型百日咳的混合疫苗,是在卫生署的「香港儿童免疫接种计划」中,所以小朋友可以在母婴健康院免费接种,为初生至小六的儿童提供基本防预的效果。
▲儿科专科陈欣永医生
而「六合一」疫苗则包含了四合一的四种疫苗之外,还加入乙型肝炎疫苗,以及简称HIB的乙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以提供进一步的保障。而六合一疫苗只在私营市场提供,家长需要自费为小朋友接种。
「六合一疫苗」中包括的乙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HIB)并未纳入在政府的资助计划中,陈医生提醒家长应该关注HIB对婴幼儿的影响。 「因为这是严重入侵性的细菌,尤其影响5岁以下的婴幼童。万一感染,有机会引发起脑膜炎、入侵性肺炎、败血症、中耳炎、急性会厌炎等问题,严重的甚至导致死亡。」
如何预防乙型流感嗜血杆菌?
世界卫生组织及美国疾控中心提倡要为婴幼儿预防HIB,目前在英国、美国、加拿大及澳洲等国家都已将HIB纳入在疫苗接种计划,为婴幼儿提供全面的保护。除了接种疫苗之外,陈医生提醒家长应该教导小朋友培养良好个人及环境卫生,勤洗手、打喷嚏时要用手掩住口鼻等。
按个人需要选择为幼儿拣选合适的疫苗
六合一疫苗已包括四合一疫苗之外,并额外加入乙型肝炎疫苗及HIB的额外保护,而且接种疫苗时间相同,因此若家长选择自费接种六合一疫苗,则可省却在健康院为小朋友接种四合一疫苗。
「家长选择六合一疫苗可提供更全面的保障外,由于宝宝可减少其打针次数,因此亦可减少宝宝承受打针的痛楚次数和不适,同时亦可减低因到访诊所外出引致交叉感染的风险。 」
陈欣永医生指为幼儿拣选合适的疫苗,可按个人需要、经济能力、以及在注射疫苗的次数中作出考虑。如家长有需要,可与你的儿科医生查询。
资料由医生提供,赛诺菲香港全力支持
https://www.ohpama.com/830930/%E6%96%B0%E6%89%8B%E7%88%B6%E6%AF%8D/%E7%96%AB%E8%8B%97Guardian/ %E5%9B%9B%E5%90%88%E4%B8%80%E7%96%AB%E8%8B%97-vs%E5%85%AD%E5%90%88%E4%B8%80 %E7%96%AB%E8%8B%97%EF%BC%9F-%E5%85%92%E7%A7%91%E9%86%AB%E7%94%9F%E6%8B%86% E8%A7%A3%E5%85%A9%E7%A8%AE%E7%96%AB%E8%8B%97/
肺炎球菌|本港首季感染个案较去年高1倍!多个医学团体倡高风险人士尽早接种肺炎球菌疫苗
肺炎球菌|本港首季感染个案较去年高1倍!多个医学团体倡高风险人士尽早接种肺炎球菌疫苗
2024年6月4日
香港首季录得32宗侵入性肺炎球菌感染个案,比去年同期高出逾一倍,当中血清3型比例占最多。有专科医生指血清3型患者的住院率、重症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其他血清型。多个医学团体提醒长者、幼儿等高危人士应尽早接种肺炎球菌疫苗以加强保护。
肺炎球菌主要经飞沫、亲密接触或触摸被污染物件而传播。而感染肺炎球菌后,会出现肺炎等症状,其引起并发症的风险亦不容忽视,尤其是幼儿及长者两个高危群组。
儿童免疫、过敏及传染病科专科医生、港大医学院儿童及青少年科学系名誉临床副教授关日华医生引述研究指出,本港平均每20名入侵性肺炎球菌病幼童患者,便有1人死亡,而且一成幼童患者会出现严重并发症,包括神经功能缺损、休克、二尖瓣膜穿孔、脑血管病变等。另有研究指出,65岁长者感染侵入性肺炎球菌病机会约为一般成人三倍。
关日华又补充,现时本港流行血清3型,所致的入侵性肺炎球菌感染有「三高」风险需要特别注意,即住院率、重症率及死亡率均高于其他血清型,另亦引述有研究显示,在多重病患者中,血清3型肺炎球菌引致的入侵性疾病的死亡率可高达47%。
香港感染及传染病医学会会长、感染及传染病专科医生林纬逊医生指出:「不同血清型的肺炎球菌会在社区中传播并寄存在鼻咽内,可以经由打喷嚏传染给高危人士。如这些高危一族接触带有肺炎球菌的飞沫,便可能受感染。因此,长者接种肺炎球菌疫苗除了可以减低自身感染风险外,还可以建立免疫屏障,以减低交叉传播的风险。」林纬逊续称,目前有多款肺炎球菌疫苗供应,建议市民应按身处地方流行的血清型、个人身体情况等因素,来考虑选择合适的疫苗接种,以减低感染风险。
而根据本港疫苗可预防疾病科学委员会接种建议,相比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及20价疫苗,15价疫苗对血清3型肺炎球菌所产生的免疫反应较高,相信能更有效预防由这血清型引致的侵入性肺炎球菌感染;在「香港儿童免疫接种计划」和「政府肺炎球菌防疫注射计划」下均以15价疫苗取代13价疫苗;而65岁或以上没有高风险情况的长者,若未曾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应接种一剂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而有高风险情况的人士则应接种一剂15价疫苗,并于一年后再接种一剂23价疫苗。
原文网址: https://hk.news.yahoo.com/%E8%82%BA%E7%82%8E%E7%90%83%E8%8F%8C-%E6%9C%AC%E6%B8 %AF%E9%A6%96%E5%AD%A3%E6%84%9F%E6%9F%93%E5%80%8B%E6%A1%88%E8%BC%83%E5%8E%BB %E5%B9%B4%E9%AB%981%E5%80%8D-%E5%A4%9A%E5%80%8B%E9%86%AB%E5%AD%B8%E5%9C%98% E9%AB%94%E5%80%A1%E9%AB%98%E9%A2%A8%E9%9A%AA%E4%BA%BA%E5%A3%AB%E7%9B%A1%E6% 97%A9%E6%8E%A5%E7%A8%AE%E8%82%BA%E7%82%8E%E7%90%83%E8%8F%8C%E7%96%AB%E8%8B% 97-081753794.html?guccounter=1&guce_referrer=aHR0cHM6Ly93d3cuZ29vZ2xlLmNvbS8&guce_referrer_sig=AQAAABpTxdO7wC74lM2IpZAMymFkZeNyTSxi1hP40fLZd0Vl37V82Y0FtaBkF1zxgs2lIl7eCes9AtWtuHvknbL_i7YMEkrJE5EfdvjdrETI_rpQBSPrs35H2BEZihF2I0DzVGwjc4h8M4lyq45ygWKhJ3rleEdOMmn2eo9Z3rxOgGpQ
RSV病毒|孔繁毅料合胞病毒感染7至9月达高峰 RSV无药医严重可猝死现7症状即求医
RSV病毒|孔繁毅料合胞病毒感染7至9月达高峰 RSV无药医严重可猝死现7症状即求医
发布时间: 2024/05/21 12:19
【合胞病毒/RSV/RSV病毒/孔繁毅/流感/呼吸道感染】港大医学院内科学系传染病科主任及讲座教授孔繁毅表示,本港正处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行季节,预料7月至9月左右将达到感染高峰期,呼吁高危人士接种RSV疫苗。合胞病毒暂无特效药可医,有儿科医生曾警告,婴幼儿感染后严重有机会猝死,故家长务必多加留意。 TOPick根据卫生署及医生意见,整合合胞病毒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方法,以及与流感的区别,供各位爸妈参考。
合胞病毒|幼儿等4类人士高危
孔繁毅表示,大部分RSV的感染症状也与伤风感冒的症状相似,很多人也会对其不以为意。他预料,今年流感季节大机会出现双高峰,流感及RSV高峰期重叠,有机会双重感染,后果会更严重,呼吁60岁或以上长者、长期病患者、免疫系统不全人士和幼儿等高危群组RSV疫苗。
根据卫生署资料,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由呼吸道合胞病毒,一种单链的核糖核酸病毒所引起。在香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全年皆会发生。
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致呼吸道疾病,例如气管、肺部及中耳的感染。这种病毒是引致1岁以下婴儿支气管炎和肺炎的最普遍原因。患者会发烧并有其他症状,例如流鼻水、咳嗽、头痛、食欲减退、身体感到痛楚或软弱无力,及间中会引起中耳炎。
合胞病毒|传播途径
合胞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分泌物、飞沫传播,或通过受污染的手、食具或接触刚染有患者鼻或喉部分泌物的物件而间接传播。潜伏期为1至10天。
合胞病毒|RSV与流感分别
儿科专科医生刘成志曾接受TOPick访问时表示,RSV与流感感染两者的病征相似,都会高烧,惟RSV明显较多鼻水及咳嗽,而流感鼻水较少。
他提及,RSV更易入气管,严重病例或会并发肺炎、气管或支气管炎及出现气喘等,需打抗生素及用舒张气管药。 1岁以下、抵抗力低的婴幼儿较受影响,很多会并发下呼吸道感染,康复时间较长。
合胞病毒|预防方法
家长要教小朋友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纸巾掩着口鼻,之后要洗干净手。此外,现时取消口罩令,家长可自行去决定让小朋友是否戴口罩,但如果发现小朋友出现呼吸道感染病征,就应佩戴口罩,甚至请假不上学。
此外,提高个人免疫力很重要,要有均衡营养、充足睡眠、做运动、多晒太阳摄取足够维他命D等,增抵抗力低。刘志成医生着家长勿过于担心小朋友中招,始终小朋友不能在保护罩下成长,平常心面对,如发现小朋友患病就看医生。
原文网址: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762587/RSV%E7%97%85%E6%AF%92%EF%BD%9C%E5%AD%94%E7%B9%81%E6 %AF%85%E6%96%99%E5%90%88%E8%83%9E%E7%97%85%E6%AF%92%E6%84%9F%E6%9F%937%E8%87 %B39%E6%9C%88%E9%81%94%E9%AB%98%E5%B3%B0%E3%80%80RSV%E7%84%A1%E8%97%A5%E9%86%AB %E5%9A%B4%E9%87%8D%E5%8F%AF%E7%8C%9D%E6%AD%BB%E7%8F%BE7%E7%97%87%E7%8B%80%E5 %8D%B3%E6%B1%82%E9%86%AB
天气渐凉 流感升温!
天气渐凉 流感升温!
撰文:01医务所
出版:2024-10-02 08:00
更新:2024-10-02 08:00赞好110000
过去一星期渐有秋意,走在街上凉风送爽;但作为普通科门诊的医生,心情不禁紧张起来,因为每年气温骤降时,就代表流感高峰期正逐渐迫近。
自新冠疫情后,市民一旦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病征,他们都「早有准备」,为自己进行快速测试,检验是否患上新冠,部份快测甚至能测出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方便的工具,令市民对流感不再陌生。
不过,在诊症过程中,我发现不少患上流感的病人都未曾接种流感疫苗。疫苗的保护作用,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 —预防患上流感、减轻病征、避免并发症等。在我的诊症经验中,有接种疫苗的病人的病征通常比较轻微。曾经有一位已接种流感疫苗的长期病患者,因为同住家人患上流感,他进行快测后发现自己同样确诊流感。幸好的是他本人没有太严重的病征,但听他形容平时健康的家人却因流感而病得十分辛苦。
也许是经历数年疫情,市民对于接种流感疫苗变得松懈。去年,65岁以上长者的季节性流感疫苗接种率仅得五成。然而,流感对小朋友、长者和长期病患者都来得特别凶险—它绝对不止是普通伤风感冒。市民绝对不能等到病毒「杀到埋身」才惊觉流感的严重性。
流感除了引致上呼吸道感染,身体上其他系统亦会受到影响,有可能会并发出肺炎;本身有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人,感染流感后有可能诱发急性发作,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更要入院!流感亦会增加心脏的负荷,诱发心脏病、急性心脏衰竭等不容忽视的后果。另外,新闻中亦常看到小朋友感染流感后并发脑炎的严重个案,部分甚至不幸离世。
要预防流感,接种流感疫苗便是最有效的方法,简单又直接。医管局的季节性流感防疫注射计画于上星期四(9月26日)已经开始,为合资格病人接种流感疫苗,包括6个月至18岁以下及50岁或以上定期覆诊的长期病患人士、接受产前检查的孕妇,和18至49岁获证明的智障或伤残人士和领取综援的长期病患人士。合资格病人毋须预约,可以按原定覆诊日期到诊所接种疫苗;如病人短期内毋须覆诊,亦可以亲临或致电所属诊所安排接种。
由于疫苗需要约两星期才会在人体内产生有效抗体,所以所有市民也应该把握时机,及早在社会踏入流感高峰期前接种疫苗,守护自己的健康!
原文网址: 天气渐凉 流感升温!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1062147?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子宫颈癌年轻化? HPV感染是主因?医生吁及时预防可避免遗憾
子宫颈癌年轻化? HPV感染是主因?医生吁及时预防可避免遗憾
撰文:专科医生出版:2022-08-31 17:00更新:2022-09-01 10:22
不少女生都有经痛、经量太多或太少的问题出现,你有没有想过这可能是癌症的征兆?其中一个癌症康复者个案的女士,就于经期之间发现不正常的出血,求医作了HPV检查之后揭发患上子宫颈癌,经过艰辛治疗过后虽然已经康复,但系治疗过程就令更年期提早,以致无法生育。临床肿瘤科专科医生张天怡医生就指初期子宫颈癌症状不明显¹,超过9成由某些型号HPV感染所引致²,HPV感染癌变前潜伏期可长可短²,近年更有年轻化趋势³。不过子宫颈癌原来系目前少数有望可根除的癌症⁴,以下立即为大家解构!
张小姐:因HPV感染患子宫颈癌 治疗漫长又痛苦
38岁的子宫颈癌康复者张小姐于2020年因经期问题到妇科检查,在医生的提议下进行子宫颈柏氏抺片及HPV检查,发现HPV感染,及后被诊断为子宫颈癌2B期,不能以手术切除肿瘤,要每日到医院进行电疗及化疗,「整个过程最痛苦是内电的时候,要分别于尿道、阴道及肛门插入仪器,下身及腰真的很痛很不舒服。但身体上的痛苦,也不及心灵上的疲累。」一连串的治疗最终夺走了张小姐的生育能力及令她提早进入更年期。
初期子宫颈癌症状不明显¹ 近7成发现时为中晚期⁵
事实上香港好多子宫颈癌患者都与张小姐一样因HPV感染而导致子宫颈癌²,张天怡医生指:「超过9成子宫颈癌由感染HPV所引致² , 主要经由性接触传播² . 若子宫颈细胞受HPV感染后无法自行清除,便有机会演变成子宫颈癌,时间可能短至5年²,亦有可能长达20年²,潜伏期难以估计²。」香港子宫颈癌发病年龄中位数为54岁⁶,但近年数据显示有年轻化趋势³,张天怡医生亦补充,她亦见过不少年轻患者,而根据本地资料显示,子宫颈癌发病个案中超过一半都是55岁以下妇女(2010- 2018年数据显示)⁶。
感染HPV症状不明显⁷ 医生吁及早预防临床肿瘤科专科医生张天怡医生在片段中向姜涛表示根据香港癌症资料库显示⁵, 2019新症中,近7成被发现时已经是2至4期⁵ 。当中第2期至第3期的5年存活率约为6至7成,而第四期约只有约1成半⁸。
张医生亦指感染HPV症状及初期子宫颈癌症状不明显¹'⁷,很多时侯会直至阴道不正常流血时才发现¹,令病人延迟就医。但随着近年癌症治疗及技术不断提升,张医生表示可大大提高病人生活质素,故鼓励病人积极接受治疗。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子宫颈癌是目前唯一有望可根除的癌症⁴,她指作为医生亦建议适龄男女尽早预防HPV,作HPV检查,减低HPV传播机会及降低患癌风险⁷。作为HPV健康教育大使的姜涛直指希望遗憾可以避免,呼吁大家为未来的自己及身边人,为健康买份保障。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并不能取代临床医学意见,如有疑问请向医生查询。
原文网址: 子宫颈癌年轻化? HPV感染是主因?医生吁及时预防可避免遗憾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802504?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生蛇|流动巡游车出游各区 宣传抗「蛇」策略 高危人士尽早接种疫苗 预防生蛇及并发症
生蛇|流动巡游车出游各区 宣传抗「蛇」策略 高危人士尽早接种疫苗 预防生蛇及并发症
发布时间: 2024/10/03 08:00
慢性疾病患者的免疫能力相对地差,感染俗称「生蛇」的带状疱疹病毒的机会因而较高。更甚的是,当这班患者「生蛇」,可能会出现蛇后神经痛及其他并发症,绝对不能轻视其破坏力。两大医学学会及病友组织最近就携手合办流动巡游车活动,即日至10月27日会在港九及新界各区巡游,透过游戏及体验宣传预防「生蛇」的重要性,一同除「蛇」害。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疹病毒引起,当我们在年幼时感染水痘后并且痊愈,病毒并不会消失,反而会潜伏在神经系统内,直至我们的免疫力下降,水痘病毒便就可能乘机大量复制继而攻击神经线,导致附近的皮肤表面出现红疹。
慢性病患者 感染后或致并发症
据统计,大约每3人就有1人有机会生蛇,不止长者,长期病患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红斑狼疮症及癌症患者,免疫能力同样较差,不单生蛇风险较高,甚或可能在生蛇后出现并发症及后遗症。
以糖尿病为例,研究指这班患者生蛇风险较非患者高出78%,患者感染后出后遗神经痛的机会亦较非患者高45%。此外,亦有研寮指出,大约4分之1糖尿病患者在生蛇后,其糖化血红素(HbA1c)水平会上升,加剧控制病情的难度。
除了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同样因免疫系统老化而生蛇风险较高,一旦生蛇,第一星期心脏病发风险更会增加68%,首个月中风机会则会增加78%。我们知道,生蛇可能会感染眼睛附近的神经线,假如不幸「蛇上眼」,首个月中风机会更会上升一倍,这或与水痘病毒在头部神经中再次活化,继而引起头部动脉感染,导致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关。
接种蛇针提供保护 宜尽早注射
不少「生蛇」患者曾经试过,康后会依然受到痛楚困扰。原来,高达三成「生蛇」患者会有疱疹后神经痛,痛楚严重性更会着年纪增长而倍增,例如70岁或以上患者,病症比率接近8成,持续一年的患者亦超过一半。
为了宣传预防「生蛇」的讯息,提醒市民大家尽早接种疫苗,减低生蛇及相关后遗症风险,「香港疼痛学会」、「香港糖尿联会」及「关心您的心–心脏病友互助组织」早前就在港九及新界各区合办流动车巡游活动,透过互动小游戏及体验,以趣味性方法增加市民对「生蛇」及慢性疾病的认识,寓教育于娱乐。活动期间,更有护士驻场为市民提供相关资讯。
原文网址: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835962/%E7%94%9F%E8%9B%87%EF%BD%9C%E6%B5%81%E5%8B%95%E5% B7%A1%E9%81%8A%E8%BB%8A%E5%87%BA%E9%81%8A%E5%90%84%E5%8D%80%20%E5%AE%A3%E5% 82%B3%E6%8A%97%E3%80%8C%E8%9B%87%E3%80%8D%E7%AD%96%E7%95%A5%E3%80%80%E9%AB% 98%E5%8D%B1%E4%BA%BA%E5%A3%AB%E7%9B%A1%E6%97%A9%E6%8E%A5%E7%A8%AE%E7%96%AB% E8%8B%97%20%E9%A0%90%E9%98%B2%E7%94%9F%E8%9B%87%E5%8F%8A%E4%BD%B5%E7%99%BC% E7%97%87
【冬阳天地】肺炎链球菌或合胞病毒感染
【冬阳天地】肺炎链球菌或合胞病毒感染
2024-10-15 04:07:52
秋天又是大家讨论要不要打流感疫苗、肺炎链球菌、合胞病毒疫苗的时期,因为你会见到很多人有咳嗽、喉咙痛,流鼻水、发烧等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大多数是由过滤性病毒感染所致,症状比较轻微,传染性强又快,通过唾液,近距离接触,打喷嚏,口水或鼻涕等分泌物所传染,病毒感染潜伏期一至三日持续五至七日,如果症状轻可以自己好转,但也有些抵抗力差的老人家或小朋友,正在食类固醇或免疫抑制剂的人士可以很严重,如果是细菌性肺炎可以潜伏期五至七日,维持病征一两个星期,而且症状比较严重;如果病毒和细菌混合性感染,可以出现高烧,咳出黄色的脓痰,严重者可以出现肺炎、中耳炎、心脏衰竭,肝肾功能差,甚至要入深切治疗部留医,可以致命。
呼吸道感染预防胜于治疗,抵抗力差的易感人群在公众场合要佩戴口罩、勤洗手,尽量避免接触病人,可以考虑打流感疫苗、合胞病毒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
肺炎链球菌疫苗有13价、15价、20价、23价。政府有实行资助计划为高危险的人士免费接种13价、23价、15价。如果要打新的品种20价的话,则需要自己付费用。每个疫苗覆盖不同,最好请教你自己的医生看你适合用哪一个。一般只是打的位置有少许痛楚,一两天后就消失了,除非疫苗敏感要看医生。 ●梁冬阳医生
原文网址: https://www.wenweipo.com/a/202410/15/AP670d7a21e4b0ee6b0e8a7d2b.html
食之无味是警讯! 4旬男反胃想吐…以为是诺罗 医示警「2症状」
食之无味是警讯! 4旬男反胃想吐…以为是诺罗 医示警「2症状」
编辑:陈煜浚 2024-10-15 10:42
「食之无味」是警讯!有1名40多岁的男子先前因吃东西尝不到味道,且一闻到油炸食物等异味就反胃想吐,于是急忙就医看诊,且以为是感染诺罗病毒,最后才知原来是急性A型肝炎病毒感染。对此,肝胆肠胃科医师钱政弘也指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会造成味觉失调和恶心,有急性肝炎的病患还会「食之无味」,「对策是找胃肠肝胆科诊治、验肝功能。」
钱政弘近日在脸书发文列举「为什么常觉得的嘴巴很苦」的原因:包括牙周病、蛀牙、牙龈炎会影响味觉;口干、口水分泌不足、干燥症;胃食道逆流;口腔霉菌感染,舌头有白苔;新冠感染;贺尔蒙改变;抗生素、口服避孕药等药物;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微量元素缺乏等等。
其中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部分,他半年前曾遇过1名40多岁的男子,对方因为持续恶心、呕吐去诊所就医,原以为是食物中毒或诺罗病毒感染,但是吃了3至4天的肠胃药,症状依然没有缓解,于是转诊到他的门诊检查。
钱政弘询问他的症状后发现,有2点特别像是急性肝炎的表现,也就是「吃东西都没有味道!」「闻到异味(如油炸)的东西会想吐」,结果后来抽血证实,果真是急性A型肝炎病毒感染,ALT高达1700,「持续有3周的时间,他吃东西都没有办法分辨食物的味道,一直等肝功能正常后,味觉和食欲才恢复。」
疾管署也指出,A型肝炎是由A型肝炎病毒感染所造成的急性肝脏发炎。其症状包含:突然出现发烧、全身倦怠不适、食欲不振、呕吐、恶心、肌肉酸痛及腹部不舒服等,数天之后发生黄疸。恢复期有时会拖延,但会完全康复不留后遗症。
6岁以下儿童感染约有70%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而较大的儿童或成年人感染后,约70%会出现症状,且通常临床症状的严重度会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A型肝炎虽然不会导致慢性肝炎,但有10至15%的病人在急性发病后6个月内有可能症状复发。 A型肝炎的致死率低(约千分之三);造成死亡的情形多半为猛爆型肝炎,通常发生于老年患者或慢性肝病患者(包括慢性B型、C型肝炎病毒感染者)。
原文网址: https://www.ctwant.com/article/369374/
美国百日咳病例激增 CDC:比去年同期增加逾340%
美国百日咳病例激增 CDC:比去年同期增加逾340%
一岁以下婴幼儿感染后并发重症的风险最大
Oct. 14, 2024 15:22
朱明珠 台湾英文新闻-编辑
美国百日咳疫情升温,根据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CDC)截自10月5日统计,今年已有超过17,600例确诊,比去年10月同期的3,962例增加了340%以上。
Fox News、The Hill报导,美国CDC在官网上示警,今年百日咳病例数高于去年同期,甚至有恢复到新冠大流行之前的模式。在新冠疫情爆发前,每年新增确诊通常都超过10,000例,2019 年激增至18,600例。
CDC提醒,一岁以下婴幼儿感染后并发重症的风险最大,据统计,该年龄层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患者最终需要入院治疗,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呼吸暂停和肺炎。
据今年统计,病例最多的前十大州分别为宾州2,209例、纽约州1,228 例、伊利诺州1,153例、加州1,123例、威斯康辛州903例、华盛顿州844例、俄亥俄州814例、德州676例、奥勒冈州546例和亚利桑那州491例。
为何百日咳病例激增?专家表示,由于新冠疫情期间,人们落实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防疫措施,不仅有助于预防新冠肺炎,也降低了感染百日咳等传染病风险,但也因此造成人体较少机会接触到病毒和细菌,长期没有刺激之下,导致面对各种病原菌的免疫力下降。
什么是百日咳?百日咳是一种侵犯呼吸道、具高度传染性的急性细菌性疾病。除了咳嗽之外,最初的症状与感冒相似,包括鼻塞、流鼻涕、发烧、眼睛发红、流泪等。
专家提醒,由于婴幼儿的免疫系统较弱,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症状,因此如果怀疑患有百日咳,应立即就医。另外,预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按时接种百日咳疫苗,但小于2个月的婴儿无法接种疫苗,因此建议孕妇可在孕期28-36周施打,藉由母体将抗体传给宝宝。
根据CDC统计,全球每年约有 16万名5岁以下幼儿死于百日咳,每年约有 2,400万例新增病例。
原文网址: https://www.taiwannews.com.tw/zh/news/5951795
麻疹传染力强!出国前做好预防 医提醒接种MMR疫苗
麻疹传染力强!出国前做好预防 医提醒接种MMR疫苗
陈郁茹 报导
2024年7月27日
【NOW健康陈郁茹/台北报导】麻疹是目前已知最强的人类病毒传染病之一,它可以通过空气或飞沫传播,在疫苗尚未普及前,几乎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感染麻疹,平均1名感染者可以传染给周围12至18人。台北市立联合医院阳明院区感染科主任赖新豪提醒,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MMR疫苗,民众如要前往麻疹流行区国家前,可先至家庭医学科、感染科等门诊评估接种需求,透过打疫苗和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病毒感染。
麻疹潜伏期可超过2周 出疹前后4日为传染期
赖新豪表示,麻疹传染力强,潜伏期约为7至18天,典型症状包括发烧、皮疹、鼻炎、结膜炎和咳嗽,患者在发烧3至4天后,口腔内会出现柯氏斑点,可传染期在出疹前后4日,皮疹开始于耳后和脸部,然后蔓延至身体和四肢。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免疫力低下的族群),麻疹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例如中耳炎、肺炎或脑炎等。
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MMR(麻疹、腮腺炎和德国麻疹)疫苗!赖新豪指出,这种疫苗可以极大的降低感染麻疹风险,对于阻止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根据卫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指引,MMR疫苗应该在儿童1岁时和入学前接种,前往麻疹流行区国家前(如:日本等)应先有完整的疫苗接种再前往。赖新豪也补充,如有需要带6个月以上、未满1岁的婴儿,或一般成年民众赴流行地区前,可先至家庭医学科、感染科等门诊评估接种需求,透过接种疫苗和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以防止病毒的进一步传播。
预防麻疹应接种MMR疫苗 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除了接种疫苗外,还有哪些预防措施可以减少麻疹的传播?赖新豪说明,预防措施包括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例如勤洗手和戴口罩;避免与麻疹患者密切接触;以及在出现症状时,立即寻求医疗帮助。
关于麻疹的治疗,临床上主要是采取症状治疗为主,包括降低发烧、缓解咳嗽和疼痛等,赖新豪也提醒民众,如果怀疑自己或家人感染了麻疹,应立即就医并遵循医院指示进行隔离。
原文网址: https://tw.news.yahoo.com/%E9%BA%BB%E7%96%B9%E5%82%B3%E6%9F%93%E5%8A%9B%E5%BC% B7-%E5%87%BA%E5%9C%8B%E5%89%8D%E5%81%9A%E5%A5%BD%E9%A0%90%E9%98%B2-%E9%86% AB%E6%8F%90%E9%86%92%E6%8E%A5%E7%A8%AEmmr%E7%96%AB%E8%8B%97-013255506.html
妇人拿雨伞当手杖跌倒骨折 对抗骨松「保密防跌」看过来
妇人拿雨伞当手杖跌倒骨折 对抗骨松「保密防跌」看过来
中广新闻网
2024年10月15日 周二 下午12:20
严可伦医师表示,10月初他在值班时,短短1天内就遇到4起髋关节骨折的案例,且皆因骨质疏松而不自知。
75岁的王姓妇人拿来当手杖的雨伞插入松软的土中,为了用力拔出雨伞,结果重心不稳跌倒,髋关节因此骨折,就医后才发现自己的T值为-4.2,低于骨松认定的-2.5,为严重的骨质疏松。光田综合医院骨科医师严可伦表示,10月初他在值班时,短短1天内就遇到4起髋关节骨折的案例,且皆因骨质疏松而不自知。严医师呼吁,面对骨松要「保密防跌」,即维持骨质密度,并预防跌倒,才能将骨松带来的危险减到最低。
对于王姓妇人的状况,严可伦医师说,长辈如有使用手杖的习惯,记得一定要挑选安全性、稳定性高的专业手杖,不建议拿雨伞充当手杖。他解释因为雨伞的前端是尖型,没有稳定跟抓地的效果,只要地上湿滑,就容易跌倒,如果患者有骨松问题,一个小小的跌倒就会造成骨折。严可伦医师补充,虽然这名患者手术顺利,但仍需积极复健,并搭配骨松用药,才能回归正常生活。
严可伦医师认为,骨松在后续治疗上,无论是人工关节的置换,或是打骨钉等手术,至少要花3个月到5个月,才能逐渐复能,而且手术复健后也不一定能恢复回骨折前的水准,更有不少长辈就因此卧床失能,因此面对骨松,最重要的还是要从运动、饮食、用药等角度,提早防止骨质疏松这个隐形杀手。
光田综合医院营养室林淑雯主任则提醒,已开始用药的骨松患者,其药物成份多以双磷酸盐类为主,吸收效果易受食物、钙片、铁剂、咖啡、茶类、柳橙汁影响,因此要特别留意,另外她也提醒患者还是要摄取足够的维他命D,才能协助人体有效吸收钙质。
而对于想预防骨质疏松的民众来说,除了维他命D之外,多摄含钙量高、具促进成骨作用的蛋白质是必要的,其次像豆类、深绿色蔬菜、芝麻、金针、海带、小鱼干、坚果类,也都是很好的钙质来源,不过林淑雯主任也提醒,除了摄取钙含量高的食品,会使骨质流失的饮食习惯也该避免,如高钠饮食会导致钙质流失,因此在饮食上就要降低钠含量的摄取,让骨质「保密」不流失。
今年光田综合医院的骨质疏松照护中心,为配合「世界骨松日」,提早在16日沙鹿总院一楼大厅门诊处,早上8点至12点举办「活力不骨松,乐龄更清松」活动,现场除了有医师举行讲座外,更有骨松检测,以及相关的卫教咨询,现场也有趣味问答小游戏,有兴趣的民众可以前往参加。 (张文禄报导)
原文网址: https://tw.news.yahoo.com/%E5%A9%A6%E4%BA%BA%E6%8B%BF%E9%9B%A8%E5%82%98%E7%95% B6%E6%89%8B%E6%9D%96%E8%B7%8C%E5%80%92%E9%AA%A8%E6%8A%98-%E5%B0%8D%E6%8A%97 %E9%AA%A8%E9%AC%86-%E4%BF%9D%E5%AF%86%E9%98%B2%E8%B7%8C-%E7%9C%8B%E9%81%8E %E4%BE%86-042017668.html
韩国发布「日本脑炎」警报 两地区病媒蚊子数量增 附3项建议
韩国发布「日本脑炎」警报 两地区病媒蚊子数量增 附3项建议
撰文:成依华出版:2024-07-26
韩国疾病管理厅7月26日向全国发布「日本脑炎」警报,称在两个地区收集的蚊子中,逾半确认为传播媒介蚊子,呼吁民众防范。
疾病管理厅指,在韩国庆尚南道和全罗南道采集的蚊子中,超过一半确认为日本脑炎的传播媒介蚊子,其中在庆尚南道占63.2%、在全罗南道占58.4%,管理厅称,符合接种条件的民众应接种疫苗。
韩国每年约有20宗日本脑炎患者病例出现,多数病例报告于8月或9月,最晚出现的病例可能会到11月。库蚊是传播日本脑炎的媒界。
韩方指,蚊子主要在夜间展开吸血活动,分布于韩国各地,疾病管理厅也向民众提供数项建议,包括夜间外出时穿浅色长袖衣服与长裤,使用驱蚊剂,还有避免使用会吸引蚊子的强烈香水或化妆品。
根据香港卫生防护中心网站,日本脑炎由日本脑炎病毒引致,是一种经蚊子传播的疾病,日本脑炎主要流行于亚洲及西太平洋地区的郊外及农村,尤其在气候炎热的季节,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病毒传播全年都可发生,高峰期通常为雨季。
网站指,大部份受感染者没有明显病征,或只有发烧及头痛等轻微症状,病情严重者则会在短时间内发病,出现头痛、发高烧、颈部僵硬、神志不清、昏迷、抽搐(尤其是儿童)、痉挛性瘫痪等症状,甚至死亡。
网站又称,接种日本脑炎疫苗是安全而有效的预防方法,现时香港有相关疫苗可供接种,但市民一般不需要接种此疫苗,疫苗适用于准备前往日本脑炎流行区(尤其是当地郊区)并逗留一个月或以上的旅游人士,对于一些短期旅游(不足一个月),旅客如果计划于疾病传播季节到郊区并大部份时间进行户外或夜间活动,亦应接种疫苗。
原文网址: 韩国发布「日本脑炎」警报 两地区病媒蚊子数量增 附3项建议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1041901?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世界脑膜炎日|脑膜炎可迅速夺命外游要小心 大使分享自身经历 吁及早接种疫苗 减感染风险
世界脑膜炎日|脑膜炎可迅速夺命外游要小心 大使分享自身经历 吁及早接种疫苗 减感染风险
发布时间: 2024/10/04 08:00
感染脑膜炎双球菌有机会产生听力受损、痉挛发作及永久性脑部损伤,世界脑膜炎大使鲁道夫.里斯卡拉(Rodolpho Riskalla)就感同身受,他因一次感染而致残,幸他未有放弃,更登上残奥舞台圆梦。为了增进大众对脑膜炎的关注,大使与医学界就借着10月5日的「世界脑膜炎日」,呼吁市民到外地旅游或者升学前,因应身体状况先接种相关疫苗预防感染。
本港风险增 应提高警觉
英国、澳纽是热门的港人旅游或升学地区,也是B型脑膜炎双球菌流行的地方。如果在这些高危地区外游后出现发高烧、脑压升高、呕吐,甚至神智不清等病征,千万不要掉以轻心,有可能是感染到脑膜炎。
儿童免疫、过敏及传染病科专科、港大医学院儿童及青少年科学系名誉临床副教授、亚洲儿童传染病学会执行委员及候任主席、世界儿童传染病学会亚洲区代表关日华医生指出,港人经常往来有关地区会增加感染机会,港人恢复外游习惯后,本港相继录得入侵性脑膜炎个案,近日更出现本地感染个案,可见入侵性脑膜炎感染的风险已再次在香港增加。而在今年七月,内地青海亦相继出现相关感染个案,患者更在发病后数小时内去世,情况令人关注。
关医生解释,脑膜炎是因大脑和脊髓周围组织受到感染,导致发炎而引致,大部份侵入性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是由A,B,C,W,Y血清型所引起,当中B型脑膜炎双球菌占全港超过半数个案。而流行性脑膜炎则可由肠道病毒、肺炎链球菌及脑膜炎双球菌感染而致病。
接种疫苗 需针对血清型
关医生表示,脑膜炎双球菌的杀伤力非常大,不少患者送院后或已昏迷及难以抢救,并会因血压过低以致器官坏死,或会因血管阻塞令四肢变黑及坏死,要截肢保命。 「患者苏醒后就发现自己已被截肢,要面对沉重打击,需要一段长时间去适应及接受康复治疗。」他补充,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在婴儿的发病率最高,但青少年及年轻成人患病个案亦不少,部分在感染后24小时内死亡。
香港医院药剂师学会会长苏曜华药剂师指,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可经患者咳嗽或打喷嚏而产生的飞沫,或直接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而传播,潜伏期一般为三至四天。 「接种脑膜炎双球菌疫苗是最有效预防感染的方法,而市面上有不同类型的脑膜炎双球菌疫苗,包括针对近年超过5成的最大感染群组B型脑膜炎双球菌疫苗,及针对B型脑膜炎双球菌外的4价结合疫苗,市民在接种疫苗前,可先与医生商讨。」
世界脑膜炎日 唤起关注
10月5日是「世界脑膜炎日」,来自巴西的马术运动员鲁道夫.里斯卡拉是世界脑膜炎大使。现年39岁的他曾参加不同国际比赛,但在9年前感染了脑膜炎双球菌,最终要切除双腿末端及双手部份手指。不过他没有因此放弃,其后获得残奥盛装舞步马术比赛的参赛资格,至今已参加三届赛事,更曾取得银牌。他希望透过自身的经历,呼吁大众积极预防脑膜炎感染。
原文网址: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836568/%E4%B8%96%E7%95%8C%E8%85%A6%E8%86%9C%E7%82%8E%E6% 97%A5%EF%BD%9C%E8%85%A6%E8%86%9C%E7%82%8E%E5%8F%AF%E8%BF%85%E9%80%9F%E5%A5% AA%E5%91%BD%E5%A4%96%E9%81%8A%E8%A6%81%E5%B0%8F%E5%BF%83%E3%80%80%E5%A4%A7% E4%BD%BF%E5%88%86%E4%BA%AB%E8%87%AA%E8%BA%AB%E7%B6%93%E6%AD%B7%20%E7%B1%B2% E5%8F%8A%E6%97%A9%E6%8E%A5%E7%A8%AE%E7%96%AB%E8%8B%97%20%E6%B8%9B%E6%84%9F% E6%9F%93%E9%A2%A8%E9%9A%AA
诺如病毒︱土瓜湾内地团疑食物中毒 专科医生指传染性极高 学校、院舍等特别高危
诺如病毒︱土瓜湾内地团疑食物中毒 专科医生指传染性极高 学校、院舍等特别高危
2024年9月10日
【Yahoo健康】土瓜湾内地团旅客今日(10 日)疑集体食物中毒,至少十多人出现腹泻及呕吐等不适症状,其中 7 人经救护车送往伊利沙伯医院治疗。肠胃及肝脏科医生指,严重的食物中毒患者有机会腹泻至痾血,或痾至脱水出现严重并发症,吁市民注意个人卫生,如有不适应尽早求医。
肠胃及肝脏科医生张世华接受《Yahoo健康》专访时解释,「食物中毒」医学上称食源性疾病,是指经由食物进入人体的生物、化学或物理媒介物所引致的疾病,主要可分为感染性及中毒性。当中感染性包括细菌及病毒引致,常见的细菌包括沙门氏菌、难辨梭菌及曲状杆菌;常见的病毒感染则包括诺如(又称诺沃克)病毒、轮状病毒及腺病毒。中毒性是其它已产生毒素,例如雪卡毒素。
其中诺如病毒是食物中毒里较常见的成因,通常与饮食及卫生有关,如食用或饮用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或透过人传人或接触受污染的物件表面而感染,以及患者的呕吐物及粪便中出现,传染性极高,在秋冬比较常见。在人多聚集、或是要共用厨房及厕所的地方,包括学校、医院、安老院舍、酒店等地方,均较容易引致食物中毒爆发。
诺如病毒患者会出现恶心、腹泻、呕吐、腹痛及发烧等症状,严重者或会出现痾血。
任何人士均有机会食物中毒 应尽早求诊免病情恶化
张医生续指,任何人士均有机会食物中毒,潜伏期由数小时至数日不等,视乎致病媒介而定,患者会出现恶心、腹泻、呕吐、腹痛及发烧等症状,严重者或会出现痾血。而小朋友、长者或长期病患人士,因低抗力较差,如不慎食物中毒,他们较易出现严重性并发症。因此食物中毒的病人如感不适,应尽早求诊,避免病情恶化。
目前治疗食物中毒的方案亡要根据病人中食原因而定,在医护人员的专业治理下,病人一般 1 至 2 星期内可痊愈。张世华指,治疗方案主要分两类:
病毒性感染 - 主要用支援性的治疗方案,例如病人发烧便处方退烧药,腹泻脱水便为患者用口服补充剂或静脉输治疗(俗称吊盐水),为身体补充所需的水份。
食物中毒由细菌引致 - 根据该细菌的特性,考虑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
张医生指,细菌与病毒是本港与食肆,以及食物业有关的食物中毒个案最常见的成因,而最常见的成因包括:
-食物未经彻底煮熟
-生食污染熟食或即食食物
-贮存温度不当,如闲置室温太久
张医生提醒,故食物一定要彻底煮熟,或彻底翻热,生食及熟食要分开处理,同时亦要选择安全及来源可靠的食材。他称,特别在外用餐时,尽量保持餐具卫生,如厕后记得清洁双手,以免将细菌病毒带至食物里;日常也要把食物存放于安全温度。
原文网址: https://hk.news.yahoo.com/%E8%AB%BE%E5%A6%82%E7%97%85%E6%AF%92%EF%B8%B1%E6%9D% B1%E5%8D%80%E9%86%AB%E9%99%A2%E7%96%91%E9%9B%86%E9%AB%94%E9%A3%9F%E7%89%A9% E4%B8%AD%E6%AF%92-%E5%B0%88%E7%A7%91%E9%86%AB%E7%94%9F%E6%8C%87%E5%82%B3%E6 %9F%93%E6%80%A7%E6%A5%B5%E9%AB%98-%E5%AD%B8%E6%A0%A1%E3%80%81%E9%99%A2%E8% 88%8D%E7%AD%89%E7%89%B9%E5%88%A5%E9%AB%98%E5%8D%B1-010027539.html
RSV呼吸道合胞病毒比流感更强 无药可治惟靠疫苗预防
RSV呼吸道合胞病毒比流感更强 无药可治惟靠疫苗预防
2024-11-08
提到呼吸道相关疾病,不少人或会第一时间想起新冠肺炎,以及新闻不时报导的流感。然而,早前令「歌神」张学友被迫「封咪」煞停演唱会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大家又是否认识? RSV感染同属常见呼吸道疾病,全年均会出现,会引致气管、肺部及中耳的感染,在较年长人士身上的严重程度甚至比流感更高,有研究更发现,几乎所有儿童( 99%)在2岁前都曾受RSV感染!严重RSV感染可引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惟现时医学界并无针对RSV感染的治疗方案。面对「无药可治」的RSV,市民应该如何避免自己和家人身陷险境?
RSV病毒全年都有 三者症状相似难区分
呼吸系统科专科许建名医生指,全年均有机会感染到RSV,而RSV和流感及新冠肺炎的症状相似,均会引致发烧、咳嗽及流鼻水等症状,难以单凭症状区分三者;不过感染RSV的严重程度,在婴幼儿及长者身上,均比流感更高,有本地研究表示,RSV是香港两大最致命的常见呼吸道病毒之一,因此不应轻视RSV感染。
婴幼儿感染后患哮喘风险高 长者或需额外护理
上年屯门医院就曾出现RSV组群感染个案,先后有多名婴儿受感染,部分更一度危殆或情况严重。有研究曾发现,RSV是导致香港1岁以下婴幼儿住院的主要呼吸道病毒。另外亦有研究指出,早产婴儿感染RSV后,其入院日数、需在儿童深切治疗部接受治瘵,以及插喉的比率,均比足月出生的婴儿高;曾感染RSV的小童日后患上哮喘的风险,也比未曾感染RSV的儿童高两至三成。
除了6个月或更年幼的婴儿、早产婴外,许医生补充,长者、患有心脏病或慢性肺病人士、免疫系统受损人士等,同属感染RSV的高危族群。 RSV在香港是第二大导致65岁或以上、因病毒性呼吸道感染而住院的人士死亡的原因。许医生分享:「曾有一位93岁有吸烟习惯及慢阻肺病的男患者因RSV感染并发肺炎克雷伯菌肺炎而住院逾4星期,一度须以呼吸机辅助,出院后身体大不如前,须长期服药,因此不应轻视RSV感染的严重性。长者即使康复出院,生活仍可能持续受影响,需接受不同额外护理。」
RSV疫苗防患未然 孕妇接种可传抗体予初生婴儿
现时RSV的治疗一般只以治疗症状为主,如以非处方药物减轻发烧等症状,而非特定针对RSV病毒本身。许医生提到,近年医学界已研发出可预防RSV感染的不同疫苗,供孕妇以及60岁或以上长者接种:「虽然孕妇本身并非受RSV严重感染的高危一族,但她们接种疫苗,能透过母体抗体保护即将出生的子女。」研究显示,在怀孕32至36周期间接种RSV疫苗,可将婴儿在出生后首3个月内因RSV感染而出现严重下呼吸道疾病的风险降低超过9成。
至于60岁或以上的长者,许医生亦建议接种RSV疫苗,尤其是免疫力弱,又或患有心脏病或肺病等慢性疾病、有较高感染RSV风险的人士。一般免疫系统健康的60岁或以上长者,接种一剂RSV疫苗后,已可有效预防因RSV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如肺炎等高达8成。
许医生提醒,接种RSV疫苗前,宜先咨询医生意见,若情况适合,应尽早接种,避免自己和家人身陷「无药可治」的险境。
原文网址: https://www.am730.com.hk/%E5%81%A5%E5%BA%B7/rsv%E5%91%BC%E5%90%B8%E9%81%93%E5% 90%88%E8%83%9E%E7%97%85%E6%AF%92%E6%AF%94%E6%B5%81%E6%84%9F%E6%9B%B4%E5%BC% B7-%E7%84%A1%E8%97%A5%E5%8F%AF%E6%B2%BB%E6%83%9F%E9%9D%A0%E7%96%AB%E8%8B%97 %E9%A0%90%E9%98%B2/503898
流感病毒丨流感高峰杀到成人重症死亡率增4倍 拆解6类染疫高风险人士
流感病毒丨流感高峰杀到成人重症死亡率增4倍 拆解6类染疫高风险人士
撰文: 容惠玲
发布时间: 2024-11-11
【流感针/流感病毒/重症死亡/继发性细菌感染/并发症】注意流感高峰将至!根据政府资料,新冠疫情过后,流感病毒活跃度有大幅上升之势,成人重症和儿童死亡个案更升高了分别4倍及6倍,50岁或以上人士严重个案更占总死亡个案97%。感染及传染病专科医生林纬逊因此呼吁市民切勿对流感掉以轻心,因为一旦染疫可致严重并发症,建议应尽早接种流感疫苗。
流感迫近丨流感病毒较疫情前肆虐
感染及传染病专科医生林纬逊接受访问时引述香港卫生防护中心2024冬季流感数据,指与2023年夏季数据相比,成人重症个案升高约4倍;儿童死亡个案升高约6倍;重症个案死亡率高达66%,可见流感病毒活跃度较新冠疫情前更严重。另外,50岁或以上人士严重个案更占总死亡个案97%,实在不容忽视。
流感迫近丨流感病毒可致严重并发症
林医生表示流感病毒一般影响上呼吸道为主,但当有并发症亦有机会影响下呼吸道,包括致肺炎或其他继发性细菌感染;有些严重个案更会影响器官,如脑病变,更甚者可致死亡。他指尽管年长或免疫力低下人士风险较高,但严重感染或流感并发症亦有机会发生于健康人士身上,因此呼吁市民切勿对流感掉以轻心。
流感迫近丨高风险群组
林医生指根据卫生防护中心数据,50岁或以上市民有较高风险患上流感及相关并发症,重症个案(即需要进入深切治疗部的病患)占89%,死亡个案则占97%,因此科学委员会一般建议50岁或以上人士接种流感疫苗。
除了50岁或以上人士,林医生亦指其他高风险群组包括慢性疾病、6个月至未满18岁的儿童及青少年、孕妇、医护人员、从事家禽或者猪只业务的人士,这些高风险群组人士均建议流感接种疫苗。
流感迫近丨接种流感疫苗最佳时候
林医生表示香港冬季流感高峰期通常于1至2月,所以市民应考虑于每年年尾(即10至12月)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而由于接种完成后需时约2星期才有足够保护,因此建议市民于1月前要尽快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
至于为何流感疫苗每年均要接种? 林医生解释指流感病毒会有基因变异情况,又称抗原转换或抗原漂变,所以每年流感疫苗成分都会有所更新,所以才建议市民每年接种一次流感疫苗。
流感迫近丨流感疫苗副作用轻微
不少市民均担心流感疫苗会有副作用,林医生对此则解释指其实流感疫苗已有很久的历史,可见安全性程度是非常高,呼吁市民无需过份担心,而市民若有意接种,可向家庭医生请教。
当然轻微反应如红肿痛,注射方面等反应是肉眼可见,但整体来说不会见到很严重的不良反应。
原文网址: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845001/%E6%B5%81%E6%84%9F%E7%97%85%E6%AF%92%E4%B8%A8%E6% B5%81%E6%84%9F%E9%AB%98%E5%B3%B0%E6%AE%BA%E5%88%B0%E6%88%90%E4%BA%BA%E9%87% 8D%E7%97%87%E6%AD%BB%E4%BA%A1%E7%8E%87%E5%A2%9E4%E5%80%8D%E3%80%80%E6%8B%86% E8%A7%A36%E9%A1%9E%E6%9F%93%E7%96%AB%E9%AB%98%E9%A2%A8%E9%9A%AA%E4%BA%BA%E5% A3%AB?mtc=10012
【非常医生】乙肝疫苗或无效隐藏肝癌危机 最年轻4岁肝癌死亡
【非常医生】乙肝疫苗或无效隐藏肝癌危机 最年轻4岁肝癌死亡
中大儿科学系教授李志光指,婴儿接受3剂乙肝疫苗后,仍有机会抗体不足,并因慢成乙肝变成癌症。
100个港人中约有8人感染乙型肝炎,本港现时已为初生儿于出生、1个月及半岁大时已接种乙肝预防疫苗,儿童癌症专家、中大儿科学系教授李志光指,大部分儿童接种乙肝预防疫苗后均有成效,但有不足1成儿童打齐3针仍未能起效,须补打疫苗,但目前欠缺跟进。李志光每隔数年就确诊一童感染乙肝致癌个案,最年轻仅得4岁。
李志光自己是其中之一,接种3剂乙肝预防疫苗亦未有产生抗体,需接种第4剂才产生保护。他直言本港为儿童接种疫苗后,未有跟进是否已产生足够抗体,临床所见每隔数年就发现有儿童因乙肝成癌的个案,单是受访前一天又获悉多一宗类似个案,患童仅得8岁。
他表示,部分患童确诊肝癌时不足10岁,数年前更曾有4岁最年轻男患童,经母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属接种疫苗后仍无效的那一群,经验血报发现肝酵素高,且又有肝癌常见的肚涨症状,左右肝叶亦有有肿瘤,不能以手术切除。
李指,男童带有乙型肝炎病毒,即使换肝后仍受病毒影响,化疗电疗亦无效,「挨了大半年到5岁就救不回了。」
他又指,视乎发病时肿瘤大小,即使可以接受切除手术,患童亦仅可生存多10年或20年:
见到这类个案都感到好唏嘘,因为可以预防,而早期慢性肝炎亦可以用抗病毒药治疗。
他称,海外有地区会就带有乙肝的母亲,为其初生婴接种预防疫苗之余,同时恒常跟进其乙肝情况:
香港政府策略就是接种完疫苗就不跟进,觉得不需要,但对我们来说一宗都是多。
他认为,港府亦应仿效,一旦发现疫苗无产生抵抗力,就要补打1、2针,并要紧密监察,避免发展成慢性肝炎。
原文网址: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2318788/%E3%80%90%E9%9D%9E%E5%B8%B8%E9%86%AB%E7%94%9F%E3% 80%91%E4%B9%99%E8%82%9D%E7%96%AB%E8%8B%97%E6%88%96%E7%84%A1%E6%95%88%E9%9A% B1%E8%97%8F%E8%82%9D%E7%99%8C%E5%8D%B1%E6%A9%9F%E3%80%80%E6%9C%80%E5%B9%B4% E8%BC%954%E6%AD%B2%E8%82%9D%E7%99%8C%E6%AD%BB%E4%BA%A1
双11|女子拆包裹后没洗手捽眼睛惨「生蛇」 医生:治疗不当可致命
双11|女子拆包裹后没洗手捽眼睛惨「生蛇」 医生:治疗不当可致命
Written by: Zhu Jiazhang
Published: 2024-11-10 20:16
「双11」购物节近年大受欢迎,但拆速递包裹时不小心处理可能会感染疾病。内媒近日报道说,武汉一名女子在拆速递包裹时揉了下眼睛,眼睛就开始痒、红肿,去医院被确诊为「生蛇」(带状疱疹感染)。
武汉一名女子在拆速递包裹时揉了下眼睛,去医院被确诊为「生蛇」(带状疱疹感染)。 (《极目新闻》)武汉一名女子在拆速递包裹时揉了下眼睛,去医院被确诊为「生蛇」(带状疱疹感染)。
《极目新闻》报道指,65岁的女事主不爱外出活动,总爱留在家里,买东西多半靠网购。 10月18日上午,陈女士又收了一堆速递包裹,在拆速递包裹后就顺手揉了揉眼睛,中午就感觉眼睛开始发痒。午觉过后,她眼睛红肿,还出现了疙瘩和凸起,疼痛难忍,于是到武汉市东湖医院就诊。
该医院的潘淼医生检查后,判断女事主患上了眼部带状疱疹,分析原因估计是她不爱运动,身体抵抗力低,拆完速递包裹后没有洗手直接揉眼睛,感染了病毒所cause.
潘淼指,眼部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多见于老年人。抵抗力差是常见诱因,这种病毒潜伏在体内,当身体抵抗力下降时,病毒就会被激活,从而引发带状疱疹。只要曾经感染过水痘,就有机会生蛇。而近年来年轻一族的发病数字更有上升迹象。
潘淼指,这种疾病会影响神经和皮肤,主要症状包括眼部皮疱疹、疼痛、红肿、瘙痒等,还会出现同一部位的头痛,可累及眼结膜。患者会先出现单侧眼睑的肿胀、眼充血,疼痛较为剧烈,若医治不当可能会导致角膜炎、角膜溃疡、结膜炎等,严重者会影响视力,甚至继发脑炎甚至造成死亡。而且随着病情的演变,许多患者会在疱疹干燥、结痂后伴有持续日久的并发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潘淼说:「快递外包装由于运输过程长,有许多脏污残留,我们拆完快递后,这些微生物就可能通过手的接触,导致感染发生。」
原文网址:双11|女子拆包裹后没洗手捽眼惨「生蛇」医生:治疗不当可致命|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1074734?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家长对HPV认知不足 宜把握补打疫苗机会
2024-11-21 04:30:23
家长对HPV认知不足 宜把握补打疫苗机会
香港儿童免疫接种计划自2019/2020学年起,为小五和小六女童推出HPV疫苗接种计划,而最近卫生署亦公布,将展开一次性HPV疫苗补种计划,为2004年或以后出生的女生免费接种疫苗。惟港大医学院药理及药剂学系研究发现,小学生家长对HPV普遍认识不足,或影响小朋友将来的健康。
香港大学药理及药剂学系高级讲师朱帼珮表示,研究发现家长对HPV的认知普遍不足,「关于传播途径,有四成家长以为HPV经血液传播,或误解子女感染风险不高,而其实HPV是透过性接触传染;其次,七成家长不知道感染HPV后可以没有征状,或误以为很明显就能侦察出HPV引起的疾病;问及癌症风险,虽逾半知道可引致子宫颈癌,但口咽癌、肛门癌和阴茎癌,能答到的不足10%。这些误解都可能影响家长是否为子女接种HPV疫苗的决定。」
HPV疫苗
朱帼珮认为家长对HPV的误解,或影响子女接种相关疫苗的决定。
做好家长公众教育
研究的另一个发现是,只有4.9%家长表示女儿有接种HPV疫苗,而卫生防护中心数据指该年度的到校接种率为85%。朱帼珮认为有关落差原因之一可能是家长未有细心阅读有关疫苗接种通告,「相信不少家长不太了解香港儿童免疫接种计划的内容,尤其HPV疫苗相对较新加入。我认为需要多向家长做一些公众教育,未必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可能在一些学校的家长沟通平台中发放特别讯息讲解HPV疫苗,加深家长对于HPV疫苗的了解。另外,家长也可为子女开通医健通帐户,方便将来可在当中查看疫苗纪录。」
男生也有感染风险
坊间不少地方会将HPV疫苗翻译为「子宫颈癌疫苗」,朱帼珮认为有需要更正,「虽说最初用此中文名会更易让人明白,不过同时令人忽略男女都一样有感染风险,而引致不同癌症。」现时不少国家和地区已将HPV疫苗接种计划涵盖至男生,朱帼珮也希望香港可以跟随,「当然政府有其各方面的考虑,包括检测相关的效用数据等,及先做好女生的接种。未来希望可以为男生接种,能够让男生也主动地预防HPV。」
HPV可引致口咽癌、肛门癌、阴茎癌及子宫颈癌等。
愈早接种愈好
现时9价HPV疫苗能预防9种较高风险的HPV型号,如果在接种之前已感染到某HPV型号,即使事后接种疫苗,亦会减少疫苗所提供的保护。朱帼珮续指,「现在的建议是小朋友在9岁开始已经可以接种疫苗,希望小朋友在有性接触、有HPV感染风险前做好预防。政府即将开展的HPV疫苗补种计划是一个很好的计划,希望家长可以明白其重要性,让女儿补打。」
HPV疫苗补种计划将分3个阶段进行,今年12月2日开始先为就读本港中学中五或以上全日制女学生接种;第二阶段于明年第一季展开,对象为2004至2008年出生,并于本港专上学院或大学就读的女性香港居民;第三阶段于明年上半年开始,为2004至2008年出生并已完成本地学业的女性香港居民补种HPV疫苗。
原文网址: https://www.am730.com.hk/%E5%81%A5%E5%BA%B7/%E5%AE%B6%E9%95%B7%E5%B0%8Dhpv%E8%AA %8D%E7%9F%A5%E4%B8%8D%E8%B6%B3-%E5%AE%9C%E6%8A%8A%E6%8F%A1%E8%A3%9C%E6%89% 93%E7%96%AB%E8%8B%97%E6%A9%9F%E6%9C%83/508767
肺炎球菌|学者:本港仅6%高风险人士曾正确完成疫苗接种 呼吁尽快接种
肺炎球菌|学者:本港仅6%高风险人士曾正确完成疫苗接种 呼吁尽快接种
撰文: 陈展棋
发布时间: 2024/10/22 16:46
香港感染及传染病医学会提供
香港感染及传染病医学会表示,预料香港冬季将出现肺炎球菌感染高峰,呼吁高风险人士应主动向医生了解注射肺炎球菌疫苗的不同选择。有学者表示,参考了多地研究,香港只有6.4%拥卫生署所列高风险病症的人士,能够正确地完成肺炎球菌疫苗接种序列,较其他国家为低。
香港中文大学健康教育及促进健康中心总监、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黄至生教授表示,参考了近年美国、澳洲、英国、新加坡、香港等地约20份的研究,发现这几个地区居民对肺炎球菌的风险和患病带来的严重性不太了解,而且能正确地完成接种疫苗的比率亦属于低。香港只有6.4%拥有至少一种卫生署所列高风险病症的人士能够正确地完成肺炎球菌疫苗接种序列,而美国则有15%接种至少一剂肺炎球菌疫苗的人士正确完成接种。
肺炎球菌疫苗主要分为结合型疫苗(PCV)及多糖体疫苗(PPSV)。港大医学院内科学系传染病科主任及讲座教授孔繁毅表示,未能正确完成接种的原因可能包括不知道须要接种第二剂疫苗、因第二剂疫苗相距至少一年而忘记接种,又或者是不清楚哪一款肺炎球菌疫苗适合作为自己第二剂疫苗。孔繁毅表示,综合不同研究结果,20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PCV20)是较便捷的选择,有助避免未能完成多剂疫苗组合的情况,建议政府考虑纳入成为疫苗接种计划选择之一。
原文网址: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845603/%E8%82%BA%E7%82%8E%E7%90%83%E8%8F%8C%EF%BD%9C%E5% AD%B8%E8%80%85%EF%BC%9A%E6%9C%AC%E6%B8%AF%E5%83%856-%E9%AB%98%E9%A2%A8%E9%9A %AA%E4%BA%BA%E5%A3%AB%E6%9B%BE%E6%AD%A3%E7%A2%BA%E5%AE%8C%E6%88%90%E7%96%AB %E8%8B%97%E6%8E%A5%E7%A8%AE%E3%80%80%E5%91%BC%E7%B1%B2%E7%9B%A1%E5%BF%AB%E6 %8E%A5%E7%A8%AE
麻疹|22岁城大女学生染麻疹 非本地出生 传染期居马鞍山宿舍
麻疹|22岁城大女学生染麻疹 非本地出生 传染期居马鞍山宿舍
撰文:何瑞芬出版:2024-11-14
城市大学一名22岁女学生因发烧、流鼻水和结膜炎,及后出疹而向城大诊所求医,转介至明爱医院急症室,同日入院接受隔离治疗。病人的呼吸道样本经化验后对麻疹核酸检测呈阳性反应。
卫生防护中心正调查个案,指病人因非本港出生或可能未曾在童年接种麻疹疫苗,病人潜伏期大部分时间在港,传染期内居于城大马鞍山的宿舍,并曾在九龙塘校园出席课堂。中心已与该大学、有关学生宿舍和医疗机构保持紧密联系,其接触者至今无出现病征,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卫生防护中心称,个案涉及一名过往健康良好的22岁女子。她11月8日起出现发烧、流鼻水和结膜炎,并于11月10日出疹。她于11月12日向其就读的城大诊所求医,并获转介到明爱医院急症室,同日入院接受隔离治疗。病人的呼吸道样本经化验后对麻疹核酸检测呈阳性反应。病人经诊治后情况稳定,目前仍然留院。
防护中心接获通报后,随即展开调查。根据病人提供的资料,她为城大学生,于外地出生,不确定曾否在原居国家接种麻疹疫苗。她于潜伏期大部分时间都在本港,传染期内居于城大马鞍山宿舍,并曾在九龙塘校园出席课堂。城市大学马鞍山白石宿舍2023年兴建中情况。
中心已与该大学、有关学生宿舍和医疗机构保持紧密联系,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中心正就个案在传染期内曾到访的地点和接触人士进行追踪,所有接触者至今均没有出现病征。中心亦已为接触者提供合适健康和医学监察建议,并会为对麻疹未有免疫力的接触者提供暴露后预防性疫苗接种。
中心亦已于今日(14日)晚上为该大学及宿舍的相关师生举办线上健康讲座,提醒有关麻疹的注意事项及须采取的预防措施。同时,卫生防护中心会设立热线(2125 2670)供相关师生查询,热线由明日(15日)至11月22日运作(逢星期一至五上午9时至下午5时及星期六日上午9时至下午1时)。菲律宾及马来西亚出现持续传播。
卫生署发言人说,新冠疫情流行以来,各地的疫苗覆盖率有所下降,世卫数据显示,全球的麻疹个案在2023年有所上升,共呈报超过30万宗个案,较2022年增加约八成;西太平洋区在去年则录得约5,000宗个案,按年增加超过2.5倍,当中菲律宾及马来西亚出现持续传播。
中心重申接种麻疹疫苗为预防麻疹的最有效方法,两剂麻疹疫苗接种的整体覆盖率一直达到95%以上,而本地麻疹病毒抗体的血清阳性率反映绝大部分香港市民对麻疹已有免疫力。中心称整体而言,目前资料显示本地出现大型爆发麻疹的风险偏低,但少数未完成接种麻疹疫苗的人士仍有机会受到感染并把麻疹传播给其他易受感染人士,包括一岁以下尚未接种第一剂麻疹疫苗的幼儿。卫生防护中心。
发言人提醒市民,儿童延迟接种疫苗会减低预防麻疹的保护力,家长应按时为子女安排免疫接种,以得到全面和适时的保护。所有对麻疹未具备免疫力的人士,尤其是可能有较高机会接触输入个案的外佣、于大专院校工作或就读的人士、以及海陆空口岸的工作人员,应接种两剂含麻疹疫苗。
一般而言,以下人士可视为对麻疹未具备免疫力:
(一)过往未曾经化验确诊感染麻疹;
(二)未完成接种两剂含麻疹的疫苗、或接种纪录不明或对麻疹免疫力有疑问的人士。
另一方面,在1967年前出生的市民,由于当时麻疹在全球多个地方及香港仍属风土病,故可视为透过自然感染而对麻疹具备免疫力。麻疹:受感染的人初时会发烧、咳嗽、流鼻水、眼红及口腔内出现白点。 3至7天后皮肤会出现污斑红疹,通常会由面部扩散到全身,维持4至7天,亦可能长达3周。 (英国国民保健服务)
发言人提醒市民如计划前往出现麻疹爆发或高发病率的地方,应先检视其疫苗接种纪录及过往医疗纪录;非本港出生的市民应特别留意。任何未完成接种两剂含麻疹的疫苗、疫苗接种纪录不明或对麻疹免疫力有疑问的人士,应该于出发前至少两星期就接种疫苗事宜咨询医生意见。
麻疹的潜伏期(即由感染后到发病的时间)为7至21日,病征包括发烧、皮肤出现红疹、咳嗽、流鼻水和眼红等。当出现相关病征,市民应戴上外科口罩,停止上班或上学,避免前往人多挤逼的地方和避免与未有免疫力人士接触。
城大回应指,得悉该名学生现时在医院留医,并正和卫生防护中心密切联络,及已根据指引,于马鞍山学生宿舍及校园相关受影响范围完成消毒。
城大称学生宿舍处同时亦配合中心安排,于今晚为马鞍山的宿舍宿生和明天(25日)在校园提供预防性疫苗接种,亦已为相关师生举办线上健康讲座,提醒有关麻疹的注意事项及须采取的预防措施。
原文网址: 麻疹|22岁城大女学生染麻疹 非本地出生 传染期居马鞍山宿舍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1076207?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韩国百日咳病例增逾100倍 2岁婴确诊5天丧命13年来首宗死亡案例
韩国百日咳病例增逾100倍 2岁婴确诊5天丧命13年来首宗死亡案例
撰文:刘耀洋
出版:2024-11-13
韩国疾病管理厅11月12日证实表示,当地出现2011年以来的首宗百日咳死亡病例,死者是一名年仅不到2个月的婴儿。韩媒报道,截至11月,韩国百日咳确诊病例已超过3万宗,较2023年的292宗,增幅逾100倍。
韩联社12日报道,这名死亡的婴儿在接种百日咳疫苗前,出现咳嗽、有痰等症状,随后确诊为百日咳,10月31日入院治疗。然而其症状未见改善,病情持续恶化,最终4日不幸死亡。
韩国疾病管理厅称,韩国百日咳患者人数一直在持续增加,主要是婴儿、儿童和青少年受感染,但这是2011年有统计百日咳死亡人数以来首次出现死亡病例。 2024年11月12日,韩国疾病管理厅证实,当地出现2011年以来的首宗百日咳死亡病例,死者是一名年仅不到2个月的婴儿。
韩国卫生部门表示,一岁以下的婴儿,是百日咳高风险族群。部门敦促孕妇及其家人和照护者积极接种疫苗。
原文网址: 韩国百日咳病例增逾100倍 2岁婴确诊5天丧命13年来首宗死亡案例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1075643?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老妇浴室滑倒跌断骨才知做这些事会骨松 医劝更年期就该检查
老妇浴室滑倒跌断骨才知做这些事会骨松 医劝更年期就该检查
2024年11月26日 周二 上午8:00
一名75岁老妇人在浴室滑倒,跌断右侧髋关节,就医时才惊觉自己有骨质疏松,医师询问后发现,老妇有天天抽烟、喝酒的习惯,正具备多重骨质疏松因子,因此容易骨折。医师提醒,不同年龄和健康状况的人,骨质疏松标准各不相同,尤其高危险群更应该及早筛检。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中兴院区内分泌及新陈代谢科主治医师潘立昕指出,这位奶奶在住院开刀治疗骨折的右侧髋关节后,院方为她检查了左侧髋关节,密度已达骨质疏松程度,由于她45岁就停经,而且烟龄长达40年以上,每天至少抽1包烟、喝1杯250c.c.的高粱酒,具备多重骨质疏松风险因子,所幸术后伤口愈合稳定,搭配戒烟、戒酒、接受骨质疏松治疗,没再发生骨折。
DAX检测骨松 准确度比测脚踝更准
潘立昕指出,是否有骨质疏松,可透过骨密度筛检的结果和个人年龄等条件判定,是否有骨质疏松如果只是在脚踝部位做简易的检测,可能和实际结果有极大差距,如果希望更精密的检测,可以用双光子能量仪(DAX)检测腰椎骨、两侧髋关节、非惯用手的前臂前1/3处,也就是全身骨质密度最低的3个部位,只要其中之一未达标准,就是骨质疏松。
而不同的年龄和身体状况,以DAX检测的骨质疏松的标准也不同:
停经过渡期、停经后、50岁以上:T值≦-2.5。
未满50岁、有糖尿病、甲状腺亢进等易造成骨质疏松的疾病、服用可能造成骨质疏松的药物:Z值≦-2.0。
看更多:喝牛奶能降低糖尿病风险!研究证实「这款」最有效 医曝最佳摄取量
骨松高危险群 更需检查
潘立昕指出,65岁以上女性和70岁以上男性,都应该定期做骨密度筛检,而即将停经或停经后的女性,以及年龄介于50~70岁的男性,假如有骨质疏松因子,更应该尽早检查。
骨质疏松因子包括:
体重过轻(BMI<18.5)
重度抽烟或饮酒
服用可能造成骨质疏松的药物
罹患容易骨质疏松的疾病(例如糖尿病、甲状腺亢进等)
潘立昕说,骨质疏松属于骨骼代谢方面的问题,应该看内分泌及新陈代谢科或骨科,中华民国骨质疏松症学会以提供骨松专科医师地图,呼吁民众可透过地图选择医师,咨询相关疑问或接受检测。
健康解码|糖尿病加生蛇夹击 加剧后遗神经痛 接种疫苗有助减低感染及痛症风险
健康解码|糖尿病加生蛇夹击 加剧后遗神经痛 接种疫苗有助减低感染及痛症风险
2024-12-11
免疫能力较弱人士感染带状疱疹病毒(「生蛇」)风险相对较高,尤其糖尿病患者。这种慢性疾病会导致血管损伤及神经病变,一旦感染,出现蛇后神经痛的机会就更高。内分泌及糖尿科专科张伟成医生指,「生蛇」后72小时内应接受抗病毒治疗,高风险群组包括糖尿病患者,亦应尽早接种重组疫苗,以减低感染及后遗症风险。
「生蛇」引起的后遗神经痛,令67岁的李先生(化名)痛不欲生。患有糖尿病的他年前不幸感染带状疱疹病毒,病毒潜藏在三叉神经线附近,因而产生剧烈痛楚。可能是太早停止口服抗病毒疗程的关系,病毒持续活跃,影响他的日常生活,即使水泡结焦转好,神经痛楚依然未有减退,甚至要用到吗啡止痛,更一度因此有轻生念头。
神经痛损生活质素
张医生表示,假如年幼时感染过水痘病毒,痊愈后病毒会一直潜伏于神经系统,直到免疫能力随着年纪增长或患上慢性疾病等因素而下降,病毒会伺机大量复制并攻击神经线,令皮肤表面长出红疹及水泡。
据推算,大约每3名香港人便有1人曾感染带状疱疹,随着年龄增长,感染风险亦会倍升。张医生指出,糖尿病患者的免疫能力本身已经较弱,他们感染带状疱疹病毒的风险增加40%,加上有机会伴随神经线病变,出现蛇后神经痛的机会亦会大增,也解释到个案中的李先生痛症为何如此剧烈。
张医生强调,一旦「生蛇」最好在72小时内接受治疗,透过口服抗病毒药物尽早清除病毒,以加快疱疹痊愈及减低痛楚。有患者或会问,是否过了这个时限就毋须使用药物?他强调绝非如此︰「即使疱疹征状消退,如果患者临床上仍有痛症,就应继续用药以减轻愈后痛楚,才能达到治疗的真正目的。」
疫苗减痛症影响
不过,「生蛇」糖尿病患者在治疗上亦要特别小心。张医生举例,假如患者的神经痛症持续并且越演越烈,或需要使用高剂量类固醇以减低炎症反应,惟此举有机会令血糖水平升高,故此处方药物时必须考虑到原有病况,评估胰脏功能,从而谨慎用药。
正因糖尿病患者「生蛇」较高,出现蛇后神经痛的持续时间亦比非糖尿病患者更长,故此必须提升自身免疫能力及控制好血糖水平。张医生举例,保持适度运动、足够睡眠及健康饮食习惯,有助增加免疫能力,同时亦要控制好压力,因这会影响到人体荷尔蒙水平,从而使免疫能力下降,变相增加「生蛇」风险。
此外,要进一步减低糖尿病患者「生蛇」及出现蛇后神经痛风险,张医生建议尽早接种俗称「蛇针」的带状疱疹疫苗,就算在多年前曾经接种,也应接种新一代重组疫苗,以加强保护力。美国疾控中心就建议,50岁或以上,以及19岁或以下免疫能力低下人士接种新一代重组疫苗,整体保护率达到87.7%。
张医生补充,糖尿病患者应在血糖水平稳定的情况下接种,以加强疫苗的抗体水平,必要时可与主诊医生商讨,了解预防「生蛇」的方案。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秋冬时长幼都应防范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秋冬时长幼都应防范
发布时间: 2024/12/11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秋冬时长幼都应防范
近年来,除了Covid及流感病毒外,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也受到关注。本港私家医院的数据显示,过去十年,RSV 在本地的感染率平均为 8.12%,而在冬季高峰期更可达到 25.16%。内地报告指出,在呼吸道感染的长者中,有 22% 的病例由 RSV 引起,其中较严重的下呼吸道症状(如气管炎及肺炎)发生率高达 70.8%,显著高于流感的 54.8%。
今年,香港推出了两款专供长者使用的 RSV 疫苗。第一款抗原疫苗的研究显示,接种后 6.7 个月内,其对下呼吸道 RSV 感染的保护效能高达 82.6%,即使在 17.8 个月后,保护效能仍可维持在 67.2%。另一款双价 RSV 疫苗在接种近一年后,对至少两项症状的下呼吸道疾病保护效能为 66.7%,而对至少三项症状的保护效能高达 85.7%。即使在 18 个月后,对至少三项症状的保护效能仍维持在 77.8%。
欧盟的数据显示,每年约有 25 万名五岁以下幼童因 RSV 感染而入院,其中 96% 为两岁以下,而一岁以下的幼童更占 74.9%。针对孕妇的研究显示,怀孕 24 至 28 周的孕妇接种双价 RSV 疫苗后,胎儿可通过母体获得抗体保护。婴儿出生后 90 天内的疫苗保护效能为 81.5%,而在 180 天内则降至 69.4%。然而,由于孕期身体机制复杂,建议孕妇在接种前咨询专业医护人员的意见。
虽然 RSV 疫苗能有效降低重症感染的风险,但维持肠道微生物的平衡在免疫力的建立与维持中同样重要。研究显示,食用乳酸双歧杆菌 HN019 的小鼠在免疫刺激后,其血液中的抗体量显著提高逾两倍。内地研究发现,服用 HN019 的婴儿感染上呼吸道疾病的机率明显降低。益生活益纤菌含双歧杆菌 HN019 及嗜酸乳杆菌 NCFM,适当补充能有效维持免疫系统的健康。
在秋冬的RSV流行季节,除长者可考虑注射疫苗外,大家亦要注意个人卫生及营养摄取,增强抵抗力。
原文网址: https://skypost.hk/column/article/3871096/%E5%91%BC%E5%90%B8%E9%81%93%E5%90%88%E8%83%9E%E7% 97%85%E6%AF%92RSV:%20%E7%A7%8B%E5%86%AC%E6%99%82%E9%95%B7%E5%B9%BC%E9%83%BD%E6 %87%89%E9%98%B2%E7%AF%84
气泡治肝纤维化比治肝癌更不可思议?
气泡治肝纤维化比治肝癌更不可思议?
研究发现,最新获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批准治疗肝癌的「超声组织碎化」(Histotripsy)技术,未来有可能应用于至今仍无药可医的肝脏纤维化。
HIFU,你可能马上联想到瘦面提升。 HIFU其实是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的缩写,顾名思义是一种高强度聚焦超声波技术。应用在医美上,原理是透过HIFU的加热作用令深层皮内组织温度升至摄氏60度左右,刺激胶原蛋白生长后达致紧致效果。早收三日风,上星期本栏介绍治疗肝癌的最新HIFU技术histotripsy,近日因港大李嘉诚医学院率先引进而获广泛报道。环顾这些报道,内容主要集中其背后的科学原理。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我今天想补充一些宏观市场上有关这新医疗技术应用的前因后果。
医美创富之前,超声波在医疗的广泛应用源自上世纪中检查诊断用的超声波扫描。 HIFU治癌,其实亦有数十年历史,这超声波的应用是一种结合超声造影的微创「热消融」技术。同样透过HIFU的加热作用令肿瘤目标范围温度瞬间升至摄氏60至100度,导致蛋白质凝固并造成治疗组织坏死。数十年历史的HIFU热消融技术,可应用在子宫肌瘤,以及肝脏、肾脏、胰脏、前列腺等器官的癌症治疗。 HIFU治肝癌绝非新闻,卢宠茂医生及其港大同事几年前便发表过《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Ablation of Liver Tumors in Difficult Locations》分析其优势和挑战。
气泡治癌不可思议?改用短脉冲波型和低工作周期减少热能的超声组织碎化技术,依靠压力产生气泡的迅速膨胀和塌陷物理性地分解和液化目标组织,全新HIFU治肝癌的优势和挑战,将要再靠港大专家的经验分享。无创非热消融兼具免疫调节效应潜力的医疗新应用又何止治疗肝癌?各种癌症、神经系统以至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在港大引入器材后可以更积极参与研究。预防胜于治疗,乙型肝炎和脂肪肝都是香港的常见肝病,两者都会增加肝纤维化以至肝硬化的风险,而目前为止肝纤维化是无药可医的。更不可思议的,可能是最近发表的研究《Boiling Histotripsy Exhibits Anti‑Fibrotic Effects in Animal Models of Liver Fibrosis》显示,介乎传统与全新HIFU之间的boiling histotripsy,对实验室老鼠有减少肝脏纤维化和提升肝再生的医疗作用。
原文网址: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5%81%A5%E5%BA%B7/%E6%B0%A3%E6%B3%A1%E6%B2%BB%E8 %82%9D%E7%BA%96%E7%B6%AD%E5%8C%96%E6%AF%94%E6%B2%BB%E8%82%9D%E7%99%8C%E6%9B %B4%E4%B8%8D%E5%8F%AF%E6%80%9D%E8%AD%B0-/483400
年底流感活跃程度或上升 当局呼吁接种流感疫苗
年底流感活跃程度或上升 当局呼吁接种流感疫苗
【Now新闻台】卫生防护中心预计,年底流感活跃程度再次上升,医管局下星期四起在公立医院及门诊诊所,为合资格人士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
中心表示,现时本地季节性流感活跃程度仍处于低水平,但相信天气转凉之后,活跃程度会再次上升;本年度季节性流感疫苗接种计划,包括季节性流感疫苗学校外展计划及院舍防疫注射计划,将于9月26日展开,呼吁市民踊跃接种。
医管局亦会在公立医院及门诊诊所,为合资格人士接种流感疫苗。
原文网址: https://news.now.com/home/local/player?newsId=576476
台南第3宗日本脑炎 病患近期无旅游史
台南第3宗日本脑炎 病患近期无旅游史
台南市卫生局派员到场,进行环境灭蚊工作。
台湾台南市卫生局周二(8日)公布该市出现第3宗日本脑炎病例,病患于上月24日发病,近期无境内外旅游史,直至周一(7日)确诊。相关部门已启动高风险场所调查评估,并落实环境灭蚊及诱捕病媒蚊等防治措施。
台南市卫生局周二发布新闻稿指,50多岁男病患住在新营区民权里,上月底出现发烧症状,随后双手无力,最终因意识障碍住院治疗,医生再向有关部门通报。卫生部门调查发现,病患无近期旅游史,平日活动地点以家中和盐水区工作地为主,但工作地附近2公里内有猪舍等高风险环境,初判于工作地感染可能性较高。
台湾卫福部疾管署监测资料显示,台湾日本脑炎多发于每年5月至10月,6月至7月是流行高峰。大多数人感染日本脑炎多无明显症状,少数病患有发烧、头痛、无菌性脑膜炎,严重者可能会昏迷或死亡,接种日本脑炎疫苗是最有效预防方法。
原文网址:台南第3宗日本脑炎病患近期无旅游史| on.cc东网| 中港台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41009/bkn-20241009032150420-1009_00822_001 .html
腦膜炎|婦人頭劇痛日食6粒止痛藥無效揭患腦膜炎元兇竟關街市買餸事
腦膜炎|婦人頭劇痛日食6粒止痛藥無效揭患腦膜炎元兇竟關街市買餸事
发布时间: 2024/11/29
综合内媒报道,今年51岁的梅姨来自广东河源,近期发烧感冒,之后便开始经常出现剧烈头痛,即使每天吃6粒止痛药也无法舒缓。她在当地的医院就诊后,医生告知可能是颈椎病引起,于是她便一直按照颈椎病的标准治疗,然而却一直不见好转。
她形容头痛的程度「痛得脑袋像要炸开,整个人快痛得要『没了』一样」,并透露自己在医院治疗的一段时间,但体温仍时高时低,头痛症状也没有丝毫缓解。在经过10天的煎熬后,为了寻求进一步的治疗,梅姨于9月下旬在家人的陪伴下前往另一家医院求诊。
经过检查后,医院发现梅姨的头痛并非由颈椎病引起,而是患上了隐球菌脑膜炎。据报,这种由真菌引起的脑膜炎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且死亡率相对较高。医院神经内一科副主任匡祖颖指出,梅姨的颅内压增高,导致旁边的脑组织被挤压,同时引起颅神经损伤,造成视力下降、听力受损等不可挽回的伤害。
尽管采用了抗真菌治疗,梅姨的情况仍较严重,在住院期间差点失去左眼视力。医生随后为她进行紧急手术,术后经过一系列对症治疗,梅姨的头痛症状终于完全好转,视力也得以恢复正常。
腦膜炎|元兇與街市買餸相關
到底梅姨为何会感染隐球菌?答案竟与她的日常生活有关。医院院长王展航解释,隐球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的真菌,在鸟类、禽类及土壤中较为常见,尤其在鸽粪中大量存在。而梅姨平日在家中负责买餸煮饭,经常会接触家禽,有可能透过吸入含有隐球菌孢子的空气受感染。
王展航提醒,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症状与其他脑膜炎相似,包括发烧、头痛、恶心和呕吐,虽然病发率较低,但若未能及时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他又指出,隐球菌在正常情况下极少致病,但人在长期劳累、抵抗力下降时便会容易「中招」,并借此呼吁市民在接触家禽时注意个人卫生,而免疫力较低的人士应尽量避免直接接触鸟类和家禽。
脑膜炎|拆解7大症状
根据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资料指出,流行性脑膜炎的病征包括发高烧、剧烈头痛、颈部僵硬及嗜睡,也会有呕吐、畏光或皮疹等情况出现,若情况严重更可造成脑部损害or death.脑部损害可导致智力受影响、智力发展迟缓、失聪及电解质失衡。侵入性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更可引致关节炎、心肌炎、眼内炎或肺炎。
脑膜炎种类及成因
1.细菌性脑膜炎:由细菌引起的脑膜炎,如肺炎链球菌、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脑膜炎双球菌、或革兰氏阴性杆菌。
2.病毒性脑膜炎:可由肠病毒引起
3. 真菌性脑膜炎:通过吸入环境中的真菌孢子而感染,但情况罕见,长期病患者如糖尿病、癌症或爱滋病的人,患真菌性脑膜炎的风险更高。
4.寄生虫性脑膜炎:各种寄生虫都可能引起脑膜炎或以其他方式影响大脑或神经系统。
脑膜炎高危人士
-5岁以下幼儿
-16至55岁青少年
-55岁以上的长者
- 患有爱滋病或免疫系统受损的人士
-吸烟人士及吸入二手烟的人士
-Have been infected by other viruses
- 没有接种疫苗者
-居住于挤逼环境的人士
原文网址:https://skypost.hk/article/3865950/%E8%85%A6%E8%86%9C%E7%82%8E-%E5%A9%A6% E4%BA%BA%E9%A0%AD%E5%8A%87%E7%97%9B%E6%97%A5%E9%A3%9F6%E7%B2%92%E6%AD%A2%E7% 97 %9B%E8%97%A5%E7%84%A1%E6%95%88-%E6%8F%AD%E6%82%A3%E8%85%A6%E8%86%9C%E7%82% 8E%E 5%85%83%E5%85%87%E7%AB%9F%E9%97%9C%E8%A1%97%E5%B8%82%E8%B2%B7%E9%A4%B8%E4% BA%8B
腦膜炎|婦人頭劇痛日食6粒止痛藥無效揭患腦膜炎元兇竟關街市買餸事
发布时间: 2024/11/29
综合内媒报道,今年51岁的梅姨来自广东河源,近期发烧感冒,之后便开始经常出现剧烈头痛,即使每天吃6粒止痛药也无法舒缓。她在当地的医院就诊后,医生告知可能是颈椎病引起,于是她便一直按照颈椎病的标准治疗,然而却一直不见好转。
她形容头痛的程度「痛得脑袋像要炸开,整个人快痛得要『没了』一样」,并透露自己在医院治疗的一段时间,但体温仍时高时低,头痛症状也没有丝毫缓解。在经过10天的煎熬后,为了寻求进一步的治疗,梅姨于9月下旬在家人的陪伴下前往另一家医院求诊。
经过检查后,医院发现梅姨的头痛并非由颈椎病引起,而是患上了隐球菌脑膜炎。据报,这种由真菌引起的脑膜炎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且死亡率相对较高。医院神经内一科副主任匡祖颖指出,梅姨的颅内压增高,导致旁边的脑组织被挤压,同时引起颅神经损伤,造成视力下降、听力受损等不可挽回的伤害。
尽管采用了抗真菌治疗,梅姨的情况仍较严重,在住院期间差点失去左眼视力。医生随后为她进行紧急手术,术后经过一系列对症治疗,梅姨的头痛症状终于完全好转,视力也得以恢复正常。
腦膜炎|元兇與街市買餸相關
到底梅姨为何会感染隐球菌?答案竟与她的日常生活有关。医院院长王展航解释,隐球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的真菌,在鸟类、禽类及土壤中较为常见,尤其在鸽粪中大量存在。而梅姨平日在家中负责买餸煮饭,经常会接触家禽,有可能透过吸入含有隐球菌孢子的空气受感染。
王展航提醒,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症状与其他脑膜炎相似,包括发烧、头痛、恶心和呕吐,虽然病发率较低,但若未能及时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他又指出,隐球菌在正常情况下极少致病,但人在长期劳累、抵抗力下降时便会容易「中招」,并借此呼吁市民在接触家禽时注意个人卫生,而免疫力较低的人士应尽量避免直接接触鸟类和家禽。
脑膜炎|拆解7大症状
根据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资料指出,流行性脑膜炎的病征包括发高烧、剧烈头痛、颈部僵硬及嗜睡,也会有呕吐、畏光或皮疹等情况出现,若情况严重更可造成脑部损害or death.脑部损害可导致智力受影响、智力发展迟缓、失聪及电解质失衡。侵入性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更可引致关节炎、心肌炎、眼内炎或肺炎。
脑膜炎种类及成因
1.细菌性脑膜炎:由细菌引起的脑膜炎,如肺炎链球菌、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脑膜炎双球菌、或革兰氏阴性杆菌。
2.病毒性脑膜炎:可由肠病毒引起
3. 真菌性脑膜炎:通过吸入环境中的真菌孢子而感染,但情况罕见,长期病患者如糖尿病、癌症或爱滋病的人,患真菌性脑膜炎的风险更高。
4.寄生虫性脑膜炎:各种寄生虫都可能引起脑膜炎或以其他方式影响大脑或神经系统。
脑膜炎高危人士
-5岁以下幼儿
-16至55岁青少年
-55岁以上的长者
- 患有爱滋病或免疫系统受损的人士
-吸烟人士及吸入二手烟的人士
-Have been infected by other viruses
- 没有接种疫苗者
-居住于挤逼环境的人士
原文网址:https://skypost.hk/article/3865950/%E8%85%A6%E8%86%9C%E7%82%8E-%E5%A9%A6% E4%BA%BA%E9%A0%AD%E5%8A%87%E7%97%9B%E6%97%A5%E9%A3%9F6%E7%B2%92%E6%AD%A2%E7% 97 %9B%E8%97%A5%E7%84%A1%E6%95%88-%E6%8F%AD%E6%82%A3%E8%85%A6%E8%86%9C%E7%82% 8E%E 5%85%83%E5%85%87%E7%AB%9F%E9%97%9C%E8%A1%97%E5%B8%82%E8%B2%B7%E9%A4%B8%E4% BA%8B
腦膜炎|婦人頭劇痛日食6粒止痛藥無效揭患腦膜炎元兇竟關街市買餸事
发布时间: 2024/11/29
综合内媒报道,今年51岁的梅姨来自广东河源,近期发烧感冒,之后便开始经常出现剧烈头痛,即使每天吃6粒止痛药也无法舒缓。她在当地的医院就诊后,医生告知可能是颈椎病引起,于是她便一直按照颈椎病的标准治疗,然而却一直不见好转。
她形容头痛的程度「痛得脑袋像要炸开,整个人快痛得要『没了』一样」,并透露自己在医院治疗的一段时间,但体温仍时高时低,头痛症状也没有丝毫缓解。在经过10天的煎熬后,为了寻求进一步的治疗,梅姨于9月下旬在家人的陪伴下前往另一家医院求诊。
经过检查后,医院发现梅姨的头痛并非由颈椎病引起,而是患上了隐球菌脑膜炎。据报,这种由真菌引起的脑膜炎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且死亡率相对较高。医院神经内一科副主任匡祖颖指出,梅姨的颅内压增高,导致旁边的脑组织被挤压,同时引起颅神经损伤,造成视力下降、听力受损等不可挽回的伤害。
尽管采用了抗真菌治疗,梅姨的情况仍较严重,在住院期间差点失去左眼视力。医生随后为她进行紧急手术,术后经过一系列对症治疗,梅姨的头痛症状终于完全好转,视力也得以恢复正常。
腦膜炎|元兇與街市買餸相關
到底梅姨为何会感染隐球菌?答案竟与她的日常生活有关。医院院长王展航解释,隐球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的真菌,在鸟类、禽类及土壤中较为常见,尤其在鸽粪中大量存在。而梅姨平日在家中负责买餸煮饭,经常会接触家禽,有可能透过吸入含有隐球菌孢子的空气受感染。
王展航提醒,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症状与其他脑膜炎相似,包括发烧、头痛、恶心和呕吐,虽然病发率较低,但若未能及时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他又指出,隐球菌在正常情况下极少致病,但人在长期劳累、抵抗力下降时便会容易「中招」,并借此呼吁市民在接触家禽时注意个人卫生,而免疫力较低的人士应尽量避免直接接触鸟类和家禽。
脑膜炎|拆解7大症状
根据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资料指出,流行性脑膜炎的病征包括发高烧、剧烈头痛、颈部僵硬及嗜睡,也会有呕吐、畏光或皮疹等情况出现,若情况严重更可造成脑部损害or death.脑部损害可导致智力受影响、智力发展迟缓、失聪及电解质失衡。侵入性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更可引致关节炎、心肌炎、眼内炎或肺炎。
脑膜炎种类及成因
1.细菌性脑膜炎:由细菌引起的脑膜炎,如肺炎链球菌、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脑膜炎双球菌、或革兰氏阴性杆菌。
2.病毒性脑膜炎:可由肠病毒引起
3. 真菌性脑膜炎:通过吸入环境中的真菌孢子而感染,但情况罕见,长期病患者如糖尿病、癌症或爱滋病的人,患真菌性脑膜炎的风险更高。
4.寄生虫性脑膜炎:各种寄生虫都可能引起脑膜炎或以其他方式影响大脑或神经系统。
脑膜炎高危人士
-5岁以下幼儿
-16至55岁青少年
-55岁以上的长者
- 患有爱滋病或免疫系统受损的人士
-吸烟人士及吸入二手烟的人士
-Have been infected by other viruses
- 没有接种疫苗者
-居住于挤逼环境的人士
原文网址:https://skypost.hk/article/3865950/%E8%85%A6%E8%86%9C%E7%82%8E-%E5%A9%A6% E4%BA%BA%E9%A0%AD%E5%8A%87%E7%97%9B%E6%97%A5%E9%A3%9F6%E7%B2%92%E6%AD%A2%E7% 97 %9B%E8%97%A5%E7%84%A1%E6%95%88-%E6%8F%AD%E6%82%A3%E8%85%A6%E8%86%9C%E7%82% 8E%E 5%85%83%E5%85%87%E7%AB%9F%E9%97%9C%E8%A1%97%E5%B8%82%E8%B2%B7%E9%A4%B8%E4% BA%8B
腦膜炎|婦人頭劇痛日食6粒止痛藥無效揭患腦膜炎元兇竟關街市買餸事
发布时间: 2024/11/29
综合内媒报道,今年51岁的梅姨来自广东河源,近期发烧感冒,之后便开始经常出现剧烈头痛,即使每天吃6粒止痛药也无法舒缓。她在当地的医院就诊后,医生告知可能是颈椎病引起,于是她便一直按照颈椎病的标准治疗,然而却一直不见好转。
她形容头痛的程度「痛得脑袋像要炸开,整个人快痛得要『没了』一样」,并透露自己在医院治疗的一段时间,但体温仍时高时低,头痛症状也没有丝毫缓解。在经过10天的煎熬后,为了寻求进一步的治疗,梅姨于9月下旬在家人的陪伴下前往另一家医院求诊。
经过检查后,医院发现梅姨的头痛并非由颈椎病引起,而是患上了隐球菌脑膜炎。据报,这种由真菌引起的脑膜炎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且死亡率相对较高。医院神经内一科副主任匡祖颖指出,梅姨的颅内压增高,导致旁边的脑组织被挤压,同时引起颅神经损伤,造成视力下降、听力受损等不可挽回的伤害。
尽管采用了抗真菌治疗,梅姨的情况仍较严重,在住院期间差点失去左眼视力。医生随后为她进行紧急手术,术后经过一系列对症治疗,梅姨的头痛症状终于完全好转,视力也得以恢复正常。
腦膜炎|元兇與街市買餸相關
到底梅姨为何会感染隐球菌?答案竟与她的日常生活有关。医院院长王展航解释,隐球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的真菌,在鸟类、禽类及土壤中较为常见,尤其在鸽粪中大量存在。而梅姨平日在家中负责买餸煮饭,经常会接触家禽,有可能透过吸入含有隐球菌孢子的空气受感染。
王展航提醒,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症状与其他脑膜炎相似,包括发烧、头痛、恶心和呕吐,虽然病发率较低,但若未能及时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他又指出,隐球菌在正常情况下极少致病,但人在长期劳累、抵抗力下降时便会容易「中招」,并借此呼吁市民在接触家禽时注意个人卫生,而免疫力较低的人士应尽量避免直接接触鸟类和家禽。
脑膜炎|拆解7大症状
根据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资料指出,流行性脑膜炎的病征包括发高烧、剧烈头痛、颈部僵硬及嗜睡,也会有呕吐、畏光或皮疹等情况出现,若情况严重更可造成脑部损害or death.脑部损害可导致智力受影响、智力发展迟缓、失聪及电解质失衡。侵入性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更可引致关节炎、心肌炎、眼内炎或肺炎。
脑膜炎种类及成因
1.细菌性脑膜炎:由细菌引起的脑膜炎,如肺炎链球菌、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脑膜炎双球菌、或革兰氏阴性杆菌。
2.病毒性脑膜炎:可由肠病毒引起
3. 真菌性脑膜炎:通过吸入环境中的真菌孢子而感染,但情况罕见,长期病患者如糖尿病、癌症或爱滋病的人,患真菌性脑膜炎的风险更高。
4.寄生虫性脑膜炎:各种寄生虫都可能引起脑膜炎或以其他方式影响大脑或神经系统。
脑膜炎高危人士
-5岁以下幼儿
-16至55岁青少年
-55岁以上的长者
- 患有爱滋病或免疫系统受损的人士
-吸烟人士及吸入二手烟的人士
-Have been infected by other viruses
- 没有接种疫苗者
-居住于挤逼环境的人士
原文网址:https://skypost.hk/article/3865950/%E8%85%A6%E8%86%9C%E7%82%8E-%E5%A9%A6% E4%BA%BA%E9%A0%AD%E5%8A%87%E7%97%9B%E6%97%A5%E9%A3%9F6%E7%B2%92%E6%AD%A2%E7% 97 %9B%E8%97%A5%E7%84%A1%E6%95%88-%E6%8F%AD%E6%82%A3%E8%85%A6%E8%86%9C%E7%82% 8E%E 5%85%83%E5%85%87%E7%AB%9F%E9%97%9C%E8%A1%97%E5%B8%82%E8%B2%B7%E9%A4%B8%E4% BA%8B
腦膜炎|婦人頭劇痛日食6粒止痛藥無效揭患腦膜炎元兇竟關街市買餸事
发布时间: 2024/11/29
综合内媒报道,今年51岁的梅姨来自广东河源,近期发烧感冒,之后便开始经常出现剧烈头痛,即使每天吃6粒止痛药也无法舒缓。她在当地的医院就诊后,医生告知可能是颈椎病引起,于是她便一直按照颈椎病的标准治疗,然而却一直不见好转。
她形容头痛的程度「痛得脑袋像要炸开,整个人快痛得要『没了』一样」,并透露自己在医院治疗的一段时间,但体温仍时高时低,头痛症状也没有丝毫缓解。在经过10天的煎熬后,为了寻求进一步的治疗,梅姨于9月下旬在家人的陪伴下前往另一家医院求诊。
经过检查后,医院发现梅姨的头痛并非由颈椎病引起,而是患上了隐球菌脑膜炎。据报,这种由真菌引起的脑膜炎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且死亡率相对较高。医院神经内一科副主任匡祖颖指出,梅姨的颅内压增高,导致旁边的脑组织被挤压,同时引起颅神经损伤,造成视力下降、听力受损等不可挽回的伤害。
尽管采用了抗真菌治疗,梅姨的情况仍较严重,在住院期间差点失去左眼视力。医生随后为她进行紧急手术,术后经过一系列对症治疗,梅姨的头痛症状终于完全好转,视力也得以恢复正常。
腦膜炎|元兇與街市買餸相關
到底梅姨为何会感染隐球菌?答案竟与她的日常生活有关。医院院长王展航解释,隐球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的真菌,在鸟类、禽类及土壤中较为常见,尤其在鸽粪中大量存在。而梅姨平日在家中负责买餸煮饭,经常会接触家禽,有可能透过吸入含有隐球菌孢子的空气受感染。
王展航提醒,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症状与其他脑膜炎相似,包括发烧、头痛、恶心和呕吐,虽然病发率较低,但若未能及时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他又指出,隐球菌在正常情况下极少致病,但人在长期劳累、抵抗力下降时便会容易「中招」,并借此呼吁市民在接触家禽时注意个人卫生,而免疫力较低的人士应尽量避免直接接触鸟类和家禽。
脑膜炎|拆解7大症状
根据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资料指出,流行性脑膜炎的病征包括发高烧、剧烈头痛、颈部僵硬及嗜睡,也会有呕吐、畏光或皮疹等情况出现,若情况严重更可造成脑部损害or death.脑部损害可导致智力受影响、智力发展迟缓、失聪及电解质失衡。侵入性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更可引致关节炎、心肌炎、眼内炎或肺炎。
脑膜炎种类及成因
1.细菌性脑膜炎:由细菌引起的脑膜炎,如肺炎链球菌、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脑膜炎双球菌、或革兰氏阴性杆菌。
2.病毒性脑膜炎:可由肠病毒引起
3. 真菌性脑膜炎:通过吸入环境中的真菌孢子而感染,但情况罕见,长期病患者如糖尿病、癌症或爱滋病的人,患真菌性脑膜炎的风险更高。
4.寄生虫性脑膜炎:各种寄生虫都可能引起脑膜炎或以其他方式影响大脑或神经系统。
脑膜炎高危人士
-5岁以下幼儿
-16至55岁青少年
-55岁以上的长者
- 患有爱滋病或免疫系统受损的人士
-吸烟人士及吸入二手烟的人士
-Have been infected by other viruses
- 没有接种疫苗者
-居住于挤逼环境的人士
原文网址:https://skypost.hk/article/3865950/%E8%85%A6%E8%86%9C%E7%82%8E-%E5%A9%A6% E4%BA%BA%E9%A0%AD%E5%8A%87%E7%97%9B%E6%97%A5%E9%A3%9F6%E7%B2%92%E6%AD%A2%E7% 97 %9B%E8%97%A5%E7%84%A1%E6%95%88-%E6%8F%AD%E6%82%A3%E8%85%A6%E8%86%9C%E7%82% 8E%E 5%85%83%E5%85%87%E7%AB%9F%E9%97%9C%E8%A1%97%E5%B8%82%E8%B2%B7%E9%A4%B8%E4% BA%8B
腦膜炎|婦人頭劇痛日食6粒止痛藥無效揭患腦膜炎元兇竟關街市買餸事
发布时间: 2024/11/29
综合内媒报道,今年51岁的梅姨来自广东河源,近期发烧感冒,之后便开始经常出现剧烈头痛,即使每天吃6粒止痛药也无法舒缓。她在当地的医院就诊后,医生告知可能是颈椎病引起,于是她便一直按照颈椎病的标准治疗,然而却一直不见好转。
她形容头痛的程度「痛得脑袋像要炸开,整个人快痛得要『没了』一样」,并透露自己在医院治疗的一段时间,但体温仍时高时低,头痛症状也没有丝毫缓解。在经过10天的煎熬后,为了寻求进一步的治疗,梅姨于9月下旬在家人的陪伴下前往另一家医院求诊。
经过检查后,医院发现梅姨的头痛并非由颈椎病引起,而是患上了隐球菌脑膜炎。据报,这种由真菌引起的脑膜炎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且死亡率相对较高。医院神经内一科副主任匡祖颖指出,梅姨的颅内压增高,导致旁边的脑组织被挤压,同时引起颅神经损伤,造成视力下降、听力受损等不可挽回的伤害。
尽管采用了抗真菌治疗,梅姨的情况仍较严重,在住院期间差点失去左眼视力。医生随后为她进行紧急手术,术后经过一系列对症治疗,梅姨的头痛症状终于完全好转,视力也得以恢复正常。
腦膜炎|元兇與街市買餸相關
到底梅姨为何会感染隐球菌?答案竟与她的日常生活有关。医院院长王展航解释,隐球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的真菌,在鸟类、禽类及土壤中较为常见,尤其在鸽粪中大量存在。而梅姨平日在家中负责买餸煮饭,经常会接触家禽,有可能透过吸入含有隐球菌孢子的空气受感染。
王展航提醒,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症状与其他脑膜炎相似,包括发烧、头痛、恶心和呕吐,虽然病发率较低,但若未能及时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他又指出,隐球菌在正常情况下极少致病,但人在长期劳累、抵抗力下降时便会容易「中招」,并借此呼吁市民在接触家禽时注意个人卫生,而免疫力较低的人士应尽量避免直接接触鸟类和家禽。
脑膜炎|拆解7大症状
根据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资料指出,流行性脑膜炎的病征包括发高烧、剧烈头痛、颈部僵硬及嗜睡,也会有呕吐、畏光或皮疹等情况出现,若情况严重更可造成脑部损害or death.脑部损害可导致智力受影响、智力发展迟缓、失聪及电解质失衡。侵入性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更可引致关节炎、心肌炎、眼内炎或肺炎。
脑膜炎种类及成因
1.细菌性脑膜炎:由细菌引起的脑膜炎,如肺炎链球菌、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脑膜炎双球菌、或革兰氏阴性杆菌。
2.病毒性脑膜炎:可由肠病毒引起
3. 真菌性脑膜炎:通过吸入环境中的真菌孢子而感染,但情况罕见,长期病患者如糖尿病、癌症或爱滋病的人,患真菌性脑膜炎的风险更高。
4.寄生虫性脑膜炎:各种寄生虫都可能引起脑膜炎或以其他方式影响大脑或神经系统。
脑膜炎高危人士
-5岁以下幼儿
-16至55岁青少年
-55岁以上的长者
- 患有爱滋病或免疫系统受损的人士
-吸烟人士及吸入二手烟的人士
-Have been infected by other viruses
- 没有接种疫苗者
-居住于挤逼环境的人士
原文网址:https://skypost.hk/article/3865950/%E8%85%A6%E8%86%9C%E7%82%8E-%E5%A9%A6% E4%BA%BA%E9%A0%AD%E5%8A%87%E7%97%9B%E6%97%A5%E9%A3%9F6%E7%B2%92%E6%AD%A2%E7% 97 %9B%E8%97%A5%E7%84%A1%E6%95%88-%E6%8F%AD%E6%82%A3%E8%85%A6%E8%86%9C%E7%82% 8E%E 5%85%83%E5%85%87%E7%AB%9F%E9%97%9C%E8%A1%97%E5%B8%82%E8%B2%B7%E9%A4%B8%E4% BA%8B
腦膜炎|婦人頭劇痛日食6粒止痛藥無效揭患腦膜炎元兇竟關街市買餸事
发布时间: 2024/11/29
综合内媒报道,今年51岁的梅姨来自广东河源,近期发烧感冒,之后便开始经常出现剧烈头痛,即使每天吃6粒止痛药也无法舒缓。她在当地的医院就诊后,医生告知可能是颈椎病引起,于是她便一直按照颈椎病的标准治疗,然而却一直不见好转。
她形容头痛的程度「痛得脑袋像要炸开,整个人快痛得要『没了』一样」,并透露自己在医院治疗的一段时间,但体温仍时高时低,头痛症状也没有丝毫缓解。在经过10天的煎熬后,为了寻求进一步的治疗,梅姨于9月下旬在家人的陪伴下前往另一家医院求诊。
经过检查后,医院发现梅姨的头痛并非由颈椎病引起,而是患上了隐球菌脑膜炎。据报,这种由真菌引起的脑膜炎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且死亡率相对较高。医院神经内一科副主任匡祖颖指出,梅姨的颅内压增高,导致旁边的脑组织被挤压,同时引起颅神经损伤,造成视力下降、听力受损等不可挽回的伤害。
尽管采用了抗真菌治疗,梅姨的情况仍较严重,在住院期间差点失去左眼视力。医生随后为她进行紧急手术,术后经过一系列对症治疗,梅姨的头痛症状终于完全好转,视力也得以恢复正常。
腦膜炎|元兇與街市買餸相關
到底梅姨为何会感染隐球菌?答案竟与她的日常生活有关。医院院长王展航解释,隐球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的真菌,在鸟类、禽类及土壤中较为常见,尤其在鸽粪中大量存在。而梅姨平日在家中负责买餸煮饭,经常会接触家禽,有可能透过吸入含有隐球菌孢子的空气受感染。
王展航提醒,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症状与其他脑膜炎相似,包括发烧、头痛、恶心和呕吐,虽然病发率较低,但若未能及时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他又指出,隐球菌在正常情况下极少致病,但人在长期劳累、抵抗力下降时便会容易「中招」,并借此呼吁市民在接触家禽时注意个人卫生,而免疫力较低的人士应尽量避免直接接触鸟类和家禽。
脑膜炎|拆解7大症状
根据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资料指出,流行性脑膜炎的病征包括发高烧、剧烈头痛、颈部僵硬及嗜睡,也会有呕吐、畏光或皮疹等情况出现,若情况严重更可造成脑部损害or death.脑部损害可导致智力受影响、智力发展迟缓、失聪及电解质失衡。侵入性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更可引致关节炎、心肌炎、眼内炎或肺炎。
脑膜炎种类及成因
1.细菌性脑膜炎:由细菌引起的脑膜炎,如肺炎链球菌、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脑膜炎双球菌、或革兰氏阴性杆菌。
2.病毒性脑膜炎:可由肠病毒引起
3. 真菌性脑膜炎:通过吸入环境中的真菌孢子而感染,但情况罕见,长期病患者如糖尿病、癌症或爱滋病的人,患真菌性脑膜炎的风险更高。
4.寄生虫性脑膜炎:各种寄生虫都可能引起脑膜炎或以其他方式影响大脑或神经系统。
脑膜炎高危人士
-5岁以下幼儿
-16至55岁青少年
-55岁以上的长者
- 患有爱滋病或免疫系统受损的人士
-吸烟人士及吸入二手烟的人士
-Have been infected by other viruses
- 没有接种疫苗者
-居住于挤逼环境的人士
原文网址:https://skypost.hk/article/3865950/%E8%85%A6%E8%86%9C%E7%82%8E-%E5%A9%A6% E4%BA%BA%E9%A0%AD%E5%8A%87%E7%97%9B%E6%97%A5%E9%A3%9F6%E7%B2%92%E6%AD%A2%E7% 97 %9B%E8%97%A5%E7%84%A1%E6%95%88-%E6%8F%AD%E6%82%A3%E8%85%A6%E8%86%9C%E7%82% 8E%E 5%85%83%E5%85%87%E7%AB%9F%E9%97%9C%E8%A1%97%E5%B8%82%E8%B2%B7%E9%A4%B8%E4% BA%8B
腦膜炎|婦人頭劇痛日食6粒止痛藥無效揭患腦膜炎元兇竟關街市買餸事
发布时间: 2024/11/29
综合内媒报道,今年51岁的梅姨来自广东河源,近期发烧感冒,之后便开始经常出现剧烈头痛,即使每天吃6粒止痛药也无法舒缓。她在当地的医院就诊后,医生告知可能是颈椎病引起,于是她便一直按照颈椎病的标准治疗,然而却一直不见好转。
她形容头痛的程度「痛得脑袋像要炸开,整个人快痛得要『没了』一样」,并透露自己在医院治疗的一段时间,但体温仍时高时低,头痛症状也没有丝毫缓解。在经过10天的煎熬后,为了寻求进一步的治疗,梅姨于9月下旬在家人的陪伴下前往另一家医院求诊。
经过检查后,医院发现梅姨的头痛并非由颈椎病引起,而是患上了隐球菌脑膜炎。据报,这种由真菌引起的脑膜炎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且死亡率相对较高。医院神经内一科副主任匡祖颖指出,梅姨的颅内压增高,导致旁边的脑组织被挤压,同时引起颅神经损伤,造成视力下降、听力受损等不可挽回的伤害。
尽管采用了抗真菌治疗,梅姨的情况仍较严重,在住院期间差点失去左眼视力。医生随后为她进行紧急手术,术后经过一系列对症治疗,梅姨的头痛症状终于完全好转,视力也得以恢复正常。
腦膜炎|元兇與街市買餸相關
到底梅姨为何会感染隐球菌?答案竟与她的日常生活有关。医院院长王展航解释,隐球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的真菌,在鸟类、禽类及土壤中较为常见,尤其在鸽粪中大量存在。而梅姨平日在家中负责买餸煮饭,经常会接触家禽,有可能透过吸入含有隐球菌孢子的空气受感染。
王展航提醒,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症状与其他脑膜炎相似,包括发烧、头痛、恶心和呕吐,虽然病发率较低,但若未能及时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他又指出,隐球菌在正常情况下极少致病,但人在长期劳累、抵抗力下降时便会容易「中招」,并借此呼吁市民在接触家禽时注意个人卫生,而免疫力较低的人士应尽量避免直接接触鸟类和家禽。
脑膜炎|拆解7大症状
根据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资料指出,流行性脑膜炎的病征包括发高烧、剧烈头痛、颈部僵硬及嗜睡,也会有呕吐、畏光或皮疹等情况出现,若情况严重更可造成脑部损害or death.脑部损害可导致智力受影响、智力发展迟缓、失聪及电解质失衡。侵入性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更可引致关节炎、心肌炎、眼内炎或肺炎。
脑膜炎种类及成因
1.细菌性脑膜炎:由细菌引起的脑膜炎,如肺炎链球菌、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脑膜炎双球菌、或革兰氏阴性杆菌。
2.病毒性脑膜炎:可由肠病毒引起
3. 真菌性脑膜炎:通过吸入环境中的真菌孢子而感染,但情况罕见,长期病患者如糖尿病、癌症或爱滋病的人,患真菌性脑膜炎的风险更高。
4.寄生虫性脑膜炎:各种寄生虫都可能引起脑膜炎或以其他方式影响大脑或神经系统。
脑膜炎高危人士
-5岁以下幼儿
-16至55岁青少年
-55岁以上的长者
- 患有爱滋病或免疫系统受损的人士
-吸烟人士及吸入二手烟的人士
-Have been infected by other viruses
- 没有接种疫苗者
-居住于挤逼环境的人士
原文网址:https://skypost.hk/article/3865950/%E8%85%A6%E8%86%9C%E7%82%8E-%E5%A9%A6% E4%BA%BA%E9%A0%AD%E5%8A%87%E7%97%9B%E6%97%A5%E9%A3%9F6%E7%B2%92%E6%AD%A2%E7% 97 %9B%E8%97%A5%E7%84%A1%E6%95%88-%E6%8F%AD%E6%82%A3%E8%85%A6%E8%86%9C%E7%82% 8E%E 5%85%83%E5%85%87%E7%AB%9F%E9%97%9C%E8%A1%97%E5%B8%82%E8%B2%B7%E9%A4%B8%E4% BA%8B腦膜炎|婦人頭劇痛日食6粒止痛藥無效揭患腦膜炎元兇竟關街市買餸事
发布时间: 2024/11/29
综合内媒报道,今年51岁的梅姨来自广东河源,近期发烧感冒,之后便开始经常出现剧烈头痛,即使每天吃6粒止痛药也无法舒缓。她在当地的医院就诊后,医生告知可能是颈椎病引起,于是她便一直按照颈椎病的标准治疗,然而却一直不见好转。
她形容头痛的程度「痛得脑袋像要炸开,整个人快痛得要『没了』一样」,并透露自己在医院治疗的一段时间,但体温仍时高时低,头痛症状也没有丝毫缓解。在经过10天的煎熬后,为了寻求进一步的治疗,梅姨于9月下旬在家人的陪伴下前往另一家医院求诊。
经过检查后,医院发现梅姨的头痛并非由颈椎病引起,而是患上了隐球菌脑膜炎。据报,这种由真菌引起的脑膜炎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且死亡率相对较高。医院神经内一科副主任匡祖颖指出,梅姨的颅内压增高,导致旁边的脑组织被挤压,同时引起颅神经损伤,造成视力下降、听力受损等不可挽回的伤害。
尽管采用了抗真菌治疗,梅姨的情况仍较严重,在住院期间差点失去左眼视力。医生随后为她进行紧急手术,术后经过一系列对症治疗,梅姨的头痛症状终于完全好转,视力也得以恢复正常。
腦膜炎|元兇與街市買餸相關
到底梅姨为何会感染隐球菌?答案竟与她的日常生活有关。医院院长王展航解释,隐球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的真菌,在鸟类、禽类及土壤中较为常见,尤其在鸽粪中大量存在。而梅姨平日在家中负责买餸煮饭,经常会接触家禽,有可能透过吸入含有隐球菌孢子的空气受感染。
王展航提醒,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症状与其他脑膜炎相似,包括发烧、头痛、恶心和呕吐,虽然病发率较低,但若未能及时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他又指出,隐球菌在正常情况下极少致病,但人在长期劳累、抵抗力下降时便会容易「中招」,并借此呼吁市民在接触家禽时注意个人卫生,而免疫力较低的人士应尽量避免直接接触鸟类和家禽。
脑膜炎|拆解7大症状
根据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资料指出,流行性脑膜炎的病征包括发高烧、剧烈头痛、颈部僵硬及嗜睡,也会有呕吐、畏光或皮疹等情况出现,若情况严重更可造成脑部损害or death.脑部损害可导致智力受影响、智力发展迟缓、失聪及电解质失衡。侵入性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更可引致关节炎、心肌炎、眼内炎或肺炎。
脑膜炎种类及成因
1.细菌性脑膜炎:由细菌引起的脑膜炎,如肺炎链球菌、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脑膜炎双球菌、或革兰氏阴性杆菌。
2.病毒性脑膜炎:可由肠病毒引起
3. 真菌性脑膜炎:通过吸入环境中的真菌孢子而感染,但情况罕见,长期病患者如糖尿病、癌症或爱滋病的人,患真菌性脑膜炎的风险更高。
4.寄生虫性脑膜炎:各种寄生虫都可能引起脑膜炎或以其他方式影响大脑或神经系统。
脑膜炎高危人士
-5岁以下幼儿
-16至55岁青少年
-55岁以上的长者
- 患有爱滋病或免疫系统受损的人士
-吸烟人士及吸入二手烟的人士
-Have been infected by other viruses
- 没有接种疫苗者
-居住于挤逼环境的人士
原文网址:https://skypost.hk/article/3865950/%E8%85%A6%E8%86%9C%E7%82%8E-%E5%A9%A6% E4%BA%BA%E9%A0%AD%E5%8A%87%E7%97%9B%E6%97%A5%E9%A3%9F6%E7%B2%92%E6%AD%A2%E7% 97 %9B%E8%97%A5%E7%84%A1%E6%95%88-%E6%8F%AD%E6%82%A3%E8%85%A6%E8%86%9C%E7%82% 8E%E 5%85%83%E5%85%87%E7%AB%9F%E9%97%9C%E8%A1%97%E5%B8%82%E8%B2%B7%E9%A4%B8%E4% BA%8B
腦膜炎|婦人頭劇痛日食6粒止痛藥無效揭患腦膜炎元兇竟關街市買餸事
发布时间: 2024/11/29
综合内媒报道,今年51岁的梅姨来自广东河源,近期发烧感冒,之后便开始经常出现剧烈头痛,即使每天吃6粒止痛药也无法舒缓。她在当地的医院就诊后,医生告知可能是颈椎病引起,于是她便一直按照颈椎病的标准治疗,然而却一直不见好转。
她形容头痛的程度「痛得脑袋像要炸开,整个人快痛得要『没了』一样」,并透露自己在医院治疗的一段时间,但体温仍时高时低,头痛症状也没有丝毫缓解。在经过10天的煎熬后,为了寻求进一步的治疗,梅姨于9月下旬在家人的陪伴下前往另一家医院求诊。
经过检查后,医院发现梅姨的头痛并非由颈椎病引起,而是患上了隐球菌脑膜炎。据报,这种由真菌引起的脑膜炎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且死亡率相对较高。医院神经内一科副主任匡祖颖指出,梅姨的颅内压增高,导致旁边的脑组织被挤压,同时引起颅神经损伤,造成视力下降、听力受损等不可挽回的伤害。
尽管采用了抗真菌治疗,梅姨的情况仍较严重,在住院期间差点失去左眼视力。医生随后为她进行紧急手术,术后经过一系列对症治疗,梅姨的头痛症状终于完全好转,视力也得以恢复正常。
腦膜炎|元兇與街市買餸相關
到底梅姨为何会感染隐球菌?答案竟与她的日常生活有关。医院院长王展航解释,隐球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的真菌,在鸟类、禽类及土壤中较为常见,尤其在鸽粪中大量存在。而梅姨平日在家中负责买餸煮饭,经常会接触家禽,有可能透过吸入含有隐球菌孢子的空气受感染。
王展航提醒,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症状与其他脑膜炎相似,包括发烧、头痛、恶心和呕吐,虽然病发率较低,但若未能及时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他又指出,隐球菌在正常情况下极少致病,但人在长期劳累、抵抗力下降时便会容易「中招」,并借此呼吁市民在接触家禽时注意个人卫生,而免疫力较低的人士应尽量避免直接接触鸟类和家禽。
脑膜炎|拆解7大症状
根据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资料指出,流行性脑膜炎的病征包括发高烧、剧烈头痛、颈部僵硬及嗜睡,也会有呕吐、畏光或皮疹等情况出现,若情况严重更可造成脑部损害or death.脑部损害可导致智力受影响、智力发展迟缓、失聪及电解质失衡。侵入性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更可引致关节炎、心肌炎、眼内炎或肺炎。
脑膜炎种类及成因
1.细菌性脑膜炎:由细菌引起的脑膜炎,如肺炎链球菌、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脑膜炎双球菌、或革兰氏阴性杆菌。
2.病毒性脑膜炎:可由肠病毒引起
3. 真菌性脑膜炎:通过吸入环境中的真菌孢子而感染,但情况罕见,长期病患者如糖尿病、癌症或爱滋病的人,患真菌性脑膜炎的风险更高。
4.寄生虫性脑膜炎:各种寄生虫都可能引起脑膜炎或以其他方式影响大脑或神经系统。
脑膜炎高危人士
-5岁以下幼儿
-16至55岁青少年
-55岁以上的长者
- 患有爱滋病或免疫系统受损的人士
-吸烟人士及吸入二手烟的人士
-Have been infected by other viruses
- 没有接种疫苗者
-居住于挤逼环境的人士
原文网址:https://skypost.hk/article/3865950/%E8%85%A6%E8%86%9C%E7%82%8E-%E5%A9%A6% E4%BA%BA%E9%A0%AD%E5%8A%87%E7%97%9B%E6%97%A5%E9%A3%9F6%E7%B2%92%E6%AD%A2%E7% 97 %9B%E8%97%A5%E7%84%A1%E6%95%88-%E6%8F%AD%E6%82%A3%E8%85%A6%E8%86%9C%E7%82% 8E%E 5%85%83%E5%85%87%E7%AB%9F%E9%97%9C%E8%A1%97%E5%B8%82%E8%B2%B7%E9%A4%B8%E4% BA%8B
发布时间: 2024/11/29
综合内媒报道,今年51岁的梅姨来自广东河源,近期发烧感冒,之后便开始经常出现剧烈头痛,即使每天吃6粒止痛药也无法舒缓。她在当地的医院就诊后,医生告知可能是颈椎病引起,于是她便一直按照颈椎病的标准治疗,然而却一直不见好转。
她形容头痛的程度「痛得脑袋像要炸开,整个人快痛得要『没了』一样」,并透露自己在医院治疗的一段时间,但体温仍时高时低,头痛症状也没有丝毫缓解。在经过10天的煎熬后,为了寻求进一步的治疗,梅姨于9月下旬在家人的陪伴下前往另一家医院求诊。
经过检查后,医院发现梅姨的头痛并非由颈椎病引起,而是患上了隐球菌脑膜炎。据报,这种由真菌引起的脑膜炎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且死亡率相对较高。医院神经内一科副主任匡祖颖指出,梅姨的颅内压增高,导致旁边的脑组织被挤压,同时引起颅神经损伤,造成视力下降、听力受损等不可挽回的伤害。
尽管采用了抗真菌治疗,梅姨的情况仍较严重,在住院期间差点失去左眼视力。医生随后为她进行紧急手术,术后经过一系列对症治疗,梅姨的头痛症状终于完全好转,视力也得以恢复正常。
腦膜炎|元兇與街市買餸相關
到底梅姨为何会感染隐球菌?答案竟与她的日常生活有关。医院院长王展航解释,隐球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的真菌,在鸟类、禽类及土壤中较为常见,尤其在鸽粪中大量存在。而梅姨平日在家中负责买餸煮饭,经常会接触家禽,有可能透过吸入含有隐球菌孢子的空气受感染。
王展航提醒,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症状与其他脑膜炎相似,包括发烧、头痛、恶心和呕吐,虽然病发率较低,但若未能及时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他又指出,隐球菌在正常情况下极少致病,但人在长期劳累、抵抗力下降时便会容易「中招」,并借此呼吁市民在接触家禽时注意个人卫生,而免疫力较低的人士应尽量避免直接接触鸟类和家禽。
脑膜炎|拆解7大症状
根据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资料指出,流行性脑膜炎的病征包括发高烧、剧烈头痛、颈部僵硬及嗜睡,也会有呕吐、畏光或皮疹等情况出现,若情况严重更可造成脑部损害or death.脑部损害可导致智力受影响、智力发展迟缓、失聪及电解质失衡。侵入性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更可引致关节炎、心肌炎、眼内炎或肺炎。
脑膜炎种类及成因
1.细菌性脑膜炎:由细菌引起的脑膜炎,如肺炎链球菌、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脑膜炎双球菌、或革兰氏阴性杆菌。
2.病毒性脑膜炎:可由肠病毒引起
3. 真菌性脑膜炎:通过吸入环境中的真菌孢子而感染,但情况罕见,长期病患者如糖尿病、癌症或爱滋病的人,患真菌性脑膜炎的风险更高。
4.寄生虫性脑膜炎:各种寄生虫都可能引起脑膜炎或以其他方式影响大脑或神经系统。
脑膜炎高危人士
-5岁以下幼儿
-16至55岁青少年
-55岁以上的长者
- 患有爱滋病或免疫系统受损的人士
-吸烟人士及吸入二手烟的人士
-Have been infected by other viruses
- 没有接种疫苗者
-居住于挤逼环境的人士
原文网址:https://skypost.hk/article/3865950/%E8%85%A6%E8%86%9C%E7%82%8E-%E5%A9%A6% E4%BA%BA%E9%A0%AD%E5%8A%87%E7%97%9B%E6%97%A5%E9%A3%9F6%E7%B2%92%E6%AD%A2%E7% 97 %9B%E8%97%A5%E7%84%A1%E6%95%88-%E6%8F%AD%E6%82%A3%E8%85%A6%E8%86%9C%E7%82% 8E%E 5%85%83%E5%85%87%E7%AB%9F%E9%97%9C%E8%A1%97%E5%B8%82%E8%B2%B7%E9%A4%B8%E4% BA%8B
发布时间: 2024/11/29
综合内媒报道,今年51岁的梅姨来自广东河源,近期发烧感冒,之后便开始经常出现剧烈头痛,即使每天吃6粒止痛药也无法舒缓。她在当地的医院就诊后,医生告知可能是颈椎病引起,于是她便一直按照颈椎病的标准治疗,然而却一直不见好转。
她形容头痛的程度「痛得脑袋像要炸开,整个人快痛得要『没了』一样」,并透露自己在医院治疗的一段时间,但体温仍时高时低,头痛症状也没有丝毫缓解。在经过10天的煎熬后,为了寻求进一步的治疗,梅姨于9月下旬在家人的陪伴下前往另一家医院求诊。
经过检查后,医院发现梅姨的头痛并非由颈椎病引起,而是患上了隐球菌脑膜炎。据报,这种由真菌引起的脑膜炎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且死亡率相对较高。医院神经内一科副主任匡祖颖指出,梅姨的颅内压增高,导致旁边的脑组织被挤压,同时引起颅神经损伤,造成视力下降、听力受损等不可挽回的伤害。
尽管采用了抗真菌治疗,梅姨的情况仍较严重,在住院期间差点失去左眼视力。医生随后为她进行紧急手术,术后经过一系列对症治疗,梅姨的头痛症状终于完全好转,视力也得以恢复正常。
腦膜炎|元兇與街市買餸相關
到底梅姨为何会感染隐球菌?答案竟与她的日常生活有关。医院院长王展航解释,隐球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的真菌,在鸟类、禽类及土壤中较为常见,尤其在鸽粪中大量存在。而梅姨平日在家中负责买餸煮饭,经常会接触家禽,有可能透过吸入含有隐球菌孢子的空气受感染。
王展航提醒,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症状与其他脑膜炎相似,包括发烧、头痛、恶心和呕吐,虽然病发率较低,但若未能及时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他又指出,隐球菌在正常情况下极少致病,但人在长期劳累、抵抗力下降时便会容易「中招」,并借此呼吁市民在接触家禽时注意个人卫生,而免疫力较低的人士应尽量避免直接接触鸟类和家禽。
脑膜炎|拆解7大症状
根据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资料指出,流行性脑膜炎的病征包括发高烧、剧烈头痛、颈部僵硬及嗜睡,也会有呕吐、畏光或皮疹等情况出现,若情况严重更可造成脑部损害or death.脑部损害可导致智力受影响、智力发展迟缓、失聪及电解质失衡。侵入性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更可引致关节炎、心肌炎、眼内炎或肺炎。
脑膜炎种类及成因
1.细菌性脑膜炎:由细菌引起的脑膜炎,如肺炎链球菌、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脑膜炎双球菌、或革兰氏阴性杆菌。
2.病毒性脑膜炎:可由肠病毒引起
3. 真菌性脑膜炎:通过吸入环境中的真菌孢子而感染,但情况罕见,长期病患者如糖尿病、癌症或爱滋病的人,患真菌性脑膜炎的风险更高。
4.寄生虫性脑膜炎:各种寄生虫都可能引起脑膜炎或以其他方式影响大脑或神经系统。
脑膜炎高危人士
-5岁以下幼儿
-16至55岁青少年
-55岁以上的长者
- 患有爱滋病或免疫系统受损的人士
-吸烟人士及吸入二手烟的人士
-Have been infected by other viruses
- 没有接种疫苗者
-居住于挤逼环境的人士
原文网址:https://skypost.hk/article/3865950/%E8%85%A6%E8%86%9C%E7%82%8E-%E5%A9%A6% E4%BA%BA%E9%A0%AD%E5%8A%87%E7%97%9B%E6%97%A5%E9%A3%9F6%E7%B2%92%E6%AD%A2%E7% 97 %9B%E8%97%A5%E7%84%A1%E6%95%88-%E6%8F%AD%E6%82%A3%E8%85%A6%E8%86%9C%E7%82% 8E%E 5%85%83%E5%85%87%E7%AB%9F%E9%97%9C%E8%A1%97%E5%B8%82%E8%B2%B7%E9%A4%B8%E4% BA%8B
【轮状病毒】踏入秋冬成肠胃病高峰期 医生:轮状病毒专攻5岁以下婴幼儿
【轮状病毒】踏入秋冬成肠胃病高峰期 医生:轮状病毒专攻5岁以下婴幼儿
发布时间: 2022/11/02 17:00
秋冬是儿童感染轮状病毒的高峰期,引发急性肠胃炎。
病毒性肠胃炎较常见于天气较凉的季节,可由多种病毒引致,最常见包括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顾名思义,在电子显微镜下呈轮状,它是全球引致儿童腹泻的最常见病因之一。儿科专科医生指出它尤其影响幼童,「5岁以下小朋友曾经感染过1次或多过1次轮状病毒」,感染症状主要是上吐下泻,严重更有机会引致死亡,可大可小。
秋冬是儿童感染轮状病毒(Rotavirus)的高峰期,轮状病毒是急性肠胃炎常见的病原体之一,过往不时有新闻报道本港有幼儿中心或幼稚园等学校及院舍爆发急性肠胃炎,当中不少涉及轮状病毒或诺如病毒感染。
香港中文大学医院儿科专科医生韩锦伦医生接受TOPick专访指出,轮状病毒是很常见的一种病毒,几乎所有小朋友在5岁前曾经感染过一次或多过一次轮状病毒,它会引起肚屙、肚痛、发烧和呕吐等。以一些落后国家来说,轮状病毒严重可引致多人死亡,虽然本港甚少极严重个案,但也曾出现死亡个案。
专攻5岁以下婴幼儿
韩锦伦医生提及轮状病毒有个特点,特别影响幼儿,因为小朋友的肠道及免疫系统仍在成长中,所以万一感染轮状病毒,反应及严重性或相对地高。有家长担心婴幼儿未懂说话,未能表达有何不适,爸妈如何去察觉及判断BB感染了轮状病毒。屙呕是感染轮状病毒的主要征状,韩医生指出的确婴幼儿间中出现吐奶,而大便有所谓「阴晴圆缺」不同形态,有时也会松散些等,臭味程度也会不一样,以上皆常见。不过,如果婴幼儿排便状况习惯持续改变,譬如BB的粪便突然多达10次的颜色有改变,不像平日3次不同,加上便便变得很松散,其实以上情况常见属已有病毒感染。
韩锦伦指出轮状病毒现时没有药物可医治,只能纾缓症状,幼童偶然会出现严重脱水,家长可给予足够的水分予小朋友患者,并协助退烧,很多时会病况在2、3日稳定下来。韩医生着家长不用过分担忧,患轮状病毒小朋友得到医治,就不会缺水或有其他并发症,加上现今有预防疫苗。
有口服轮状病毒疫苗
有关轮状病毒疫苗,没有列入现时常规的政府「香港儿童免疫接种计划」,家长需自费安排子女接种。查看资料,一般而言,全面接种轮状病毒疫苗为3剂,第1剂于婴儿2个月大接种,第2剂为4个月大,第3剂于6个月大接种,3剂宜在出生后32星期内完成。
问及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有时间性,韩锦伦医生解释虽然是有时间限制,但早迟少许也不是硬性规定,可跟医生商议迁就去安排接种疫苗,让孩子接受保护。不过,轮状病毒特别影响幼儿,如过了1岁才接种,保护作用相对少了很多。又如待孩子长大些才接种功效会减少,因为他们肠道及免疫系统已成长了,而感染病毒后的反应及严重性可能相对地低。家长可视乎孩子需要去安排,韩医生补充现时轮状病毒疫苗有些是口服,变相小朋友不需要「笃针」易接受得多。
韩锦伦指出家长或会对不同疫苗出现「疫苗犹豫」和「疫苗恐惧」,不妨向儿科医生或家庭医生多了解,让小朋友接种疫苗获保护。
其他预防感染方法
据卫生署资料,轮状病毒主要透过口粪途径传播,亦可透过饮食受污染的食水食物,或接触受污染的物件表面传播。除了供婴儿使用的口服轮状病毒疫苗能有效预防此感染,保持良好的个人、食物及环境卫生最为重要。
原文网址: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389882/%E3%80%90%E8%BC%AA%E7%8B%80%E7%97%85%E6%AF%92%E3% 80%91%E8%B8%8F%E5%85%A5%E7%A7%8B%E5%86%AC%E6%88%90%E8%85%B8%E8%83%83%E7%97% 85%E9%AB%98%E5%B3%B0%E6%9C%9F%E3%80%80%E9%86%AB%E7%94%9F%EF%BC%9A%E8%BC%AA% E7%8B%80%E7%97%85%E6%AF%92%E5%B0%88%E6%94%BB5%E6%AD%B2%E4%BB%A5%E4%B8%8B%E5% AC%B0%E5%B9%BC%E5%85%92
全球4.5%癌症都与「HPV」有关 男女都要打疫苗防癌
全球4.5%癌症都与「HPV」有关 男女都要打疫苗防癌
2024年12月27日 周五 下午10:49
无论男女,人的一生当中,有八成机率可能会感染HPV病毒,而且男性比例比女性高,但一份预防认知调查发现,多数男性仍将HPV与「子宫颈癌」划上等号,但其实男女施打疫苗都很重要,因为HPV病毒也与,头颈癌、肛门癌、外阴癌、阴道癌等有关,因此,期盼透过疫苗发挥防护效果。
诊所医师车参薇:「半年要打完这三针。」
医师口中说的就是HPV疫苗,即便这里是家医科诊所,但也同样有在做推广,因为HPV病毒感染危机四伏。
记者周佑萱:「像是这间诊所就是HPV卫教友善诊所,最主要是希望推广大家对于它的认识,而其实HPV病毒(在)人的一生当中,不论是男女约有八成的机率有可能会感染,而且全球有4.5%的癌症是与它有关,其实国健署早就把女国中生,纳入了公费疫苗对象,明年(9月)开始国中男学生也会纳入。」
诊所医师车参薇:「不管是家庭医学会或是儿科,妇产科甚至耳鼻喉科那成人科,都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疫苗,所以它应该是纳入我们的全面的,一个疫苗的施作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不管男女都应该接种。」
男性学暨性医学会感染委员会主委李嘉文:「这个疫苗就是从刚开始的,有两价、四价跟九价,现在九价算是最新的,最新的也出来了8、9年了,然后打完之后它虽然说没有办法,避免你去感染新的病毒,但是它可以让你不容易发病,意思就是说,比较不会长出癌症出来,或比较不会长出菜花出来,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去避免接触得到感染,但是我们可以避免它发病。」
HPV全名是人类乳突病毒,主要藉由性接触传染,但也有机会因为皮肤、黏膜接触到,带有HPV的物品,而在不知不觉中感染,只是这机率相对较低,尽管大部分的HPV感染,会由人体自行清除,但若长期持续感染,且无法自行清除,可能会导致头颈癌、子宫颈癌及菜花,等相关疾病和癌症,根据美国CDC研究,HPV传染力远高于爱滋病毒,可说是亲密关系中的隐形杀手。
台湾癌症基金会副执行长蔡丽娟:「感染HPV的机率上,事实上男性比女性还要高,男性一生感染的机率大概是91.3%,那女性的话是84.6%,感染的机率男性比女性高,而且感染之后清除病毒,也就是说产生抗体的这个能力,以这个HPV16型高致癌型来讲的话,男性清除病毒的能力比女性来的低,所以HPV疫苗它绝对不是女性的专属。」
近期台湾男性学暨性医学医学会,进行「台湾民众对于HPV的预防认知调查」,结果显示仅有4成民众认为,HPV与「头颈癌」相关,而且多数人仍将HPV,与「子宫颈癌」划上等号,因此男性若疏于预防,即是暴露在感染风险之下。
台湾癌症基金会副执行长蔡丽娟:「大家都知道HPV是子宫颈癌的元凶,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也告诉我们,它也会导致其他的癌症,譬如说阴道癌、外阴癌、口咽癌、肛门癌、阴茎癌,在这个癌症预防上面,如果能够靠疫苗来达到预防的效果,这是最具成本效益的一个做法,也是我们在公共卫生政策上面很重要的策略。」
男性学暨性医学会感染委员会主委李嘉文:「同样一个病毒绝对不可能,只有女生会受到影响,一定是男生女生都会受到影响,因为大部分都是男生性行为是跟女生,所以还是会去接受到,所以我们的重点是在于,那个伴侣共同的预防最重要。」
以公卫教度预防HPV不只是保护自己,也期望降低社会上因为HPV相关癌症,而产生的医疗与经济负担,但尽管打了疫苗,专家仍提醒,女性还是要定期做抹片检查,预防胜于治疗。
原文网址: https://tw.news.yahoo.com/%E5%85%A8%E7%90%834-5-%E7%99%8C%E7%97%87%E9%83%BD%E8 %88%87-hpv-%E6%9C%89%E9%97%9C-144931816.html?guccounter=1&guce_referrer=aHR0cHM6Ly93d3cuZ29vZ2xlLmNvbS8&guce_referrer_sig=AQAAABpTxdO7wC74lM2IpZAMymFkZeNyTSxi1hP40fLZd0Vl37V82Y0FtaBkF1zxgs2lIl7eCes9AtWtuHvknbL_i7YMEkrJE5EfdvjdrETI_rpQBSPrs35H2BEZihF2I0DzVGwjc4h8M4lyq45ygWKhJ3rleEdOMmn2eo9Z3rxOgGpQ
肺炎球菌高峰期杀到 过来人:完全不能呼吸
肺炎球菌高峰期杀到 过来人:完全不能呼吸
12月25日(三) 22:31更新
近日天气急降,除了担心流感、新冠、合胞病毒外,冬季亦是肺炎球菌感染的高峰期,入侵性肺炎球菌病可引致脑膜炎、菌血症及败血病等,更是去年香港的第二主要死因,幼童、长者及长期病患者等为高风险群组。即使不是高风险群组,感染肺炎球菌亦相当严重,《东呼即应》邀请艺人以康复者身份,分享染病初期未有重视,及后发高烧、不断冒汗、胸口痛,出现恶心感、呼吸不顺。出院后不敢做运动,体力大不如前,生活受影响。有医生指若患上新冠或流感,同时又有肺炎链球菌入侵,后果可以很严重。当病菌攻击耳、鼻、气管,可引致中耳炎、鼻窦炎、肺炎。
绰号「俄仔」的艺人、网红Ansheles今年5月确诊「肺炎球菌感染」,并需要即时入院,他当时突然出现不适,喉咙非常痛,完全好像不能呼吸,他原以为是压力所致,但期后开始发高烧,更高达摄氏约39至40度,同时不断出汗,胸部非常痛,又感到恶心,呼吸亦不畅顺。他表示,其个人生活饮食健康,不烟不酒,定时做运动,故想不到会病得如此严重,即使病愈超过半年仍有后遗症,亦未敢跑步,因担心耐力不如从前,呼吸亦没之前畅顺,需时慢慢康复。
香港感染及传染病医学会早前预料,本港冬季将出现「肺炎球菌感染高峰」,呼吸系统科专科医生卢浩然表示,流感或伤风感冒等病毒在冬季都很活跃,很多人都会伤风、咳嗽。而在病毒感染期间身体的抵抗能力会降低,还有如鼻涕、痰等分泌,给了一个很好的「土壤」,令到肺炎链球菌等「住」在鼻里的病菌,有机会乘虚而入,攻击耳朵造成中耳炎;进入鼻窦变成鼻窦炎;沿气管攻击变成肺炎,甚至一些入侵性的感染,所以一般伴随病毒秋冬时间都是一个高峰期,接下来的1月、2月就是流感的高峰期,可以估计肺炎链球菌在这段时间会有很大机会跟着一起爆发。
卢浩然提醒,当本身面对严重的病毒感染,同时引爆一个链球菌的入侵,整件事就可以很严重,加上肺炎链球菌其实在细菌性肺炎里是「大哥」,是第一号杀手,亦是社区肺炎中最常见的病菌,特别是长者、幼童或身体抵抗力弱的长期病患,都有较高风险出现严重状况,最严重的称为「侵入性肺炎球菌病」,包括脑膜炎、细菌入血、菌血症、败血症或者一些严重的肺炎,有入血风险的肺炎,这些死亡率都可以很高。
卢续说,现时市面有两种肺炎球菌疫苗,包括较旧的多糖疫苗及较新的结合疫苗。多糖疫苗例子为23价疫苗,但其引起抗体反应比较短暂,几年后或会「免疫失忆」。而15价和20价疫苗属于结合疫苗,其特点是可以引起长效的免疫记忆,接种后身体会长期记住那几种「敌人」,一直有保护力。目前在政府的疫苗资助计划,或者在公立医院现有的疫苗计划中,暂时包括15价和23价;而20价疫苗暂时要到私家医院或私人诊所接种。他指香港接种疫苗比率在长者及高危组别未如理想,即是50岁以上,特别是慢性长期疾病或抵抗力差的病人,他们的整体接种率现在只是四成多,相信需要大大提高高危组别人士的接种率。
卫生署回覆指,疫苗可预防疾病科学委员会去年已就15价及20价肺炎球菌疫苗深入讨论,认为高风险组别的长者接种一剂15价及一剂23价疫苗,在保护时间和覆盖血清型方面的效果较好,署方又指会适时检视本地侵入性肺炎球菌感染的流行病学情况,以及相关疫苗使用的最新科研实证及发展,于有需要时更新接种建议。
原文网址:肺炎球菌高峰期杀到 过来人:完全不能呼吸 | on.cc东网 | 中港台 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41225/bkn-20241225191650953-1225_00822_001.html
担忧「麻疹」群聚扩散!打过疫苗还会被传染吗?
担忧「麻疹」群聚扩散!打过疫苗还会被传染吗?
日期:2024 年 12 月 26 日
今年国内爆发首宗医院麻疹群聚感染,至目前为止确诊人数达到12例,相关接触者高达上千人,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名50多岁就医接触者在可传染期间前往有彰化县及台北市公共场所,且曾搭乘大众交通运输工具,引发民众高度关注!感染科医师提醒:「感染麻疹后大部分症状红疹会很明显,但麻疹在发病前几天就具传染性,加上疾管署公布患者曾出入是用餐地点,若没有戴口罩传染力就会更高。」
麻疹高传染性!散播时间长又强
麻疹是由感染「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为属于「高传染」性疾病,被列为第二类传染病,可经由空气、飞沫传播或接触病人鼻咽分泌物而感染,被传染之后并不会马上发病,出疹前后4 天均具传染力,散播时间长又强,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疾管署呼吁曾于该时段出入相关场所的民众,自主健康管理18天,如有发烧、鼻炎、结膜炎、咳嗽、红疹等疑似症状,请尽速与卫生单位联系并告知接触史,由卫生单位协助安排就医。民众出入医院或人潮密集之公共场所等,应戴口罩以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此外,应避免带未满1岁或未接种MMR疫苗的幼儿至麻疹流行地区
【MMR 疫苗 小档案】
MMR 疫苗是用来预防麻疹、腮腺炎、德国麻疹的活性减毒疫苗,其预防效果平均可达95% 以上,并可获长期免疫,主要接种时程是在出生满12 个月、满5岁至入国小前。
打过麻疹疫苗还会被传染吗?
新光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黄建贤分析:「重点分享麻疹不是终身免疫,即便打过疫苗大概15-20 年后之后抗体就会消退,如果已经打完疫苗很久,或者是没有得过的人,体内抗体效价可能不足,若碰到病毒没有抵抗力就会被传染。」
在疫苗还没有研发出来的年代下,因为麻疹传染力极高,主要是靠大量感染后达到自然免疫,黄建贤说:「有些小朋友曾经感染过,后续又接种疫苗,这样产生的抗体就维持的比较久。」1976 年前台湾麻疹曾一度大流行,因此40 岁以上的民众大多都有抗体。
马偕纪念医院一般儿科主任邱南昌提到:「1981 年后出生的民众有全面接种麻疹疫苗,可预防麻疹感染,95% 的保护力可维持20 年左右。但在20 岁后,这些接种麻疹疫苗的民众大部分没有接触过麻疹的感染,疫苗引起的抗体没有受到新的刺激,保护力开始下降,但并非完全失去保护力。」因此,在1981 年后有接种麻疹疫苗但已过20 岁者,除非有再追加接种疫苗,否则保护力稍弱,需要特别注意麻疹的感染。
原文网址:https://heho.com.tw/archives/319950
「跌倒就骨折?」骨质疏松防治全攻略:从检测到治疗,守护骨骼健康!
「跌倒就骨折?」骨质疏松防治全攻略:从检测到治疗,守护骨骼健康!
careonline ・2025/01/03 ・
本文转载自 Care Online 照护线上《骨松性骨折增加死亡风险!极高骨折风险族群,建议遵照医嘱考虑优先提升骨质密度,骨科医师图文懒人包》
「曾经有位50 多岁的女士,在走路时和行人稍微碰撞跌倒,结果就痛到站不起来。送急诊室后,发现是髋部骨折。」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骨外科病房主任林圣杰医师表示,「患者很懊恼,认为骨折是因为运气不好,但是经过双能量X 光吸收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检测才晓得自己有骨质疏松症,后续也开始接受治疗。如果能够早一点发现、早一点治疗,应该有机会避免骨折发生。」
骨松性骨折会造成疼痛、影响生活品质、增加医疗花费,还可能导致失能,甚至增加死亡风险。林圣杰医师指出,根据研究,髋关节骨折患者一年死亡率大约 20%,如果是第二次髋关节骨折,死亡率又会更高!
台湾 50 岁以上民众,骨质疏松症的盛行率相当高,女性约占38.3%,男性约占 23.9%。林圣杰医师说,在骨科患者中,可能有三分之一是与骨质疏松有关的髋关节骨折、脊椎压迫性骨折、手腕的桡骨骨折等。
过去,民众大多认为骨折是因为跌倒、年龄大、运气不好所造成,并不清楚骨质疏松可能是导致骨折的主要因素。而且即使患者知道有骨质疏松的状况,却认为骨质疏松无法治疗。林圣杰医师说,我们希望透过持续不断的宣导,让大家能够理解骨质疏松症不仅仅是老化的结果,而是一种疾病,也可以透过治疗来改善。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子包括高龄、女性、家族病史、体重过轻、缺乏运动、抽烟、喝酒、长期使用类固醇、钙质与维生素 D 摄取不足等。林圣杰医师说,民众须留意驼、矮、痛等警讯,「驼」是驼背,腰背无法挺直;「矮」是身高变矮,与年轻时相比下降4 公分以上;「痛」是经常感到腰酸背痛。
大家可以在家自我检测,站直贴墙检查背部贴合度,若头部与墙壁距离超过 3 公分,代表有驼背的状况。林圣杰医师再指出,在正常情况下,肋骨下缘与骨盆之间可放入四指宽度,若此间距小于 2 公分,可能有严重驼背。发现相关警讯时,请尽快就医检查。
关于骨质密度的检查,常见的有:超音波骨密仪(QUS)和双能量X光吸收仪(DXA)。林圣杰医师表示, QUS 目前只能作为初步筛检工具,并不建议做为追踪治疗的检查工具。 DXA 是利用两种不同能量之 X 光照射腰椎及髋骨,为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标准检查。
DXA 检查报告会标示 T 值(T-Score),T 值是与健康成年人骨质密度做比较所计算出来的值。当T 值大于或等于-1.0 时属于「骨质正常」;当T值介于-1.0 至-2.5 之间称为「骨质缺乏(osteopenia)」;当T 值等于或小于-2.5 时,称为「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根据2023 台湾成人骨质疏松症防治之共识及指引[2],若符合以下其中一项,应考虑为极高骨折风险患者,像是骨密度T 值非常低(低于-3.0)、最近12 个月内发生骨松性骨折、接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仍发生骨折、有多处部位骨松性骨折、服用对骨骼损伤药物发生骨折(如长期接受类固醇治疗)、跌倒风险高、或有伤害性跌倒病史的患者、FRAX 骨折风险超高的患者(如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30%,髋关节骨折>4.5%)。
先增加骨质生成,接续减少骨质流失
骨质疏松症患者一定要积极接受治疗,对于骨密度极低的高风险患者,建议遵照医嘱考虑采「先行增加骨密度,巩固骨骼」的治疗策略,透过先增加骨质密度,巩固骨骼结构。林圣杰医师解释,在骨质密度过低的情况下,使用促进骨质生成药物可以先提升骨质密度,有助于降低骨折风险。后续则可使用减少骨质流失药物,发挥长期保护的效果。
除了使用药物治疗,日常保养也相当重要。林圣杰医师说,饮食方面请补充足够的钙质和维生素D,以促进骨骼健康。钙质摄取量建议达每日1200毫克,维生素D摄取量建议达每日800 IU,无论是年轻人、老年人都要摄取充足营养。
适量运动对骨骼健康非常有帮助,根据患者的状况,可能需要不同的运动处方,患者可与医师详细讨论。另外也要戒烟、戒酒,减少骨质的流失!
原文网址: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78152
加州百日咳病例增加
加州百日咳病例增加
2025-01-05
加州百日咳病例增加,卫生官员呼吁接种疫苗。美联社资料图片
加州卫生部门表示,近日全加州百日咳(whooping cough)病例不断增加。这种带有高度传染性的细菌性疾病对于婴儿尤其有害,可导致严重病症。
加州公共卫生局敦促加州民众,尤其是怀孕妇女或照料婴儿的护理人员,要及时接种破伤风、白喉、百日咳Tdap疫苗。
加州公共卫生局长阿拉贡(Tomas Aragon)表示,「自从新冠疫情消退后,很多有助降低百日咳发病率的措施已不再执行,因此我们看到这种疾病恢复到新冠疫情前水平。」
据专家指出,接种了百日咳疫苗的民众可以预防因此种细菌病毒感染而引发严重病症或产生并发症。百日咳有可能引发的并发症可导致极危险的呼吸暂停,对于婴儿来说,这可能是致命的。
卫生官员表示,从去年1月至10月,全州已有超过2000宗百日咳病例的发病报告,其中62宗病例的感染者为不足4个月大的婴儿,其中一名婴儿患者不幸因此去世。同时,感染百日咳的民众咳嗽可能会持续数月。
卫生部门建议以下情况的民众尽快接受百日咳疫苗:怀孕27周至36周的女性,即使之前就接种过Tdap疫苗,也建议再次接种;成年人应该每10年就接种一次百日咳疫苗;11至12岁的青少年;婴幼儿和儿童,从2个月大到4至6岁的年龄,都可接受Tdap疫苗。
原文网址: https://www.singtaousa.com/2025-01-05/%E5%8A%A0%E5%B7%9E%E7%99%BE%E6%97%A5%E5%92%B3% E7%97%85%E4%BE%8B%E5%A2%9E%E5%8A%A0/5105358#google_vignette
治疗「生蛇」带状疱疹 黄金72小时很重要!
治疗「生蛇」带状疱疹 黄金72小时很重要!
2024-12-30 10:38:53
相信不少人也听闻过,「生蛇」的痛楚非常强烈,更可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睡眠。到底为什么生蛇会痛?是否小时候生过水痘,长大后就会生蛇?这次邀请皮肤科专科医生陈厚毅分享生蛇的成因、治疗与预防方法,让大家及早认识生蛇成因,原来在「黄金72小时」内服用药物,可大大减轻病征,在蛇年免受生蛇之苦。
陈厚毅表示,「生蛇」的正式名称是「带状疱疹」,小时候出水痘就是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当水痘痊愈后,这些病毒或潜伏在皮肤神经线里几年甚至几十年,直至年长后碰上身体免疫力较低时,如考试、熬夜、工作压力大等便再度活跃,可能会沿着神经线而发病,不停出现红疹,所以小时候出水痘是令到年长后生蛇的主要原因。生蛇最早出现的病征,是皮肤感觉有些异常,例如刺痛、灼热,甚至刀割一般痛,随后几天受影响的皮肤范围有机会出现水泡,通常水泡不止一粒,而是一堆地出现,这些水泡会沿着皮肤的神经线的分布区域形成,所以通常是一条带状,因此亦俗称「生蛇」。
■休息不足压力大高危
根据一些研究,通常年纪大生蛇的机会比较高,尤其是到90岁左右发病率是最高的,但陈厚毅提醒,近年不时听到一些年轻的朋友都会生蛇,主因是生蛇和全身的免疫力有关。长者一般免疫力会较弱,但年轻朋友如果患有慢性病例如糖尿病而控制得不理想,或者有些癌症病友接受化疗期间,免疫力也会较差,有机会令潜伏的带状疱疹病毒乘机复发。加上都市人生活紧张、工作压力等缘故,也有机会影响免疫力,令病毒有机可乘。
■经常熬夜可令免疫力变弱。
为什么有些朋友不止一次生蛇呢?陈厚毅表示,说到底都是和身体的免疫力有关,所以长期睡眠休息不足,情绪压力比较大,经常熬夜或者吸烟、过量饮酒的人,都属于生蛇的高危一族。
由于生蛇的病征独特,当怀疑生蛇时,医生会先从病人的病征入手,例如病人在出水泡的区域有些剧痛、刺痛,属于神经痛的反应,而痛楚出红疹的位置又比较符合典型神经线分布区域的话,基本上已经可以确认病人应该是生蛇。当然也可采用更科学的方法,例如从病人皮肤的小水泡抽取分泌物进行病毒基因测试,可证实是否带状疱疹病毒,从而断定是否生蛇。
生蛇不会传染,现时也有针对性治疗药物,但陈厚毅建议考虑及早接种俗称「蛇针」的带状疱疹疫苗。他说:「研究显示,蛇针可有效减低生蛇的机会,接种后即使仍然生蛇,也可减低发病的严重程度、减少出现并发症的机会,以及减轻后遗神经痛带来的痛楚。而新一代疫苗保护率可达97%以上。」
■接种蛇针可减低生蛇机会。
专家建议,凡50岁或以上人士,不论男女,亦不论曾否生蛇,都可打「蛇针」以预防生蛇及并发症。但要注意,女性接种「蛇针」后的3个月内不可怀孕。另外,如果曾对某些疫苗成分有过敏性休克反应,或有免疫系统问题的患者,或正接受化疗等等,都必须先咨询医生。此外,「蛇针」亦不宜与肺炎球菌疫苗同时接种。
专用止痛药 纾神经线痛
另外,生蛇的治疗有所谓「黄金72小时」,因为有医学研究指出,若在初次出现病征之后72小时内给予口服抗病毒药物,生蛇病人的病征、病毒的传染力、复元所需的日数等都可以大大减低。陈厚毅更建议,若能在病发后72小时内确诊的话,医生都会处方口服抗病毒药物,通常服食7至10日,效果一般都比较理想。当然,除了治疗病毒感染之外,也要纾缓病人疼痛的反应,譬如处方一般止痛药,即使一般止痛药效果未如理想,也有专门针对神经线痛的止痛药,病人记紧和医生充分沟通,详情请向专科医生或注册药剂师查询。
预防方法 搞好卫生
■经常保持双手清洁,尤其在触摸口、鼻或眼之前、触摸扶手或门把等公共设施后,或当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时,如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时应以枧液和清水清洁双手,搓手最少20秒,用水过清并用抹手纸或干手机弄干。如没有洗手设施,或双手没有明显污垢时,使用含70%至80%的酒精搓手液洁净双手亦为有效方法。
■勤洗手保障个人卫生。
■当出现感染病征,应戴上外科口罩,不应上班或上学,避免前往人多挤迫的地方,及尽早向医生求诊。
■定期清洁和消毒常接触的表面,如家俬、玩具和共用物件。使用1比99稀释家用漂白水(1份5.25%漂白水与99份清水混和)消毒,待15至30分钟后,用水清洗并抹干。金属表面可用70%火酒清洁消毒。
■用吸水力强的即弃抹巾清理可见的污物,如呼吸道分泌物,然后用1比49稀释家用漂白水(1份5.25%漂白水与49份清水混和)消毒被污染的地方及邻近各处,待15至30分钟后,用水清洗并抹干。金属表面则可用70%火酒清洁消毒。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前往人多挤迫或空气流通欠佳的公众地方。高危人士在这些地方逗留时可考虑佩戴外科口罩。
原文网址: https://www.wenweipo.com/a/202412/30/AP677207bee4b09e0e4847404d.html
染「RSV」变重症只要2天!医示警初期难察觉:恐致细胞激素风暴
染「RSV」变重症只要2天!医示警初期难察觉:恐致细胞激素风暴
科技找房更省心 立刻体验VR赏屋
记者赵于婷/台北报导
宝宝入冬病不停,当心人类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医师提醒,许多家长普遍认为RSV只是「严重一点的感冒」,事实上RSV初期症状轻微不易察觉,且比重感冒更凶险,婴幼儿从无征兆变重症只须2天,多达八至九成的RSV重症个案,最初均是由肺部换气功能受损所引发,少数还可能因RSV侵入心肌细胞,引发心肌炎或是扩散至肝脏,导致肝炎等。
台湾新生儿科医学会理事长杨生湳医师指出,健康幼儿的肺部功能通常需到一岁半至两岁才发育成熟,然而RSV感染在短短2至3天内便能迅速破坏呼吸道上皮细胞,导致严重阻塞性肺炎和急性呼吸困难,此时往往不得不转诊到大医院,但病毒恶化速度极快,轻者可能得住院一周,重者则需进入加护病房,甚至可能引发「细胞激素风暴」,导致休克、器官衰竭。
杨生湳说,很多家长不知道的是,多达八至九成的RSV重症个案即使感染后痊愈,仍可能对呼吸系统发育造成深远影响,进而引发过敏性支气管炎,甚至更严重的气喘,对孩子的整体健康构成长期威胁。
RSV全年均可流行,具极强的传染力,在产后护理之家等高风险族群聚集处中更容易引发群聚感染,因此台湾新生儿科医学会联合多个专业学会携手推出首届「婴幼儿健康预防安心机构专案」,共获全台近60间机构积极响应。
杨生湳提醒,RSV初期症状轻微且不易察觉,但病程进展迅速,不仅可能引发支气管炎或肺炎等重症,未来还可能让孩子的气喘风险增加数倍,家长除了平时减少群聚场所的接触及维持良好卫生习惯,目前针对RSV的预防也有单株抗体提供保护,健保也有提供高风险族群给付。
原文网址: 染「RSV」变重症只要2天!医示警初期难察觉:恐致细胞激素风暴 | ETtoday健康云 | ETtoday新闻云 https://health.ettoday.net/news/2887118#ixzz8wbuMJ1YP
流感大爆发—全国阳性率续升99%以上为甲型流感(附病征及预防方法)
流感大爆发—全国阳性率续升99%以上为甲型流感(附病征及预防方法)
发布时间: 20:46 2025-01-05
内地流感大爆发,其中绝大部份都是甲型流感。
北上注意,内地流感大爆发!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中国疾控中心最新数据,目前流感病毒阳性率持续上升,其中99%以上为甲型流感(简称:「甲流」)。全国多地疾控紧急提醒,要做好个人防护,注意防范呼吸道、肠道传染病。
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
哨点医院的门急诊检测阳性病原体主要是流感病毒、人偏肺病毒、鼻病毒;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检测阳性病原体主要是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人偏肺病毒。无论是门急诊病例还是住院严重病例中,流感都是最主要的病原体之一。
What is influenza A?
甲型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丁4型,其中甲型流感传染性最强、最容易发生变异,几乎每次流感大流行都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
感染甲流后的主要出现突然的高热,常有咳嗽、咽喉痛、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症状,伴有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不适,部分患者会出现胃肠道不适感。
流感高峰期,发病率持续上升
内地,特别是北方,有许多儿童感染症状似新冠的人类偏肺病毒。
甲流与普通感冒有什么不同?
common cold.
由鼻病毒等多种病原体导致,传染性弱,发病无明显的季节特征,症状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一般不发热或仅有低热,无全身性症状,5-7天即可自愈,很少有并发症出现。
influenza a.
与之相比,甲流传染性强,容易大范围流行,发病季节特征明显。患者表现为高烧、头痛、乏力,并伴有全身肌肉酸痛等。甲流有一定自限性,但容易引起其他并发症,包括肺炎、中耳炎、心肌炎、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家中出现甲流患者怎么办?
●建议患者居家休息。尽量单间居住,保持房间通风,减少与共同居住者的接触机会。
●患者需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和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毛巾等遮掩口鼻。
●密切观察患者和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一旦患者或其他家庭成员出现持续高热,伴有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神志改变、严重呕吐与腹泻等重症倾向,应及时就医。
●尽可能由一名固定的、非流感高危人群的家庭成员照顾患者,近距离接触患者时应佩戴口罩。
预防甲流关键做好这几点
●做好个人防护 保护环境卫生
●日常注意保持手卫生和咳嗽礼仪等良好的卫生习惯。
●在流感流行季,尽量避免前往人群聚集场所,避免接触有呼吸道症状的人员。
●居所定期清洁通风,对门把手、扶手等重点部位定期清洁与消毒。
●去公共场所或前往医院就诊时,患者及陪护人员要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尤其是老年人非必要不去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外出时养成戴口罩的习惯。
●注意日常营养 坚持健康生活
●饮食规律,营养到位。
●充足睡眠,劳逸结合。
●坚持锻炼,增强体质。
●心态平和,乐观积极。
●尽快接种流感疫苗
原文网址: https://www.stheadline.com/realtime-china/3416890/%E6%B5%81%E6%84%9F%E5%A4 %A7%E7%88%86%E7%99%BC%E5%85%A8%E5%9C%8B%E9%99%BD%E6%80%A7%E7%8E%87%E7%BA%8 C%E5%8D%87-99%E4%BB%A5%E4%B8%8A%E7%82%BA%E7%94%B2%E5%9E%8B%E6%B5%81%E6%84% 9F%E9%99%84%E7%97%85%E5%BE%B5%E5%8F%8A%E9%A0%90%E9%98%B2%E6%96%B9%E6%B3%95
贪靓惹祸?女子美甲后手指疑染HPV、生「菜花」 医生吁一类人勿做美甲
贪靓惹祸?女子美甲后手指疑染HPV、生「菜花」 医生吁一类人勿做美甲
有线新闻 2025年01月22日
【有线新闻】不少女士都钟爱美甲,特别临近农历新年,爱美一族纷纷为指甲换上应景装扮,但若然稍有不慎随时染上HPV?近日,有内地女子做完美甲后,手指上出现一些突起的「颗粒」,经医生诊断后发现是由HPV病毒感染引发的疣,医生又不建议一类人群做美甲。医生指,若部分美甲工具未经严格消毒,或有可能交叉感染。
女子美甲后手指现「菜花」 或因工具交叉感染
综合陆媒报道,一名来自江苏的吴小姐做完美甲后发现指缘长出透明的「颗粒」,不痛不痒却越长越大。经皮肤科医生诊断,确认是因感染HPV病毒所致,需透过液态氮冷冻治疗,医生称「指缘上的疣就是『菜花』,发病位置都在指甲周围,是因为指甲边缘受到HPV病毒感染,但与子宫颈、外生殖器等的『菜花』相比,感染形式、临床表现、后果等均不同。」
医生指,美甲不会100%引起HPV病毒感染,只有不当美甲操作才会增加HPV感染的机率,例如打磨指甲或去「死皮」时,若使用工具未经严格消毒,或皮肤出现微小破损,病毒就有可能经伤口侵入皮肤,「美甲工具非一人一套,可能有交叉感染风险」。
有记者走访内地多家美甲店,发现部分店铺相当谨慎,每天都会对用过的工具消毒,然后再包装,确保每位顾客当天使用工具都是「一次性」,但也有部分美甲店的工具钳只会在用之前拿酒精喷一下,棉片擦干后便继续使用。
有内地皮肤科医生称,做美甲的确有可能感染HPV,「做美甲前,指甲及周围都会被打磨,这时候会破坏『保护膜』,同时甲周还会出现肉眼看不见的创伤,病毒就会破坏皮肤屏障传播、传染。」医生说除感染HPV外,美甲过程中还可能感染灰甲、绿脓杆菌等,「感染灰甲后指甲会变厚变形;而感染绿脓杆菌可能会有指甲发黄、增厚、糜烂等症状。」
医生表示,「若美甲过程中出现明显创伤、流血的状况,还要警惕感染HPV、梅毒、乙型肝炎等病毒的可能性。」又建议尽量少做美甲,或自己携带工具前往店家,同时选择正规、符合标准的美甲店,亦应避免过度打磨,她又提醒若属免疫力较差人士,尽量不要去美甲,「修剪、去死皮、打磨、照光、涂甲油、贴钻等常见流程,其实无形中会伤害指甲,甲油成分里有甲醛,如使用不干净美甲工具,再遇上倒刺等伤口,就很容易被细菌、病毒、真菌感染。」
有网民表示「已经好几年没做美甲了,做完以后真菌感染,用了很多药,现在都没好」、亦有人称「不敢去做美甲就是害怕美甲店过度推甲缘、过度磨甲,万一遇见技术不好还会弄出伤口」、「还好我在家自己做,所有东西都是自己的。」
原文网址: https://www.i-cable.com/%E6%96%B0%E8%81%9E%E8%B3%87%E8%A8%8A/311130/%E8%B2%AA%E9 %9D%9A%E6%83%B9%E7%A6%8D-%E5%A5%B3%E5%AD%90%E7%BE%8E%E7%94%B2%E5%BE%8C%E6% 89%8B%E6%8C%87%E7%96%91%E6%9F%93hpv-%E7%94%9F-%E8%8F%9C%E8%8A%B1
日本东京男子确诊麻疹 确诊前曾到羽田机场
日本东京男子确诊麻疹 确诊前曾到羽田机场
2025年1月22日 21:30
【Now新闻台】日本东京一名男子确诊麻疹,为东京今年首例,确诊前曾到羽田机场等地。
东京都政府周三公布,一名现居东京的三十多岁男子本月12日发烧,之后出现咳嗽及出疹等症状,本周二到医疗机构求医时被诊断为感染麻疹。该男子没有外游纪录,但上周一至上周三曾到羽田机场第二航厦、高知机场、高松机场,并乘搭过来往西武新宿线所泽站至羽田机场的机场巴士,可能与其他人有接触。他目前在家休养。
由于麻疹经空气传播,具有极强传染力,东京都政府呼吁公众若出现症状或怀疑可能受感染,应事先联络医疗机构再前往求医,并避免乘搭公共交通工具。
原文网址: https://news.now.com/home/international/player?newsId=591057
流感|4岁童同时感染甲型流感与侵入性肺炎球菌 情况严重留医深切治疗部
流感|4岁童同时感染甲型流感与侵入性肺炎球菌 情况严重留医深切治疗部
发布时间: 2025/01/11 11:16
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今(11日)公布,一名未接种流感疫苗的4岁幼童,同时感染甲型流感与侵入性肺炎球菌,目前情况严重,仍然留医,呼吁市民接种流感疫苗,以减低重症和死亡的风险。
中心指,改名男童过往健康良好,上周开始发高烧、咳嗽和肚痛,周日(5日)到私家医院普通科门诊求诊,周二(7日)再向另一私家医生求医,同日入住嘉诺撒医院,他的血液样本经化验后证实对肺炎球菌呈阳性反应,翌日(8日)被转送玛丽医院儿童深切治疗部接受治疗,其鼻咽采样样本经化验后,证实对甲型流感(H1)病毒呈阳性反应,临床诊断为同时感染甲型流感与严重侵入性肺炎球菌并发肺炎。
中心提到,为提升学童的疫苗覆盖率,今年季节性流感疫苗学校外展计划实施特别安排,卫生署早前向所有幼稚园和幼儿中心发信表明可于同一或不同的外展活动自由选用注射式灭活和喷鼻式减活流感疫苗,仍未提供确定接种日期的学校亦应尽快于未来两星期安排接种,以保障学童健康及减低学童因患上流感导致缺课而影响学习。
原文网址: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885986/%E6%B5%81%E6%84%9F%EF%BD%9C4%E6%AD%B2%E7%AB%A5%E5% 90%8C%E6%99%82%E6%84%9F%E6%9F%93%E7%94%B2%E5%9E%8B%E6%B5%81%E6%84%9F%E8%88% 87%E4%BE%B5%E5%85%A5%E6%80%A7%E8%82%BA%E7%82%8E%E7%90%83%E8%8F%8C%E3%80%80% E6%83%85%E6%B3%81%E5%9A%B4%E9%87%8D%E7%95%99%E9%86%AB%E6%B7%B1%E5%88%87%E6% B2%BB%E7%99%82%E9%83%A8
重度脂肪肝差点肝硬化!饮控、运动都没用…他吃「1食物」逆转罹癌风险
重度脂肪肝差点肝硬化!饮控、运动都没用…他吃「1食物」逆转罹癌风险
三立新闻网
根据卫福部统计,2023年国内10大癌症死因,肝癌名列第2,其中又以「肝病三部曲」最为常见,患者从肝炎演变为肝硬化,最后形成肝癌。一名40多岁的男子,因长期肝发炎指数异常就医,检查后发现罹患重度脂肪肝,距离肝硬化只差最后一步,在医师建议下,男子服用保肝药物、多运动、多吃鱼, 3个月后,肝指数恢复正常,摆脱肝病危机。
肝胆肠胃科医师杨子纬在《健康好生活》节目分享,曾有一名40多岁的男子因肝指数异常来求诊,男子称先前在其他医院治疗时,被诊断出重度脂肪肝,已经按照医师指示吃保肝药物,控制饮食、运动减重,但肝发炎指数依旧没有下降,让他相当无奈。
杨子纬表示,男子就诊时,曾帮他进行肝纤维化扫描,结果显示为重度脂肪肝,且有中重度的纤维化,这代表只差一步就会恶化成肝硬化,必须要积极处理。
经评估沟通后,杨子纬决定使用一些治疗脂肪肝的专门药物,并建议男子多吃鱼,因为鱼对肝脏健康非常好。时隔3个月,男子再度回诊检测,这次肝发炎指数顺利降回正常范围,1年后进行肝纤维化检查,也恢复至中、轻度以下,恢复状况良好。
杨子纬指出,日本曾进行一项大规模研究,结果显示吃鱼能有效降低肝脏发炎指数,原因归功于鱼类含有丰富的Omega-3脂肪酸,能有效降低身体发炎反应。建议民众多多吃鱼,能有效降低慢性肝炎恶化,避免肝硬化、肝癌上身。
原文网址: https://tw.news.yahoo.com/%E9%87%8D%E5%BA%A6%E8%84%82%E8%82%AA%E8%82%9D%E5%B7% AE%E9%BB%9E%E8%82%9D%E7%A1%AC%E5%8C%96-%E9%A3%B2%E6%8E%A7-%E9%81%8B%E5%8B% 95%E9%83%BD%E6%B2%92%E7%94%A8-%E4%BB%96%E5%90%83-1%E9%A3%9F%E7%89%A9-082600427.html
全球第二大致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每天造成3500人死亡
全球第二大致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每天造成3500人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4月9日发布的《2024年全球肝炎报告》显示,全球每年由病毒性肝炎(乙型和丙型肝炎)造成的死亡人数估计从2019年的110万增长到了2022年的130万,平均每天达到3500人,与肺结核的致死情况相当。由此,病毒性肝炎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致死传染病。
肝炎是一种肝脏炎症,可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并可能致命。肝炎病毒有五种主要毒株,分别称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虽然它们都会引发肝病,但它们在重要方面各有不同,包括传播方式、疾病严重程度、地理分布和预防方法。特别是,乙型和丙型肝炎导致数亿人患有慢性病,并且是肝硬化、癌症和病毒性肝炎引发死亡的最常见致因。据估计,全球有3.25亿人患有乙型和/或丙型肝炎,对大多数人来说,检测和治疗仍然遥不可及。
有些类型的肝炎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世卫组织的一项研究发现,到2030年,通过接种疫苗、诊断测试、药物和教育活动,估计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可预防450万人过早死亡。世卫组织的全球肝炎战略得到世卫组织所有会员国的认可,其目标是在2016年至2030年期间将肝炎新感染人数减少90%,死亡人数减少65%。
联合国新闻透露,世卫组织从187个国家收集的新数据表明,2022年,全球新增近220万病毒性肝炎感染者,平均每天超过6000人;其中,乙肝患者新增120万,丙肝患者新增近100万。虽然整体数字与2019年的250万例相比略有下降,但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仍处于高位。
世卫组织还估计,截至2022年,全球有2.54亿人患有乙肝,5000万人患有丙肝。在慢性乙肝和丙肝的感染负担中,有一半来自于30岁至54岁这一年龄层,另有12%出现在18岁以下的人群当中。而从性别来看,男性占到所有感染病例的58%。
数据显示,全球近三分之二的乙肝和丙肝负担集中在孟加拉国、中国、埃塞俄比亚、印度、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巴基斯坦、菲律宾、俄罗斯和越南这十个国家当中;同时,世卫组织非洲区域占到乙肝新感染病例的63%,但该区域仅有18%的新生儿在出生时接种了乙肝疫苗。
而在西太平洋区域,其乙肝致死病例占到全球的47%,但确诊患者的治疗覆盖率仅为23%,这远不足以降低乙肝的死亡率。
世卫组织发现,在各个区域当中及区域之间,病毒性肝炎治疗药物的价格差异持续存在;即便是购买非专利药品或包括在自愿许可协议中的药品,许多国家支付的价格仍高于全球基准。
与此同时,在所有通报情况的国家当中,仅有六成在其公共部门提供完全或部分免费的病毒性肝炎检测和治疗服务,有许多受影响的人群仍需为此承担自付费用。
世卫组织强调,到2025年,必须在病毒性肝炎负担最重的十个国家当中普及预防、诊断和治疗,同时在非洲区域加大努力,从而让全球的应对努力重回正轨,以实现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的目标。
为此,世卫组织提出要让公平治疗真正得以实施,同时加强初级保健预防工作,并优化相关产品的监管和供应。
世卫组织还建议为重点国家优先制定投资方案,动用创新性的融资手段,以解决应对病毒性肝炎的资金在全球层面及各国卫生预算中不足的问题。
作者:安东尼
原文网址: https://www.rfi.fr/tw/%E5%B0%88%E6%AC%84%E6%AA%A2%E7%B4%A2/%E5%81%A5%E5%BA %B7%E6%99%82%E9%96%93/20240411-%E5%85%A8%E7%90%83%E7%AC%AC%E4%BA%8C%E5%A4%A7%E8% 87%B4%E6%AD%BB%E5%82%B3%E6%9F%93%E7%97%85%E7%97%85%E6%AF%92%E6%80%A7%E8%82% 9D%E7%82%8E%E6%AF%8F%E5%A4%A9%E9%80%A0%E6%88%903500%E4%BA%BA%E6%AD%BB%E4%BA%A1
Ozempic與Saxenda懶人包!
從成分、減重原理、效果、使用方法和副作用比較減肥針
在現今社會,肥胖問題日益嚴重,不少人尋求有效的減肥方法。減肥針作為一種新興的減重選擇,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其中,Ozempic和Saxenda是最常見的兩種減肥針。這篇文章就針對這兩種藥物進行比較,分析它們的成分、減重原理、效果、使用方法和副作用,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到大家找出合適自己的減肥針。
Ozempic與Saxenda是什麼?
Ozempic是一種類似胰高血糖素的肽(GLP-1)受體激動劑,最初用於治療2型糖尿病。它通過模擬人體內的GLP-1激素來幫助調節血糖水平,同時也能抑制食慾,促進減肥。
Saxenda同樣是一種GLP-1受體激動劑,主要用於治療肥胖症。與Ozempic類似,Saxenda通過抑制食慾和增加飽腹感來促進減重。
減肥針的減重原理是什麼?
Ozempic通過模擬GLP-1的功能,促進胰島素分泌,減少胰高血糖素的釋放,從而降低血糖水平。此外,它還能延緩胃排空,增加飽腹感,幫助減少食物攝入。
Saxenda的工作原理與Ozempic相似。它能促進胰島素分泌,抑制胃排空,並減少食慾。這些機制共同作用,幫助使用者達到減重效果。
Ozempic與Saxenda的減重效果
臨床研究顯示,Ozempic在減重方面的效果顯著。根據研究,對338 名參與者進行Ozempic與Saxenda對減重效果隨機臨床試驗研究《Effect of Weekly Subcutaneous Semaglutide vs Daily Liraglutide on
Body Weight in Adults With Overweight or Obesity Without Diabetes》結果指出,經過68週,Ozempic參與者預估平均體重變化為-15.8%,Saxenda為-6.4%。
此外,Ozempic對改善血糖控制也有良好的效果,對合併糖尿病的肥胖者也尤為重要。
Saxenda雖然效果不及Ozempic顯著,但對於某些患者來說,依然是一個有效的選擇。
Ozempic與Saxenda的使用方法
Ozempic中含 GLP-1類似物semaglutide成分,可持續期間較長,只需每週注射一次,劑量由醫生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使用者需遵循醫生的建議,並定期檢查血糖水平。
Saxenda則需每日注射,劑量會在使用初期逐漸增加。使用者同樣需要依從醫生的指導,並保持健康的飲食和運動習慣。
Ozempic與Saxenda 綜合比較表
產品名稱
|
Saxenda®秀身達
|
Ozempic®胰妥讚
|
外觀
|
|
|
主要成分
|
Liraglutide
|
Semaglutide
|
減重原理
|
增加胰島素分泌,減少食慾,延緩胃排空
|
增加胰島素分泌,減少胰高血糖素,延緩胃排空
|
減重效果
|
平均減重5-10%
|
平均減重15-20%
|
注射次數
|
每日注射
|
每週注射一次
|
比較減重效果
- 根據臨床研究,Ozempic在減重效果上優於Saxenda,這使得Ozempic成為許多肥胖患者的首選。
比較使用方便性
- Ozempic的每週一次注射比Saxenda的每日注射更為方便,這對於部分患者來說是一個重要考量。
比較血糖控制
- 對於合併糖尿病的患者,Ozempic在血糖控制方面的效果更為顯著,這使得它在這類患者中更具吸引力。
副作用
Ozempic的常見副作用包括噁心、嘔吐、腹瀉和消化不良等。大多數副作用在使用初期較為明顯,隨著身體適應,通常會逐漸減輕。值得注意的是,Ozempic也有可能引發胰腺炎等嚴重副作用,患者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Saxenda的副作用與Ozempic相似,亦包括噁心、嘔吐和腹痛等。另一些患者可能會出現心跳加速和頭痛等症狀,也有潛在的嚴重副作用,如胰腺炎。
總結
Ozempic和Saxenda都是有效的減肥針,擁有相似的作用機制和副作用。然而,在減重效果、使用方便性和血糖控制方面,Ozempic較勝於Saxenda。因此,對於需要減肥的患者,Ozempic或會是較皆的選擇。在選擇適合自己的減肥方案時,患者應與醫生充分討論才作出減重方案。
哪裡可合法買到 Ozempic與Saxenda?
在香港,Ozempic和Saxenda是處方藥,需要由合格的醫生開立處方才能合法購買。
Medtimes 提供以上兩款減肥針Ozempic與Saxenda,均來自近諾和諾德(Novo Nordisk)藥廠原廠正貨。Medtimes減肥針由註冊醫生負責處方,醫生根據個人的健康狀況決定是否適合使用藥物,並度身訂制劑量,確保可安全且最小的副作用下達到體重減輕。
子宮頸癌患者10年急增3成
10年急升3成 癌症殺手第九位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字,2022年共有522 宗新確診的子宮頸癌個案,即每日平均有1.4名女士確診,並導致167人死亡,排行婦女癌症及癌症殺手的第九位。過去10年子宮頸癌有回升的趨勢,單在2012至21年間,個案便由457宗上升至破記錄的596宗,升幅達30%。
子宮頸癌發病率趨升的情況在年輕婦女群組更為明顯,20至44歲及45至64歲女性的五年發病率,分別由2003-07年的每10萬人7.72宗及18.92,逐步遞升至2018-22年的8.94及 19.9;同期,65歲或以上婦女的發病率則由每10萬人約29宗降至22宗。
積極參與篩查 新檢測助更早發現病變
衞生署在2004年推出子宮頸普查計劃,鼓勵適齡婦女接受定期篩查,而根據衛生署2023年人口健康調查的數據顯示,只有49.8% 曾接受子宮頸普查,低於世衛訂下70%覆蓋率的目標,婦女不願做篩查的原因包括沒有檢查的原因、自認身體健康,沒有任何子宮頸癌相關的症狀、沒有需要接受檢查、沒有時間進行檢查、怕尷尬、怕痛 /不適等。
子宮頸細胞由出現異常到演變成癌症,可能需時數以年計,而定期篩查有助在未有病徵時發現不正常病變。根據外國及本地建議,25至64歲有性經驗的婦女,都應該定期接受子宮頸癌篩查。除了傳統的子宮頸抹片檢查,近年應用的HPV 基因測試屬較新的技術,可能有助鼓勵更多婦女接受篩查,原因是研究顯示HPV基因檢測具高靈敏度,能在較早期篩查檢出癌前病變個案。
打错针|天水围母婴健康院为两婴儿错打肺炎链球菌疫苗 涉事时段共7婴儿打针
打错针|天水围母婴健康院为两婴儿错打肺炎链球菌疫苗 涉事时段共7婴儿打针
天水围母婴健康院发生错误为婴儿接种疫苗事件。卫生署今日(20日)公布,天水围母婴健康院于本周一(17日)为两名原定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儿童错误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正严肃调查和跟进事件,并已向受影响儿童的家长解释及致歉,有关儿童目前没有不良反应,经儿科专科医生的评估,事件不会对涉事儿童构成健康风险。
初步调查显示事件涉及人为错误,涉及事件的母婴健康院护士已被暂停注射疫苗的职务。
天水围母婴健康院按照恒常监察机制在本月17日服务时段结束后,覆核疫苗纪录,发现在当日下午4时至5时30分服务时段已使用的疫苗,与应接种疫苗的数量不一致,因此发现事件。
上述时段内有7名儿童需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但在覆核已使用的疫苗时察觉少用了两剂乙型肝炎疫苗,多用了两剂肺炎链球菌疫苗。经反覆与疫苗存货量核对后,确定该时段其中两名儿童被错误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
初步调查显示,该时段接受了疫苗接种的儿童年龄由1至7个月大。在「香港儿童免疫接种计划」下,儿童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剂乙型肝炎疫苗,其后分别于1个月及6个月大接种第二及第三剂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方面,基础接种应在2个月大和4个月大进行,及后在12个月大时接种一剂加强剂。
卫生署的医护人员已联系全部7名受影响儿童的家长,向他们致歉和讲解卫生署的跟进工作,亦已安排儿科专科医生尽快为有关儿童进行详细检查,并会在适当时间为他们补种乙型肝炎疫苗,及按「计划」完成接种三剂肺炎链球菌疫苗。
卫生署医护人员已征询儿科专科医生的意见,并参考相关的资料,经仔细评估后,相信事件不会对儿童构成健康风险。
调查工作仍在进行。初步调查显示,事件属人为错误。卫生署已责成所有母婴健康院加强前线人员的培训,确保他们严格遵照内部指引,在注射疫苗前,仔细核对疫苗和病人资料,并与陪同儿童接种的人士核实,避免同类事件发生。
卫生署再次向受影响人士衷心致歉。涉及事件的母婴健康院护士已被暂停注射疫苗的职务,如证实有关人员涉及违纪,会按既定程序处理。视乎进一步的调查结果,卫生署不排除将事件转介香港护士管理局作适当跟进。
原文网址: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903917/%E6%89%93%E9%8C%AF%E9%87%9D%EF%BD%9C%E5%A4%A9%E6%B0%B4%E5%9C%8D%E6%AF%8D%E5%AC%B0%E5%81%A5%E5%BA%B7%E9%99%A2%E7%82%BA%E5%85%A9%E5%AC%B0%E5%85%92%E9%8C%AF%E6%89%93%E8%82%BA%E7%82%8E%E9%8F%88%E7%90%83%E8%8F%8C%E7%96%AB%E8%8B%97%E3%80%80%E6%B6%89%E4%BA%8B%E6%99%82%E6%AE%B5%E5%85%B17%E5%AC%B0%E5%85%92%E6%89%93%E9%87%9D
子宫颈癌|近10年增30%更呈年轻化 团体吁女性打疫苗及定期筛查
子宫颈癌|近10年增30%更呈年轻化 团体吁女性打疫苗及定期筛查
撰文:洪戬昊
出版:2025-02-12 22:02
关注HPV联盟、家计会及港大妇产科学系今日(12日)指出,子宫颈癌个案在过去10年上升了三成,更有年轻化迹象。关注HPV联盟呼吁要积极推动疫苗加筛查的双重防护措施,达到世卫定下的「90/70/90」抗病灭癌目标。
20至44岁女性5年发病率达每10万人8.94宗
关注HPV联盟召集人颜婉嫦指,子宫颈癌的发病率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下跌,然而过去10年却有回升的趋势,个案数字在2012至2021年间由457宗上升至破纪录的596宗,升幅达三成之多。
她续指,子宫颈癌发病率上升的情况在年轻妇女群组中更为明显,其中20至44岁女性的5年发病率由2003至07年的每10万人7.72宗,升至2018至22年的每10万人8.94宗。
团体们呼吁女性要接种疫苗及定期进行筛查。疫苗方面,自2006年起,市民便已能透过接种疫苗帮助预防HPV相关疾病,而政府亦于2019/20学年开始为合资格小五及小六女生免费接种HPV疫苗,并在现学年推行全新的疫苗补种计划,分阶段为2004至2008年出生的本地女童补打HPV疫苗。家计会:鼓励学校支持免疫接种计划
家计会高级医生王静妍呼吁未接种疫苗的女生及家长积极支持免疫接种,亦鼓励学校支持免疫接种计划,以尽早获得疫苗的保护。
筛查同样重要,香港大学妇产科学系主任陈嘉伦指,子宫颈癌的产生,是从子宫颈细胞异常至癌变形成,中间发展至癌需以数年计算。若能在癌前病变阶段时发现并及时治疗,或可以预防癌症形成。她呼吁市民定期筛查,不要因为担心尴尬、生活工作繁忙而错过预防及治疗的黄金时期。
颜婉嫦呼吁,要积极推动疫苗加筛查的双重防护措施,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定下的「90/70/90」抗病灭癌目标,即90%女童于15岁前完成接种HPV疫苗,70%妇女在35岁前接受子宫颈筛查、45岁前再度进行筛检,和90%患病女性能够接受治疗。
原文网址: 子宫颈癌|近10年增30%更呈年轻化 团体吁女性打疫苗及定期筛查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1102751?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全年无休 小朋友感染或后果严重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全年无休 小朋友感染或后果严重
医院管理局
2025年2月21日周五 上午8:00
感染RSV是婴儿最常见住院的原因之一。
撰文:玛嘉烈医院儿科传染病科顾问医生关日华医生
为人父母最担心孩子生病,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可说是其中一种令父母甚为头痛的病毒。 RSV全年皆会发生,是导致急性呼吸道感染,如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和急性肺炎的其中一种致病原,亦是引致一岁以下婴幼儿支气管炎和肺炎的最普遍原因,甚至对患病幼童随时带来致命威胁。 RSV传染力比流感更高,家长应注意预防方法,保持日常卫生,保护儿童健康。
感染RSV的高危类别
婴儿(尤其早产儿)、患有慢性肺病、先天性心脏病或神经系统疾病的儿童、长者和免疫系统功能有缺陷的人士都是容易被RSV感染和感染后导致并发症的「高危一族」。
RSV常见症状及相关并发症
RSV感染潜伏期平均为5至7天。最初可能出现轻微症状,包括低烧、流鼻水或鼻塞、轻微头痛和咳嗽、喉咙痛和打喷嚏,早期症状与感冒相似,容易使人混淆。病毒亦可能入侵耳朵引发中耳炎。如感染情况严重,更可导致呼吸道、心血管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和重症,包括严重支气管炎和肺炎、心力衰竭、脑炎、脑病等。
婴幼儿感染RSV或后果严重
众多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婴儿期感染RSV可对呼吸系统和肺功能带来持续损伤,甚至持续至成年时期,对健康产生长远影响。此外,如感染RSV,再加上其他病毒,如流感病毒或细菌感染等夹击,会令病情更加严重。所以笔者再三强调必要保护所有婴儿免受 RSV 感染的重要性。
感染RSV后注意事项
一旦感染RSV,医生会视乎情况以支援性疗法纾缓患者不适。病人切记保持健康生活习惯,要有充足休息和睡眠,并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戴上合适外科口罩,家中应保持空气流通。
病情一旦持续和发烧不退,便要请教家庭医生下一步处理方案。由于RSV常见于婴幼儿,他们很多未能表达身体不适的感受,家长应密切留意幼儿病况。假若发现患者呼吸困难、嘴唇发紫、心口痛、心跳加速、神智突然转变或模糊、持续高烧、进食困难或有持续抽搐迹象等征状出现,应马上召紧急救护车送院。
预防RSV的方法
预防胜于治疗是日常保健的不二法门。针对保护婴幼儿,日常生活可用1比99稀释家用漂白水消毒儿童经常接触的物件,如玩具和家具。其他预防RSV的注意事项如下:
保持良好个人卫生,在任何场所均应注意手部卫生,接触公共物品后不应用手触碰口、鼻和勤洗手;
在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到人群聚集场所;
外出时佩戴合适的外科口罩;
遵守呼吸卫生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掩盖口鼻;
此外,如有需要,家长可考虑让婴儿接受合胞病毒抗体注射作保护(被动免疫)。孕妇亦可考虑接种合胞病毒疫苗注射,令母体抗体经胎盘传送给婴儿,或个人接种合胞病毒疫苗注射(主动免疫)。巿民可视乎自身实际需要咨询医生意见。
原文网址: https://hk.news.yahoo.com/%E5%91%BC%E5%90%B8%E9%81%93%E5%90%88%E8%83%9E%E7%97%85%E6%AF%92rsv%E5%85%A8%E5%B9%B4%E7%84%A1%E4%BC%91-%E5%B0%8F%E6%9C%8B%E5%8F%8B%E6%84%9F%E6%9F%93%E6%88%96%E5%BE%8C%E6%9E%9C%E5%9A%B4%E9%87%8D-000033154.html
流感|上周增42人死亡 累计225名患者不治 八成有慢性病
流感|上周增42人死亡 累计225名患者不治 八成有慢性病
撰文:赖卓盈
出版:2025-02-20 20:56
卫生防护中心今(20日)指,上星期本港新增61宗流感重症个案,当中42人死亡。中心表示,在61宗个案中,有33人未曾接种疫苗。
截至本月19日,本港累计流感死亡个案达225宗,当中9成为65岁以上长者,8成人有慢性病。
卫生防护中心指,上星期本港新增61宗流感重症个案。对上一周增61宗流感严重个案 半数无打疫苗
卫生防护中心表示,从本月9日至15日,本港新增61宗流感严重个案,42人死亡。中心指,当中59宗是甲型流感,1宗为乙型,1宗为甲型和乙型,有33人从未接种今季流感疫苗。而今个星期首4日亦有36宗重症,其中20宗为死亡个案。暂累计370宗严重个案 90%死者为长者
根据卫生防护中心数据,截至本月19日,今个流感季共有370宗严重个案和225宗死亡个案。所有个案均为成人,并以65岁或以上长者为主,分别有254宗和204宗,占总数约7成和9成;至于50至64岁群体,则有70宗和17宗。卫生防护中心又表示,根据现时已掌握的临床资料,有79%死亡个案均有慢性疾病。
中心指,现时北半球,欧洲、美洲和亚洲很多国家流感活跃度仍在上升,并维持高水平。其中台湾流感疫情呈仍高,虽然类流感就诊人次较前一星期下降,但仍为近10个流感季同期最高;日本和南韩的流感活跃程度亦持续高于基线水平。
原文网址: 流感|上周增42人死亡 累计225名患者不治 八成有慢性病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12658?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奧運性別爭議!染色體「XY」不等於是男性
巴黎奧運,卻遇上性別爭議,風波延燒全球。
巴黎奧運性別爭議風波,是源於2023年林郁婷在世錦賽贏得銅牌,卻遭國際拳擊總會(IBA)以「性別生化檢測異常」為由取消獎座!
有外媒宣稱,該項檢測認定林郁婷有男性的XY性染色體,而根據國際拳擊總會規定,擁有XY染色體的選手不得參與女性比賽,不過去年6月國際奧會已撤銷對國際拳總的承認。有染色體「XY」一定是男性嗎?
SRY基因
在沒有Y染色體的介入下,胚胎原是預設往女性發展的。而Y染色體之所以能決定男性性別,是在於上面一段關鍵的基因:SRY。這SRY基因讓胚胎往男性的外觀分化,讓睪丸的組織細胞在腹腔內形成。成熟的睪丸細胞會分泌雄性素與AMH等荷爾蒙,這些荷爾蒙會刺激胎內未分化的生殖系統,一邊抑制女性生殖系統發育,一邊促進男性特徵的發育。在各種荷爾蒙作用下,男性外生殖器才能發育完成。而最終睪丸被引導下降到陰囊,長成我們所知的「男孩」樣貌。
帶有XY染色體成為女性的原因
有些情況下,Y染色體可能缺乏SRY基因,或是SRY基因發生異常,使雄性化無法開啟,胚胎就會朝女性方向發育。睪丸細胞分泌雄性素的過程也可能出問題,導致雄性素濃度不足,影響性別發育。若雄性素分泌都正常,身體也可能對雄性激素無反應,這被稱為雄激素不敏感綜合症(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這種情況下,就算睪丸發育正常,外生殖器仍可能朝女性方向發育。
「無創產前檢測之父」研DNA檢測T21,逾90國採用!
盧煜明獲譽為「無創產前檢測之父」 研DNA檢測胎兒染色體疾病
香港最高學府之一的香港中文大學,校董會通過任命醫學院副院長盧煜明為下任校長,將於2025年1月8日起就職,任期5年。
有「無創產前檢測之父」稱譽的盧煜明,多年來致力研究轉譯醫學,即是將基礎醫學的研究應用在臨床上,令不少人受惠的,其中早期分析胎兒DNA引伸的無創產前診斷技術T21,開創以DNA檢測方式診斷胎兒是否有唐氏綜合症等遺傳病。他亦將檢測血漿DNA的技術延伸應用在篩查鼻咽癌,成功提高治癒比率。臨床測試後,T21在2011年正式推出,至今已被全球90多個國家或地區採用,每年數以百萬計孕婦受惠。
憑一條頭髮、就可以驗出事主DNA?
憑一條頭髮、就可以驗出事主DNA? 類似情節電影看得多,但現實中最少要有含有毛囊細胞組織的頭髮,才可進行化驗。亦有遺傳基因學專家指曾有人帶同一張染血紙布要求進行親子鑑定,但殘留在布料上的血液的準確性或受影響。
進行親子鑑定,口腔細胞及血液屬「標準樣本」,測試準確性接近100%。而到合規格的化驗機構抽取樣本,更能確保化驗的準確性。
親子鑑定技術的發展
「滴血認親」?
古時利用「滴血認親」來確認血緣關係,但這種方法不但沒有科學跟據,而且極不準確。直到20世紀初期,ABO血型被發現,科學家利血型作親子鑑定的方法。可是,這亦有不少限制,結果會因特殊血型、種族差異所影響,只可作排除用途。
到了80年代中期,英國遺傳學家阿萊克·傑弗里斯爵士發明利用DNA 遺傳物質來作身份鑑証用途,美國聯邦調查局(FBI)都有採用這科技來作法政用途。隨著DNA鑑証技術發展,現可利用這技術作親子鑑定用途,不僅是產後親子鑑定,甚至連產前胎兒親子鑑定亦可做到,而且準確度能達到99.99%。
DNA親子鑑定如何進行?
DNA是每個人均擁有的獨有遺傳物質,一半是來自父親,另一半則從母親而來。要確認他們的親子關係,可透過分析父母和孩子的DNA 排序,從而得出結論。親子鑑定測試大多分為法律用途及非法律用途,而只有產後親子鑑定報告才具有法律效力。
產前親子鑑定檢測種類
非入侵性技術
新式的DNA技術,利用母親血液中含有胎兒DNA這項發現,只須抽取母親血液,便能分離出胎兒DNA作檢測,而假定父親可提供血液或 口腔細胞樣本作分析。
傳統入侵性技術
絨毛膜活檢: 在孕婦懷孕11至13週進行。在超聲波儀器的協助下,醫生會利用吸針經過子宮從胎盤的絨毛膜抽取少量細胞組織,以取得胎兒DNA作檢測。
羊膜穿刺術: 在孕婦懷孕14至20週進行。在超聲波儀器的協助下,醫生會利用吸針穿過孕婦腹部,抽取少量含有胎兒細胞的羊水,以取得胎兒DNA。
產後親子鑑定檢測
產後親子鑑定報告可以作私人或法律用途,如移民身份證明、遺傳繼承問題等。
內地女做美甲竟感染HPV病毒?
很多人會去做美甲,但有內地網友分享一張照片,表示自己經常做美甲,最近指甲縫郤長出菜花狀小疙瘩,就醫後竟然確認是HPV感染。
該名女士指自己小拇指的甲緣長這些「小疙瘩」已經有兩年時間,是在一次美甲後陸續開始冒出來的,自己並沒有太在意。去年食指指緣也開始冒同樣的「小疙瘩」!有另一位網友表示,自己做美甲時並沒有出血,但同樣是感染了HPV長了指尖疣。
成都皮膚科主任亦提到,做美甲的確有感染HPV的可能:
「做美甲前,我們的指甲以及指甲周圍會被打磨,這時候「保護膜」會被破壞,同時,甲周還會出現我們肉眼可能看不見的創傷。病毒就會通過破壞了的皮膚屏障傳播、傳染。」甲周出現菜花狀增生可能是尋常疣,是感染HPV的一種表現。除了感染HPV,美甲過程中還可能感染灰甲、綠膿桿菌等。
醫生建議,選擇正規、符合安全衛生標準的美甲店,做美甲時避免過度打磨。
平均每人帶有2.8個隱性病基因?
無論多健康的人,基因裏都可能藏有不為人知的遺傳病基因。根據單基因疾病的研究表示,平均每一個人帶有2.8個隱性致病基因,即使沒有家族病史,仍有患遺傳病的風險。因此,要保障下一代擁有健康的身體,就要在計劃生育前及早進行隱性基因疾病檢測。
6成人帶隱性疾病基因 孩子25%機會患重症
據統計顯示,香港約60%人口帶有隱性致病基因,若父母都各帶同一隱性基因並出現突變,就會有75%機會把突變的隱性基因遺傳給孩子,還有25%機會同時遺傳到父母雙方的隱性致病基因,成為重症患者。基因承載着遺傳訊息,一代傳一代,當中有很多隱性疾病基因攜帶者都是健康的,甚至沒有家族遺傳史,所以對遺傳病警覺性較低,其中就有8成重症孩子的父母都不知道自己是隱性疾病基因攜帶者。
6成人帶隱性疾病基因 孩子25%機會患重症
現時有超過10,000多種隱性或單基因遺傳病,總體病發率比唐氏綜合症更常見。在香港較常見的有地中海貧血症,每12人就有1人為地中海貧血基因攜帶者。另一種常見及困擾父母的重症,便是脊髓肌肉萎縮症,每50人中就有1人攜帶這個隱性疾病基因。因此,正有生育計劃的夫婦,應及早在懷孕前進行隱性基因檢測,評估將來子女有多少機會患上重型隱性遺傳病,同時可以提早一步為生育作計劃,例如選擇人工受孕等。尤其曾有不明原因而不正常發展的胎兒、慣性流產,以及近親或有血緣關係的夫婦,更應該接受隱性基因檢測。
隱性遺傳病基因檢測
隱性遺傳病基因檢測可檢測出常見的隱性遺傳病,包括甲型地中海貧血、乙型地中海貧血、G6PD缺乏症 (蠶豆症)、苯丙酮尿症 (智力障礙) 、半乳糖血症 (奶類製品代謝異常) 、二型瓜胺酸血症 (肝功能異常)、 5α-還原酶缺乏症 (生殖系統異常) 、龐貝氏症 (肌肉無力及呼吸困難),以及威爾遜病(銅質代謝異常)。
保护宝宝抗RSV 孕妇打疫苗计清利弊
保护宝宝抗RSV 孕妇打疫苗计清利弊
2025年2月24日星期一
【明报专讯】近来最受关注的呼吸道疾病,除流感外,非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莫属。 RSV是一种核糖核酸病毒,经飞沫传播。受感染的细胞,因细胞膜融合变成较大的多核细胞而得名。
早前有资深儿科教授在报章撰文指RSV「大小通吃」,其感染对婴幼儿和长者足以构成严重的健康风险,有可能需要住院治疗、氧气辅助,甚至死亡。万一RSV与流感高峰期重叠,「双重夹击」下后果或更严重。那么作为孕妇,应否接种RSV疫苗?会否带来副作用?
卫生防护中心辖下疫苗可预防疾病科学委员会(下称委员会),上月就RSV疫苗发表暂拟共识,暂时不建议全面为长者或孕妇接种RSV疫苗,会继续监察有关疫苗效力和安全度的科学证据,本地流行病学和成本效益数据,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和海外卫生当局的最新建议;但孕妇可跟医生商量及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自行决定接种RSV疫苗。
根据卫生署资料,香港小童感染RSV个案,撇除2023年因新冠疫情严格感染控制后引致免疫屏障下降而令数字飈升外,其余年度,每10万名5岁以下小童,每年就有900至1300人因感染RSV而需入院治疗,数字与海外相若;在2023至2024年并没有死亡个案。
抗体传胎儿 出生后感染风险减
孕妇可通过接种疫苗产生抗体,经胎盘传给胎儿,保护初生婴儿免受感染风险。这种被动式免疫方法并非新尝试,现时香港政府免费全面提供予孕妇接种的百日咳疫苗,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已批准3款RSV疫苗用于长者,其中1款可同时用于怀孕32至36周孕妇。孕妇接种RSV疫苗后,婴儿出生90天内因感染RSV而导致的下呼吸道严重疾病风险可降低81.8%;出生180天内的风险亦可减低69.4%。
究竟委员会要监察哪些安全风险?准妈妈又如何掌握接种疫苗的重点,自行跟医生商量?
34周接种减风险
在获批用于孕妇的RSV疫苗的第三期临床试验中,接种RSV疫苗的孕妇虽比接种安慰剂的多了1%早产率(接种疫苗为5.7% ,接种安慰剂为4.7%),但在统计学上并无明显分别。一来过半数早产都是接种疫苗30天以后才发生,而大多数早产亦只在怀孕33周后才出现,后果并不算严重。二来如果孕妇是在怀孕32至36周才接种,早产比率差距更小(接种疫苗为4.2%,接种安慰剂为3.7%),当中大多数早产在36周后才出现。药厂基于安全理由,特别叮嘱怀孕32周后才接种。若准妈妈选择在34周接种疫苗,关乎疫苗有可能影响早产的风险,微乎其微。
‧高血压
定期监控可提防
RSV疫苗获批准使用后,一项在纽约两所医院的研究中,发现孕妇接种后出现高血压比率,以一般统计学分析没有明显分别,只有加入时间参数(time-dependent Cox covariate regression model)才有统计学上的意义,意思是疫苗可能令孕妇提早出现血压高。观其详细数据,可能增加风险的是病情比较轻微的妊娠高血压,而并非较严重的先兆子痫(即妊娠毒血症)或子痫症。再者,高血压可以提防,只要孕妇定期自行量度及监控血压,万一发现高血压尽早求医,有必要时提早分娩,解决危机。
‧吉巴氏综合征
每百万人多7至9宗个案
吉巴氏综合征(Guillain-Barré Syndrome,GBS)是一种罕见病症,出于自身免疫系统攻击神经组织,使肌肉软弱乏力,甚至肢体瘫痪,每100万人有1至2宗。患者通常在治疗数周后痊愈,但亦有患者受永久神经伤害。 GBS病因不明,但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前都曾出现肚泻或呼吸道疾病,某些感染如曲状杆菌、流感、巨细胞病毒都可能引起GBS。美国FDA今年1月初发出警告,表示观察到两家药厂生产的RSV疫苗在推出市面后,每100万人就多出了7至9宗GBS个案,因此要求药厂在产品资讯加入GBS的不良反应。然而,流感、新冠及现时全面替孕妇接种的百日咳疫苗,都会增加GBS个案。
委员会早前在媒体访问中表示,RSV疫苗引致GBS风险远低于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危害。此外在2023年,美国疾控中心(CDC)辖下预防接种咨询委员会(ACIP),判断孕妇接种RSV疫苗获得的保障远超于早产及高血压等风险,现时美国、英国、澳洲及部分欧洲国家都已全面建议孕妇接种RSV疫苗。所有临床治疗或干预,都有一定程度风险,有利必然有弊,要是利远多于弊,就可以清晰了解如何选择。
文:谭永雄(香港中文大学医院妇产科专科医生)
原文网址:https://news.mingpao.com/pns/%e5%89%af%e5%88%8a/article/20250224/s00005/1740328921030
【女性健康/更年期饮食】更年期后小心三高/骨质疏松 多吃鱼防中风 医生解构40岁以上女性常见疾病/保健重点
【女性健康/更年期饮食】更年期后小心三高/骨质疏松 多吃鱼防中风 医生解构40岁以上女性常见疾病/保健重点
2025年03月10日 06:00
40-50岁女性有何常见疾病?医生解构保健重点
40-50岁女性保健重点:
进入此阶段的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开始失去雌激素的保护,更年期的警号亦逐渐显现,需留意的保健重点包括:
心血管健康与代谢管理:更年期雌激素下降易致血脂异常,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需注意监测血压、血糖及胆固醇。
骨质密度维护:更年期后,骨质流失加速,骨骼开始变薄,令女性面临患骨质疏松的风险,建议补充钙及维他命D。
40-50岁女性的日常生活和饮食重点:
处于此阶段的女性在日常饮食方面需作出针对性调整:
增加进食大豆、亚麻籽、鹰嘴豆等富含植物雌激素食物,以缓解更年期症状。
摄取深海鱼、奇亚籽、核桃等富含Omega-3的食物,有助于抗炎及保护心血管。
多食粗粮、蔬菜及水果,促进肠道健康。
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控制总热量,预防肥胖及慢性疾病。
40-50岁女性建议进行哪些体检项目?
在选择体检项目时,建议可在以前基础上增加以下项目: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监控心脏血管的健康状况,及早发现潜在心血管疾病风险。
骨质密度检测(DEXA扫瞄):测试骨骼强度及评估骨质疏松风险,尤其是更年期后的女性。
50岁以上女性有何常见疾病?应如何保健?
50岁以上女保健重点:
心脑血管疾病与认知衰退预防:罹患高血压及中风风险随年龄倍增,注意监测脑血管的健康状况。
骨质疏松与关节健康:本港65岁以上女性髋部骨折发生率位居亚洲前列,需每年检测骨质密度,并评估跌倒风险(如居家防滑措施)。
50岁以上女性常见健康风险或疾病:
在此阶段,女性大多步入更年期或绝经期,乳腺癌、大肠癌、肺癌等癌症风险增加。
此外,雌激素水平下降致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提升,关节与肌肉功能或有机会出现异常,神经退化性疾病、慢性病及并发症亦在潜伏威胁。
50岁以上女性的日常生活和饮食重点:
此阶段的女性日常饮食应注意营养的精准补充,保证优质蛋白质的摄入,有助于维持肌肉量。
适当补充维他命B群、维他命D、钙及铁,预防贫血及骨质疏松。
选择易于消化的食物,减轻胃肠负担。
50岁以上女性建议进行哪些体检?
此阶段女性在挑选体检项目之际,可考虑额外加入以下检查项目:
肠胃内窥镜检查:随着年龄增长,肠胃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透过肠胃内窥镜检查,可及早发现病变,采取治疗措施。
脑部磁力共振扫瞄:能够帮助评估脑血管健康状况,预防中风等严重并发症,亦可及早发现脑血管病变等问题,有助于及时干预与治疗。
原文网址: https://www.singtao.ca/7077889/2025-03-10/news-%E6%9B%B4%E5%B9%B4%E6%9C%9F%E5%BE%8C%E5%B0%8F%E5%BF%83%E4%B8%89%E9%AB%98%2F%E9%AA%A8%E8%B3%AA%E7%96%8F%E9%AC%86+%E5%A4%9A%E5%90%83%E9%AD%9A%E9%98% B2%E4%B8%AD%E9%A2%A8+%E9%86%AB%E7%94%9F%E8%A7%A3%E6%A7%8B40%E6%AD%B2%E4%BB%A5%E4%B8%8A%E5%A5%B3%E6%80%A7%E5%B8%B8%E8%A6%8B%E7%96%BE%E7%97%85%2F%E4%BF%9D%E5%81%A5%E9%87%8D%E9%BB%9E/?variant=zh-hk
百日咳︱南韩首现「百日咳」死亡个案 确诊病例激增100倍 2族群高危
百日咳︱南韩首现「百日咳」死亡个案 确诊病例激增100倍 2族群高危
发布时间: 2024/11/14 12:14
南韩首现「百日咳」死亡个案 确诊病例激增100倍 2族群高危
【百日咳/感冒/咳嗽/恙虫病/南韩旅游】游韩注意!南韩「百日咳」个案正在全国范围蔓延,近日更新增一例死亡个案,为全国首宗。南韩疾病管理厅提醒,百日咳确诊病例已较去年激增100倍,尤其2大族群要特别小心「类感冒」症状。
据韩国媒体报道,南韩一名出生不足2个月的婴儿因患百日咳身亡,成为国内首宗案例。南韩疾病管理厅公布,该名婴儿于上月31日确诊后住院治疗,虽已接种百日咳疫苗,但据悉在打疫苗前已出现咳嗽、有痰等症状,估计因此降低了疫苗效用。婴儿住院后症状持续恶化,延至本月4日死亡。
百日咳︱确诊病例激增100倍 2族群需慎防「类感冒」症状
当地媒体报道指出,南韩百日咳确诊个案数量在今年呈全国范围激增,截至11月首周,确诊病例已由去年292宗,增至今年超过3万宗,增幅达100倍。而百日咳主要会对儿童、尤其6个月以下的婴幼儿威胁最大;其次是11至18岁青少年,亦容易中招。
据了解,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因咳嗽可能持续百日而得名。相应疫苗出现并以免疫规划形式大规模使用后,便进入低流行状态。但随着时间推移,百日咳流行和传播方式发生变化,症状不明显的成人和青少年成为传染婴幼儿的主体,主因是11至18岁的青少年疫苗保护力逐渐消退,而6个月以下的婴儿又尚未获得足够的保护力。
症状早期表现与普通感冒并无太大区别,有时甚至没发热情况;初期症状包括流鼻涕和轻度咳嗽等,惟咳嗽的表现形式不同——百日咳会表现出严重的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且咳嗽终止时,伴有鸡鸣样的吸气声。百日咳整个病程或几乎没有肺部体征,但一旦进展到急性期,尤其是婴儿一旦患上,病情发展迅速,严重可引致并发症,造成肺炎、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原文网址: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857227/%E7%99%BE%E6%97%A5%E5%92%B3%EF%B8%B1%E5%8D%97%E9%9F%93%E9%A6%96%E7%8F%BE%E3%80%8C%E7%99%BE%E6%97%A5%E5%92%B3%E3%80 %8D%E6%AD%BB%E4%BA%A1%E5%80%8B%E6%A1%88%E3%80%80%E7%A2%BA%E8%A8%BA%E7%97%85%E4%BE%8B%E6%BF%80%E5%A2%9E100%E5%80%8D%202%E6%97%8F%E7%BE%A4%E9%AB%98%E5%8D%B1
「生蛇」后遗神经痛可持续逾十年 工会吁高危人士及早接种「蛇针」
「生蛇」后遗神经痛可持续逾十年 工会吁高危人士及早接种「蛇针」
02月28日(五)
西医工会指逾3分1受访者忽视生蛇风险。
俗称「生蛇」的带状疱疹甚为常见。有统计指出,香港39岁以上人士有97%曾感染水痘,而全球人口中,每3个人就有1人可能于其一生中,因水痘而引发生蛇。生蛇除了会带来痛楚、红疹,一旦「上眼」更可能致盲;更有八至九成生蛇患者会出现后遗神经痛,严重者甚至持续逾十年。不过,一项最新全球调查就指出,逾3分1受访者忽视生蛇风险。适逢本周是「带状疱疹关注周」,有医生工会提醒市民关注生蛇,呼吁50岁或以上人士,以及18岁或以上高危人士提高警觉,及早接种预防疫苗。
西医工会会长陆伟亮指出,带状疱疹一般由水痘病毒引起。患者感染水痘并康复后,病毒会潜伏于背根神经节,待再度活化后便会沿神经节移至皮肤,引致生蛇。随年龄增长、压力及慢性病等因素,免疫系统可能减弱,生蛇风险也会较高。
他续指,生蛇早期,患者会出现发烧、头痛等症状,皮肤亦会感到痛楚及痕痒。随病情发展,患者的胸椎、腰椎外的皮肤及面部可能会出现红疹或水泡,甚至长出脓疤或渗血水。一般而言,患者的皮疹会于约2至3周后逐渐凋谢及结痂。
不过,陆伟亮又提醒,就算患者生蛇处结痂、皮疹消退,有近八至九成患者会出现后遗神经痛,持续困扰患者数周,而严重者甚至可以持续十多年,导致日常生活、工作受影响。若痛症出现在耳朵内等「鬼鼠位」便更难以发现,甚至会引致焦虑症状。
去年底进行的一项网上问卷调查,访问近8,400名来自不同国家的50至60岁人士,当中超过3分1受访者表示「一点也不关心」生蛇风险。陆伟亮担心,本港市民对生蛇的认知不高,且本港蛇针接种率偏低,希望趁2月24日至3月2日的全球「带状疱疹关注周」,唤起大众关注。他又提到,旧款蛇针于接种一年后,保护力会跌至67%,且按年下跌,而近年推出的新型蛇针,可于接种后11年维持九成以上免疫能力,呼吁生蛇风险较高的成年人,以及50岁或以上人士,可向家庭医生或主诊医生查询,考虑接种蛇针,预防生蛇。
原文网址:「生蛇」后遗神经痛可持续逾十年 工会吁高危人士及早接种「蛇针」 | on.cc东网 | 中港台 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50228/bkn-20250228010002982-0228_00822_001.html
鱼目混珠|生理盐水扮HPV疫苗 女护士匿医院厕所帮人打针逾160名女子中招【附9招预防HPV病毒】
鱼目混珠|生理盐水扮HPV疫苗 女护士匿医院厕所帮人打针逾160名女子中招【附9招预防HPV病毒】
发布时间: 2024/11/29 17:12
▲ 内地一名女护士以生理盐水扮HPV疫苗,匿医院厕所内帮人打针,超过160名女子中招。
【生理盐水/HPV疫苗/疫苗接种/打针】打疫苗千万不要贪便宜!内地有女护士3年来将生理盐水灌入HPV疫苗包装,假装成正统疫苗为女士接种。她以「走后门」无须预约打针作为招徕,导致超过160名女性误堕骗局。
鱼目混珠|生理食盐水扮HPV疫苗
据「兰州公安」消息及综合内媒报道,甘肃一名在医院工作的女护士声称能够「走后门」,不用预约排期,就能够立刻接种HPV疫苗。涉事女护士利用职务之便,将生理盐水冒充四价或九价HPV疫苗,再约女士们到医院附近商场及诊所、此前工作医院的走廊尽头或洗手间等隐蔽处接种,作案时间长达3年。
鱼目混珠|注射后无记录起疑 报案揭发事
兰州公安局今年4月收到有4名女子报案,指自己是透过女护士接种HPV疫苗,但电子疫苗记录无此项接种记录,其溯源码曾被多人扫描,故怀疑受骗。
经警方调查后,发现涉事女护士利用以前在医院工作的人脉关系,私自留存已注射的HPV疫苗包装,继而将生理盐水灌入假冒HPV疫苗,以「特殊管道走后门」、「限量名额」等作为招徕,透过熟人之间相互介绍,导致众多受害人上钓,亦对她深信不疑。据了解,事件受害者约有160人,金额共计60万元人民币(约64万港元);女护士被捕时,身上查获4个包装磨损不堪的「疫苗包装」纸盒,盒上字迹已模糊。
HPV病毒|男女均会感染HPV
本港耳鼻喉科专科医生林伟雄曾受访解释,HPV病毒很普遍,是一种接触传染的传染病,只要身体接触到此病毒就有机会感染,而性接触属比较常见的感染途径,男女都有均等机会受到感染。
HPV病毒有过百种不同类型,基本可将它们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低危型指感染后会产生患癌的机会相对低,但所引发的良性疾病都会对人类健康构成影响,包括生殖器出现「湿疣」,俗称「椰菜花」,或在皮肤会生疣等。
HPV病毒|9招预防感染HPV
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妇科副主任医生唐虹接受内媒访问指,HPV病毒「耐寒不耐热」,温度达摄氏55至60度时便会变质,因此高温消毒可以消灭病毒。惟大多数温泉水温度仅约40至45度,导致HPV病毒仍可生存,如果皮肤有伤口便很容易感染到HPV。
原文网址: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865688/%E9%AD%9A%E7%9B%AE%E6%B7%B7%E7%8F%A0%EF%BD%9C%E7%94%9F%E7%90%86%E9%B9%BD%E6%B0%B4%E6%89%AEHPV%E7%96%AB%E8%8B%97%E3%80%80%E5%A5%B3%E8%AD%B7%E5%A3%AB%E5%8C%BF%E9% 86%AB%E9%99%A2%E5%BB%81%E6%89%80%E5%B9%AB%E4%BA%BA%E6%89%93%E9%87%9D%E9%80%BE160%E5%90%8D%E5%A5%B3%E5%AD%90%E4%B8%AD%E6%8B%9B%E3%80%90%E9%99%849%E6%8B%9B%E9%A0%90%E9%98%B2HPV%E7%97%85%E6%AF%92%E3%80%91
流感季节高峰或近尾声 本周首4日录16宗流感重症 患者全部病逝
流感季节高峰或近尾声 本周首4日录16宗流感重症 患者全部病逝
防护中心公布,上周流感数据低于基线水平。
流感活跃程度持续下跌,高峰期或近尾声!卫生防护中心日前公布,本港流感活跃程度于上周(2日至8日)期间进一步下降,实验室收集9,462个呼吸道样本中,有347个带有甲或乙型流感,约占整体3.67%,低于前一周5.53%,亦低于基线水平的4.94%。不过由上周至本周首4日,本港仍有24宗学院或院舍流感爆发个案,共110人受影响。而本周首4日就已录得16宗流感重症,16名患者全部病逝。
防护中心于上周接获定点普通科门诊呈报的流感样病例,平均每千宗有6.2宗,低于前一周7.2宗。不过定点私家医生诊生呈报的流感个案,每千宗约有44.3宗,高于前一周的37.9宗。学校及院舍爆发个案方面,上周录得11宗,共有47日受影响,低于前一周的18宗个案、影响96人。
中心指出,以每一万人口计,本港整体公立医院上周的流感入院率为0.2,低于前一周的0.33,亦低于基线水平的0.27,属于低强度水平。不过,上周仍有32宗成人流感重症个案,其中有21名患者不幸病逝。 32名患者中,约有22人未有接种新一期流感疫苗。而本周首4日(9日至12日)亦已录得16宗流感重症,16人全部病逝。另外,上周亦录得一名已接种疫苗的8岁男童染上乙型流感并发心肌炎的重症个案。
中心实验室收集的带流感病毒样本中,有73%为甲型(H1)流感、5%为甲型(H3)流感,亦有23%为乙型流感。
原文网址:流感季节高峰或近尾声 本周首4日录16宗流感重症 患者全部病逝 | on.cc东网 | 中港台 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50315/bkn-20250315152149268-0315_00822_001.html
多个国家出现麻疹疫情 卫生防护中心提醒外游市民完成两剂疫苗
多个国家出现麻疹疫情 卫生防护中心提醒外游市民完成两剂疫苗
2025-03-14 HKT 18:16
卫生防护中心表示,市民接种疫苗是预防麻疹最安全有效的方法。
卫生防护中心表示,鉴于近期多个海外国家出现麻疹疫情,提醒市民外游前应确保完成接种两剂麻疹疫苗,以减低感染风险。香港今年暂时录得1宗外地传入麻疹个案,病人曾于潜伏期到过越南,目前没有录得其他个案。
卫生防护中心总监徐乐坚重申,市民接种疫苗是预防麻疹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健康的人士按建议接种麻疹疫苗后一般可获长期,甚至终生保护,接种两剂疫苗后预防效果更可达97%。
中心说,根据世卫最新发布的资料,去年欧洲和中亚地区共录得超过12万7000宗麻疹个案,包括至少38宗死亡个案,是2023年的两倍,也是自1997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当中,超过四成病例为5岁以下儿童。
原文网址: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1795763-20250314.htm
7岁男童染侵入性脑膜炎双球菌 其家居接触者出现病征
7岁男童染侵入性脑膜炎双球菌 其家居接触者出现病征
一名7岁男童感染侵入性脑膜炎双球菌,现时情况稳定,留医伊利沙伯医院。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今日(10日)表示,初步调查显示,病人潜伏期内没有外游,他的其中一名家居接触者出现喉咙痛,并会按中心建议求医。中心提醒市民避免直接接触带菌者或受感染者的飞沫,并时刻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以减低被传染这种严重疾病的风险。
患者过往健康良好,他于上周四(6日)开始出现发烧、呕吐及头痛,上周六(8日)到伊利沙伯医院急症室求医,同日入院接受治疗。他的脑脊液样本经化验后,证实感染脑膜炎双球菌,临床诊断为脑膜炎。防护中心已为5名密切接触者派发预防药物。中心会继续进行调查。
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所引起,主要经由直接接触带菌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包括口鼻分泌物)而传播。潜伏期由2至10日,一般为3至4日。当细菌入侵血液或包围脑部及脊髓的内膜时,可引致严重病症。脑膜炎双球菌血症的病征包括突发性发烧、剧烈头痛、皮肤出现瘀斑及休克,严重者甚至会致命。
原文网址:7岁男童染侵入性脑膜炎双球菌 其家居接触者出现病征 | on.cc东网 | 中港台 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50310/bkn-20250310163058469-0310_00822_001.html
韩国发布「日本脑炎」警报 两地区病媒蚊子数量增 附3项建议
韩国发布「日本脑炎」警报 两地区病媒蚊子数量增 附3项建议
出版:2024-07-26 14:48
韩国疾病管理厅7月26日向全国发布「日本脑炎」警报,称在两个地区收集的蚊子中,逾半确认为传播媒介蚊子,呼吁民众防范。
疾病管理厅指,在韩国庆尚南道和全罗南道采集的蚊子中,超过一半确认为日本脑炎的传播媒介蚊子,其中在庆尚南道占63.2%、在全罗南道占58.4%,管理厅称,符合接种条件的民众应接种疫苗。
韩国每年约有20宗日本脑炎患者病例出现,多数病例报告于8月或9月,最晚出现的病例可能会到11月。库蚊是传播日本脑炎的媒界。
韩方指,蚊子主要在夜间展开吸血活动,分布于韩国各地,疾病管理厅也向民众提供数项建议,包括夜间外出时穿浅色长袖衣服与长裤,使用驱蚊剂,还有避免使用会吸引蚊子的强烈香水或化妆品。
根据香港卫生防护中心网站,日本脑炎由日本脑炎病毒引致,是一种经蚊子传播的疾病,日本脑炎主要流行于亚洲及西太平洋地区的郊外及农村,尤其在气候炎热的季节,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病毒传播全年都可发生,高峰期通常为雨季。
网站指,大部份受感染者没有明显病征,或只有发烧及头痛等轻微症状,病情严重者则会在短时间内发病,出现头痛、发高烧、颈部僵硬、神志不清、昏迷、抽搐(尤其是儿童)、痉挛性瘫痪等症状,甚至死亡。
网站又称,接种日本脑炎疫苗是安全而有效的预防方法,现时香港有相关疫苗可供接种,但市民一般不需要接种此疫苗,疫苗适用于准备前往日本脑炎流行区(尤其是当地郊区)并逗留一个月或以上的旅游人士,对于一些短期旅游(不足一个月),旅客如果计划于疾病传播季节到郊区并大部份时间进行户外或夜间活动,亦应接种疫苗。
原文网址: 韩国发布「日本脑炎」警报 两地区病媒蚊子数量增 附3项建议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1041901?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食物中毒︱日本肆虐「诺如病毒」 专科医生指传染性极高!三类人士高危
食物中毒︱日本肆虐「诺如病毒」 专科医生指传染性极高!三类人士高危
2025年3月9日
诺如病毒︱本地急性肠胃炎活跃程度显著上升 专科医生指传染性极高
【Yahoo健康】诺如病毒近日于日本肆虐,继连续 4 年获米芝莲一星的大阪名店「喜一」有 56 名顾客证实感染诺如病毒后,鸟取县米子市日式和果子店周二(4 日)亦有 99 名顾客感染诺如食物中毒事件而遭停业处分。
肠胃及肝脏科医生张世华接受《Yahoo健康》专访时解释,「食物中毒」医学上称食源性疾病,是指经由食物进入人体的生物、化学或物理媒介物所引致的疾病,主要可分为感染性及中毒性。当中感染性包括细菌及病毒引致,常见的细菌包括沙门氏菌、难辨梭菌及曲状杆菌;常见的病毒感染则包括诺如(又称诺沃克)病毒、轮状病毒及腺病毒。中毒性是其它已产生毒素,例如雪卡毒素。
其中诺如病毒是食物中毒里较常见的成因,通常与饮食及卫生有关,如食用或饮用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或透过人传人或接触受污染的物件表面而感染,以及患者的呕吐物及粪便中出现,传染性极高,在秋冬比较常见。在人多聚集、或是要共用厨房及厕所的地方,包括学校、医院、安老院舍、酒店等地方,均较容易引致食物中毒爆发。
诺如病毒患者会出现恶心、腹泻、呕吐、腹痛及发烧等症状,严重者或会出现痾血。
任何人士均有机会食物中毒 应尽早求诊免病情恶化
张医生续指,任何人士均有机会食物中毒,潜伏期由数小时至数日不等,视乎致病媒介而定,患者会出现恶心、腹泻、呕吐、腹痛及发烧等症状,严重者或会出现痾血。而小朋友、长者或长期病患人士,因低抗力较差,如不慎食物中毒,他们较易出现严重性并发症。因此食物中毒的病人如感不适,应尽早求诊,避免病情恶化。
目前治疗食物中毒的方案亡要根据病人中食原因而定,在医护人员的专业治理下,病人一般 1 至 2 星期内可痊愈。张世华指,治疗方案主要分两类:
病毒性感染 - 主要用支援性的治疗方案,例如病人发烧便处方退烧药,腹泻脱水便为患者用口服补充剂或静脉输治疗(俗称吊盐水),为身体补充所需的水份。
食物中毒由细菌引致 - 根据该细菌的特性,考虑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
张医生指,细菌与病毒是本港与食肆,以及食物业有关的食物中毒个案最常见的成因,而最常见的成因包括:
食物未经彻底煮熟
生食污染熟食或即食食物
贮存温度不当,如闲置室温太久
张医生提醒,故食物一定要彻底煮熟,或彻底翻热,生食及熟食要分开处理,同时亦要选择安全及来源可靠的食材。他称,特别在外用餐时,尽量保持餐具卫生,如厕后记得清洁双手,以免将细菌病毒带至食物里;日常也要把食物存放于安全温度。
原文网址:https://hk.news.yahoo.com/%E9%A3%9F%E7%89%A9%E4%B8%AD%E6%AF%92%EF%B8%B1%E6%97%A5%E6%9C%AC%E8%82%86%E8%99%90%E3%80%8C%E8%AB%BE%E5%A6%82%E7%97%85%E6%AF%92%E3%80%8D- %E5%B0%88%E7%A7%91%E9%86%AB%E7%94%9F%E6%8C%87%E5%82%B3%E6%9F%93%E6%80%A7%E6%A5%B5%E9%AB%98%EF%BC%81%E4%B8%89%E9%A1%9E%E4%BA%BA%E5%A3%AB%E9%AB%98%E5%8D%B1-020117936.html
研究:「生蛇」疫苗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23% 保护效果可维持长达 8 年︱Yahoo
研究:「生蛇」疫苗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23% 保护效果可维持长达 8 年︱Yahoo
2025年5月11日
研究:「生蛇」疫苗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23% 保护效果可维持长达 8 年︱Yahoo
【Yahoo健康】南韩一项大型研究发现,接种带状疱疹(俗称「生蛇」)疫苗可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包括中风、心脏衰竭及冠心病等,保护效果可维持长达 8 年。研究涵盖逾 127 万名 50 岁或以上人士,显示接种疫苗者出现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整体减少 23%,其中 60 岁以下男性及生活习惯不佳人士(如吸烟、饮酒及缺乏运动)效果更为明显。
综合外媒报道,该研究由南韩首尔庆熙大学医学院的 Dong Keon Yon 教授领导,结果刊登于《欧洲心脏杂志》。团队自 2012 年起追踪逾 120 万名南韩民众的健康纪录,结合其疫苗接种情况、年龄、性别、经济状况及生活习惯等资料分析。
数据显示,接种疫苗者的整体心血管事件风险下降 23%,其中重大心血管疾病(包括中风、心脏病发或因心脏病致死)的风险下降 26%,心脏衰竭风险亦下降 26%,而冠心病风险则减少 22%。疫苗的保护效果在接种后两至三年间最为显著,但整体而言,可持续至第八年。
研究解释,带状疱疹可能令血管发炎及形成血栓,从而提高心血管疾病风险,因此接种疫苗预防病毒感染或可间接降低此类风险。此外,病毒造成的神经损伤也可能干扰心律,诱发心悸甚至心脏病发。 Dong Keon Yon 表示,即使是没有已知心脏病风险因素的人,疫苗亦可能发挥保护作用。
原文网址: https://hk.news.yahoo.com/%E7%A0%94%E7%A9%B6%EF%BC%9A%E3%80%8C%E7%94%9F%E8%9B%87%E3%80%8D%E7%96%AB%E8%8B%97%E5%8F%AF%E9%99%8D%E4%BD%8E%E5%BF%83%E8%A1%80%E7%AE%A1%E7%96%BE%E7%97%85%E9%A2%A8%E9%9A%AA-23%EF%BC%85-%E4%BF%9D%E8%AD%B7%E6%95%88%E6%9E%9C%E5%8F%AF%E7%B6%AD%E6%8C%81%E9%95%B7%E9%81%94-8-%E5%B9%B4%EF%B8%B1yahoo-081915818.html
东方日报A1:致命性肺炎球菌 病童切肺逼换肾
东方日报A1:致命性肺炎球菌 病童切肺逼换肾
侵入性肺炎球菌连环施袭儿童,有小童要切肺、甚至生命受到威胁。今年截至4月,卫生署已录得82宗侵入性肺炎球菌个案,其中16宗的感染者是18岁以下儿童,而今年的血清3型个案已有36宗,达去年全年的80%。近日网上流传儿童医院一宗严重个案,中招女童因肺链引致败血,在儿童医院接受治疗期间需用「人工肺」维持生命,其中一边肺已经完全失去功能,医生指若情况没改善,女童恐因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日前有医生亦引述,疫后儿童医院的肺炎球菌重症个案,绝大部分个案涉及「血清3型」,部分患者更要「切肺」、「洗肾」,甚至「换肾」。
上述使用人工肺的患者个案,其母友人早前在网上发文,透露有女童感染肺链重症,遂为其发起集气活动,望为稚女打气。而上月的《香港医学杂志》中,就有评论文章根据本港一间大型医院的儿童深切治疗部(PICU)于疫后几年的「侵入性肺炎球菌」个案,指出相关的严重个案绝大多数涉及「血清3型」,且相关患者均曾接种上一代13价肺炎球菌疫苗。韩指出,以往的13价疫苗理论上能预防血清3型,惟本港仍不时有儿童肺炎球菌重症出现,当中最多为血清3型,情况与内地、台湾等邻近地区有所不同。
文章通讯作者、儿科专科医生韩锦伦指出,肺炎链球菌(肺炎球菌)常见于人体上呼吸道,若扩散到其他部位则会演变成「侵入性肺炎球菌」(IPD)感染,除了「入肺」,亦有可能「入脑」、「入血」等,其中儿童、长者或免疫力低人士风险较高。疫情期间,侵入性肺炎球菌个案近乎销声匿迹,但疫后复常后开始渐渐反弹。
他指出,涉及「侵入性」的重症,一旦延误医治便相当危险,虽然本港医疗技术先进令肺炎球菌的死亡率一直甚低,但仍有少数严重个案可能会出现并发症。曾有患者感染肺炎球菌后,病菌侵入到肺包而导致肺积水,有严重个案更要靠「体外膜氧合治疗」(ECMO,俗称「人工肺」)维持病童的生命,甚至有人要切去半个肺。同时,这种病也可能导致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US)引致慢性肾衰竭,有病人因而需要长期洗肾,甚至换肾。
他续指,香港的疫苗接种计划自2011年采用「13价肺炎球菌疫苗」,其保障范围包括「血清3型」。直至前年,「疫苗可预防疾病科学委员会」发表疫苗建议,认为15价疫苗对血清3型的免疫反应,较13价疫苗高。而政府亦于去年在「儿童免疫接种计划」及相关疫苗计划中,以15价取代13价疫苗。对于新的15价疫苗,他认为仍需观察未来几年的血清3型重症数字有否降低,亦要小心留意更新疫苗时有否其他血清型重症数字上升。
原文网址:东方日报A1:致命性肺炎球菌 病童切肺逼换肾 | on.cc东网 | 中港台 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50525/bkn-20250525033002099-0525_00822_001.html
侵入性肺炎球菌连环施袭儿童,有小童要切肺、甚至生命受到威胁。今年截至4月,卫生署已录得82宗侵入性肺炎球菌个案,其中16宗的感染者是18岁以下儿童,而今年的血清3型个案已有36宗,达去年全年的80%。近日网上流传儿童医院一宗严重个案,中招女童因肺链引致败血,在儿童医院接受治疗期间需用「人工肺」维持生命,其中一边肺已经完全失去功能,医生指若情况没改善,女童恐因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日前有医生亦引述,疫后儿童医院的肺炎球菌重症个案,绝大部分个案涉及「血清3型」,部分患者更要「切肺」、「洗肾」,甚至「换肾」。
上述使用人工肺的患者个案,其母友人早前在网上发文,透露有女童感染肺链重症,遂为其发起集气活动,望为稚女打气。而上月的《香港医学杂志》中,就有评论文章根据本港一间大型医院的儿童深切治疗部(PICU)于疫后几年的「侵入性肺炎球菌」个案,指出相关的严重个案绝大多数涉及「血清3型」,且相关患者均曾接种上一代13价肺炎球菌疫苗。韩指出,以往的13价疫苗理论上能预防血清3型,惟本港仍不时有儿童肺炎球菌重症出现,当中最多为血清3型,情况与内地、台湾等邻近地区有所不同。
文章通讯作者、儿科专科医生韩锦伦指出,肺炎链球菌(肺炎球菌)常见于人体上呼吸道,若扩散到其他部位则会演变成「侵入性肺炎球菌」(IPD)感染,除了「入肺」,亦有可能「入脑」、「入血」等,其中儿童、长者或免疫力低人士风险较高。疫情期间,侵入性肺炎球菌个案近乎销声匿迹,但疫后复常后开始渐渐反弹。
他指出,涉及「侵入性」的重症,一旦延误医治便相当危险,虽然本港医疗技术先进令肺炎球菌的死亡率一直甚低,但仍有少数严重个案可能会出现并发症。曾有患者感染肺炎球菌后,病菌侵入到肺包而导致肺积水,有严重个案更要靠「体外膜氧合治疗」(ECMO,俗称「人工肺」)维持病童的生命,甚至有人要切去半个肺。同时,这种病也可能导致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US)引致慢性肾衰竭,有病人因而需要长期洗肾,甚至换肾。
他续指,香港的疫苗接种计划自2011年采用「13价肺炎球菌疫苗」,其保障范围包括「血清3型」。直至前年,「疫苗可预防疾病科学委员会」发表疫苗建议,认为15价疫苗对血清3型的免疫反应,较13价疫苗高。而政府亦于去年在「儿童免疫接种计划」及相关疫苗计划中,以15价取代13价疫苗。对于新的15价疫苗,他认为仍需观察未来几年的血清3型重症数字有否降低,亦要小心留意更新疫苗时有否其他血清型重症数字上升。
原文网址:东方日报A1:致命性肺炎球菌 病童切肺逼换肾 | on.cc东网 | 中港台 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50525/bkn-20250525033002099-0525_00822_001.html
肝癌|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肝癌风险高!定期追踪检查才能保健康
肝癌|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肝癌风险高!定期追踪检查才能保健康
出版:2025-02-13
48岁的李先生,年轻时候就知道自己有乙型肝炎,前几年新冠疫情打乱了生活习惯,忘记之前医师叮咛的规律追踪,直到最近食欲变差、常常疲累不堪,且家人发现李先生肚子愈来愈大,才急忙至门诊求治。
诊断后发现,李先生的肝脏里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肿瘤,确诊为末期肝癌,治疗后仍无法挽回生命。
台湾卫生福利部公布最新台湾人死因统计结果,癌症仍位居10大死因之首,而肝癌已经连续44年名列前2名,台湾每年约有1万3,000人死于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主因皆为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而死于肝癌的病患中,超过3分之2的人为乙型与丙型肝炎带原者。乙型肝炎带原者如持续有肝炎发作,有15-20%会发生肝硬化,大幅增加肝癌的机率;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至少会有1半以上变成慢性肝炎,其中约20%会导致肝硬化,而肝硬化者每年有3-5%会变成肝癌。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中兴院区消化内科主任谢文斌认为,除了常见的乙型与丙型肝炎,脂肪肝也逐渐成为医学界重视议题。在台湾,平均每3个人就有1人有脂肪肝,因为大多无症状,所以许多人也不以为意,然而放着不管,若引发慢性肝炎,还是会伤害肝脏,甚至导致肝癌。
谢文斌特别建议有肝硬化者,每3个月找消化内科医师抽血并接受腹超检查;有慢性肝炎者(乙、丙肝带原者、脂肪肝、酒精肝),则每6个月追踪1次;其余40岁以上民众,也建议规律定期健康检查、特别要接受腹部超声波检查。
肝癌是一个「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就可以活很久的疾病;但中晚期肝癌的治疗常常不如人意。谢文斌深深体会出,每一个癌症患者的死亡不只是一个病人本身的痛苦,也包含了一整个家庭无尽的泪水与数个破碎的心,与其事后的懊悔、千金难买早知道,倒不如一年之中花一点点时间,敲敲消化内科医师的门,多重视一下自己的身体,规律的追踪检查,才能活得健康、活得久。
原文网址: 肝癌|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肝癌风险高!定期追踪检查才能保健康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1102084?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沙加缅度再现麻疹病例:未接种疫苗儿童确诊
沙加缅度再现麻疹病例:未接种疫苗儿童确诊
文: 马熙婕
18/6/2025
沙加缅度县证实今年第二宗麻疹病例,患者为一名近期从海外返美、未接种疫苗的儿童。公共卫生部门呼吁曾于特定时间前往急症室的人士注意,并检查疫苗接种纪录。
沙加缅度出现今年第二宗麻疹病例
沙加缅度县于周一确认,今年出现第二宗麻疹病例。患者是一名近期从海外返美的儿童,且并未接种麻疹疫苗。这个消息引起了当地居民的关注,公共卫生部门也随即采取行动。
急症室接触者需注意
根据报导,该名儿童于6月10日曾到访圣胡安仁爱医疗中心急症室接受治疗,当时已出现麻疹症状。公共卫生部门表示,任何在当日下午5时11分至晚上9时45分到访该医疗中心的人士,都可能与患者有接触。当局建议这些人致电相关部门,以评估感染风险,并了解是否需要接种麻疹、腮腺炎及德国麻疹(MMR)疫苗。
病例与国际旅游相关
加州今年已录得14宗麻疹个案,其中大部分与海外旅游有关。公共卫生官员表示,这宗病例与全国麻疹病例上升的趋势一致,主要与未接种疫苗的人士及国际旅游有关。他们强调,麻疹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呼吁市民重视疫苗接种。
保持警惕,查核疫苗接种纪录
沙加缅度地区的疫苗接种率约为95%,达到社区免疫的理想水平。然而,官员仍然鼓励市民查核自身的接种纪录,并及时补种疫苗。国际旅游是麻疹重新进入社区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保持警惕至关重要。公共卫生部门同时提醒,婴儿、幼童及免疫系统较弱人士的风险较高。
如有症状,立即就医
目前沙加缅度并无新增确诊或疑似麻疹个案。然而,如果出现麻疹症状,应立即居家隔离,并与医疗人员联络。有关疫苗的更多资讯,可以浏览相关网站。
原文网址: https://hk.ulifestyle.com.hk/topic/detail/20068343/%E6%B2%99%E5%8A%A0%E7%B7%AC%E5%BA%A6%E5%86%8D%E7%8F%BE%E9%BA%BB%E7%96%B9%E7%97%85%E4%BE%8B-%E6%9C%AA%E6%8E%A5%E7%A8%AE%E7%96%AB%E8%8B%97%E5%85%92%E7%AB%A5%E7%A2%BA%E8%A8%BA/1
27岁男腰痛 患严重骨质疏松! 4大坏习惯酿祸 医生教6招预防
27岁男腰痛 患严重骨质疏松! 4大坏习惯酿祸 医生教6招预防
文: 马熙婕2025.06.02
一名27岁的年轻男子饱受腰痛困扰一年多,求医后竟发现患上严重骨质疏松,情况比七旬老人更糟。医生指出,这与他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息息相关。你,又是否正在默默地伤害你的骨骼健康?
27岁腰痛男状况比七旬老人差
根据内地媒体报导,重庆一名27岁的男子因长期腰痛求医,他曾尝试各种针灸和物理治疗,但效果不理想。后来前往重庆市渝北区人民医院疼痛科就诊,检查中发现他的腰椎棘上、棘间和椎旁都有明显的压痛,检查结果显示他的腰椎小关节出现了水肿。主治医生涂玲玲认为情况异常,因此安排进行骨密度检查。检查结果显示他的骨密度达到了严重骨质疏松的程度,甚至不如70多岁的老人,令人非常惊讶。
不良生活习惯致骨质疏松
涂医生进一步询问后发现,这位年轻、身型消瘦的男病人有多个不良的生活习惯。他每天吸食大量的香烟,把碳酸饮料当水喝,经常熬夜到凌晨,而且几乎从不参加户外运动。这些不良习惯正是导致他骨质疏松的元凶。而且,骨质疏松症本身可能没有明显病征,但一旦出现痛楚,往往已是骨折所致。因此,预防骨质疏松至关重要。
骨质疏松症并非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也可能受到影响。骨质疏松的常见症状包括容易疲劳、多处疼痛、身高下降或驼背,以及骨骼容易骨折等。若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除了不良生活习惯,还有其他因素可能增加患骨质疏松的风险,例如年龄增长、女性、亚裔或白种人、体重过轻、家族史等。此外,长期服用类固醇等药物,以及一些疾病也会增加风险。
如何预防骨质疏松?医生教你六招
涂医生建议,预防骨质疏松要从生活习惯入手,以下六点值得注意:
1. 均衡饮食:确保摄取足够的钙和维他命D
2. 适量摄取蛋白质:蛋白质有助于钙的吸收
3. 适量运动:运动能促进钙的吸收和骨骼的沉积
4. 适量晒太阳:帮助身体合成维他命D
5. 避免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减少咖啡因和碳酸饮料的摄取
6. 避免长期熬夜:规律作息有利骨骼健康
原文网址: https://hk.ulifestyle.com.hk/topic/detail/20066309/%E6%AD%B2%E7%94%B7%E8%85%B0%E7%97%9B%E6%8F%AD%E7%A4%BA%E5%9A%B4%E9%87%8D%E9%AA%A8%E8%B3%AA%E7%96%8F%E9%AC%86-%E5%A3%9E%E7%BF%92%E6%85%A3%E9%87%80%E7%A6%8D/3
55岁男「感冒」两周未愈险丧命!流感重症警示
55岁男「感冒」两周未愈险丧命!流感重症警示
文: 马熙婕2025.06.02
55岁蔡先生因感冒两周未愈,病情急转直下,最终需装上叶克膜抢救。康复后仍需氧气瓶辅助,呼吁大众重视流感疫苗接种。
感冒拖延酿祸,险些丢命
一名55岁的蔡先生,原本以为只是小感冒,却因延误就医,病情在短短一天内恶化,最终需要装上叶克膜才能保住性命。 蔡先生出院后,肺部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出门仍需携带氧气瓶。 他现身说法,提醒大家接种流感疫苗的重要性,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初期症状轻忽,病情急转直下
据悉,蔡先生平时热爱户外运动,身体状况良好。去年11月下旬,他出现感冒症状,但误以为是普通感冒,自行服用成药。虽然发烧、咳嗽等症状有所缓解,但病情持续两周未见好转。 12月2日,蔡先生突然意识模糊,紧急送医后确诊为A型流感,并并发肺炎、肺栓塞。由于病情恶化迅速,他被转送至新光医院加护病房。
叶克膜救回一命,康复之路漫长
主治医师指出,蔡先生的病情持续恶化,插管治疗效果不佳,最终不得不使用叶克膜,才将他从鬼门关前拉回。经过7天的叶克膜治疗,蔡先生于1月4日顺利出院。然而,他的肺部功能尚未完全康复,出门活动时仍需使用氧气瓶,预计至少还需要一到两个月才能摆脱对氧气瓶的依赖。
流感重症需加倍药量治疗
医生表示,流感病毒可在2至5天内导致呼吸衰竭,千万不可轻忽。对于像蔡先生这样的流感重症患者,治疗所需的抗病毒药物剂量必须加倍,并持续使用10天。 疗程中,还需搭配类固醇、抗凝血剂等药物,才能有效控制病情。
流感疫情持续,疫苗接种刻不容缓
目前流感疫情仍在流行期,重症病例数亦有上升趋势。专家呼吁,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 近日,有药厂捐赠流感疫苗,希望能帮助更多人免受流感之苦。
原文网址: https://hk.ulifestyle.com.hk/topic/detail/20066384/%E6%AD%B2%E7%94%B7-%E6%84%9F%E5%86%92-%E5%85%A9%E9%80%B1%E6%9C%AA%E7%99%92%E9%9A%AA%E5%96%AA%E5%91%BD-%E6%B5%81%E6%84%9F%E9%87%8D%E7%97%87%E8%AD%A6%E7%A4%BA/1
孕妇接种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疫苗 母婴都有保护力
孕妇接种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疫苗 母婴都有保护力
2025-05-29 00:52 联合报/ 记者
廖静清
RSV(呼吸道融合病毒)是婴幼儿的呼吸道杀手,连歌神张学友也中了RSV,一旦感染,可能引发细支气管炎,甚至增加日后罹患气喘的风险,且后遗症长达10年以上。医师表示,这只病毒是难缠的噩梦,初期症状跟感冒相似;扩散到下呼吸道时,会发展成细支气管炎、肺炎,产生呼吸困难的发炎反应。
台北荣民总医院儿童重难罕中心主任曹珮真表示,「RSV是一种各年龄层都可能感染的病毒,常见于婴幼儿族群,对老年族群也是一大威胁。」如果一个月大婴儿感染RSV,可能48小时内会从轻微咳嗽急速恶化到住进加护病房。
据统计,曾在1岁内感染RSV的新生儿,在7岁时患有气喘的比例是未感染者的10倍。长期追踪更发现,若1岁前曾因RSV导致的细支气管炎住院,在18岁时罹患气喘与反覆性喘鸣的机率显著高于未感染者。
马偕医院妇产部部长暨一般妇产学科主任黄建霈表示,孕期接种疫苗是有效的预防策略,妈妈的抗体能为新生儿提供初期的免疫保护,降低重症住院风险。建议第三孕期,也就是怀孕28至36周是最佳施打期,保护新生儿从出生一直延续到6个月,都有保护力。
黄建霈表示,0至6个月婴幼儿的免疫系统最脆弱,从母体中得到的抗体可以让新生儿抵抗环境中的病菌,妈妈接种RSV疫苗,孩子3个月内的保护力可达9成、6个月的保护力仍有8成。 「除了婴幼儿得到保护力,妈妈也免受严重的RSV肺部感染,母婴都得到保护力」。
原文网址: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8771356
百日咳肆虐日本 百日咳症状、预防方法一文看清 又名鸡咳有原因
百日咳肆虐日本 百日咳症状、预防方法一文看清 又名鸡咳有原因
撰文:石国威
出版:2025-05-03
日本百日咳疫情肆虐,感染人数连续三周创新高,今年患者总数已逾七千人,比去年全年多约三千人,更出现婴儿死亡或重症个案。很快将是5.1假期,外游日本市民须防中招,百日咳又名「鸡咳」,原因为何?百日咳症状及预防方法是什么,卫生防护中心资讯一文看清。
百日咳|病原体
.百日咳由百日咳博德氏杆菌所引致
百日咳|又名「鸡咳」原因
.患者咳嗽时候会不能自控地大力吸气,发出像鸡啼声音
百日咳|病征
.患者初时可能没有特别病征,只会流鼻水、打喷嚏、轻微发烧和咳嗽
.之后咳嗽会日益严重和加剧,妨碍病人饮食和呼吸
.细菌会令肺部受感染
.严重者可导致抽搐及昏迷不醒
日本国立健康危机管理研究机构,截至4月13日的一星期有1,222人感染百日咳,创下自2018年来的最高记录。
百日咳|传播途径
.透过直接接触病人的飞沫传播
百日咳|潜伏期
. 4至21日不等,通常为7至10日
百日咳|治理方法
.抗生素能有效治疗百日咳
.如果儿童长时间发烧和咳嗽,且在咳嗽时出现严重的气喘情况,应立即送院接受治疗
百日咳预防方法|
1/接种疫苗
卫生防护中心指接种百日咳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百日咳
.现行「香港儿童免疫接种计划」采用混合疫苗「白喉、破伤风、无细胞型百日咳及灭活小儿麻痹混合疫苗」为学前儿童及小一学童接种 (请参阅「香港儿童免疫接种计划」)。疫苗能为儿童提供有效的保护,曾接种的百日咳患者病情会较轻微。
.孕妇无论过往曾否接种百日咳疫苗或感染该病,建议在每次怀孕的妊娠第二或三期期间任何时间,接种一剂无细胞型百日咳疫苗,作为恒常产前护理的一部分,并在怀孕35周前接种为佳。疫苗在孕妇体内产生的抗体能透过胎盘传送给胎儿,为婴儿在接种百日咳疫苗前提供直接保护,以预防感染百日咳。卫生防护中心指接种百日咳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百日咳。
|2/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经常保持双手清洁,尤其在触摸口、鼻或眼之前;触摸扶手或门把等公共设施后;或当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时,如咳嗽或打喷嚏后。
.洗手时应以枧液和清水清洁双手,搓手最少20秒,用水过清并用抹手纸或干手机弄干。如没有洗手设施,或双手没有明显污垢时,使用含70至80%的酒精搓手液洁净双手亦为有效方法。
.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纸巾掩盖口鼻,把用过的纸巾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然后彻底清洁双手。
.如出现呼吸道感染病征,应佩戴外科口罩,不应上班或上学,避免前往人多挤逼的地方,及尽早向医生求诊。
百日咳预防方法|3/ 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
.经常清洁和消毒常接触的表面,如家俬、玩具和共用物件。使用 1 比 99 稀释家用漂白水(即把1 份 5.25% 漂白水与 99 份清水混和)消毒,待 15 - 30 分钟后,用水清洗并抹干。金属表面则可用70%火酒清洁消毒。
.用吸水力强的即弃抹巾清理可见的污物,如呼吸道分泌物,然后用1 比 49 稀释家用漂白水(即把 1 份 5.25% 漂白水与 49 份清水混和)消毒被污染的地方及邻近各处,待 15 - 30 分钟后,用水清洗并抹干。金属表面则可用70%火酒清洁消毒。
原文网址: 百日咳肆虐日本 百日咳症状、预防方法一文看清 又名鸡咳有原因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32001?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30岁男长期鼻塞竟是癌!医吓「鼻腔几乎被塞满」:出现3症状快就医
30岁男长期鼻塞竟是癌!医吓「鼻腔几乎被塞满」:出现3症状快就医
三立新闻网
2025年6月18日 周三 下午2:07
生活中心/张尚辰报导
鼻咽癌是一种发生在鼻咽或是上咽喉部的癌症。耳鼻喉科医师张弘近日分享,一名30几岁的男性病患长期有着「单边鼻塞」的困扰,经过详细检查后,却发现是「鼻咽癌」,且肿块几乎已塞满鼻腔,让他相当震惊,因此他提醒民众,若长期出现「3种状况」一定要特别留意,并寻求专业医生协助。
张弘近日在脸书粉专「张弘 耳鼻喉科医师」中发布影片分享案例,指出一名30几岁的男性病患,一直有单边鼻塞的困扰,持续约3个月,除了鼻塞以外,也有出现流鼻血、头痛的症状,最后在颈部摸到肿块才就医检查。
张弘说,透过鼻腔内视镜的详细检查后,竟发现在患者的左边鼻腔底端有一个满大的肿瘤,不仅堵住后鼻孔,甚至几乎占满整个鼻腔内部,后续在切片检查、化验后,确诊为鼻咽癌。
张弘表示,鼻咽癌在亚洲人身上是满常见的疾病之一,所以有3个常见的症状,要多加注意。一、「颈部摸到肿块」;二、「出现流鼻血症状」;三、「鼻塞、头痛」,他提醒民众,若是出现以上三种症状,一定要特别留意,并寻求专业医师协助。
https://tw.news.yahoo.com/30%E6%AD%B2%E7%94%B7%E9%95%B7%E6%9C%9F%E9%BC%BB%E5%A1%9E%E7%AB%9F%E6%98%AF%E7%99%8C-%E9%86%AB%E5%9A%87-%E9%BC%BB%E8%85%94%E5%B9%BE%E4%B9%8E%E8%A2%AB%E5%A1%9E%E6%BB%BF-%E5%87%BA%E7%8F%BE3%E7%97%87%E7%8B%80%E5%BF%AB%E5%B0%B1%E9%86%AB-060700778.html
大肠癌近3成发现已是四期!医:「三管齐下」积极治疗仍有望延长存活
大肠癌近3成发现已是四期!医:「三管齐下」积极治疗仍有望延长存活
健康医疗网/记者黄嫊氛、林宗宪报导
2025年6月17日 周二 上午9:30
【健康医疗网/记者黄嫊氛、林宗宪报导】大肠直肠癌初期的腹胀、腹痛、粪便带血等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肠胃炎或痔疮而延误治疗!基隆长庚医院外科加护病房陈义展医师就指出,每年院内就有2至3成的患者确诊时已是第四期,但随着肠癌治疗的进步,若能积极配合多专科团队的治疗,患者都有机会可延长存活。今(2025)年3月起,健保署也将第二线标靶药物纳入健保给付,让医师与患者有了更多治疗方案可供选择。
「这些症状」要警惕!医:晚期患者积极治疗仍有机会延命
陈义展医师说明,大肠癌肿瘤一般位于大肠末端,若肿瘤恶化至造成肠道阻塞、无法顺利排便,代表情况已相当严重。因此当出现血便、大便粗细改变,或排便习惯改变如里急后重、大便解不干净等早期症状,患者就应提高警惕,及早进行大肠癌筛检。
通常早期介入治疗的大肠癌患者,较有机会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陈义展医师分享,根据基隆长庚医院癌症登记资料显示,第一期患者5年存活率达9成,第二期为约8成,第三期则为6至7成。即便是第四期的患者,经过医疗团队近几年的努力,5年存活率已提升至2成左右。若为单一器官转移,陈义展医师以其专长的肝转移为例,透过多专科团队协助,搭配化疗和手术,约半数患者可望达到5年存活。
陈义展医师表示,医师会先评估是否患者是否有接受手术的潜力。如发现癌细胞转移情况复杂、靠近重要血管增加手术难度,或因肿瘤太大需切除过多肝脏,这时会先采用化疗加标靶药物缩小肿瘤,再进行手术。如此一来手术风险降低,还能保留更多肝脏组织、加快患者术后恢复的速度,并减少肝衰竭风险。
肠癌治疗迈入精准化!为何治疗前一定要做基因检测?
药物治疗方面,基隆长庚医院癌症中心张沛泓医师指出,转移性大肠直肠癌的治疗现已进入精准医疗时代,可针对肿瘤的特殊基因给予对应的标靶药物,对症下药。健保自去年底开始给付数项必测基因检测,张沛泓医师也表示,部分基因突变可能影响特定药物的效果,因此建议患者善加利用资源,在治疗前进行检测。他也为大家列出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
RAS基因突变:如果有此突变,可能影响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单株抗体标靶药物的使用。相对地若患者无RAS基因突变,使用EGFR标靶药物有机会提高患者肿瘤缩小的速度、帮助改善症状。
BRAF基因突变:尤其是V600E型的BRAF基因突变,除了可能影响治疗成效外,目前也有对应药物可使用。
微卫星体不稳定:以患者是否有MMR酵素丧失(dMMR)现象来判断是否属于高度微卫星不稳定型(MSI-H)。临床研究显示,若患者有dMMR现象,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免疫治疗可能具有较佳的治疗反应。
二线标靶药纳给付用药不再受限 治疗策略更具弹性
张沛泓医师表示,过去化疗的治疗反应率约50%,若增加使用单株抗体标靶药物,反应率平均可提高7至8成,「疾病如果控制得当、肿瘤缩小程度更多,代表患者更有机会进行手术、延长存活。」在药物实际应用上,陈义展医师指出,第二线标靶药物与过去第一线药物相比,反应速度较快,所以对有接受手术潜力的患者,会建议从二线药物开始使用,以缩短疗程时间、尽快进入手术。
张沛泓医师也提到,先前第二线标靶药物未获给付,若医师在第一线选用EGFR标靶药物,需考虑到第二线无接续药物可使用,第三线、第四线的药物选择同样受到影响,使患者可选用的治疗方案减少。 3月起,健保署将第二线标靶药物纳入给付,治疗选项扩增,成为大肠癌患者的一大福音。
右半肝布满癌细胞!二线治疗助5旬翁成功开刀
陈义展医师也分享,有一位56岁林先生,确诊时肿瘤已占据整个右半肝,肝功能不佳且有腹水产生。考量患者状况,医师建议先以二线的EGFR标靶药物搭配化疗进行治疗。三个月后,林先生的肿瘤体积缩小至原来的1/3,后续接受右半肝切除手术,癌指数从两千多降至正常水平,也维持了疾病控制和生活品质。
把握资源定期做肠癌筛检!有家族史、异常症状应提高关注
张沛泓医师表示,大肠直肠癌初期症状不典型,目前国健署提供45岁以上民众每两年一次免费粪便潜血检查,建议民众务必把握机会定期筛检;若有大肠癌家族史或排便习惯异常者,应与医师讨论是否需进行大肠镜检查。唯有落实筛检与提升对大肠癌的认知,才有助于及早发现问题,守护肠道健康。
原文网址: https://tw.news.yahoo.com/%E5%A4%A7%E8%85%B8%E7%99%8C%E8%BF%913%E6%88%90%E7%99%BC%E7%8F%BE%E5%B7%B2%E6%98%AF%E5%9B%9B%E6%9C%9F-%E9%86%AB-%E4%B8%89%E7%AE%A1%E9%BD%8A%E4%B8%8B-%E7%A9%8D%E6%A5%B5%E6%B2%BB%E7%99%82%E4%BB%8D%E6%9C%89%E6%9C%9B%E5%BB%B6%E9%95%B7%E5%AD%98%E6%B4%BB-013000506.html
遗传性癌症比率达15%至20% 医:NGS检测助风险判断
遗传性癌症比率达15%至20% 医:NGS检测助风险判断
2025-06-06 18:13 联合报/ 记者
林琮恩
次世代基因定序检测(NGS)用于检测癌症病人基因变异,媒合用药。专家指出,随技术发展,NGS也可用于遗传性风险评估,遗传性癌症虽只占整体癌症10%至15%,但美国NCCN治疗指引,已将50岁以下罹癌年轻病友及家族已知多人罹患特定癌别者,列为癌症高风险群,建议接受基因检测。
NGS给付上路后,截至今年2月,共46家可执行NGS医院,累计申报逾2千件,健保支付点数达3487点,其中以BRCA 1、BRCA 2基因检测最常见,申报件数达1019件。除已罹癌病人,可利用基因检测,帮助临床医师选择治疗用药外,对年轻罹癌或具家族病史者,国际专业团体建议,可将「据临床依据的遗传性癌症风险评估,列为预防性医疗介入手法。
马偕医院乳房医学中心主任张清原表示,根据美国NCCN指引,本身为50岁以下,或家族中已知多人罹患早发性乳癌、卵巢癌、大肠癌者,就可能属于遗传性癌症高风险族群,建议进一步接受基因检测,与医师共同规画风险管理与追踪机制。他曾遇过一位个案,经检查后确诊三阴性乳癌,评估后进行基因检测,发现BRCA1基因变异,这让她及早与女儿沟通,规画后代防癌措施。
药师许山湖指出,NGS逐渐成为健检中心临床医师进行癌症风险评估重要工具,目前健检中心多根据民众家族史、年龄等条件进行初步风险筛选,但使用的工具、解读方式不一,若导入遗传性癌症NGS检测,搭配后续健康管理建议,将可提升风险判读精准性,进一步延伸至家族成员健康照护,让预防不再局限于个人层面。
原文网址: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8790201
女医35岁罹「最凶乳癌」! 「1习惯」酿祸:很多人这样做
女医35岁罹「最凶乳癌」! 「1习惯」酿祸:很多人这样做
三立新闻网
2025年6月2日
记者郑玉如/台北报导
乳房外科医师郑伃书35岁时被诊断罹患第二期三阴性乳癌。她回顾发病前5年,认为长期熬夜、压抑情绪,可能是导致罹癌的原因。
不良的生活习惯,恐提高罹癌的机率。乳房外科医师郑伃书提到,她在35岁时罹患乳癌,而且是最恶性的「三阴性乳癌」第二期。回顾过去生活,她坦言长期睡眠不足、情绪压抑,可能是罹癌的关键因素,发病前5年,她每天几乎只睡3、4个小时。
郑伃书近日在节目上表示,她确诊罹患乳癌时仅35岁,乳癌类型为第二期三阴性乳癌,这类乳癌最容易复发、转移,而且死亡率最高,治疗也非常棘手。她坦言,当时听到诊断结果后极度崩溃,内心惊呼「怎么可以这么倒楣?就抽到下下签。」
郑伃书指出,面对罹癌的患者时,他们都会提及5年存活率,因此得知自己罹癌后,她也输入相关资料,算出5年存活约88%,旁人都认为不低,但当时她却认为,5年后有12%机会可能离世,「我开始去思考,以前都不担心死亡,觉得我年轻又健康,那个离我很远,现在开始发现,它其实跟我很靠近」。
郑伃书检视过往的生活习惯后,认为「长期睡眠不足」可能是致癌原因。罹癌前她经常熬夜,长达5年几乎都是半夜3、4点才睡,早上7、8点就起床,睡眠严重不足,每天仅睡3到4小时。由于睡眠不足、经常外食,她也没时间运动,蔬菜摄取量又偏低。另外,因为身边很多人都有类似生活习惯,所以她当时并未特别在意。
除了睡眠不足,情绪压抑也可能是重要诱因。郑伃书透露,为了维持医师专业与坚强形象,她几乎不曾在外人面前表露负面情绪,自认没有情绪问题。但在接受心理咨商后,她才发现自己经常闷在心里、不愿宣泄情绪,长期下来可能促发慢性发炎反应。
原文网址: https://tw.news.yahoo.com/%E5%A5%B3%E9%86%AB35%E6%AD%B2%E7%BD%B9-%E6%9C%80%E5%85%87%E4%B9%B3%E7%99%8C-1%E7%BF%92%E6%85%A3-%E9%87%80%E7%A6%8D-%E5%BE%88%E5%A4%9A%E4%BA%BA%E9%80%99%E6%A8%A3%E5%81%9A-075800601.html
亲子鉴定揭女儿非亲生 男子告前妻获赔16万人民币
亲子鉴定揭女儿非亲生 男子告前妻获赔16万人民币
06月18日(三) 19:13
河北男子张庆文(化名)前年与妻子离婚,近日发现自己养育10年的女儿竟非亲生。张男一怒之下将前妻告上法庭,追讨多年抚养费,并索要精神损害赔偿。
2012年,张庆文与胡玲花(化名)相识不到3个月便结婚,但当时二人尚未领证。婚后张庆文外出打工,夫妻二人长期分开生活。一年后二人领证,随后胡女诞下一女。由于长期分居导致夫妻感情出现裂痕,2022年胡女提出离婚,2023年两人正式办理离婚手续,女儿归胡女抚养。她仅仅半年后再婚,更在再婚后几天诞下一子。今年春节,张男带女儿回老家过年,被亲戚指「孩子愈长愈不像爸爸」。张男于是带女儿去做亲子鉴定,结果证实非其亲生。
张男之后将胡女告上法庭,索赔69万元(人民币,下同,约76.3万港元)。胡女庭上承认怀孕期间曾与前男友发生关系,但她归咎张男长期不在家,对家庭缺乏关心,导致其情感空虚。经过二次司法鉴定,确认女儿非张男亲生。法院最终判决胡女赔偿张男16万元(约17.7万港元),包含抚养费及精神损失费,张男同时保留对女儿的探视权。
原文网址:亲子鉴定揭女儿非亲生 男子告前妻获赔16万人民币 | on.cc东网 | 中港台 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50618/bkn-20250618191341475-0618_00822_001.html
脑膜炎双球菌致命且患后康复或留后遗症 医学团体倡尽早接种疫苗
脑膜炎双球菌致命且患后康复或留后遗症 医学团体倡尽早接种疫苗
发布日期: 2025-07-13 18:45
无线新闻 TVB News
有医学团体调查发现,家长对预防脑膜炎双球菌的认知度不足,建议他们及早安排子女接种疫苗。
脑膜炎双球菌是可致命传染病,本港今年累计录得至少7宗个案,创五年新高,当中逾7成属血清B型,其中一名73岁患者,今年二月在广华医院留院两天后离世。
初期症状与感冒相似,患者会发烧、呕吐等,随着病情恶化,皮肤会出现水泡、红色或紫色斑点,有医生表示,如果斑点长期不退,就有机会患上脑膜炎,即使康复亦有机会有后遗症。
儿童免疫、过敏及传染病科专科医生关日华说:「如果是严重感染,康复后智力会衰退,听觉上会有耳聋,小朋友会听不见声音,另外,有些人的血管会封闭,导致供应不到养分到手脚,有些人甚至要截肢。」
脑膜炎双球菌常见于英国、加拿大和澳洲等地,是本港学生海外升学热点。
香港医院药剂师学会早前用问卷访问了一百名本地母亲,近四成称无意安排,即将到海外升学的子女接种B型脑膜炎双球菌疫苗。
另外,有近三成家长表示,过去一年未曾为子女接种任何疫苗。
关日华表示:「高危一族除了刚出世的婴儿,他们抵抗力较差,另外我们留意到青少年有很多群体聚集,例如在大学宿舍聚集,这些都是容易传播的途径。」
团体建议市民外游前咨询医生意见,至少两星期前接种合适的疫苗,预防脑膜炎双球菌。
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所引起。临床病征并不一致,当细菌入侵血液 (脑膜炎双球菌血症),或包围脑部及脊髓的内膜 (流行性脑膜炎) 时,可引致严重病症。
脑膜炎双球菌血症的病征,包括突发性发烧、剧烈头痛、皮肤出现瘀斑、休克,严重者甚至会致命;流行性脑膜炎的病征,包括发高烧、剧烈头痛、颈部僵硬及嗜睡,亦会有呕吐、畏光或皮疹等情况出现,若情况严重,更可造成脑部损害或死亡。脑部损害可导致智力受影响、智力发展迟缓、失聪及电解质失衡。侵入性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更可引致关节炎、心肌炎、眼内炎或肺炎。
此病主要经由患者咳嗽或打喷嚏而产生的飞沫,或直接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而传播。潜伏期由2至10天,一般为3至4天。
治理方法: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患者须尽快接受抗生素治疗。与患者有紧密接触的人士,则须接受医学监察,以观察早期病征,并在有需要时服用预防性药物。
资料来源:卫生署
原文网址: https://news.tvb.com/tc/local/68738e7254d16ed89eb5b121/%E6%B8%AF%E6%BE%B3-%E8%85%A6%E8%86%9C%E7%82%8E%E9%9B%99%E7%90%83%E8%8F%8C%E8%87%B4%E5%91%BD%E4%B8%94%E6%82%A3%E5%BE%8C%E5%BA%B7%E5%BE%A9%E6%88%96%E7%95%99%E5%BE%8C%E9%81%BA%E7%97%87-%E9%86%AB%E5%AD%B8%E5%9C%98%E9%AB%94%E5%80%A1%E7%9B%A1%E6%97%A9%E6%8E%A5%E7%A8%AE%E7%96%AB%E8%8B%97
C组轮状病毒|港录得首宗料社区低度爆发 如何感染、病症及治疗
C组轮状病毒|港录得首宗料社区低度爆发 如何感染、病症及治疗
撰文:林远航
出版:2025-06-02
【C型轮状病毒/玛嘉烈医院/急性肠胃炎】今年2月,玛嘉烈医院肿瘤科有3名医生出现急性肠胃炎征状,其中1人离世。卫生防护中心日前完成调查,确认3名医生的疾病没有关联。专家在离世医生的不同组织样本发现C组轮状病毒,认为死者最初出现的急性肠胃炎是由C组轮状病毒引起,而C组轮状病毒与其死因的直接关系不清晰,不排除由其他因素引致。
今次是本港首次发现C组轮状病毒,㯫卫生防护中心网页,轮状病毒是一种常见于儿童的肠胃炎病毒,分为A组、B组和C组等不同类型。有海外研究报告指出C组轮状病毒或会较多感染成人和年纪较大儿童,但症状或较A组和B组轮状病毒感染轻微。
今年2月,玛嘉烈医院肿瘤科有3名医生出现急性肠胃炎征状,其中1人离世。专家在离世医生的不同组织样本发现C组轮状病毒,认为死者最初出现的急性肠胃炎是由该病毒引起。
突离世玛嘉烈医生生前曾感染 伊利沙伯医院2月有病人染疫
港大微生物学系传染病学讲座教授袁国勇今日在香港电台节目表示,团队在离世医生的多个组织样本经核酸检测发现C组轮状病毒,相信该名医生最初是由该病毒引起急性肠胃炎,与早前怀疑的产志贺大肠杆菌无关,C组轮状病毒与其死因的直接关系不清晰,不排除由其他因素引致。另外两名医生的粪便样本未有检测到该病毒。
袁国勇又提到,今年2月伊利沙伯医院急症室一名29岁女病人亦有感染该病毒,与逝世医生的病毒属于同一基因型,相信社区有低程度病毒爆发。不过病毒基因排序不完全相同,相信两人感染没有关联,因进食未煮熟食物所引致。㯫卫生防护中心网页,轮状病毒是一种常见于儿童的肠胃炎病毒,分为A组、B组和C组等不同类型,感染C组轮状病毒的症状或较感染A组和B组轻微。
C组轮状病毒属肠胃炎病毒 透过口粪途径或受污染食物和物件传播
㯫卫生防护中心网页,轮状病毒是一种常见于儿童的肠胃炎病毒,分为A组、B组和C组等不同类型,其感染较常见于天气较凉的季节。以A组最为常见,占全球超过90%的轮状病毒感染,主要影响5岁以下幼儿;有科学研究显示C组可能较多感染成人和年纪较大儿童,而症状或会较A组和B组轻微。
该病毒主要透过口粪途径传播,亦可透过饮用或进食受污染的食水或食物,或接触受污染的物件表面传播。根据医管局的统计,公立医院在过往十年并无录得轮状病毒感染的死亡个案。感染者发烧、腹痛、呕吐和水状腹泻 一般持续3至7日 要补充水份
感染C组轮状病毒的主要病征包括发烧、腹痛、呕吐和水状腹泻,情况一般会持续三至七日。虽然现时没有抗病毒药物可治疗轮状病毒感染,但中心指健康人士患上轮状病毒肠胃炎后一般会自行痊愈,但幼童偶然会出现严重脱水的情况,故此患者应确保饮用充足的水份以避免出现脱水。港大微生物学系传染病学讲座教授袁国勇呼吁市民,尽量避免进食生冷食物,如有腹泻要补充足够水分及电解质,若非非常严重应避免服用抗生素及非类固醇抗炎药。
袁国勇:现阶段对C组轮状病毒较陌生 吁避免进食生冷食物
袁国勇则指,今次是香港首次发现C组轮状病毒,加上文献对其描述较少,现阶段对该病毒较陌生。他呼吁市民尽量避免进食生冷食物,如有腹泻要补充足够水分及电解质,如果不是非常严重,应避免服用抗生素及非类固醇抗炎药,以免损坏肠胃黏膜。
原文网址: C组轮状病毒|港录得首宗料社区低度爆发 如何感染、病症及治疗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44013?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住饭店「光脚洗澡」恐感染HPV?医生证实了 1族群最危险
住饭店「光脚洗澡」恐感染HPV?医生证实了 1族群最危险
周刊王CTWANT
2025年7月1日
出门在外很多时候需要使用公共厕所,住饭店时也会到浴室洗澡,然而里头却暗藏感染疾病风险。 「酒店光脚洗澡可能感染跖疣病毒」等话题近日在大陆社群平台引发广泛讨论。对此,医生证实,共享受污染的涉水设施是HPV主要传染方式之一,由于免疫力低下族群更易感染,建议避免在公共场所光脚活动。
医学专家指出,跖疣是由HPV病毒(人类乳突病毒)引起的足部良性增生,主要与HPV-1、2、4、27、57等亚型相关。这种疾病在潮湿环境中更易传播,足部外伤、摩擦或多汗者风险较高。
临床表现显示,跖疣会导致足跖部角质增生,可见疏松角质软芯及毛细血管出血形成的特征性黑点。多数患者行走时会出现明显疼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各年龄段都可能感染,但青壮年发病率明显高于婴幼儿。
传播途径方面,除直接皮肤接触外,共享受污染的涉水设施是主要传染方式。更需警惕的是,无症状HPV携带者同样具有传染性。医生特别提醒,免疫力低下人群更易感染,建议避免在公共场所光脚活动,保持足部干燥是有效预防措施。
专家强调,虽然跖疣属于低危型HPV感染,但及时诊治和做好防护同样重要。若发现足部异常增生,应尽早就医,避免因延误治疗影响生活质量。
原文网址: https://tw.news.yahoo.com/%E4%BD%8F%E9%A3%AF%E5%BA%97-%E5%85%89%E8%85%B3%E6%B4%97%E6%BE%A1-%E6%81%90%E6%84%9F%E6%9F%93hpv-%E9%86%AB%E7%94%9F%E8%AD%89%E5%AF%A6%E4%BA%86-1%E6%97%8F%E7%BE%A4%E6%9C%80%E5%8D%B1%E9%9A%AA-105739251.html
癌症患者生蛇风险高 易有后遗症 及早注射疫苗 减征状困扰
癌症患者生蛇风险高 易有后遗症 及早注射疫苗 减征状困扰
发布时间: 2025/07/21
人体免疫力转弱,可能诱发俗称「生蛇」的带状疱疹,癌症患者尤其高危,不容忽视。临床肿瘤科专科李宇聪医生表示,癌症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身体免疫力可能会下降,容易出现「生蛇」。然而,临床上不少病人会忽略「生蛇」症状,甚至误当为癌症引起痛症或治疗反应,导致错过黄金治疗期,提醒癌症病人有任何怀疑应及早求医,注射疫苗是有效预防生蛇方法。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病毒引起,当水痘征状痊愈后,病毒仍会潜伏在神经细胞内。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会重新活化,沿着神经线侵入皮肤,引发生蛇征状。根据推算,本港约3人便有1人曾感患水痘。生蛇多见于50岁或以上人士身上,年纪越大,生蛇风险亦越大,估计与免疫力下降有关。
癌症患者生蛇风险比一般人高
澳洲曾有研究发现,癌症患者生蛇风险比一般人增加4成,以血科癌症风险最高,为没有癌症人士的3倍,而患实体肿瘤如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发病风险也高3成。李医生指出,癌症患者身体虚弱,免疫力比正常人低,故较易生蛇。淋巴癌、血癌等血科癌症病人,因病情会干扰白血球运作,抑压带状疱疹病毒的能力也较差。此外,化疗、免疫治疗等都会进一步削弱免疫系统,增加患生蛇风险,甚至令病情较严重。
癌症患者若生蛇,痛楚及水泡维持的时间会较长,水泡一般多于7日。神经损伤程度也较严重,有机会出现神经痛后遗症。如处理不当更会增加伤口出现细菌感染风险,不容忽视。
把握黄金治疗期 及早介入
及早发现与介入,是防上生蛇征状恶化的关键,若能于发病后72小时内服用口服抗病毒药,可缩短生蛇出水泡的日子及减轻痛楚。若无及早诊治,或会增加后遗神经痛、脑炎、甚至面瘫等风险。
曾有70岁癌症患者出现骨痛症状,一直以为是癌症肺转移引起的表现,无察觉原来是生蛇症状,直至开始出水泡才求医,最终确诊生蛇,但已错过病发首72小时内服药的黄金期,影响康复情况。李医生建议任何人士有疑似生蛇症状,都应及早求医。
要预防生蛇,一般建议癌症患者,在开始化疗的疗程前,先接种「蛇针」(预防疫苗),减低因化疗期间所导致免疫系统低和生蛇的风险。李医生建议患者可咨询医生意见,了解是否适合注射疫苗及当中注意事项。此外,患者日常要确保从均衡饮食中摄取足够营养,若缺乏胃口,可少食多餐和服用营养奶粉。维持充足休息及适当管理压力,有助提升免疫力及预防生蛇。
高危及50+人士宜接种疫苗
近年医学界提倡高危群组可接种生蛇疫苗,借此减低发病的严重程度及减少出现并发症的机会,并减轻后遗神经痛带来的痛楚。 50岁以上、及18岁或以上高风险人士即可接种。美国疾控中心(CDC)同样建议50岁或以上人士,以及19岁或以上免疫力低人士,均建议接种新一代重组疫苗。重组疫苗为非活抗原疫苗,需要接种2剂疫苗,免疫系统弱的人,两剂可相隔1个月时间注射,保护期长达至少 11 年,整体保护率接近87.7%。相比起旧有疫苗,由于旧疫苗属活体疫苗,有机会出现轻微生蛇现象,故免疫功能不足人士不宜接种旧疫苗,新一代重组疫苗则无以上限制。
李医生最后提醒,预防及治疗生蛇有不同方案,各有成效及副作用,患者应与主诊医生商讨,选择最合适治疗方案。
原文网址: https://skypost.hk/article/3978778/%E7%99%8C%E7%97%87%E6%82%A3%E8%80%85%E7%94%9F%E8%9B%87%E9%A2%A8%E9%9A%AA%E9%AB%98-%E6%98%93%E6%9C%89%E5%BE%8C%E9%81%BA%E7%97%87-%E5%8F%8A%E6%97%A9%E6%B3%A8%E5%B0%84%E7%96%AB%E8%8B%97-%E6%B8%9B%E5%BE%B5%E7%8B%80%E5%9B%B0%E6%93%BE
骨质疏松最怕骨折 早补钙与负重运动助强健骨骼
骨质疏松最怕骨折 早补钙与负重运动助强健骨骼
2025.07.27 15:17
#骨质疏松 #骨折 #骨骼
骨质疏松症最令人担心的就是骨折。临床经验指出,年长者若罹患骨质疏松,稍有跌倒或轻微碰撞就可能骨折,尤其是脊椎和髋部骨折最为常见。髋部骨折不仅严重影响活动能力,需长期卧床,甚至提高死亡风险。因此,呼吁民众从年轻时期就开始养成补钙及强化骨骼的好习惯。
年轻时期补钙 老年持续保养都重要
骨骼密度在20岁时达到巅峰,30岁后开始逐渐流失。趁骨骼成长旺盛期多补充钙质,可累积较多骨本,为未来打下基础。不过,过了这个时期补钙依然有效,虽然吸收与骨骼转化能力不如年轻时,但任何年龄开始补钙都能对骨骼健康有正面帮助,绝对不嫌晚。
负重运动刺激骨细胞活化
建议选择「负重式运动」来促进骨质生成。负重运动指的是让身体脊椎承受自身重量的运动,例如跑步、跳绳、走路、快走等,能有效刺激骨细胞生长,强化骨骼。相对而言,游泳或骑脚踏车因缺乏脊椎负重效果,对预防骨质疏松的帮助较有限。
总结来说,无论年龄大小,持续补钙和做适合的负重运动,是预防骨质疏松及骨折的关键。越早开始越能累积健康骨本,守护行动力与生活品质。
(图片来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原文网址: https://news.ttv.com.tw/news/11407270001200W